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呼吸衰竭范文

2024-05-11

早期呼吸衰竭范文(精选11篇)

早期呼吸衰竭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2例, 根据102例患者无创呼吸机治疗时间,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 男31例, 女20例;年龄33~71岁, 中位年龄48.3岁;对照组, 男33例, 女18例;年龄31~75岁, 中位年龄48.5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无创呼吸机延迟治疗, 包括强心、镇静、利尿、鼻导管、改变体位、扩血管以及面罩吸氧等常规治疗, 经过2小时的治疗, 如果患者并未出现明显的症状减轻的症状, 应对患者采取呼吸机进行吸氧。

1.2.2观察组:实施无创呼吸机早期治疗,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直接在早期治疗时采取呼吸机进行吸氧。呼吸机频率调至18次/min左右, 氧浓度100%~40%, 潮气量8~10ml/kg, 呼气末正压通气3~8cm H2O[1]。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情进展情况进行记录, 当患者病情与生命体征均较为稳定时, 可以撤去呼吸机。

1.3观察标准治疗3h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 包括意识以及肺罗音, 并检测患者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以及心率;检测患者Pa O2;病情好转时间及住院时间;病情好转率;气管插管率。

2结果

2.1呼吸次数、心率、平均动脉压、Pa O22组治疗前的呼吸次数、心率、平均动脉压、Pa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呼吸次数、心率、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Pa O2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临床症状2组治疗前的呼吸次数、心率、平均动脉压、Pa O2及其它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的2组患者在呼吸次数、心率、平均动脉压、Pa O2等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心率、呼吸频率及平均脉动压较对照组降低明显, Pa O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且患者临床肺罗音、意识及发绀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病情好转时间、住院时间、病情好转率及气管插管率观察组病情好转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14.81±6.22h) 、 (11.982.31) h,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25.32±7.20h) 、 (16.49±3.21) h;对照组治疗后好转20例 (39.2%) , 观察组治疗后好转27例 (52.9%) ;观察组气管插管3例 (5.9%) , 对照组气管插管8例 (15.7%) 。观察组在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和器官插管率等方面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病情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起病急, 病情进展较快, 临床若不给于及时地处理可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最终导致患者死亡[2]。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突然发生异常所导致的, 在短期内内心排就会出现显著的、急剧的降低。Ⅱ型呼吸衰竭, 又称为高碳酸性呼吸衰竭, 是肺泡通气不足所导致的, 如果单纯的仅有通气不足,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程度相差不大, 如果伴随有其他疾病, 则病情较为严重。因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病症有着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 患者往往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还可能会引发急性肺水肿、心源性昏厥、心源性休克等症状, 诱发低氧血症, 临床症状表现为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粉色泡沫痰等。如果得不到良好的临床治疗,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以往临床多单纯给予镇静、强心、改变体位、利尿、鼻导管、扩血管等常规治疗, 但治疗效果令人不甚满意, 多数患者在常规治疗后需给予呼吸机治疗, 甚至部分患者要给予气管插管治疗。近年来, 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逐渐将呼吸机用于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辅助治疗当中。机械通气能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性左心衰竭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随着近些年来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机械通气技术的不断完善, 在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病症的治疗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机械通气技术, 采用机械通气技术对患者使用呼吸机,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纠正低氧血症、肺水肿、环节心功能衰竭症状, 可达到迅速有效地减轻缓解作用。

大量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 对于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实施无创呼吸机早期治疗临床效果显著[3]。其患者的不适应感较轻、多能耐受、且操作简单方便, 适用范围较广, 并发症较少, 虽然会有胃肠胀气及低血压现象出现, 但此类现象程度较轻, 不必做过多特殊处理, 通气结束后方可得到缓解。一般情况下急性左心衰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大多会有肺水肿, 因而采取此方式可对病情有较好且安全有效的改善作用。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02例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发现早期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肺罗音、发绀以及意识等, 同时能显著改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及Pa O2, 提高患者病情好转率, 缩短患者病情好转时间及住院时间, 降低患者气管插管率等。

综上所述, 缺O2伴CO2潴留称为Ⅱ型, 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 单纯通气不足, 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 若伴换气功能损害, 则缺O2更为严重。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 必要时加氧疗来解决。对于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实施无创呼吸机早期治疗的效果明显。因此, 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病情好转率, 缩短患者病程, 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飚.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 12 (9) :83-85.

[2]张静, 贺明, 吴琴, 等.机械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 17 (10) :1049-1050.

呼吸衰竭护理新进展 第2篇

竭的护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症状的综合症

动脉血气分析

n

条件: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

n

动脉血氧分压(PaO2)<8kPa(60mmHg)

n

伴或不伴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6.67kPa(50mmHg)

n

气道阻塞性病变:如慢阻肺、重症哮喘

n

肺组织病变:严重肺结核、肺水肿等

n

肺血管疾病:肺栓塞等

n

胸廓与胸膜病变:胸外伤、胸廓畸形

n

神经肌肉病变:脑血管意外、重症肌无力

发病机制

n

肺通气不足:阻塞和限制性通气障碍均可使有效通气量降低

n

弥散障碍:与肺泡面积、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压力差、气体的弥散力等有关

n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正常=0.8,>0.8即无效腔通气;<0.8即生理性动静脉分流

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影响

大脑皮层对缺氧最为敏感,中断氧气供应20秒——全身抽搐、深昏迷

轻度——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

力障碍

中、重度——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昏迷

2、呼吸系统影响

缺O2——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反射作用刺激通气

CO2——对呼吸中枢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当CO2浓度<9%时,通气增加;当>

9%时,呼吸中枢由兴奋转为抑制,肺通气量下降,呼吸只能靠缺O2的刺激来维持呼吸

3、心血管系统影响

缺O2——心率及心搏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率失常,严重时可致心室颤动或心跳骤停

CO2升高——心率及心搏出量增加、血压升高

缺O2

和CO2潴留都会使肺动脉小血管收缩而增加肺循环压力,使右心负荷加重

4、酸碱平衡的影响

严重缺O2可抑制细胞能量代谢而主要依靠无氧代谢,其产物——丙酮、乳酸等大大增加,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有机磷不能组成ATP而造成堆积,也加重了代酸

破坏了细胞离子泵和细胞离子交换功能,加剧了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5、PaCO2升高——呼吸性酸中毒

慢性呼衰的患者,由于其肾脏的调节,尽管PaCO2很高,但PH值仍接近正常

急性呼衰或慢性呼衰失代偿期,则由于肾脏血管痉挛——肾血流家减少——尿量减少——出现呼吸性和代谢性同时存在的酸碱和电解质失衡

呼吸衰竭分类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来肺功能正常,由于突发原因如溺水、电击、药物中毒、ARDS等导致呼吸功能突然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指原有呼吸系统疾病,肺功能逐渐减退,有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但通过代偿,患者可以从事日常生活,称为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

n

当并发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原因使肺功能进一步损害,机体失去代偿能力,出现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则称失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

急性呼吸衰竭早期表现为呼吸急促、频率加快、辅助呼吸肌活动增加,出现三凹征。慢性呼衰则表现为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严重时呼吸浅快,并发CO2

麻醉时,出现浅慢或潮式呼吸

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当SaO2<90%时,出现口唇、指甲发绀

神经-精神症状

急性呼衰:精神错乱、狂躁、抽搐、昏迷

慢性呼衰:先兴奋,后抑制如嗜睡、昏迷

循环系统表现

多数病人出现心动过速,严重缺氧和酸中毒时,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心脏骤停

CO2潴留:体表静脉充盈、皮肤潮红、温暖多汗、血压增高,呼衰并肺心病时常有搏动性头痛。

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

严重呼衰时,可损害肝、肾功能,并发肺心病时出现尿量减少,部分病人可引起应激性溃疡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n

动脉血气分析:

PaO2<8kPa(60mmHg)

伴或不伴

PaCO2>6.67kPa(50mmHg)

n

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胸部CT等

n

其他检查:血生化、血电介质等

治疗原则

n

迅速纠正缺氧

n

改善通气

n

治疗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n

防治多器官功能受损

n

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因

n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观察要点

1.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皮肤色泽等。

2.有无肺性脑病症状及休克。

3.尿量及粪便颜色,有无上消化道出血。

4.各类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呼吸兴奋剂)。

5.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数变化。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安置胃管患者按胃管护理常规)。

2.保持呼吸道通畅。

(1)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更换体位和多饮水。

(2)危重患者每2~3h翻身拍背一次,帮助排痰。如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加强气道管理,必要时机械吸痰。

(3)神志清醒者可做雾化吸入,每日2—3次,每次10—20min。

3.合理用氧

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25%一29%。)流量(1~2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如何配合使用呼吸机和呼吸中枢兴奋剂可稍提高给氧浓度。

4.危重患者或使用机械通气者应做好特护记录,并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预防发生褥疮。

5.使用鼻罩或口鼻面罩加压辅助机械通气者,做好该项护理有关事项。

6.病情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按人工气道护理要求。

7.建立人工气道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时应按机械通气护理要求。

8.用药护理

(1)遵医嘱选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2)遵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以防药物过量;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病人,慎用镇静剂,以防引起呼吸抑制。

健康教育

1.教会患者做缩唇腹式呼吸以改善通气。

2.鼓励患者适当家务活动,尽可能下床活动。

3.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暖、季节交换和流感季节少外出,少去公共场所。

4.劝告戒烟,如有感冒尽量就医,控制感染加重。

早期呼吸衰竭 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无创呼吸机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患者应用的临床护理。方法:我院收治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96例,随机分为无创呼吸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48例。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情况包括PH值、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血氧分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PH值、PaO2、PaCO2、满意度、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显著优于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创呼吸机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不失为一种优良的方案,合适的护理方案是治疗该疾病成功的关键,两者联合使用效果较为理想,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早期呼吸衰竭;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在呼吸科病人中是一种并不罕见的疾病,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其用于该疾病的治疗已经引起广大临床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已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1-2]。我院收治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96例,现报告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96例,随机分为无创呼吸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48例。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男50例,女46例,年龄59-86岁,平均年龄67.8±2.4岁,病程2.7-5.4年。衰竭类型:Ⅰ型衰竭49例,Ⅱ型衰竭4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衰竭类型等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两组均行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抗感染药物治疗、化痰等,A组给予优质护理的基础上使用无创呼吸机(仪器型号:美国BiPAP VISION型呼吸机,生产厂家:美国韦康公司)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情况;(2)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心率和呼吸频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5.0软件分析表中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是P<0.05。

2 结果

2.1 比较血气分析情况

由表1可知,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情况包括PH值、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血氧分压具有显著性差异,A组的PH值和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高于B组,而其动脉二氧化明显低于B组,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观察满意度及临床情况

经研究,A组的满意度(91.67%)、心率(85±2次/min)、呼吸频率(21±2次/min)显著优于B组(54.17)、(91±4次/min)、(28±3次/min),两组的心率以及呼吸频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

老年人的体质和抵抗力均较差,因此极易产生焦虑和抵触情绪,再加之对呼吸机的知识的了解比较匮乏,增加了患者的焦虑感和不安感。护士应多与老人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耐心的为患者讲解该疾病和呼吸机的相关知识,讲清楚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临床症状,以解除患者的担忧和顾虑[3-4-5]。

3.2 观察病情变化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神智、血压、呼吸频率等以及人机配合情况,患者一旦出现不适,需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防止病情发生恶化,并未患者挽回宝贵的时间。

4 讨论

本研究主要針对无创呼吸机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患者应用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和探讨,其结果如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情况包括PH值、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血氧分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PH值、PaO2、PaCO2、满意度、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显著优于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无创呼吸机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早期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不失为一种优良的方案,合适的护理方案是治疗该疾病成功的关键,两者联合使用效果较为理想,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日焰. BiPAP 呼吸机治疗 COPD 合并II 型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J]. 中国现代医生,2007, 45(12): 37-38.

[2] 徐江祥,刘志强,王霞,等. BiPAP 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10(1): 38-40.

[3] 王茂莲,蒋玉兰,刘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 38 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 医学信息,2010,23(9) :3134-3135.

[4] 涂雄文. BiPAP 呼吸机治疗 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 56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 2008, 28(3): 15-16.

早期呼吸衰竭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3年—2007年共收治钩吻中毒患者6例, 男5例, 女1例, 年龄7岁~60岁 (其中2例为祖孙) 。因服用钩吻干品20~250 g煎剂而中毒, 服药原因:误认为钩吻具有清热解毒功能而作为凉茶饮用。患者均在服药后0.5 h~2 h出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呼吸浅慢、抽搐并渐出现意识不清等症状。其中1例出现呼吸停止, 3例出现呼吸、心搏停止。1例由家属送到我院急诊科时呼吸、心搏停止经心肺复苏抢救无效而死亡。1例到当地医院治疗, 因出现呼吸浅慢, 意识不清转至我院抢救, 途中出现呼吸、心搏停止, 在救护车予心肺复苏抢救, 但期间未行气管插管呼吸支持, 到我院已死亡。其余所有患者院前均予气管插管便携式呼吸机/呼吸囊辅助呼吸及心肺复苏 (心搏停止者) 后, 恢复自主心率及呼吸收入院抢救。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抢救现场给予经口气管插管, 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后常规留置胃管给予大量清水洗胃, 然后从胃管注入20%甘露醇200 m L导泻, 接着注入活性炭50 g以补液及利尿, 地西泮控制抽搐, 脱水防治脑水肿及继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 呼吸频率15~18次/min, 潮气量8~10 m L/kg, 吸入氧浓度 (FiO2) 40%~50%.

2 结果

呼吸机治疗时间:1例1 d, 3例3 d, 平均2.5 d.所有院前均予气管插管便携式呼吸机/呼吸囊辅助呼吸的患者均顺利脱机并拔除气管插管, 治愈出院。其中呼吸、心搏停止者出院时遗留有轻度智力障碍及视物模糊, 随访3年, 患者视物模糊症状消失, 但仍遗留有轻度智力障碍。

3 讨论

钩吻又名断肠草、水莽草、野葛、火把花、大炮叶、大茶药、黄藤、胡蔓草等,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叫法。钩吻全草有毒, 嫩芽毒性最强, 主要有毒成分为生物碱:钩吻素子、寅、卯、辰、甲、丙等。钩吻毒素为神经毒, 可引起神经肌肉麻痹, 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造成患者死亡。所有中毒患者均先出现呼吸浅慢, 然后出现意识不清, 接着出现心搏停止, 本组死亡的2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未行有效呼吸支持而死亡, 均符合文献报道:呼吸衰竭是钩吻中毒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病情危重者应先进行气管插管, 再洗胃, 以保证呼吸道通畅[3]。钩吻在民间作为治疗风湿痹痛、神经痛、水肿等症的草药已有很长时间, 但钩吻毒性强多作为外用药物。在本地区农民认为钩吻具有清热解毒功能, 有给猪服药治疗猪瘟的传统 (此药对猪无毒, 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甚至有些地区认为钩吻煮猪蹄有消暑及滋补作用,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不时会出现误服而中毒。本组6例患者均为误信民间偏方把钩吻作为清热解毒中药服用而中毒, 因为钩吻毒素为神经毒, 可引起神经肌肉麻痹, 造成患者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结合这些患者救治结果分析, 钩吻中毒治疗上以洗胃、导泻、利尿、镇静控制抽搐、脱水防治脑水肿, 必要时联合血液灌流、激素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治疗同时早期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抢救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若患者服药量大或者服药时间>30 min, 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在现场给予气管插管呼吸囊/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 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我院呼吸、心搏停止经抢救后得以存活的患者遗留轻度智力障碍及视物模糊, 考虑与呼吸、心搏停止后造成大脑血供停止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有关。钩吻中毒只要抢救及时患者即能获得较好预后, 本组6例患者均具有以下特点:患者生活在农村, 学历不高, 家庭经济情况一般, 均因为身体不适而轻信民间偏方而中毒。结合以上特点我们认为减少类似中毒现象出现的根本措施是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要加大对当地某些毒副作用较大的山草药及民间偏方的宣传力度, 让群众充分了解其毒副作用, 从而减少误服中毒的发生;加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 杜绝患者病急乱投医现象;加强医务人员再教育, 使其熟知钩吻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救治方法, 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任引津, 张寿林, 倪为民, 等.实用急性中毒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81-982.

[2]谢立璨, 韩雪峰.钩吻中毒的机制、临床特点及处理[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 (3) :202-204.

谈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呼吸系统的护理 第5篇

【关键词】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呼吸系统;护理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50~80岁,平均65岁,经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呼吸道护理,未发生肺部感染、管道阻塞等并发症,气管套管留置7~14天均顺利拔除出院。

2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

2.1非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根据病人不能说话的特点,学会用手势或书面表达表情及对护理的要求如口渴、疼痛、发热、有大小便等。患者暂时失去语言表达能力及上呼吸道的保护功能应密切观察,及时了解其要求及病情变化,各项操作均应按无菌操作进行。

2.2插管护理:①保持氣道通畅。1~2 h吸痰1次,以免时间过长使痰液结痂造成堵塞。若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时,可用无菌生理盐水20ml加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 mg,每次吸痰前自导管外口滴入2~5ml,以稀释痰液并刺激患者呛咳反射,以利痰被吸出。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吸痰深度以吸痰管到达导管内口为宜,过深易损伤气管粘膜,过浅而达不到吸痰目的。本组1例因未及时吸痰,1周后痰痂堵塞而被迫拔管。②导管全长32cm,插管深度22~26 cm,导管外露长度6~10 cm。若导管外露过长提示导管脱出。本组3例因剧烈呛咳,导致导管滑出4cm,立即松开气囊活塞,将导管送回原位,待气囊充好气再塞上活塞,重新固定。故应减少或避免刺激患者剧烈咳嗽的因素如吸痰时插管不易过深、导管内滴药不易过多、过快等。③呼吸机的监护。保持呼吸机各管道通畅,注意观察通气量及气道压力显示,若通气量下降,表示气道密闭不严,应调整体位,并使气囊重新充气;若气道压力上升,提示有痰液堵塞气道,应立即吸痰。注意保持湿化器中蒸馏水量,并及时清理呼吸机管道中的积水。

2.3基础护理:①患者住监护室,室温保持25℃左右,紫外线照射消毒,1h/d。②以平卧位或半坐卧位为宜,不宜侧卧,防止因体位改变使导管偏移,导致气道密闭不严,使通气量不足。③置管期间禁食,防止食物误入气管。④口腔护理,2/d。注意预防霉菌感染。本组9例咽拭培养发现霉菌,经用制霉菌素甘油混悬液涂口腔,3d至1周均治愈。⑤昏迷者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并进行被动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预防静脉血栓;加强皮肤护理。⑥眼睑不能闭合者可涂红霉素眼膏或盖凡士林纱布保护角膜。⑦保持静脉通道畅通,保证营养及电解质的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4病情观察:①观察神志、瞳孔变化,了解是否发生肺性脑病。本组1例于插管后1 d右侧瞳孔散大,直径6 mm,出现深昏迷,立即给予20%甘露醇125 ml静脉推注,1/6 h。2d后终因脑疝死亡。②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自主呼吸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配合情况。如患者自主呼吸与机器对抗时,可适当抑制患者自主呼吸,以改善通气。本组3例于插管后自主呼吸恢复时出现对抗呼吸机现象,给予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1/12 h。2d后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同步。③观察心率、血压变化。呼吸机通气过度可导致血压下降,此时可适当将呼吸机参数下调,或使用升压药物。④插管后测SaO2,1/30min,4 h后病情改善可改为1/4h,必要时用长程SaO2监护仪,以观察疗效。每日行动脉血气分析,了解pH、PaO2、PaCO2的变化,根据变化调节呼吸机参数。发现酸、碱中毒时,及时对症处理。⑤观察痰量及性状,了解有无肺部感染或肺水肿等。每日清晨抽吸气管深部痰液作细菌培养。

2.5体位不宜变动过多。头颈及上身应保持在同一直线,翻身或改变体位时应同时转动,避免套管活动造成刺激或套管脱出发生呼吸困难,患者躁动有可能自行拔除套管应设法固定其上肢,告知家属以便理解,以免发生意外。困难现象时如呼吸次数增多,阻力增大,有喘鸣等,应注意有无肺部及全身其他原因,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的患者,应注意预防套管的气囊破裂或滑脱,根据病情每隔4~6h放气1次。

2.6严格掌握撤机指征。在基本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有良好的自主呼吸和咳嗽反射,气道分泌物减少,动脉血气分析正常,患者意识清醒,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胸部X线片无严重并发症,肺功能测试满意,符合以上指征可撤离呼吸机。同时通过皮囊低流量湿化给氧,如停用呼吸机10~20min后出现呼吸浅促,心动过速,SpO2下降,重新连接呼吸机,如停机0.5~2h后,查血气分析接近正常,病人安静,自主呼吸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可考虑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前应吸净口、气管内分泌物,抽净胃内空气及胃液,放掉气囊内气体,松开固定的胶布,用纯氧皮囊通气数次,经彻底吸痰后拔除气管插管及胃管,再次清除口腔残留的分泌物,改双侧鼻导管吸氧3~5ml/min,头偏一侧,防止呕吐、误吸。

3拔管后的呼吸管理

3.1做好预防工作在拔管前30min可先给予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等,防止拔管后引起的喉头水肿或声带水肿。

3.2拔管后注意体疗。当术后血动力学平稳时,要尽快进行体疗,体疗对于松动或排除分泌物,预防及治疗肺不张起着重要的作用。术后每2h翻身或坐起拍背、深呼吸及咳痰。

3.3鼓励早下床活动病情平稳可行走的,气管插管拔管后6h即可下床活动。早开始离床活动是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最好方法。

在呼吸衰竭缓解期可用如下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

①肺肾两虚:治法:补益肺肾。

方药: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白术10g、紫菀10g、贝母10g、炙甘草6g、补骨脂10g、仙灵脾12g、仙茅12g。

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白术、炙甘草补益肺肾、敛气。补骨脂、仙灵脾、仙茅补肾。紫菀、贝母止咳化痰。若偏于阴虚者方为北沙参20g、麦冬15g、玉竹15、生熟地各15g、山药15g、山萸肉10g、枸杞子15g、龟板胶15g。

②心脾肾阳虚,水饮内停:治法:温阳利水,化瘀通络。

方药:附片10g先煎、肉桂6g、熟地12g、山药15g、山萸肉10g、丹参15g、茯苓20g、泽泻15g、丹皮10g、补骨脂10g、五味子6g、川芎10g。

4 讨论

气管插管相对来说比气管切开创伤小,感染及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通过本组的护理我们体会到,由于气管插管给病人带来了沟通障碍,我们除了要给病人做治疗和躯体的护理,还要注重于心理护理和家属的理解等全范围的护理,结果20例病人均顺利脱机出院。

参考文献

[1]刘又宁主编.机械通气与临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22~128

[2]陈灏珠主编.内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1~42

[3]李谨,谢方瑜.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营养支持的护理49例.实用护理杂志,2002,18( 8):13

早期呼吸衰竭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30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73例, 女性127例, 年龄最小46岁, 最大80岁, 平均 (68.3±4.1) 岁, 呼吸频率 (26.9±2.9) 次/分。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50例, 对照组男性85例, 女性65例, 年龄最小47岁, 最大80岁, 平均 (67.5±5.9) 岁, 呼吸频率 (26.4±2.8) 次/分;观察组男性88例, 女性62例, 年龄最小46岁, 最大79岁, 平均 (68.9±3.9) 岁, 呼吸频率 (27.6±3.1) 次/分。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消化道疾病、无法自主呼吸、肺大泡、合并气胸等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强心、利尿、抗感染、平喘、祛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 即:呼吸频率设置为12~18次/分, 气道正压呼气设置为4~9 cm H2O, 气道正压吸气为10~20 cm H2O;通气4次/天, 每次2~3 h, 1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Pa O2、Pa CO2、p H值和Sa O2变化情况, 以及生命体征HR和RR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 a O2、Pa CO2、p H和Sa O2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 观察组在动脉血气分析上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HR和RR无明显差异,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HR和RR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COPD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以气流受限为特点, 并且呈进行性发展的呼吸系统疾病[4]。常规治疗方式包括抗感染、祛痰、平喘等, 但经过治疗患者仍有可能加重病情, 甚至发生急性呼吸衰竭[5], 导致病死率增高。目前, 传统治疗方式存在不少弊端, 而无创呼吸机经面罩或鼻罩行正压通气的治疗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治疗需要插管的程序[6], 使患者的舒适度提高。因此, 无创呼吸机在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上得到较广运用。

无创呼吸机是不经插管或切开以建立人工气道进行通气的方法, 使用经鼻或经口鼻面罩同期, 其优势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得到一定程度降低, 氧分压升高, 让患者呼吸困难程度下降, 从而缩短危险期, 改善睡眠紊乱, 降低病死率[7,8,9]。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在动脉血气分析 (Pa O2、Pa CO2、p H值及Sa O2) 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同时观察组生命体征指标 (HR、RR) 亦优于对照组, P<0.05。说明无创呼吸机在早期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患者在动脉血气分析和生命体征上趋于平稳, 缩短了住院时间,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明显, 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洪旭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的病原菌分析及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药, 2012, 16 (7) :969.

[2]王新, 丁娟.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19) :142-143.

[3]郭素青.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4) :88-89.

[4]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45.

[5]陈强, 高原泽, 徐林盛.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0) :54-55.

[6]热西汗, 依不拉音, 夏迪亚, 夏木西丁.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J].当代医学, 2011, 16 (12) :88-90.

[7]何艳.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45例疗效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1, 34 (2) :160-161.

[8]吴艳.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J].求医问药, 2012, 15 (9) :176-177.

早期呼吸衰竭 第7篇

关键词:慢性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纳洛酮

在临床上, 慢性病终末期病变诱发肺通气障碍或气体交换功能失常的几率非常大, 而这一病变最终多可导致为慢性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患者其体内氧含量迅速降低, 血液pH值急剧上升, 最终导致全身内环境恶化, 体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并发症就是肺性脑病[1]。肺性脑病发病极其迅猛, 进展速度更是急促, 此类患者若是不能有效地给予抢救, 必然会发生死亡[2]。为此, 我院着重开展了肺性脑病的早期临床药物干预研究, 成果喜人, 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临床实验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授权并实施开展。纳入患者对象均系我院2013年5月- 2015年4月确诊并收治的130例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患者。年龄55~73岁, 病程3~14年。所有患者均实施体格检查、神经内科专科检查及血气分析检查确诊肺性脑病。 同时排除颅脑外伤、严重脑血管疾病、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心跳/呼吸停止等不适宜纳入研究的情况。将所有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平均地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入住病房后即为其应用常规内科对症治疗。 所有患者给予经鼻导管低流量吸氧, 根据病况相应进行抗炎、解痉、支气管扩张、平喘、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治疗, 同时给予抗心衰的预防性治疗。对照组仅进行以上基础对症治疗。 研究组在基础对症治疗之外加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成都苑东药业有限公司出品, 国药准字H20053314, 1ml:1.0mg) 治疗, 每次给药剂量为1~2mg, 采用皮下注射, 治疗1次/d。两组治疗1~2d后若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即果断给予呼吸机治疗。为患者佩戴BiPAP呼吸机面罩, 之后进行正压通气。 呼吸模式S/T, 吸气压8 ~ 20mmHg (1mmHg = 0.133kPa) , 呼气压4~12mmHg。 呼吸机氧流量5~8L/ min。维持其血氧饱和度在90% 以上。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变化状态。

1.3疗效评价[3] (1) 显效:治疗结束后, 患者肺性脑病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如亢奋、烦躁、妄言、行为异常等基本缓解, 气促、发绀、水电解质紊乱等也基本缓解, 血气分析指标基本恢复至正常范围内; (2) 有效:治疗结束后, 患者肺性脑病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如亢奋、烦躁、妄言、行为异常等有所改善, 气促、发绀、水电解质紊乱等也显著改善, 血气分析指标显著改善, 但仍整体或部分指标未恢复至正常范围内; (3) 无效:治疗结束之后, 患者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恶化, 血气分析指标无明显改善或继续恶化。

1.4统计学方法本文获取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对比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给予卡方检验, 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1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1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两组治疗前血液pH值、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比同组治疗前显著好转 (P<0.05) , 研究组各个指标的好转幅度显著好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χ2=7.16, P<0.05。

2.3不良反应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肺性脑病是一个涉及临床医学多科室分支的综合性疾病, 包括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和重症医学科在内的诸多科室, 此类病症每年均有一定的患者群[3~5]。肺性脑病按照病变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广义及狭义两组医学解释。广义肺性脑病涵盖由于呼吸功能衰竭引发的所有相关神经系统病理表现, 如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通气过度诱发的神经中枢异常等。但本文中分析的是狭义概念的肺性脑病, 也就是单纯肺通气障碍、呼吸功能慢性不全引发于肺通气受阻、进而导致急慢性二氧化碳潴留、进而诱发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恶化, 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典型症状体征表现。事实上, 肺性脑病有非常明确的发病前提, 这就是低氧血症合并高碳酸血症共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 产生一系列病理作用, 最终诱发的Ⅱ型呼吸衰竭[6]。

纳洛酮是二氢吗啡酮经由一系列制药工艺加工而成的化学结构衍生物, 故该药也被叫做丙烯吗啡酮[7]。该药按照药理学性质来说, 隶属于激动性温和且特异性显著的阿片类受体抑制剂[8]。该药有效成分进入狭义肺性脑病患者的体内后, 可迅速有效地发挥药理作用, 对脑组织内合成、分泌和蓄积β-内啡肽[9,10]、人体神经系统各处的阿片受体进行竞争抑制, 阻断了β-内啡肽诱发的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传导, 从而避免神经调节紊乱对人体脏器功能带来的病理性损伤。 最终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综合状态, 使患者自主呼吸功能逐步恢复, 且脑组织内的酸中毒现象也迅速缓解, 最终使肺性脑病得到控制。

纳洛酮其具体药理起效机制大致如下: (1) 神经细胞膜脂质一旦难以得到充足的营养素供给修复时, 会发生结构分解, 使钙离子内流受阻, 大量自由基蓄积并对细胞本体进行氧化性损伤, 而纳洛酮能够稳定细胞膜结构, 维持细胞形态的完整; (2) 纳洛酮能够抑制脑组织大量合成和分泌β-内啡肽, 使机体内源性类阿片物质浓度减少, 避免该类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病理性损伤, 极大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并间接地为受损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提供了有效的环境保障; (3) 促进人体内前列腺素刺激全身微循环水平, 保障Na+- K+-ATP酶的化学活性, 保障人体正常的能量及内分泌代谢, 促进人体内各器官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4) 纳洛酮能够扩张软脑膜血管宽, 使颅内血容量迅速增加, 从而使颅内血液灌注质量增强, 促进受损神经组织的修复、保障正常神经组织的物质代谢进行。

本文中, 研究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其治疗后的血气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这说明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给予早期药物治疗可显著遏制肺性脑病的病变进程, 改善患者血气指标, 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安全性好, 故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克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早期肺性脑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31) :18-19.

[2]刘亚平.肺性脑病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8) :2-7.

[3]杜鹏.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2, 25 (1) :45-46.

[4]陈宝华, 苏强, 左志通, 等.醒脑静与尼可刹米分别联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31 (1) :48-50.

[5]敖小军.纳洛酮治疗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6) :62-63.

[6]李雪珍.盐酸纳络酮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39例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3) :109-110.

[7]李辉, 夏禹江, 蒋贵平.醒脑静联合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1) :123-124.

[8]朱卫锋.肺性脑病与动脉血气关系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6) :123-145.

[9]覃少佳, 覃学美, 曹保卫, 等.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7) :1093-1094.

早期呼吸衰竭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满足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应用随机数字法对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均30例, 其中, 男34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 (48.6±3.6) 岁;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为 (42.21±1.74) mm Hg,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为 (72.88±2.16) mm H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Pa O2以及Pa CO2等指标对比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治疗, 主要包括平喘、输液、纯氧、抗感染以及维持水电解质稳定等方法;并指导患者应用纳洛酮 (河北奥星集团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376;1 m L∶1 mg) 治疗, 将0.8~1.6 mg的纳洛酮加入到250 m L的15%葡萄糖溶液中静滴。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用药护理:一般情况下, 药效消失后, 患者会发生呼吸抑制, 因此, 用药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有效维持血药的浓度, 并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

1.2.2保持呼吸道畅通:加强气道管理、排痰以及湿化;鼓励患者有效咳痰、咳嗽, 协助患者拍背、翻身, 有效促进痰液快速排出。

1.2.3感染防治和护理:有效控制感染, 入院后对患者采集血、尿以及痰等标本, 送往进行药敏、细菌试验;根据药敏结果, 应用敏感抗生素实施抗感染治疗;对患者静脉用药时, 坚持现配现做的原则, 有效保证疗效;另外, 加强给氧管、雾化螺纹管等管道的灭菌、消毒工作, 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此外, 对病房进行定时通风、消毒处理, 减少探视人员、时间, 防止出现交叉感染。

1.2.4合理氧疗:取患者半卧位, 保持低流量氧疗, 控制氧疗流量为每分钟1~2 L, 确保机体处于“氧饥饿”状态, 进而有效给患者呼吸中枢产生刺激, 加快患者体内二氧化碳含量的排出。

1.2.5健康指导:嘱咐患者戒烟, 保持病房安静、整洁, 并保持呼吸道、口腔通畅, 指导患者加强肺功能监测。

1.3观察指标: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Pa O2、Pa CO2以及术后清醒时间等指标。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Pa O2、Pa CO2指标: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Pa O2、Pa CO2指标均优于治疗前 (t=11.024, P<0.05) ;但观察组患者的Pa O2、Pa CO2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t=10.987, P<0.05) , 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清醒时间: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清醒时间为 (20.05±5.12) h, 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清醒时间为 (33.62±6.15) h,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t=13.024, P<0.05) 。

3讨论

慢性呼吸衰竭为临床中的常见肺性疾病,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易导致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其中常见的一种为肺性脑病[2]。大多数慢性呼吸衰竭伴肺性脑病患者均伴有基础疾病, 如治疗方法不当或者治疗不及时, 则会给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为有效治疗慢性呼吸衰竭伴肺性脑病患者, 要确保在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 纠正、改善患者的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状态, 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代谢功能紊乱。如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感, 则要通过应用护理调整方案, 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 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在早期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摘要:目的 对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和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随机数字法对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均30例, 所有患者均应用常规治疗和纳洛酮治疗, 在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PaO2、PaCO2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在早期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关键词: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药物,护理

参考文献

[1]王薇.全面护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85例[J].中国药业, 2014, 1 (21) :89-90.

早期呼吸衰竭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80例, 均符合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疾病诊断标准,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18例, 女22例;年龄42~58 (48.5±3.5) 岁;患者入院时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为 (42.23±1.76) mm Hg (1mm Hg=0.133k Pa) ,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为 (72.89±2.15) mm Hg。对照组男20例, 女20例;年龄43~60 (50.2±2.3) 岁;入院时Pa O2为 (43.24±1.80) mm Hg, Pa CO2为 (71.45±1.54) mm Hg。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2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护理, 给予患者纯氧、输液、抗感染治疗及平喘和保持患者电解质稳定等。此外, 给予患者早期药物治疗, 2组患者均给予纳洛酮0.8~1.6mg溶于15%的葡糖糖250ml中静脉滴注。

1.2.2 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 (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疾病认识水平有限, 很多患者得知疾病之后, 从心理产生一种紧张感, 这种心理压力易造成心理负担, 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所以医护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 及时给予患者鼓励与帮助, 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心, 缓解患者焦虑不安的心理; (2) 药物护理。在纳洛酮治疗过程中, 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现象, 因此, 医护人员应随时监测患者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避免和控制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3) 呼吸道护理。患者在通气治疗过程中, 其痰液的黏度非常高, 难以咯出痰, 在通气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摘掉患者面罩, 帮助患者自主呼吸和排痰; (4) 健康指导。为了消除患者药物不良反应, 应该让患者戒烟, 保持病房的洁净, 注意患者口腔及呼吸道的畅通, 引导患者进行自我肺功能监测。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治疗后Pa O2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后Pa CO2均低于治疗前, 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观察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为 (21.10±5.45) h短于对照组的 (32.54±6.10)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结论

慢性呼吸衰竭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肺性疾病, 而这种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很易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 肺性脑病就是并发症的一种。慢性呼吸衰竭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呼吸肌疲劳。而由于呼吸衰竭患者缺氧及酸性中毒就会引发肺性脑病, 早期的应用药物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脑组织及肺部功能的损害, 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给予患者积极的护理干预, 控制药物服用期间的不良反应。在药物治疗期间, 要保持患者呼吸通畅, 如患者存在明显不适应感, 应该及时调整护理干预方案, 帮助缓解患者病情。本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综合性护理之后, 患者治疗前后Pa CO2和Pa O2均明显改善, 且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的有效护理干预, 能明显改善患者治疗质量, 提高患者治疗的生存质量, 缩短患者手术治疗清醒时间, 具有积极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宝兰, 吕淑静.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的护理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31 (8) :105-106.

[2] 王梅青.护理干预对4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7) :87-88.

颅脑损伤继发呼吸衰竭的护理 第10篇

[关键词] 颅脑损伤;呼吸衰竭;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48-02

颅脑损伤是指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出血等。颅脑损伤极易引起呼吸道堵塞窒息而死亡,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颅脑损伤患者最首要、最关键的一步。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继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气管切开、机械性通气及亚低温等综合治疗,并对所有患者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继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8)岁;坠落伤11例,交通事故伤45例,其他伤4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32例,脑挫裂伤14例,颅内血肿10例,原发性脑于损伤4例;昏迷时间1~6个月不等。

1.2 护理方法

1.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改变及缺氧情况有无变化,注意有无皮下气肿、有无套管脱出、术后出血、纵隔气肿、支气管肺炎、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并注意分泌物的性质、颜色、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采取标本做好痰培养、药敏试验。监测电解质、肾功、肝功及血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及时可靠依据。

1.2.2 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湿润、新鲜、清洁,每日开窗通风30 min,通风时注意患者保暖。室内温度保持21~22 ℃,湿度50%~60%。谢绝探视,避免人群流动所造成的交叉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均应洗手、戴消毒手套、口罩、帽子,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更换气管切开处敷料l次/d;空气洁净器清洁病室空气,2次/d;病床、床档、床头、桌面及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试,3次/d;口腔护理2次/d,抑制细菌生长。

1.2.3 体位护理 气管切开术后24~48 h取平卧位,而后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抬高患者床头15~30 ℃,以利于改善通气,增加组织供氧。每2~3小时翻身叩背1次,平卧与侧卧交替变换,预防褥疮发生;建立翻身卡,定时更换体位,给患者翻身时,应使其头、颈、躯干尽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防止套管旋转角度太大,影响通气而致窒息,保持套管正中位,以防位置不正,套管末端压迫气道壁,造成气道损伤出血[1]。

1.2.4 吸痰护理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每次要更换,口、鼻腔与气管内吸痰管必须要分开。严密观察患者的痰鸣音、咳嗽和血氧饱和度情况,做到及时、适时、有效的吸痰。一般成人控制在10.64~15.98 kPa,儿童控制在7.98~10.64 kPa。吸引时间不超过10~15 s,动作要迅速、轻柔、准确,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如分泌物仍存在,应使患者休息片刻,再重复抽吸。插管过程中,禁止来回抽吸,以防损伤黏膜。拔出导管时要慢慢转动,以利于拔出[2]。

1.2.5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本身疾病预后不了解,担心脑损伤后会有后遗症,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掌握患者的不良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措施。用亲切、和蔼的语言,热情与患者交流沟通,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语、神情以及动作,并做好宣教工作。

1.2.6 饮食护理 早期留置胃管,配合细致的观察护理,可预防应激性溃疡发生,改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3]。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汁食物[4]。

2 结果

在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后,成绩显著,60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治愈34例,好转21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因颅脑损伤过重死亡)。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包括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救治难,病死率高。并发症中以呼吸衰竭最为常见,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5]。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可发生于手术前,也可发生于手术后,治疗及护理难度大,临床死亡率较高[6]。本研究针对60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给予细心的治疗和人性化的整体护理,结果有34例治愈,21例好转。总结颅脑损伤继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人员应重视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呼吸道、引流管的护理,及时使用机械通气、亚低温疗法治疗[7],且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是预防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重点,也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程凯敏.危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救治[J].中国综合临床,2008,16(9):670-671.

[2] 沈文霞.重型颅脑损伤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1):80-82.

[3] 宋秀芬,王玉芝.早期鼻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34-35.

[4] 范凤英,张丽华.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呼吸衰竭50例护理体会[J].福建医学杂志,2005,24(3):127-128.

[5] 孙来花,王云霞.重型颅脑损伤致中枢性Ⅱ乎吸衰竭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6):99.

[6] 刘文桥.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衰竭31例的救治[J].河南医药信息,2009,9(12):30-31.

[7] 甘晚芳,李桂珍.循证护理在亚低温治疗并发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91-92.

早期呼吸衰竭 第11篇

关键词:慢性呼吸衰竭,肺性脑病,药物治疗

慢性呼吸衰竭为一种严重的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并发肺性脑病, 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内科急危重症, 病发急,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如何才能有效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 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次研究中, 观察总结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早期采用药物治疗效果,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分析本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74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7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2例, 年龄55~75岁, 平均年龄 (65.0±3.8) 岁, 病史5~20年, 平均病史 (10.2±3.5) 年。观察组男22例, 女15例, 年龄54~78岁, 平均年龄 (66.0±3.7) 岁, 病史7~23年, 平均病史 (10.8±3.8)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经检查, PO2<6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PCO2>50 mm Hg, 合并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嗜睡、失眠、烦躁、抽搐、昏迷等意识障碍, 符合卫生部门诊断标准。排除严重电解质紊乱、脑血管意外等导致的意识变化。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综合常规治疗, 包括持续低流量给氧、抗感染、平喘、解痉、维持水电解质、改善心力衰竭以及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皮下注射盐酸纳洛酮治疗, 用药剂量为0.8~1.6 mg/d。

1.4疗效评定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变化 (PO2、PCO2) 以及临床疗效。显著改善:24~48 h后谵语、兴奋躁动、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完全消失, 电解质紊乱、酸碱代谢、发绀、呼吸困难等明显改善, 血气分析PO2水平上升, PCO2水平下降;改善:24~48 h后上述症状表现仍存在, 有精神障碍, 电解质紊乱、酸碱代谢、发绀、呼吸困难等有所改善, PO2水平上升, PCO2水平下降;无效:24~48 h后上述症状均无明显变化, 或病情恶化加重[2]。总有效率= (显著改善+改善)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显著改善6例, 改善17例, 无效14例, 有效率为62.2%, 死亡率为18.9% (7/37) ;观察组显著改善12例, 改善21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89.2%, 死亡率为5.4% (2/37) ,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 aP<0.05;治疗后对照组相比, bP<0.05

3 小结

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为一种呼吸科常见疾病, 发病时病情已经较重, 预后效果差。早期发病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谵语、兴奋躁动、行为异常等精神异常症状, 分析可能与二氧化碳潴留、缺氧有关。在患者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兴奋躁动时, 会增加机体耗氧量, 缺氧症状恶化, 若治疗不及时, 严重者患者会丧失意识、处于昏迷中, 病情危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3]。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氧疗以及呼吸兴奋剂。慢性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机体在应激状态下,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由组织被大量释放入血液, 继而可见血浆β-内啡肽水平有明显升高, 抑制前列腺素以及儿茶酚胺引发心血管效应, 减缓心率, 出现微循环障碍、呼吸抑制[4]。纳洛酮作为一种阿片受体拮抗剂, 可竞争性阻断β-内啡肽与受体发生结合, 消除脑干呼吸中枢所受的抑制, 改善脑部重要组织血流供应, 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再灌注损伤。而且纳洛酮作用于机体, 会促使机体内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 提高组织氧合能力, 增加氧气分压, 改善低氧血症以及缺氧症状, 且具有改善意识状态的作用[5]。

综上所述, 慢性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采用纳洛酮药物治疗, 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预后, 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符子艺, 魏成功, 戴勇, 等.无创正压通气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2) :3320-3322.

[2]周明萍, 赵艳, 林文燕.补肺益肾法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所致慢性呼吸衰竭.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 (4) :192-195.

[3]徐亮, 沈红枫.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全血胆碱酯酶表达和临床意义.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2) :2920-2921.

[4]罗维贵, 韦枫, 梁琼, 等.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4) :124.

上一篇:《仓储与配送实训》下一篇:初三英语复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