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简报范文

2024-03-13

农民培训简报范文第1篇

摘 要: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型农民。而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追求的新型农民,又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从各方面着手,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的主人公意识,调动农民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关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 新型农民 农民科技培训

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而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虽然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和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有关部门解决。

一、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

1.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能力差。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调与支持。比如财政、劳动、教育、农业部门,虽然在农民科技培训、农村技术推广等方面做了部分工作,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相互合作,尽管在调动各部门行业的积极性,提供社会培训资源上发挥了一些作业,但由于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导致部门职责不明确,出现问题无人承担责任的后果。

2.在农民的科技培训供需上出现脱节现象。首先,农民科技培训机构的数量无法满足农民科技培训的需要。我国农村的农民在社会人口中占有三分之二的比例,对农民培训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了农村科技培训的数量。尤其是现在返乡的辍学生也日渐增多,这些农村社会青年对科技培训的需求,也提升了农民对农村科技培训教育机构的需求量。其次,在农民科技培训中,我国当前的农民科技培训机构无论是在培训内容上,还是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比如,在培训内容上,大多数农民科技培训机构,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种植业领域,主要针对种植和养殖等技术进行培训,忽视了农民对技术需求的多样性。培训内容上的单一化,导致分化农民职业的现实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民对培训活动缺乏积极性。

3.政府在农民科技培训教育中,投入的资金不足。尽管,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重视农民的科技培训教育,但在农民科技培训的资金投入总额上并不多,成为了制约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农民科技培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社会资本和外援资金无法投入到农民科技培训中,造成农民科技培训规模难以壮大,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4.农民科技培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受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导致农民不会轻易接受新型的生产经营理念,对通过接受培训教育来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方式没有兴趣。虽然,政府部门对培养新型农民提出了明确要求,也通过各种手段对此进行宣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引导农民改变思想观念,激励民间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因而导致先行的农民科技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5.有关农民科技培训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在农民科技培训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造成一些农民科技培训教育部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明,导致在农民科技培训中出现问题后,法律责任不明确的现象很严重。比如,在农民培训教育中,当前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它的主管部门,也没有对各部门要承担的责任作出规定,从而造成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没有相应的部门对此进行统一协调和规划,出问题后也无从相关部门的追究责任。

二、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当前国内农民科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还要从农民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上着手,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明确农民培训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确定完善的工作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的问题。以下内容就是关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解决策略:

1.建立健全政府组织领导体系。首先,要以国务院为农民科技培训组织者的协调机构,加强农业,科技,劳动,教育部门的相互合作,形成以国家为单位的统一的农民科技培训组织领导和机构。其次,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民科技培训发展计划,明确各级部门间的职责,协调各培训机构,调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实现政府组织,协调,各机构相互配合的目的。

2.建立科学化的培训管理模式。大力发展远程农业科技教育,解决农民科技培训供需脱节的问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推广农业远程教育,借助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宣传媒介實现大面积,大范围的农民科技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中,要坚持以农业生产服务为本,立足于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服务, 培养实用性的农业技术人才。

3.以政府为主,建立完善的多样化投资机制。针对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还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的多样化投资机制。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建立相应的投资保障制度,鼓励各种形式的投资机构对农民科技培训进投资,要建立起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社会,企业,农民共同承担的多样化资金投入制度,壮大农民科技培训机构的规模,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4.政府要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农民科技培训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激励扶持,因此,政府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让农民在培训过程中,体会到与不培训农民的差异,调动农民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比如,可以给参与科技培训的农民一些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方面的实物补贴,也可以在资金贷款上给培训农民一些优惠。

5.建立完善农民科技培训的法律法规制度。根据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制定完善的农民科技培训法律法规制度,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培训的内容及资金投入等,为农民科技培训的培训管理,资金投入和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权益等提供法律保障,推进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有序发展。

三、结语

农民科技培训教育工作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农民科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想要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还要及时解决农民科技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耿国闯,黄俊伟. 狠抓农民科技培训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J]. 河南农业,2013,11:57.

[2]王玉霞. 从发展现代农业视角分析加强农民科技培训[J]. 继续教育研究,2008,08:50-52.

[3]胡锦文,余俊红.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铅山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蓬勃开展[J]. 江西农业,2013,04:40-41.

农民培训简报范文第2篇

摘 要:在新时期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因此探索出符合天津实际的农民培训模式与机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通对于国内外较典型的农民培训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天津市农民培训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提高农民培训的实际效果,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机制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到城镇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务农人员老龄化、知识水平较低、农村产业空心化,不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典型国内外农民教育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农民培训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完善现有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民培训的失效。

1.国内外典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与机制的分析

1.1国外

1.1.1不同层次,不同主体,不同培养目标—韩国

韩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主要分为4H教育、农民后继者教育以及专业农民教育。培训主体不同,培训的内容、目标也不同。例如,农民后继者教育主要针对那些准农民加以培养,而专业农民教育则更偏重于现从事农业工作者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管理能力等[1]。

1.1.2办学模式多样,机制灵活—美国、法国、德国

美国以办学模式多样见长,主要有SOE、FFA、SAE及课堂指导等,FFA模式主要培养职业农民的自主创业所需要的能力,团队合作、组织能力及领导能力,而SAE模式主要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辅导职业农民的某项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以便其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当中[2]。法国、德国则突出办学机制灵活的特点,企业的职业培训可以直接进驻与学校的教育当中,以结果为导向办学,更加适应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1.1.3紧密衔接的培训体系,互为补充—日本、美国

日本针对不同教育层次,将农业推广辅以农业改良普及形成了完善的五个层次培训体系,彼此相辅相成,为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美国的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教育科教体系将不同分工又有机的结合,其56所州立的农业院校统领教育培训,农业部下设生产局配合实验站及农业院校搞科学研究,又有专门的推广服务中心等[3]。

1.1.4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多样,注重实效—法国

法国创立的“农村家庭旅馆协会”,开辟了新的教育方法—交替培训法,课程配合农忙农闲时采取工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工作以及学习的效率[4]。这种培训模式实现了长短期、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

1.2国内

1.2.1 浙江省

浙江省地处沿海,农业经济发展居于国内前茅,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多种新型农民培训并存的培养模式。其成功的莲花模式就是利用莲花镇的产业优势大力打造其品牌效应,由专业合作组织吸收解决农民就业,促进了农业的科学发展[5]。同时,浙江电大通过发挥电大的远程教育以及系统办学的优势,开展的“农村大学生培育项目”,培养了农民大学生和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科技致富、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的天地[6]。

1.2.2 江西省

江西省是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之一,农业人口高达70%以上。调查研究显示,江西省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营业,因此,通过加强技术培训进而提高生产技能也就成为了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7]。江西省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而服务进而促进农业发展,一方面,着力农民的务农能力的提高,通过专家实地指导加典型示范的模式进行创业能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培训,此外还大力开展有关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培训。

1.2.3 河北省

河北省特色的“定兴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开展对新型农民的培训,以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目的,有选择性的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通过建立企业培训中心进行现场实践培训,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河北农大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除了面向初高中生,取得大专文凭还面向具有一定经验的青年农民、现任村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等,培养掌握农经动向、懂技术、有理论、能创新的实用性人才[8]。

2.天津市农民培训的现状分析

天津市作为北方地区最大的沿海城市,城镇化发展迅速。截止2014年,天津市农业人口371.61万人,非农业人口645.05万人,农业稳定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441.69亿元,较13年增长呢3%[9]。近年来,天津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培训事业的高速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不懈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主导,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进

自2004年实施“351培训工程”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在农民培训方面的投入。“十二五”期间,计划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0万人次,培养职业农民10万人,开展农业创业培训1万人,培养5000名农业高技能人才,组织2万人参加大中专学历教育并取得证书,市财政计划安排1.44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10]。在政府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专项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的道路,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

2.2 规范化管理、强化取证,确保实效

“351工程”的实施使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管理推动机制,层层推进。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则通过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所有的培训专业课程都要制定课程大纲、培训学时、考核标准等,使具体培训变得有章可循。同时为了防止培训走形式,补贴资金采取“先培训、后取证、再补贴”的方式,农民经参加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证书,方能申领财政补贴。

2.3 多部门配合,资源整合,强调体系化培训

天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体系是由农业主管部门统领,市、区县、乡镇、村各级分管部门组织实施,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相互沟通共同推进工程。制定培训目标之后,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从认定培训机构到建立培训实训基地,成立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到聘用专兼职教师,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全面服务。

根据2015年上半年天津市农民培训情况(见表1)显示,农民对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需求量、参与度仍然是最大的,其中以种植业和林业参与培训人次最多。同时,职业资格证书类的培训和学历教育的投入是最大的。承担农民学历教育的机构主要有提供大专学历教育的天津电大以及考试院和提供中专学历教育的农广校,其中以农广校的中专教育人次最多,这与天津市整体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有关。

3.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的思考

3.1农民综合素质偏低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18.9%,初中占 62.75%,高中及中专占 14.7%,大专及以上占 3.73%[11]。整体学历偏低,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较低的文化水平会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产生一定障碍,同时也很难接受新的生产工具、信息技术。文化背景差异大,也会出现在培训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供给予农民自身的需求不统一,相互脱节。

针对此问题,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根据不同层次主体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结合农民实际不仅要关注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提高不同水平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更要注重培训教材编写和实际授课过程中的易懂性、生动性,使农民愿意走进培训课堂,并且在课堂上听得懂、学得会、能应用。

3.2 办学模式、机制相对单一

天津市的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如市农委种植业管理办公室、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等,而相关的学历教育则集中于电大、考试院和农广校等。

因此,应广泛借鉴美、德等国以及浙江、河北省等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以及灵活的办学机制,一方面,吸引龙头企业参与到农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中来,按需打造的特色农业,利用产业优势打造品牌,组织大规模的经营,这样一来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又因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其培训效果也有保障。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上岗前参与职业训练,以结果为导向办学。另一方面,利用农村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生产主体的主动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3.3 政府管理、监督机制仍不完善

在现实中,组织推动培训工作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各职能部门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具体问题不能及时落实。有关培训的推广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农民对培训参与度不高。而且培训过程中的管理也相对松散,缺乏统一的监督机制,导致培训质量降低。

首先应该加强各分管部门对农业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可以将农民培训效果纳入其绩效考核中。其次,加大对于公民培训工作的推广宣传力度,可以由相关专家、技术人员下区县进行实地指导,深入村镇开展宣讲。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培训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加强对培训结果的监督、考核、反馈,是保证农民培训实效的有力保障。

3.4 培训体系建设仍有欠缺,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在整体的培训体系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师资力量上真正能够以新颖的教学方式传授新理论、新技能、新方法的“双师型”人才缺乏。培训内容虽与农业技术相关,但实用性的可实际操作的东西欠缺必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因此可以借鉴美、日等国的经验,不断完善培训基础条件、实训基地、设施建设,加强市、区、县、村的培训平台建设,改善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范围,使农民能够就近参与培训,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的作用,弥补师资缺口,并建立一支稳定的、有经验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将农民需求调研常态化,据此开展针对性培训;专家远程一对一指导和农业论坛,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

基金项目:2013年度天津市终身教育学会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ZSZ130015)。

参考文献:

[1] 齐美怡.日本、韩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2] 官爱兰,蔡燕琦.农业现代化中农民职业培训:美国、韩国经验及启示[J].高等继续教育学校,2013,26(5):63-67.

[3] 安云蓉.国外农民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新型农民培养的启示[J].科技世界,2014,8(22):18,41.

[4] 丁国杰,朱允荣.欧盟三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及其借鉴[J].世界农业,2004,(8).

[5] 徐晓菲,王成福,赵云.浙江新型农民培养途径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4):89-92.

[6] 培养造就更多更好的现代新型农民[N].浙江日报,2006-06-06(14).

[7] 周娟娟.江西省农民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农业大学,2014.

[8] 张亮.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0.

[9] 《2014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 张大鹏,刘长生,张伯平.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与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2012,16(4):76-79.

[11] 《2013年天津市统计年鉴》

农民培训简报范文第3篇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去年年初,我们对全县农村富余劳

动力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深切地感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统筹“三农”发展的“瓶颈”。

⒈农村劳动力滞留农业,制约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去年初全县共有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按全县现有耕地估算,尚有万多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村劳动力使用结构存在较为突出的剩余格局,以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少的状况。

⒉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制约协调发展。由于低素质导致低水平就业,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村,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城乡差别呈拉大趋势。我们认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抓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农民就业问题。而只靠做农业的文章,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⒊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转移

速度。近年来,随着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市框架的进一步拉大,一方面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用工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弹性下降。据县劳务市场统计,每周有近个就业岗位推向市场,但能达成意向的只有人左右,真正符合要求被企业录用的还不足人。主要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要求。

如何减少农民,提高农民,把人多地少的劣势变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成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城市建设的人文优势,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了决策,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重要产业,摆上议事日程。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

总结一年来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三抓

促三变”:

⒈抓宣传,转观念,变被动转移为主动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只有政府抓转移、农民想转移、社会促转移,才能取得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是干部层面,形成抓转移就是抓结构调整、抓农民增收的观念。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一定要从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抓起。为此,通过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召开会议、建立机构等多种途径,形成“不重视农转工作不是开明领导”的共识,使各级干部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实行城乡统筹的主要抓手,并将其列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农民层面,形成洗脚进城,转移致富的观念。通过县、镇、村三级宣传体系,加强了对农民择业观念、就业

形势和就业能力及农转工作中的先进典型、重要成果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念,破除“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旧观念,树立“洗去脚上泥,出去搛大钱”的新观念,激发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学习技术的自觉性,增强了转移的主动性。

三是社会层面,形成农村劳动力是资源、财富的观念。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鼓动、资源整合、利益驱动,工商企业发挥技术优势,职技校发挥师资优势,民间组织发挥信息和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共同开发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培育劳务经济。

⒉抓培训,提素质,变低层次转移为高层次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才能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对此,我们实施“万名农民转移

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

一是制订政策,吸引农民。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县政府、农转办相继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提出今后年,全县每年培训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出一点、部门帮一点、用工单位拿一点”的办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一次免费培训的机会,有一次免费推介工作的机会,并将培训和转移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乡镇。同时,县农转办还制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奖励标准》,规定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的,按“以奖代补”办法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激发农村劳动力自觉参与农转工作的积极性。各镇乡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政策,做到“组织、资金、基地、人员”四落实。

二是创新机制,带动农民。主要是

开展“三种培训”,做到“三个挂钩”。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与输出挂钩。通过与企业、城市的联系沟通,建立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的接纳渠道,走“先招工后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的路子。去年全县通过订单形式,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多人。开展菜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挂钩。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列出培训科目,走“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如镇根据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组织农民参加烹饪、餐旅等相关技能培训,仅去年该镇就有人转移到这些服务行业就业。开展买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发证挂钩。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培训资金,对农民培训实行买单,并对考核合格的,由县劳动部门发给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县内企业凭证书优先录用,走“政府买单培训,企业凭证录用”的路子。去年全县取得初级职业技术证书的有人,取得结业证书的有人,培训后转移的有余人,转移就业率在以上。

三是构筑网络,便利农民。全县建

立了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以职业技术学校和部门、企业所属培训机构为依托,乡镇成校为培训主战场,有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全社会通力协作的培训网络。县一级设立了国际劳务技工培训中心、交通技术培训中心、计算机培训中心、县职业技术学校等个由政府授牌的定点培训基地。同时,把培训机构延伸到个镇乡,在各镇乡建立相应的培训网点,方便农民培训。目前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培训新格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专门建立了农民培训师资库,为镇乡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对口的师资力量。

⒊抓配套,优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是畅通转移渠道,只有畅通信息、健全网络,才能使劳动力转移真正变成现实。为此,县委、县政府着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优化配套政策,积极创造城乡统筹就业

的劳动力转移环境。

一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各镇乡成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服务中心,建立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档案和企业空岗报告制度,设立有专业就业要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档案,并纳入县劳动保障网络体系。县一级设立个人求职资源库,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构筑县内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相关部门、乡镇计算机终端为一体的用工信息网络,并联通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加快与大中城市用工单位联网,及时了解和发布县内外单位用工和劳动力供应信息。在健全县内外用工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县劳动力市场继续推行就业服务窗口无休日制度,举办周三定期劳动力交流会,并根据用工素质特征和数量要求,到乡镇开展专场劳动力交流服务。县妇联设立了巾帼来料加工服务中心,为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创业架起了服务桥梁。

二是健全转移就业网络。去年以来,我们在抓好培训网点的同时,坚持

“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组织,支持有能力、有门路的人充当劳务输出经纪人,变盲目性转移为针对性输出,低效益外流为高效益输出,真正让劳动力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跳出谋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带动劳务输出。全县先后成立了县职业介绍所等个劳动服务中介组织,涌现出一批敢创敢干的劳务经纪人。据统计,去年通过劳动力市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余人。

三是深化各项配套改革。着重抓了以下四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门槛,促使农民在城镇落户,转产转业。允许在城镇务工或经商的本县农村劳动力,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常住地申报登记常住户口,并积极探索方便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就业的户籍管理新路子。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转包、转让、

入股、租赁,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行流转,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不断探索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城乡就业统筹制度,建立健全统

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社保扩面工作,为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险,解决其住房、子女上学、养老等后顾之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初步成效

我县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转变思路与观念,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一些初步成效。

⒈拓展了就业平台。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了一定技术,学到了一些本领,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县内向县外转移,

也有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国内走向国际,农民就业平台不断拓展。去年,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就地(县内)转移人,转向县外人、省外人、国外人,转移从事

二、三产业的人。

⒉促进了增收致富。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劳务输出,一方面减轻了众多农村人口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分割”,使留在农业的人口能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增效增收;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大批农民转移到

二、三产业就业,使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占到了整个收入的以上。

⒊带动了经济发展。经过培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而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他们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纷纷回乡创业,当地干部、群众称之为“出去一个学生,回来一个老师”,“出去一个苦力,回来一个老板”,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块状经济的发展。

⒋加快了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科技、道德、法制等综合素质,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使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

农民培训简报范文第4篇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去年年初,我们对全县农村富余劳

动力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深切地感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统筹“三农”发展的“瓶颈”。

⒈农村劳动力滞留农业,制约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去年初全县共有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按全县现有耕地估算,尚有万多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村劳动力使用结构存在较为突出的剩余格局,以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少的状况。

⒉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制约协调发展。由于低素质导致低水平就业,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村,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城乡差别呈拉大趋势。我们认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抓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农民就业问题。而只靠做农业的文章,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⒊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转移

速度。近年来,随着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市框架的进一步拉大,一方面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用工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弹性下降。据县劳务市场统计,每周有近个就业岗位推向市场,但能达成意向的只有人左右,真正符合要求被企业录用的还不足人。主要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要求。

如何减少农民,提高农民,把人多地少的劣势变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成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城市建设的人文优势,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了决策,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重要产业,摆上议事日程。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

总结一年来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三抓

促三变”:

⒈抓宣传,转观念,变被动转移为主动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只有政府抓转移、农民想转移、社会促转移,才能取得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是干部层面,形成抓转移就是抓结构调整、抓农民增收的观念。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一定要从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抓起。为此,通过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召开会议、建立机构等多种途径,形成“不重视农转工作不是开明领导”的共识,使各级干部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实行城乡统筹的主要抓手,并将其列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农民层面,形成洗脚进城,转移致富的观念。通过县、镇、村三级宣传体系,加强了对农民择业观念、就业

形势和就业能力及农转工作中的先进典型、重要成果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念,破除“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旧观念,树立“洗去脚上泥,出去搛大钱”的新观念,激发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学习技术的自觉性,增强了转移的主动性。

三是社会层面,形成农村劳动力是资源、财富的观念。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鼓动、资源整合、利益驱动,工商企业发挥技术优势,职技校发挥师资优势,民间组织发挥信息和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共同开发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培育劳务经济。

⒉抓培训,提素质,变低层次转移为高层次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才能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对此,我们实施“万名农民转移

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

一是制订政策,吸引农民。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县政府、农转办相继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提出今后年,全县每年培训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出一点、部门帮一点、用工单位拿一点”的办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一次免费培训的机会,有一次免费推介工作的机会,并将培训和转移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乡镇。同时,县农转办还制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奖励标准》,规定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的,按“以奖代补”办法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激发农村劳动力自觉参与农转工作的积极性。各镇乡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政策,做到“组织、资金、基地、人员”四落实。

二是创新机制,带动农民。主要是

开展“三种培训”,做到“三个挂钩”。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与输出挂钩。通过与企业、城市的联系沟通,建立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的接纳渠道,走“先招工后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的路子。去年全县通过订单形式,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多人。开展菜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挂钩。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列出培训科目,走“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如镇根据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组织农民参加烹饪、餐旅等相关技能培训,仅去年该镇就有人转移到这些服务行业就业。开展买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发证挂钩。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培训资金,对农民培训实行买单,并对考核合格的,由县劳动部门发给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县内企业凭证书优先录用,走“政府买单培训,企业凭证录用”的路子。去年全县取得初级职业技术证书的有人,取得结业证书的有人,培训后转移的有余人,转移就业率在以上。

三是构筑网络,便利农民。全县建

立了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以职业技术学校和部门、企业所属培训机构为依托,乡镇成校为培训主战场,有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全社会通力协作的培训网络。县一级设立了国际劳务技工培训中心、交通技术培训中心、计算机培训中心、县职业技术学校等个由政府授牌的定点培训基地。同时,把培训机构延伸到个镇乡,在各镇乡建立相应的培训网点,方便农民培训。目前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培训新格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专门建立了农民培训师资库,为镇乡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对口的师资力量。

⒊抓配套,优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是畅通转移渠道,只有畅通信息、健全网络,才能使劳动力转移真正变成现实。为此,县委、县政府着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优化配套政策,积极创造城乡统筹就业

的劳动力转移环境。

一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各镇乡成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服务中心,建立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档案和企业空岗报告制度,设立有专业就业要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档案,并纳入县劳动保障网络体系。县一级设立个人求职资源库,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构筑县内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相关部门、乡镇计算机终端为一体的用工信息网络,并联通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加快与大中城市用工单位联网,及时了解和发布县内外单位用工和劳动力供应信息。在健全县内外用工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县劳动力市场继续推行就业服务窗口无休日制度,举办周三定期劳动力交流会,并根据用工素质特征和数量要求,到乡镇开展专场劳动力交流服务。县妇联设立了巾帼来料加工服务中心,为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创业架起了服务桥梁。

二是健全转移就业网络。去年以来,我们在抓好培训网点的同时,坚持

“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组织,支持有能力、有门路的人充当劳务输出经纪人,变盲目性转移为针对性输出,低效益外流为高效益输出,真正让劳动力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跳出谋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带动劳务输出。全县先后成立了县职业介绍所等个劳动服务中介组织,涌现出一批敢创敢干的劳务经纪人。据统计,去年通过劳动力市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余人。

三是深化各项配套改革。着重抓了以下四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门槛,促使农民在城镇落户,转产转业。允许在城镇务工或经商的本县农村劳动力,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常住地申报登记常住户口,并积极探索方便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就业的户籍管理新路子。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转包、转让、

入股、租赁,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行流转,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不断探索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城乡就业统筹制度,建立健全统

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社保扩面工作,为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险,解决其住房、子女上学、养老等后顾之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初步成效

我县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转变思路与观念,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一些初步成效。

⒈拓展了就业平台。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了一定技术,学到了一些本领,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县内向县外转移,

也有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国内走向国际,农民就业平台不断拓展。去年,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就地(县内)转移人,转向县外人、省外人、国外人,转移从事

二、三产业的人。

⒉促进了增收致富。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劳务输出,一方面减轻了众多农村人口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分割”,使留在农业的人口能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增效增收;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大批农民转移到

二、三产业就业,使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占到了整个收入的以上。

⒊带动了经济发展。经过培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而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他们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纷纷回乡创业,当地干部、群众称之为“出去一个学生,回来一个老师”,“出去一个苦力,回来一个老板”,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块状经济的发展。

⒋加快了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科技、道德、法制等综合素质,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使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

农民培训简报范文第5篇

1 新形势下新型农民培训的制约因素

在多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笔者发现, 当前阻碍新型农民培训的主要因素有。

1.1 基层培训条件有限, 关注意识较低

1) 就当前的基层农业推广单位及其员工而言, 在培训条件以及关注意识上存在缺陷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难以实现有效发展。

2) 在培训所需的软件与硬件条件建设上存在不足, 相关部门没有投入一定的财力, 或者受到划拨资金不足的影响。例如, 缺乏基层培训站点与专业培训人员、培训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落后、培训相关教材缺乏等[1]。

3) 关注意识上也存在问题。当前, 大多数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往往过度关注农资推广以及新型农业技术推广, 而忽视了对农民的培训工作。这也是造成培训相关软硬件条件跟不上的原因之一。

1.2 农民基础文化素质低, 认知水平差

虽然国家在义务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方面早就加大了创新力度, 新时代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提高, 但是, 相比于农业科技水平较高的其他国家, 我国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在观念方面, 一些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读书无用”的陈旧观念。较低的文化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认识水平, 其间接地导致新型农民培训难度的加大。

1.3 培训方式与内容较为单一, 难以满足当前需要

制约新型农民培训的另一大因素为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层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培训方式单一, 在大多数农民培训中, 还是延续传统的口授式培训方式。这种单一的方式对于文化程度有限的农民来讲, 不易背其吸收并灵活掌握;培训内容单一, 在笔者多年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发现针对农民的培训, 其内容主要为农资应用介绍、种植技术讲解等关于技术层面的知识, 很少涉及农业风险掌控、有机农业开发等较为前沿等新时代的农业经济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的缺乏与多元化社会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不相符, 使农民不能满足时代需要[2]。

1.4 农民数量多, 难以实现培训的全面化

我国为农业大国, 虽然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剧, 农村常驻人口大幅度缩减, 但相比于其他国家, 我国农民的数量与比例已经排在前列。在我国地区中相应的农民数量也占有较大比例。面对庞大的培训对象, 数量及人员有限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难以实现培训的全面化。

2 优化新型农民培训的具体路径分析

就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而言,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程度, 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来优化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2.1 提高新型农民培训的认知, 加强软硬件建设

在倡导知识、科技以及创新的当下, 从事农民培训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农民培训对其农民自身、农村经济, 甚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只有在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后, 才能够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才能够促进一系列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 在提升认知以及强化软硬件建设上,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通过政策与形势的分析, 负责农业培训相关部门管理者向每位员工普及农民培训的重要性, 使其明白这项工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2) 多渠道争取资金来完善新型农民培训所需的软件与硬件基础。除了尽量保持农业划拨资金的转款专用外, 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应当积极依托社会组织、自身多元化运营来充实培训事务所需的各种条件。

2.2 摆正培训态度, 确保培训效果

针对当前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认知程度有限的客观局限, 就我国庞大的农民群体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 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其加以扭转。为此,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积极地做出相应的努力来弥补这一缺陷。这就需要其摆正培训态度, 即面对农民接受能力、认知能力差的客观现状, 在培训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 在态度上保持耐心、细致、真诚的状态。当面对问题时, 不应感到厌烦、无奈, 要积极地需求有效途径从侧面加以解决, 从而最大程度地帮助农民充分吸收培训内容, 完成培训的目标, 确保培训效果。

2.3 创新培训方式, 促进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是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农业经济来说, 创新同样重要。在新型农民培训中, 对于传统的、单一的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 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要投入一定精力与人来来加大创新力度。1) 在培训方式创新上, 应当充分借鉴现代化企业培训方式, 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来展开立体化、富有画面感的演示操作、图片展示等培训方式。这样能够便于农民对培训内容的吸收与借鉴。2) 在培训内容上, 相关培训机构应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完善与充实培训内容, 如应当适当引入农业风险防范、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观念与内容。此外, 在现阶段的培训中, 要注意内容的通俗易懂, 以便农民掌握。

2.4 完善农村合作社培训点, 使其达到以点带面效果

对于庞大的待培训新型农民而言, 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 相关农技推广单位应当积极寻求其他途径来加以优化。例如, 负责培训的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农村成立合作社, 联合当地的农业种植技术员或者具备一定文化素质水平的新型农民依托合作社建立培训点。重点培养一批达标的新型农民, 然后通过这些农民的作用将培训知识与内容传播至基层农民身上, 起到一点带面的效果[3]。

3 结语

在当前的新型农民培训中会出现一些制约因素, 相关部门应积极发现问题, 并想方设法来对培训路径加以优化, 进而促进我国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满足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当前, 全球已经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为了跟上农业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发展的步伐, 新形势下的农民必须强化自身的能力, 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用知识和技术来武装自己, 逐步成为新型农民。通过农业推广工作来对农民进行全方面的培训是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受到主观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此工作中会出现一些困难, 农业推广部门及其人员需要针对困难实施有效的措施来优化培训路径。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训路径,优化,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小平.新型农民培养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 2016 (2) :69-71.

[2] 耿会霞.加强新型农民培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J].吉林农业, 2016 (5) :61.

农民培训简报范文第6篇

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意见。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一所普通中专学校发文,史无前例!文件给当时处于艰难中的农广校体系,注入了巨大信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道路,提供了强劲动力。16年后的今天,农业部颁发新《意见》,正式确立加快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发展战略,《意见》深刻阐释了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与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关系,既是理论定位,又是发展方略,还是行动指南,为当代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绘制出科学发展新蓝图。

《意见》是坐标图,确立了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农广校发展的历史方位。城乡发展一体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新阶段,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主体,也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农广校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培养数以亿计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意见》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培训面临长期繁重任务,加强体系建设要求十分迫切,农广校体系仍然比较脆弱,农民教育培训还存在社会资源分散、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条件不配套等诸多问题。只有加强农广校这个农民教育培训主体的建设,才能有效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才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意见》是路线图,指明了农广校要走公益性的内涵丰富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内涵包括,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体”的基础地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依托”的根本定位,“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主力军”的本质定性,“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强化职责任务、加强队伍建设、改善设施条件”的工作重点。沿着这条规划清晰的发展路线,各级农广校要在确保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三不变”的条件下,稳定办学队伍,强化办学特色,发挥办学优势,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之路。

《意见》是行动图,明确了农广校的职责和任务。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多形式、多层次、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建立完善多元参与协作机制,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

蓝图已绘就,躬行正当时。如果把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看成新的长征,那么投身这项伟大事业的每一位农广人,就是一块块基石,铺设通往未来之路,新型职业农民将在广袤的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美丽农村就在眼前。

上一篇:内经读书笔记范文下一篇:拟人句比喻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