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论文

2022-04-17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其中制度因素是最根本的制约因素之一,政策和制度因素强烈地影响着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通过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分析,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素分析

摘要: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及特征、各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是一个值得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的结论。同时,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建议

作者简介:黄海燕(1980-),女,商丘师范学院财务处助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如果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势必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并对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尽管国家实施了很多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及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韩俊认为,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第一,1978—1984年,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国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政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诱发了农业的超常规增长。这期间,农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6%,农民收入实际年增长率平均达到15.1%。农民贫困人口以年均16.4%的速度减少。这一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构成的基本特征是:因生产发展而增加的收入占56.0%,因收购价格提高而增加的收入占23.1%,转移收入占13.3%,因减免税赋而增加的收入占7.6%。

第二,1985—1988年,农民收入增长的减缓阶段。在这4年间,农民收入名义增长率降到11.0%,而实际增长率只有1.2%,虽然名义上收入年年增长,但实际收入的增长非常缓慢。

第三,1989—1991年,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阶段。这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45元增长到708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率只有0.7%,其中1989年农民人均收入实际下降1.6%,1990年实际增长1.8%,1991年实际增长2%。这说明,这三年农民收入增长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这一阶段农民收入的年增长态势与农业增长的态势极不协调。

第四,1992—1996年,农民收入恢复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1年的708元增加到1996年的1926.1元,年均增长22.16%。但由于这一阶段物价水平上涨很快,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以后,年均实际增长速度为8.06%。

第五,1997—2002年,农民收入连续7年低速增长。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97%,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7.33%低3.36个百分点。在农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的背后掩盖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具体到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是停滞甚至是下降的。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00—2002年,全国增收总户占56.4%,收入持平农户占1.6%,减产农户占42%。可以说,这期间既是建国以来农产品供应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严峻的时期。

二、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民增产不增收

近年来,我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虽有所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粮食数量仍然呈增长态势,农民并没有因为粮食增产而增收。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过高,而粮食价格增长缓慢,严重影响农民增收。自2005年底以来,随着煤炭、电力、钢材等原材料全面涨价,农贸部门也水涨船高,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约在10%以上,而粮食价格没有明显变化。[2]这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种粮直接补贴、降低农业税等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对农民增收造成了威胁。

第二,人多地少,分散经营,无法形成规模经营。我国农村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经营耕地仅0.138公顷,户均耕地仅0.47公顷。[3]人多地少,土地承载人口的压力大,受资源束缚及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土地难以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第三,农民的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供求关系改变制约了农民增收。农村改革初期,农产品短缺,农民增产的农产品都能卖出去,并且市场价格也没有因产量增加而下降,所以增产就能增收。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供求格局从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这样,农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受市场需求制约,增产不一定增收了。[4]我国农村由于信息传递不畅,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导致种植结构不合理,适销不对路,生产越多,赔的越多。

(二)农业基础薄弱,劳动生产率低

从1986年以来,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格受制于经济实力,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业的投入极其有限,农户投入的局限性也一直没能得到根本解决。这就造成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不利于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同时,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滞后,科技投入匮乏,农业基础研究滞后,缺乏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储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渠道单一,活力不够,动力不足,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推广应用效率低。因此,农业科技水平低,导致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从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尽管我国农业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的状况未得到根本变化,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仍未改变,使得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农民生产性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一直占65%以上,而第一产业中来自于种植业的收入一直在68%以上,种植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5]当前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已接近或超出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靠提高价格使农民增收已没有多少余地。而在当前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及农村科技水平较低的状态下,无疑使得农民增收困难,收入来源受到限制。

(四)农村土地制度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

1. 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甚至缺位

农地是集体和农民共有的财产,应该由某一单一组织来代表农民整体行驶农地所有权。我国《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中却规定,归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行使所有权。[6]这种模糊与笼统的规定,就有可能出现多个行使农地所有权的主体,使得所有权究竟是由村委会行使,还是由集体经济组织行使,还是二者共同行使,如何划分责、权、利,难以明晰,实际上出现了农地产权“一权多主”和“产权无主”的现象,严重削弱了产权的保护性和收益性功能,这是当前农村耕地无人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无法保障、收益无法实现的最深层原因。土地产权关系的模糊性从根本上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稳定预期,并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利用效果。

2. 土地流转的困难

目前,虽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土地的流转乃至集中都是认可或者说是鼓励的,农户也在进行不同形式的流转实践。但从整体上看,农地还是没有真正流转起来,现代意义上的集中经营更是很少发生。影响农地流转和集中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尚未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形成,流转信息不畅,土地评价缺乏依据,农民咨询没有门路;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没有配套的政策措施;乡村两级引导和服务不到位,缺乏有效组织农民“以地生财”的能力;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7]农地流转困难,自然使农业的规模经营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将受到根本性约束,农民也就失去了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的途径。

(五)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差

当前,农民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而其弱就弱在综合素质上。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占50.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2.4%。[8]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素质低,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自然社会竞争力就减弱,不利于农民增收。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只能依靠传统的经验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农民劳动技能差,靠技术技能增加自身收入也就无处谈起。

(六)政府扶持农民增收的措施难以到位

政府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虽逐年增加,但大多用在道路交通、水利建设、通水通电、中小学校舍修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方面,这些从长远看对农民增收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由于这些扶持资金没能尽快落实到农民增收的具体项目上,价格政策又在进一步开放,很难通过政策措施来保证农民增收。[9]

三、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建议和对策

(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第一,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西部大开发、国有企业重组以及科教体制改革等方面结合起来,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二,要统筹规划,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吸引、鼓励和促进乡镇企业与工业小区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第三,要引导乡镇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改革,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抓好配套改革。第四,建立健全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第五,扩大东西合作,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10]

2.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 [11]农民外出打工,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还为农民脱贫致富带来了机遇。劳务输出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富裕了农民,缓解了农村资金紧缺的矛盾,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二)努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没有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就达不到预期目标,就无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农业科技进步这个关键,以农业高科技为依托,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三)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要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就必须让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姻,使第一产业尽快提高水平,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形成农工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走精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从而让有限的土地等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更好的效益。[1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质量安全、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优质化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增支增效。要加快发展潜力巨大的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同时完善农产品的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扩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实现增效增收。要充分发挥生物能源、生态、旅游、休闲等农业的多种功能,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从而实现中国农业从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四)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既是提高农民增加收入能力的基础性措施,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关键是国家要增加经费投入。只有农民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也就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有力于增加农民收入。

(五)真正把农业补贴政策落到实处

全面取消农业税,相当于增加了农民的纯收入。农业补贴政策的实行也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补贴的幅度会有所增加。直接补贴是一种收入政策,而不是一种产业促进政策。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角度,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国家的直接补贴应将重点放在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方面,尤其是对于那些由于自然条件和家庭条件特殊困难而难以通过生产解决生计问题的农村人口。[13]因此,只有把农业补贴政策落到实处,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结语

通过对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及特征、各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是一个值得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既要考虑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又不能局限于就农业而发展农业。否则,农民增收问题即使能够获得一定成果,也只能是在短期上的一种缓解,农民长期、持续稳定的增收愿望仍然还是没有有效的机制与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编写,韩俊主编.中国三农问题100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6-18.

[2][12] 沈国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3] 陈之举、贾鸿.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师,2003(4).

[4] 王官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4(06).

[5][11] 刘斌 、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394-430.

[6][7][8]刘兆征.正视农民收入现状,探索农民收入增收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8,(10).

[9] 喻淑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2,(06).

[1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0-2001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4.

[13] 柯炳生.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01).

作者:黄海燕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论文 篇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度因素分析

[摘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其中制度因素是最根本的制约因素之一,政策和制度因素强烈地影响着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通过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分析,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关键词]收入差距;制度因素;增收措施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我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在于农村是否能够实现全面小康,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最难之点又在于农民的收入问题。如果农民收入增长过缓,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势必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一、我国农民增收缓慢的制度因素分析

据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5.2%,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但从1997年开始,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农民人均收入1997年同比增长为46%,1998年同比增长4.3%,1999年同比增长3.8%,2000年同比增长2.1%,直到2001年才出现反弹,当年人均收入为2476元,比上年增长4.4%,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575元,比上年增长约4%。最近几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徘徊在4%左右,不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中国统计年鉴,2005)。这些数据反映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其制约因素从制度层面上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不解决,将会造成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尤其是农民在这种分割体制中扮演着更加苦难的角色。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阻碍着城乡居民的良性流动,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不能得到有效的转移,使他们丧失了增加外部就业和提高收入的机会。在这项政策体制下,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被截然的分开,农民要想进城转入城市户口,途径也很有限,即使有的农民有机会在城市找到工作,也都只是从事危险的、待遇低等也就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活。这样一来,留在农村的农民守着几亩有限的土地维持生计;而有机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资少,待遇又低,只能徘徊在勉强维持生计的边界,他们所取得的收人可以说只能养家糊口。所以,户籍壁垒在城乡之间铸造的这道门槛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农民的增收造成了诸多的不便。

2.城乡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使农民在收入增长方面处于全面的弱势地位。改革开放之前,社会资源采取的是由政府包揽的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依靠市场来进行自行配置的,政府在城乡之间实行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配置方式。比如,在对待城乡的教育投入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中小学的大部分费用要由人民公社或是生产大队来承担,民办教师的工资也要由农民自掏腰包来承担;而在城市中小学所有投入都由国家承担;再有国家每年上千亿元的财政开支都用于进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农村享受这样的待遇却极少(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2000)。

(二)教育的落后使农村缺乏发展的人才与技术

农村致富靠的是科技,科技应用靠的是人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科技含量在农业中的比重日益提升,从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的后果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民受教育的机会明显低于城市,他们丧失了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抽样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为87.8%。在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也仅占13.6%。这同世界发达国家中农民的教育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农民素质低,就会使得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这成为农民收入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日益增加的隐性负担严重影响农民的增收

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来自国家的税费显性负担已经不复存在,农民的负担较以前有了大大的减轻。但是要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全面推进农村的小康进程,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农资价格上涨,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医疗、教育、卫生、防疫等负担偏重等。隐性负担也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四)不合理的工农产品价格比价制度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一直的农业向工业提供剩余积累的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同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已经不是很大了。但农产品的成本在不断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等农业原料的价格在提高。有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国家曾几次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如化肥、农药等也随之上涨,这样做的结果使为农民提高的粮食收购价格所带来的收益被猛增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销了,农民仍旧无法增收(刘振伟,2002)。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通过上面所阐述的农民收入的现状以及造成农民增收缓慢的种种原因,这种现状亟待解决,因为农民收入的问题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同时它也是关系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消除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给农民的生活以及工作带来的种种不便,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突破口。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案中重要一条就是要在农村建设新设施、新环境,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方面的配套设施要一应俱全。也就是政府要适当的增加对农村的投入与支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拨款,要保持和城市相当的投入水平;大幅度的减轻农村和农民的负担,合理的在农村兴办各种公共设施和各种教育设备,可以提供给农民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适当的提供给农民更多的从业机会等等。只有这样,农民才能获得更多合理与公平的机会,农民才能从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最终才可以为增加自己的收入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首先,政府要在农村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创办教育设施,严格控制农村各种乱收费现象,进行严格的法制管理。其次,要加大农村的专门技术培育,发展技术人才。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向农民灌输必要的专业技术,这

是有效提高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技能,使农民成为掌握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现代农业劳动者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我国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只占全部农业劳动力比重不足20%。因此,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实际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农村专业技术教育(刘振伟,2002)。再次,还应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加大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目前,我国有近7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只有10%的学校在农村,这种现象十分不合理。对此,社会应减轻农村及农民兴办农村教学的负担,避免影响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农民就学积极性的提高(谭细龙,2005)。此外,还可以在农村兴办高等院校,以保证农村培养的人力资源不会外流,培养农村重教育的良好环境。同时,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农民个人都应该努力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办学,确保农村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

(三)从实质上减轻农民的负担

2005年新春伊始,在一些发达省份的带动下,一场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改革铺开了。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国家在为农民减税、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它又引发了另外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它加重了乡村两级债务和财力缺口,农村税费改革减少了乡村中的财力来源,原来那些可以增加乡村收入的途径被中断了,这导致了农村的义务教育、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等都失去了一大财源,而这些项目在国家还没有固定好投资渠道之前,都将无法得到保障。取消农业税,只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标之策,而非治本之策。要想真正的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农村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进一步的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型的税收制度;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他税收的作用和政府问转移支付的作用.借助法律的手段,建立以农民的收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来保障农民的实际收入。只有这些措施都完整的贯彻下来,才能真正的体现税费改革的最终目的,即既要保证农村发展的效率性,又要促进农民发展的公平性。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生产要以市场为主导,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首先,消费者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企业就加工什么。同时要加快调整农村的农业生产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适时的引进市场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符合市场的需要,真正的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其次,各个地区要根据本地区所具有的地方特色来发展农产品,发展本地区的农业知名品牌,使自己开发的农产品真正的具有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产品不会被市场所抛弃。再次,政府在引导农产品价格过程当中应该正确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多运用市场的力量对农产品进行引导。总而言之,现阶段农产品价格低下,农民增收困难。不论是农民或是政府都应该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困境,为农民的增收提供良好的机会。

农民的增收问题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它不仅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安定,更关系着我国能否顺利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所以,农民增收问题是现阶段的头等大事,要想成功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两个因素全方位的考虑,要彻底的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增加农民对科技文化知识的认识;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建立现代化的农村税费体制;要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只有真正的处理好农村内与农村外的结合,真正的将各种措施都贯彻到位,农民的增收问题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农民只有真正的增收了,农村才能发展,国家经济腾飞的成果才能惠及全体公民。

[责任编辑:黄兴豪]

作者:翟秀海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论文 篇3:

浅析农民增收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成为一个焦点问题。本文首先简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接下来分析了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和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科技兴农剩余劳动力转移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相继出台了五个关于农村改革问题的“一号文件”,大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其人均年收入增长率达到13.4%。2004年中央再度出台“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意见》。接下来,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锁定了“三农问题”。的确,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又是农民增收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况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增长太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从表中的数据看到: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明显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差距悬殊。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相比其差距也是十分明显。近十年,我国GDP平均年增长率为8.52%,而农民的收入年均增长仅为4.2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一)农村人多地少的基本现实

据统计目前农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67亩,仅仅够自给自足。在农资价格高涨,农业税负重的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甚至有“倒赔”的可能。更为严重的是,这样没有促成农业机械化的压力,也不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同时这一问题随着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减少而加剧。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与1999年相比,由于土地荒漠化、沙化、城市垃圾向农村扩散、环境恶化等问题,我国可耕种土地减少了37924平方公里。

(二)农村面临的各种内外环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尽管中央政府一直以来很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发展中农村暴露出来的问题太多太杂,靠政策解决往往顾此失彼。况且农村处于政府管理的最低层,国家的政策很难得以落实。首先,农业本身就是弱势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一旦遇上自然灾害农民收入就要大打折扣。风调雨顺时又怎样呢?“谷贱伤农”,增产而不增收。其次,我国市场机制本来就不健全,农产品市场机制更甚。如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不通畅等。再次,长期以来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农业和非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阻碍。最后,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闭塞状况,如农村的交通不便利,人口素质低,观念落后,信息不畅,农业融资渠道的闭塞等也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当然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远不止这些,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是多方面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第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影响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诸如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口素质、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在农村的水平普遍偏低,导致平均水平很低。第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城市居民基本上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而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农民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可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瓶颈就在农村。第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还导致国内需求不足。我国13亿人口中有近9亿是农民,而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且质量不高,数量也不大。如果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不但可以大大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带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也会成为更大的消费市场,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我国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科技在农业的投资收益率是相当高的。建国之初30年中,我国农业的投入与产出比是1:16,“六五”期仅育种一项的投入产出比就高达1:212。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科技在农业的利用水平还相当低。目前在广大农村,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仍然是传统的曲木犁、镰刀、锄头等。以色列和瑞典也是很典型的农业国,但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已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可见依靠科学技术是可行的,具体是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土地制度的改革

1978年,我国农村发动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在当时解决了激励、分配和监督问题,极大促进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分散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了。所以应将分散经营的土地因地制宜地集中规划平整,规划出经济作物种植基地、特色的养殖基地、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然后将土地承包给有创新意识的农民。这样农业就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必须借助先进的机械和技术才能完成生产,同时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了自身需要还会有很大的剩余,农产品必须进入市场。从而使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2.农业下游机构、体制的改革

这里所说的农业下游机构就是指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相关部门,比如农业科研单位、种子站、检疫防疫站、农资公司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这些部门的协助。首先,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资金投入,改良种苗,研制出高效无公害的绿色农药、肥料和饲料等,从而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并且在组织上把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专业化农业协会和农民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科技的利用率。 其次,进行农村信贷机制的改革。目前农业的融资渠道是不通畅的,农村全部贷款只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的10%左右。这和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不对等,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前面所讲到的农业投资,如购买先进的技术、农业机械、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等生产要素就需要向银行贷款。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如加大农业贷款的预算,简化农村信贷的程序,为农业贷款提供贴息免息等。再次,建立和健全农产品的市场机制;为农产品的价格制定保护政策,如制定最低收购价;疏通流通环节的障碍。再次,建立和健全和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加强动物疫情的检测和防治体系的建立,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加快农村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将农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科技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如何将这些劳动力进行转移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积极鼓励农民工走出去

根据人口学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劳动力总是从边际效益低的区域流向边际效益高的区域。这说明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完全符合科学规律的。根据资料表明,2003年我国就有超过1亿农民到城市打工,而且每年打工的人数还在增多。打工收入也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但是,目前农民工主要靠出卖死气力,赚点血汗钱。所以首先应该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和道德法律教育。一方面,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高农民工工资的同时也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目前农民工主要靠劳力赚钱,辛苦而且工资低。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民的法律和道德教育,使农民成为知法、懂法、守法,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公民。其次,为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和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为农民子女进入城市就学扫清障碍。另外为农民就业提供信息,多举行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招聘会。同时,在转移的过程中,注意到短期转移和永久转移的结合,短期的转移是永久性转移的一个过程,永久性转移是短期转移的归宿和目标。

2.积极把投资吸引进来

把投资引进来就是把优秀的农业项目吸引到农村来投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当地劳动力的容量。我国经济处于起飞的阶段,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这样可以在农村形成一厂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片的连带效应。这也是使农业向后延伸,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实现产销一体化的有效方式。为此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投资向农村转移,指导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为这样的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减免利息,减免这样企业的税收等。

最后,应该认识到解决农民增收,不管是运用科学技术促进增收,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参考文献]

[1]傅治平.政策与对策———干部群众关心的十大“三农”问题.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

[2]宋圭武.中国乡村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3]刘凤芹.农地制度和农业经济组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党国英.以市场华为目标改造农村社,会经济制度———当前农村政策的一个评论.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四期.

[5]徐奎祥.关于农村产业化组织形式的理论思考.[J].农村经济研究,2002年第一期.

[6]孙自强.农业产业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经纬,2001年第五期.

作者:聂海波 刘 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论文下一篇:大众传媒文化危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