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2023-03-08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门楼;虎坐门楼;垂花门;西洋门

门楼,又名门罩,乃是古建筑中之重要组成部分,融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于一体。门楼不仅仅作为人们出入的通道,整个建筑物的链接,同时也体现着这个家庭在当时社会的地位,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坐落在天津杨柳青津西首富的石家大院内就有着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门楼比如虎坐门楼、垂花门、西式门楼,它们伫立在这座华北第一宅中,显示着这座宅院的气势,述说着这个家庭在不同时期的观念,也表现出它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本文着重从赏析的角度介绍石家大院的三种不同类型的门楼建筑,以更深入理解各类型门楼的内涵。

一、虎坐门楼:典雅大气(见图1)

(一)虎坐门楼装饰的寓意

虎坐门楼因整个门楼形似一只猛虎立坐而得名,是石家大院保存最完整的中式传统门楼,有典雅大气之势。此门楼以砖雕图案精美为特色,砖雕中宝相花寓意为“宝”和“仙”的含义;两只玉如意托起两个柿子,意为事事如意;因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同音,故五只蝙蝠环绕着寿字寓意为五福捧寿。同时,在虎座门楼两侧还设有灯箱,外面砖雕有卍字符,内放煤油灯,取“万福连登”吉祥谐音。门墩石雕图案为“鹤环仙阁”寓意健康长寿 ,“狮子滚绣球”象征好事在后头。

(二)虎座门楼装饰的特征

1、讲究对称,体现和谐美。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说法,意思为总可以把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分为意义相对、构造对称、阴阳平衡、发展协调的两部分,即一分为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把意义相对的事物、性质现象概括为阴阳。阴阳的应用很广泛,比如雌雄、上下、左右等。虎坐门楼上的砖雕、门枕石都遵循了对称原则。

2、注重整体和统一。虎坐门楼砖雕恰到好处的处理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平衡,真正体现了雕塑的装饰作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中庸和谐、整体性是相一致的。“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虎坐门楼上宝相花、事事如意、五福捧寿的雕刻顺着建筑结构紧密结合,整体与部分紧密衔接,协调有序。

二、垂花门:错落有序

(一)垂花门简介

垂花门是中国建筑的浓缩,精华的集锦,它几乎具备构成中国建筑的所有要素、构件、装修手法等。旧时代讲究“门当户对”“门第相当”,一户人家的尊卑贫富首先体现在门上,这就使得宅主人不但要把大门建得气派门面,而且也要尽可能地把二门造得美观灵秀,于是就有了漂亮的垂花门。垂花门得名于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

垂花门具有与一般门不同的特殊形体。这种门一般都是悬山式结构,四面不砌墙,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彩绘的木构件;卷棚式的双坡屋顶向外探出,呈灵动欲飞之势,尤其是正面檐下的木构件,更是精巧美观:一排瓦当、椽头下面,雕成云头状的“麻叶梁头”从两端伸出,从伸出的梁下面各垂下一条短柱,名“垂莲柱”。这两条柱的下端或圆或方,雕成莲瓣、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涂绘上鲜艳的色彩,显得别致美观。垂莲柱是这种门的特有构件,门以垂莲柱命名,这就是“垂花门”这个名字的由来。

从垂花门的正面望上去,上面的瓦当、椽头,其下的门枋、花板、雀替,两边的垂花柱,中间的彩绘图案、包袱画,再加上门下面的抱鼓石,这一切有机地组成了端庄典雅、精巧灵动的垂花门,寄予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道颇具地位的内宅门面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这种门,无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精品佳作。

(二)垂花门的地位和作用

垂花门是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建筑,在我国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传统的住宅、府邸、园林、寺观及宫殿建筑群中,都有它的独特地位,垂花门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优美的建筑外形,各种垂花门既有精巧华丽的共性,又因所处地具体位置和功能上的差别而具有多种建构形式,常见的大体有独立柱担梁式、一殿一卷式、五檩(六檩)单卷棚垂花门、四檩廊罩式四种形式,它独特的构造艺术和技巧是古建筑传统技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

垂花门在园林建筑中,除作为园中之园的入口外,还常常用于垣墙之间,作为随墙门;用于游廊通道时,则以廊罩形式出现,集划分园林空间、隔景、障景、借景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效果,而其本身又可独成一景,因此,在古典园林建筑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府邸、宅院建筑中,垂花门一般作为二门,位于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地位十分重要。在中国传统住宅中,厅房、倒座一般属于外宅建筑,正方、厢房和后罩房为内宅,因此,垂花门在住宅建筑中就成为分割内外宅的重要标志。垂花门作为内宅的宅门,是房宅主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标志,有作为吉祥平安得象征,因而有很强的装饰要求,在垂莲柱等构件上都有精美的雕刻,加上色彩绚烂的彩绘,使得垂花门分外华贵,具有异常强烈的装饰效果,一改院内房舍的平板气氛,因此,它又是具有装饰和点缀作用的建筑。

(三)石家大院“垂柱联姻”

垂花门的显著特点是装饰华丽考究,装饰着重在雕刻和油饰彩绘两个方面。石家大院内存在的三座垂花门以精美的木雕、石雕展现其独特魅力,同时分别以荷花“含苞待放”、“花蕊吐絮”、“籽满蓬莲”三个花期为图案建造,形成了“垂柱联姻”,用以象征主人一生美滿的愿望,祝福石家人和来此的客人四季平安、辈辈长寿和子孙万代。

1、含苞待放—四季平安(见图2)

第一座垂花门位于佛堂院,垂花门后方连接妙手游廊院,此垂花门是与游廊相连接的建筑,它作为游廊的起讫点,自然而和谐。第一座垂花门由垂柱雕刻花蕾图案取名“含苞待放”。门柱撑拱为木雕“九狮图”,图案为九只狮子相戏,寓意九世太师;背面是木雕“凤戏牡丹”、“丹凤朝阳”象征雍容华贵。中间两块抱鼓石正面分别为浮雕“狮子滚绣球”和“太狮少狮”图案,寓意一统寰宇和子嗣昌盛。两侧是“象首”和“鹤鹿同春”图案,象征健康和长寿。两旁的扶平石上面是“宝相花”,以荷花、牡丹、菊花等花朵为基础构成的想象图案,内侧是“太狮少狮”,外侧是“八骏戏春”。抱鼓石和抱柱石之间有石雕“琴棋书画”图案,象征宅院为书香门第。在垂花门三级台阶上雕刻有“回纹图”和“宝相花”,在民间非常少见。这座垂花门上方花板中有“四季花”图案,寓意所有走过此门的宾客都一年四季平平安安。当时石府以此门为仪门,两旁有乐廊,以两厢奏乐中门大开之仪式将贵宾迎进石府戏楼进行接待。在平时日子里,普通人不通过屏门,而是走屏门两侧的侧门或通过垂花门两侧的抄手游廊到达内院和各个房间,垂花门的这种功能,充分起到了既沟通内外宅,又严格地划分空间的特殊作用。

2、花蕊吐絮—健康长寿(见图3)

第二座垂花门位于甬道中间与后北门相对,由于垂柱木雕莲花瓣已经开放而取名“花蕊吐絮”。垂柱两侧雕刻着寿桃、蝙蝠、石榴、佛手,象征多寿、多福、多子、多财。门楼上方花板中是木雕仙鹤九只,取名“团鹤献寿”。据说一只仙鹤代表12年,寓意走过此门增寿108岁,一辈人健康长寿。在仙鹤的背面还雕有古代铜钱的图案,象征不但健康长寿,还要有家财万贯。门柱撑拱是木雕“太平有祥”、“平升三级”图案,背面雕是“春兰秋菊”图案,象征君子之交。这座垂花门中间有一木制的屏门,穿过此门回首望去,便见西式门楼,两门楼相背构成中西合璧之风格。

3、籽满蓬莲—子孙万代(见图4)

第三座垂花门位于第二座的南面,由垂柱木雕莲花开放并结有莲籽图案而取名“籽满蓬莲”。在垂柱两侧为葫芦爬蔓的木雕,取名“葫芦万代”,象征子孙万代永绵长。因葫芦与福禄谐音,则预示石家的子子孙孙都能享受福、禄。抱鼓石图案也是“九狮图”,扶平石图案为“暗八仙”(即八仙宝物),两侧图案为“草龙”。

三座垂花门构成石家大院一道别致的风景,雕刻精致,寓意丰富,一方面在建筑风格统一中追求变化,每座垂花门雕塑装饰效果统一,但在统一中赋予细节变化,错落有序。比如主题思想不同,三座垂花门分别寓意四季平安、辈辈长寿和子孙万代,雕塑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鹤鹿同春”、“暗八仙图”、“天马附八卦”、“狮子滚绣球”等。这些形象,不但丰富了整个院落的华丽氛围,还赋予了每个门楼独特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在垂花门的装饰方面无不蕴涵民族文化的内涵,具有符号的象征意义。它主要包括“形象与谐音比拟,情节比拟,数字比拟,图案比拟等手法”。比如说植物莲、菊、竹、梅象征保持气节,坚韧不拔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以松、鹤、牡丹等象征长寿富贵;借助与主题名称同音的词和形象如瓶、戟、蝙蝠、葫芦、狮子等象征平升三级、平平安安、添福添寿、享受福禄、官运亨通等;数字的运用也具有其象征意义,第一座垂花门抱鼓石上雕刻九只狮子,寓意九世太师。其文化内涵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装饰作用。由于这种装饰部位、装饰形式、手法多处于建筑表面,往往是一目了然的表达出了石家大院垂花门建筑的深层文化内涵。

三、西洋门:别致求新

(一)西洋门之“形”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在明代就出现了洋式建筑,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更出现了以西洋建筑为主体的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从此西洋风格对中国建筑产生的影响愈加深远。目前在建筑学界普遍认同,圆明园西洋建筑已经不是纯粹的西洋风格而是中西合璧,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一种建筑风格在异国建造时,为了更好的和本土文化融合,在新的文化背景下被重新演绎和阐释便是很自然地事情。

西洋门是中西文化交流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它不仅是中国建筑特有的“门”,同时也采用了西洋建筑的构图手法,对于中国建筑而言,它是一种新的样式,对于西洋建筑来说,它又是一种新形式。

此处所说“门”是中国传统建筑组群中专门行使门之职能的单体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组群,比如石家大院建筑,就是大族群中有小组群,可以说作为划分空间的门运用的非常广泛,大至故宫,小至石家大院等作为群体的大门,每一个院落乃至每一个主要单体建筑都有自己的门。而西洋建筑注重表现主体,建筑组群中单独作为“门”的建筑比较少见。在清代,西式门楼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和西洋建筑配合,作为与之相协调的西洋门;二是单独使用,作为园林或者宅院的点缀,毫无疑问,石家大院的西式门楼便是第二种表现方式,既有西洋门的小巧新奇,又不会影响石家大院的整体风格,同时又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实为石府之佳品。

(二)石家大院西洋门之“意”

石家大院唯一的这座中西合璧式建筑,坐落在甬道上同时与第二座垂花门相连,连接内宅房屋。建于1911年,做工精细,青砖建成。当时由于此院主人结交了许多外国朋友,为了迎合这些洋人来石家做客,同时又能体现自己非常崇尚西洋文化,所以将这里原有的中式门楼改建为西式门楼,在民宅院落中实属罕见。

西洋门两个门柱上的砖雕非常精美,圆券门上方图案为链锁如意,门楼上方两面砖雕旗子的图案已毁,当时图案为五色旗(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和九星旗,取国泰民安之意。

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洋门这种建筑形式日益简化和深入民间,加之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其特色逐渐消失在民国时期的各种砖砌的门楼中,西洋门作为一种建筑已经走向历史,但是它作为中国古典建筑文化与外国古典建筑文化相遇时擦出的火花,在今天看来依旧有着别样的风采。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门楼建筑也如此,坐落于石家大院不同类型的门楼,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内涵,如实地记载了作为一个时代略影的石家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门楼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时代的更迭、社会的伦理、人们的审美等一切形而上的东西,赏析这三座类型的门楼,也对我们现今继承与保护古式门楼建筑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宫桂桐,韩志勇.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7

[2]耿威.清代的西洋门[J].建筑学报,2010

[3]李长虹,舒平.“本土”与“外来”——双重文化影响下的天津近代城市住宅[J].建筑文化,2010(6)

[4]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

[5]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6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对于苏州的园林艺术叶圣陶先生曾撰文评价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我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苏州园林之所以如此繁荣,离不开它所处的文化和地理环境。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

在叶圣陶眼中的苏州园林,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像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巧妙地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据考证。古代园林设计者们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巧夺天工的建筑技艺,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可称得上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圆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舶,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予。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绥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旁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撮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搪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各种花开的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古人追求自然、依恋自然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这样的设计理念在今天看来仍是适用的。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感受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龚剑,1960年11月生。曾任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工程师,现任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职务。龚剑参加了上海商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等一系列中国标志性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工作。

从上海商城到上海中心,不断超越的里程碑

1949年以前,上海的国际饭店一直是中国最高的楼,83.8米。直到1968年,国内才有了一栋比国际饭店高的楼,是86.5米的广州宾馆,它跃升为当时中国内地最高建筑。1976年,广州又建了120米高的白云宾馆,这是中国第一栋超过100米的楼。为什么100米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数据呢?1972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专门讨论并提出了高层建筑的分类和定义,100米是一个界限。40层以上,100米以上,就称为超高层建筑。在这个高度之下称为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

我认为,上世纪80年代是国内高层、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一个小高潮。上海首栋超过国际饭店的楼,是1983年建成的上海宾馆,由上海建工建造。后来,上海又出现了新锦江大酒店、海伦宾馆、花园饭店、希尔顿酒店、华亭宾馆等一批全国著名的高层建筑,这些建筑都是我们上海建工建造的。它们的出现,对于我们国家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这批建筑中间,高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就是上海商城,工程建设时称上海展览中心北馆,它是我们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

上海商城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最早引入外资的工程项目之一,它由美国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设计,故也被人称为波特曼大楼,是一座大型的公共建筑。它主楼高168米,现在看来并不高,但当时从120米突然之间达到了160多米,还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高度。上海建工下属的一建集团倾注了三个工程管理部来建设这个项目,因为我们国家之前从来没有建造过这么高的大楼,而且它又是有外国人参与投资的工程。由于当时国内的施工机械能力不足,上海商城建造所用的垂直运输塔吊、混凝土固定泵、人货两用电梯等设备,全部都采用进口,不是德国的就是瑞典的。这个项目还有一点比较特殊,我们工程结算经费用的是美金,这是比较少见的,现在国内都只能用人民币结算。

上海商城是引进外资项目,所以施工时采用的是“项目管理”模式。我们原来的管理模式通常是“工地主任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建造房子的时候,我们派出去的人员只负责建楼,担任这个项目的工地主任,其他经济等方面都和他没有关系,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我为什么说上海商城项目有意义,因为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原来的管理方式,采用了“项目经理制”,就是由项目经理来管理工程,经济、工期、成本等等,一揽子都是他负责。可以说这是我们上海建工最早接触到项目管理法的一个工程,这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转型的一个开端。

所以说,上海商城是当时规模最大,高度最高,是上海建筑工程最早引进外资,同时又是采用先进的项目法管理的工程。不仅如此,这个项目当中的技术难点也非常多。上海商城对于我们集团开拓超高层建筑市场而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程项目,它代表了当时国内超高层建造技术的最高水平。20世纪80年代的工程项目群体当中,上海商城是最亮的一个,是经典工程的代表。

上海商城之后,我们国家的超高层建筑发展又迎来了几次高潮,我就讲两个关键时间节点。20世纪90年代,上海建工承建了两个非常有名的建筑,它们在中国率先突破了400米高度。中国第一个超过400米高度的构筑物是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它是浦东改革开放后率先建造的一个地标性工程,高468米,建成时是世界第三高塔;中国第一个超过400米高度的建筑物是金茂大厦,高420.5米,建成时是世界第三高楼。其实那个时候中国的高楼已经可以跟世界上所有的楼相媲美了。2000年以来,上海建工又建造了中国首次突破600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作为构筑物的广州塔,610米高,建成时是世界第一高塔,现在是世界第二高塔;作为建筑物的上海中心大厦,632米高,现在是世界第二高楼,从目前国内建筑的发展情况来看,它会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中国第一高度。从数量上来说,我们国家现在肯定可以算得上是超高层建筑大国。在目前众多的工程项目中,我认为上海中心大厦在工程建造方面又将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它的技术难度等各个方面和以前相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还是新世纪以来,各个阶段里程碑式的超高层建筑项目,基本都出自上海建工集团。可以说,上海建工超高层工程建造的发展史,就是三十多年来中国超高层建筑飞速发展的缩影。

从桩基到模架,不断实现的技术创新

建造一座超高层建筑分为很多阶段,每一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技术难题。首先,地基要承载得起。上海是软土地基,外行都会问,这么多的高楼建在那里,地面沉降怎么办?其实不用担心,它们都是通过桩支撑在深厚的地层中。超高层通常都是用钢管桩或者钻孔灌注桩打到地下80多米深,每一根桩承受的重量可以达到千吨甚至更大。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都采用了大直径的钢管桩,当时这也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術。但钢管桩打设施噪音很大,建造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时浦东刚开发开放,打桩对周围环境还不会产生大的影响;而在建造上海中心大厦的时候,陆家嘴金融中心都已经形成,周围有酒店也有住宅,打桩根本不可能实行。过去在软土地基上建400米以上的大楼,尚无采用钻孔灌注桩的先例,我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和现场试验,开发了很多新的施工工艺,证明了钻孔灌注桩是能够建造500米、600米级的超高层的。上海中心工程实践的成功,说明我们桩基方面的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发展。

接下来要做地下室。上海中心的地下室有5层,深33米,开发的基坑面积达3万平方米。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都是地下3层,上海中心大厦深了这么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这又是一个大难题。后来我们用了一些比较巧妙的方式,比如以前地下基坑施工需要采用临时结构进行支撑,等到做正式结构时,再将临时支撑通过爆破或机械方法拆除。现在我们直接用楼层结构来代替临时支撑,楼板与临时支撑变成一体化,大大节省了投资,并且不会产生很多废弃物的外排。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基坑周边的环境,减少因基坑变形导致的四周地面或管线的下沉。另外,原先陆家嘴中心区域开发的时候,所有的超高层建筑都是相对独立建造的,地下空间没有很好地利用。上海中心开建以后,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我们又做了很多互联互通的地下空间拓建工程,把整个陆家嘴中心地区的地下室打通了,这个施工难度也是非常高的。拓建工程我们都是采用非开挖的施工方式,用顶管在地下掘进,做成一个个通道。所以说,地下工程的集成开发技术已经成为上海建工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第三是主体结构的施工。比如上海中心主楼的基础,是一个很大的混凝土结构,厚6米,长121米,一次混凝土的浇筑量达到6万立方米。上海建工在混凝土方面的研发上技术力量也非常强,屡创国内外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的世界纪录。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浇筑2.89万立方米,是当时建筑工程的世界纪录。这个世界纪录又被我们自己刷新,一次连续浇筑混凝土总量达到了6万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难在哪里呢?体量大的话,水泥会在浇筑过程中温升产生水化热,温度上升与下降过程中,一旦处理不当,收缩会不均匀,就有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这种情况是灾难性的。所以裂缝控制至关重要,而体量越大,裂缝控制越难。1983年我刚进单位时,一个75立方米的基础浇筑了近2天时间。上海中心大厦1个小时混凝土供应量达1000立方米,现在的技术力量和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建造上海中心的时候,我们调用了集团材料公司的6个搅拌站,来为这个工程供应混凝土,500多辆混凝土搅拌车在现场排队等待浇筑,场面非常壮观。这么大体量的混凝土,单个企业像这样进行浇筑,现在也只有我们上海建工才做到过。我们不但创造了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方量的世界纪录,而且浇筑完成后的裂缝控制完全达到了预期目标。

地上的混凝土结构部分最关键的是模架技术。因为混凝土是流态的,它的硬化成型过程需要通过模架完成,将混凝土浇筑在模板中,等混凝土硬化后再把模板拆除形成结构,这就是模架的功能。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到上海中心大厦,上海建工一代代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技术也发展了近30年了。上海中心这个项目,我们开发出了国内外独创的用液压作为动力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技术。这是世界范围内的最新原创技术,我们有系统的发明专利体系,它是一套非常现代化的智能控制模架装备。我们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有几个特点,操控非常平稳、全封闭式,恐高的人在这个平台上也不会感到害怕。还有环保方面的扬尘问题、光污染和声污染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得到解决。整体钢平台模架又非常工整,标准化程度很高,人在上面施工如同在平地上。运用这套工艺,施工一层、爬升一次,我们最快可以做到两天施工一层,所以现在建造的速度已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了。我们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还能够堆放整层的钢筋,重量可以达到上百吨,施工功效很高。整体钢平台模架由我们上海建工自行设计、制作、安装、拆除,然后周转使用,这是一套适用性非常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装备。

混凝土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混凝土输送到需要的高空位置。大楼如果建造到600米,就要把混凝土输送到600米,怎么进行呢?用混凝土泵车,把混凝土放在泵车斗中,泵车施加压力,通过输送管把混凝土送到浇筑位置。上海建工在混凝土的超高泵送方面也是屡创世界纪录。原来全国最高的上海商城,混凝土泵送高度168米;杨浦大桥的泵送高度是208米;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泵送高度是350米;金茂大厦混凝土的一次泵送高度达到了382.5米,创造了当时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的世界纪录。建造上海商城时,我们购买了国外的泵车来满足168米高的泵送需要。国产泵那时候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只能购买国外进口的泵车。后来一直到建造金茂大厦,我们所有的大型施工机械设备清一色全是采用进口的,但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投标的时候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我们面临一个选择,国外的泵车肯定能够达到我们的要求,但是价格会比国内的泵车贵上许多,大约国产的三台泵车价钱相当于国外进口的二台泵车的价钱,怎么选择?最后我们选择了国内的三一重工泵车产品,三一重工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他们也非常争气,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生产制造的混凝土泵车完成了任务,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达到了492米的国内最高纪录,突破了建造金茂大厦时的高度。之后通过科研与系统试验,三一重工又生产制造了新型泵车以及内径150毫米的输送管用于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我们把混凝土泵送到了610米的实体结构高度,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我们联合三一还进一步开发了能够将混凝土泵送到1000米高度的混凝土泵车。当然,现在国内还没有千米级的高楼,但是研究必须先行一步,技术上我们要有前瞻性,要有系统的储备技术。

从理念到实践,超高层也能创造绿色品牌

我们超高层行业和桥梁行业不太一样,大家通常认为建造桥梁是为老百姓出行创造便利的,所以一般不会有负面反映。对于超高层一直是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超高层该建,另一种认为超高层不绿色、浪费,因此不该建,争论始终没有停止。但不论是从世界范围还是中国范围来看,超高层始终在发展,国内外大量的城市不断涌现超高层建筑,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它们的存在是有现实价值的。比如上海中心大厦整个一栋楼,约58万平方米,它的建筑面积比上海外滩从外白渡桥一直到延安路这一段所有建筑面积的总和还要大,而它的占地面积却只有2万平方米。所以这样一个垂直建筑,对于上海这座用地紧张、追求效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来说,一定是适用的。

上海中心跟其他的大楼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创新点,它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高的綠色超高层建筑。绿色是指什么呢?四个节约和一个环保,也就是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以及环境保护。比如上海中心大厦的玻璃幕墙有内外两层,这在国内的超高层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结构不完全是为了造型美观,它的节能指标也是相当出色的。不论是运行过程中的能源、综合水资源节约,还是延展式网络深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等方面,上海中心的各项统计数据都指向它是一个绿色的建筑。这栋楼一天消耗的能量,比原来预想的大幅度减少,这就是绿色建筑所产生的效应。高楼通常是层叠式的,一层层叠加上去,到了楼里面就会感到空间压抑与拘束。上海中心大厦在双层玻璃幕墙立面间设计了分段开放式的中庭,楼内不同高度的中庭区域形成了独立的生物气候区,改善了大厦空气质量,提供了人们相互交流的公共空间,消除了大楼空间的紧张感,所有这些设计成就了上海中心绿色垂直城市的理念。上海中心大厦经过严格的认证,达到了美国绿色建筑最高等级的铂金级认证以及中国绿色建筑最高等级的三星级认证。这栋大楼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栋超过400米的双认证绿色建筑,它证明了超高层建筑也是能够创造绿色品牌的。“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每年会评选一个世界最佳建筑,上海中心大厦获得了2016年的世界最佳高层建筑奖。在芝加哥召开的高层建筑会议上,评委会在总结中这样说:不要认为上海中心大厦是这一年度规模最大的、高度最高的,因此才拿到这个奖,主要是它融合了大量先进的绿色建筑理念,是这些因素让它成为了世界最佳。上海中心大厦绿色建筑的成效在国际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它已经成为世界绿色超高层建筑的典范。

上海建工之所以能不断刷新建筑新高度、打造绿色品牌,主要是源于持续的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上海建工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我们在建造大楼的过程中,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以此支持重大工程建设。超高层建筑工程建造是我们的传统强项,获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都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金茂大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直到现在这个奖项还是我们国家超高层建筑工程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还率先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的“千米级超高层”支撑计划项目,这也说明上海建工在国内超高层建筑工程建造方面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国家千米级超高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在上海中心大厦得到了全方位的应用,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技术还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项目验收评审时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项目研究成果被科技部指定到北京展览馆参加五年一度的国家科技成果展。

上海建工与其他企业相比,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突出,很大原因在于我们拥有独立从事科研的集团工程研究总院。研究总院设在上海浦江镇,有专职员工约180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居多。工程研究总院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集团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的研发以及集团重大工程项目的科技支撑。上海建工集团下属许多独立法人的子公司,他们都先后成立了研究院,因此我们集团工程研究总院是按两级研发机构进行建设的。一级研发机构包括总院的咨询机构、综合机构、研发机构、产业化机构;二级研发机构就是集团下属子公司的研究院,上下两级研发机构各有所长,都有所为有所不为,采用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开创了科技创新的新局面,预示着上海建工科技创新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时期。集团有工程研究总院技术助力,大幅提升了科研水平及工程支撑能力;通过不断的技术交流活动显著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上海建工科技创新工作为行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从建造大国到建造强国,数字化提升软实力

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建造技术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上海建工在业内也率先致力于数字化建造技术的研究,并将其放在了集团科技发展战略层面,我们集团在这方面应该是走在了全行业的前列。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建设,数字化建造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解决几个方面问题。第一,理论研究的问题。数字化建造技术产生的大量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工程建设是否在可控的范围内。比如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面,通过专门的虚拟仿真软件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分析后,分析结果可以用于浇筑过程中的裂缝控制。第二,数字化建造技术可以改变传统建造方式。举个例子,要保证金茂大厦伸臂桁架层大型钢结构现场一次拼装顺利进行,我们原来是先在工厂进行足尺预拼装,然后编号、拆除,最后再运到现场进行安装,这个方法不会出现问题,但功效很低。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方法,运用BIM系统建立构件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进行模型拼配来解决问题,功效大幅提升。上海中心大厦建造时已经完全舍弃了足尺构件预拼装的方式。第三,数字化建造技术还可以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现在我国超高层建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但我们的工程管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提升,特别是安全管理方面,人工干预居多,信息化程度还比较落后。“十三五”期间,我们申请了国家科技部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超高层安全施工风险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方法来控制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行为、机械设施的安全运行、现场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等。举个例子,我们国内的安全施工措施有的比国外的还要严密,但作业人员的伤亡还是经常发生,主要原因就是自我安全意识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希望开发出相应的安全控制平台系统来辅助管理,对作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监控,当作业人员处于不安全状态时通过智能穿戴装置进行提醒,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大家都知道,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超高层建造的大国,但还不能说是一个建造强国。我认为从大国到强国,工程技術理论水平还要提高,管理方式还要革新,而数字化建造技术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这也正是我们上海建工目前的战略所在。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软实力和硬技术都会大幅提升。建工集团将不懈努力,为中国成为建造强国做出我们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 捷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范文第4篇

教育部在2011年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纵观市面上流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如统编版、苏教版、沪教版等,均将说明文阅读作为八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这其中,统编版与苏教版均选编叶圣陶的名篇《苏州园林》作为精读课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两本教材有一些差异,而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对教材的比较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统编版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整体比较分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由教育部在2016年组织编写,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担任总主编。在以往“人教版”的基础上,搜集广大一线教师的反馈与建议,统编版教材推陈出新,并在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新教材。现深圳市自2017年入学的初中生均使用统编版教材。

苏教版教材由江苏省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统编版推广全国之前,使用该版本教材的省份多为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如浙江省、江苏省等。且本文所选的研究范文为《苏州园林》,是苏州的地标景观,同时叶圣陶先生祖籍也为苏州,选择苏教版作为比较研究对象更有代表性。因此,选择此二种教材版本对一线教学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统编版与苏教版《苏州园林》编写比较

教材的编写一般由文本、助读系统、课后作业组成。通过对比,两种教材版本在文本上不存在差别,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在其它方面,差异较为明显。

(一)助读系统的差异

1.单元导语

统编版将《苏州园林》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其它课文为《中国石拱桥》《蝉》《梦回繁华》,均为说明文。而在苏教版中,《苏州园林》被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中,单元内其它课文均不是说明文。这直接导致了两个版本不同的单元导语:

【统编版】

阅读介绍了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而有关动物的文章,则引导我们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苏教版】

“一山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本单元的课文,为你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你将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罪行,慨叹智者的无奈,从而做出明智的抉择——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

從对比中可以看出,统编版单元导语第一段阐述了所选课文的人文价值,第二段则对学习说明文提出具体的要求,即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说明方法,更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苏教版的导语则将重点放在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由此可以看出,统编版的导语更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也给教师指明备课方向。

2.课前导读

【统编版】

预习

中国古典园林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全胜于明清,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你了解它的建筑特点吗?看一些有关古典园林的图片、纪录片,自己做些总结,与同学交流。

快速阅读,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语句,把握课文大意。

【苏教版】

统编版的导读部分先介绍了古典园林的源起,接着提出疑问,并给出解答疑问的方法。最后,对于说明文的阅读,导读还给出了阅读方法。苏教版没有导读部分,可能因为考虑到本省的学生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无需赘言。然而作为一本向全国推广的义务教育教材,外省的学生占绝大部分。苏教版此处的考虑欠妥。

3.注释

通过对比可知,统编版共有8个注释,苏教版共有26个注释,远远多于统编版。

【统编版】

(1)选文来源   (2)轩榭

(3)胸中有丘壑  (4)鱼戏莲叶间

(5)嶙峋     (6)阶砌

(7)广漆     (8)檐漏

【苏教版】

(1)选文来源,作者介绍 (2)标本

(3)因地制宜      (4)自出心裁

(5)轩榭        (6)布局

(7)池沼        (8)败笔

(9)镂空        (10)重峦叠嶂

(11)胸中有丘壑    (12)鱼戏莲叶间

(13)俯仰生姿     (14)审美

(15)嶙峋       (16)珠光宝气

(17)界        (18)翻了一番

(19)诸如此类     (20)上品

(21)工细       (22)别具匠心

(23)斟酌       (24)栏杆

(25)广漆       (26)闲适

以上注释可以分为3类,即作家作品、生字词、专业术语、诗句解释。其中苏教版的生字词注释有21个,占80%多。然而细看则发现,除了“镂空”“嶙峋”“界”“斟酌”等词需要解释,八年级学生对于其他如“标本”“布局”“审美”“别具匠心”等并不陌生。而统编版加入对“檐漏”的解释,让不熟悉我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意。

4.插图

统编版在增加了5幅华致中拍摄的《拙政园秋色》照片,相较于原人教版没有插图的情况是一大进步。其中一张占最大版面的是拙政园房屋的外观,正好补充了文中对于假山和池沼的描写。另外四幅均为透过屋内镂空的窗棂拍摄的景色,印证了文中所写的“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并且使学生从更直观的角度理解“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朦胧美。

苏教版《苏州园林》无插图。这样的版面设计不仅丧失了说明文的趣味性,也不易加深学生理解。

5.旁批

统编版的《苏州园林》作为精读课文,没有设置旁批。批注只有在自读课文时才出现。而苏教版则在书本右侧设立了“感悟·品味·欣赏”栏目。

(1)用“标本”一词概括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2)“似乎”表揣测。从设计思想说共同点,准确地说明了总特征。

(3)扣住“亭台轩榭地布局”,通过比较,写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4)写假山,突出艺术价值‘写池沼,凸现布局巧妙。

(5)扣住“花草树木的映衬”,写出苏州园林四季常青,优美如画的景色。

(6)三句话从各方面说明花墙和廊子设计的精巧。

(7)从图画美说起,再归结到图画美。

(8)通过比较,称道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由以上八条批注可以看出,苏教版重视对于词语的赏析,同时在其中渗透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然而作为教材的批注,苏教版仅仅将编者的观点直接告诉学生,未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课后作业的差异

设置课后习题,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掌握教学重点。笔者将从题型地设置、考察内容和难易程度对两个版本的习题进行对比。

【统编版】

积累拓展

1.找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概括说明内容。

2.明确段首句是段落概括据,分析优点。

3.揣摩词语:

(1)标本;

(2)对比艺术画/美术画;

(3)对比技术/艺术;

(4)分析“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思考探究

4.说明文练笔。

5.活动二选一:比较《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和苏州园林;比较欧洲古典园林和苏州园林。

【苏教版】

探究·练习

1.概括园林特点。是否由别的介绍思路?

2.分析句子:

(1)能否调换四个排比句子的顺序?

(2)替换加点字,体会表达效果。

(3)能否删掉剧中加点词?

3.找出使用不当的词,并说明理由。

4.结合原文谈如何追求“自然之美”。

从题量上看,统编版要比苏教版多,主要体现在增加了练笔和实践活动环节。这一部分体现出统编版的教材更加重视写作训练以及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从题型设置上来看,两个版本的都有概括文章大意的题,体现出最基本的读懂文意,并且具有一定概括能力的要求。另外,两个版本均有分析加点词句的题,但在考察内容上有一定差别。统编版要求揣摩的词句均体现出说明文准确、严谨的特点,苏教版則有涉及说明顺序、关联词的使用。

从难易程度上比较,统编版习题难度明显高于苏教版。苏教版在习题中设置能否删掉“似乎”一词,而“似乎”在前文的旁批中已经被编者点出表达揣测,学生在此似乎没有分析的必要。另外第三题找出使用不当的加点词,学生只要对照课文即可,这题的设置也欠妥。

三、统编版与苏教版教材比较结果思考

顾之川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由此看来,在必要的语文知识方面,苏教版注重基础字词的解释与识记。但是在说明文知识的习得方面,统编版的指向性更为明确。其次,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方面,统编版在课后习题加入的“思考探究”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人文知识。第三,统编版的导读用问题导入,以及课后习题开放性问题的设置都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相较而言,统编版在《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编写上更胜一筹。

统编版教材的全面推广使用,给全国的初中语文教师一个十分明显的信号,即对文体越来越重视。然而《苏州园林》这一叶圣陶的经典美文,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被编入说明文单元,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初中语文老师们只注重讲授单调的说明文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文章本身美感的体验。笔者相信,无论是谁在阅读过《苏州园林》之后,都有亲自去苏州欣赏园林之美的冲动。假山池沼的堆砌、雕栏玉砌的画舫和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如果仅仅局限于分析其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未免浪费了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如画景致。

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将讲授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与引导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浓郁的“文人气质”与优美的笔触。如授课学生为苏州当地人,学习本篇课文重在培养对本地传统优秀建筑以及文化的自豪感;如面对的是其它地域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古风古韵,让学生们心向往之。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03):15-17.

山旋旋,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华南实验学校教师。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范文第5篇

龚剑,1960年11月生。曾任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工程师,现任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职务。龚剑参加了上海商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等一系列中国标志性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工作。

从上海商城到上海中心,不断超越的里程碑

1949年以前,上海的国际饭店一直是中国最高的楼,83.8米。直到1968年,国内才有了一栋比国际饭店高的楼,是86.5米的广州宾馆,它跃升为当时中国内地最高建筑。1976年,广州又建了120米高的白云宾馆,这是中国第一栋超过100米的楼。为什么100米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数据呢?1972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专门讨论并提出了高层建筑的分类和定义,100米是一个界限。40层以上,100米以上,就称为超高层建筑。在这个高度之下称为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

我认为,上世纪80年代是国内高层、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一个小高潮。上海首栋超过国际饭店的楼,是1983年建成的上海宾馆,由上海建工建造。后来,上海又出现了新锦江大酒店、海伦宾馆、花园饭店、希尔顿酒店、华亭宾馆等一批全国著名的高层建筑,这些建筑都是我们上海建工建造的。它们的出现,对于我们国家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这批建筑中间,高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就是上海商城,工程建设时称上海展览中心北馆,它是我们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

上海商城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最早引入外资的工程项目之一,它由美国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设计,故也被人称为波特曼大楼,是一座大型的公共建筑。它主楼高168米,现在看来并不高,但当时从120米突然之间达到了160多米,还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高度。上海建工下属的一建集团倾注了三个工程管理部来建设这个项目,因为我们国家之前从来没有建造过这么高的大楼,而且它又是有外国人参与投资的工程。由于当时国内的施工机械能力不足,上海商城建造所用的垂直运输塔吊、混凝土固定泵、人货两用电梯等设备,全部都采用进口,不是德国的就是瑞典的。这个项目还有一点比较特殊,我们工程结算经费用的是美金,这是比较少见的,现在国内都只能用人民币结算。

上海商城是引进外资项目,所以施工时采用的是“项目管理”模式。我们原来的管理模式通常是“工地主任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建造房子的时候,我们派出去的人员只负责建楼,担任这个项目的工地主任,其他经济等方面都和他没有关系,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我为什么说上海商城项目有意义,因为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原来的管理方式,采用了“项目经理制”,就是由项目经理来管理工程,经济、工期、成本等等,一揽子都是他负责。可以说这是我们上海建工最早接触到项目管理法的一个工程,这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转型的一个开端。

所以说,上海商城是当时规模最大,高度最高,是上海建筑工程最早引进外资,同时又是采用先进的项目法管理的工程。不仅如此,这个项目当中的技术难点也非常多。上海商城对于我们集团开拓超高层建筑市场而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程项目,它代表了当时国内超高层建造技术的最高水平。20世纪80年代的工程项目群体当中,上海商城是最亮的一个,是经典工程的代表。

上海商城之后,我们国家的超高层建筑发展又迎来了几次高潮,我就讲两个关键时间节点。20世纪90年代,上海建工承建了两个非常有名的建筑,它们在中国率先突破了400米高度。中国第一个超过400米高度的构筑物是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它是浦东改革开放后率先建造的一个地标性工程,高468米,建成时是世界第三高塔;中国第一个超过400米高度的建筑物是金茂大厦,高420.5米,建成时是世界第三高楼。其实那个时候中国的高楼已经可以跟世界上所有的楼相媲美了。2000年以来,上海建工又建造了中国首次突破600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作为构筑物的广州塔,610米高,建成时是世界第一高塔,现在是世界第二高塔;作为建筑物的上海中心大厦,632米高,现在是世界第二高楼,从目前国内建筑的发展情况来看,它会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中国第一高度。从数量上来说,我们国家现在肯定可以算得上是超高层建筑大国。在目前众多的工程项目中,我认为上海中心大厦在工程建造方面又将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它的技术难度等各个方面和以前相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还是新世纪以来,各个阶段里程碑式的超高层建筑项目,基本都出自上海建工集团。可以说,上海建工超高层工程建造的发展史,就是三十多年来中国超高层建筑飞速发展的缩影。

从桩基到模架,不断实现的技术创新

建造一座超高层建筑分为很多阶段,每一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技术难题。首先,地基要承载得起。上海是软土地基,外行都会问,这么多的高楼建在那里,地面沉降怎么办?其实不用担心,它们都是通过桩支撑在深厚的地层中。超高层通常都是用钢管桩或者钻孔灌注桩打到地下80多米深,每一根桩承受的重量可以达到千吨甚至更大。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都采用了大直径的钢管桩,当时这也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術。但钢管桩打设施噪音很大,建造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时浦东刚开发开放,打桩对周围环境还不会产生大的影响;而在建造上海中心大厦的时候,陆家嘴金融中心都已经形成,周围有酒店也有住宅,打桩根本不可能实行。过去在软土地基上建400米以上的大楼,尚无采用钻孔灌注桩的先例,我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和现场试验,开发了很多新的施工工艺,证明了钻孔灌注桩是能够建造500米、600米级的超高层的。上海中心工程实践的成功,说明我们桩基方面的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发展。

接下来要做地下室。上海中心的地下室有5层,深33米,开发的基坑面积达3万平方米。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都是地下3层,上海中心大厦深了这么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这又是一个大难题。后来我们用了一些比较巧妙的方式,比如以前地下基坑施工需要采用临时结构进行支撑,等到做正式结构时,再将临时支撑通过爆破或机械方法拆除。现在我们直接用楼层结构来代替临时支撑,楼板与临时支撑变成一体化,大大节省了投资,并且不会产生很多废弃物的外排。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基坑周边的环境,减少因基坑变形导致的四周地面或管线的下沉。另外,原先陆家嘴中心区域开发的时候,所有的超高层建筑都是相对独立建造的,地下空间没有很好地利用。上海中心开建以后,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我们又做了很多互联互通的地下空间拓建工程,把整个陆家嘴中心地区的地下室打通了,这个施工难度也是非常高的。拓建工程我们都是采用非开挖的施工方式,用顶管在地下掘进,做成一个个通道。所以说,地下工程的集成开发技术已经成为上海建工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第三是主体结构的施工。比如上海中心主楼的基础,是一个很大的混凝土结构,厚6米,长121米,一次混凝土的浇筑量达到6万立方米。上海建工在混凝土方面的研发上技术力量也非常强,屡创国内外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的世界纪录。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浇筑2.89万立方米,是当时建筑工程的世界纪录。这个世界纪录又被我们自己刷新,一次连续浇筑混凝土总量达到了6万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难在哪里呢?体量大的话,水泥会在浇筑过程中温升产生水化热,温度上升与下降过程中,一旦处理不当,收缩会不均匀,就有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这种情况是灾难性的。所以裂缝控制至关重要,而体量越大,裂缝控制越难。1983年我刚进单位时,一个75立方米的基础浇筑了近2天时间。上海中心大厦1个小时混凝土供应量达1000立方米,现在的技术力量和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建造上海中心的时候,我们调用了集团材料公司的6个搅拌站,来为这个工程供应混凝土,500多辆混凝土搅拌车在现场排队等待浇筑,场面非常壮观。这么大体量的混凝土,单个企业像这样进行浇筑,现在也只有我们上海建工才做到过。我们不但创造了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方量的世界纪录,而且浇筑完成后的裂缝控制完全达到了预期目标。

地上的混凝土结构部分最关键的是模架技术。因为混凝土是流态的,它的硬化成型过程需要通过模架完成,将混凝土浇筑在模板中,等混凝土硬化后再把模板拆除形成结构,这就是模架的功能。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到上海中心大厦,上海建工一代代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技术也发展了近30年了。上海中心这个项目,我们开发出了国内外独创的用液压作为动力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技术。这是世界范围内的最新原创技术,我们有系统的发明专利体系,它是一套非常现代化的智能控制模架装备。我们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有几个特点,操控非常平稳、全封闭式,恐高的人在这个平台上也不会感到害怕。还有环保方面的扬尘问题、光污染和声污染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得到解决。整体钢平台模架又非常工整,标准化程度很高,人在上面施工如同在平地上。运用这套工艺,施工一层、爬升一次,我们最快可以做到两天施工一层,所以现在建造的速度已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了。我们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还能够堆放整层的钢筋,重量可以达到上百吨,施工功效很高。整体钢平台模架由我们上海建工自行设计、制作、安装、拆除,然后周转使用,这是一套适用性非常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装备。

混凝土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混凝土输送到需要的高空位置。大楼如果建造到600米,就要把混凝土输送到600米,怎么进行呢?用混凝土泵车,把混凝土放在泵车斗中,泵车施加压力,通过输送管把混凝土送到浇筑位置。上海建工在混凝土的超高泵送方面也是屡创世界纪录。原来全国最高的上海商城,混凝土泵送高度168米;杨浦大桥的泵送高度是208米;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泵送高度是350米;金茂大厦混凝土的一次泵送高度达到了382.5米,创造了当时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的世界纪录。建造上海商城时,我们购买了国外的泵车来满足168米高的泵送需要。国产泵那时候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只能购买国外进口的泵车。后来一直到建造金茂大厦,我们所有的大型施工机械设备清一色全是采用进口的,但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投标的时候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我们面临一个选择,国外的泵车肯定能够达到我们的要求,但是价格会比国内的泵车贵上许多,大约国产的三台泵车价钱相当于国外进口的二台泵车的价钱,怎么选择?最后我们选择了国内的三一重工泵车产品,三一重工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他们也非常争气,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生产制造的混凝土泵车完成了任务,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达到了492米的国内最高纪录,突破了建造金茂大厦时的高度。之后通过科研与系统试验,三一重工又生产制造了新型泵车以及内径150毫米的输送管用于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我们把混凝土泵送到了610米的实体结构高度,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我们联合三一还进一步开发了能够将混凝土泵送到1000米高度的混凝土泵车。当然,现在国内还没有千米级的高楼,但是研究必须先行一步,技术上我们要有前瞻性,要有系统的储备技术。

从理念到实践,超高层也能创造绿色品牌

我们超高层行业和桥梁行业不太一样,大家通常认为建造桥梁是为老百姓出行创造便利的,所以一般不会有负面反映。对于超高层一直是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超高层该建,另一种认为超高层不绿色、浪费,因此不该建,争论始终没有停止。但不论是从世界范围还是中国范围来看,超高层始终在发展,国内外大量的城市不断涌现超高层建筑,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它们的存在是有现实价值的。比如上海中心大厦整个一栋楼,约58万平方米,它的建筑面积比上海外滩从外白渡桥一直到延安路这一段所有建筑面积的总和还要大,而它的占地面积却只有2万平方米。所以这样一个垂直建筑,对于上海这座用地紧张、追求效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来说,一定是适用的。

上海中心跟其他的大楼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创新点,它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高的綠色超高层建筑。绿色是指什么呢?四个节约和一个环保,也就是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以及环境保护。比如上海中心大厦的玻璃幕墙有内外两层,这在国内的超高层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结构不完全是为了造型美观,它的节能指标也是相当出色的。不论是运行过程中的能源、综合水资源节约,还是延展式网络深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等方面,上海中心的各项统计数据都指向它是一个绿色的建筑。这栋楼一天消耗的能量,比原来预想的大幅度减少,这就是绿色建筑所产生的效应。高楼通常是层叠式的,一层层叠加上去,到了楼里面就会感到空间压抑与拘束。上海中心大厦在双层玻璃幕墙立面间设计了分段开放式的中庭,楼内不同高度的中庭区域形成了独立的生物气候区,改善了大厦空气质量,提供了人们相互交流的公共空间,消除了大楼空间的紧张感,所有这些设计成就了上海中心绿色垂直城市的理念。上海中心大厦经过严格的认证,达到了美国绿色建筑最高等级的铂金级认证以及中国绿色建筑最高等级的三星级认证。这栋大楼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栋超过400米的双认证绿色建筑,它证明了超高层建筑也是能够创造绿色品牌的。“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每年会评选一个世界最佳建筑,上海中心大厦获得了2016年的世界最佳高层建筑奖。在芝加哥召开的高层建筑会议上,评委会在总结中这样说:不要认为上海中心大厦是这一年度规模最大的、高度最高的,因此才拿到这个奖,主要是它融合了大量先进的绿色建筑理念,是这些因素让它成为了世界最佳。上海中心大厦绿色建筑的成效在国际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它已经成为世界绿色超高层建筑的典范。

上海建工之所以能不断刷新建筑新高度、打造绿色品牌,主要是源于持续的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上海建工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我们在建造大楼的过程中,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以此支持重大工程建设。超高层建筑工程建造是我们的传统强项,获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都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金茂大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直到现在这个奖项还是我们国家超高层建筑工程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还率先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的“千米级超高层”支撑计划项目,这也说明上海建工在国内超高层建筑工程建造方面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国家千米级超高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在上海中心大厦得到了全方位的应用,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技术还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项目验收评审时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项目研究成果被科技部指定到北京展览馆参加五年一度的国家科技成果展。

上海建工与其他企业相比,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突出,很大原因在于我们拥有独立从事科研的集团工程研究总院。研究总院设在上海浦江镇,有专职员工约180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居多。工程研究总院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集团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的研发以及集团重大工程项目的科技支撑。上海建工集团下属许多独立法人的子公司,他们都先后成立了研究院,因此我们集团工程研究总院是按两级研发机构进行建设的。一级研发机构包括总院的咨询机构、综合机构、研发机构、产业化机构;二级研发机构就是集团下属子公司的研究院,上下两级研发机构各有所长,都有所为有所不为,采用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开创了科技创新的新局面,预示着上海建工科技创新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时期。集团有工程研究总院技术助力,大幅提升了科研水平及工程支撑能力;通过不断的技术交流活动显著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上海建工科技创新工作为行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从建造大国到建造强国,数字化提升软实力

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建造技术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上海建工在业内也率先致力于数字化建造技术的研究,并将其放在了集团科技发展战略层面,我们集团在这方面应该是走在了全行业的前列。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建设,数字化建造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解决几个方面问题。第一,理论研究的问题。数字化建造技术产生的大量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工程建设是否在可控的范围内。比如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面,通过专门的虚拟仿真软件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分析后,分析结果可以用于浇筑过程中的裂缝控制。第二,数字化建造技术可以改变传统建造方式。举个例子,要保证金茂大厦伸臂桁架层大型钢结构现场一次拼装顺利进行,我们原来是先在工厂进行足尺预拼装,然后编号、拆除,最后再运到现场进行安装,这个方法不会出现问题,但功效很低。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方法,运用BIM系统建立构件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进行模型拼配来解决问题,功效大幅提升。上海中心大厦建造时已经完全舍弃了足尺构件预拼装的方式。第三,数字化建造技术还可以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现在我国超高层建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但我们的工程管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提升,特别是安全管理方面,人工干预居多,信息化程度还比较落后。“十三五”期间,我们申请了国家科技部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超高层安全施工风险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方法来控制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行为、机械设施的安全运行、现场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等。举个例子,我们国内的安全施工措施有的比国外的还要严密,但作业人员的伤亡还是经常发生,主要原因就是自我安全意识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希望开发出相应的安全控制平台系统来辅助管理,对作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监控,当作业人员处于不安全状态时通过智能穿戴装置进行提醒,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大家都知道,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超高层建造的大国,但还不能说是一个建造强国。我认为从大国到强国,工程技術理论水平还要提高,管理方式还要革新,而数字化建造技术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这也正是我们上海建工目前的战略所在。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软实力和硬技术都会大幅提升。建工集团将不懈努力,为中国成为建造强国做出我们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 捷

上一篇:建筑环境专业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