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电视谈话类节目质量的思考

2023-02-21

1 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

电视谈话类节目通常是在演播间等固定场所举行, 由主持人、嘉宾及现场观众以某一话题为中心, 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问题展开讨论的节目形态。自1996年央视的《实话实说》开播以来, 谈话类节目渐成风靡之势, 目前, 从央视到地方台, 各个地区、各个时段都不难看到这类节目的影子。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和成熟, 为渴望交流的观众搭建了崭新的公共平台, 以平和亲切的谈话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收视心理上的满足。

然而, 《实话实说》的停播引发了对谈话类节目新一轮的思考。在此类节目无所不在的今天, 如何形成个性化的节目风格, 拓展更为成熟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成为了摆在电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的谈话类节目主要可以分为日常性谈话、社会性谈话和娱乐性谈话等几个类型, 谈话形式也有叙述型、辩论型以及讨论型等等, 但多数节目都缺乏引人入胜的话题和鲜明的个性风格, 使节目显得千篇一律, 容易引起审美疲劳。

2 提高谈话类节目质量的对策

2.1 准确的节目定位

2.1.1 个性化

每档谈话类节目在企划之初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在定位中, 最重要的是确立自身的个性化风格, 只有在节目个性化上有所突破, 才能在为数众多的同类节目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具有广泛的“话题”效应的谈话内容的选择, 深度的话题拓展, 极具个性特色的主持人与主持风格, 都是节目个性化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满足了这些条件, 才能使节目形成不可复制的品牌魅力, 得到观众的认可。

2003年湖南卫视的情感类谈话节目《背后的故事》被《新周刊》评为“最佳谈话类节目”, 并评价:《背后的故事》代表了电视品质的一种提升方向, 即人性化的新闻内幕、故事化的情感内幕、围炉夜话式的纪录片, 它总能在纷繁表象的背后找到合适的时代主角, 诉说不一样的版本, 拨响意外的心灵弦歌。可以说, 正是独树一帜的节目风格为《背后的故事》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发展空间。

2.1.2 人文精神

电视媒体作为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之地, 具有无可推卸的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列数各台成功的谈话类节目可以发现, 每档节目都是以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精神打动了观众的心灵。例如《实话实说》和《小崔说事》里的崔永元, 无论面对声名显赫的权威专家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甚至是曾经失足的人, 都能从对人性本身的尊重和关怀出发, 引导对方敞开心扉。既丰富了节目内容又是一种对观众的人文关怀教育, 大大提升了节目的品质。而某些谈话节目却为求收视效果刻意激化当事人的矛盾和情绪, 造成当事人的失态, 博得一时的轰动效应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 却丝毫不顾当事人身心受到的伤害。甚至为制造话题编造、夸大事实, 使观众受到蒙骗, 这些与人文关怀精神背道而驰的做法必然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而缺乏内涵的节目也很难长期生存在竞争激烈的电视行业中。

2.1.3 民主精神

谈话类节目是以建立在公共领域内的谈话空间为特色, 通过平等、民主的交流给观众提供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机会, 使公众的意见可以在大众传媒上交流和协商, 这无论从媒体还是从公众的角度而言, 都预示着一种民主意识的凸显。如何体现节目的民主精神, 推动节目中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及场外观众的平等互动, 增加观众的参与程度和话语权, 都决定着节目被社会大众接受的程度。

2.2 提高节目策划的技巧

电视节目策划, 是指电视工作者对节目进行分析、选择, 制定有关策略, 并组织人员进行运作的设想和规划。策划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和可看性, 节目引人入胜还是乏善可陈可谓在此一举。

2.2.1 合理选题

话题的选择是谈话类节目的关键。话题的来源主要由当前热点、社会征集以及嘉宾与工作人员探讨产生, 但如何选题常常存在操作上的困难, 具有广泛话题性的内容一般不太新颖, 而太过新颖的题材又往往不能被主流大众接受, 因此, 应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以贴近普通人的心理为方针, 把平民化、通俗化、大众化作为目标。

在话题确定后, 如何围绕话题拓展谈话内容就成为了下一个重点。因为与话题的新奇度相比, 真正能够留住观众的还是节目的深层内涵。以北京电视台的《夫妻剧场》为例, 这是一档关注婚姻和家庭的情感类谈话节目, 常以名流夫妻双双在电视上出现为卖点, 名人们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 吸引了普通观众的目光。然而, 单凭嘉宾身份的特殊还远远不够, 于是节目又设计了很多看点, 通过嘉宾夫妇之间、嘉宾与主持人之间、嘉宾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环节, 轻松地拓展了谈话内容, 围绕社会上热议的一些婚恋观点进行讨论, 借由名人夫妻丰富的人生经验, 对普通大众的感情生活给以启发, 受到了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欢迎。

2.2.2 主持人水平的提高

主持人是谈话类节目的灵魂人物, 其对节目和观众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我国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水平良莠不齐, 总体而言, 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首先, 主持人应具备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和反应能力、流利幽默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迅速正确判断、平衡各方观点的能力。在节目中, 主持人应扮演好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角色, 并在关键环节提出自己的意见, 使谈话既有讨论又有共鸣, 同时在温馨和谐的现场气氛中适时调动观众和嘉宾的情绪。其次, 主持人在谈话中的态度非常重要。诚恳而客观的态度容易引起嘉宾的共鸣, 而猎奇或挖掘隐私的心态, 则会招致反感, 破坏现场的气氛。此外, 主持人应将自身主持特色与节目风格相互融合, 在平时的磨砺与积累中形成轻松驾驭现场的能力。

3 结语

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与社会开放程度的大幅提升对电视谈话类节目而言,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电视工作者应深刻挖掘谈话类节目的潜力, 以传播先进文化和丰富民众生活为目标, 使此类节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摘要:谈话类节目借助其温和、亲切的交流方式吸引了大众的视线, 成为观众最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形式之一。但随着近年来谈话类节目数量的不短增加, 也暴露出了其表现形式单一和内容贫乏的不足, 特别是节目定位不明确和个性特色的缺乏, 使此类节目的质量下滑严重。本文从明确谈话节目的定位出发, 探讨了拓展谈话类节目个性化空间的几点对策, 以期对广大同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电视谈话类节目,定位,策划

参考文献

[1] 陈虹.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危机和转机[J].新闻界, 2005 (2) .

[2] 申园园.浅谈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 黄晓艺, 叶田.如何塑造谈话节目的品牌形象[J].青年记者, 2010 (8) .

[4] 朱天, 李荣, 张慧.人文特性精英取向特色生存——论地方卫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蓝海”[J].今传媒, 2009 (10)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艾滋病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下一篇:“攻心”教育促进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