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论文范文

2023-03-27

世界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木结构石材结构建筑保护

建筑可以算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艺术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艺术,它是形成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也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中外建筑艺术都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外国建筑体系是以石材结构为特色的独立建筑,属于砖石结构系统,中外建筑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外建筑艺术,都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界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艺术的产生大约在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许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遗迹。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这里发掘出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誉为 “华夏第一村”。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而引人注目这里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干阑式建筑遗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条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结构,并已具备多种榫卯类别。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和杭州湾地区的木结构已经达到惊人的技术水平,这一时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国土木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发展的技术渊源。夏代和商代是这一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在旁土台上的大殿,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材料,注重结构设计,以大屋顶为特征,利用斗拱结构和支柱来分散屋顶压力,结构优良,抗震性极好。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经明确形成台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台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的组合为特征的结构复杂的殿堂形构架非常盛行,木构架建筑体系可以说在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别的也是最具特色结构构件是斗栱,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扩大了柱头支座的受力面积,增加了支点,减少了梁的弯矩和剪力,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构架中,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官式建筑普遍以砖墙代替土墙,墙体防水性能好,已不需要过大的挑檐,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渐简化,斗拱的数量也由少变多,它已经成为装饰性和等级标志的象征了,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以北京故宫为代表是典型木制宫殿建筑群,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西方的建筑包括东方的印度建筑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建造的,属于砖石结构体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艺术与法老的绝对权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对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关系,埃及人确信,人死后将到另一个永恒的世界去生活,现实世界不过是一个暂短的过度,只要保存好尸体让灵魂有所归宿,修建一个永恒的栖身之地——陵墓,才能让法老顺利升天,所以陵墓成为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砖”来建造,后来为了防止陵墓被盗掘,开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头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来的梯字形演化到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简单,但内部却充满着神秘,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让金字塔更具精神上的魅力。古希腊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最初的神庙是长方形带柱廊的木建筑,到公元前七世纪围柱式的石建筑才成为希腊建筑的主要形式,希腊神庙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之间的关系都有定型的做法,这种梁柱结构体系叫做柱式,古典柱式是希腊建筑的精髓,以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为代表,为西方古典柱式奠定了基础,并对欧美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在公元前一世纪末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出现了一系列的伟大建筑,以万神庙和斗兽场的建筑为代表,展现了古罗马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由于新技术(拱门、拱顶)和新材料(混凝土)的应用,罗马人在运用空间方面有了新的创造,可以说劵栱技术是罗马建筑的最大特色,为实现开敞的室内空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古罗马的万神庙、斗兽场、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等,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间布局存在着差异,而且体现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上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中国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较浓重,相比起来,南方的园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宫和苏州园林分别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国古建筑构建所采用的颜色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居住者的等级,比如皇宫,寺庙,多用黄色,红色,而官员府第或园林建筑用蓝色,绿色较多。在清代,黄色是最尊贵的,明黄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或寺庙才能实用,官员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则就是欺君之罪。皇宫建筑中的彩画也是黄色或贴金的居多。尽管如此,在皇宫内部建筑也具有不同的等级,大体上可以根据檐的形式,吻兽的数量,颜色等来区分,比如重檐比单檐的高贵,黄色比其它颜色高贵,吻兽数量越多越高贵。在西方古建筑中色彩的运用相对简单一些,从外部色彩上看,色彩相对单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纪以后的古建筑中,特别是教堂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顶外部带有黄色、橙色、红色、绿色、等色彩的变化。西方古建筑非常重视建筑内部的装饰,基本上以壁画为主,而壁画内容多以圣经故事作为主要题材,多用油彩进行描绘,经过特殊处理,持久性能较好,在西方建筑当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

中西建筑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风格,必然会融入、体现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同时西方文化重视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西方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求新求变,并用科学的理念进行分析演进,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劵、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式建筑的尖劵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专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中国的建筑是相对保守的,据文献资料记载,中国木建筑的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变,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时间较长、崇尚内敛、同时也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盛产木材有一定的关系。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都能从中西方遗留下来的历代建筑物反映出来,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古建筑艺术都有它自己的独特艺术价值,都是人类建筑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时代,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恢复历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继承、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在当今变得十分重要。在中国特别是近几年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过程中,成绩是显著的,已经逐渐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保护古建筑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摆正城市开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和发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为城市建设而破坏古建筑的现象,在我国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步消失,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却不断涌起,致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乎丧失殆尽。其次还没有真正确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体系,在许多有一定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缮后,原有建筑外形与内部结构改动过大,原有历史与文化信息被修复得荡然无存。在发达国家中,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们有很强的文物建筑保护意识,在保护措施中技术含量很高,研究相当深入,国外许多建筑院系都设有建筑保护专业,以便培养高层次的文物保护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库、图像库等,以配合维修、复原及保护性设计。与国外相比,我国古建筑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加强,技术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维修改造工程是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复原改造的,改造工程比较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之吉.中外建筑史[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

[2]李耕.搞好古建筑保护/创造中国特色现代建筑[w].都市世界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2010.

(金雅庆:吉林长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世界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1989年启动了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工程,规划造林任务648.4万公顷。二期工程(2001—2010年)建设范围扩大到长江、淮河、钱塘江流域,涉及17个省(市)的1035个县(市、区),规划造林任务687.72万公顷。三期工程(2011—2020年)规划造林任务为530.21万公顷。工程实施30多年来,累计完成造林1184万公顷。

中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长防林”)是全球第一个进行大江大河全流域治理的世界超级生态工程。1989年,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始实施,这是继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之后,中国启动的又一大型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被列为世界八大生态工程之一。长防林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启动背景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区、市);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支流众多,其中支流长度500公里以上的有18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达437条;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湖泊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约为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长江流域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众多稀有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居中国七大流域首位。长江流域年均水资源总量9960亿立方米,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8亿千瓦,可开发量约2.6亿千瓦。森林资源蕴藏量大,矿产资源丰富。经济总量超全国的45%,人口占全国的38.5%,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长江流域的过度索取和破坏,给母亲河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生态灾难。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长江流域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载过重,人地、人粮等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中上游地区,过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历史记载,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曾超50%,20世纪60年代初期下降到10%左右,1989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9%。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生态环境质量低下成为制约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80年代达到62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达到24亿吨,其中长江上游地区为重灾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24万平方公里,年侵蚀量19.48亿吨,分别占全流域的80%和87%,且水土流失的强度大。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水利工程和江河湖泊的严重淤积,全流域每年损失的水库库容量达12亿立方米,相当于报废12座大型水库。20世纪50—80年代,流域内的湖泊面积由2.2万平方公里锐减为1.2万平方公里,损失调蓄能力100亿立方米。

旱涝和泥石流等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洪涝、旱灾、泥石流成为长江流域的3大灾害,并且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灾害强度持续加重、成灾范围不断扩大。洪涝灾害是长江流域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灾害次数和强度居中国7大流域之首。1981年7月四川特大洪水,造成全省119个县市1500萬人受灾,数座县城被淹,仅工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达75亿元。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严峻的生态形势已危及到长江流域的国土保安,制约着流域经济的平稳发展。

没有森林就没有长江的安澜,恢复森林是根治长江水患和维护三峡大坝安全的根本之策。为改善长江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1986年4月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营造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随后,林业部组织编制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工程总体规划》,1989年6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农经〔1989〕736号文批复了该规划,工程开始正式实施。

工程规划

长防林一期工程(1989—2000年)建设重点是恢复植被,范围包括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安徽、江西等12个省(区、市)271个县(市、区),工程区总土地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85%。规划造林面积648.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14.6万公顷,飞播造林107.1万公顷,封山育林126.7万公顷;规划幼林抚育18.3万公顷。

长防林二期工程(2001—2010年)建设区域扩大到长江、淮河流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这17个省(区、市)的1035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16.1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2.5%。规划造林任务687.7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13.24万公顷,封山育林348.03万公顷,飞播造林26.45万公顷;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629.13万公顷。

长防林三期工程(2011—2020年)延续二期工程的建设范围,涉及17个省(区、市)的1026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20.6万平方公里。规划造林总规模为530.2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51.7万公顷,封山育林378.5万公顷,飞播造林0.012万公顷;规划低效林改造规模361.29万公顷。能力建设包括监测体系建设、科技推广和科技培训。

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06—2015年)与长防林三期工程范围有部分重叠。重叠县之外的长防林三期工程治理县造林任务为527.1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51.71万公顷,封山育林375.4万公顷,飞播造林0.01万公顷;低效林改造任务361.29万公顷。

建设进展

1989年,长防林一期工程在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9省145个县市率先启动,1990年全面展开,到2000年,累计完成造林65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22.5万公顷,飞播造林7.5万公顷,封山育林221万公顷;完成幼林抚育3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19.9%提高到29.5%,净增9.6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平方公里,治理区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9.3亿吨降低到5.4亿吨,减少了42%。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强了抵御旱、洪、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护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营建的防护林有效庇护农田666.7万公顷以上,仅此一项按减灾增益10%计算,产生的间接效益就达数十亿元。

2001—2010年,在总结一期工程建设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长防林二期工程,二期建设范围扩大到整个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及钱塘江流域,涉及17个省(区、市)的1035个县。累计完成造林352.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2.8万公顷,封山育林183.5公顷,飞播造林6万公顷。

国家林业局2013年4月印发《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2011—2020年)》,同年7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启动三期工程。到2020年,长防林三期工程累计完成造林180.8万公顷。

以上合计,共完成营造林1218.6万公顷,其中完成造林1184.1万公顷,幼林抚育34.5万公顷。

建设成效

长防林工程不仅构筑了工程地区防护林体系的基本骨架,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全流域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流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在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开创了中国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先河。世界生态环境建设治理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根治生态环境的成功模式就是实行大江大河全流域综合治理,“长防林”的实施,则探索了“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农田林网”的中国流域治理的典型,开创了中国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先河,此后启动的淮太、珠江、辽河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均继承了这种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环境治理理念。

促进了中国半壁河山的可持续发展。长江长度为全国之最,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8.8%,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3.6%,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4%,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5.2%,国民生产总值超全国的40%,长江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以三峡工程为纽带、以长江黄金水道为轴线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日益加快。而“长防林”建设正是为中国半壁河山的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可靠保证。通过长防林建设,工程区的森林植被得到了迅速恢复,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削减洪峰的防护功能有了很大提高。

推动了山区经济快速发展。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各地创新建设理念,丰富建设内涵,挖掘工程内在经济潜能,优化林种、树种结构,选择一些既有较高生态防护功能又具备较好经济效益的树种,建设了一批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基地,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一大批农户通过直接参加工程建设和发展经济林果走上致富路。依托森林资源,不仅带动了种养殖业发展,而且促进了木材加工、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缓解了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

改变了当地落后的状况。通过长防林的建设,在取得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工程建设给当地农民和国有林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解决了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祖祖辈辈的深山农民走出了山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长防效应”已深入到工程区及周边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积极拼搏意識、市场经济意识、国家政治意识明显增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已形成社会风尚。荒山秃岭面貌的改变,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长防工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学者到工程区参观考察,促进了国际交流。

主要措施

探索实施中国特色生态工程建设道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用政策吸引人们参与到长防林建设中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再一次证明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府行为,确保这一造福子孙的公益事业得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强化质量管理,确保建设效益。

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工程建设的逐步推进,三期工程造林包括苗木费、整地费、栽植费、补植费和造林后3年抚育与管护等,封山育林包括设置围栏、宣传牌、苗木补植补播人工促进育林和5—8年管护等,飞播造林包括种子处理、地面处理、飞行费和播后管护等,低效林改造包括苗木费、整地费、栽植费、割灌、间伐、抚育管理等,投资标准均逐步提高,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切实实行“项目管理”机制。随着长防林建设的深入发展,积极探索一整套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机制:逐步推行项目资金管理“报账制”,通过资金这条“链”,把工程实施、财务管理、质量监督等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逐步推行项目建设“法人制”,项目法人对工程建设负全责;探索项目建设“招标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项目设计、施工采取招标投标;探索项目建设“监理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大力推行“流域治理”方式。大流域治理,实行上中下游全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平衡处理好上中下游关系,提高全流域治理效果,建设上游的水源涵养林、中游水土保护林、下游农田林网。中流域治理,在乌江、嘉陵江、赣江、汉江等长江一级、二级支流,实行全流域治理,并加强重点区域建设治理,加强江河湖库的护岸林建设。小流域治理,在一个小流域实行坡沟川统一治理,突出坡面水土保护林建设,治理一个,见效一个。

积极探索“近自然林业”模式。改变以往人工造林的整地方式,区别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生态林建设杜绝大面积的炼山、全面整地,提倡穴状整地,尽可能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支持并鼓励封山育林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地被物,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林种、树种结构较人工造林要好,森林的抗逆性强。注重培育复层异龄林,大力发展针阔混交林,实行乔灌草立体配置,尽快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对现有人工纯林和单一树种有计划加以改造,对天然次生林和疏残林封育补植,改善现有林分状况,建立一个稳定、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世界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龚剑,1960年11月生。曾任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工程师,现任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职务。龚剑参加了上海商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等一系列中国标志性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工作。

从上海商城到上海中心,不断超越的里程碑

1949年以前,上海的国际饭店一直是中国最高的楼,83.8米。直到1968年,国内才有了一栋比国际饭店高的楼,是86.5米的广州宾馆,它跃升为当时中国内地最高建筑。1976年,广州又建了120米高的白云宾馆,这是中国第一栋超过100米的楼。为什么100米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数据呢?1972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专门讨论并提出了高层建筑的分类和定义,100米是一个界限。40层以上,100米以上,就称为超高层建筑。在这个高度之下称为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

我认为,上世纪80年代是国内高层、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一个小高潮。上海首栋超过国际饭店的楼,是1983年建成的上海宾馆,由上海建工建造。后来,上海又出现了新锦江大酒店、海伦宾馆、花园饭店、希尔顿酒店、华亭宾馆等一批全国著名的高层建筑,这些建筑都是我们上海建工建造的。它们的出现,对于我们国家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这批建筑中间,高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就是上海商城,工程建设时称上海展览中心北馆,它是我们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

上海商城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最早引入外资的工程项目之一,它由美国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设计,故也被人称为波特曼大楼,是一座大型的公共建筑。它主楼高168米,现在看来并不高,但当时从120米突然之间达到了160多米,还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高度。上海建工下属的一建集团倾注了三个工程管理部来建设这个项目,因为我们国家之前从来没有建造过这么高的大楼,而且它又是有外国人参与投资的工程。由于当时国内的施工机械能力不足,上海商城建造所用的垂直运输塔吊、混凝土固定泵、人货两用电梯等设备,全部都采用进口,不是德国的就是瑞典的。这个项目还有一点比较特殊,我们工程结算经费用的是美金,这是比较少见的,现在国内都只能用人民币结算。

上海商城是引进外资项目,所以施工时采用的是“项目管理”模式。我们原来的管理模式通常是“工地主任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建造房子的时候,我们派出去的人员只负责建楼,担任这个项目的工地主任,其他经济等方面都和他没有关系,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我为什么说上海商城项目有意义,因为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原来的管理方式,采用了“项目经理制”,就是由项目经理来管理工程,经济、工期、成本等等,一揽子都是他负责。可以说这是我们上海建工最早接触到项目管理法的一个工程,这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转型的一个开端。

所以说,上海商城是当时规模最大,高度最高,是上海建筑工程最早引进外资,同时又是采用先进的项目法管理的工程。不仅如此,这个项目当中的技术难点也非常多。上海商城对于我们集团开拓超高层建筑市场而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程项目,它代表了当时国内超高层建造技术的最高水平。20世纪80年代的工程项目群体当中,上海商城是最亮的一个,是经典工程的代表。

上海商城之后,我们国家的超高层建筑发展又迎来了几次高潮,我就讲两个关键时间节点。20世纪90年代,上海建工承建了两个非常有名的建筑,它们在中国率先突破了400米高度。中国第一个超过400米高度的构筑物是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它是浦东改革开放后率先建造的一个地标性工程,高468米,建成时是世界第三高塔;中国第一个超过400米高度的建筑物是金茂大厦,高420.5米,建成时是世界第三高楼。其实那个时候中国的高楼已经可以跟世界上所有的楼相媲美了。2000年以来,上海建工又建造了中国首次突破600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作为构筑物的广州塔,610米高,建成时是世界第一高塔,现在是世界第二高塔;作为建筑物的上海中心大厦,632米高,现在是世界第二高楼,从目前国内建筑的发展情况来看,它会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中国第一高度。从数量上来说,我们国家现在肯定可以算得上是超高层建筑大国。在目前众多的工程项目中,我认为上海中心大厦在工程建造方面又将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它的技术难度等各个方面和以前相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还是新世纪以来,各个阶段里程碑式的超高层建筑项目,基本都出自上海建工集团。可以说,上海建工超高层工程建造的发展史,就是三十多年来中国超高层建筑飞速发展的缩影。

从桩基到模架,不断实现的技术创新

建造一座超高层建筑分为很多阶段,每一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技术难题。首先,地基要承载得起。上海是软土地基,外行都会问,这么多的高楼建在那里,地面沉降怎么办?其实不用担心,它们都是通过桩支撑在深厚的地层中。超高层通常都是用钢管桩或者钻孔灌注桩打到地下80多米深,每一根桩承受的重量可以达到千吨甚至更大。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都采用了大直径的钢管桩,当时这也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術。但钢管桩打设施噪音很大,建造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时浦东刚开发开放,打桩对周围环境还不会产生大的影响;而在建造上海中心大厦的时候,陆家嘴金融中心都已经形成,周围有酒店也有住宅,打桩根本不可能实行。过去在软土地基上建400米以上的大楼,尚无采用钻孔灌注桩的先例,我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和现场试验,开发了很多新的施工工艺,证明了钻孔灌注桩是能够建造500米、600米级的超高层的。上海中心工程实践的成功,说明我们桩基方面的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发展。

接下来要做地下室。上海中心的地下室有5层,深33米,开发的基坑面积达3万平方米。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都是地下3层,上海中心大厦深了这么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这又是一个大难题。后来我们用了一些比较巧妙的方式,比如以前地下基坑施工需要采用临时结构进行支撑,等到做正式结构时,再将临时支撑通过爆破或机械方法拆除。现在我们直接用楼层结构来代替临时支撑,楼板与临时支撑变成一体化,大大节省了投资,并且不会产生很多废弃物的外排。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基坑周边的环境,减少因基坑变形导致的四周地面或管线的下沉。另外,原先陆家嘴中心区域开发的时候,所有的超高层建筑都是相对独立建造的,地下空间没有很好地利用。上海中心开建以后,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我们又做了很多互联互通的地下空间拓建工程,把整个陆家嘴中心地区的地下室打通了,这个施工难度也是非常高的。拓建工程我们都是采用非开挖的施工方式,用顶管在地下掘进,做成一个个通道。所以说,地下工程的集成开发技术已经成为上海建工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第三是主体结构的施工。比如上海中心主楼的基础,是一个很大的混凝土结构,厚6米,长121米,一次混凝土的浇筑量达到6万立方米。上海建工在混凝土方面的研发上技术力量也非常强,屡创国内外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的世界纪录。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浇筑2.89万立方米,是当时建筑工程的世界纪录。这个世界纪录又被我们自己刷新,一次连续浇筑混凝土总量达到了6万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难在哪里呢?体量大的话,水泥会在浇筑过程中温升产生水化热,温度上升与下降过程中,一旦处理不当,收缩会不均匀,就有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这种情况是灾难性的。所以裂缝控制至关重要,而体量越大,裂缝控制越难。1983年我刚进单位时,一个75立方米的基础浇筑了近2天时间。上海中心大厦1个小时混凝土供应量达1000立方米,现在的技术力量和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建造上海中心的时候,我们调用了集团材料公司的6个搅拌站,来为这个工程供应混凝土,500多辆混凝土搅拌车在现场排队等待浇筑,场面非常壮观。这么大体量的混凝土,单个企业像这样进行浇筑,现在也只有我们上海建工才做到过。我们不但创造了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方量的世界纪录,而且浇筑完成后的裂缝控制完全达到了预期目标。

地上的混凝土结构部分最关键的是模架技术。因为混凝土是流态的,它的硬化成型过程需要通过模架完成,将混凝土浇筑在模板中,等混凝土硬化后再把模板拆除形成结构,这就是模架的功能。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到上海中心大厦,上海建工一代代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技术也发展了近30年了。上海中心这个项目,我们开发出了国内外独创的用液压作为动力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技术。这是世界范围内的最新原创技术,我们有系统的发明专利体系,它是一套非常现代化的智能控制模架装备。我们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有几个特点,操控非常平稳、全封闭式,恐高的人在这个平台上也不会感到害怕。还有环保方面的扬尘问题、光污染和声污染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得到解决。整体钢平台模架又非常工整,标准化程度很高,人在上面施工如同在平地上。运用这套工艺,施工一层、爬升一次,我们最快可以做到两天施工一层,所以现在建造的速度已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了。我们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还能够堆放整层的钢筋,重量可以达到上百吨,施工功效很高。整体钢平台模架由我们上海建工自行设计、制作、安装、拆除,然后周转使用,这是一套适用性非常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装备。

混凝土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混凝土输送到需要的高空位置。大楼如果建造到600米,就要把混凝土输送到600米,怎么进行呢?用混凝土泵车,把混凝土放在泵车斗中,泵车施加压力,通过输送管把混凝土送到浇筑位置。上海建工在混凝土的超高泵送方面也是屡创世界纪录。原来全国最高的上海商城,混凝土泵送高度168米;杨浦大桥的泵送高度是208米;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泵送高度是350米;金茂大厦混凝土的一次泵送高度达到了382.5米,创造了当时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的世界纪录。建造上海商城时,我们购买了国外的泵车来满足168米高的泵送需要。国产泵那时候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只能购买国外进口的泵车。后来一直到建造金茂大厦,我们所有的大型施工机械设备清一色全是采用进口的,但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投标的时候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我们面临一个选择,国外的泵车肯定能够达到我们的要求,但是价格会比国内的泵车贵上许多,大约国产的三台泵车价钱相当于国外进口的二台泵车的价钱,怎么选择?最后我们选择了国内的三一重工泵车产品,三一重工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他们也非常争气,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生产制造的混凝土泵车完成了任务,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达到了492米的国内最高纪录,突破了建造金茂大厦时的高度。之后通过科研与系统试验,三一重工又生产制造了新型泵车以及内径150毫米的输送管用于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我们把混凝土泵送到了610米的实体结构高度,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我们联合三一还进一步开发了能够将混凝土泵送到1000米高度的混凝土泵车。当然,现在国内还没有千米级的高楼,但是研究必须先行一步,技术上我们要有前瞻性,要有系统的储备技术。

从理念到实践,超高层也能创造绿色品牌

我们超高层行业和桥梁行业不太一样,大家通常认为建造桥梁是为老百姓出行创造便利的,所以一般不会有负面反映。对于超高层一直是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超高层该建,另一种认为超高层不绿色、浪费,因此不该建,争论始终没有停止。但不论是从世界范围还是中国范围来看,超高层始终在发展,国内外大量的城市不断涌现超高层建筑,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它们的存在是有现实价值的。比如上海中心大厦整个一栋楼,约58万平方米,它的建筑面积比上海外滩从外白渡桥一直到延安路这一段所有建筑面积的总和还要大,而它的占地面积却只有2万平方米。所以这样一个垂直建筑,对于上海这座用地紧张、追求效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来说,一定是适用的。

上海中心跟其他的大楼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创新点,它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高的綠色超高层建筑。绿色是指什么呢?四个节约和一个环保,也就是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以及环境保护。比如上海中心大厦的玻璃幕墙有内外两层,这在国内的超高层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结构不完全是为了造型美观,它的节能指标也是相当出色的。不论是运行过程中的能源、综合水资源节约,还是延展式网络深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等方面,上海中心的各项统计数据都指向它是一个绿色的建筑。这栋楼一天消耗的能量,比原来预想的大幅度减少,这就是绿色建筑所产生的效应。高楼通常是层叠式的,一层层叠加上去,到了楼里面就会感到空间压抑与拘束。上海中心大厦在双层玻璃幕墙立面间设计了分段开放式的中庭,楼内不同高度的中庭区域形成了独立的生物气候区,改善了大厦空气质量,提供了人们相互交流的公共空间,消除了大楼空间的紧张感,所有这些设计成就了上海中心绿色垂直城市的理念。上海中心大厦经过严格的认证,达到了美国绿色建筑最高等级的铂金级认证以及中国绿色建筑最高等级的三星级认证。这栋大楼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栋超过400米的双认证绿色建筑,它证明了超高层建筑也是能够创造绿色品牌的。“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每年会评选一个世界最佳建筑,上海中心大厦获得了2016年的世界最佳高层建筑奖。在芝加哥召开的高层建筑会议上,评委会在总结中这样说:不要认为上海中心大厦是这一年度规模最大的、高度最高的,因此才拿到这个奖,主要是它融合了大量先进的绿色建筑理念,是这些因素让它成为了世界最佳。上海中心大厦绿色建筑的成效在国际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它已经成为世界绿色超高层建筑的典范。

上海建工之所以能不断刷新建筑新高度、打造绿色品牌,主要是源于持续的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上海建工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我们在建造大楼的过程中,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以此支持重大工程建设。超高层建筑工程建造是我们的传统强项,获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都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金茂大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直到现在这个奖项还是我们国家超高层建筑工程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还率先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的“千米级超高层”支撑计划项目,这也说明上海建工在国内超高层建筑工程建造方面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国家千米级超高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在上海中心大厦得到了全方位的应用,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技术还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项目验收评审时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项目研究成果被科技部指定到北京展览馆参加五年一度的国家科技成果展。

上海建工与其他企业相比,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突出,很大原因在于我们拥有独立从事科研的集团工程研究总院。研究总院设在上海浦江镇,有专职员工约180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居多。工程研究总院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集团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的研发以及集团重大工程项目的科技支撑。上海建工集团下属许多独立法人的子公司,他们都先后成立了研究院,因此我们集团工程研究总院是按两级研发机构进行建设的。一级研发机构包括总院的咨询机构、综合机构、研发机构、产业化机构;二级研发机构就是集团下属子公司的研究院,上下两级研发机构各有所长,都有所为有所不为,采用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开创了科技创新的新局面,预示着上海建工科技创新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时期。集团有工程研究总院技术助力,大幅提升了科研水平及工程支撑能力;通过不断的技术交流活动显著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上海建工科技创新工作为行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从建造大国到建造强国,数字化提升软实力

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建造技术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上海建工在业内也率先致力于数字化建造技术的研究,并将其放在了集团科技发展战略层面,我们集团在这方面应该是走在了全行业的前列。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建设,数字化建造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解决几个方面问题。第一,理论研究的问题。数字化建造技术产生的大量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工程建设是否在可控的范围内。比如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面,通过专门的虚拟仿真软件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分析后,分析结果可以用于浇筑过程中的裂缝控制。第二,数字化建造技术可以改变传统建造方式。举个例子,要保证金茂大厦伸臂桁架层大型钢结构现场一次拼装顺利进行,我们原来是先在工厂进行足尺预拼装,然后编号、拆除,最后再运到现场进行安装,这个方法不会出现问题,但功效很低。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方法,运用BIM系统建立构件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进行模型拼配来解决问题,功效大幅提升。上海中心大厦建造时已经完全舍弃了足尺构件预拼装的方式。第三,数字化建造技术还可以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现在我国超高层建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但我们的工程管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提升,特别是安全管理方面,人工干预居多,信息化程度还比较落后。“十三五”期间,我们申请了国家科技部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超高层安全施工风险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方法来控制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行为、机械设施的安全运行、现场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等。举个例子,我们国内的安全施工措施有的比国外的还要严密,但作业人员的伤亡还是经常发生,主要原因就是自我安全意识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希望开发出相应的安全控制平台系统来辅助管理,对作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监控,当作业人员处于不安全状态时通过智能穿戴装置进行提醒,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大家都知道,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超高层建造的大国,但还不能说是一个建造强国。我认为从大国到强国,工程技術理论水平还要提高,管理方式还要革新,而数字化建造技术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这也正是我们上海建工目前的战略所在。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软实力和硬技术都会大幅提升。建工集团将不懈努力,为中国成为建造强国做出我们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 捷

世界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全球影视领袖赴会青岛世界影坛再掀盛事

不是巨头不聚首!出席本次全球峰会的嘉宾有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前主席、松林电影制作基地首席执行官两大国际重量级影视机构巨头,迪士尼制作总裁、派拉蒙营销与发行总裁、索尼影业制片总裁、环球影业制作执行副总裁、华纳兄弟制作总裁、韦恩斯坦电影公司首席运营官、焦点影业制作总裁、IFC(独立电影频道)总裁等18家国际顶尖制片公司高层,以及中影、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小马奔腾、英皇、乐视、博纳、上海唐人、华夏视听、阿里巴巴、狮子山制作等66家國内知名制片公司领导。同时在纽约时报、好莱坞报道、新华社、CCTV6等海内外100家知名媒体的聚焦下,青岛东方影都再次瞩目全球。

每年补贴10亿财政万达为国内外影视企业奉上大礼

伴随着世界知名影视企业代表的到来,“青岛东方影都影视制作全球峰会”在青岛召开。

此次全球峰会重点在于一系列影视产业扶持政策的发布。此次青岛市政府与青岛东方影都共同出台的影视政策中,对优秀影视作品实行补贴政策是一项创新,对国内外知名影视企业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会上,万达集团宣布注资青岛影视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对在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区完成主要拍摄制作的优秀影视作品给予补贴。“这在中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不是新鲜事。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发展影视产业的国家和城市都是给予制作补贴。”王健林说。

该基金由青岛市政府和万达集团共同设立,每年补贴10亿元,是王健林打造“东方好莱坞”计划的一部分。目前东方影都的启动投入已超过100亿元,项目总投资将达到80亿美元。

除了设立基金,近日青岛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影视产业扶持政策,比如在影视企业层面,将以企业对地方财政的实际贡献水平为标准,黄岛区财政最高给予其当年年度营业收入10%的资金扶持。

引进国际一流团队东方影都高管团队首曝光

王健林表示,推出补贴措施只是东方影都一系列措施的一部分,青岛东方影都将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好莱坞技术配套、动漫特效服装等影视文化产业链完整扶持体系和全面技术配套,决心打造世界一流的影视制作中心。

青岛东方影都,总投资约50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540万平方米,影视产业园定位为“中国第一、国际一流”,涵盖影视文化产业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将成为中国最高端的影视文化旅游一体化区域。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由国际化团队打造,首任CEO为TBS广播公司的高级副总裁Stephen Mensch,而担任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COO的是前任澳大利亚福克斯首席执行官Nancy Romano。与此同时,未来东方影都将举办青岛国际电影节,而其CEO,则是纽约电影节的主席,多个电影节的组织者。

“从这个团队就可以看到,万达是决心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影视产业园区的管理和技术团队,一定会超过在整个亚洲所有的制作园区。”王健林说,第一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世界电影市场的增长就在中国;第二,政府对影视产业的支持;第三是万达振兴中国电影产业的决心,投入了巨资以及精力。东方影都一定会成为中国和亚洲影视产业中心。

韦恩斯坦等众多巨头签约完整产业链吸引“金凤凰”筑巢

“即将实施的是一个完整的产业政策,我们还在考虑要不要成立一个青岛政府机构,万达自己也将成立一个融资担保公司,帮企业解决融资、上市等问题;在这里拍影视作品,还会有租场地的一些优惠补贴。”王健林透露,这个产业政策将是一个完整的、一系列的政策,年内还将出台具体细节。

青岛东方影都是全球投资最大的影视产业项目,万达影视帝国版图也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张,而此次又发布具有强大吸引的影视补贴政策,万达打造世界影视中心的决心和能力可见一斑,东方影都受到国内知名影视企业的青睐也是理所当然。因此,韦恩斯坦电影公司、银润传媒、卷石影视、数码动音、台湾翔声国际、中星和影视制作公司、博纳视界影视制作公司、Roadside Attraction影业等众多影视企业与影都签订合作协议。

美国的著名影视制作公司韦恩斯坦电影公司首席运营官David Glasser说,东方影都很有吸引力,加上如此优惠的补贴政策,我们一定要成为第一批签约企业,把最好的电影拿到东方影都来制作。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也表示,和其他影视制作基地相比,东方影都无论是硬件还是优惠政策都是世界一流的,无论对于单体项目的支持还是行业的推动都是极大的贡献,希望青岛东方影都成为“东方好莱坞”。

世界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中国哲学不仅思想深刻,且富有哲学之美,这是极为重要的思想特质,中国哲学独特的人与世界的美学式关系,有助于让哲学兼具提高人生境界的美感和推理论证的逻辑性,有助于突破近代西方理智主义的局限,开启世界哲学的新方向。

【关键词】中国哲学 世界哲学 全球贡献

华夏文明自诞生起就具有全球的视野,流行于夏商周的“天下”“四海”“四方”等术语就是当时华夏涉及全球的理念。今天我们秉承“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意将那些曾经有效地支撑了传统中国和东亚社会,并塑造了华夏文明圈之生活世界的核心价值观念分享给全世界,让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形成既能尊重、欣赏、吸纳各民族的特殊精神,又有深度的全球共识和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的新文明,解决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冲突和危机,安顿人的心灵,推进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

中国哲学既有西方哲学所讨论的内容,更有其独特的关注、话语、论题和展开思考的方式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起,就追求对世界之所是、世界之所以存在之根据进行理性的认识。知识论是西方主流哲学关注的重点,但对人作为生活的主体及其实践缺乏足够的重视。中国哲学不是客观的知识和单纯的理论,而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实践哲学。我们的先哲不追求命题真理,但尤重实践智慧。实践哲学是一种“游于藝”的生活的艺术。2018年8月将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哲学大会将“学以成人”作为大会主题,正抓住了中国哲学这一注重修身实践的特色。中国哲学在此领域将开启无穷的空间,为世界贡献其实践哲学的智慧。

中国哲学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对生命的重视始终如一。在道家的开创者老子那里,身体,也即生命具有原初性、第一性、优先性。而尼采曾指出西方哲学的一个“巨大疏忽”是贬低身体,甚至把它视为敌人。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对身体的丰富而睿智的卓见,对西方传统是一个修正,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中国哲学关注变化。把握变化,不能仅用理智,更需要直觉和身体在认知中发挥作用。这种直觉性的认知方式,用一般的认识论是难以解答的。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突破西方理性认识论的旧框架,拓展人类知识的新边疆,从而提升人的认识能力。西方哲学所倡导的理性认知对于生活中最普通而常见的情感以及与之相关的“同情”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中国传统道德的根基是人与人、人与物的情感上的沟通。比如,孟子所讲的“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就表达了这样的感通。

西方哲学从本质出发来规定目的,忽视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国传统哲学不以构建形式化、体系化、系统化的知识论为目的,能够不脱离具体时空、特定环境、内外条件来谈论问题,强调这个人、这件事与这个环境的相互关系。西方汉学家把中国哲学的这种特征归结为“关联性思维”“美学模式”,以与西方的因果性理性思维和逻辑模式相对照。对关系的深刻认识,使中国哲学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提供了西方伦理学传统之外的另一选择。西方绝大部分伦理学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持原子式独立自主的个人观。如上所述,中国哲学强调人的关系性、共生性。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个体生命要在家庭、家乡、民族、国家、世界、天下等更大的群体中扩充和实现自己。

西方哲学提倡“人是万物的尺度”,缺少与万物的同情共感,易于把他人、它物当作工具,这带来了近代科学的繁荣、发展,管理的高效和便捷。但当它成为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时,就导致了灾难性的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高标了“道”这个理念,又尊重了“物”,让万物拥有自己发展自己的自由。这是值得重视和阐发的生态思想。

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的贡献超越了西方式哲学进路

中國哲学中的实践、行动、修身、关系、身体、情感、直觉、审美、功夫、境界、心性等因素进入现代哲学论题,与西方哲学碰撞和互动,阐释其哲学价值和哲学意义,展示了中国哲学的丰富意蕴,以及与西方主流哲学的差异。

这种差异反映了西方主流哲学本身的局限。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的贡献是超越了以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为核心的西方式哲学进路。中国哲学论题的进入可以重新组合在西方哲学中这些被边缘化的内容,实现对理智主义局限的突破,拓宽“哲学”概念的内涵。这无疑会开拓哲学的新领域,扩宽其视野,丰富其内容,增加其术语和词汇,重构其范式,改变其格局。现代哲学的各个领域都可能因此而出现新的气象。

除了对西方哲学的补充、丰富、拓展外,中国哲学的贡献还将表现在形成有中国哲学参与其中的新的世界哲学方面。中国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地域特色、文化渊源、历史脉络,因而它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但当中国哲学在其传统影响区域之外获得更为广泛的研究、认可、接受时,它便不再仅仅局限于华夏文明,而是一种向全世界开放的哲学,是一种世界哲学。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回应中国的现实,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供智慧,也能回应世界的现实,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智慧。

现在,推动作为世界哲学的中国哲学也有一些有利条件,中国哲学的翻译、在海外的研究和传授、汉语的推广、孔子学院的建立等,都激发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兴趣,拓展了中国哲学走向国际舞台的空间。

中国哲学有助于突破近代西方理智主义的局限,开启世界哲学的新方向

如何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让中国古代思想哲学化、让其思想内容现代化、让民族的思想转化为人类的思想而普遍化,还需要做艰苦细致漫长的工作。2017年新年伊始,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这个精神对将中国哲学提升为世界哲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中国哲学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的传统,回归经典,让我们的精神找到可栖息的家园;另一方面也必须面对其他传统,以世界上其他哲学传统作为参照背景和视域,从传统出发拥抱世界。要产生能影响时代的哲学思想,还要求思考者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有从现实中捕捉哲学问题的本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代,从科学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就中提炼出新的问题,进行哲学的反思,大胆地追求哲学理论的创新。

时代需要中国哲学的推陈出新,需要中国哲学以自己的智慧和思想来回应当今社会的各种问题,提供渗透着中国哲学精神的各种解决方案,参与当代全球的文化和制度建设。中国哲学不仅思想深刻,且富有哲学之美,这是极为重要的思想特质,中国哲学独特的人与世界的美学式关系有助于让哲学兼具提高人生境界的美感和推理论证的逻辑性,有助于突破近代西方理智主义的局限,开启世界哲学的新方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景海峰:《在对话中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光明日报》,2015年8月26日。

责编/宋睿宸 美编/李祥峰

上一篇:建筑教学论文下一篇:住宅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