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颐和园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2-09-11

1 世界遗产保护现状

截至2009年6月为止, 全球共有148个缔约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890项, 其中文化遗产659项、自然遗产176项和混合遗产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5项。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混合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此外, 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所知有相当多关于世界遗产的争议, 有许多自然景观面临列为世界遗产保存或是人为开发的紧要关头, 更有一些已列为世界遗产的景点遭受严重的破坏。如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面积减少和偷猎, 阿拉伯羚羊数量锐减, 这一保护区已失去了世界遗产的普遍价值, 不再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故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在2007年从《世界遗产名录》中被除名。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后1987年拥有的了第一批世界遗产。截至2009年6月, 我国已有38项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7项、混合遗产4项、文化景观2项。我国的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颐和园的可持续发展

颐和园位于海淀城区, 对园林构成的主要威胁是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和游客破坏。如何有效的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遗产修缮面临的难题, 如何运用国际标准对遗产进行保护、管理、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是在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挑战。

2.1 颐和园概况

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 当时执掌朝政的是清王朝第四个皇帝乾隆, 他凭借自己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国库大量的存银, 选定燕山脚下一处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绝妙之处, 吸收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精华, 继承了历代皇家园林的成就, 荟萃了全国的能工巧匠, 建成了一座规模巨大的皇家御苑——清漪园, 显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最高成就。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清漪园被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 慈禧太后下令在清漪园遗址上将其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是当今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皇家御苑, 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它杰出的园林艺术价值和重要的科学价值, 使它成为中外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占地面积302公顷。

早在1961年, 颐和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 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租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东方皇家园林的代表。

2.2 颐和园典型文物的修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2.1 树木

松柏四季常青, 岁寒不凋, 在封建社会, 向来以之比拟于人的高尚品格, 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 因此松柏也就成为了皇家园林的主要树种。

在颐和园东宫门和仁寿门的御路两侧, 种植着成行排列的古柏, 但在靠近四围建筑, 面对建筑的那一面树干, 几乎都没有树皮, 暴露着数身里的木制。离得稍远的, 情况相对好一些, 但也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树皮缺损。这些柏树种植于清漪园时代, 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颐和园时, 东宫门内两侧的南北九卿房和仁寿门都被烧毁, 这些树木受到大火的熏烤, 面向大火一侧的树皮遭到十分严重的损坏。

颐和园的古树在2000年经过普查、评估, 各种树木花卉169种408072株, 其中古树1608株。根据有关法规进行养护, 并编号登录进入电脑存储, 跟踪记录。其中分级按200年以上为二级古树, 300年以上为一级。对古树进行编号记录, 统一维护管理, 这是颐和园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 为了使这些古树枝荣叶茂, 每年都有大量的投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名园易得, 古树难求”的认识, 视古树为活的文物, 任何一个园林包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离开这些古树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无论是对古树的统一管理还是大量的投入保养, 都是颐和园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2.2.2 德和园

德和园是一座三进院落, 占地3000平方米的四合院式建筑群, 是在1891年耗资白银71万两, 用了5年的时间建成。这座戏楼除了楼的基础部分是砖石堆砌以外, 其余全部是木质结构。它从建成至今虽经历100多个春秋的风雨侵蚀, 几次大地震的威胁, 仍十分的牢固, 它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

德和园被誉为“京剧的摇篮”, 这和我国京剧文化的发展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京剧的形成和成熟定型是在19世纪末的同治光绪年间。颐和园在光绪重建时, 与清漪园最大的区别, 就在于颐和园多了一座德和园大戏楼。

无论是德和园的建筑, 还是文化, 都是宝贵的遗产, 它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堪称一流, 如何保护这样的遗产, 颐和园也是下了功夫。首先将德和园列为园中园, 除了进颐和园的门票之外另外收取进入德和园的费用, 这样减少了参观德和园的游客人数;另一方面, 德和园对外开放的只是戏楼的扮戏处, 颐乐殿和看戏廊, 且开辟为展览室开放, 如此减小了对主要为木质结构的大戏楼的影响。

2.2.3 佛香阁

佛香阁高41米, 建造在一座近20米高的石窗台基上。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 , 毁于1860年, 光绪十八年 (1892年) 重建。佛香阁是从山腰托出山顶的一座宏大佛阁, 平面呈八面型, 三层四重檐, 攒尖顶, 屋面结果在闪闪发光的帽金宝顶上。它的内部由八根通顶的铁犁木擎天柱支撑, 外围四周的一圈七十间围廊将它的基部空间体量扩展开去。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以木结构为主, 经常的维修养护是保持建筑既延年又不失原貌的必要措施。这种维护几乎不能间断, 但佛香阁在解放前的半个世纪中年久失修, 不但油漆剥落, 失去原有的光泽, 而且结构歪闪, 状况濒危, 不得不在1953年开始对其进行挑顶大修, 拨正了大木结构, 重新油饰见新, 焕发青春。1988年为了迎接国庆40周年, 又对其进行了一次较彻底的粉饰, 这两次大修之间不断进行了多次小修小补, 保持完好的面貌。2007年, 为迎接北京奥运会, 颐和园对佛香阁一样进行了油饰, 让其永葆青春, 千秋屹立。

2.2.4 苏州街

苏州街是一条买卖街, 买卖街在皇家园林中是一种很独特的建筑形式。这条街力图模仿江南水乡的意境, 和后山整体景观相融合, 再现了江南山川林谷, 园亭寺观的情趣。

苏州街始建于乾隆年间,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烧毁三山五园时, 这条水街也未能幸免于难, 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正值国库空虚, 内忧外患时期, 所以后山的许多景点都没有资力恢复。直到1986年, 恢复苏州街的工程才全面展开。该工程根据档案、历史资料和专家评定, 遵照复建工程“不增不减、不扩不缩、不改不移”十二字方针, 历经四年, 于199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新建后的苏州街全长蜿蜒曲折300余米, 设有多出店铺, 使用的幌子等均是旧时模样, 再现了十八世纪中叶的商业文化。2007年, 苏州街的油饰工程也同其他地方一起启动, 将苏州街打造的更加水乡化。

2.2.5 彩画

建筑彩画原是保护木结构的一种手段, 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清代中晚期的各种形式, 主要有和玺、旋子、苏画等样式。

颐和园内的长廊彩画是清代晚清苏画的典型。它以包袱式苏画为主, 就是每一间两侧的内外檐枋檩和垫板上都有一个半圆形的画面。内外包裹成一个整圆形, 四周分别用黑、青、紫红的不同色度退晕成烟云图案, 在白色的半圆内进行构图, 有花卉、人物、山水、西湖景等内容的画面, 外围还配有箍头、金卡子、找头花和形状各异的聚锦小画框。这些图案和画面的周边都沥粉贴金, 在底色以青、绿、红的衬托下金碧辉映。

颐和园长廊东起邀月门, 西至石丈亭, 全长728米, 共273间。1991年, 长廊以1、4万幅千变万化的彩画被收录于《世界吉尼斯大全》, 是世界公认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人工画廊。即使是保存最完整的画廊, 彩画油漆大部分也开始剥落, 建国之后, 长廊经过多次大大小小的粉饰, 最近一次是在2007年北京奥运前夕, 对长廊进行的大范围的粉刷。然而现代工匠已无法描绘出古代巧夺天工的工艺, 在粉刷和修缮过程中, 我们遗失了不少的艺术精髓, 但若不进行粉饰又是一种更大的损失。所以, 如何保护彩画是一件当务之急的大事, 这关系到颐和园的色彩和情趣, 以及它的艺术价值。

2.2.6 雕刻

颐和园中随处可见的除了彩画之外就是雕塑, 铜塑、汉白玉雕等类型不尽相同。

在颐和园进门的位置, 仁寿殿前有一尊麒麟像, 这尊麒麟位于人流最多的地方, 尽管在它周围加上了护栏, 但麒麟身上的铜仍然被磨的锃亮;仁寿殿和排云殿前均有龙和凤的像, 它们周围的铜丝网丝毫不起作用, 铜像遭破坏也很明显。

智慧海面壁上大约有1000多个相似的带翕的琉璃佛像。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根据档案记载, 虽未焚毁殿堂, 但是没有一处是完整的, 智慧海外壁靠下一些的佛像的头部都已经被毁坏, 几乎都是被侵略军用枪托敲毁的。1980年前后曾经进行过补修, 但原来毁坏部分风化严重, 添配的佛头未能粘贴牢固, 又逐渐脱落。

另外随处可见的汉白玉浮雕的毁坏也是比较严重, 大部分是工业化城市之后的酸雨造成的问题, 汉白玉成分中的碳酸钙等成分不停被腐蚀, 导致精美的雕刻失去精致。

3 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 并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过度的商业开发, 使得遗产资源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使得许多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被毁坏事件时有发生不少历史文化名城遭受到严重的破坏。颐和园这一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主要涉及自然破坏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3.1 存在问题

在上一部分中所述, 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油漆脱落、雕塑被逐渐侵蚀等现象日益严重;同时认为的因素也给颐和园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首先, 曾经被毁的建筑重新修缮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另外, 旅游业的发展给颐和园带来了巨大压力, 能否承担大的客流是一个值得考验的问题, 而如何规范游客的素质更是另一个严峻的问题。

作为曾经是一名颐和园导游志愿者的我, 主要承担为游客讲解颐和园的历史、风情等。在讲解期间我亲眼目睹了颐和园遭受游客有意或无意的摧残场景。

首先是客流量, 尤其是在2008年十一黄金周中, 颐和园前三天平均接待游客人次为10万人!人数过于庞大的游客, 让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显得嘈杂而世俗, 在我看来略微失去了它该拥有的灵秀之气。

另外游客的不文明现象也给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抹黑, 比如乱丢垃圾, 随处吸烟等。颐和园作为一个一级防火区, 一根没有掐灭的烟头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乱丢垃圾, 让洁净美好的旅游胜地显得脏乱不堪, 昆明湖的水面上也因为这些垃圾而失去了灵气, 严重影响世界遗产的形象。

3.2 解决对策

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应在遗产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重视程度, 在思想、方法、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中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世界遗产管理模式。要协好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在遗产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中, 遵循“保护是前提, 发展促保护”的原则, 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完善世界遗产的管理机制, 对中国的世界遗产实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制定相关法律政策, 构建遗产法律体系, 以利于有效的保护遗产资源。制定和完善世界遗产保护教育体系。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普及世界文化遗产知识, 增强公众对对遗产的保护意识, 培训世界遗产保护和开发管理人员。

4 结语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 我国的世界遗产目前正面临着旅游业的超载和错位开发的严重威胁。颐和园作为这样的一个典型, 应当起到带头作用, 将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做好, 合理开发利用相关资源, 带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使世界遗产资源走向保护与开发良性循环的轨道。颐和园应该避免盲目加大游客数量而不考虑园林的承载能力, 遵循立足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 使得颐和园“永葆青春”, 使得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

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38项世界遗产中较早申请成功的一项遗产, 它的管理、保护是值得关注的, 后期申请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学习和借鉴颐和园在管理和保护中的一些经验。本文主要介绍颐和园的特征、以及相关部门对其的管理和保护, 指出遗产保护中的一些不足, 并提出相关建议, 以促进颐和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世界遗产,颐和园,保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维基百科.世界遗产.h t t p://z h.wikipedia.org/zh-cn/%E4%B8%96%E7%95%8C%E9%81%97%E4%BA%A7.2010.7.15.

[2] 孙克勤.世界遗产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3] 百度百科.世界文化遗产.ht t p://baike.baidu.com/view/14389.htm?fr=ala0_1_1.2010.7.19.

[4] 金易, 沈义羚.故宫文丛:故宫文丛.宫女谈往录[M].紫禁城出版社, 2004.

[5] 《图说天下.探索发现些列》编委会.清宫秘史[M].吉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2008.

[6] 易明.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全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

[7] 孙克勤.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8) :36~3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转型期公共体育场馆财务管理模式探究下一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构建和谐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