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尿液检查范文

2024-05-09

临床尿液检查范文(精选8篇)

临床尿液检查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尿液潜血检验的160例患者, 其中男88例, 女72例。年龄最小的11岁, 年龄最大的75岁, 平均 (42.58±4.67) 岁。所属门诊科室的分布为:儿科16例、外科32例、妇科44例、内科68例。将这1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不同检验方法, 借助尿液分析仪行以潜血检验 (简称尿液分析仪) 的8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 借助显微镜行以红细胞计数 (简称镜检RBC) 的8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年龄、所属科室分布以及性别构成比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研究组:采取尿液分析仪法进行潜血检验。取患者晨尿10 ml, 将其置入干净的试管内, 取试纸, 将其完全浸入患者尿液标本, 1 s后将试纸取出, 将其放置到尿液分析仪上进行潜血检查。

对照组:采取镜检RBC法进行潜血检验。取患者晨尿10 ml, 将其抽吸到离心试管中, 并行以时长为5 min、转速为1500 r/min的离心处理。离心后将上清液撇除, 将0.2 ml的沉渣液留下, 混合搅拌均匀后将其置于载玻片上, 并将盖玻片覆盖其上。再使用显微镜进行红细胞观察。在观察过程中, 显微镜的倍数逐渐加大, 以保证切实地观察到标本中是否存在红细胞。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进行阴性率与阳性率的对比。将镜检RBC法结果设为基准, 对比尿液分析仪法结果的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方法检查结果对比

研究组80例患者在行以了尿液分析仪检验后, 其阳性率为32.50%, 阴性率为67.50%。对照组80例患者在行以了镜检RBC的检验后其阳性率为25.00%, 阴性率为75.00%。经对比, 尿液分析仪法阳性率更高, 镜检RBC法阴性率更高, 但综合看来, 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x2=1.10, P>0.05) , 具体见表1。

例 (%)

2.2 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的对比

以镜检RBC法的检测结果作为基准来对比尿液分析仪法的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 分别为13.33%和10.00%, 具体见表2。

3 讨论

3.1 镜检RBC法

这种方法依托于显微镜的方法功能, 对患者尿液沉渣中含有的红细胞计数进行最为直观的检查。鉴于直观这一特色, 可以直接判别患者的血尿原因是否为肾小球疾病所导致。由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红细胞的准确计数, 因此在尿液红细胞检测中一直为视为“金标准”, 其优越性无法被尿液分析法顶替[2]。然而, 镜检RBC法也有着非常明显的缺点。在进行高倍显微观察之前, 必须经历复杂的离心操作与玻片制备操作, 工作量较大、难度也较高。显微镜倍数的调节需要缓缓进行, 因此所耗费的检查时间也比较长。对于血尿病因是否为肾小球性的判断, 也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判别。若操作人员经验不足或专业性不够, 则很可能造成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 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检测结果[3]。

3.2 尿液分析仪法

本方法主要借助于对试纸的变色状况进行分析。本研究所选用的试纸其成分包括过氧化氢茴香素, 而尿中的血红蛋白则含有亚铁血红素, 其遇到过氧化氢酶将会出现活性上的变化[4]。将试纸放入尿液标本中, 这两种成分密切接触, 就会使茴香素发生分解反应, 产生出游离氧, 游离氧再与邻甲苯胺发生氧化反应, 邻甲苯胺便会出现颜色变化。试纸变化后的颜色与血红蛋白含量密切相关, 血红蛋白含量低则试纸呈黄色;血红蛋白含量较高, 则试纸呈深蓝色。即随着含量增加, 试纸颜色从黄色过渡到绿色, 再过渡到蓝色。

本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迅速, 不必进行复杂的离心操作, 难度要比镜检RBC法低得多。操作人员也不必是专业水平非常高的医师, 要比镜检RBC法省时省力得多。当然, 尿液分析仪法的缺点也比较显著, 即受干扰性非常高, 外界的各种因素都会使得检测结果出现不同。

以下几种情况可能导致检查结果出现假阳性: (1) 患者发生心肌损伤或者骨骼发生严重伤害, 血浆中肌红蛋白水平将会明显升高, 而肌红蛋白与尿液中的血红蛋白一样, 遇到过氧化酶其活性将会增加, 使得检查出现假阳性结果。 (2) 患者发生尿路感染, 会使尿液中的细菌产生氧化物, 氧化物与试纸发生反应, 就会使检查结果呈现出假阳性。 (3) 第三种情况是尿液标本没有及时送检, 存放时间超过2 h;或者标本放置的环境温度过高, 都会使潜血结果呈现出 (假) 阳性。 (4) 尿液标本保存不当, 进入或存在一些会导致检查结果为 (假) 阳性的成分。如外来的氧化物、尿液中本来就存在的无法耐受高温的酶等。 (5) 试纸受到了污染或者超过使用期限, 也会使检测结果为 (假) 阳性。而如下两种情况则会使检测结果呈现为 (假) 阴性: (1) 尿液中黏液成分过多, 红细胞被其包裹起来, 试纸放入这样的尿液标本中, 血红蛋白无法与试纸直接接触, 尿液将呈现出 (假) 阴性结果。 (2) 第二种情况是尿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过高, 会对茴香素分解产生的游离氧进行优先反应, 邻甲苯胺得不到游离氧的接触, 自然无法呈色, 这时检查结果就会变成 (假) 阴性[5]。

鉴于镜检RBC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本研究暂以镜检法结果作为基准, 将尿液分析仪法的检验结果与其对照。通过对照可以发现, 尿液分析仪法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13.33%和10.00%, 仍在可允许范围内。虽然其准确率稍低于镜检法, 但因其操作简单的特点, 可以将其用于机关单位的普通体检。若患者需要复诊或确诊, 则需要在尿液分析仪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镜检RBC法, 这样可以确保诊断的准确, 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6]。

综上所述, 门诊为患者行以尿常规的尿液潜血检测, 优作较难的镜检RBC法。选操作简单的尿液分析仪法, 若患者有复诊与确诊的需要, 则可联合应用准确率更高但操作较难的镜检RBC法。

参考文献

[1]王双.对于尿液潜血的临床检验结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5) :173-174.

[2]陈熙光.两种检验方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2) :103.

[3]夏霞.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方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效果探讨[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8 (1) :87-88.

[4]黄杰清.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两种不同方法用于尿液潜血检验中的临床价值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 (4) :594.

[5]陈丽芳.尿液潜血检验中不同检验方法的应用价值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7) :2299-2300.

临床尿液检查 第2篇

【记者陈敬哲/台北报导】 2014/05/29 一名35岁男性上班族,近几个月因小便次数增加、小便感持久、加上排尿困难,严重影响生活作息,就诊没有发现摄护腺肥大,但肛门指诊察觉,摄护腺有局部压痛与结节现象,诊断为慢性摄护腺发炎,但药物治疗不见成效,摄护腺按摩後,进一步检查尿液才确认滴虫感染阳性。

书田诊所泌尿科主任医师林儒廷表示,摄护腺炎发生原因非常多,如喝酒、抽菸、性生活、疲累、压力等,然而最近门诊发现,滴虫可能也是病发原因,它会存在於男性摄护腺与女性阴道中,藉由性行为传染,当免疫力低下时,便会发作引起不舒服,目前有药物可以压制滴虫,对症下药就能治愈。

许多长期摄护腺炎患者,虽然尿液检查正常,没有肥大困扰,但按摩摄护腺,让分泌物融入尿液後,滴虫检测就会呈现阳性;2013年林儒廷门诊统计,给予1031位长期摄护腺炎患者滴虫检测,424人呈现阳性,推断若相关治疗不见成效,尿液检验又正常,可能为滴虫感染。

妊娠母猪早期尿液检查法 第3篇

用 (2×2×3) cm的软泡沫塑料, 拴上棉线作阴道塞。检测时从阴道内取出, 用一块硫酸纸将泡沫塑料中吸纳的尿液挤出, 滴入塑料样品管内, 于-20℃贮存待测。尿中雌酮及其结合物经放射免疫测定 (RIA) , 小于20 mg/m L为非妊娠, 大于40 mg/m L为妊娠, 20~40 mg/m L为不确定。蔡正华等报道其准确率达100%。

2. 尿液碘化检查法:

临床尿液检查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检查的350例患者,其中尿分析仪检测阴性者280例,尿潜血阳性者70例。

1.2 仪器与方法

尿干化学检测用桂林市医疗电子仪器厂生产的优利特-200B型尿分析仪及配套试纸条,严格按规程操作;沉渣镜检用尿沉渣专用离心管取新鲜尿液10mL,1500r/min离心5min后取沉渣0.2mL,高倍计数10个视野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取平均值报告结果。

2 结果

在280例干化学法阴性标本中,沉渣镜检有10例白细胞>5个/HP (3,57%),5例红细胞>3个/HP(1.79%),4例有管型(1.43%),3例有肾小管上皮细胞(1.07%),4例有大量磺胺结晶(1.43%)。在50例潜血阳性的标本中,沉渣镜检有32例有红细胞,38例未发现红细胞。两种方法结果明显不符。

3 讨论

对泌尿系统与尿路感染疾病而言,尿液白细胞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意义,干化学法具有快速、简单、便捷的优势,属于常规检查中较理想的检查方案。尿沉渣镜检查本身具有具体、客观的优势,可以定量分析尿液中白细胞的具体数量,其本身具有干化学法所无法取代的诊断价值。

干化学法的原理在于白细胞检测试纸模块中包含重氮盐与吲哚酚酯,其通过尿液中白细胞胞浆内粒细胞酯酶的影响,吲哚酚酯会逐渐游离出吲哚酚,重氮盐与吲哚酚之间产生反应,最后产生紫色的缩合物,其具体的颜色深浅与粒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2]。由于干化学法潜血试验即可对完整红细胞反应又能测定游离的血红蛋白,同时具有过氧化物酶作用的物质也可干扰测定而产生假阳性,若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维生素C等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物质,则可致潜血出现假阴性结果,也与实际不符,故应镜检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白细胞来说,由于干化学法只能检测粒细胞,并不与单核及淋巴细胞反应,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或其它病因引起的单核细胞尿时会产生假阳性结果;再者,若尿液中含有大量头孢菌素或庆大霉素等药物时,也可以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给临床医生诊断和用药以错误的引导。

对于干化学法阴性而沉渣镜检有惯性的标本,用磺基水杨酸检测尿蛋白均发现不同程度阳性,两种结果也不符。

沉渣镜检法主要选择定量沉渣计数板与定量离心管,因此能够针对尿液中白细胞的数量进行细致分析,还能在显微镜下进行白细胞研究,不仅能有效防止尿液中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试纸带模块产生的不良反应引发的假阴性现象,又能有效防止上皮细胞引发的假阳性现象。然而,由于沉渣镜检法是直接针对白细胞进行观察,因此当渗透压或尿液pH变化等因素引发白细胞崩解时,可能会引发假阴性现象。

综上所述,单纯干化学法尿分析测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通过沉渣镜检可以针对其结果进行有效纠正。与此同时,沉渣镜检能够有效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与磺胺结晶,其对临床防止药物性肾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如能够发现寄生虫、肿瘤细胞、络氨酸结晶或亮氨酸,对临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总之,在尿分析过程中,干化学法与沉渣镜检结合应用能够减少漏诊、误诊,提高检验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尿沉渣镜检对弥补尿干化学检测不足之处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检查的3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80例尿分析仪检测阴性和70例尿潜血阳性的标本进行尿常规和尿沉渣镜检分析。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明显不符。结论:两种方法结合应用对减少漏诊、误诊、提高检验质量有一定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尿液检查,干化学法,尿沉渣镜检,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林萍,张爱爱,徐敏.尿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法对红细胞、白细胞检测结果对比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5,25(3):12-14.

临床尿液检查 第5篇

伴随医疗技术进步,尿液分析仪以其快捷、简便、准确性好等优势正逐渐替代传统尿沉渣显微镜检查[1]。然而使用尿液分析仪检查时常出现红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漏报[2],部分药物等化学物质亦常干扰试纸条,出现假阴性[3],进而造成临床漏诊或误诊。传统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可及时发现尿液分析仪错误报告并纠正。笔者比较、分析尿液分析仪与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结果,为临床检验提供参考与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

随机抽取住院患者96例,男52例,女44例,年龄17~76岁。收集患者清晨第1次中段尿,使用洁净1次性塑料尿杯收集送检,检测需于2h内完成。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美侨Mejer-600型尿液分析仪(由深圳市美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及该仪器专用11项试带及双目显微镜。

1.3 方法

仪器由公司安装校准,由有经验专业检测员操作,检测均于2h内完成。尿液分析仪检测:尿液样本放入仪器,严格按照说明进行操作;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尿液10ml置入刻度离心管,离心5min,转速1500r/min,弃上清液留沉淀0.2ml,将离心管轻轻摇晃,镜检沉渣,连续观察10个高、低倍视野,得出平均值报告。比较尿分析仪与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结果。

2 结果

尿分析仪与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结果比较相差较小,临床2种检测方式相结合,能够有效避免漏诊、误诊。见表1。

3 讨论

尿液分析仪对上皮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结晶、真菌、管型、毛滴虫等有形成分无法检测[5],且受试纸条质量、仪器灵敏度及稳定性等因素影响[4]。试纸条检测尿液结果易被药物因素干扰,如临床大剂量使用青霉素,常造成试纸条对尿蛋白检测出现假阴性现象;尿液中维生素C浓度过高会干扰尿糖、亚硝酸盐、尿液隐血测试结果,出现假阴性[6]。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为诊断泌尿系统疾病重要指标之一[7]。可直接观察到如白细胞、红细胞、毛滴虫、真菌、管型及由尿液中析出的各类结晶等有形成分,对诊断、鉴别肾与尿路疾病、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都有很大作用。能第1时间发现尿液分析仪检测报告的错误,找出原因并纠正。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仍不能为任何仪器所替代。仍为临床主要参考标准及最简捷、可靠检测方式。

综上所述,单使用尿液分析仪或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均可能造成漏诊、误诊,2种方法相结合可有效提高检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郭怀松,孙红娜.尿液分析仪与手工法检测结果的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125-126.

[2] 李蓉.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法检验尿常规结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31(24):99-100.

[3] 王晓凤.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法检验尿常规结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05):510.

[4] 胡永翠,张志梅.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法检验尿常规结果比较的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2):184.

[5] 张丽莉.两种方法对1139例不同性别研究生尿液检测结果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07):816-817.

[6] 王柏莲.UF-500i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测尿液中有形成分的比较[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07):3146-3147.

临床尿液检查 第6篇

关键词:镜检法,仪器法,尿常规

尿液干化学分析使常规检验变得准确而快捷,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检查结果与临床不一致的情况[1]。本研究将镜检结果与白细胞、红细胞、潜血以及亚硝酸盐同时比较, 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20份新鲜孕产妇的中段晨尿, 年龄在19~36岁之间, 平均 (28.4±2.8) 岁;尿液量在17~47mL不等, 平均 (31.6±3.2) mL;采集尿液与检验结果时间间隔在69~117min不等, 平均 (89.4±6.7) min;310份做尿白细胞观察, 244份做尿红细胞观察, 66份做亚硝酸盐观察。

1.2 实验方法

本研究仪器法采用全自动尿液分析仪 (北京中科富邦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编号:B221310526134) 及其配套分析试纸条, 镜检法采用0LYMPUS CX2l型生物显微镜, 分别按照实验室常规要求进行镜检法与仪器法检查。在10mL尿液中浸入试纸条约2s后取出。然后上机测定, 用离心机离心沉淀约10min, 仅留底部0.5mL沉渣。最后将沉渣混匀后涂片镜检, 2h内出具检查报告。

2 结果

尿液分析仪与尿沉渣镜检比较 (表1) 。

注:“-”为阴性, “+”为阳性;镜检310份尿液标本, WBC<5为镜检正常, WBC>5为镜检异常, 白细胞酯酶经仪器法测定, 其敏感性为84.85% (28/33) , 特异性为91.70% (254/277) , 符合率为92.26% (286/310) ;尿液分析仪检查244份尿液标本, 92例隐血阳性, 152例阴性;隐血阳性标本中, 17例镜检无红细胞 (不符合率18.48%) ;隐血阴性的标本中, 20例镜检有红细胞 (不符合率13.16%)

3 讨论

实验室多用亚硝酸盐作为诊断孕产妇菌尿的过筛性试验。当细菌出现在泌尿系统中时, 能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导致亚硝酸盐反应呈阳性表现。本研究亚硝酸盐反应阴性实验中, 2例镜检脓细胞超过正常值, 3例镜检无细胞, 可能与肝癌、糖尿病或慢性肾炎等疾病有关[2]。当孕产妇体内NO2浓度较高时, 肝癌、糖尿病或慢性肾炎等疾病破坏了机体内负氮平衡, 导致大量的氨基酸代谢产物。而亚硝酸盐阴性标本中, 27份镜检脓白细胞超过正常值, 从而提示亚硝酸盐阴性同样存在泌尿系统病菌感染的可能性。

特异性酯酶普遍存在于中性粒细胞胞质内, 能引起吲哚酚酯与氮盐发生化学反应, 形成紫色化合物, 相对单核细胞反应较小, 而对淋巴细胞不起反应, 因此, 检验尿沉渣中的白细胞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 镜检法白细胞检出率高于仪器法检查白细胞阳性率, 与本研究表1研究一致。另外, 仪器法能检出来部分因尿白细胞溶解的患者, 而镜检法却无细胞发现。近代文献报道:受甲醛或含有高浓度胆红素等污染的尿液可产生假阳性。

含有少量红细胞的尿液经分析仪检查可表现为隐血阴性, 即使使阳性也不能排除镜检有红细胞的可能。本研究244份尿液标本红细胞有152份隐血阴性, 其中132份镜检无红细胞阴性可靠值为86.84%, 20例 (13.16%) 镜检有意义。因此, 隐血阴性的情况下, 尿沉渣镜检对降低漏诊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代实验表明[3]:大量使用抗坏血酸、维生素C或安乃近等药物, 可迅速增加孕产妇尿中抗坏血酸及其代谢物的浓度, 进而造成隐血假阴性等错误结果。

因此, 仪器法测定血细胞酯酶与尿隐血亚硝酸盐检验均具有操作简单、结果显示快等优点, 但仪器法红细胞的形态无法辨别, 对滴虫、真菌、管形、结晶等检测无效。所以, 无论仪器法测定结果如何, 都必须通过镜检复查, 以降低假阴性的发生率, 为临床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291-296.

[2]田秀梅.尿常规检验的质量管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6, 4 (15) :35-37.

临床尿液检查 第7篇

关键词:血液,尿液,粪便,人工显微镜,复检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带给检验界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传统的血液、尿液、粪便的手工检验已被全自动的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以及粪便分析工作站所代替。这些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大大节省了人力, 检测速度大幅度提高, 但其未能完全取代人工显微镜, 人工显微镜仍是临床检测血液、尿液、粪便这些项目的“金标准”。本文将人工显微镜在这三大常规检测中独到的一面和大家共同总结探讨, 现报告如下。

1人工显微镜在血液检验中的运用

1.1在红细胞形态检查方面血液系统疾病常累及红细胞, 特别是贫血患者, 不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多数贫血患者还会有相应的红细胞形态改变。血液分析仪虽能提供红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参数, 并对异常结果予以报警提示, 但它不能直接提供红细胞形态改变的确切信息, 而需要用显微镜法复查。如通过红细胞的形态观察可大致区分贫血的类型;一些异常红细胞的出现, 如裂片红细胞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微血管病性贫血等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对红细胞异常结构和排列异常的形态观察如豪焦小体对脾切除、脾萎缩、脾功能低下有一定参考价值;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出现, 对铅中毒、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1.2在白细胞形态检查方面在病理状态下, 除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发生变化外, 其形态也会发生改变, 如在脓毒血症发生早期, 白细胞除了数量上的变化外, 常伴随有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如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不均、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颗粒, 并可有空泡、杜勒小体的形成, 核左移、核染色质疏松等现象;根据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等可协助观察病情变化和预后判断;又如白细胞中的棒状小体对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重要价值: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 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而异型淋巴细胞在诊断病毒、原虫感染以及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的刺激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3在血小板形态检查方面由于血小板具有聚集性和分布异常, 如血小板卫星现象是血液分析仪计数假性减少的原因之一 (血小板被误认为白细胞) , 而这一现象正是通过人工显微镜所能看到并加以确定的。据报道EB病毒感染患儿血小板假性减少1例文中所述患儿血小板22×109/L且血常规仪器提示有聚集的血小板[1], 后用血常规的血液涂片, 瑞氏染色镜检发现有大量聚集的血小板, 后又分别改用不同的抗凝剂如肝素、枸橼酸钠复查, 结果还是如此。对于用一般处理方法不能解决血小板的聚集现象但却造成仪器错误计数的情况时, 只能依赖人工显微镜计数。另外, 又因为人体的细胞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对不同疾病产生的复杂性, 特别是在某些病理情况的影响下, 现代血液分析仪主要综合应用的是电学和光学等原理, 所以有时很难准确地提供测定结果, 例如有文献报道, 小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期, 在某些病理情况的影响下, 有时会导致分析仪在检测白细胞时准确性下降, 特别是淋巴细胞[2], 所以人工显微镜是必不可少的。

1.4在血液系统诊断疾病方面人工显微镜为血液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参考方法, 2005年, 国际血液学组织提出了显微镜复检的41条建议性标准[3], 说明了人工显微镜的重要性。对血液系统方面的疾病, 其能够确诊疾病, 对疾病进行分型、鉴别诊断, 以及疗效观察等。

2人工显微镜在尿液检验中的运用

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是指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能在显微镜下检查到的成分, 如细胞、管型、病原体和结晶等。通过检查尿液中这些有形成分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的变化, 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尿液有形成分的显微镜检查可弥补理学、化学等检查难以发现的异常变化, 对减少漏诊、误诊有重要价值。虽然现代化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代替了传统的人工显微镜检查, 但标准化的尿液显微镜检查仍是尿液检验的“金标准”。

2.1人工显微镜在细胞、结晶、管型等检查方面的作用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可以帮助鉴别血尿的来源, 区分是肾前性、肾性、还是肾后性的多种疾病;尿液中的白细胞在低渗环境中呈现的“闪光细胞”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尿液中出现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多见于肾小管病变, 尤其是尿液中出现的管型对疾病的诊断更是“金指标”。如尿液中的亮氨酸结晶和络氨酸结晶同时出现, 多见于急性肝萎缩、急性磷中毒等, 而见到的胆固醇结晶可见于膀胱炎及肾盂肾炎;尿液中的酵母菌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女性及碱性尿液中等等, 这一系列有诊断价值的尿液有形成分的检出, 人工显微镜仍是“金标准”。所以, 不能忽视人工显微镜镜检的步骤, 尤其是仪器结果出现与临床症状、体征等不符情况时, 仍需要人工显微镜来确诊。

2.2人工显微镜相比仪器法的优点首先, 显微镜能真实展现细胞等有形成分形态, 判断直观可靠, 如在检测白细胞时干化学法运用的是酯酶法, 其检测的是尿液完整的溶解的中性粒细胞, 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则检测不出;虽然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弥补了这一不足, 但其假阳性率高, 如大量的上皮细胞、真菌、滴虫、脂肪滴、前列腺液污染、碱性尿肿胀红细胞、管型等均可使尿白细胞计数不同程度增高[4]。

其次在检测红细胞时, 干化学法运用的是血红蛋白亚铁血红素类过氧化物酶法, 但当尿液红细胞被破坏, 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时, 可导致假阳性;当尿液中含有蛋白质, 维生素C>100 mg/L时, 导致假阴性;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当结晶、真菌、细菌等增多时, 可能因其检测参数与红细胞参数相重叠, 而误计为红细胞。

再则, 在管型检测时, 由于管型的种类较多, 且形态特点各不相同, 仪器只能区分出透明管型和病理管型类型。因此, 当仪器标示出现病理管型时, 需进一步采用显微镜检查以进行准确分类。例如当尿液中存在黏液丝、棉毛、麻纤维等类管型异物、大量菌丝和孢子、呈缗钱状红细胞等均可引起假阳性, 特别是黏液丝的出现假阳性率最高[5]。而当某些管型短而小, 又易被仪器漏检, 产生假阴性。

总之, 镜检法虽然繁琐, 但结果可靠直观, 所以检验工作者不能全部依赖仪器检测, 一定要重视显微镜的复核。

3人工显微镜在粪便检验中的运用

3.1在细胞及结晶检测方面健康人粪便中无大吞噬细胞, 粪便中出现大吞噬细胞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性肠炎等, 健康人粪便中很少见到柱状上皮细胞, 若柱状上皮细胞增多见于结肠炎症、伪膜性肠炎等。如粪便中出现Charco-Leyden结晶, 血红素结晶时提示消化道出血, 多见于消化道出血、阿米巴痢疾、钩虫病及过敏性肠炎, 此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2在检测寄生虫虫卵方面粪便检验是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方法, 如蛔虫卵、鞭虫卵、钩虫卵、蛲虫卵、肝肺吸虫卵、血吸虫卵等, 对疾病的诊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3在细菌方面如用悬滴法可查到霍乱弧菌;健康人粪便中真菌极少见, 如粪便中的白假丝酵母菌阳性, 常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之后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粪便。

综上所述, 人工显微镜所能检测到的这一系列有形成分, 都能由先进的仪器所检测到, 但仪器法有时易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情况, 所以必须要用人工显微镜来复检审查。因此必须要重视人工显微镜检查, 不能全部依赖于仪器测定, 人工显微镜在血液、尿液、粪便中的检测对疾病诊断所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为了使检验结果更准确、更符合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 要时刻牢记人工显微镜在血液、尿液、粪便检验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喆倩, 戈建军, 高岭, 等.EB病毒感染患儿血小板假性减少1例[J].临床检验杂志, 2011, 29 (9) :686.

[2]王梅华, 庄和, 欧海云, 等.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血幼稚细胞漏检的临床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3, 28 (3) :87-89.

[3]熊立凡, 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12.

[4]王昌壁.UF-1000i尿细胞分析仪和干化学分析仪与显微镜联合测定尿白细胞的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1) :1367-1368.

尿液检测临床意义探讨 第8篇

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 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 并受机体各系统工作状态的影响。因此, 尿液检测 (urine examination) 不仅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 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1]。尿液检查包括了尿常规、中段尿培养、尿三杯检验、阿迪氏计数、尿蛋白定量等项目。

1收集和保存

尿液的正确收集和保存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十分重要, 所以临床上要重视正确收集和保存方法。尿液一般分为首次尿、随机尿、24 h尿、清洁中段尿。首次尿标本应为早晨第一次中段尿, 其浓缩宜做蛋白质, 细菌和细胞及管型的检查;随机尿为门诊、急诊患者的临时检测, 餐后2 h留尿, 对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检测较敏感;24 h尿标本按检查项目不同, 加入不同的防腐剂如冷藏法不得超过8 h, 无定形尿酸盐和尿酸盐沉淀, 甲苯宜做化学检查等;清洁中段尿用0.1%新洁尔灭消毒外阴和尿道口, 留取中段尿于消毒容器中, 用于尿细菌培养等检验。容器方面要使用清洁一次性有盖尿标本容器, 改变目前敞开无盖的尿杯。容器上应贴有患者姓名、验联号 (或条码) 及注明标本留取时间的标签。尿标本留取后 (至少30 ml) , 应及时送检, 以免细菌繁殖及有形成分破坏。凡留尿超过2 h、未注明留尿时间及尿量不够的标本检验科应拒收, 并告知患者重新按正确的方法留取标本, 以免影响化验结果。

2临床意义

2.1 尿量

尿量正常范围:成人 1.0~2.0L/ 24 h;7~12岁 0.5~1.5 L/ 24 h;1~6岁 0.3~1.0 L/ 24 h。临床上尿量或尿次数增多或减少都属不正常。尿量增多一般24 h多于2.5 L即为多尿, 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神经性多尿、肾移植早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恢复时。尿量减少<0.4 L/ 24 h为尿少,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肾移植患者出现排斥反应时、脱水、血液浓缩等, 而24 h尿量少于0.1L为无尿, 如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2.2 尿液外观

2.2.1 血尿

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血尿。由于出血量的不同可呈淡红色去雾状、淡洗肉水样或鲜血样, 甚至混有凝血块。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 ml即可出现淡红色, 称肉眼血尿。肉眼血尿主要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系结石以及某些菌株所致的泌尿系统感染等。洗肉水样外观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血尿还可由出血性疾病引起的, 见于血友病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2 血红蛋白尿

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 溶血性贫血等疾病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 血红蛋白超过肝珠蛋白的结合能力时, 游离的血红蛋白就从肾小球滤出, 形成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在酸性尿中血红蛋白可氧化成为正铁血红蛋白而呈棕色, 如含量甚多则呈棕黑色酱油样外观。血红蛋白尿与血尿不同, 离心沉淀后前者上清液仍为红色;血尿时离心后上清透明, 镜检时不见红细胞或偶见溶解红细胞之碎屑, 隐血试验强阳性。

2.2.3 胆红素尿

为尿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所致外观呈深黄色, 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若在空气中久置可因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而使尿液外观呈棕绿色。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2.2.4 乳糜尿

因淋巴循环受阻, 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能经淋巴管引流入血而逆流进入肾, 致使肾盂、输尿管处的淋巴管破裂, 淋巴液进入尿液中所致外观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乳糜尿多见于丝虫病, 少数可由结核、肿瘤、腹部创伤或者手术引起。乳糜尿液离心沉淀后外观不变, 沉渣中可见少量红细胞和淋巴细胞, 丝虫病偶可于沉渣中查出微生丝蚴。

2.2.5 脓尿

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而使外观呈不同程度的黄白色混浊或含脓丝状悬浮物。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及前列腺炎、精囊炎。脓尿蛋白定性常为阳性, 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

2.3 气味

正常尿液的气味来自于尿液内的挥发性酸。尿液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因尿素分解而出现氨臭气味。新鲜排出的尿液有氨气味, 可能为慢性膀胱炎或慢性尿潴留造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 尿液气味可呈苹果味。

2.4 酸碱反应

pH代表尿的酸碱度, 正常尿液呈酸性, pH值为4.5~8.0, 平均为6.5。pH值与饮食有关。吃动物蛋白多时, 尿液常呈酸性, 数值较低;吃蔬菜、水果多时, 尿液常呈碱性, 数值较高。临床上持续性酸性尿可见于高蛋白饮食、酸中毒、发热或脱水时, 持续性碱性尿可见于碱中毒或尿路感染。

2.5 尿液比重

尿比重数值与饮水量、出汗量及饮食有关,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正常情况下, 成人数值介于1.015~1.025, 一般大于1.020, 婴幼儿偏低。急性肾炎、糖尿病、高热、呕吐、腹泻或心力衰竭升高, 慢性肾炎、肾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 (少尿、多尿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或尿崩症时降低。当肾功能损害较严重时, 固定在1.010左右。

3讨论

尿液检测是检验科最常见的检查项目, 因取材方便且参考价值高, 很多疾病可通过尿液的初步检验早期发现, 特别是在肾脏、泌尿系、感染性、循环系统等疾病进行预防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通讯工程下一篇: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