治理水污染范文

2024-05-08

治理水污染范文(精选11篇)

治理水污染 第1篇

太湖流域面积36500km2,行政区划包括江苏省苏南地区,浙江省的嘉兴、湖州二市及杭州市的一部分,上海市的大部分。其中江苏省占53%,浙江省占33.4%,上海市13.5%,安徽省占0.1%。

太湖流域以平原为主,占总面积的4/6,水面占l/6,其余为丘陵和山地。三面滨江临海,西部自北而南分别以茅山山脉、界岭和天目山与秦淮河、水阳江、钱塘江流域为界。地形特点为周边高、中间低。中间为平原、洼地,包括太湖及湖东中小湖群、湖西一座湖及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为天目山、茅山及山麓丘陵。北、东、南三边受长江口及杭州湾泥沙淤积的影响, 形成沿江及沿海高地, 整个地形呈碟状。

流域水系是以太湖为中心的湖泊河网系统, 属长江最下游的一个支流水系。流域内面积在0.5km2以上的大小湖泊共有189个, 总的水面积约3159km2。太湖水面积2338km2, 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平均水深1.89m, 相应容积约44亿m3, 是一座天然调蓄水库, 也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供水水源地。

二、太湖污染治理历史沿革

1991年江淮大水,实际上是太湖、淮河大水,1991年洪水是太湖流域自1954年以来发生的又一次流域性洪水,当年太湖水位创历史记录,灾情严重。在汛后召开的国务院第一次治淮 (淮河) 治太 (太湖) 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随即开始了全流域的治理太湖工程建设,至2005年已完成建设任务。在开展建设的同时,还防御了20世纪90年代的4次洪水,特别在防御比1991年更大的1999年洪水中,治理太湖工程适时发挥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效益。由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太湖流域河湖污染日趋严重,在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太湖又与淮河、海河、辽河以及巢湖、滇池 (简称“三河”“三湖”) 同被列为国家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1999年1月1日零时,太湖流域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一个“零点行动”,当时宣布:太湖流域上千家重点排污单位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宣布太湖治污第一阶段的成功将为太湖2000年返清奠定基础,也为今后重点区域和流域的污染治理树立榜样。这是按太湖流域所有工业污染源必须在1998年年底前实现达标排放的规定进行的行动。以后几年,太湖治理的投资早已超过百亿,太湖水质好转的消息也不绝于耳。但稍加深入研究我们就发现,虽然通过引入大量的长江水,太湖的污染物有所稀释,但水体污染指标总体上依然居高不下;在流域内考察可以看到,沿河的生产生活排污口依然在大肆排放污水,黑臭的河水依然不断流入太湖;而在零点行动宣布成功的多年之后,环太湖的苏锡常等地区还有许多企业依然不能做到达标排放。2000年12月,即“九五”末,沪、苏、浙省界河流20个监测断面中,Ⅱ类3和Ⅲ类水占35%,超标率为65%,其中Ⅴ类和劣Ⅴ类水为50%;到了2005年10月,沪、苏、浙省界河流21个监测断面中,Ⅲ类水只占14.3%,超标率为85.7%,其中Ⅴ类水和劣Ⅴ类水占52.4%4ㄢ

根据太湖流域管理局2007年2月发布的统计数字,太湖流域省界河流水质94.4%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整个太湖水域,有超过八成的面积为中度富营养水平,即总磷水平处于0.2到0.6毫克/升,总氮水平处于2到6毫克/升之间。一般认为,当湖水中的氮含量是磷含量的15至20倍时,是蓝藻大量繁殖的最佳条件。2007年5月底,无锡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虽经供水部门采取了各项补救措施,千家万户的自来水龙头出水依然腥臭难闻,难以饮用。供水水质下降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而2008年4月初,太湖蓝藻再次较大面积出现,主要发生在靠近无锡宜兴市的太湖西侧和南侧。

三、太湖污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有的治理措施分析

(1)水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的建立

为了防治水污染,制定了相应的水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概括起来,主要管理措施和制度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控制型和间接控制型。直接控制型,即指具有强制性、技术性、严格性特征的预防性、管制性和救济性法律制度。它包括预防性法律制度、管制性法律制度、救济性法律制度。而间接控制手段,即采用经济手段,其实质在于按照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通过市场机制,使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生产者、消费者承担相应的经济代价,从而将环境成本纳入各级分析和决策过程。间接调控手段主要有征收环境费制度、环境税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财政刺激制度等。

(2)开展了6699行动,制定了相关的措施

(1) 建立六大机制 (监测预警机制、调水引流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 ; (2) 实施六大应急对策 (自来水水质强化处理、打捞和阻挡蓝藻、调水引流、人工增雨、地下水补充、净水保供) ; (3) 建设九大清源工程 (贡湖水源地取水口优化和延伸、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水源预处理和自来水深度处理、第二水源地建设、新沟河拓浚、走马塘拓浚、应急饮用水源建设、太湖清淤工程和太湖生态修复) ; (4) 落实九大治污措施:关闭规模以下化工生产企业;明确和严格入湖排污口封堵、截污和水质功能区断面达标;整治和取缔所有直接向太湖排污的船舶和临湖经营场所;所有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撤除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村落和传统种养业;禁止新建排放氮磷污染物的项目和限制氮磷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脱氮、除磷处理和工业及生活污水回用;全面实施珲嶂山、大小箕山、中犊山、充山、马山工业和生活污水回用;取缔定置渔具、垂钓、游泳行为和禁捕期的捕捞行为。

2、太湖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

太湖水污染治理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期间重点水域污染防治计划后,几年来,无锡的治水力度相当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流域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不容乐观。总体水质较差,总氮超标严重,富营养化未根本改善

二是至今未建立独立的流域管理机构。长期以来,由于多头管理,跨部门冲突、跨地区冲突成为流域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是重点流域、重点项目的防治工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望虞河、苏南运河等重点区域、梅梁湖清淤等重点项目的污染防治工作任务仍很艰巨。

四是无锡市区尾水出路不畅,至今无法解决。

五是《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要求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无锡企业有313家,目前没有明确优惠政策,因此企业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四、太湖水污染治理案例分析

为什么太湖水污染治理会出现以上类似的一些问题呢?

(一)水环境的承载力有限

在上面的太湖治理现状当中,从流域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不容乐观,无锡市区尾水出路不畅可以看出来。

太湖流域的人口密度大,经济总量大,而水环境的承载力却相当有限。太湖区域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在全国占了11.6%,人均生产总值是全国的3.4倍,财政收入占22.1%。此外,除了工业发达,这里还是鱼米之乡,当地化肥的使用量也很大。工业和农业的排放使得排放总量非常大,与水的承载力的矛盾已经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即使所有企业的排放都完全达到国家现行的标准,排放总量也超过了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承载力。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是没有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发展经济的前提,而是盲目发展中小型企业所致。

(二)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

《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要求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无锡企业有313家,却仅因为目前没有明确优惠政策,企业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就不高。而且我国《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颁布时间不长,还有很多人不了解保护水源和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不了解水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迫切性,也对其内容很不熟悉。同时,有关水的法律很不健全,不够具体,缺乏量化标准,执行较难。这就使执法更加困难和复杂,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三)跨界水污染治理难度大

跨界水污染治理难度大,这是太湖水污染治理的最困难的症结所在。

在这个中国第三大淡水湖的周围,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5个中心城市构成了一条环太湖城市带,而太湖的治理却集中在无锡的治理方面,这样就过于片面。因此,太湖治理光靠无锡的治理是远远不够的,周边城市也要一起帮助,这样,又涉及到了治理当中的一个跨界治理问题。

由于跨越不同行政区域,因而区域水污染治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行政区划之间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脱节,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间的社会经济竞争是跨界水污染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因此,跨界污染的治理与纠纷处理只有从产业发展上加以协调才能从污染源头上根本解决跨界治理的难题。同时建立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协商机制,尤其在一些经济关系密切的流域建立整体产业发展战略,也可以为具体的水行政处理提供政策标准。

二是水污染流域行政管理和区域行政管理之间脱节,这主要表现在水污染治理的微观控制和宏观控制处于脱节状态,微观控制分散在各个区域,而宏观控制集中在流域。所谓水污染的微观控制是指各个地区对于行为主体 (主要是企业) 的排污控制。环境部门对于企业的微观排污审批是根据国家的排污标准进行的,环境评价的中介部门在对企业项目进行环境评价时,按照国家对企业的排污标准进行评价。因此,微观的排污控制虽然在国家标准之中,但是对于整个河流及流域而言过多的微观排污就会超过污染总量。1998年,国务院在《水利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属于水利部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职能。因此,目前的体制状况是,对于流域的水污染,微观的排污控制与宏观的排污控制的审批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的行政区域,尤其在跨界地区,排污审批控制太分散造成水污染难以从管理上加以制止。

三是目前流域各省市之间水污染行政管理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污染控制标准和污染处理的执法。

首先,在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总量协调、跨界水域的水功能区划分上存在困难。一些省际边界河流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缺乏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手段,在治理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在洪涝灾害面前,相邻各方优先考虑己方利益,往往会使对方受到损害。而且纠纷发生后,地方政府往往关注本地区利益。水利部门一般依据流域水体允许纳污能力,对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但是,对于跨界地区而言,流域的污染总量控制需要在区域之间协调,而排污总量的控制涉及到各个省市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一个污染量的问题,因此成为各省市争议的焦点。对流域水功能区的划分是水资源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按照规划,不同的功能区在水资源利用上作用不同,如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等。水功能区的划分涉及到边界河流的数量、水资源特性、行政区域、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分布等因素,必然对相关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其次,跨界地区的水污染治理的执法困难,影响到治理本身,也影响到人们对纠纷公平处理的信心。在水污染治理的执法体系中,环境保护执法是主体,环境保护部门依据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水污染治理相关法律进行执法,水利部门的水政执法则局限在《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范围内,对水污染治理的作用有限。同时,两个部门的执法有赖各省市的行政体系。因此,目前的状况是需要在环境保护部门与水利部门进行执法协调,在跨界省市之间进行统一。执法的困难已经造成了诸多问题。在实际的水资源纠纷协商过程中,执法不力导致调处不力,易形成历史积怨。四是跨界水污染发生当地政府间在信息沟通、预防、执法等具体环节上脱节。地方的企业、民众是跨界水污染直接利益相关者,处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而容易导致相互之间的隔阂和对立。随着各方面自主管理意识的增强,如何在发生跨界水污染的第一线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危机处理和联合执法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五、总结及政策建议

太湖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任何公共问题的处理方式在涉及到跨界水污染治理时难以操作,重点在管理体制上:行政区划之间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脱节;水污染流域行政管理和区域行政管理之间脱节;流域各省市之间水污染行政管理的脱节。因此,对于水污染治理来讲,成立跨界协会协调组织或者行政联席会议制度是解决的可能办法。

结合太湖治理,跨界协会协调的相对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通过跨界协会的协调可以有效地控制各省市之间水污染行政管理的脱节,促进各级政府,行政部门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有助其完善整治措施,统一协调水污染治理相关的管理与研究,促进治理工作长期有效的进行,为太湖流域水的治理与保护不断积累经验。

其次,由于各级政府拥有的资源有限,又都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于是只能以各自的能力出发,确保自身的利益。而协会协调充分改善了这种状况。就太湖而言,流域各省市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污染状况也不会相同,有结余的帮助亏空的,把闲置资金充分利用,集中处理重灾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改善资金的不足状况。

在区域协会的协调,也要处理好这几方面的问题,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一是区域协会不仅要处理好同级政府之间的管理问题,亦要处理好上下级政府对水污染治理的管理问题。上级政府的调控是其天职所在,对于下级政府而言,遵守上级政府调控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份内之事。所以如果上级政府不负责,或者下级政府的实施不力,治理便不会到位。但是下级政府有直接参与水污染治理的必要性,所以也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二是不要仅协调政府之间的关系,而是要协调政府,致污单位,公众之间的关系。就太湖目前情况来看,对环境问题的管理基本上采取的是管制手段,即依靠政府的干预行为来实现对污染的治理。然而,把环境保护完全寄希望于政府 (尤其是地方政府) ,同样会导致在污染治理上政府行为的变形和失误,出现政府行为的失灵。

水污染治理工艺 第2篇

1、熟悉污水处理厂(站)总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的要求 处理构筑物应尽可能按流程顺序布置,应将管理区和生活区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上风侧,将污泥区和进水区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处理构筑物的间距应以节约用地、缩短管线长度为原则,同时满足各构筑物的施工、设备安装和各种管道的埋设、养护维修管理的要求,并按远期发展合理规划。污泥处理构筑物的布置应保证运行安全、管理方便,宜布置成单独的组合。污泥消化池与其它处理构筑物的间距应大于20 m,储气罐与其他构筑物的间距应根据容量大小按有关规定确定,具体设计要求应符合GB 50028的规定。作平面布置时,各种处理构筑物要根据各构筑物(及其附属辅助建筑物,如泵房、鼓风机房等)的功能要求和流程的水力要求,结合厂址地形、地质条件,确定它们在平面图上的位置。应使:

 联系各构筑物的管、渠简单而便捷,避免迁回曲折,运行时工人的巡回路线简短和方便;

 构筑物之间如需布置管道时,其间距一般可取5—8m,某些有特殊要求的构筑物(如消化池、消化气罐等)的间距则按有关规定确定。

 管、渠的布置应使各处理构筑物或各处理单元能独立运行,当某一处理构筑物或某处理单元因故停止运行时,也不致影响其他构筑物的正常运行,若构筑物分期施工,则管、渠在布置上也应满足分期施工的要求;

 必须敷设接连人厂污水管和出流尾渠的超越管,在不得已情况下可通过此超越管将污水直接排人水体,但有毒废水不得任意排放。

 污水处理厂内应有完善的雨水管道系统,以免积水而影响处理厂的运行。 总平面布置图可根据污水厂的规模采用1∶200~1∶1000比例尺的地形图绘制,常用的比例尺为l:500。

 污水处理厂的水流尽量依靠重力流动,以减少运行费用。(高程布置)

 在作高程布置时土方量能基本平衡;并使构筑物避开劣质土壤。布置应尽量紧凑,缩短管线,以节约用地,但也必须有一定间距,这一间距主要考虑管、渠敷设的要求,施工时地基的相互影响,以及远期发展的可能性。

2、熟悉常用的物理、化学及物化处理工艺单元的类型及其作用; 现代废水处理技术按作用原理分为(4 类):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

一级(预处理):主要通过物理处理法中的各种处理单元如沉降或气浮去除水中悬浮状态的固体、呈分层或乳化状态的油类污染物。

主要工艺设备:调节池、格栅、沉砂池、隔油池、沉淀池

3、熟悉常用的好氧、厌氧法生物处理工艺的适用条件,了解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要求以及污水土地处理和人工湿地的一般要求

知识点

废水生物处理方法:一般用于二级处理:常见的有(5 种):好氧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法:厌氧生物消化法、稳定塘;土地处理和人工湿地处理。

好氧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有游离氧(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以溶解状与胶体状的为主),作为营养源进行好氧代谢。

 好氧处理工艺;目前对中、低浓度的有机废水,或者说BOD浓度小于500mg/L的有机废水,基本上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法。

 活性污泥法:主要工艺见下表1。

 生物膜法形式有(4种):滴滤池、塔滤池、接触氧化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

 厌氧处理工艺:对于有机污泥和高浓度有机废水(一般BOD5≥2 000mg/L)可采用厌氧生物处理法,包括

厌氧消化池、厌氧接触池、厌氧生物滤池、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厌氧流化床法(AFB)、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尾水排入缓流水体时要求较为严格的氮磷排放标准(防止发生富营养化)

 磷的去除方法有:

 化学沉淀法

加沉磷剂如石灰等,一般作为辅助除磷手段

 生物法(A/O工艺、A2/O工艺、活性污泥生物-化学沉淀、序批式间歇反应器 SBR)。

 氮的去除方法有:废水中氮的形式(4 种):有机氮、氨、亚硝酸盐、硝酸盐。去除工艺有:A/O(缺氧-好氧)工艺,BOD5/TKN﹥4;折点氯化;选择性离子交换;氨的气提。每种方法氮的去除率均可超过 90%。

表1 活性污泥法及其分类

污水土地处理和人工湿地:

在集中式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带‘含水层露头地区、裂隙性岩层和熔岩地区,不得使用污水土地处理。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污水土地处理技术,适用于水源保护、景观用水、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的后续脱氮除磷、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具有脱氮除磷效果好,投资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易,可以分散化和小型化建设等诸多优点,正日益成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

类型有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垂直流湿地及其组合。注意,人工湿地要有防渗层!

例题

1、某工业废水BOD5浓度350mg/L的有机废水,可采用的生物处理方法有(ABC)。

A 普通活性污泥法

B生物滤池

C生物接触氧化 D UASB

2、下列选项中,(ABCD)是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法。

A吸附法

B气浮法

C混凝法

D离子交换法

3、人工湿地可应用于(ABCD)。

A水源保护

B景观用水

C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D生活污水脱氮除磷

4、了解污水处理工艺组合的要求P350(新增)

 根据原污水水质、主要污染物性质、类型以及出水水质要求,通过经济技术比较选择组合工艺

 有机废水,一般采用厌氧-好氧组合工艺

 含有生物毒性物质,且采用生物处理工艺时,应先出去有毒物质。

5、熟悉污水处理厂(站)污泥处理与处置的一般规定

 污泥处理的一般技术政策: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   污泥稳定技术包括厌氧消化、好氧消化、污泥堆肥、加碱稳定 污泥处理方法:浓缩、消化、脱水、干燥和焚烧

污泥处置与利用:用作农肥、制作建筑材料——考虑重金属的浸出影响

卫生填埋——含水率应小于60% 工业废水污泥中含有重金属铅、镉、铬、汞等,应视为危废,按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和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执行。例题

1、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应采用的技术政策是(C)。

A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B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

C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D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

6、熟悉污水处理厂(站)恶臭污染治理的一般规定和常用除臭技术工艺

 优先考虑生物除臭方法

 沉砂池、初沉池、污泥浓缩池,应采用固定的封闭措施控制臭气

 格栅间、泵房集水井和污泥脱水机房,应采用局部式后简易式臭气隔离措施 例题

1、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初沉池、污泥浓缩池应采用(C D)控制臭气。A化学除臭方法

B局部式臭气隔离措施

C生物除臭方法

水污染治理方法探讨 第3篇

关键词:扩张,水污染,治理

水是生命之源, 也是人类生活生产比不可少的物质我国水资源平均每个人占有率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且饮用水源已面临十分严峻的问题。近年来, 虽然我们国家在水污染防治上做了很多工作, 但我国绝大部分的淡水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7年5月以来, 大规模蓝藻在太湖、巢湖爆发, 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 给人们的生活用水带来极大不便, 负面影响非常严重。而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 在夏季的富营养化水体中, 蓝藻会大量繁殖, 漂浮在水面形成水华, 进而引起水质恶化, 溶解氧降低而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1 目前, 国内外的水体污染净化技术按照原理分类别, 主要分成物理净化法、化学净化法、生物净化法及自然净化法四大类:

1.1 物理净化法

物理净化法一般是运用物理或机械方法人工净化受损水体, 现在通常使用方法为引水稀释、底泥疏浚等;这类方法技术设备便捷, 容易掌控, 处理效果极其显著, 但往往治标不治本。

1.2 化学净化法

所谓的化学净化法, 分好几种, 通常有:用氧化钙来解决湖泊酸化;要想断绝藻类的生育就应该选择杀藻剂;用铁盐来化解含磷物质。由于这种解除办法都是利用的化学药剂, 所需费用较高, 并且容易产生循环污染。所以, 一般都不使用这些方法, 就算用, 也是跟其他方法结合。经调查, 这种方法只在治理湖泊酸化中应用稍多, 至于河流的净化, 基本不会用。

1.3 生物净化法

在天然河湖里面, 游弋着许多微生物, 它们可以将有机物分解转化至无机物。所以, 可以人为制造更有利于微生物成长与繁殖的环境, 以便于培养更多的强净化能力微生物, 这种方法处理起来效果明显、投入资金少、不需要消耗能量或是耗能低等特点, 关键是此办法可以将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自我恢复。当前国内国外主要运用的生物净化技术包括投菌技术、生物膜技术与曝气技术。

1.4 自然净化法

自然净化法通过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由水体自身去降解污染物质的方法。该类方法目前在国外已有许多工程应用, 此方法主要包含:植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多水塘技术、土地处理技术与人工浮岛等。

2 水体污染人工强化净化技术的研究尽管有了较大的成功, 可是依旧有部分弊端

2.1 物理净化法技术简单可是治标不治本

物理净化法尽管在处理效果上较显著, 技术较简洁, 可是对于此方法工程量来说比较庞, 并且假如后续的保持措施没有做好, 净化以后的水体容易变回原来的污染状态, 所以说治标不治本, 并且极有可能会转嫁污染。所以, 尽可以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来处理突发的水体污染。

2.2 化学净化法出资巨大, 容易形成二次污染

通过使用干化学药剂絮凝、杀藻以及除臭净化受污的水质, 投入资金极大, 而且大水域或是水体流动性大水域存在局限性。同时容易形成二次污染。例如通过铁盐将水体中的磷沉淀, 当落到底泥中后在某种条件下依然可能溶出, 渗入水体。所以此技术不尽人意。

2.3 生物净化的应用范围只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才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采用生物进化技术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因为其见效快, 投资少, 又能让水自然恢复的优点而广受欢迎。但此项技术的缺点是只能适应小河流中, 广阔的水域则效果不明显。所以说此项技术还需进一步的改进。

2.4 自然净化法的净化效果不明显, 且治理周期较长

自然净化法因为可以强化水域自恢复能力以及自净能力, 所以被看做日后主要开发的对象。国内外关于此技术的案列不少, 可是应用此技术是建立在水体污染较轻可以适于水生生物的成长的条件下的。生物净化技术比起自然净化发的净化效果要明显的多, 所以, 一般将自然净化法当做水质改良后的保护方式。

另外, 因为河流自身条件多样化, 不确定性的因素较多, 且研究都局限在实验室内或沟渠中, 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 从而导致技术应用时出现净化效果不尽人意的现象。所以, 针对受污染河湖的切实状况对河流微污染水体的强化净化技术深入探究是极其必要的, 使污染水体的强化净化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得到广发应用。

参考文献

[1]2006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1]2006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

[2]汤建中, 宋韬, 江心英等.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J].世界地理研究, 1998, 7 (2) :114-119.[2]汤建中, 宋韬, 江心英等.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J].世界地理研究, 1998, 7 (2) :114-119.

[3]杨京平, 卢剑波.生态恢复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6:59-60.[3]杨京平, 卢剑波.生态恢复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6:59-60.

[4]李正魁, 淮培民.辐射聚合固定化反硝化菌去除污水中硝酸盐[J].江苏农业学报, 2000, 16 (l) :37-40.[4]李正魁, 淮培民.辐射聚合固定化反硝化菌去除污水中硝酸盐[J].江苏农业学报, 2000, 16 (l) :37-40.

[5]丁吉震.CBs水体修复技术[J].洁净煤技术, 2000, 6 (4) :36-38.[5]丁吉震.CBs水体修复技术[J].洁净煤技术, 2000, 6 (4) :36-38.

[6]田伟君, 翟金波.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流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 2003, 8:19-21.[6]田伟君, 翟金波.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流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 2003, 8:19-21.

[7]唐玉斌, 刘宏伟, 陆柱等.装有填料的河水修复反应器中氧的传递特性[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2, 28 (6) :625-629.[7]唐玉斌, 刘宏伟, 陆柱等.装有填料的河水修复反应器中氧的传递特性[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2, 28 (6) :625-629.

[8]王涛.悬挂链曝气技术应用于河流污染治理[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16 (5) :16-18.[8]王涛.悬挂链曝气技术应用于河流污染治理[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16 (5) :16-18.

[9]Hoeck, et al..Aquatic Life Returns to Estuary.Aire一O2News, 1990, 7 (1) :9.[9]Hoeck, et al..Aquatic Life Returns to Estuary.Aire一O2News, 1990, 7 (1) :9.

水污染及治理 第4篇

摘要:在维系人的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的所有自然要素中,水的重要性毋庸赘述。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世界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挑战。本文对我国城市水污染现状以及城市景观水体污染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分析了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水污染可采用的一些处理方法。

关键词: 污染严重 城市景观 湖泊流域 富营养化 处理方法 我国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分析

中国666个城市严重缺水,同时大量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又造成大量的水污染,地下水源的有限,使得我们更应从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被污染水源的治理。城市相比于农村来说水污染严重,究其根源是由于工业污染,理所当然,水治理应该从工业污染着手。在诸多水污染治理中,得到的结果却并不令我们满意[1]。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 亿立方米,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186.43 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934.15立方米,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与降水量和地表水的分布趋势大致相似,南方多,北方少,并且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北方,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南方。全国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以地下水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约有四分之一的农田灌溉靠地下水。地下水开采总量超过1000 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5%~20%。据有关部门对118 个城市2~7 年的连续监测资料,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了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2]。

1.1 我国城市景观水体的污染

我国城市水体景观质量严重下降,许多具有美学价值、旅游观光功能的水体,其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消弱。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加之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许多城市景观水体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我国90%以上的公园水体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TN)、总磷(TP)和非离子氨等指标,大多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由于水体结构和功能被破坏,多样性丧失,水生资源及其美学价值受到损害,为改善环境而设的水体也失去了它的意义。为此学者们对水体富营养化开展了多角度研究,包括成因、评价、机理、危害、控制与治理等。相关学者通过对武汉、长沙、广州等城市的各主要公园的调查分析,发现公园的水体污染具有3点共同之处,即污染源类似污染物基本相同、缺乏综合防治污染措施。水体污染主要来自:①临近水体的民居、餐厅、厕所等的生活污水;②水边植物的代谢残留物;③游人随手丢弃的垃圾杂物;④公园植物施加的化肥农药;⑤游艇等公园娱乐设施的直接接触污染[3]。目前, 景观水体(公园、居住小区、公共场所的水景)的水处理很少为人所重视, 现有的处理方式又大都仅限于通过假山、喷泉等来处理, 极易造成藻类疯长、水体发绿甚至发臭等现象。

1.2 城市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城市水污染治理的政策机制不够完善。制定污水处理的方针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首先单一的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已经不合时宜。集中易使不同来源的污水混在一起,成分将非常复杂,处理的工艺流程也将十分复杂,处理成本也会很高。污水集中处理还要求建设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和满布全城的管网,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从而造成资金浪费。现在我们应该提倡因地制宜的治水思路,优先采用分散、就近的治理原则,将排放的污水就近处理就近利用。第二是国家统一的污水排放标准与实际水环境质量标准相脱节。排放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和水质标准衔接不够。第三污水收费制度已经不符合社会要求,应建立谁收费谁治理的政策。

另一方面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良莠不齐。在不同的城市中,所应用的水治理技术不尽相同,一些发展较快、工业较多污染较多的城市治理技术相对先进一些。如北京、上海等城市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先进,如AB、改进的A2/O、CAST、IKEAS、UNITANK、其它形式的SBR(如CSBR、MSBR)、MBBR、BAF(Bio s t yr 和Biofor)等,与国外污水处理厂(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相比并不落后,甚至更为先进和美观,而且其出水水质良好,达到GB18918-2002 的1B 甚至1A排放标准。但是,相比之下一些二级城市就没有这种高端的技术,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水污染技术整体看是落后的。湖泊流域污染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湖泊众多的国家之一,约有2万多个湖泊,湖泊总贮水量达7000多亿m3。另外还有大小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达4000多亿m3。中国的湖泊流域是人口最为密集,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带之一,湖泊(水库)水资源总量达到6380x108m3,是地下水可开采量的2.2倍,占中国城镇饮用水水源的50%以上,全国粮食产量的1/3-1/4来自于湖泊流域。工业总产量值达到全国的30%以上[4],是中国全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湖泊流域的环境保护在中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世界上最有挑战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过多营养输入表面水体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之一。湖泊富营养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只不过是加快了富营养化的过程,在过去50年里城市污水和农业以及城镇非点源污染致使许多湖泊和河流的营养水平急剧增加。湖泊和海湾积累大量植物营养物质被称为“富营养的”[eutrophic,该词来自希腊语,eu意为“良好的”(wel1),trophe意为“营养”(nourishment)]。富营养化则被定义为来自农业生态系统过量施用的化肥和/或来自城镇排出的生活垃通过径流带来的丰富营养致使藻类过度生长,从而导致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失衡以及系统内演替速率加快所产生的效应的总和[5]。

由于.陕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和高强度的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带来的水体营养输入速率增加致使水体富营养化大大加速。对于湖泊生态系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能致使优势物种和功能类群的丧失、营养周转速率加快、系统抵抗力下降、底质孔隙率增大以及系统生产力损失。

2.1 湖泊富营养化的分布情况

在我国,富营养化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云贵高原,且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在近30年来出现加快趋势。20世纪70年代调查发现,34个湖泊中大部分已呈现中度富营养,占总数的91.8%。1978—1987年的9年间,贫营养湖泊(Oligotrophic lakes)的面积百分比从3.20% 降到0.53%,而富营养湖泊则从5.o0% 骤升至55.01%。最近研究显示,所调查的40个湖泊中57.50% 的湖泊已呈富营养化和超富营养化(Hypertrophic)状态。水体富营养化所带来的最为严重的次生生态灾害即是藻类水华。在富营养化和超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特别是蓝藻往往会在一定时期内异常大量增殖,当其生长达到一定生物量时,使水体变

得混浊,水面被明显的漂浮积聚物覆盖的现象,即水华(Water bloom)。蓝藻水华的暴发是淡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表征之一。蓝藻水华能加速湖泊富营养化,能导致湖泊水生态系统的崩溃,并可对系统内各种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包括了从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两栖类、河蚌到水鸟。甚至到靠近那些遭受水华污染的水体的人类[6]。确切地讲,这些负面影响包括限制浮游动物的种群生长和繁殖、降低螺类的存活、生长和繁殖力ⅢJ、严重伤害肉食型和杂食型鱼类的组织结构、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长甚至导致其死亡等。在中国,早期研究发现80% 以上的湖泊水华均为有毒、有害的水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

2.2 太湖的富营养化现状 世纪60 年代,太湖略呈贫营养状态,1981 年时仍属于中营养湖泊。但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太湖北部的梅梁湖开始频繁暴发蓝藻水华。太湖蓝藻门全年可见,呈全湖分布,5 月份便可见少量条带状分布,7、8 月份达到高峰,一直延续到11 月份,高峰期间微囊藻的数量高达8 × 107 cell /L 以上。太湖水体中检出7 门74 种藻,优势种是蓝藻中微囊藻(Microcystis)的几个种、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 - aquae)、硅藻中的颗粒直链(Aulacoseiragranulate)、隐藻(Cryptomonas spp.)及绿藻中的栅藻(Scenedesmus)和盘星藻(Prediastrum)等,在梅梁湖,微囊藻属的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近90%[7]。梅梁湖的TP 浓度变化在0.014 ~ 0.91 mg /L 之间,大部分湖区的TP 浓度在0.05 ~ 0.20 mg /L 之间。藻类大量聚集的区域叶绿素a 含量可以达到1 031.24 ug /L,而藻类较少的区域的叶绿素a 含量最少为4.71 ug /L,监测期间全湖区的叶绿素a 含量平均值为83.99 ug /L。水体中蓝藻的数量最多可以达到6.74 × 109 cell /L,浮游植物总量最多为6.85 × 109 cell /L。蓝藻占浮游植物总量的42% ~100%,也就是说蓝藻为绝对优势种,而蓝藻中又以铜绿微囊藻的数量为最多,其次为颤藻,还有少量鱼腥藻、螺旋藻、蓝纤维藻等。水污染治理技术

3.1 物化法

3.1.1 混凝沉淀法

混凝沉淀法[8]的处理对象是水中的细小悬浮物和胶体杂质, 沉淀或澄清构筑

物的类型很多, 可除藻率却不相同。混凝是通过向废水中投加混凝剂,使细小悬浮颗粒和微小胶体微粒聚集成较粗大的颗粒而沉淀,得以与水分离,使废水得到净化[9]。

例如用静沉池处理泰晤士河水时,平均除藻率为59%, 可是用它处理衣阿华河水时除藻率为37%(硫酸铝混凝)~ 97%(石灰软化);应用澄清池处理波兰河水时,平均除藻率为85% ~ 86%(无预氯化)和95% ~ 97%(预氯化), 并且浮游生物量也分别相应下降了93%~ 96%和99%。

混凝沉淀法具有投资少、操作和维修方便、效果好等特点, 可用于含大量悬浮物、藻类水的处理 ,对受污染的水体可取得较好的净化效果。但是化学混凝的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因为它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水中杂质的成分和浓度,水温,水的pH值,碱度,以及混凝剂的性质和混凝条件等。

3.2 生化法

采用生化技术处理污水是目前人口密集区水污染常用的治理方式。各地常用的生物接触氧化塔是目前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中的一种有效的生化处理设备。本设备具有结构合理、工艺过程简单、容积负荷高、运行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小、投资少、治理效果显著等特点。适用于各种以有机污染为主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生物接触氧化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生化处理法, 它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二者的优点[10]。生物接触氧化塔水、气流向相同, 即废水自下而上流经填料, 运行过程中废水与填料接触时, 废水中营养和溶解氧在满足微生物生长条件下, 微生物即附着在填料上, 繁殖形成生物膜, 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 同时塔内存在一定浓度类似活性污泥的悬浮生物, 也对废水起到净化作用。

3.3 微生物技术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在污染场所投加成品菌株或筛选驯化的现场菌株,能迅速提高污染介质中的微生物浓度,在短期内提高污染物生物降解速率。其中投加的微生物可分为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菌[11]。目前较为成熟的投菌技术有: CBS技术是由美国CBS公司开发研制的,是一种高科技生物修复技术。以及EM技术是日本琉球大学教授比嘉照夫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开发成功的一项生物技术。

但是,微生物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投加外来菌种可能造成与土著微

生物间的生存竞争,影响受污水体中水生态系统的平衡。结论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加重,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并且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水污染是环境污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水污染防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每年我国因城市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如何处理好污染与人口、经济的关系至关重要。另外,要提高科研开发能力,提倡科技治水。长期困扰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突出问题,除了资金就是技术,因此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常婕.城市水污染治理现状及建议[J].科技风,2010(08):92; [2]李世督.我国大中城市水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探讨[J].企业报导,2011(14):87;

[3]郭韦,王昱,王昊,马润水.城市水污染现状和国内外水生态修复方法研究现状[J].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2):58;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

[5]张萌,方红亚,倪乐意.我国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可用水生植物修复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649;

[6]罗因源.水污染物化控制原理与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6-7; [7]万蕾.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与治理现状[J].生态经济,2011(1):378-379; [8]邹平,江霜英,高廷耀.城市景观水的处理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3(02): 240;

[9]赵庆良,任南琪.水污染控制工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4 ; [10]焦见光.浅议水污染及治理方法[J].煤矿现代化,2000(3/36):41; [11]唐玉斌,郝永胜,陆柱,等.景观水体的生物激活剂修复[J].城市环境与城市

治理水污染,不是往水里扔钱 第5篇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在争取国家和安徽省支持的同时,合肥自己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合肥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良性发展的势头还会延续。而且合肥的财政盈余还可以,去年的财政收入在全国省会城市里排名第十,支出却只排在第十六位。我们始终是精打细算地花老百姓的钱。这几年合肥的三公经费一直没有增长,甚至呈减少趋势,7年没有买公车,公务员队伍也始终没有超编。可以说未来5年,支撑巢湖治理的资金没有问题。”

水污染的治理资金是个很严峻的问题。不仅需要大投入,还要保证可持续。这是因为水污染的治理十分复杂,而且作为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以辽河为例,今年年初率先在“三江三湖”中摘掉了重污染的帽子,5年的治理投入达360亿。但这也仅是在COD一个指标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氨氮的达标率并不理想,“十二五”期间仍然面临严重挑战。再以太湖为例,目前累计治理投入已有700个亿,虽然水质稳中趋好,但是总体水质仍然为四类,还未达到让人们亲水、乐水的三类水质。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太湖治理的最大难题。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水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政府公共环境服务职能的不断强化,对资金需求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对此,有人悲观地认为治理水污染就是往水里扔钱,大投入也未必很快见到成效。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没有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没有深刻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此,吴存荣的一席话颇值得深思,“对水污染的治理,我们必须深化认识、转变观念。要认识到环保是最大的民生,政府必须承担起治理的责任,这关系到民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信任度”。

回顾我国40年的环境保护历程可以发现,治理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与西方国家污染治理高峰期和我国污染治理的实际需要相比,还相差甚远,这也是我国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根本原因之一。

城市水污染治理现状及建议 第6篇

城市相比于农村来说水污染严重, 究其根源是由于工业污染, 理所当然, 水治理应该从工业污染着手。在诸多水污染治理中, 得到的结果却并不令我们满意。那么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着哪些不足?有怎样克服这些问题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以及提出建议。

一、城市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1) 城市水污染治理的政策机制不够完善。制定污水处理的方针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首先单一的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已经不合时宜。集中易使不同来源的污水混在一起, 成分将非常复杂, 处理的工艺流程也将十分复杂, 处理成本也会很高。污水集中处理还要求建设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和满布全城的管网, 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从而造成资金浪费。现在我们应该提倡因地制宜的治水思路, 优先采用分散、就近的治理原则, 将排放的污水就近处理就近利用。第二是国家统一的污水排放标准与实际水环境质量标准相脱节。排放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和水质标准衔接不够。第三污水收费制度已经不符合社会要求, 应建立谁收费谁治理的政策。

2) 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良莠不齐。在不同的城市中, 所应用的水治理技术不尽相同, 一些发展较快、工业较多污染较多的城市治理技术相对先进一些。如北京、上海等城市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先进, 如AB、改进的A2/O、CAST、IKEAS、UNITANK、其它形式的SBR (如CSBR、MSBR) 、M B B R、B AF (B io s t y r和Biofor) 等, 与国外污水处理厂 (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 相比并不落后, 甚至更为先进和美观, 而且其出水水质良好, 达到GB18918-2002的1B甚至1A排放标准。但是, 相比之下一些二级城市就没有这种高端的技术, 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水污染技术整体看是落后的。

二、治理过程中多走弯路以及实施的不及时

尽管在很多城市中治理工艺相对先进, 但是排放后的出水往往用一条粗长的“尾水排放管道”排到几公里至十几公里以外的大江大河或近海中, 而污水处理厂的外面或附近却有乌黑发臭的河道。为什么舍近求远耗费大量投资建造“尾水排放管道”, 并且消耗大量的电能远距离排放呢?这些问题都是在治理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在先污染后治理这一恶性观念盛行之下, 工厂水污染治理的不及时性也使得大部分治理成果付之东流。

三、城市水污染治理的建议

我国是用水大国, 人口众多, 水资源相对缺乏,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更不容忽视。污水再生是城市水资源利用的重大进步。所以针对以上水污染治理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该尽力解决。以下是提出的一些建议。

1) 加强水污染治理制度的完善。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排放标准这方面我国可以学习美国。美国的《水污染法》对于水环境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方面的规定多偏重于对标准本身的技术方面的描述, 这些标准遵循技术强制原则, 根据污染物类型的不同, 新污染源以及现有污染源的不同, 依据不同的生产工艺和污染控制技术规定了宽严程度不同的排放标准。并且强调对新源和有害污染物的控制。建立水污染的惩罚机制, 针对大中型工业、企业造成的水污染不仅制定标准, 更要对违反标准的加以严惩。在治理方面, 对治理不达标的污水处理厂进行问责制, 按照惩罚制度处理。建立公众监督制度, 更加有效的推进水污染处理进程。

2) 污水治理与再生水回用要多工艺多途径相结合、因地制宜、因用而定。城市河道、湖泊和水库的生态和景观用再生水, 其水质应根据其用途来决定。以奥林匹克湖为例, 它必须保持湖水清澈透明、控制藻类过量增长, 且景色优美靓丽, 为奥运会增光添彩。作为其补给水的再生水必须是高质量, 如果按照“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 (CJ/T95-2000) 来对二级出水作深度净化再生, 其出水水质显然不能满足要求, 因为其主要水质指标比GB18918-2002的1A标准值还低, 如TP为1mg/L;而现在奥林匹克湖水的TP浓度仅为0.01-0.03m g/L;如果将1A标准的再生水补给奥林匹克湖, 必将使该湖逐渐由清变浑变绿, 最后会导致蓝藻爆发, 满湖“绿油”, 恶臭难闻。因此, 负责补给该湖的清河再生水厂采用MBR并后加臭氧氧化-活性炭过滤, 以及北小河再生水厂采用UF+RO工艺和设备生产高质量的再生水为该湖提供补给水、为奥林匹克村其它建筑和设施提供非饮用的杂用水, 是绝对必要的。

3) 城市水污染治理与其他建设不同步。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 建设质量和运行维护也存在一定问题。2006年, 全国设市的656个城市中仅408个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43.06%。按“十一五”规划要求, 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不低于70%, 按照现在已经形成的50%的污水处理能力计算, 还需要新增近20%的处理能力, 而即便是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也因管网不配套、运行经费得不到落实等原因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许多污水处理厂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污水处理率极低, 成了“建得起、养不起”样子工程、面子工程, 浪费投资, 劳民伤财。

4) 促进城市水污染治理经济化、市场化、规范化。将作为促进污染防治重要手段的排污收费制度, 还很不成熟, 存在着收费标准过低, 不能发挥刺激污染防治作用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推行污水处理收费制度, 加快水价改革的步伐, 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和改善经营的水价形成机制, 界定污水处理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实行专款专用、滚动使用, 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营和建设贷款及债券本息的偿还。对小城镇及西部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给予资金倾斜;对各地收取的污水处理费, 免征增值税;对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工程所购置的设备可加速折旧。

5) 增进民众的环保意识、循环用水意识, 支持水污染治理。水资源的污染和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关系甚大, 若想从根源上加强水污染治理, 必须从民众的环保意识入手。加强民众的环保意识不仅能减少污水的派饭个, 也能争取治理的有效性。民众只有加强循环用水观念, 才能信任水污染治理, 才能有助于水污染的治理。从而在民众的角度对水污染治理进行监督, 有利于城市水污染治理。

摘要:城市的日益发展, 用水问题成为一大难题, 水资源的有限使得城市被污染的水循环利用成为必要。当下城市的水污染治理成为社会问题, 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才使得我们城市用水困难、环境低劣。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不能无所作为, 文章针对城市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

浅谈水污染及治理技术 第7篇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 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污染可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主要类型。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弃物排入水体的酸、碱、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造成的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 首先被大量水稀释, 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 这些变化包括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 其结果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发生质的变化, 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但是当污染物不断地排入, 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 就会造成污染物积累, 导致水质日趋恶化。

2 污染治理的技术选择和治理工艺

污水处理由于工业生产门类很多, 各自所用的燃料、原料、生产工艺各不相同, 同样排放的污染物介质其污染物却有很大不同。因此, 治理污染的技术选择和治理工艺以及设备的类型都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废水的三级处理

对废水的处理可根据处理的程度和排放或回用的具体要求不同而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三个阶段。

一级处理, 又称初级处理或物理。主要是预处理, 采用物理方法或简单化学方法, 把废水中的飘浮物、悬浮物或胶状物分离出来。必要时也对酸、碱度进行初步中和, 废水经一级处理后一般达不到排放标准, 主要为下一级处理提供条件。

二级处理, 又称生物处理或生物化学处理, 主要是清除废水中可分解或可氧化的有机溶解物、胶状物或部分悬浮固体污染物, 大多采用生化法氧化水中的有机物, 或者添加凝聚剂使固体悬浮物凝聚分离, 经二级处理后多数可以达到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 又称深度处理或高级处理, 主要是对二级处理后还未分解的有机物、可溶性无机物以及细菌、病毒等进行处理, 采用的方法有离子换、活性炭吸附、电渗析、反渗透和化学氧化等。废水经过三级处理后可使水质符合地面水和适于工业或生活重复用水的水质标准。

2.2 污水处理方法和分类

污水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好氧处理、生物法厌氧处理。物理法包括重力 (沉淀) 法、离心分离法、过滤法、蒸发结晶法、高磁分离法, 通过物理法可以去除悬浮物、胶状物、不溶性杂物和飘浮物、可溶性盐类、各种金属离子。化学法包括中和法、化学凝集法、氧化还原法, 通过化学法可以调整p H值;去除悬浮物、胶状物、溶解性物质。物理化学法包括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气浮分离、汽提、吹脱吸附法, 通过物理化学法可以去除和回收各种重金属离子、离子态物质、溶解的挥发性物质、溶解性和悬浮状物质。有用物质以及用于放射性废水处理, 生物法好氧处理包括自然氧化法、生物滤池法、活性污泥法, 去除溶解性和胶状有机物及部分无机物。生物法厌氧处理有厌气发酵法去除溶解性悬浮状和胶状有机物及部分无机物。

3 水污染治理的技术分类

1) 物理法 (或机械法) ,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物理作用分离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质。不改变水的化学性质。主要有

(1) 沉淀法:主要是利用重力作用的原理, 将废水中的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从水中分离出来。主要设备有:沉淀池、沉沙池、隔油池。

(2) 离心法:利用离心力作用的原理分离废水中污染物。主要设备有:水力旋流器、旋流沉淀池、离心机。

(3) 过滤法:利用带孔眼的过滤介质, 将大于孔眼的颗粒物从水中分离出来。主要设备有:格栅筛网、石英砂微孔管、尼龙布等, 这种方法必须定期清理过滤介质上截留的污染物。

(4) 气浮分离法:将空气打入废水中, 使水中乳化油、悬浮颗粒、有机杂物粘附在气泡上, 随气泡一起浮到水面并被吸收。主要设备有:加压深气浮选池、射流浮选池等, 这种方法同时加入浮选剂或混凝剂, 提高浮选效果。

(5) 蒸发结晶法:将废水加热沸腾, 使水汽蒸发, 使污染物浓缩冷却后形成结晶。主要设备有:蒸发器、薄膜蒸发器。

2) 化学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来分离去除废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质, 主要方法有:

(1) 中和法:在废水中加入中和剂或使用不同的酸度和碱度的废水混合, 使水中p H值达到中性。

(2) 凝聚法:通过向废水加凝聚剂的化学物质, 用以破坏胶粒电荷或吸附悬浮颗粒, 然后通过上浮或沉淀, 去除水中污染物。这种方法必须定时向水中投放一定量的凝聚剂。

(3) 氧化—还原法:参与反应的有害污染物质, 因被氧化或还原而将其转变为无害或微害的新物质, 使水质达到预定要求。

3) 生物法 (生化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群体的新陈代谢过程, 降解水中的有机物。

(1) 活性污泥法。在废水中加入活性污泥, 经均匀曝气, 使废水中有机物质被活性污泥吸附和氧化。主要设备有曝气池、曝气机。

(2) 生物膜法:使废水流过生长在固定支撑物表面的生物膜, 通过生物氧化过程, 使废水中有机物得以降解。主要设备有:生物过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

4 结语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不断加深, 全民素质在不断提高, 科技进步使得水污染的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我们在吸纳好的方法的同时, 仍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 保护环境, 爱护地球, 共建美好家园。

摘要: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多, 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实现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水污染特征及治理分析 第8篇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隐蔽性,乡镇企业

1 引言

一直以来, 城市水环境都被作为重点保护对象, 对农村地区水污染情况则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随着各地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业的机械化和人们生活消费的多元化发展, 其面临的水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并根据现代农村水污染的具体特征, 寻求合适的对策进行防治。

2 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居民环境, 特别是水环境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年来, 农村水环境污染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而各地均将人口、商业、文化、教育更为集中的城市作为水污染整治的重点区域, 对农村水污染形势认识不足。2014年, 我国工业废水排放205.3亿t, 其中有一半出自乡镇企业。种植业施加的化肥有60%以上流入地表河流湖泊或地下水体, 而农药的流失率则在80%以上。畜牧与养殖带来的废水COD量已经超过工业、生活废水之和, 而国内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高邮湖、滇池、淮河、巢湖、微山湖等水域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农村污水的污染。

2.1 乡镇企业排放

乡镇企业一直得到地方政府的鼓励, 被视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一方面, 乡镇企业治污水平较低, 很难达标排放, 存在违法排放污水行为;另一方面, 对乡镇企业的排污管理达不到规范要求, 而一些被城市中心地区淘汰的高污染企业, 往往会被农村地区接纳。这都致使乡镇企业污水排放较为严重, 对农村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2.2 农村生活污水

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产生污水, 包括厨房用水、洗衣等生活废水, 由于多数地区无下水道及处理设施, 污水直接排入农田水渠等水域, 造成水污染。

2.3 农业污水

农业种植施加的化肥、农药会对农田水域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畜牧、养殖产业也会造成不同层面的水质污染。

3 农村水污染特征分析

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呈现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3.1 污染源单一性

在农村地区, 一般乡镇企业分布并不多, 在贫困地区工业企业更少, 因此具有产业单一的特点, 比如食品加工等。虽然他们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水质污染, 但因为企业数量少, 行业单一, 给外界排放的废水污染物质也较为单一。而对于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来说, 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饲料等, 单一性的污染源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治理。

3.2 污染物的区域差异性

在各地农村生活污水方面, 污染物大致类似, 但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造成的水污染则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性。苏南、珠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多为电子、五金企业, 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多为重金属、镀金液等;浙江温州、山东淄博等地乡镇企业多为纺织、服装与鞋帽加工, 其水污染物多为环境激素类物质;新疆北部多地连年种植棉花, 山东潍坊农村以蔬菜种植著名, 福建丘陵地区农民则以种植茶树为业, 云南红河、玉溪有大片的烟草地, 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会因为施加单一的化肥和农药给周边水域带来特定的污染物。

3.3 隐蔽性

农村人口密度较小, 且分散居住, 同时农村的环境是十分复杂的, 这都造成了农村水环境被污染后难以被发觉, 使得农村水污染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在性。同时, 农村地区缺乏检测技术与检测工具, 除了一些重要的河流湖泊, 很少有其他水域水质被水利、环保部门实时实地检测, 而肉眼看不到的污染, 农民很难发觉, 且相当一部分群众也没有向相关部门汇报的意识。

4 农村水污染治理对策分析

针对前文农村水污染现状与其特点, 本文提出如下治理措施。

4.1 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

乡镇基层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是发展的根本理念, 将建设环境友好型乡村作为未来乡村建设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

首先, 尽量在后期的规划中使得相同产业的企业集中在同一工业园中, 而不是分散在各个乡村街头, 以便能够对其排污行为进行集中管理, 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其次, 禁止略过环保审批程序直接建设投产的现象出现, 严禁在生产中偷排等违法行为, 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加强监督监管, 对一些污染严重、屡禁不止的企业予以停产或关闭处理。再次, 以节水、节能、实施清洁生产为目标, 鼓励企业对新技术的研发与使用, 以强化对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

4.2 加强宣传, 提升农民环保意识

一方面, 农民平均文化水平较低, 另一方面, 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环保宣传, 这使得农民对水污染的危害性意识不足。因此, 有必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加强环保宣传, 具体的形式可以包括深入村庄进行集中讲座、由村干部分别宣传等, 宣传内容应包括生活用水污染、农业生产水污染、企业水污染等方面。

4.3 发展生态农业

因为充分结合了经济学和生态学的原理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生态农业能够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有两种主要模式:其一是时空结构模式, 即利用生物对光、水、温度、肥料的不同需求, 以及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 使不同作物、禽、畜等在各自的位置获得各自的成长和收获, 相得益彰。他们能够在空间、时间上形成多维结构, 具有极佳的经济效益。比如林地立体间套种植、水域立体养殖等。其二是食物链模式, 其基于农业生产中物质循环规律而设定的生态系统, 其中一个作物的代谢废物为另一个作物的营养需求, 形成一个闭环的食物链, 在种植、养殖结合模式中可以灵活地应用。其中第二种模式对弱化水污染更为有利, 比如农作物种植中施加过多化肥造成附近水域N、P含量升高而富营养化, 可繁育藻类并用于鱼类养殖。这种将农业尽量融入自然生态, 并获得经济效益的“取巧”方式, 是对自然生态的最大尊重, 也能够尽量减小对水环境的污染。

另外业界也规定了一种苛刻的生态化农业生产模式, 完全避免对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 采用机械方式除草, 使用腐殖质增强肥力, 不追求高产而追求原生态, 而对水环境则几乎没有任何污染。该生态农业在德国等地得到应用, 值得我国农户借鉴, 其产量低但质量高, 在经济效益的获得上有一定的风险, 在推广中需要兼顾农户对风险性的认知, 以自愿为原则。

4.4 加大基层水务、环保部门水质监测及污染防治工作力度

基层水务、环保部门应根据当地水环境具体情况, 制定水质监测的周期和监测点位, 重点关注重要水域、工业区、水库等, 按照既定要求落实水质监测工作, 对水污染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同时, 加强与群众的互动, 对群众发现的水污染现象, 要及时应对和处理, 及时反馈处理情况。

5 结语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农村是食物的产地, 因此保障农村水质不受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农村水污染的来源与特征, 本文认为, 加强乡镇企业管理、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加强水质监测及污染防治工作有利于农村水污染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何云, 胡啸, 王军, 等.山东省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S1) .

[2]林龙.论《水污染防治法》在农村水污染防治方面的不足与完善[J].农业经济, 2015 (5) .

水污染危害与治理措施分析 第9篇

水污染是指水体受到某些外来物质的介入, 改变了水的化学、物理等方面的特征, 从而影响人类的正常使用。随着我国农业、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 在推动我国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 城市水污染治理形势也日益严峻, 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 将会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只有认识到地下水污染现状, 加强对城市地下水污染的治理, 才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真正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地下水资源污染所带来的危害

2.1 对人体的危害

人的一切活动均离不开水。我们人体每天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 而在此过程中会把水中的各种元素通过消化道带入人体的各个部位, 如果长期引用变质水源的话, 必然会导致体质出现异样, 抵抗力下降, 引发各种疾病。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70%的疾病都是由于饮用水的水质不过关所引起。如果水中含有有害物质, 那么对人体的危害就会更大。下列将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传染病。水体受到病原体微生物的污染, 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传染病。比如人们如果饮用被细菌或者寄生虫污染过的水, 很可能会引起甲型肝炎、痢疾、肠胃炎等炎症, 严重的甚至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并且每年死于水污染传染病的人数数以万计, 可见水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是非常大的。

(2) 中毒现象。水体受工业重金属以及其他的无机物的污染, 就会引起中毒。之前水污染的主要源头是生物污染。现在随着工业的发展, 使得水污染的现象不断加重, 而且逐渐演变成了化学污染。当饮用水源受到重金属污染时, 会严重损害到人体的骨骼、肝、肾, 引发人体慢性中毒等。特别是对婴幼儿而言更加危险, 它会使幼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严重时甚至致癌。

(3) 有机物污染。目前大部分有机化学药品都具有毒性, 而且被有机化学药品污染的水是很难得到净化的。水污染直接影响饮用水源的水质, 当饮用水源被有机物污染时, 容易导致肠道线虫、腹泻以及恶性肿瘤等。如果人体摄入含有超标的亚硝酸盐及硝酸盐等物质的污染水, 会引发人体高铁血蛋白症, 甚至是死亡。因此有机物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2.2 工农业方面的危害

工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应用被污染的地下水, 很容易腐蚀生产机械设备, 影响设备的正常生产使用, 缩短产品使用寿命。在农业生产中, 如果化肥、农药等残留物随降雨、农业灌溉渗入土壤中, 将会导致污染地下水, 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此外农业生产灌溉使用了被污染的水资源, 会使土壤结构发生变化, 降低农作物抗病、耐热、耐寒能力, 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最终影响到农业产量。

2.3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水污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被投入到河流或者湖泊后, 超出了水体本身的精化能力, 再加上过量的氮磷, 促进了水质藻类的生长, 就会导致水质的溶解氧下降。溶解氧不仅是水中生物生存的基础, 更是促进污染物讲解的关键物质。溶解氧如果降低就会导致水中的大量生物出现死亡的现象。水体发臭, 破坏了河流的水生生态平衡, 而且还会间接的影响到周围空气的质量。

3 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3.1 案例分析

广东某市属珠江水系, 北部以流溪河、增江、白坭河等山区河流为主, 南部则为西江、北江、东江交汇的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 境内河流纵横, 水量丰沛。但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用水量不断加大, 水污染日益严重。据统计, 该市每天有近100万t的工业废水排入珠江, 废水中含有多环芳烃系列及苯环、挥发酚等系列及可助癌致癌物质, 含有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汞、福、铅、砷、铜、六价铬等重金属化合物。市内有14条河涌流入珠江, 相关数据表明, 这些河涌向珠江注入的城市污水高达100万t以上, 污水内含有多种有机污染物质, 很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且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该市水体环境另一主要污染源来自于市郊的养殖业, 尤其养猪业, 日污水总量排放高达500万t, 导致水体磷BOD、氮超标。除此之外, 行船污染物, 农业化肥、农药遗留废水也从四面八方向珠江汇入, 今日的珠江已经负荷深重, 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污染。珠江水的溶解氧浓度下降到了3.2mg/L,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砷化物等出现超标现象。珠江水质的恶化已严重影响芳村、河南、石溪、员村、黄埔等自来水厂的供水, 有时甚至波及到某最大的日产100万t的西村水厂。多年的污染使得珠江及其附属的河涌一度成为臭江、黑江。毫无疑问, 珠江水被加重污染将会阻碍某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影响某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因此, 必须及时采取果断措施, 从某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综合整治珠江水污染。

3.2 水污染的治理方法

鉴于我国目前的水体质量以及上述实例分析, 对于防治、治理水污染, 我们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2.1 完善水资源环境管理

在深入贯彻执行已颁布的各项水污染治理法律基础上, 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水环境的保护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并建立起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机制, 对重要的水源进行保护区划分, 从而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制度上得到根本保证。加大惩罚力度。虽然我国制定的水污染防治法对水污染的保护和防治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但还存在着一些水污染问题没有解决, 重大型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针对水污染的这些情况, 政府部门应该及时的对水污染这一块加强监管力度, 关闭那些污染重, 治污代价高的企业, 对违规排放废水的企业要依法取缔。水污染管理综合整治如图1所示。

3.2.2 加强对水污染源的控制

加强对水污染状况的勘察, 并将其合理划分为一般保护区、防控区与治理区。加大对重点污染行业的监管力度, 切断矿井、废弃钻井等污染途径, 依法取缔渗坑、渗井等地下水污染源。严厉打击地下采矿活动、地下勘探、工程设施污染地下水, 严格防控污水灌溉及土壤污染而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

3.2.3 调整产业结构

位于市区水厂取水点附近的污染型企业必须有计划地迁移到工业区, 便于废水集中处理, 或者通过改变产品结构降低废水的排放量。对一些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经济效益不好、环境效益差的产业、行业、企业应坚持实施“关、停、并、转”的措施。对资源利用效益高、经济效益好, 环境效益亦有利的产业、行业、企业坚决给予支持和扶植, 鼓励其发展;对资源利用效益高、经济效益较好或出口创汇, 但生产过程中排出一定的废水污染物的产业、行业、企业, 则给予相应的环境治理投资, 扶植其发展。

3.2.4 加强水污染实用技术的研究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水资源, 应依据其污染的主要原因、污染途径, 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 降化已被污染水资源中的有害物质。现阶段常用的水污染修复技术有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抽出处理修复技术、渗透性反应屏修复技术、原位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水动力控制修复技术、有机粘土修复技术等, 这些方法在使用方面仍有很多的不足, 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究, 并开发新技术, 提升污水转化效率。

3.2.5 加强地下水保护的宣传教育

对于水污染的防止治理工作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问题。这个大工程不仅和国家的政策有关, 还与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应当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介, 加强资源保护的宣传, 提高全社会对于城市水污染危害的认识。开展多形式的科普教育与舆论宣传, 使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水资源保护工作去, 帮助民众树立节水和环境保护的观念。

4 污水的处理

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以及居民生活水的提高, 城市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也逐年增加, 我们只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 循环利用污水, 才能解决好城市的生活污水问题。针对目前污水处理厂的布局并不合理, 输送污水的管道建设进度较慢, 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作的问题。我们应从新调整城市污水处理的规划布局, 在城市周边合理地建设一些小型的污水处理厂, 以应对周边地区的污水处理工作。这些处理厂可以建设在居民较为集中的小区附近, 方便及时处理污水。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污水的再生利用, 节约了污水治理成本。

对于农村水污染的治理, 应遵循以防为主, 按流域或区域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农村当地经济状况以及积水水平等因素, 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成本较低的污水处理措施, 如建立水塘系统氧化塘、芦苇塘等。农村如果只重视末端治理, 很难达到改善水污染的状况, 发展生态农业才是可持续的长远之计。

对于工业废水, 应改进生产的工艺, 尽量采取循环使用的方法, 以减少废水的排放量。此外还要有计划的治理废水, 从源头上控制工业废水, 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 工业生产行业应当调整产业布局,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改进生产工艺, 应用水循环系统, 减少甚至不排放废水。其次, 尽可能的使用清洁型原料, 工业废水只有经过处理, 并检验达标后才能排放, 从源头上对工业废水污染进行控制。

5 结束语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 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必然要素。因此, 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尤其当前在生活节奏较为紧张的情况下, 更要增强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 重视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 节约用水, 还要从技术、法律和经济等较多种途径与手段来对水污染实施严格控制, 最终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水资源的巨大消耗, 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作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水资源遭到污染不仅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 危害人体健康,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本文从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入手, 就水污染带来的危害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以期能为水污染治理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水污染,危害,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怡宁.水污染途径与防治措施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华鑫.浅谈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J].贵州科学, 2014.

壶关县周边农村水污染治理问题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水污染;政府职能;企业责任感

一、壶关县周边农村水污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各类水污染治理现状

1.农村生活污染日益突出。

壶关县周边农村没有完整的垃圾处理系统和污水排放系统,没有正规的垃圾处理场,没有下水道。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生活废水直接排放,秸秆随意抛弃在河塘和低洼地,造成河道淤积,水体污染。

2.乡镇工业排放的废水逐年增加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在增加,壶关县常平村、李掌村、坛上村、西庄村、土家河村有乡镇企业30多家,而污水处理达标率仅为23%。

3.农业生产产生的水污染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和农药,每当下雨天,化肥和农药流的残留物质流进河塘,造成了河塘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污染了当地水体,化肥、农药的流失使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地下水的水质。

4.禽畜养殖业粪便污染加剧

近年来规模化的禽畜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势头迅猛,规模性的养鸡场、养猪场等分布在壶关县周边的农村,无序零散的禽畜养殖,大量粪便露天排放,大量堆积在养殖场周围。每当大雨来临,粪便被冲到各处,造成了水污染。

(二) 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

1.人们对水污染治理关注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人不知道水体污染是如何分类的,人们对水污染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认识不足、不到位,没有深刻地意识到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对水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低

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对水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水污染方面的知识不够了解以及对水污染治理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3.水污染治理效果不明显

66%的人认为水污染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而且污染程度严重,只有13%的人认为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可见壶关县周边农村水污染水污染治理效果不明显。

二、壶关县周边农村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污染源分散,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

壶关县周边农村水污染的治理涉及到常平村、李掌村、坛上村、西庄村和土家河村,污染源分散、涉及面广且点源污染严重、污染浓度高,所以污染物控制、收集困难,很难集中起来进行处理。而且农村财力、技术缺乏,水污染治理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有限,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

在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中,大多数农村居民直接排入河道或随意排出室外空地后渗入地下,少数铺设了排水管道的村镇,一般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雨量大时容易被垃圾堵塞,致使污水漫流。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中,污水处理设备落后不进行后续投资,一些需要更换的材料无法及时更换,导致排污设备不能正常运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现行污水处理技术尽管可以降解任何污水,然而成本高,运转费用大。

(三)污水治理程序复杂

通常污水的治理程序较复杂,从污水产生至预处理工艺、主导处理工艺,甚至是深度处理工艺及污泥的处理,使出水最终符合排放规范,所需的各种处理设施运转成本、药剂使用成本和动力维持成本等合计总额往往大于排污收费。

(四)政府监管职能缺位

对于水污染治理,政府监督部门监督工作缺位,执法力度不够,众多企业在废水排放之前的处置环节基础技术设施不完善,废水不能达到所规定的排放标准。

(五)居民环保意识薄弱

由于农民的总体受教育水平和素质普遍偏低,多数农民对环境危害的源头及危害水平认识不清,有时候职能看到某些好处,看不到水污染带来的危害。

三、壶关县周边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措施

(一)对各类水污染的初步整治分析

1.生活废水的防治

在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势头应得到控制,可以铺设排污管道以方便生活污水的排放,同时,在比较大的村庄可以建小型的污水处理厂。

2.对农业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防治

面对农业污染,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集约型生态农业和环保农业。鼓励农民使用农家肥,运用合理的种植方式,减少肥料的流失,以减少化肥流失对水源的污染。

3.对农村工业污染的防治

对乡镇企业进行科学地规划和布局,建设工业园区;乡镇企业治污设备落后,可让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对企业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政府要加大环保、资金和技术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二)治理水污染的具体措施

1.财政政策的调适

壶关县乡各级政府需要从本级预算中安排一些资金,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治理、水质监测、农厕改造、粪便及垃圾处理、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水污染健康危害控制等。

2.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居民采用清洁方式生产。对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保护水资源、积极防治水污染的农民要给予更多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引导其更加努力地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

3.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水污染治理

多方配合建立乡镇企业和农村聚居点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渠道制定相应优惠政策,降低乡镇企业及农村聚居点的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及运营成本。为专业的水污染治理公司留出足够的市场化运作空间。

4.合理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

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优化工业布局,全力打造乡镇工业园区,加强企业间的联系、方便交流合作,方便集中治理水污染,降低成本。壶关县周边农村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的优势,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企业随意进入。严禁城镇地区向本地转移污染。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紧紧的跟上节奏,农村水污染治理的工作也不能落下。面对水污染治理问题,壶关县及各级村镇政府在采取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加强宣传等措施进行水污染治理的同时,由于农村条件有限、水污染治理受各种因素影响,壶关县周边农村的水污染治理问题仍具有复杂性,还会产生企业缺乏责任感、政府职能缺位、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居民水污染治理意识薄弱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必须吸取以往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教训,积极借鉴成功和先进的治理思路;从壶关县周边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完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不利局面的恶化;让农村居民深入了解水污染、提高每个人对水污染治理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解决壶关县周边农村的水污染治理问题,做到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更好地建设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马巍等.滇池水污染治理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杨玲玲.对工业企业水污染治理的思考[J].资源与环境科学,2013(4):239~247.

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机制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作机制,水污染治理,三峡库区

三峡库区地处长江中上游, 涉及重庆、湖北两省 (市) 的20个区、县 (市) (图1) , 库区水环境安全直接影响到中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因而, 自三峡库区建设以来, 其水质保护与管理一直是社会焦点问题之一。虽然自蓄水以来, 三峡库区仍以III类水质为主, 但库区水污染问题仍然非常严峻。据《2011中国环境发展公报》显示, 库区内岷江和沱江的水质为轻度污染, 乌江为重度污染。如果不能对库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治理, 极易引发重大流域性公共安全事件。

水污染治理一直以来都是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 现已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成果。就水污染治理的体制机制方面, 学者多以目前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为基础, 借鉴国外水污染治理的经验, 分析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战略存在的问题 (孟伟2007) 、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对流域生态安全的影响机理 (黄万华, 白永亮, 2011) 及多方利益格局的不平衡状态 (王阳亮2012) ;指出当前中国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间的矛盾 (施祖麟, 毕亮亮2007) ;认为我国应建立跨地区环境合作机制和治理的机构, 重视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治理, 发挥环境合作协议的激励约束功能 (邓卫文2010) ;构建较为全面系统的政府合作机制体系 (王玉明2011) 。综上所述, 目前对于水污染治理机制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地方经济发展视角下进行的, 主要都是期望通过地区合作和跨部门合作实现治污效果。但对以地区协作为基础, 运用区域间利益博弈等思想进行分析, 思考构建系统完善的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统筹协作机制研究相对较少。

为实现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从库区水资源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角度出发, 分析行政区划分割及其地方利益博弈引发的库区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出现“公地悲剧”等现象, 然后, 运用博弈论、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理论, 并结合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 提出了构建库区水污染防治管理新体制, 和中央政府领导、地方参与共治、统筹协调库区水污染防治管理的新机制的建议。

1 理论分析

虽然在解决水污染治理问题时, 对各种污水排放要严格加以控制, 并要以先进的净化处理技术为基础减少排放水中的污染物。但从本质上讲, 流域水污染治理问题, 更多的应是解决地方因利益博弈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而导致的过度排放问题。所以, 从经济角度, 对治理体制和排放监督机制的研究是从根本上解决流域水污染问题的关键。

流域污染治理机制问题研究所涉及的理论主要包括:

1.1“公地悲剧”与产权理论

加勒特·哈丁 (1968) 在演绎群体中的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将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过程中提出了“公地悲剧”理论模型。后来, 科斯从产权的角度用该理论解释了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问题。通常“公地悲剧”主要是由公共产品产权不明晰引起的, 它最终将导致公共产品过度利用, 局部利益得以实现, 但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根据现有产权理论, 产权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可以通过法律、制度、多方约定和有效行动来逐步优化的。

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为流域内各地方共有共用。显然, 由于排污的个体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 各个体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倾向超标排污, 流域内的地方政府属于放大的个体或个体的一个集合, 因局部的政绩利益也对这种超标排污听之任之。由此, 造成库区水污染日趋严重, 只有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跨区域治理机制, 明确责权, 水污染现状才会得以缓解。

1.2“囚徒困境”与博弈理论

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描述的是, 虽然囚徒们在审讯中彼此合作, 拒不坦白, 可为集体带来最佳利益, 但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 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 因此囚徒们彼此出卖, 违背集体最佳利益, 实现个人最大利益现象。该理论表明在非零和博弈情况下, 个体最佳选择并非集体最佳选择 (图2a) 。

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地方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流域内各地方自觉治理的帕累托改进做不到, 因为他不满足地方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治理, 治理) 不是唯一一个均衡解。但在完全信息的前提下, 通过建立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协作机制, 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地方与集体的冲突, 达到帕累托改进效果 (图2b) 。

1.3“搭便车”与集体行动理论

因为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 所以每个个体都可以, 而且希望不用支付任何费用就能享受他人付出维护费用的具有正外部性公共产品, 这就导致了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 同时, 在公共产品使用、管理过程中, “搭便车”现象频出。但是集体行动理论认为, 只有当分享共同利益的个体组织起来、相互协作、追求共同目标时, 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利益的满足且同时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

三峡库区水资源非排他的提供给流域内各地方, 水资源有限的排污容量面对各地方的超标排污日显不足, 加之“搭便车”的心理, 水污染治理也不被各地方重视。因此, 应促使地区间加强水污染治理的合作, 激发各地方保护水环境的积极性。

2 三峡库区水环境现状

三峡水库因其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功能, 生态功能极其关键,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随着国家西部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 经济发展转型、城乡统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的提出, 自然也就提出了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的新要求和新需求, 同时, 由于前期遗留问题尚待解决, 当前库区水污染形势极为严峻。

2.1 排污情况

根据污染源将影响库区水质的污染物划分为工业废水污染物、城镇生活污染物、农业面源污染和船舶污染物等四类, 1998-2010年库区主要污染源排污情况见表1。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1999-2011年《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其中以生活污水排放量、化肥使用量和油污水排放量分别表示城镇生活污染物、农业面源污染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情况。

由上表可知, 1998-2010年间, 受“十一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的影响, 三峡库区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农业面源污染和船舶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倒U状变化, 即: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情况, 但2010年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总量仍是2001年的3倍多;以生活污水为代表的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递增态势。总体而言, 1998年以来, 库区主要污染源排污量虽有所变化, 但总量 (尤其是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量) 依然很大, 库区水环境持续污染现象严重。

2.2 水质状况

根据2011年《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和《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 我们用图3对三峡库区水质状况进行描述, 总体情况为: (1) 从干流、支流角度看, 2010年, 库区长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优, 汛期水质较差;支流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但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2) 从水质影响因子看, 石油类、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以及五日生化需氧量等是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因子; (3) 从地域看, 行政边界河段水质明显差于普通河段。

注:图中数据来源于2011年《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a.三峡库区主要支流水质状况b.三峡库区主要支流水体综合营养情况

3 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困境

3.1 分割治理, 责权不明弊端凸显

根据2012年新颁布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2015年) 》, 当前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仍坚持分区防控原则。但依据现有行政区划, 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属于典型的跨区流域污染防治问题, 仅三峡库区就涉及重庆、湖北两省 (市) 的20余个区、县 (市) , 即地方行政区划将库区流域治理问题转变为库区20余个区县各自分段治理局面。此外, 我国现有涉水法规, 尚未完成对流域水资源权属界定问题进行规范。因而, 相邻地区在污染治理过程中, 尤其在面对两地边界处的污染治理问题时, 常常陷入“囚徒困境”, 双方都试图在治理工作上“搭便车”, 难以达成污染防治共识。

3.2“九龙治水”, 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管理部门

从图4可以看出, 当前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 涉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多系列涉水、管水部门, 这些部门或多或少、或重或轻地都在承担着污染物排放及水质监测、污染物治理工程及绩效评估、违法行为处置等工作, 但对它们的工作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管理部门来统筹协调。“九龙治水”在部门和地方职权和利益的驱使下各自为政, 库区内水体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间矛盾突出, 即使在单一地区内也未能形成稳定高效的部门协作机制。我们还必须看到, 库区水体的上游及各支流的污染物排放与治理, 由于利益和责任的更大尺度的分离, 这些区域的政府和涉水、管水部门在入库水源的污染治理上就更鲜有作为。这就使得库区各涉水管理部门在治污过程中出现任务不明、职责不清、执法混乱、协作困难、政令不一等问题。

以地区内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为例, 根据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第八条的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但同时规定, 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这就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职权出现了重叠, 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职权。但地区水环境质量是环境主管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其它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则大多与治污没有很大的关联, 因而, 各级环境主管部门不得不参与污水处理环节, 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等工作, 而影响了本部门审批、监督等主要职责。

3.3 合作机制缺失, 机会主义盛行

流域性水污染治理中涉及跨地域治理问题比较多, 但库区水污染的外部性和非对称性给地区协作治污增加了难度。无论是上游地区污染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后果, 还是上游地区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正外部效益最终均由下游地区承担。因而, 就库区而言, 涉及的重庆、湖北两地的20余个区、县间存在显著的上下游关系, 但就整个长江流域而言,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的中上游。根据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第二十八条规定, “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 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或者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这种“协商解决”的规定, 很难具有法律效力, 因而也就常常只是徒有虚名。由于地区政府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不完备, 在库区水污染治理的利益博弈中, 各地政府的积极性是不一样的, 总有“搭便车”等机会主义倾向, 都希望在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库区水环境能有所好转, 一旦涉及本地经济发展问题时, 防污、治污工作就会被搁置并转嫁于下游地区。

4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经验总结及启示

4.1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经验总结

国外通常根据水资源的属性, 将跨行政区的流域治理管理方式分为流域综合管理和片段区域管理两大类。由于片段区域管理不能有效抑制地方保护主义, 无法平衡地区利益, 而流域综合管理虽能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弊端, 但对现有行政区划和政府机构配置要求较高, 因而, 虽然流域综合管理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片段区域管理, 至少在短期内还有其存在价值。

因而,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大多是对流域综合管理和片段区域管理两种方式的综合而形成的, 主要形式包括:

第一, 政府领导的多层级一体化管理机制。1993年形成的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的管理机制是该机制典型。墨累—达令河由流域部长级理事会、社区咨询委员会和流域委员会以流域协议的协商制为原则进行共同管理。其中, 流域部长级理事会主要负责涉及流域共同利益的重大政策的制定工作;社区咨询委员会则从社区角度, 向部长理事会提出管理建议;而流域委员会既是执行机构, 又是监督机构, 负责贯彻执行流域部长级理事会决定的工作, 同时对流域水资源管理进行监督、评价。

第二, 中央政府和民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该机制在日本淀川流域的应用较具代表性。日本淀川流域的管理机构由国土厅、厚生省环境厅以及具有民众参与的水资源开发公团组成。各部门按各自的权限对流域进行管理、依法行政, 并由水资源公团对流域内跨界事务进行统一开发, 以实现流域的管理权、行政权和开发权的分离。

第三, 跨部门的理事会协调机制。1961年创立的加拿大环境部长理事会是该机制应用的典型代表。加拿大环境部长理事会是由加拿大联邦及其3个大区和10个省的环境部长组成的, 是为了实现部门合作环境治理而专门设立的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环境领域的原则、规章、标准和政策等;分享环境信息和技术交流;协商重大环境事件处理办法。

4.2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经验启示

结合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现状, 上述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构建经验对完善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机制的启示如下:

第一, 应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统一领导、地方协作、利益统筹的协作机制, 实现库区水污染防治机制体制的一体化、系统化。

第二, 应以权责明确、高效运行为目的, 结合公司制经营管理模式, 改善库区环境管理架构体系;

第三, 应积极引导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 参与库区水污染治理和防治工作, 以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实现库区环境信息透明化。

5 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统筹协作的探讨

库区水污染治理问题是典型的流域治污问题。根据博弈理论、产权理论和管理学中的集体行动理论, 结合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的经验可以发现:在库区水污染治理中, 中央统筹、地方协作是库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而, 完善库区水污染防治组织体制, 构建库区统一的跨域水污染防治的统筹协作新机制是当前库区治污工作的关键。

5.1 库区水污染防治管理组织架构体系

库区水污染防治的管理组织体系应由诸如国家发改委、环保部、水利部、交通部、住建部和三建委办公室等中央部委, 重庆、湖北两省市及下辖各库区区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 根据共同参与、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原则建立。具体则可由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可挂靠国务院三建委办公室) , 及下辖的库区水污染治理工程中心、库区污染物排放稽查总队、库区水环境监管信息中心等主要机构组成。

5.1.1 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这是国务院对三峡水库水体实施保护的能有效实施行政职能的领导机构, 国家各相关部委对三峡库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职能都应归集于它。它还有对库区和流域内的各级地方政府的水环境保护的工作实施指挥、调度和统筹。对各级政府水环境保护的矛盾和责权冲突进行协调, 对各级政府的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研究和提出诸如流域内甚至其他区域的地方政府和企业, 因对三峡工程和库区水体享受不同利益和履行不同责任而实施相互间利益补偿的政策和机制, 报国家批准后组织实施。研究和测算不同地区和单个企业的排污允许量、库区污染物容量, 适时组织排污权交易。

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下辖的库区水污染治理工程中心、库区污染物排放稽查总队、库区水环境监管信息中心等机构的领导和管理。

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可与国务院三建委办公室合署办公, 办公室为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办事机构。

5.1.2 库区水污染治理工程中心。

库区水污染治理工程中心是负责库区水环境管理和评估、水污染治理工程及适用技术选择的决策、实施和运行的统筹与管理的工作机构。该工程中心可由环保部的环境监察局牵头, 成员由环保部的污染防治司、自然生态保护司、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宣传教育司, 住建部的城市建设司, 水利部的水资源司、建设与管理司, 交通部的长江水利委员会, 发改委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司, 及其它地方相关部门派员组成, 但应为一能在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下, 能自主开展工作的实体机构。

5.1.3 库区污染物排放稽查总队。

库区污染物排放稽查总队是负责库区污染源监控、依法对违法违规的排污行为进行处分、维护库区及库区上游流域污染物减排和水体净化秩序的执法单位。库区污染物排放稽查总队由执行全流域全库区稽查的直属稽查机构和按库区内行政单位设立的各级稽查分支机构组成, 前者对后者实施领导、管理和考核, 并负责跨行政区域的稽查及稽查工作的统筹协调。

库区污染物排放稽查总队在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下工作。

5.1.4 库区水环境监管信息中心。

该中心作为库区水环境和与水环境相关的其他信息综合存储和交流平台。这些信息包括:库区分地区、分行业的企业活动信息, 它们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 它们的各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工艺和生产数量, 它们的污染物产生环节、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排放数量和排放污染物的治理措施及效果;非生产类企业 (如餐饮企业) 和城镇居民的生活导致的污染物产生环节、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排放数量和排放污染物的治理措施及效果;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导致的污染物产生环节、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排放数量和排放污染物的治理措施及效果等。

库区水环境监管信息中心首先是国家的具有权威的与三峡库区水环境相关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存储机构, 各级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应依法准确地向其提供相关信息。该中心也是一个权威的库区与水环境相关的信息发布和处理平台, 为库区水污染治理工程和库区污染物排放稽查提供前期的基础工作和基础依据。

5.2 库区水污染防治统筹协作机制

虽然己经有了前述整个库区跨行政区的水污染监控和水环境治理的一体化机构设计, 但是为了让库区水污染防治架构体系能真正有效地运转, 根据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 结合库区水污染防治现状, 中央政府、流域内和库区各级政府间针对库区水体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协商协作机制建设依然十分必要和重要。

上一篇:珠三角大都市圈下一篇:澳大利亚环境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