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ch检查的临床意义

2023-06-28

第一篇:torch检查的临床意义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前屈旋转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多有退行性改变。

2、椎间孔挤压试验:又称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以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若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使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医者以双手重叠放于头顶,向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

3、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顶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检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

4、上肢后伸试验:医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上外呈伸展状,若患者出现放射痛,则表明颈神经或臂丛神经受压或损伤。

5、对颈椎病患者要做常规检查、X线检查、颈椎特殊影象检查。

(1)常规检查是指对每例患者的基本检查,包括详细地询问病史,及进行体格检查如:①压痛点的部位:如棘突间压痛多见于病变早期。②颈椎活动范围检查:根型和颈型对颈椎屈伸影响较多;椎动脉型对颈椎旋转活动影响较多。③颈椎的试验检查及感觉:运动障碍和反射的检查。

(2)X线检查:凡颈椎病患者都应拍正位及侧位、双斜位X光片。

(3)颈椎特殊影象学检查:包括断层摄影、CT扫描、核磁共振以及其他用于颈段的各种造影术。

6、腰椎间盘突出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悬肢直腿抬高时诱发下肢放射性疼痛为阳性

第二篇:医生为什么建议做TORCH检查

医生为什么建议做TORCH检查TORCH一词是由数种导致孕妇患病,并能引起胎儿宫内感染,甚至造成新生儿出生缺陷的病原微生物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组合而成的。其中T指弓形虫(Toxop asma),R指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指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 virus),H指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O指其他(Others),主要指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 ee idum)。

孕妇若被其中任何一种病毒感染后,自身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但可垂直传播给胎儿,造成宫内感染,使胚胎和胎儿呈现严重的症状和体征,甚至导致流产、死胎、死产,即使出生后幸存,也可能遗留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严重先天缺陷。TORCH检测包括IgM与IgG两种抗体,前者表示新近1~2月的感染,后者表示既往感染,表示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尤其是风疹病毒IgG阳性,认为有终身的免疫力。孕前TORCH的检测就是要了解妇女对这几种病毒的免疫状况,是否需接种风疹疫苗或是否对其他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从而指导孕前妇女怀孕的时间及注意事项,达到优生的目的。孕前妇女进行TORCH检测,如IgG抗体阴性,是没有免疫力的,风疹可以接受疫苗接种,其余项应进行孕早期筛查,以早期发现孕期感染的患者,及早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来自 爱儿爱女育婴堂

第三篇:自身抗体系列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近日开展自身抗体系列,现将临床意义简述如下:

1、抗核抗体:ANA包含一组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细胞核常成为自身免疫反应的靶子。ANA主要是指对核内成分所产生的抗体,此外也包括对核内成分相同的物质所产生的抗体。所以,ANA是抗核酸抗体和抗核蛋白抗体的总称。通常是7sIgG,但也可以是19sIgM。它可在许多风湿病患者的血清中检出,也可以在健康老年人、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病、原发性肺纤维化、肿瘤等,缺乏特异性。甚至服用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苯妥英钠、异烟肼等均可出现ANA阳性。约99%的活动期SLE病人ANA阳性,但它的特异性差。在非狼疮性结缔组织病中,ANA阳性率为50%,即使在健康献血者中,偶尔也可检出ANA。所以ANA阳性本身不能确诊任何疾病,但ANA阳性且伴有特征性狼疮症状则支持狼疮诊断。ANA阴性几乎可除外SLE的诊断。但应注意有5%的SLE病人ANA可为阴性,这其中大部分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因为测定ANA通常用鼠肝或鼠肾做底物,而这些组织核内含SSA、SSB、Jo-

1、rRNP抗原相对较少,所以不易测出其相应抗体。

2、抗ds-DNA抗体:即抗双链(天然)DNA抗体。高浓度的抗ds-DNA抗体几乎仅见于SLE,且与疾病活动度、特别是与活动性狼疮性肾炎密切相关。在SLE缓解期抗DNA抗体可转阴或滴度减低,因此单次测定结果阴性,不能除外SLE;

3、抗ss-DNA抗体:即抗单链(变性)DNA抗体。它不仅存在于SLE病人中,也可以存在于非SLE的其他疾病中,包括炎症性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物性SLE、硬皮病等。虽然它在致病性方面与抗ds-DNA相同,但特异性差,对SLE诊断价值较小。

4、抗ENA抗体:又称盐水可提取性核抗原的抗体。是抗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snRNPs)和小分子细胞浆核糖核蛋白(scRNPs)的自身抗体,不含组蛋白。主要有七种:抗U1-RNP抗体、抗SS-A/Ro抗体、抗SS-B/ La抗体、抗Scl-70抗体、抗Jo-1抗体、抗r-RNP抗体。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无明显相关。

标本采集与免疫学检验项目相同。

第四篇:专家关于四维彩超临床意义的问答

专家关于三维/四维彩超(3D/4D彩超)临床意义的问答

1、问:四维彩超临床价值意义大吗?

答:目前的四维彩超是在椭圆形探头内部安装可以360度旋转的扇扫探头。探头旋转时,发出二维超声波并回收二维超声波,然后经过仪器主机合成,显示在屏幕上是立体超声波图像。

客观上讲,二维可以看到的信息,立体图像才有可能看到。也就是说,二维图像看不到的信息,立体图像也不可能看到。四维的价值是可以让不懂超声图像的胎儿爸爸妈妈可以看清孩子的动态轮廓。因其立体信息并不比二维更多,因此其临床价值也不不会比二维彩超临床价值多。况且做这样一个探头还有很高的工艺要求,因此价格也不便宜。鉴于此,我并不推荐贫困地区或者资金并不特别富余的医院安装此类仪器。

2:问:三维彩超又是什么样呢?

答:三维图像就是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通过主机将二维图像合成,在屏幕上显示出立体图像,其临床价值也是因为立体图像显示的信息不不比二维图像信息量大,因此临床价值也是没有提升。

3、问:三维、四维彩超对胎儿有影响吗?

答:做四维彩超、还是做三维彩超,因为要满足信息的采集密度,所以探头停留在胎儿身上的时间就相对要长些。目前国际权威专家给出结论,彩超超声波,虽然是对人体无伤害,但毕竟是物理能量。因此专家建议,在诊断期间,如非医学临床需要,要尽量减少胎儿被超声波照射时间。有些家长甚至还要把胎儿图像做成VCD留作纪念,那是不明白胎儿被超声波长时间照射,是非常不好的。毕竟超声波是能量波,就像我们成人,被强光照射也是不舒服的,何况没有发育健全的胎儿呢!因此医学上是不准许给胎儿做VCD的。鉴于此,我们不但对贫困地区、并且对发达的地区的胎儿父母,不推荐做三维图像或四维图像的,也就是三维或四维彩超。

4、问:一般的四维彩超跟发达国家生产的四维彩超,有什么区别吗? 答:目前有国外少数几家特别发达国家的四维彩超,他们的探头是立体发射的,并不是一般公司的椭圆形探头壳里面、安装可以360度旋转的二维探头,再有主机处理出来的立体图像。如飞利浦公司的最高档彩超,市场最低采购价二百多万,这样的立体四维彩超对心脏的诊断价值非常有意义。然而市场上现在经常看到的(二维合成立体图像的厂家,做大宣传,把一般合成的四维彩超立体图像和国外几家真正“立体发射的立体采集”四维彩超本质区别并没有说出来,把没有多少临床价值的“合成立体图像”说的缺少就不能看胎儿畸形似的,客观上是对客户的一种误导,其结果是白白的让医院多花钱购置仪器,病人多花钱看病。。。。。。

第五篇:白细胞分类的各项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的各项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年龄;日间变化;妊娠与分娩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1) 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

2)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 3) 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

4)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 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

生理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情况下,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增多临床意义:

1) 过敏性疾患:如在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血清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 某些传染病: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反而增高。

3)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此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某些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如霍奇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时,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

减少: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超敏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减少:速发型超敏反应(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应激反应(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出血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等。 单核细胞

生理性增多: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可更多。 病理性增多

1) 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心内膜炎、疟病、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甚至呈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2) 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单核细胞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单核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 增多:

1)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百日咳时淋巴细胞常明显增多。

2) 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时淋巴细胞也增多,但白细胞的总数一般仍在正常范围内,须借助白细胞分类来识别。

3) 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

4)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素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

5)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称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白细胞总数是降低的。

淋巴细胞减少:

接确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要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减低,但计算其绝对值,淋巴细胞数量仍在正常范围。

注意!

从新生儿到成人白细胞的变化规律

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期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达70%。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到4~5岁二者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九年级英语unitone下一篇:fdm桌面3d打印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