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格局论文范文

2023-03-05

世界经济格局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职业教育不仅需要理论水平高的科研人才,也需要有优秀管理才能的企业管理者,更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教育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下探讨并建立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模式,对推进广西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盟 新格局 技能型人才 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梁剑(1981-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南宁 530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与广东毗邻,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连接,是我国西南的一个高速发展的沿海龙头省份。为实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奋斗目标,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推动构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以及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合作战略,既具有创新精神,也切合实际,是中国与东盟次区域合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化和发展,对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合作有着积极和长远的重大意义。“一轴两翼”合作战略顺应国家南向发展战略,有利于整个国家西南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近年来,中国与东盟政治、经贸、文化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教育交流也日益密切。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既需要理论水平高的科研人才也需要有优秀管理才能的企业管理者,更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加大高职专业建设力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是当今我国高职教育的责任,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争取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管理方面有所作为。国家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1999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文件(如表所示)。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我国技能型人才的缺失已产生令人担忧的后果。尤其在广西,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下,“博士易找,技工难求”的现状已令诸多企业面临“技工荒”的危机,影响了整个东盟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技能型人才缺失,将制约广西东盟区域经济产业的技术进步,影响对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甚至导致东盟经济区丧失产业经济发展的先机。广西高职教育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展,关键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管理。新形势下加强对广西高职学院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管理研究,对整个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在高校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方面,国内外已有较多的探索和经验,广西也有不少相关的研究成果,但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针对广西高职教育如何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下结合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要求来提高区域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管理方面,只有一些零碎的研究及文章,缺乏定量、规范的系统研究。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的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地区要想快速发展,就需要正确认识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下,能否拥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历史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广西面临技能型人才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下更好地增强和完善广西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管理,成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建设一支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技能型人才队伍,是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也是增强整个广西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随着东盟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管理和保障机制等方面都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技能型人才的发展空间越发显示出广阔的前景,但在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广西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现存的问题

广西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下,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如下:

1.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不清晰。近几年广西自治区政府实行的关于高职教育的具体政策以及鼓励学生报考高职院校的各项政策,对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但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区内高中毕业生报考普通本科院校逐年火热,而高职教育则连年受到冷遇,有些高职院校的录取人数甚至达不到教育厅下发的招生指标。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报考出现“一热一冷”的现象,产生了两种趋势:一方面,普通高校招生呈现明显的“供大于求”的局面,报考人数剧增,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却不够专业、详细,尤其是一些重点本科院校的招生工作注重学生人数的积累,在教育和管理方面却较为空泛,导致本科招生生源越来越多,毕业时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连年看好,但招生工作很难开展,每年都有部分高职院校无法完成招生指标,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反差。造成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政府的招生政策也影响了高职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且在实际招生的过程中也出现分数低、综合素质低的总体情况。部分职业院校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入学生均成绩和毛入学率逐年下滑,这也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断加重,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筛选之后的结果,部分人甚至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的浅层次、小面化技能教育。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专业时脱离了社会需求,导致大量教学资源浪费,不利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成长。

2.财政投入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广西已经建立扶持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财税政策框架,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相关财税政策没有自成一体,而是分散于各类法律法规中,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关于政府资助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通常以各类补充性法律法规体现出来,使得涉及技能型人才教育和管理的相关财政政策在法律范围内处于“真空”地带。二是广西自治区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总量偏低,使得最终分配到技能型人才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经费更少。目前,全国范围内人均 GDP 已达到 2000 美元左右,而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左右,多年来都在这个数值上下徘徊,广西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所占比重还略低于全国的平均值。财政对教育投入偏低的情况,从总体上也限制了技能型人才教育和管理方面财政投入。

3.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足。企业经营体制从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之后,企业需要拿来就能工作的技能性技术工人,存在以短期高利润回报为出发点的心理,不重视对员工技能的培养,即使出现“技工荒”,也忽视对员工的技能培训,使得员工整天从事单一、重复的流水线作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机会。鉴于国家财政在职业教育和培训资金投入中所产生的倾向性问题,即使多年来广西出台了许多增加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的保障机制,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初有成效,但未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还需加大政府的财力支持。在广西某些发展滞后的城市,出现基本建设经费无法保障的情况,只能以依靠学校自筹经费来投入教育,而在有教学经费投入的地区,又出现需求经费分配不均的问题。

二、促进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有效机制形成的对策

1.建立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协调机制。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有效机制的形成,需要首先形成一套完整实用的协调机制,从上到下进行协调,促进从政府到具体高职院校的政策沟通。政府通过各项文件,制定相关政策,统筹规划,落实指导,依法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力争形成政府、职能部门、各职业教育机构既分工协作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并结合广西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下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职业教育规划,协调各个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做到各个职业院校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同时,政府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广西区域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加强对各职业院校的检查、评估,以评促建,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要不断强化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作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界限,优化高职院校发展结构。根据广西东盟经济的发展新趋势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本区重点高职院校的龙头作用,形成以重点高职院校为龙头,带动其他高职院校形成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式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

2.强化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的经费投入机制。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需要有完整的配套经费支持,主要用于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建设,在保证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的基础上,确保高职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对高职教育者要在思想、生活上给予关心,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职教队伍,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除正常的政府性拨款外,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的补助专款用于补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开通绿色通道,扶持生活贫困的高职学生完成学业,逐步建立政府、高职院校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的高职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经费投入的新机制。金融机构以信贷方式支持发展高职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政府下拨的教育培训经费要专款专用,固定用于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同时,加大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对高职院校的捐资助学力度,为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条件保障。

3.完善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中的校企合作机制。提高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首先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摒弃单纯课堂教学模式,删除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理论内容。可以聘请公司企业内部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给学生上专业课,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参与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制定新的实用性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操作性、应用性。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实训教育落到实处。产学结合具有较强的优势,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必经之路,能将职业教育发展推向顶峰。产学结合能把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特殊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的转变,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要完善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要由企业技术人员、政府部门和学校的教学部门共同商讨,将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企业所要求的人才技能、教学方式等工作齐抓共建,帮助学生从单一的学习知识向掌握社会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转换。广西企业的工业化水平较低,缺少重头大中型企业,因此需要加大与沿海沿边企业和发展势头良好地区企业的合作,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重视建立与地方企业的关系,积极向过渡性思维转变,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利用企业的现有场所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技能,帮助学生达到独立工作的水平,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实习和技能培训等提供设备、场地以及一线工作经验的支持。此外,还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传授先进理论知识,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讲授操作知识,并建立教师资源库,这样可以优化教师队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可以把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情况带入课堂,有助于指导学生的实训教学,拉近了学校与产业、行业实际需求的距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多方面的素质,还可以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自身尽快适应社会。

4.转变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中跨行业就业为出发点的盲目观念。政府应该建立以对口专业需求为出发点的各类招聘会和管理机制,为职业教育的技能出众者创造专业对口的联系桥梁,拓宽就业门路。认清职业教育对改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在义务教育阶段末期做好转型学生教育的引导工作,建立更为灵活的适合技能型人才顺利就业的机制。要深化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改革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引导用人单位建立适合社会发展的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薪酬制度,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经济收入。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贡献,高职院校也要大力宣传本校毕业生中涌现的先进人物,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对优秀技术人才的政府奖励机制,对职业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优秀教师进行奖励表彰。

5.加强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中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的职业环境建设必须以真实和仿真为出发点,其中包括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的转换、市场化需求与社会进步并驾齐驱、高职教学改革的大致方针适合专业设置等,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等特性。加强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教育管理的实训基地建设,要采取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对学生进行适应性、专业化的指导;企业实训基地应重视建立在生产线上的具体操作,将知识应用于具体工作中。只有这两种基地联系紧密且相互促进,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此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要因地制宜,突出实用性,集教学、培训、技能和社会服务为一体。为了适应广西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发展需要,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的重点是要把实际操作转变为一种技能素质,根据各个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来确定具体目标。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实训,提高了实践技能水平,增强了综合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管理。随着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校内实训基地已无法为实训教学供给充足的资源,因此,需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从而缓解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地、岗位不足等问题,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营造双向互动的就业情景,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

6.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积极推进广西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是对广西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要结合专业特性,鼓励学生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培养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了适应广西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制定高职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的具体办法。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也要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资格的认证工作,实行学生在校的专业理论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确保高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惠炯.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政策实施研究[D/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3193696.nh&dbname=CDFDLAST2013&dbcode=CDFD&pr=&urlid=&yx=&v=MDkw

NDBGckNVUkw2ZlllVnZGeXJsVnIzUFZGMjZIYkt4SGRmRnFa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E=,2013-06-01.

[2]蒋友琴.广西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recid=&filename=2007166695.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jI3MDR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ZZVZ2RnlybFY3L05WMTI3R2JLK0dOZkZxcEViUElSOGVYMUw=,2007-03-01.

[3]齐菲.山东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及政策取向研究[D/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8&CurRec=1&recid=&filename=2006094004.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TI2

MjN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WWVWdkZ5cmxWN3JBVjEyN0dMT3hHdEhNcTVFYlBJUjhlWDE=,2006-05-30.

世界经济格局论文范文第2篇

2、从《资本论》到新时代: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研究

3、“双循环”新格局下消费中心城市构建路径研究

4、2021年中国经济展望

5、应对新变局:构建安全可控产业链

6、肩负起主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的重大责任

7、“双循环”新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围之路

8、生态学视域下双循环战略的实践进路

9、“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镇江对外开放再出发的实践路径研究

10、餐饮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研究取得成果 专家建议制定《餐饮业发展促进条例》

11、双循环新格局下商业零售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12、以新发展格局重塑我国经济新优势

13、统筹两个大局 构建西藏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14、对大变局下构建粮食“双循环”新格局的思考

15、“双循环”格局下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思考

16、交旅融合背景下高铁与旅游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

17、双循环背景下我国贸易发展的新突破

18、“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

19、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潜隐剧本:从属者的抵抗

21、青岛打开财富增值“新空间”

22、双循环背景下物流业发展研究

2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消费扩容升级研究

24、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研究

25、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与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分析

26、“双循环”格局下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7、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背景与对策

28、“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溯源、基本要义与实现路径

29、双循环奠定中美利差走阔基础

30、中国铜材行业“走出去”的现状、挑战及路径选择

31、适应新常态 确保稳就业

32、关于“双循环”的思考和对外报道建议

33、探寻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新契机

34、双循环格局下河北外贸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35、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数字经济发展探究

36、双循环背景下打造科创企业融资生态环境研究

37、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研究

38、“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39、加强大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研究

40、未来已来——HR智慧模式

41、新发展格局下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42、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

43、“三新”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

44、“双循环”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

45、区块链赋能江苏加速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研究

46、双循环格局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研究

47、“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西部机遇

48、“双循环”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49、双循环格局下我国电器行业的成本控制研究

世界经济格局论文范文第3篇

1978年,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来,逐渐的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外贸经济繁荣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地位在全球经济国家中地有效提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断地健全自身的发展政策,创新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地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从而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升,成为对世界经济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但是,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得知,在全球世界经济格局中,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由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存在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其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模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我国的经济地位不稳定性越发明显。我国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加入世贸组织,就逐渐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中,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新的经济体的出现,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进而中国的发展战略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下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发展了重大的变化,其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机遇。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首先,针对我国的内需,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扩大。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危机影响下,对各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为了快速的恢复国家的经济,其难度相当大,同时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的就业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国家的就业率急速下降,失业率却不断地升高,进一步造成对商品的需求异常乏力,尤其对于国外的商品,需求量急速下降。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外出口经济占据百分之五十以上,这一经济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我国内需的发展。其次,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国际上不同贸易组织之间经常出现不同的观点,摩擦逐渐增大。金融危机的发生,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重创,发达国家推行的高福利待遇政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难以继续实施,严重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而降低了对于国外的进口需求量。

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决定继续实施再工业化经济政策,并高度重视和推进这一政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内投资品生产的快速增加,而且也使得高端消费产品的生产快速提升,进而实施贸易保护的政策,从而增加了贸易组织间的摩擦。最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下,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实施了不同的经济措施,来限制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经常见的措施便是对其汇率进行控制,从而来刺激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因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个国家,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下,经常会需要面对不同的经济贸易摩擦,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首先,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演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危机后的经济状况,促进了我国在国际经济上的影响度。美国等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以中国和印度为例,在金融危机后,不仅获得了经济发展的有效时间,同时也拥有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从而在不同的世界国际经济组织中,除了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外,也拥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同时我国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并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上的提升。其次,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演变,造成全球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而我国在这一形势下,国内的产业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各个国家也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充分的认识到,若再不对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仍坚持之前单独的进行工业的发展或者只发展服务业,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将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促进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的改进,开始实施再工业化的经济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也开始重视在一些新兴产业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国家内需情况的改善。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下,随着低碳等新兴产业的兴起,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整体的发展。最后,金融危机发生前,美国货币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元贬值,促进了中国人民币走向世界,为人民币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下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

(一)健全中国的金融体系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金融行业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我国的金融体系需要进行完善和健全,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督。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应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我国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地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注重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创造出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并重视其发展和进步。同时,在传统的金融行业发展中,我国对其监管力度远远不到位,为了提高我国金融在世界金融行业中的竞争力,就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扩展。

(二)重视中国内需的扩大

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下,不断地扩大我国的内需,首先,就需要改进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的收入,从而促进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的提升,其次,要高度重视我国的民生问题,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机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并重视我国财政政策的改革,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最后,完善信贷机制,减少信贷的约束,积极鼓励人们进行相应的资产投资,增加我国的经济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有效的扩大我国的内需。

(三)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新能源和新技术等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积极应对这一新形势,在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下,要求积极调整和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在进行国内产品的对外出口时,要重视产品的价值,提高产品的技术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和了解国外的先进技术,借助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新能源技术发展方面,发达国家的技术通常较为先进,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新能源技术,就需要注重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与国际接轨,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除此之外,对于我国的出口贸易,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升级,进而减少产品的成本,从而降低因国际变化所造成的损失,促进国家经济效益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同时也需要把握住更多的机遇,积极调整中国的发展战略,健全我国的金融体系,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升我国的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实现我国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实现了经济全球化,也同时使得世界经济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新兴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下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不仅为我国的发展增加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我国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本文首先阐述当今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情况,再具体论述目前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下需要应对的挑战和机遇,最后主要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对策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国发展战略,调整

参考文献

[1] 李伟,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题组,et al.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J].管理世界,2018,34(12):7-18.

[2] 胡海晨,郑学党.入世十五年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时空变迁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7(3):21-29.

[3] 黄茜.后危机时代下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的战略应对[J].商,2016(23):136-136.

世界经济格局论文范文第4篇

1 全国电视新闻市场格局纵览

纵观全国电视新闻市场格局, 不难发现, 不同于国外电视新闻市场百花齐放的状态, 我国的市场结构较为单一。中央电视台在电视新闻方面的垄断优势较为突出。这使得我国电视新闻的市场竞争结构接近完全垄断, 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 混合竞争”。完全垄断并不是说整个市场的供给全部由一个厂商提供, 而是说在某一个市场上, 该厂商具有绝对的控制力, 领导整个市场的价格制定和数量决定。CSM的统计数据显示, 央视新闻节目的收视份额在全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独揽风骚, 其市场份额在最近的几年中一直稳居全国第一, 保持在70%以上, 而43个省级卫视只能够占到25.2%左右的份额。

具体地来看, 央视的垄断地位得益于其强大的垄断资源。无论是中央的时政要闻, 还是国内外重大的新闻事件报道、跨区域的舆论监督报道等等, 由于获得了国家单一的行政许可, 央视具备了其他新闻电视台无法获得的新闻资源。可见, 我国电视新闻市场的垄断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特许权利, 即属于行政性的垄断。这不仅仅保证了政府权威信息高效直达的传达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也引导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成立及传播。

有鉴于此, 尽管垄断可能带来整个市场的低效率, 但新闻不同于其他的商品, 其社会意义决定了它的传播更多地需要依仗更具权威性以及公信力的机构。而央视正是凭借这些由体制所享有的特许权利具有地方台无法获得的资源、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但地方台也具有其自身可以积极拓展的优势。比如, 地方台可以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以及与当地群众生活上的贴近, 立足地方, 开拓属于自己的优势资源, 培养核心观众。

2 现有电视新闻市场绩效分析

电视新闻市场的市场绩效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 通过媒介的市场行为所达成的运行效率。理想的市场效率即是要整个市场以及社会从中收获最大的利益。以下从市场盈利、生产效率、发展动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从市场盈利来看

尽管电视新闻节目并不是电视台盈利的主要来源, 但从长期来看, 新闻节目能极大地提升公众对其的信赖度并成为其长远盈利的基础。一般而言, 广告收入是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命线, 是其市场价值的最关键的体现。因此, 简化地以广告收入分析经济效率。某机构的2008年的电视新闻广告投放额的研究显示, 在排名前十的频道中, 央视占据四席。尽管部分地方台的全年广告收入呈现高速递升的状态, 但其广告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视剧, 而电视剧往往不是电视台的自制产品而是从市场上购买而得, 因此对于该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较弱。可见, 新闻节目的弱势影响了除央视外其他电台的长期发展, 央视的“一个中心”的地位对于整个市场的经济效率而言, 并非是最优化的结构。

2.2 从生产效率来看

生产效率即是说厂商尽可能地以最小的生产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回报。电视新闻行业也是如此。但是, 由于中国的电视新闻业一直缺乏长期的规范的成本预算以及发展规划。成本意识乃至效率意识的缺乏导致我国电视新闻业长期的市场的低效率。仅以伊拉克战争期间央视与凤凰卫视比较为例。在伊拉克战争期间, 央视的投入人数达到2000人, 其中包括30几位的专家评论员以及15位同声传译员, 而反观凤凰卫视, 只有700多人参与了全部的报道活动, 其评论员多由主持人或者记者直接兼任。但是, 投入上的优势并未给央视带来真正的产出的高效。光就节目时间而言, 央视的总节目时间量只有275个小时 (包括央视一套和央视四套两个频道) , 而凤凰卫视仅一个台的播出时间就达到357个小时。而这还并未计算电视节目质量水平的差异。

2.3 从长期的发展动力来看

从媒介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电视节目的长期发展有赖于其不断地创新。创新并不仅仅是内容或者形式上的, 还包括理念、形态、包装等各个方面。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的需求。但是, 纵观我国的电视新闻市场, 明显缺乏创新的动力与成效。报道点缺乏新意, 程序模式化等问题一直是牵绊电视新闻市场不断进步发展的最主要阻力。央视处于政治的需要改革创新较为谨慎, 而地方台又安于循规蹈矩, 而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的到其他节目的创新, 以至于电视新闻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3 改善我国电视新闻市场竞争格局的建议

诚如上文所述, 我国电视新闻市场“一个中心, 混合竞争”的竞争格局并没有为社会带来最大化的效应。其体现在各个方面的低效率都敦促我们调整现有的市场竞争结构, 以使得整个市场实现效率的最优化。

3.1 降低行业准入门槛

从媒体经济学的角度说, 电视新闻业的垄断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准入门槛。这里所称的准入门槛主要是针对全国性的新闻议题的准入设置。在保证我国新闻发布准确及时的前提下, 除了部分政策性极其敏感如时政要闻的新闻等, 其他新闻资源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各家媒体共享。只有降低行业的准入门槛, 使得更多的新闻机构有机会参与其中, 才能鼓励市场竞争的形成, 并在形成市场竞争的过程中, 促进整个市场的效率。

3.2 放松管制

放眼世界的电视新闻市场的发展历程, 无不经历了弱化管制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 在公众对开放电视新闻业的呼唤声中, 西欧的大部分国家开始了放松管制的历程。具体的做法是积极地引进竞争机制, 建立公营电台和私营电台并行的模式, 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使整个市场更为完善。

对于我国而言, 尤其是在电视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放松管制以使得各个电视机构无论是在新闻的选材还是播放方式上都具有更大的选择权将是我国电视新闻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总之, 我国的电视新闻市场的竞争格局尚不成熟, 各个电视机构的竞争意识不强, 且缺乏突出的竞争特色以至于无法形成长期的发展战略, 这些都需要整个市场内的参与者反思调整。电视新闻承担着传承社会文明、推动人文发展的责任, 有鉴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一直处于不断摸索进步的过程, 其市场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其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外界的扶持, 需要政府机构等为其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摘要:电视新闻不仅是传播社会信息的载体, 也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工具。其市场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电视新闻市场的竞争结构对于其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竞争格局,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川潘听.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下降了<深度的魅力>聚焦“深度报道[”N].新闻午报, 2007.

[2] 龚维敬.垄断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 朱羽君, 高传智.进退之间——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世界经济格局论文范文第5篇

2、“三新”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

3、“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政策

4、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

5、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6、在服务和融入 新发展格局中 大显身手

7、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小微企业发展的思考

8、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力促高质量较快发展

9、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几个理论问题

10、略论辩证思维中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

1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消费扩容升级研究

12、双循环经济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浅析

13、立足新发展格局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14、新发展格局下市场服务与政府服务的创新发展

15、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观点综述

16、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17、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科学内涵、现实挑战及对策建议

18、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理论创新与战略抉择

19、“双循环”下管理会计发展的新契机

20、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21、新发展格局助力许昌高质量发展

22、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蕴与江苏担当

23、“双循环”视域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4、在推动企业“两增”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5、浅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形势与对策

26、国家审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

27、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审计角色定位及作用

28、从“新发展格局”报道看跨文化传播的认知偏差

29、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推进山西“五链耦合”

30、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及重要意义

3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三重逻辑

32、新发展格局的逻辑理路与时代价值

33、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

34、新发展格局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35、“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政府与市场的协调整合

36、有效投资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机理研究

37、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思想的理论价值

38、以高水平金融开放 推动新发展格局构建

39、推动“双循环”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

40、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决策部署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41、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解析与路径选择

42、加强大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研究

43、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议题与路径选择

44、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改革开放

45、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46、推动更深层次改革 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47、马克思经济循环思想及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启示

48、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唯物史观探析

49、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上一篇:世界经济形势论文下一篇:世界经济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