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货币范文

2023-09-24

世界货币范文第1篇

[摘 要]比特币自2009年诞生以来,交易价格已由最初的0.25美分上涨至近来的最高价19000多美元,惊人的价格涨幅使其成为当下最火热的资产,对经济和金融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一路走来,比特币在源源不断的争议中毁誉参半,有人称赞它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也有人认为它什么也不是。那么比特币的魔力何在?在货币方面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比特币能否成功应对当前的挑战?文章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究比特币的货币发展前景。

[关键词]比特币;发展前景;挑战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1.041

1 比特币概述

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了开源软件以及构建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本质上,比特币是一个相互验证的公开记账系统,其工作就是记录所有账户发生的交易。

比特币的魔力在于它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多数货币有很大不同,比特币没有统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任何人只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算力,都有机会通过求出特定的“哈希值”,即“挖矿”创造比特币。最初,每十分钟产生50个比特币,随着时间的推移,“挖矿”的难度在不断加大,产生比特币的速度在下降,每隔四年产量减半,这将比特币的总量限定在2100万枚的同时也起到防止通货膨胀的作用。比特币的运行和流通则通过开源的P2P算法实现,不受任何政府和机构控制,从发行到运行无不体现出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比特币的交易通过比特币钱包客户端随机产生的地址进行,交易者的地址可以任意变更,无须身份验证,有效地保护了交易者的隐私。比特币的交易程序简便,交易成本极其低廉,并且能够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比特币节点实现国际流通,完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2 从货币角度解读比特币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从物物交换、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到正在演变的电子货币过程。回顾货币的演变历史,可以发现货币的演变呈现三个显著特征即货币材质去实体化、货币价值虚拟化和货币职能符号化。

货币的去实体化使得其更易于携带、保管和流通使用,不仅成本更加低廉,更打破了货币流通的地域限制,这无疑将是未来货币的发展趋势。在货币价值虚拟化过程中,从商品货币到金属货币的演变,货币的实用价值已大大降低;纸币的出现,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后,使得货币本身的价值基本消失,而货币的电子化意味着其实用价值彻底消失。货币本身价值的缺失由国家信用作为替代补充,因此,货币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和政府信用的认可。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基本职能。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中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它既可以是法定货币,也可以是比特币;从流通角度看,比特币可以通过网络节点实现在不同人、不同地址之间的流转;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世界货币角度看,比特币以其去中心化的特点,不受任何政府或机构控制,可以通过网络节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使用,且能够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风险。从贮藏手段角度看,当比特币能够与其他法定货币兑换时,由于其总量固定的特性,使它具备极好的保值功能。

不难发现在货币形态和货币职能方面比特币都具备良好的货币属性,从货币价值虚拟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为货币必须解决公众的信任问题。传统货币通过国家信用背书作为保障。而国家信用支持下的一国法定货币在通货膨胀政策下也会使人民利益受损,同样,一国法定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时,会使他国面临因战争、货币政策改变而遭受损失的风险。而比特币能够获得公众的信任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于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点,比特币的生产和运行由公众决定,不受任何政府和机构控制;二是它完全公开的可以验证的账本的事实,不需要第三方机构,资产和交易的真实性接受公开验证;三是它基于开源软件代码的事实,比特币的代码对公众公开、免费,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它,如果你希望改善它,可以修正代码错误或向开发者提议,依赖于公众的贡献使它能够实现不断地自我完善与提升;四是比特币的系统中不存在发行机构和交易担保,只有严密的数学算法,而数学远比人更加安全、真实可靠。因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虽未被认可,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货币的功能。

3 比特币质疑分析

3.1 投机性引起比特币价格的暴涨暴跌,作为成熟的货币需要有稳定的价值

作为价值尺度,比特币价格的大起大落不利于交易双方用比特币对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衡量,同时价格波动很可能使持币者遭受贬值亏损的风险,不利于其贮藏手段的发挥。价格的波动确实影响了比特币货币职能的实现,但投机性会吸引更多的交易者加入,随着交易者增多,比特币在市值的扩大,更多的商家考虑支持和接受比特币,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与比特币挂钩,以比特币标价,比特币的价格可能会越来越稳定。

3.2 比特币没有使用价值,投入比特币“挖矿”的劳动属于无效劳动

比特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记账工具,使得交易更加安全、自由且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价值,而正是“挖矿”活动保证了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有效进行,并不是所谓的无效劳动。

3.3 比特币是一种通缩货币,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比特币的产量固定在2100万枚,但是比特币可以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使用;经过比特币社区多数参与者同意后比特币可以通过“分叉”的途径产生“新币”或提高比特币流通速度;此外,经济社会中并非只有一种货币,比特币不仅可以与法币同时存在,还可以与莱特币、瑞波币等新的虚拟货币共同服务经济社会。

4 比特币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比特币因其去中心化的特性不仅挑战了央行的货币发行权,也影响了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而匿名性则引发了洗钱、非法交易、偷税以及恐怖主义融资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政府不得不管。另一方面,随着比特币在支付领域的推广,比特币生态链的不断壮大,政府封禁时的阻力更大、后果更加严重。由于P2P网络的特性使得只要有网络存在,比特币系统就不会消失,这造成了政府监管上的困难。若对比特币一味地封杀则会引发黑市交易,也可能抑制一项重大的金融创新,而政府的态度及政策对比特币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将比特币置于适当的监管之下,有效打击利用比特币进行的不法行为是比特币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关键。目前,世界各国正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美国共和党已发布了数字货币改革方案,欧洲就限制比特币匿名性交易的新规达成一致,可以看出比特币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5 结 论

综上所述,比特币能否成为真正的货币乃至成为一种世界货币,其核心问题在于:比特币能否在市值增大,使用范围的推广中实现价格趋于稳定,政府能否通过合理的法律规范引导比特币实现良性发展,有效打击利用比特币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实现扬其长、去其短,同时又能避免被某些大国所控制而破坏其去中心化特性。若比特币能成功应对这些问题,它必定会走向光明的货币之路。

参考文献:

[1] Gerald P Dwyer.The Economics of Bitcoin and Similar Private Digital Currencie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17):81-91.

[2]李钧,长铗.比特币:一个虚幻而真实的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吴要祖(1991—),男,汉族,河南洛阳人,就读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孙程杰(1993—),男,汉族,江苏泰州人,就读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世界货币范文第2篇

該文在我国企业货币资金控制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先进的货币资金控制方法,提出了企业货币资金控制管理应从预算制度、审批制度、内部控制和财务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减少企业运营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希望能给实际的货币资金控制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货币资金是企业重要的资产,属于流动性的资产,在企业日常运营的过程中,是企业偿付能力的主要标志。企业运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也就是货币资金的增加,由此可以看出,货币资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采取有效的货币资金控制和管理的措施,从而提高货币资金的管理水平,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货币资金的控制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近年来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增加,很多西方的先进管理和控制理念进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但是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科学的货币资金预算

预算制度的建立,对于货币资金管理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型的集团公司,需要在年初制定每个子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以及需要完成的利润目标等,然后财务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资金预算编制,如生产、销售、采购等人员相关的业务费用等。编制完成后,需要逐级上报审批,经过最高领导层的同意后,才可以执行,如果审批的过程中,对预算提出了意见,要及时的进行修改,最后在全年预算的基础上,进行更细致的货币资金预算。为了保证资金预算可以顺利的实施,可以将预算的执行情况,纳入到日常的考核中,使企业的货币资金可以达到收支平衡,避免企业货币资金的过剩或不足的现象出现。

2严格的货币资金审批

在严格执行货币资金预算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审批程序,规定审评人的权限和责任等。根据企业内部相关的规定,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审批,如果资金的数额巨大,超过了审批人的权限,需要上报到企业的领导层,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杜绝超预算和越权审批的资金使用。由于企业每天的资金流量很大,要想使用货币资金,首先应该进行申请,说明资金的用途、金额和支付方式等,同时给出相应的发票和收据等手续,审批人员根据申请的材料,按照企业相关的制度,进行货币资金的划拨。为了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在审批完成之后,还应该进行复核,确认货币资金使用是否有理有据,审批程序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相关的手续是否齐全等。

3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收入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很好的扼制企业内部腐败和违法等出现,对收入进行控制时,应该保证每笔收入都开具相应的手续,尽量使用银行转账,避免使用现金结算,尤其是大量货币资金的收入,如果采用现金,要及时的存入到银行中,在收款完成后,出纳人员应该在凭证上盖章。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应该利用会计、出纳等财务工作人员之间的制约机制,货币资金的管理要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能,同时采取岗位轮换制,避免长期工作导致的隐蔽违法行为。

支出控制。货币资金的支出,应该建立在预算的基础上,每笔支出都要有相应的预算,如果是突发性的支出,没有在原先的预算中,就要提交给企业的管理层,待审批工作完成后,由会计人员进行复核,最大程度上保证资金使用符合企业的相关制度。实际的支付时,尽量使用银行转账,避免直接使用现金结算,在货币资金支出前,出纳人员应该确认会计凭证和审批手续,然后才能够付款,并加盖“付讫”的公章,并将相关的手续存档。在支出控制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内部牵制制度,最大程度上减少违法的现象,如会计人员负责单据的审核和凭证的填写,出纳人员负责现金和银行转账,每个部门负责一个环节,共同进行货币资金的控制。

保管控制。企业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通常比较重视货币资金支出和收入的控制,没有意识到保管控制的重要性,使得很多企业资金被挪用,在需要使用资金时,才发现资金已经不在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重视货币资金的保管控制。在实际的货币资金保管中,所有的资金只能由出纳人员负责,即使企业的领导,也不可以接触资金。严格的执行库存现金限额,每天查对库存现金和账上金额是否相符,并由企业的管理者突击检查,检查货币资金的保管情况。出纳人员在工作交接时,应该明确保险柜钥匙的数量,以及保管的具体人员,理清货币资金保管的责任。

4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会计工作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货币资金,尤其是现金收入和支付业务。面对大量的现金,容易引起人的贪婪欲,走向犯罪,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廉洁自律、诚信为本、不做假账。货币资金的管理,需要财务人员来完成,财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很高,受到我国教育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较低,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只能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使得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一定的漏洞。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保证财务人员的素质,利用财务管理软件等,对货币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控制。企业在招聘中,要尽量提高招聘的标准,招收具有足够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对于现有的财务人员,可以定期的进行培训,让其学习先进的货币资金控制理念和方法,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

货币资金作为企业运营的重要条件,贯穿在整个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对于每个企业来说,货币资金管理都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可以减少企业运营的成本,优化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充分发挥出货币资金应有的作用,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世界货币范文第3篇

摘要: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分析,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始终围绕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展开的,这是贯穿从《巴黎手稿》到《资本论》的一条隐性线索。《巴黎手稿》侧重把货币的神圣幻象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大纲》则侧重揭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在此基础之上,《资本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把货币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透视出马克思货币批判的“视域转换”。这种“转换”不仅关涉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而且关乎消解这一异化的现实道路。

关键词:非神圣形象;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资本的货币;货币批判

货币,这个人类经济生活的“润滑剂”,不仅是现代社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结“纽带”,而且作为驱之不散的“幽灵”游荡在现代人的周围。因此,对货币本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西方经济学家通常局限于对货币流程的实证描述,回避对货币本质的探究。或者说,即使追问货币的本质,也仅仅从经济学角度将其归结为货币金属论或货币名目论等表层经济现象,难以深入货币本质的内在根据。国内学术界对货币本质的研究,或者从货币本身入手,或者从经济哲学(1)的视角切入。这两种研究路径在某种意义上都“遮蔽”了马克思对于货币本质的真实理解。马克思关于货币本质的追问,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始终围绕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展开的。这不仅构成马克思从哲学角度分析货币的内在根据,而且成为马克思哲学观形成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确立自己哲学的理论任务:“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1]4这种“非神圣形象”指的是什么?人是如何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又是如何消解这一异化的?从马克思的诸多著作中可以看出,这种“非神圣形象”指的是以金钱、货币为代表的“物神”,因此,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是揭露市民社会中利己的人在世俗神——“货币”中的自我异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中货币的批判。马克思的货币批判不仅关涉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而且关乎消解这一异化的现实道路,这构成从《巴黎手稿》到《资本论》的一条隐性线索。

一、货币的“神圣幻象”:马克思货币批判的“靶子”

货币如何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世俗神”?人又是如何在这种“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把这一问题的根源归结为私有制,并明确提出其哲学的迫切任务是必须厘清私有制所导致的全部异化与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2]51。私有制、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全部异化与货币制度之间的关系?这与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分析有什么关系?要厘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追溯到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趣——人类解放。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前者是从哲学自身的理论任务切入的,后者则从现实的犹太人问题着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作为自己哲学的理论任务,并将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归结为这样一个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1]11这是马克思从宏观角度对人类解放的理论界定。而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在对“非神圣形象”进行深入阐发的同时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各种关系回归人自身。在马克思看来,犹太人的解放从终极意义上就是把人从以赚钱为动机的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这是现代世界的普遍实践任务。因为在市民社会中,利己的人把金钱奉为他们的“世俗神”,“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1]52。由于这种世俗的犹太精神从市民生活中不断产生并在货币制度中最终形成,因此,要把人从犹太精神中彻底解放出来,就必须废除这种非人性的货币制度。由此看来,马克思从现实的犹太人问题出发,进一步具体地论证了其哲学的理论任务。

为什么这种货币制度是非人性的?因为在这种货币制度中,人处于一种异化状态,这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 [2]85时,才为我们而存在。如果说私有制对应着货币制度的话,那么私有财产就对应着货币。虽然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时并没有明确指出这种货币制度是什么,但是他借助这两个因素阐明了货币的本质。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金钱是人的劳动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是对货币极其抽象的理解。在《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类特性理解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他撇开经验意义上的货币——金钱,一针见血地指出货币的本质是“人的异化的、外化的和外在化的类本质”[2]144。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进一步从社会交往的角度对人的异化的类本质进行具体界定,这才真正揭示货币的本质“首先不在于财产通过它转让,而在于人的产品赖以互相补充的中介活动或中介运动,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成为货币的属性”[2]164-165 。这种作为交换中介的货币是私有财产的丧失自身的、异化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货币作为一种私有财产,它将战胜其他形式的私有财产,因为在私有制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交换,这种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中介运动,不是人的关系,而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即价值,货币就是这种“作为价值的价值”的现实存在。由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都是关于人自身的理解,因而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角度理解货币就是从人自身理解货币,正如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所把握到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货币中获得自己最极端的表现”[3]一样,马克思进一步揭示“货币是人的类本质的自我异化”。就此而言,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对“人”而言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它把一切人的和自然的特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把坚贞变成背叛、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明智变成愚蠢……货币的这种神力包含在它的本质中。由于货币不仅是需要与对象之间的“牵线人”,而且是自然界与人相互联结的纽带,因而它是一切纽带的纽带。货币所享有的这种“特权”在人们观念中形成一种货币的“神圣幻象”:似乎货币占有一切对象的普遍性是货币本质的“万能”。这种以货币为基础的有效需求和以我的需要为基础的无效需求之间的差异是存在与思维之间的差异,因为人的需要的实现只有通过货币才得以可能。由此,马克思指出:“货币作为现存的和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了、替换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品质和人的品质的混淆和替换。”[2]145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对人的价值的“僭越”。由此看来,马克思对货币的批判就是对造成货币“神圣幻象”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

粗看起来,马克思与前人关于货币本质的理解并无本质差异:赫斯早在《论货币的本质》中就把货币理解为社会交往的类本质的自我异化,揭示货币作为社会关系的“幻影”而存在,“金钱不外是非组织化的、因而脱离我们自己的理性意志并因此统治我们的人类社会现代生产方式的幻影”[4];穆勒把货币理解为“交换的媒介”深为马克思“赞赏”。但是他们就此止步不前了。他们共同的缺陷在于:抹杀了作为异化的社会联系的货币得以存在的历史前提。这正是马克思超越前人的关键所在。马克思的货币批判不是对货币本身的批判,而是对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的批判,它的目的在于推翻束缚人、奴役人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正是这种理论旨趣决定了马克思对于货币本质的理解犹如“晴天霹雳”与他的前人根本“断裂”开来。因此,马克思《巴黎手稿》对货币本质的分析仅仅是他作为哲学理论任务的货币批判的“冰山一角”,由于当时他还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现实层面的经济活动,因而他既无法理解货币与人的历史发展,也无法厘清货币与资本的内在关联,这构成马克思《大纲》分析货币本质的重要维度。

二、货币的“历史限度”:马克思货币批判的“密钥”

虽然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把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对这种私有制的起源即“外化劳动是如何促进人类发展进程”这一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回答,《大纲》“货币章”对人类发展三形态的相关论述却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把“密钥”。经济学家很清楚,货币存在的前提是社会联系的物化,但由于他们把货币仅仅理解为“物”,而不是“社会关系”,因而他们无法驱逐“物”的神秘性,“经济学家们把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受这些关系支配的物所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这种粗俗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同样粗俗的唯心主义,甚至是一种拜物教,它把社会关系作为物的内在规定归之于物,从而使物神秘化”[5]。与此相反,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信赖物而不是人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是物化的社会关系,“这种物是人们相互间的物化的关系,是物化的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无非是人们互相间生产活动的关系”[6]110。由于马克思把货币的本质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因而他突破古典经济学家对货币的形而上学理解,进一步揭示货币得以存在的历史前提,这是马克思在《大纲》“货币章”论述似乎与哲学“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类发展三形态的根本原因。

在古代社会,人们在狭小的范围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对人的依赖是最初的社会形式。现代社会以分工和交换为前提,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未来社会,建立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货币只是出现在各共同体的边界上,它起初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而存在,随着商业民族的发展,货币不可避免地作为第三种规定出现,在这个意义上,它加速共同体的没落。第二个阶段,作为交换价值本身的货币不仅是整个社会生产的基础,而且是个人得以存在的前提,货币从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一跃为“目的”本身,“货币从它表现为单纯流通手段这样一种奴仆形象,一跃而成为商品世界中的统治者和上帝”[6]173。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不会瓦解社会形式,反而是社会形式发展的主动轮,这是货币作为第三种规定的典型形式。第三个阶段,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以一切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但这些自由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它以交换价值的生产为前提,这种生产不仅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而且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在这个意义上,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物质条件。由此,马克思把对货币本质的分析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6]108 。

在现代社会,一切产品和活动都“烙”上交换价值的“印迹”,这既以人与人之间血缘关系的解体为前提,又以生产者之间的全面依赖为保证,“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赖,构成他们的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表现在交换价值上,因为对于每个个人来说,只有通过交换价值,他自己的活动或产品才成为他的活动或产品;他必须生产一般产品——交换价值,或本身孤立化的、个体化的交换价值,即货币” [6]106。因此,货币作为一种物化的社会关系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理论确证,因为个人只有通过物的形式才能取得和证明自己的社会权力,每个个人作为货币所有者在他的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在这里,商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由普遍交换所形成的社会联系作为凌驾于他们之上的社会权力而存在,随着生产的社会性的增长,货币的权力也按同一程度增长。这深刻地表明:人们的普遍联系在商品交换中被异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在交换价值即货币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这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

在现代社会,货币主要在第三种规定即作为交换价值本身的意义上发挥作用,“在这种形式中,货币不是仅仅表现为手段,也不是表现为尺度,而是表现为目的本身”[6]168,充分发展的货币的第三种规定,以前两种规定为前提并且是它们的统一。货币在第三种规定上表现为生产过程,因为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只存在于雇佣劳动存在的地方,所以,作为目的本身的货币就成为普遍勤劳的手段。这样,真正的财富源泉就打开了。但是,在这里所阐述的货币规定中,隐藏着关于货币性质的一种幻想,即死抱住货币的一种抽象规定而无视这种规定中所含的矛盾。这种幻想不但赋予货币以“世俗神”的意义,而且掩盖了货币在其最后完成的规定上表现为自我消灭的矛盾,即整个实际财富的世界与作为财富的一般形式的货币之间的矛盾。因为作为一般财富物质代表的货币只有重新投入流通与个别的特殊财富交换才能实现自身,否则,它只能成为实际财富的“幻影”,这里潜伏着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如果说,作为交换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货币归属于作为货币的货币的话,那么作为交换价值本身的货币就潜在地包含作为资本的货币。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从纯粹形式上考察货币,因而它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货币抽象;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因而它是特定历史的产物。二是作为货币的货币体现的是交换主体的自由、平等,因为从简单规定上理解货币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对立表面上都消失了;作为资本的货币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主体形式上的“平等”下所掩盖的实质上的不平等。三是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人们在有限贪欲的驱使下追寻财富的过程;作为资本的货币是在以交换价值为前提的无止境的致富欲的“推动”下追寻财富的过程,因为在现代社会,资本作为财富一般形式的货币,是一种不断要超出自己界限的欲望。由此看来,对资本的研究不过是对货币的研究,资本作为不断增殖意义上的货币,在更高形态上彰显了货币的潜力,但二者有质的区别,“作为资本的货币是超出了作为货币的货币的简单规定的一种货币规定。这可以看作是更高的实现;正如可以说猿发展为人一样。但是,这里较低级的形式是作为包容较高级形式的主体出现的。无论如何,作为资本的货币不同于作为货币的货币”[6]206 。那么,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只有当资本家在自由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能创造出比自身的消费价值更大的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7]198。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两个特点:第一,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货币为中介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第二,在资本和劳动的“不平等”交换中,资本潜在地包含作为自为存在的劳动即工人与作为自为存在的资本即资本家之间的内在对抗。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资本的货币,不仅是物化的社会关系的最高表现,而且是现代社会“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现实表达。因为在现代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普照光”,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个人从属于像命运一样存在于他们之外的“物”,但这种“物”并不从属于把这种生产当作共同财富来对待的个人。这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不仅揭示货币得以存在的历史限度,而且把货币批判的矛头直指现代社会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如何冲破这种“物”对人的全面统治,直接关涉如何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道路。

三、从《巴黎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

货币批判的视域转换

《巴黎手稿》侧重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出发把货币的神圣幻象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大纲》则侧重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出发揭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历史性和暂时性,《资本论》在此基础之上,一方面从商品-货币-资本的拜物教基础出发揭示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与之相应,马克思的货币批判也就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这透视出马克思货币批判的“视域转换”。这里需要阐明的问题是:这种“转换”何以可能?厘清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货币批判的内在旨趣,而且有助于我们弄清楚马克思的货币批判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地位。作为资本的货币是货币本质的真实内涵,它得以可能的条件只能通过劳动加以阐明,因为“劳动与商品的交换”是资本增殖的关键。这种以雇佣劳动为典型特征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构成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因此,马克思的货币批判就是对现代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由此,要弄清楚马克思货币批判的“视域转换”,就必须对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劳动和人的存在方式进行深入剖析,这三个维度以“吸血鬼”的“蜕变”、“死劳动”吞噬“活劳动”和人与物的“颠倒”形式呈现出来并构成马克思货币批判的“三位一体”。

(一)“吸血鬼”的“蜕变”。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把“资本”理解为“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并且把这种支配权归结为资本的购买力。在此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区分货币与资本。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当资金能给所有者带来利润时才叫资本,但这种利润更多地是货币意义上的资本和利息。这在《大纲》对于货币本质的分析中仍属于作为货币的货币,作为资本的货币须以劳动力商品化为前提,这个前提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现代社会才得以可能。《巴黎手稿》从私有财产的历史形式——地产、货币和资本出发,把私有财产的起源归结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大纲》则着重阐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如何通过人的外化劳动得以实现并在何种意义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尽管马克思在《大纲》中通过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揭示资本增殖的“秘密”,但由于当时他还没有真正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真实含义,因而无法明确区分劳动力价值与劳动价值,从而仍然把“资本”理解为“对工人劳动的支配权”。与《巴黎手稿》不同的是,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指出这种“劳动”是同资本这个已设定的交换价值相对立的“使用价值”。直到《资本论》,马克思才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不像古典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7]611。这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古典经济学家一直“遮蔽”的资本主义“裂缝”,从而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剥削”的秘密,尽管这种“剥削”为华丽的“物”的外衣所掩盖。马克思通过“吸血鬼”的“蜕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上的“平等”下所掩盖的实质上的不平等。要揭示这种“不平等”,就必须追溯到引起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劳动,“劳动是酵母,它被投入资本,使资本发酵”[6]256。

(二)“死劳动”吞噬“活劳动”。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不仅把私有财产的主体归结为劳动,而且把私有财产的起源归结为外化劳动对人的发展问题,因而他把作为私有财产发达形式的货币看作异化劳动的结果。而在《大纲》中,马克思把对货币本质的分析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联系起来,货币作为物化的社会关系只存在于雇佣劳动存在的地方。《巴黎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指私有制中人的异化状态,《大纲》中的雇佣劳动则特指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角度来看,资本的增殖就是“死劳动”吞噬“活劳动”的过程,这个物化的过程从工人方面来说表现为劳动的异化过程,从资本方面来说,则表现为对他人劳动的占有。因此,我们要剖析资本增殖的“秘密”就必须从“雇佣劳动”入手,但不了解劳动二重性就不了解雇佣劳动,因为这种劳动对于资本来说是使用价值,对于工人来说却是交换价值。如果劳动对双方都作为使用价值而存在,那么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就“名副其实”,但是这里的“劳动”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不同规定之间的交换,这就暗含着: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而它所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后者作为创造价值的源泉,其价值要远远大于前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家取得对工人“无酬劳动的支配权”。由此看来,《资本论》对劳动二重性的阐述是理解“资本增殖”的关键,“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7]269。由于劳动的二重性总是与作为劳动主体的“人”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人”的理解是马克思货币批判的突破口。

(三)人与物的“颠倒”。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关于“人”有个经典的比喻:“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帽子,那么,有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 [1]597这个英国人是银行巨子李嘉图,这个德国人是大学教授黑格尔。如果说作为经济学家的李嘉图把“人”变成“帽子”,把人与人的关系理解为物与物的关系,从而使“人”颠倒为“物”的话,那么作为哲学家的黑格尔则把“帽子”变成“观念”,把物与物的关系理解为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不仅使“人”颠倒为“物”,而且使“物”颠倒为“观念”。因此,只有深刻揭示人与物“颠倒”的内在根源,才能破除“帽子”与“观念”对人的“遮蔽”。由此,马克思既摒弃黑格尔从抽象精神劳动理解“人”的思辨路径,又戳穿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的“阴谋”,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但是在私有制中,劳动成为谋生的手段,从事生产的人只是作为“动物”意义上的“工人”而存在,并且这种异化劳动只有通过对他人的现实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性上揭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恰恰印证了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这些“现实的个人”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从属于不断增殖的资本。如果说《巴黎手稿》侧重从理想性维度把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看作人的本质,并揭示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话,那么《大纲》更侧重从现实性上考察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所形成的物化社会关系,从而揭示人与物“颠倒”的历史前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商品形式出发才真正揭示这一前提的“商品-货币-资本”的拜物教基础。《资本论》不仅从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的内在关联诠释人的存在的二重性,而且把这种物化的社会关系具体化为“商品”、“货币”、“资本”的“物与物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但是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商品、货币还是资本都不过是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化身”,因为作为资本的货币不断以商品、货币的形式交替出现,并始终围绕处于过程中的价值主体展开,“资本按其概念来说是货币,但是这种货币不再以简单的金银形式存在,也不再作为与流通相对立的货币存在,而是以一切实体的即各种商品的形式存在” [6]229。由此看来,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是在“世俗神”——“作为资本的货币”中的自我异化。由于拜物教所呈现的商品、货币、资本对人的全面统治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要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必须推翻束缚人、奴役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货币批判的内在旨趣。

由于马克思的货币批判是“手打麻袋意在驴子”[6]194,这里的“麻袋”指的是“货币本身”,而“驴子”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任何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打的都是 “麻袋”,而造成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根源在于“驴子”。因此,马克思的货币批判并非对货币本身的批判,而是对人在非神圣形象——“作为资本的货币”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因而是对人自身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货币批判,不仅是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一把“密钥”,而且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关键所在。离开货币批判,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的哲学任务——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是抽象的、含混的和漂浮的;离开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哲学任务,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的货币批判就是零碎的、表面的和无根的。因此,只有通过货币批判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理论内涵。相反,我们只有通过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哲学任务才能深入挖掘货币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真实意蕴。

注释:

(1)国内学术界90年代末召开的“经济哲学”研讨会,以及随后召开的“货币哲学”研讨会,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对货币的经济学理解,他们从历史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深入阐发货币所内蕴的哲学思想。但是,从经济哲学考察货币与从哲学本身的理论任务研究货币有质的区别:如果说前者使货币与人的关系问题浮出水面的话,那么后者更侧重货币对人的整个存在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齐·朗兹胡特, J·P·迈尔.马克思早期著作对重新理解马克思学说的意义[C]//《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93.

[4][德]赫斯.卢格在巴黎[J].社会(第8卷),1931,(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8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吴 勇)

世界货币范文第4篇

摘 要:从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货币流通相关理论,从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三个方面分析了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流通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加深了新的货币环境下对货币流通机制的认识,以期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第三方移動支付;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

1 文献综述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金融创新的加快,第三方支付以其便捷、低成本、安全性较高等特点,迅速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支付习惯。第三方支付本质是收款方和付款方之间的支付桥梁,通过搭建支付平台来为首付款双方提供资金划转,资金清结算以及技术、安全保障服务,主要业务包括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款发行和受理及其他。自第三方移动支付推出以来,整个行业就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乃至井喷式的增长。不过近些年来,相关政策的颁布,监管力度的加大,使整个行业开始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其增长也有所放缓,趋于平稳的态势。2013年至2018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平均增速超过200%,根据艾瑞咨询《2018中国第三方支付年度数据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为190.5万亿元,同比增速达58.4%,创下五年来的“新低”,预计未来两年增速仍将放缓。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也对传统的金融机构相关业务和货币政策带来冲击,这也使它成为近些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和运用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在不断地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得到深刻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行业都发生着巨大变革,支付领域的变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分析这一系列变革以及由它所产生的影响,对未来支付领域发展,对更好地发挥支付服务经济金融和社会生活有着积极意义。我们处在一个货币系统和支付方式都在发生快速变革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无纸币”时代的见证者,当然这也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加了难度,本文将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作了理论分析,加深了对日益复杂的货币体系和支付环境下的货币流通的认识,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国内外的研究多数是关于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和监管研究。国际清算银行(BIS)是这方面最早的研究机构,BIS(1996)认为电子货币的使用可能会暂时减少货币总量,也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具体如何影响则无定论。蒲成毅(2002),随着数字现金使用的普及,货币供应量将会减少,并且会发生结构变化,而货币流通速度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尹龙(2004)指出,电子货币的使用在短期内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但是很难作出准确估算。周光友(2009)对我国电子货币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货币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代替传统货币,并且电子货币使得不同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对货币供给产生了影响。

2 第三方移动支付对货币流通影响的理论分析

假定货币供给视为内生变量,货币供给由货币需求决定,且短期内二者相等。由著名的费雪方程式:

MV=PT

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T为交易量。费雪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恒定不变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货币流通速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经济化程度、制度环境、支付习惯等,因此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保持稳定,但短期其实是一直在变化的。

将费雪方程式进行变式得到货币需求函数形式:

因此在名义GDP保持稳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由货币流通速度决定。

第三方移动支付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便捷性,加上支付方式的不断创新,支付方式从密码支付发展到指纹支付甚至脸部识别等,相较于传统现金支付,省去了找零等步骤,从时间上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同时,与第三方支付合作的机构、商店在地区上不断扩大,数量上也在迅速增加,为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人们对已形成的支付习惯可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在支付时优先考虑第三方支付,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乘数方面,根据货币乘数理论:

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C和银行存款准备金R构成,Rt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e为超额准备金,S为定期存款rt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k为现金漏损率。由公式可以看出,货币乘数m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法定准备金率rt、超额准备金率re和现金漏损率k。其中法定准备金率一般由央行规定,不会受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影响。由于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对现金的替代效应,使得人们减少现金的持有,导致现金漏损率降低,从而扩大了货币乘数,增加了广义货币供给。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提高了整个支付过程的流畅度,使得银行降低了超额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增大。

货币需求方面,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

x其中M1为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M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前者主要受到个人收入的影响,后者则主要受利率影响,L为流动性偏好。

第三方支付对现金具有很强的替代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商店、机构都提供了支持第三方支付的渠道,第三方支付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交易性需求,因此会减少人们的现金持有;第三方支付也有着相当好的流动性,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提现、转账等操作,从而便捷了货币在各个层次间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满足预防性货币需求;现在的具有支付功能的APP如支付宝、微信等都提供了理财途径,而且平均收益率普遍高于银行活期存款收益率,因此也可以部分满足人们的投机性需求。综上,第三方支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持有现金的需求,从而减少货币供给。

综合以上货币相关理论结合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第三方移动支付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增大了货币乘数,从而减少了广义的货币供给。

3 政策建议

3.1 加强监管,鼓励创新

第三方移动支付是近些年来以互联网,通信设备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基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小额支付领域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可否认第三方移动支付是支付领域高速发展的新兴事物,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正是由于它发展过于迅速,而相关监管政策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潜在的危险,并对现有的货币政策形成挑战,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因此,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不应忽略第三方移动支付带来的影响,在加强的监管前提下提倡创新支付体系的创新。

3.2 构建完善的研究体系

由前文所述可知,第三方移动支付对现有货币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虽然有理论可循,但由于交易量巨大,数据统计困难,想要定量分析其影响仍难以实现,现阶段国内也还没有统一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有效的、可靠的指标体系来把握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体系产生的影响,以更加精确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3.3 完善货币层次划分

由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替代效应,第三方移动支付替代了现金和活期存款,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影响了货币层次的划分,目前第三方移动支付中流通的电子货币属于哪一货币层次,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对此货币当局应该进一步细化、优化货币层次划分标准。

参考文献

[1]周光友.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3):129-138.

[2]尹龙.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0,(04):34-41.

[3]蒲成毅.数字现金对货币供应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2,(05):81-89.

[4]文先明,苏孟婷,王姣.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我国广义货币流通的影响[J].经济数学,2019,(06):1-9.

[5]王峥.第三方支付视角下电子货币对现金替代作用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8,(06):87-92.

[6]任晶銘.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8.

[7]白瑞涛.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实证分析[D].长春:东北财经大学,2016.

世界货币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选择就“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探究”,这一论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了确保分析和研究的全面性,设计以下研究框架。首先,阐述国际货币体系的定义,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以及目标、目标作用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标准等内容,利于增加对际货币体系的了解,为后续内容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阐述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情况,分析五个演变阶段的条件以及特点和内容等,利于了解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最后,探索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掌握美元、欧元以及人民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演进  发展趋势

当下世界经济联系日渐密切,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经济依赖性增加,相互之间影响不断加深。在此背景下,各个国家要想更好发展本国经济,必须掌握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发展情况,掌握货币金融力量在国际力量中发挥的作用,了解货币体系发展现状,并结合国际货币发展情况,探索应对国际货币风险的举措,如倡导本币的国际化,并和国内的改革配套工作同时开展,把强大的制度以及政策经验和市场作为支撑,保障各个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1 国际货币体系相关阐述

1.1 国际货币体系定义

国际货币体系定义为:各个国家的政府机构为了更好地适应对外贸易和国际结算实际需求,针对国际贸易货币兑换及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作出的安排和制定的标准,以及为此所构建的系统化组织全称。国际货币体系可以为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交易支付活动提供整套的安排与惯例,可确保国际贸易活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1.2 国际货币体系内容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其一,确定了各个国家的货币比价,如调整货币幅度变化、波动斜线以及汇率原则的确定等。其二,国际收支调整采取各类举措和各个国家货币兑换的特性,例如本国货币是否可以对外兑换,本国货币能否有效限制对外的支付等。其三,确定储备的资产并明确货币储备资产的实际供应模式。其四,调节国际收支的举措,如顺差国家方和逆差国家主体承担责任。其五,协调国际金融类事物,磋商并调节相关管理工作。

详细来说,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主要是国际支付的原则以及国际收支的调节模式、确定国际货币以及储备资产这几个方面,把各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依据,以此明确世界和各个国家货币汇率的制度、国际货币的金融性事务管理协调机制以及建设相关的监督与协调体系。此外,也可确定国际资金的融通机制,明确主导货币与国际货币,建设国际货币的收支约束管理机制等[1]。

1.3 国际货币体系的目标以及标准

国际货币体系目标为:保障各个国家贸易的有效开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利的开发和利用各个国家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应用以及各自经济发展目标。国际货币体系目标作用为:建设汇率机制,避免出现循环恶意贬值,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解决国际贸易收支不平衡问题,并探索有效解决国际贸易收支不平衡解决方法,确保各个国家主体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国际货币体系的划分标准:首先,从货币的本位角度分析,国际货币体系能够分成纯粹的商品本位,例如金本位。其次,国际货币体系也包括純粹的信用本位,例如可以兑换的纸币本位。最后,混合本位也是货币本位主要构成,其包括金本位。从货币的汇率制度来说,国际货币体系可为划分成浮动性的汇率制度以及固定模式的汇率制度[2]。

2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80—1914年,此阶段国际体系为金本位制度。第二阶段为1918—1939年,此阶段国际货币体系是金本位制度逐渐恢复阶段。第三阶段为1944—1973年,此阶段国际货币体系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第四阶段为1973—1976年,此阶段国际货币体系逐渐朝浮动汇率制度发展。第五阶段为1976年至今,此阶段国际货币体系为牙买加体系。下文将详细对各个阶段国际货币体现具体情况进行研究[3]。

2.1 金本位制度

以相应重量和成色黄金为国际货币制度的被称之为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度的条件为自由输入和输出、自由的兑换、自由的铸造。特点为利用黄金来充当替代国际货币,各个国家的货币汇率受到货币含金量的影响。此外,国际收支受到物价现金流的体系管理,可由其进行自动化调节。金本位制度具有自身的优势,稳定性较好,如在金本位制度体系下,各个国家之间货币比较分析,各国黄金和银行券黄金流通铸币的比价以及各个国家的物价水平具有稳定性。金本位制度的稳定性,对于国际资本的汇率以及国际贸易和汇率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4]。

2.2 虚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度逐渐恢复阶段(也称之为被虚金本位制度)。此制度是在意大利1922年的国际货币金融研讨会议上所确定,把黄金作为基础,每个国家的纸币可替代黄金进行贸易活动,具有支付和清算的智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纸币也依旧具有含金量。其主要是利用直接挂钩的模式,把黄金与本国的国币建立联系,利用另一种和黄金挂钩货币和黄金间接的挂钩,与黄金间接或者直接的保持货币固定比价。此制度可节省黄金,完善金本位货币制度不足[5]。

2.3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确定美元和国际储备货币以及美元和黄金的挂钩,而美元的兑换模式和发行方式,确定了固定的汇率制度,并提出资金融通的方案。此货币体系优势为可有效解决国际资金短缺、黄金短缺问题,利用固定的汇率制度维护世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并制定资金融通的方案,建立国际货币的基金组织,可促进国际金融的合作[6]。

2.4 浮动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逐渐朝浮动汇率制度方向发展,是建立在固定汇率制度基础上,和固定汇率相反。一个国家货币相对于另一个国家货币来说,依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去自由波动货币汇率制度。此汇率制度是受到美国金融霸权主义出现影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产生,浮动汇率制度的浮动形式较为多样,如包括联合浮动模式、单一浮动模式、盯住浮动模式以及管理浮动和自由浮动模式。浮动汇率制度优势为可以进行灵活的浮动,受到汇率波动影响线,能够依据独立自主基础原则调整汇率[7]。

2.5 牙买加体系

IMF在1976年,待浮动汇率制度解体后,通过《牙买加协定》,肯定浮动汇率制度明确其合法性,如管理浮动制度、联合浮动制度、盯住浮动制度以及单独浮动制度的合法化,在此基础上也确保在各个国家中维持多边自由的支付原则。国际货币的多元化是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美元储备多元化、黄金储备多元化、英镑储备多元化以及欧元储备多元化和特别提款权利储备多元化等。牙买加体系具有自身优势,摆脱掉单一对于货币的依赖,解决掉特里芬的难题,使得货币供应与应用更加的灵活和方便。

3 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趋势探究

3.1 国际货币储备体系改革发展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逐渐瓦解,国际货币体系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国际货币的改革发展,需要VBA寻求世界各国的共赢发展作为目标。循序渐进、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落实此项重大任务。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发展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以往相关标准和准则,建设一个具有稳定性、标准化的国际储备货币的贸易活动以及发行的标准,保障市场供给的有序性。此外,如果在国际贸易体现中,出现供给总量不够及时问题,则应该灵活的结合实际,去适当地调节,增减供给量,以满足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改革需求。其次,要创造性地创新和改革当下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发展,保障币值的供应有序、确保币值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控货币总量,促进全球金融的稳定发展。最后,从当下世界货币体系现状来看,未来很有可能会创造出一种和主权国家相分离,并且能够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储蓄货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想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3.2 国际货币体系朝向多极化发展

纵观全局,对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从以往至今主要有两种观点,分别是单级论的观点和多级论的观点。其一,单级论的观点[8]。此观点给出受到货币惯性的影响,一种货币只要是占据统治地位,具有统治性后,受到货币网络效应的影响,其就无法被轻易动摇。其二,多级论的观点。多级论的观点给出,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在持有各个国家货币币种时对于风险分散具有较大需求,这一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为货币体系的多级别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内在的动力支持。与此同时,在特里芬困境难题中,尽管国际货币具有统治作用,但是其也无法避免地出现贬值问题,一定程度上为全新国际货币比重的兴起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9]。

其实总的来说,结合国际外储备以及国际金融资产中货币结构体系变化情况,不难发现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而对于这一趋势,就是受美元地位的不断削弱以及欧元地位的不断上升所影响[10]。

3.3 国际货币体系朝向多储备的货币体系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货币体系出现较大变革,将对各国货币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美国这一主要货币储备国家,面临着多重的调整。因此,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也将会出现较大的变化,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关键地位受到影响。而且,各个体系也在不断地探索和积累讨论关于国际货币体系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格局。其在OMFIF给出,世界正在朝向有人民币、欧元以及美元所构成的具有稳定性和多储备的货币体系方向去发展。但是不可改变的是美元具有较好优势,尽管在财政方面出现不平衡现状,但是整体恢复能力强于各个竞争对手。因此,未来美元仍旧会处于主要地位,其主导性不会削弱,但是其也将尝试与其他不同的货币去分享这一角色。

3.4 SDR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

SDR具备超主权储备货币的能力和特征,因此,在未来需要充分发掘SDR的潜力,注重SDR的分配,克服掉SDR在代表权、话语权以及经费方面的局限,发挥SDR的优势。此外,未来SDR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将构建成一个其他货币与SDR的相互间的清算关系,改善SDR的应用现状,如仅能在国际组织和政府之间应用的现状,使其发展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兼容交易活动中公认的一种支付手段。

同时,未来也会把SDR在企业记账、投资活动、大宗商品定价以及国际贸易中大力应用,可以强化SDR的影响力,发挥其最大作用,并降低由于应用主权货币所带来的资产价格波动,降低贸易风险。最后,在未来也将积极地推动建设SDR定值以及发行方式,把SDR的定值扩展到全球各个主要经济大国中,使SDR和GDP建立联系,把GDP作为权重,强化市场对于币值的信心,改变以往人为计算币值的模式,朝向实际资产支持的模式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货币体系发展主要经过金本位制度、虚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浮动汇率制度、牙买加体系这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特点和优势不同。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多样研讨后给出美元依旧作为主导,但是欧元和人民币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未来美元会更多的与其他国家分享自身货币角色。

参考文献

王炜,秦放鸣,刘琴.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下的中亚国家“去美元化”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06).

石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分析[J].金融经济,2018(20).

郑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J].智库时代,2018(28).

刘津含,陈建.数字货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研究[J].经济学家,2018(05).

梁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新兴经济体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与應对[J].新金融,2018(04).

张政霖,及悦.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地位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时代金融,2015(12).

车天兵.国际货币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对我国货币文化建设的启示[J].甘肃金融,2014(01).

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趋势看中国金融发展战略[J].新经济导刊,2010(01).

杨小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新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J].金融发展研究,2008(09).

李杰,马晓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兼论人民币国际化[J].对外经贸实务,2008(02).

上一篇:基础货币下一篇:货币银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