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论文范文

2023-09-23

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论文范文第1篇

建设XX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促进XX加速崛起的战略举措,对于加快东部沿海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XX区是承接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转移的重要战场。在当前经济危机尚未见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情况下,如何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结合XX经济开发区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抓住机遇,以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为主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XX经济开发区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并经国家发改委审核确认的省级开发区。总体规划“一区四园”,面积57平方公里。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其核心园,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紧抓产业转移的机遇,XX经济开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泛长三角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发挥循环经济产业园平台优势,坚持产业承接和区域布局优化相结合,做长产业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打造产业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区域特色显著的循环经济产业转移基地。2008年,XX开发区获得全国1436个省级开发区中的“投资环境竞争力百强”、“发展循环经济竞争力百强”称号,被评为“安徽省循环经济模范工业园”,获得XX市开发区综合评价二等奖等。2009年初,又荣获“中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称号。

区域规划“优”。在区域规划方面,XX循环经济产业园由新加坡裕廊国际设计完成。第一部分为产业定位研究,第二部分为概念性总体规划,第三部分为道路基础设施规划,第四部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中,新加坡裕廊国际帮助园区研究并破解了四个科学难题。一是竖向标高和土方平衡问题,采用大型梯田式开发方式,不同地块等高线不等,既使园区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美观架构,又使每平方公里的开发成本至少节约150万元以上;二是压力流与重力流平衡点问题。通过对1万多个坐标点的计算,合理安排了不同地块的高差和坡比,使自来水能自流进去,使污水能自流出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提升泵站,尽可能多地节约园区和企业的运行成本;三是功能分区合理划分问题。以每条产业链作为一个功能分区,根据不同产业链上项目的多少确定不同的用地面积,根据产业集聚对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地质环境、交通环境的不同要求,合理确定不同功能分区的各自方位;四是产业园与外界共生关系问题。通过衔接好与XX石化上下游产品产业链的循环关系,与XX市和安徽省产业发展导向关联关系,以及供电、供水、排水、道路交通等互通关系,使XX循环经济产业园能够精确地融入当地,并形成合理的共生关系,充分体现“以山为尊,以水为重,以史为根,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

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XX区拟在海口镇沿江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的综合性新区——海口临港生态工业园,现已完成7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编制和评审,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修订完成,正按规划程序审批,同时结合XX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机遇,年内将启动起步

1区建设。

招商引资“特”。根据新加坡裕廊规划编制的六大产业链(轻烃产业链、高分子产业链、氰化工产业链、合成气产业链、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同时抓住中石化8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落户机遇,委托有资质的科研院校围绕石化扩能下游产品编制招商项目,选准承接的重点产业和承接点,采用“填空式”招商方式,按照环保“三同时”标准和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要求,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和项目的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一批支撑性强、拉动力大的企业,做到早签约、早开工,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效果。此外,XX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中博会、XX(上海)石油化工项目专题推介会、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世博会等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平台,建立与拟承接的企业“一对一”联系机制,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企业到XX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

基础设施“全”。园区“九通一平”工作强力推进,二期、三期场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工,四期工程已于2008年6月份正式启动,即将全面建成。园区主干道香樟大道、丹桂大道、香椿路、女贞路全面建成,环城西路建成通车,广玉兰路、银杏大道正在建设,开发区整体路网框架正在拉开,雏形初现。水、电等配套工程同步跟进,自来水管网改造已完成,增压泵房已建成并运行;

3.5万伏变电所建成供电,11万伏变电所年内将建成并投入使用;电信、移动、网通布线工程同步实施。污水处理厂采取BOT方式,现已建成并试运行;12.8KM的外排污管网铺设即将全面完成;低压蒸汽管廊局部建成,7月2日正式通汽,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思想观念“新”。思路决定出路。XX经济开发区勇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桎梏和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逆境中抓住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扩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随着XX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加速推进,XX市化学工业区已开始筹建,并确定XX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其起步区,纳入其总体规划。因此,XX开发区在发展思路上及时转变,提出了“依托石化求发展,支持石化大发展;围绕石化做文章,谱写共赢大文章”新发展思路,全力支持XX石化800万吨扩能项目建设,加强与XX石化和XX化学工业区(筹)的联系,最大限度地维护实体经济的基本利益,形成与XX石化、XX市化学工业区(筹)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服务水平“好”。XX经济开发区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和“愚公移山”两条主线,吃苦在前,工作靠前,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把解放思想真正转化到具体实践,体现到工作实效上。

在融资渠道上,XX经济开发区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政策,抢占承接产业转移先机。如及时将《中央和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文件汇编》送到各企业手中,指导企业掌握并用足用好政策;积极参与并组织企业申报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以奖代补资金;鼓励企业产业升级、创业投资和高技术企业发展;积极与金融机构联系,加强银政、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业务创新,及时满足转移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牵动性强的重大转移项目,开辟信贷支持“绿色通道”;积极帮助和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对鼓励类产业以工业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等。2008年园区为企业申报并争取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和贷款贴息800万元,2009年获得165万元,有7

个基建项目顺利进入安徽省城乡建设重点项目库,顺利使用开行贷款8500万元,并继续申报2个项目,继续争取开行贷款5000万元。

在项目建设上,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协调制度,及时协商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转移项目落户等问题;对“861”等省、市重大项目实行分级跟踪负责,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全力支持XX石化800万吨扩能项目建设,加强与XX石化和XX化学工业区(筹)的联系,安排人员专职对接XX市炼化一体办,负责协调和联络有关石化扩能下游产品项目编制和招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快速推进项目建设,统筹做好项目签约、立项、报批、建设、投产各个环节的协调服务工作,能同时进行的尽可能同时进行,能同步推进的尽可能同步推进,做到环环紧扣,有序推进,力求做到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实现四高指标。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经济危机的逆境下,XX开发区投产企业没有一家停产裁员,在建项目没有一个停工待建,园区重大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企业投产率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在自主创新上,继续与高校合作,提高产学研层次水平,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与省以及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促进科技与经济互动融合,为企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鼓励并扶持园区企业申请高科技企业,储备自主创新项目。

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论文范文第2篇

建设XX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促进XX加速崛起的战略举措,对于加快东部沿海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XX区是承接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转移的重要战场。在当前经济危机尚未见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情况下,如何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结合XX经济开发区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抓住机遇,以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为主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XX经济开发区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并经国家发改委审核确认的省级开发区。总体规划“一区四园”,面积57平方公里。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其核心园,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紧抓产业转移的机遇,XX经济开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泛长三角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发挥循环经济产业园平台优势,坚持产业承接和区域布局优化相结合,做长产业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打造产业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区域特色显著的循环经济产业转移基地。2008年,XX开发区获得全国1436个省级开发区中的“投资环境竞争力百强”、“发展循环经济竞争力百强”称号,被评为“安徽省循环经济模范工业园”,获得XX市开发区综合评价二等奖等。2009年初,又荣获“中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称号。

区域规划“优”。在区域规划方面,XX循环经济产业园由新加坡裕廊国际设计完成。第一部分为产业定位研究,第二部分为概念性总体规划,第三部分为道路基础设施规划,第四部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中,新加坡裕廊国际帮助园区研究并破解了四个科学难题。一是竖向标高和土方平衡问题,采用大型梯田式开发方式,不同地块等高线不等,既使园区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美观架构,又使每平方公里的开发成本至少节约150万元以上;二是压力流与重力流平衡点问题。通过对1万多个坐标点的计算,合理安排了不同地块的高差和坡比,使自来水能自流进去,使污水能自流出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提升泵站,尽可能多地节约园区和企业的运行成本;三是功能分区合理划分问题。以每条产业链作为一个功能分区,根据不同产业链上项目的多少确定不同的用地面积,根据产业集聚对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地质环境、交通环境的不同要求,合理确定不同功能分区的各自方位;四是产业园与外界共生关系问题。通过衔接好与XX石化上下游产品产业链的循环关系,与XX市和安徽省产业发展导向关联关系,以及供电、供水、排水、道路交通等互通关系,使XX循环经济产业园能够精确地融入当地,并形成合理的共生关系,充分体现“以山为尊,以水为重,以史为根,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

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XX区拟在海口镇沿江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的综合性新区——海口临港生态工业园,现已完成7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编制和评审,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修订完成,正按规划程序审批,同时结合XX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机遇,年内将启动起步

1区建设。

招商引资“特”。根据新加坡裕廊规划编制的六大产业链(轻烃产业链、高分子产业链、氰化工产业链、合成气产业链、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同时抓住中石化8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落户机遇,委托有资质的科研院校围绕石化扩能下游产品编制招商项目,选准承接的重点产业和承接点,采用“填空式”招商方式,按照环保“三同时”标准和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要求,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和项目的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一批支撑性强、拉动力大的企业,做到早签约、早开工,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效果。此外,XX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中博会、XX(上海)石油化工项目专题推介会、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世博会等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平台,建立与拟承接的企业“一对一”联系机制,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企业到XX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

基础设施“全”。园区“九通一平”工作强力推进,二期、三期场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工,四期工程已于2008年6月份正式启动,即将全面建成。园区主干道香樟大道、丹桂大道、香椿路、女贞路全面建成,环城西路建成通车,广玉兰路、银杏大道正在建设,开发区整体路网框架正在拉开,雏形初现。水、电等配套工程同步跟进,自来水管网改造已完成,增压泵房已建成并运行;

3.5万伏变电所建成供电,11万伏变电所年内将建成并投入使用;电信、移动、网通布线工程同步实施。污水处理厂采取BOT方式,现已建成并试运行;12.8KM的外排污管网铺设即将全面完成;低压蒸汽管廊局部建成,7月2日正式通汽,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思想观念“新”。思路决定出路。XX经济开发区勇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桎梏和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逆境中抓住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扩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随着XX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加速推进,XX市化学工业区已开始筹建,并确定XX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其起步区,纳入其总体规划。因此,XX开发区在发展思路上及时转变,提出了“依托石化求发展,支持石化大发展;围绕石化做文章,谱写共赢大文章”新发展思路,全力支持XX石化800万吨扩能项目建设,加强与XX石化和XX化学工业区(筹)的联系,最大限度地维护实体经济的基本利益,形成与XX石化、XX市化学工业区(筹)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服务水平“好”。XX经济开发区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和“愚公移山”两条主线,吃苦在前,工作靠前,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把解放思想真正转化到具体实践,体现到工作实效上。

在融资渠道上,XX经济开发区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政策,抢占承接产业转移先机。如及时将《中央和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文件汇编》送到各企业手中,指导企业掌握并用足用好政策;积极参与并组织企业申报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以奖代补资金;鼓励企业产业升级、创业投资和高技术企业发展;积极与金融机构联系,加强银政、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业务创新,及时满足转移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牵动性强的重大转移项目,开辟信贷支持“绿色通道”;积极帮助和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对鼓励类产业以工业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等。2008年园区为企业申报并争取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和贷款贴息800万元,2009年获得165万元,有7

个基建项目顺利进入安徽省城乡建设重点项目库,顺利使用开行贷款8500万元,并继续申报2个项目,继续争取开行贷款5000万元。

在项目建设上,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协调制度,及时协商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转移项目落户等问题;对“861”等省、市重大项目实行分级跟踪负责,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全力支持XX石化800万吨扩能项目建设,加强与XX石化和XX化学工业区(筹)的联系,安排人员专职对接XX市炼化一体办,负责协调和联络有关石化扩能下游产品项目编制和招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快速推进项目建设,统筹做好项目签约、立项、报批、建设、投产各个环节的协调服务工作,能同时进行的尽可能同时进行,能同步推进的尽可能同步推进,做到环环紧扣,有序推进,力求做到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实现四高指标。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经济危机的逆境下,XX开发区投产企业没有一家停产裁员,在建项目没有一个停工待建,园区重大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企业投产率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在自主创新上,继续与高校合作,提高产学研层次水平,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与省以及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促进科技与经济互动融合,为企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鼓励并扶持园区企业申请高科技企业,储备自主创新项目。

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的一大特点是国际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东中西部应抓住机遇,发挥不同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发挥优势;区域经济发展

文獻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02—16

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论文范文第4篇

11年来, 通过不断发展, 中心已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方面成果卓著。

如今, 它正日益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不断促进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转移与应用, 为重庆社会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政策扶持——

获科技部火炬计划资金支持

“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就不会有中心越来越快的发展!”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梁伟如此表示。

的确, 中心成立11年来, 不断得到科技部火炬中心、重庆市科委、重庆市财政局及重庆市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有力促进了中心的发展。

中心近年来荣获的各种荣誉称号和资质共计15项, 包括“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服务机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服务机构”……

获得累计超过3000万元项目资金的资助……

在外界力量不断支持中心发展的同时, 中心也主动出击, 去寻找各种可以利用的发展资源, 为我所用。

仅2009年, 中心就从国家和市里争取到8个项目, 共计655万元的资金, 为中心的主要平台建设和长远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伟说, 正是得益于内外力的共同作用, 中心发展越来越快。同时,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心特点, 符合重庆特色的技术转移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拓展国际技术源头, 紧扣产业发展需求, 以共性技术平台为载体, 技术交流培训为手段, 示范服务体系为突破。

实践证明, 这条技术转移思路是行之有效的, 也得到技术供需双方的赞同。

平台建设——

打造全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实现技术转移, 平台建设尤为重要。

梁伟说:“近年来, 我们新建和改进、完善了大型精密仪器、科技文献、工业设计和动漫4个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效果明显。”

翻阅资料, 中心发展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理念赫然在目———做深、做精、做大, 还要做出效益。

多年来, 中心紧紧围绕这一理念, 实现了我市在该领域的巨大进步。

首先, 是来自数量的增长。

据统计, 仅2008年, 中心便增加入网仪器108台, 仪器总量已达到1573台;新装信息采集盒52台, 累积安装207台;入网仪器价值达到12.5亿元。

同时, 入网单位增至85家;新增两个分中心, 形成13+1的架构, 即13所高校、院所、企业和公共测试机构。

其次, 是考评机制。

目前, 我市已修订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促进办法》和《实施细则》, 并逐步完善《考评评分细则》, 表彰了先进单位和先进机组, 发放了上百万元的补贴。

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主任王润说, 我市通过“以奖代补”和“先缴后补”的双向补贴机制, 调动仪器资源方和使用户积极性, 百万元补贴盘活了10多亿元的存量。

第三, 网站改版升级。

通过不断改进, 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站栏目设置更科学, 查询更方便, 内容更丰富, 信息更新更快, 有力地促进了技术转移的实现。目前, 其日访问量已过千人次, 年访问量则达到71万人次。

第四, 平台开放服务效果不断显现。

王润介绍, 中心全年服务企业达到2500家, 测试样品超过百万件, 开机时数达到105万小时, 支持科研项目已有7000余项。

最新统计显示, 入网仪器使用率从2005年平台建设初期的25%提高到了现在的55%左右。平台的辐射能力显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电磁骚扰测试、整车试验台架等大型仪器去年为重庆和周边省承担了上千次试验检测。电镜服务业延伸到了西部乃至全国, 使用率超过100%。

此外, 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大精仪在牛奶三聚氰氨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 重庆不仅有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同时还拥有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为技术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持。

“平台集成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等6个单位的馆藏资源, ”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冯驰介绍说, “有140余个数据库, 文献量达2.6亿条。”

据了解, 该平台采用元数据仓储技术, 为用户提供统一检索、文献传递、定题服务、代查代检、科技查新、馆际阅览等服务。拥有完备的政策法规、组织体系和服务架构, 目前在调试运行中。

渝港合作——

写下两地科技合作新篇章

“我们是内地惟一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进行合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梁伟说。

多年来,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依托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科技、管理和国际化优势, 结合重庆的产业结构特点和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 组织了大规模的渝港对接服务活动。

2003年,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共同组建“渝港生产力促进中心”;

2006年, 与香港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共同举办“提升重庆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讨会”;

2007年, 与重庆华商会、香港模具科技协会共同举办渝港模具技术交流洽谈会;

2008年, 促成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为重庆江北区五里店工业设计园提供咨询服务费为50万元的规划服务。

2009年4月, 中心邀请香港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 (A-PAS) 首席专家来渝, 与长安、力帆、大江、迪马、綦齿、卡福和重庆理工大学等30多家企业、高校交流对接和实地考察, 征集合作研发项目。

……

如今, 为提升双方的合作层面, 拓宽合作渠道, 产生实效, 中心开始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

先后与香港政府创新科技署、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和香港专业研发中心开展一系列交流, 取得了技术转移、联合研发和经贸合作的成果。

首先, 邀请香港创新科技署率汽车零部件、纳米科技及材料、中药等六大研发中心及香港科技园、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等科技支援机构来渝参加高交会, 设立香港馆并获组委会特别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

据悉, 这是香港首次参加珠三角以外的大型科技博览活动。同时, 参会的还有18人的澳门代表团。

其次, 与重庆大学共同组织30位在渝港澳企业家访问中心和校园, 开展产学研活动。

第三, 组织长安、力帆、集成汽车电子和西南大学、重庆工学院、重庆交通大学申报香港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 (APAS) 的平台技术研发项目。

目前, 长安集团正在与APAS合作开发“盘式气压制动器”, 与香港菱科公司研制用于CV11的“车载定位导航系统”, 港方的月供能力现已超过300台。

此外, 九龙橡胶则获得了APAS200万港元的项目资助, 合作开发“汽车无线胎压检测系统”;市中药院专家与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正在进行葛根素磷脂复合物胶囊新药开发。

力帆集团正在与APAS合作开发汽车车身电子模块控制系统, 可望得到港方300万元项目资助。

第四, 促成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为江北五里店工业设计园提供合同金额为50万元的规划咨询, 推荐香港专家出任江北区科技顾问团顾问。

第五, 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力打造渝港合作与技术转移示范基地建设。

第六, 与之合作持续培训区县科技管理干部。

未来, 随着两地合作的不断加深、扩大, 中心将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 寻找新的合作方式, 让两地合作再上台阶。

未来之路——

建成全国优秀、西部一流、

重庆龙头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未来,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目标是———成为全国优秀、西部一流、重庆龙头的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对此, 中心全体科研人员有着自己的打算。

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必须要依靠科委, 进一步整合资源, 提升中心的服务功能。”

同时, 要加快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力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落户中心, 全力做好创新基金、双高、科技保险、大精仪、项目受理等基础性服务工作。

此外, 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市里的经费资助也是重中之重。

他认为, 对于已实施的项目要保质保量、不折不扣, 做出效果、做出亮点、做出品牌, 使之成为政府常态性的支持项目。

事业要有新突破, 体制必须有创新。

为此, 中心将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和用人制度, 管理实现新突破。根据计划, 他们将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竞聘上岗, 实行合理的绩效考核, 发挥激励与约束两个杠杆, 试行新的收入分配办法。

对于自身的不足, 中心领导层非常清楚。“说到底, 就是软多实少, 缺乏长远和核心竞争力, 必须克服这些问题。”

为此, 中心计划大力加强动漫、标准、文献、网控、工业设计等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通过一两年的不懈努力, 建成机制新、功能全、服务优的支撑平台, 使中心真正具备规模化、专业化的服务手段。

在此基础上, 他们明确提出大力创收, 努力盈利的目标。

为此, 中心将实行公司化运作、社会化服务, 市场资源、政府资源一起抓, 逐步改变依靠政府多、创收盈利少的窘况。

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论文范文第5篇

1.1 消极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也会给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分为两个内容:第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导致农村地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目前留守在农村的一般都是老人, 青年一般外出工作, 这样就会导致整个农村的知识水平能力较低, 大部分的农村劳动者都会将农业生产作为整个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村的稍微有文化的青年都不愿意留守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

从整体上来看,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会带来有利的影响。但是,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 各个地区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对来说, 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好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 很多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都会转移到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 这样就会导致西部地区人才流失极为严重, 这就会给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1.2 积极影响

从改革开放以来,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会进城进行劳务, 这种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的收入, 同时也有利于城镇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能够帮助农民进行二次创业, 农民外出进行劳务, 还能增长见识, 学到很多的技术, 这样就能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 会积累一定的知识以及资本,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里定居, 或者会老家进行创业。长期以往, 社会地位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仅能够帮助农民提升生活水平, 还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会使得土地资源不再那么紧张, 能够很好的提升土地的利用率, 能够合理的去配置稀缺的土地资源, 使得较为分散的土地能够重新得被整合利用, 这样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对土地的改建等内容, 能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 合理规划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策略

2.1 提升劳动者的素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们国家大部分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较低, 素质相对来说普遍偏低, 这就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跟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相关的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发挥自身的职能, 政府可以创建一些职能培训班, 帮助劳动者学习相关的技能, 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多多宣传以及鼓励农村劳动者参加继续教育, 帮助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相关的部门在创建培训班的过程当中, 应当结合市场需求, 培养市场上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这样就能够帮助农村劳动者更好的就业。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部分农村都开始用机械化设备代替人工运转, 因此就会产生一定的剩余劳动力, 这也是目前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因此, 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应当制定法律法规, 这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首先能够让农村劳动者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开始工作,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能够很好的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保障并存劳动力的经济收入。除此之外, 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应当向这些劳动者提供就业的信息以及法律援助等等, 帮助农村劳动者能够快速就业, 同时还能够保障自身权益。结束语

总而言之,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的话, 就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只有这样, 才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而帮助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提升。

摘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们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渐的增加, 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目前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有利影响。本文主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朔, 冯素杰.经济增长速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南开经济研究, 2005, (5) :45-47, 64.

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转移支付制度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运行良好的转移支付制度,能够促进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平衡各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推进中央政策的施行。从我国开始实行转移支付制度至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也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入手,分析我国财政体制目前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构想。

[关键词] 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3. 099

1 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分析

我国为改善“地方独大”的局面,于1994年正式施行分税制改革,使一部分财权上移到中央政府,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政策导向能力。其中,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政府从西方引入的一个概念,按照资金的使用用途可以划分为一般性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进行资金拨付时,不规定资金的用途与使用方向,由地方政府根据其实际的情况来合理使用;而专项转移支付则是政府在划拨资金时,明确规定资金的使用方向,不可用于它途。

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包含3项,即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及专项转移支付。我国引入转移支付制度有4个目的:①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从经济角度来说,当经济不景气时,中央可以通过加大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以充实地方财力,增加地方支出和政府投资来缓解地方经济困境。当经济过热、通货严重膨胀时,中央政府可通过减少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来控制地方支出规模,从而为地方的经济过热现象降温。除此之外,转移支付还起着实现民族团结的作用,中央政府通过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来凝聚各民族力量;②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的财政收入,避免地区间贫富差距的出现。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给予欠发达地区较大的经济补助以实现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均等化,为其能够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③减少公共产品带来的正外部性损失以及加强中央政府的政策推进力度。由于一些公共产品和服务存在正外部性,虽然其能够使该地区居民受益并且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但对于未得到任何收益的政府来说,很容易忽视该项公共产品或缺少提供该项产品及服务的动机。因此,中央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来保障地方政府对于该类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除此之外,中央也可通过转移支付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和经济目标;④我国通过税收返还制度保护各地区的既得利益,以及调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2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至今,我国的一些财政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些新问题。就转移支付制度来说,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1)并未实现各地区财力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各地区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均等化。然而,我国税收返还制度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改善作用,反而加剧了地区间贫富的差距。我国的税收返还制度采用基数法,因此就意味着发达地区的税收返还数额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中央采用税收返还制度是为了保护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避免因分税制改革带来的部分地方政府的不良情绪,尤其是发达省市。这一制度的实施实为中央政府的无奈之举,其本身目的就偏离了转移支付所应发挥的作用。

(2)均衡性转移支付所占比例过小。2013年,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11项。其中,起到均衡地区间财政差距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占总转移支付数额的20.4%,而均衡性转移支付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产粮大县奖励金额以及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真正起到均衡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占转移支付总额的3.17%。由此可见,我国对实现各地区均等化的投入力度仍然过小。

(3)我国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种类繁多、项目复杂。专项转移支付被用于特定的公共项目,以弥补地方政府对一些正外部性的公共服务的忽视。但在我国,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立过多、过散、过杂的问题较为突出。2013年,我国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包括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报废更新补助专项资金、“糧安工程”危仓老库维修专项资金等多种细小项目,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几乎所有较为关键的领域。专项转移支付种类繁多也就意味着每一项所能够得到的可利用资金过少,造成资金使用效率过小。

(4)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缺少法律规范性,监督机制不健全。一些发达国家的转移支付制度已经确立了程序化的施行过程、公式化的额度分配,并且通过宪法规范政府间的转移支付的实施。而我国在转移支付方面的相关法律比较欠缺,同时也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仍旧停留在政府规章阶段。

(5)我国省级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仍不完善。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仅仅规范到中央与省一级,省级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仍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我国税收财权被层层上移,而事权却被层层下移,造成越是下级的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越大。

3 对于转移支付的思考

3.1 废除税收返还制度并不是缩小地区间差异的有效方法

目前,许多学者建议我国废除税收返还制度,认为税收返还制度的存在不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但笔者认为,我国目前仍旧需要税收返还制度的存在,原因是:①一些学者之所以认为需要废除税收返还制度是基于公平角度的思考,其认为“多上缴,多返还”的政策明显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其地理位置、资源等天然条件的缺失,导致地方政府经济热情无论多么高涨,也无法达到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但假使我们取消税收返还制度,发达地区的大部分税收被上缴,并由中央宏观统一调控到欠发达地区,这会造成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出现“努力工作,便宜他人”的消极心理,不利于调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②我国目前的税收返还制度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合理的是其制度设计。我国税收返还采用“基数法”,不利于均衡各地区间的财政收入;③税收返还制度不仅存在于中国,在美国、法国、日本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也同样存在,并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基于此,笔者认为,废除税收返还制度并不是实现各地区财政收入均衡化的有效方法,而是应该改善我国的税收返还制度,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发挥其积极的激励作用。①改变我国税收返还的计算方法,使其更加科学有效;②合理調整我国税收返还金额占转移支付总金额的比例,使其不仅能激励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不至于加重地区间的贫富差距;③在我国现有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基础上,增加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并将横向转移支付列为官员考核标准的一种方法,改变发达地区官员的行为偏好。

3.2 转移支付力度并不是越大越好

我国的转移支付力度逐年上涨,201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金额占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的30%多,相当于2013年中央财政收入的70%。我国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上涨意味着我国对转移支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这也说明中央对我国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转移支付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我国的各方面发展。一个国家在每一个特定时期存在着转移支付力度界限,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推行以及目标的实现。当转移支付规模过小时,无法突出中央政府在国家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也不利于中央政府权威的树立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甚至会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全以及稳定。除此之外,还会造成地区间贫富差距的扩大;但如果国家转移支付规模过大,会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过于依赖中央政府,使得地方政府仅注重与上级政府或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仅对上级政府负责而忽视了其与地方百姓之间的责任关系,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

因此,在我国应合理规划转移支付的规模,发挥其积极作用而避免规模过大或过小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我国中央的转移支付规模应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能够合理地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避免地区间贫富差距以及使资金合理分配。同时,还应避免地方政府过度依赖中央政府,确保地方政府有能力承担其事权和责任,发挥地方政府应当发挥的作用。

3.3 利用法律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利用法律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资金的使用绩效,也有利于避免政府之间寻租等行为的产生。笔者认为,我国政府目前应主要明确以下3个方面的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规范:

①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范围。专项转移支付的范围应由立法确定,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执行,避免项目过多导致的资金利用率低下,以及由于项目复杂导致的寻租行为和监管低效率现象;②通过立法明确监督机制。完善监督机制,使转移性资金到达地方时通过监督减少随意支配的可能;③通过立法完善省级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不少省级以下政府没有明确的财政管理体制,缺少制度化规范。因此应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与财权,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的执行标准。

4 结 语

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中重要的一部分,运行良好的转移支付制度能够增强我国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平衡地区间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能力,有效推行中央政策,使资源得到合理化利用。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仍旧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通过对不足进行完善,我国的财政体制不仅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还会对我国的政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黎安.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王浩.完善我国分税制的主要建议[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3]安世杰.浅析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5).

[4]黄克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与税收返还制度存废分析[J].现代经济,2009(8).

[5]朱萍.论我国现阶段政府间转移支付规模的合理界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1).

[6]刘梅.我国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研究:问题、原因及解决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12).

上一篇: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