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范文

2023-10-09

世界文学范文第1篇

2、比较文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导向和探索

3、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教师的素质建设

4、系统论、比较文学和文学

5、比较文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定位研究

6、瑞典本土诗人摘得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

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8、运用比较视域提升世界文学教学的研究

9、浅析《无字》中女性的爱情悲剧

10、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

11、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12、论《曼斯菲尔德庄园》中道德主题的复杂性

13、黑泽明电影与文学的狂欢化

14、他山之助——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琐论

15、世界文学中的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16、解读“比较文学”的狭隘民族性与文化多元性

17、谈简·奥斯丁的婚恋观

18、比较文学未来发展之路

19、“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学术专题全国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召开

20、论变异学与世界文学理论的新发展

21、“世界文学”与非西方世界

22、论比较文学在西方的发展

23、“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大学英美文学教学刍议

24、外国文学史系列课程建设的探索和成效

25、对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26、论1992—2015年间“世界文学”概念的界定

27、《孩子们留下》和《红鞋》女主人公的成长图式结构研究

28、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看文化软实力

29、匠心独运, 各臻其妙

30、论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3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32、比较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介入思路与意义

33、比较文学的人文主义传统

34、当前国内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35、简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

36、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37、评“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

38、关于比较文学危机论的回顾与反思

39、从《会饮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40、《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

41、新时期比较文学何为?

42、世界文学的区域形态及其基本方式

43、研究生团队的最佳结构是什么?

44、“真语文”观引导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思路初探

45、世界文学的新视野:变异学与跨文明研究

46、留学生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之构建

4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新探

48、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境界

49、《鲁滨孙漂流记》的食物与文化

世界文学范文第2篇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富仁写作了一系列古代文学经典重读的文字。这些文字强调从自我感受出发,与文学经典传达的情感和经验直接对话,运用了诸多现代文本解读手法,将阅读还原成了审美体验的过程,从而实现了与古代知识分子真正的心灵沟通。王富仁的这些经典重读的文章,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如何在文本面前发挥主体性、有所作为的范例。

关键词:王富仁 古代文学经典 解读

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富仁写作了一系列古代文学经典解读的文章,最初发表于1991至1995年的《名作欣赏》上,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异常深远的影响。这组文章给中学师生提供了一种极具个人体验的阅读示例,又能被包容在中高考制度的整体框架中——换言之,这些解读并不以思想层面的标新立异自炫,它展现的是解读者细腻出色的艺术感受力和将现代文本解读手法作用于古典作品所带来的清新感。有意味的是,作者提到自己写作这些作品的初衷,是在某种低气压的环境中,试图通过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沟通,寻找自我內心的慰藉和安稳。在这样的背景下,解读者收发自如的学术功力令人称赞。自然,这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操作背后,也有王富仁当年实际任教中学所带来的个人经验和理解在内。在技术层面上,作者将现代文学的文本解读技巧应用于古典作品,以读者的身份——而非权威的阐释者或宣教者——与作品进行精神沟通,切入角度新颖,结论别具一格又平和稳妥。

王富仁的经典解读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从自我感受出发,将阅读还原为审美体验的过程,避免一系列既有结论对阅读活动的干扰。他曾谈道:

当我们一提到岳飞的《满江红》便想到它是一首爱国主义诗词,一提到杜甫的《石壕吏》便想到它反映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生活,一提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想到它表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时候,它们的诗意特征便淡漠了。这些“主题思想”像横亘在我们心灵与诗之间的一道堤坝,使我们的心灵再也难以与诗的本身实现直接的拥抱。其原因何在呢?因为对诗的任何一种主题思想的确定,都把诗的各种丰富的内涵简化了,而诗意恰恰只有使心灵主要活动在直感的、情绪的、审美的,亦即难以言说的境地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被表现出来。a

上文中提到的结论性描述,无疑是以往解读活动一步步提纯的结果。但结论性的描述会受制于时代或个人的局限,对一名“新读者”而言,如果对论断的接受超越了个人的体验,则未必具有积极的意义。王富仁的诗歌解读强调从自己直接感受到的诗歌意境入手,将自己的心灵直接沉浸到诗歌所展现的丰富的心理流程和繁复的意象中去,用个人感受与诗歌传达的经验直接对话。如孟浩然的《春晓》这首人人熟稔的小诗,在王富仁的分析中,它首先被定位为诗人对自己描写的外部世界保持了一定心理距离状况下的创作,展现了诗人从朦胧的无意识到建立起自我主动意识的过程,即人从沉睡到醒来的一刹那间所感受到的春的意蕴;并进一步提示到,伴随这一过程的独特的精神境界,是有着玄妙意味的,这种玄妙之处可以感同身受,却不可言传——“艺术家的目的在于使我们和他共享这种如此丰富、如此具有个性、如此新颖的感情,并使我们也能领受他所无法使我们理解的那种经验。”b从文艺学的角度看,这更接近于“直觉”论的分析方法。“所谓‘直觉’,就是对解读对象的‘直接的领悟’,即当下的、突如其来的、直截了当的理解、觉察。”c

王富仁的古典诗文解读,无疑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如何在文本面前发挥主体性、有所作为的范例。如《江南》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在以往的文学史论述中,多强调乐府民歌内容的写实性和音韵之美。王富仁在《江南》诗中却读出了自由的意味以及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之情。该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莲叶茂盛丰美的样子,但后五句却很快将读者的关注点从“莲”转到了“鱼”上,鱼围绕着无穷碧绿的莲叶追逐嬉戏,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图景,而五个方位词,“间、东、西、南、北”的运用,因为涵盖了所有的方向,实则是没有方向、没有限制、无拘无束地游戏和穿行,更突显出鱼的自由和惬意。这种体验自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味,它跨越的是历代对这首诗的分析、讨论和定评,将“现代人读古诗”变为“现代人读诗”,让读者与作品猝然相遇,将中小学古诗文讲解这种知识传递活动,还原为阅读审美活动;但作者紧扣文本,只谈个人体验,不代古人立言,亦不做颠覆性结论,将重读牢牢框定在审美范畴之中。这种稳妥性正如解读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时展现的,王富仁从刘兰芝的陈述——“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中感受到,这是一位意识到自我存在价值却在婆家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女子的自我申辩,在这种申辩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刘兰芝对丈夫的埋怨和失望,这无关爱情,只是平淡如水的婚姻中常有的抱怨。在这里,王富仁从正常的人的情感取向出发,认为“一个在夫家遭受虐待和歧视而又具有自尊心的女子,是不可能产生对丈夫的真正感情上的爱的,她充其量只能遵守传统妇德,尽到一个妻子对丈夫应尽的义务”d。接下来,王富仁又分析了焦仲卿这个人物形象,指出男主人公在兰芝被遣归时表现出的既同情又犹疑的态度,以及在自己的母亲面前缺乏独立人格的言行,都使得他缺乏获得一名正常女子爱情的基本条件。顺着这一思路推演开来,王富仁认为,刘兰芝的死是由于相继在婆家和娘家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的结果,她对焦仲卿的眷恋,只是由于对方维系了她在人世间的一丝温情。简言之,刘兰芝的死是为了绝弃薄凉无情的人生,而焦仲卿的死则是为了证明自己残存的自我意志,《孔雀东南飞》一诗是作者对人生与命运的思考,其中亦有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但却不是对刘兰芝和焦仲卿已有婚姻关系的歌颂。以往文学史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将《孔雀东南飞》定义为爱情主题,实际已是具有现代意味的划归和提纯操作,王富仁质疑该作品的主题,所采用的方式并非概念的拆解和历史场景的还原,他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袁昌英改编同题话剧时相似的策略,为作品灌注了更多的现代心理活动和伦理原则,内涵的丰富早已突破了原有的主题归纳,实则扬弃并重构了对《孔雀东南飞》的解读理路。充分呈现“现代”所具有的丰富性,以凸显以往文本阐释的僵化和粗疏,这是王富仁的策略,也是现代文学学者重读古典作品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如王富仁所言:“作为一个人,总想感觉到自己,感觉到自己心灵中的东西,而感受别人,感受别人的作品,又是感受自己、感受沉埋在自己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和情绪的唯一途径。”e王富仁的古典诗文赏析,十分注重分析诗人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系数,行文时又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历融入其中,这是古诗的新读,而解读者在古代文人和作品中进行精神追索的热切和虔诚,同样让读者心有戚戚焉。在屈原、陶渊明、杜甫、韩愈等人的作品中,王富仁读出了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和精神意志。陶渊明的《拟挽歌词三首》,包含了从死者观察生者的视角及对生之意义的拷问。在传统的主流文化观中,人們更为重视的是对人生的评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对死后哀荣的执着,掩盖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陶渊明却注意到,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仪式,原本只是为了排解生者的情绪和意愿。这一由死观生的写作视角,让人猛然醒悟——对身后名的追逐,会让自己的一生系于别人的意愿,失却自身的主体性,这是因袭的重负,也是人生的异化。讨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时,王富仁强调的是,诗人的孤独感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四维结构中体味到的“孑然独存,无所凭依”的感觉,这是一个有着使命意识的个体,面对人生的困境,又对所从属的精神谱系的信心有所保留时的缄默与痛楚。上述解读充分融入了王富仁的个人体验,这样的文字贯穿着鲁迅《摩罗诗力说》中“任个人而排众数,掊物质而张灵明”的精神力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知识界低气压氛围中,其中包含的感慨和期许,无疑会令读者动容。

另一个例子是王富仁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解读,他将这首诗理解为“一个老年人的悲哀”。在这篇赏析中,作者将自己的中学老师米中和儿时所见的一个孤寡老人的经历拿来与杜甫作比较。他们都在一连串的生活挫折和人生失意中落入人生的困境,在不断的人生理想破灭之后,他们努力打造一道最后的防线——一个精神上的“窝”。一旦这个“窝”像杜甫草堂上的那些茅草一样被风卷跑、被年轻人公然抱去,他们便陷入彻底的绝望。在王富仁看来,杜甫对茅草得失的担忧,象征着一个历经沧桑的老年人对已经改变了的社会的不信任和无助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现的,正是这些经历了人生节节败退、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极端困窘的老年人脆弱的社会应对能力,以及对如何安放自己风烛残年的困惑。将普通人的经历与文学经典的情景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去探究文字所传达的人类共同的困境,从而拉近读者和经典的心理距离,使得王富仁的经典解读带有强烈的生命体验特征。从教学层面看,王富仁的解读方案是先赢得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性认可和亲近,再去处理诸如文字、音韵和思想等具体问题,以求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王富仁的解读极为契合世态人情,这种世态人情无疑是遵从现代而非古代的逻辑。这批经典解读文字,更像是对鲁迅《故事新编》写作策略的致敬——在古人的躯壳中吹入现代的气息,使其鲜活,和现代人心灵相通。在艺术感悟力和历史知识背景之间,王富仁的知识结构可以保证自己的解读妥帖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但他的解读重心偏向前者;对于中学师生而言,这种文本解读的真正意义在于不为作品的先验性主题左右,在紧扣文本的前提下,表达个人在阅读时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a王富仁:《贾岛〈寻隐者不遇〉的解构主义批评——〈旧诗新解〉(十二)》,《名作欣赏》1993年第5期,第52页。

b柏格森:《创化论》,《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

c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d王富仁:《主题的重建——〈孔雀东南飞〉赏析》,《名作欣赏》1992年第8期,第17页。

e王富仁:《古老的回声·自序》,《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世界文学范文第3篇

2.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min),慈仁短折曰怀,杀戮无辜曰厉,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杀戮无辜曰纣,短折不成曰殇。

襁褓:未满周岁婴儿。 孩提:2~3岁儿童。 齠龀(tiaochen):儿童换牙。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13岁。 笄礼:女子15岁。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50岁。 花甲,耆(qi),平头甲子,: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髦:80~90岁。 期颐:100岁。

主考官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名称

院试:各省学政,童生(儒生),生员(秀才),三年之内两次,第一案首,第

二、三无。 乡试(秋闱):中央政府特派官员,生员及监生,举人,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第一解元,第

二、三无。

会试(春闱):钦差大臣,举人,贡士,乡试次年三月、杏榜,第一会员,第

二、三无。

殿试:皇帝,贡士,进士,会试同年四月、金榜,状元,榜眼,探花。

江表,江东:长江以南的地区。 关中: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山东:崤山以东的地区。有时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地区 九州: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八州、八荒:泛指中国。 南京: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

杭州:临安、钱塘、武林等。 福州:又称三江。 镇江:又称京口。 开封:又称东京。

三都:东汉的三都是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是东都洛阳,北都晋阳,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考妣: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1.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2.指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3.仁义礼智信。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七种借口,无子,淫逸,不事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三从四德: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老大伯,老二仲,老三叔,最小是季。

古时座次坐向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以左为尊;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夜半,子,23-1。鸡鸣,丑,1-3。平旦,寅,3-5。日出,卯,5-7。食时,辰,7-9。隅中,巳,9-11。日中,午,11-13。日昃(ze),未,13-15。晡时,申,15-17。日入,酉,17-19。黄昏,戌,19-21。人定,亥,21-23。

五音,六律:宫商角徵羽,后来变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中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约前26~前22世纪) 黄帝,颛顼,帝喾,尧,禹 夏(前2070~前1600)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帝杼zhu4,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jiong1,帝廑jin3,帝孔甲,帝皋,帝发,帝履癸(桀)

商(前1600-前1046) 商前期(前1600-前1300)

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dan3甲, 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

商后期(前1300-前1046)

盘迁(殷后庚)小辛,小乙

前1300-1251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lin3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纣)

周(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

武王(姬发)

成王(姬诵)

22

康王(姬钊)

25

前1250-1192 1191-1148 前1147-1113 前1112-1102 前1101-1076 前1075-1046 前1046-1043 前1042-1021 前1020-996

昭王(姬瑕)

前995-977 穆王(姬满)

55

前976-922 共gong1王(姬繄yi1hu4扈)23前922-900 懿王(姬囏jian1) 8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xie4)

厉王(姬胡)

37

共和

宣王(姬静)

46

幽王(姬宫涅)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jiu4)

51 桓王(姬林)

23

庄王(姬佗)

釐xi1王(姬胡齐)

前899-892 前891-886 前885-878 前877-841 前841-828 前827-782 前781-771

前770-720 前719-697 前696-682 前681-677

惠王(姬阆)

25

前676-652 襄王(姬郑)

33

前651-619 顷王(姬壬臣)

前618-613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简王(姬夷)

灵王(姬泄心)

景王(姬贵)

敬王(姬匄gai4)

元王(姬仁)

贞定王(姬介)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骄)

烈王(姬喜)

前612-607 21

前606-586 14

前585-572 27

前571-545 25

前544-520 43

前519-477 8

前476-469 28

前468-441 15

前440-426 24

前425-402 26

前401-376 7

前375-369

显王(姬扁)

48

前368-321 慎靓jing4王(姬定)6

前320-315 赧nan3王(姬延)

59

前314-256 秦(前221-前207)

秦始皇(嬴政)

前221-210 秦二世(胡亥)

前209-207 秦子婴

无 汉(前206-公元220)

西汉(前206-公元25)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前206-195 惠帝(刘盈)

前194-188 高后(吕雉)

前187-180 文帝(刘恒)

23

前179-157 景帝(刘启)

前156-141 武帝(刘彻)

53

前140-87 昭帝(刘弗陵)

前86-74 宣帝(刘询)

前73-49 元帝(刘奭shi4)

成帝(刘鷔ao3)

哀帝(刘欣)

平帝(刘衎kan4)

孺子婴(王莽摄政)

(新)王莽

淮阳王(刘玄)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明帝(刘庄)

章帝(刘炟da3)

和帝(刘肇)

前48-33 前32-7 前6-1 1-5 6-8 9-22 23-25 25-57 58-75 76-88 89-105

殇帝(刘隆)

106 安帝(刘祜hu4)

107-125 顺帝(刘保)

126-144 冲帝(刘炳)

质帝(刘缵zuan3)

桓帝(刘志)

灵帝(刘宏)

献帝(刘协)

三国(220-280)

文帝(曹丕)

明帝(曹睿)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元帝(曹奂)陈留王

145 146 147-167 168-189 190-220 220-226 227-239 240-253 254-259 260-265

昭烈帝(刘备)

221-223 后主(刘禅)

223-263 吴

大帝(孙权)

会稽王(孙亮)

景帝(孙休)

乌程侯(孙皓)

晋(265-420)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min3)帝(司马邺)

东晋(317-420)

222-252

252-257

258-264

264-280 265-290 290-306 307-313 313-317

元帝(司马睿)

317-322 明帝(司马绍)

322-326 成帝(司马衍)

325-342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yu4)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343-344 345-361 362-365 366-371 371-372 373-396 397-418 419-420 420-422

少帝(刘义符)

423-424 文帝(刘义隆)

424-453 孝武帝(刘骏)

454-464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

顺帝(刘准)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ze2)

郁林王(萧昭业)

海陵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465 465-472 473-477 477-479 479-482 483-493 494 494 494-498 499-501 501-502

梁(502-557)

武帝(萧衍)

502-549 简文帝(萧纲)

550-551 元帝(萧绎)

552-555 敬帝(萧方智)

555-556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557-559 文帝(陈蒨)

560-566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

567-568 宣帝(陈顼xu1)

569-582 后主(陈叔宝)

583-589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拓跋焘)

424-452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濬jun4)

献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ke4)

孝明帝(元诩)

孝庄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

东魏(534-550)

452 452-465 466-471 471-499 500-515 516-528 528-530 530-531 531 531-532 532-534

孝静帝(元善见)

534-550 西魏(535-556)

文帝(元宝炬)

535-551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幼主(高恒)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yu4)

552-554 554-556 550-559 560 560-561 561-565 565-576 577 557 557-560

武帝(宇文邕yong1)

561-578 宣帝(宇文赟yun1)

579 静帝(宇文衍)

579-581 隋朝(581-618)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文帝(杨坚)

581-604 炀帝(杨广)

605-617 恭帝(杨侑)

617-618 唐(618-907)

高祖(李渊)

618-626 太宗(李世民)

627-649 高宗(李治)

650-683 中宗(李显)

684 睿宗(李旦)

684 武后(武曌zhao4)

684-690 武后称帝,该国号为周

690-704 中宗(李显复唐国号)

705-710 睿宗(李旦)

710-712 玄宗(李隆基)

肃宗(李亨)

代宗(李豫)

德宗(李阔)

顺宗(李诵)

宪宗(李纯)

穆宗(李恒)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chen2)

懿宗(李漼cui3)

712-756 756-761 762-779 780-805 805 806-820 821-824 825-827 827-840 841-846 847-859 859-874

僖宗(李儇xuan1)

874-888 昭宗(李晔)

889-904 哀帝(李柷zhu4)

904-907 五代(907-960)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

末帝(朱瑱zhen4)

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xu4)

明宗(李嗣源又名亶dan3)

闵帝(朱从厚)

末帝(朱从珂)

后晋(936-946)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贵)

907-913 913-923 923-926 926-933 934 934-936 936-941 942-946

后汉(947-950)

高祖(刘暠gao3)

947-948 隐帝(刘承祐)

948-950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

951-954 世宗(柴荣)

954-959 恭帝(柴宗训)

959-960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

960-976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976-998 真宗(赵恒)

998-1022 仁宗(赵祯)

1023-1063 英宗(赵曙)

1064-1067 神宗(赵顼)

1068-1085 哲宗(赵煦xu4)

1086-1100 徽宗(赵佶)

1101-1125 钦宗(赵恒)

1126-1127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

1127-1162 孝宗(赵眘shen4)

1163-1189 光宗(赵惇)

1190-1194 宁宗(赵扩)

1195-1224 理宗(赵昀yun2)

1225-1264 度宗(赵禥qi2)

1265-1274 恭帝(赵xian3)

1275-1276 端宗(赵昰shi4)

1276-1278 帝昺(赵昺bing3)

1278-1279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该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

907-926 太宗(-德光)

927-947 世宗(-阮)

947-951 穆宗(-璟)

951-969 景宗(-贤)

969-982 圣宗(-隆绪)

982-1031 兴宗(-宗真)

1031-1055 道宗(-洪基)

1055-1101 天祚帝(-延禧)

1101-1125 金: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旻min2,本名阿骨打)1115-1123 太宗(-晟)

1123-1135 熙宗(-亶dan3)

1135-1149 海陵王(-亮)

1149-1161 世宗(-雍)

1161-1189 章宗(-璟)

1190-1208 卫绍王(-永济)

1209-1213 宣宗(-珣)

1213-1223 哀宗(-守绪)

1224-1234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氏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1206-1227 托雷(监国)

1228 太宗(-窝阔台)

1229-1241 乃马真后(称制)

1242-1246 定宗(-贵由)

1246-1248 海迷失后(称制)

1249-1251 宪宗(-蒙哥)

1251-1259 世祖(-忽必烈)

1260-1294 成宗(-铁穆耳)

1295-1307 武宗(-海山)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硕德八剌)

恭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速吉八)

文宗(-图帖睦尔)

明宗(-和世剌)

文宗

宁宗(-懿璘质班)

顺帝(-妥懽帖睦尔)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

洪武

1308-1311 1312-1320 1321-1323 1324-1328 1328 1328 1329-1330 1330-1331 1332 1333-1368 1368-1398

惠帝(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成祖(朱棣)

永乐

1403-1424 仁宗(朱高炽)

洪熙

1425 宣宗(朱瞻基)

宣德

英宗(朱祁镇)

正统

代宗(朱祁钰)

景泰

英宗(朱祁镇)

天顺

宪宗(朱见深)

成化

孝宗(朱祐樘tang2武宗(朱厚照)

正德

世宗(朱厚熜cong1)嘉靖

穆宗(朱载垕hou4) 隆庆

神宗(朱翊yi4钧) 万历

光宗(朱常洛)

泰昌

1426-1435

1436-1449

1450-1457

1457-1464

1465-1487

弘治

1506-1521

1522-1566

1567-1572

1573-1620

1620

1488-1505

)

熹宗(朱由校)

天启

1621-1627 思宗(朱由检)

崇祯

1628-1644 清:爱新觉罗氏(1644-1911)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圣祖(-玄烨)

康熙

世宗(-胤禛)

雍正

高宗(-弘历)

乾隆

仁宗(-颙yong2琰yan3)嘉庆 宣宗(-闵min2宁) 道光

文宗(-奕詝zhu3) 咸丰

穆宗(-载淳)

同治

德宗(-载湉tian2)光绪

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

世界文学范文第4篇

摘要: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是文学的共同体,两者相互依存,同构共生。不过现如今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存在诸多问题,文学创作认为文学批评机械化、同质化严重,甚至趋炎逢迎,不能真实地评析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批评又认为文学创作过于套路,毫无新颖,没有佳作。事实上,两者之间都应坚持以人为本,为读者服务,共同担负起构建时代精神的责任来。

关键词:文学创作;文学批评;隔膜

1引言

写作是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应伴随人们一生,然而在我国写作止于高中结束,很多人到了工作岗位可能连写一份工作报告都要去网上照抄照搬,而文学创作只是小众行为。近些年,文学创作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长篇小说每年出版量达到3000部,这些小说种类繁多,成功地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真实表现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在我国文学界出现百花盛开的局面。与此同时,文学批评也随之复兴,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做出褒贬评析,在文学共同体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不过随着文学批评与政权的逐渐分离,文学创作似乎得到了自由,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间友谊的裂缝也越来越宽。

2唇齿相依,却彼此隔膜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两者都在文学范畴里,不过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文学创作是一个个人化的过程,相对独立,文学批评却要从整体视角下考察一部文学作品是否符合文化传统或文化背景。没有文学创作,谈不上文学批评,所以文学创作是文学批评生存的土壤,为文学批评提供养料。而文学批评则是文学创作的生长剂,为文学创作催生助长,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先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相互依存,这在文学创作者和文字批评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共识。

文学创作者往往期待文学批评者能够读出自己作品里的细腻情感和作品里蕴含的真正价值及理念等,以此来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公众的认可,扩大自身的知名度,激发自己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不过文学批评家并不会按照创作者的期望对其作品进行评析,由于文学批评者接受到的文学教育各不相同,面对众多的作品,只能按照自己所学到的批评套路对作品进行评论,要么搬来一些概念和生僻词语,要么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对作品里的内容却提到很少,有时根本没有参照文本,因此这种批评很难按照文学创作者的预期达到效果,自然让作家非常失望。所以在写作技术方面,作家们往往对文学批评家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文学批评在他们眼中成了鸡肋[1]。不过文学批评者也经常对文学创作表示不满,指出文学界虽然创作出的作品数量和种类繁多,尤其现在多媒体时代,所有人都可以创作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却总是缺乏新意,不能使人眼前一亮,不能使人为之呐喊,真正鼓舞人心的作品太少等。文学创作者与文学批评者双方相互指责对方,友谊的船说翻就翻,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逐渐形成了一层无法超越的隔膜。

3敷衍与痴爱,责任同构

文学的边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进一步延伸,文学批评也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向前一步,文学创作失去文学批评,虽然不会对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变,但也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痕迹[2]。同样没有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则会是纸上空谈,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它们的最终服务目标,都是人。它们其实是对等互助、同生共构的关系。

然而在许多作品研讨会上,我们不难看到存在太多的敷衍现象。文学批评者在发言中对作品极力赞赏,他们经常高歌赞美一部作品,称其为“珠宝”、“完美的艺术”等等,也给于作家高度的评价,称其“优秀作家”、“先锋”等等,这些溢美之词太过泛滥,即使谈及作品的不足之处,也会稍稍带过,话锋一转,又转回作品的优势,批评者的这种态度使人很自然联想到红包批评、人情批评,这样反而使读者对作品本身降低了兴趣,也使文学进步的可能性降低,也会使文学界出现的有特色的作品销声匿迹。而文学创作者也会在公众场合公开表达对批评家的感激之情,感谢批评家对自己的栽培,感谢批评家对作品的欣赏,并立志以后会出更好的作品等等。

不过文学创作者在私下里会觉得,创作是个体的行为,是自己的宇宙,与文学批评着没有什么关系,文学批评者的评析对自己的作品并无实质性的用处。而文学批评者在谈到整个文学的形势时,则又义愤填膺,指出整个文坛都比较死寂,没有上好的杰作,整个文学界都为了逢迎读者而写作,太过媚俗。总之,文学创作者与文学批评家的隔膜越来越大,文学创作认为文学批评家对作品的分析太过僵硬,分析不做作品真正的内涵,所以越来越不信任文学批评家,而文学批评家也看不上文学作家,认为作家们按照套路写作,引诱读者进入圈套,或者作家只是把写作当成赚钱的手段,不会有真正的文学营养在里面。因此,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并没有做到并肩同行,同舟共济,文学创作者没有从文学批评家的评析里判断出自己作品的好与坏,而文学批评家也没有从文学作品中发现是否有实质性的进步。

尽管如此,存在即意义,即使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但都无一不可或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要服务于读者,它们是文学的共同体,注定要在每个时代留下脚印,是每个时代人们对文字对情感的表达方式,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所以解决当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间的间隙问题,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是同生共构的关系[3],尤其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作家和批评家,应坚持以人为本,致力追求真善美,

文学作品要反映人们的心声[4],而文学批评也要深入社会实际,分析作品对照现实生活所存在的缺陷,并真诚地揭露出来,这样才能真正提醒作家,使作家进步。因为文学批评只强调作品对读者的娱乐性质,却忽略作品背后的消极因素,那就没有负起文学批评的真正责任,只是敷衍了事。但是,无论是文学创作者还是文学批评家,应建立一种对文学痴爱的态度,文学批评家由于痴爱文学,才不能容忍文学作品里的负面影响,而文学创作者由于对文学痴爱,才应该坦然接受文学批评家真诚的建议,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文学水平上真正地提高。

当我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时,文学创作应该积极地站出来,贴近实际,洞悉社会问题,参与时代精神的而构建。而文学批评也要介入现实,加强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以及对文学的理解,解析文学作品与现实的關系,帮助人们发现现实中的深层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洱.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J].上海文化,2017(1):103-127.

[2]毛郭平.问题·原因·对策——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J].西北民族大学报.2020(5):182-188.

[3]毛郭平.“多元对等互动”视角下的文学批评[J].学习与探索,2020(2):170-178.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信息:肖一诺,女,2000年10月,汉,湖南省衡山县人,大学本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创作、文艺学等。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世界文学范文第5篇

【摘要】现代文学教学中“怎么教”问题是教师们在教学改革中实验最多、用力最为集中的方面,本文试图总结近三十年教学实践和有关教学论文作以梳理归纳,以期对现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改革有所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现代文学  教学法

如果说“教什么”是教师们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考虑的问题,那么,“怎么教”这一为了达到既定目标、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则是教师们在教学改革中实验最多、用力最为集中的方面。这既如黄修己所反复“呼吁”的——“现代文学教学也要百花齐放”[1],也如范志强所认定的——“相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为重要”[2],更多的现代文学教师的探索与实验已经在他们的教学论文中留下了充分的证明。

就近三十年的主要教学论文来看,现代文学的教师们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繁杂而又多样。据初步统计,大约有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研究型教学、创造型教学、比较教学法、教师讲述分析法、师生共同分析法、学生讲析教师小结法、学生独立分析法、舞台演出法、诗文朗诵法以及电化教学、影视剧的播放、多媒体与网络的利用等20余种。如果按照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频率和教师们论述的深浅度来考察,比较具体、常见的则有如下六种:(一)启发式教学。它在杨占升的《改进教学漫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3期)、周筱华《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新思路》(《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等论文中曾经被多次提及,而又在曹安娜的《现代文学启发式教学的探索》中(《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得到了详尽的论述。而总括他们的观点,这种方法强调师生间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主张以疑问、询问、设问、反问或者课堂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二)讨论式教学。这种方法与启发式教学紧密相连,它除了在上述曹安娜、周筱华的文章中被同时论述外,卫奉一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之浅见》(《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论文则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即它在包含启发式教学的师生间互动的情况下,更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锋,并且,这种方法还要求教师应有对讨论内容的统筹安排,学生则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比较教学法。这种方法在王志明的《电影电视与现代文学教学》(《广西高教研究》1999年第2期)和上述卫奉一的文章中被从一般比较的意义上进行理解,他们要比较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改编前后的异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版本差异、同一时代不同流派的社团及其作家作品、同一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以及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等等;而田玲华的《比较文学方法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芦海英的《文学比较介入现代文学教学探析》(《淮海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则把比较文学中的一些方法和思路借鉴到现代文学的教学中来,她们所强调的是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中外作家作品之间、同类主题不同作家的创作之间以及不同的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四)开放式教学。这种方法曾经在陆嘉明的《开放型交叉系统教学法初探——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性思考和实践》(《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中较早地得到了系统的论述,而后的梁丹译、姜彩燕等也都分别著文进行了大力肯定与提倡。从他们的表述来看,无论是“教学内容实行开放”,还是“思维方式实行开放”,抑或是“教学形式实行开放”,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起来。(五)电化教学。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所谓“电化教学”,其实就是通过放电影、电视、录象或录音的方式來辅助教学,它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现代文学教学中被普遍地运用。王圣杰的《现代文学课的形象思维教学》(《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宋凤英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初探》(《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年第3期)等论文都认为电化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它既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加深对现代文学原著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六)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比电化教学更为先进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主要是利用以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设备所构成的“多媒体”制作课件进行教学。由于它能够集声音、视频、图像、文字、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因而在中国的计算机和因特网得到迅速发展的90年代末期以后,便很快被包括现代文学在内的各科教师所使用。对此,李柏青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现代文学〉教学》(《琼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姜彩燕的《现代文学教学中的美感教育与历史认知》等论文都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且,他们都认为多媒体课件具有简便快捷、内容丰富和形象生动的特征,既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学生。

参考文献:

[1]黄修己:《现代文学教学也要百花齐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3期

[2]范志强:《从创新教育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上一篇:青年文学下一篇:建筑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