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vr教学的几点收获

2023-06-25

第一篇:关于vr教学的几点收获

教学观摩研讨会后的几点收获

赴马鞍山市参加省第二届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几点收获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马鞍山市珍珠园小学举办的“安徽省‘区域联动

同课异构’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作文教学的研究。此次观摩研讨会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上午的教学观摩课和下午的教研互动、专家讲座。下面我也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参加完活动后的几点感受和收获。

上观摩课的依次是来自芜湖市绿影小学的杨琴老师、马鞍山市珍珠园小学的陈艳老师、合肥市南门小学的罗明霞老师和蚌埠市师范附小的康晓燕老师。此次观摩课正如这次活动的主题说的那样“区域联动

同课异构”实现区域内的互动、交流,四位老师同上一节课,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构建一堂课,展示了不同的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节作文课,是人教版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习作,题目是“难忘的„„”或自拟。按此次的习作要求是写下自己在小学阶段难忘的人或事,还可以写难忘的一节课。针对这样一节课,四位老师的设计既有相同的一面,更多的是各自独特的理解方式。她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步骤,通过老师介绍自己所难忘的一件事,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在其中渗透本次习作的主题“难忘的„„”,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有材料可说、想说,在教学中,老师提问的“阶梯性”体现得十分明显,先是用一句话说,再试着说具体,再试着动笔写难忘的片段,最后在家庭作业中要求学生们连段成篇。先是审题,将这一环节很自然地溶入在提问中进行,总结出了“真情实感”、“细节描写”等关键词,让学生们对自己头脑中的材料进行筛选,也更好地理解“难忘”这个词的意义。如杨琴老师教授的第一节课,就通过提问“为什么会如此难忘?”而引导出写这篇习作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选择印象深刻的、产生影响的人、事、课;第二节授课的陈艳老师则通过设计有坡度的问题,如“请用一句话和同桌互说难忘的回忆”、“再具体说说使你难忘的地方”,引导出:写这篇习作要注意的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描写,这也正是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总结出来的;第三节授课的罗明霞老师,则以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让我折服,充分调动了学生,每一个问题看似不经意,却包含着很大的教学智慧,如他引导学生理解“难忘”一词的时候,没有明说,而是让学生们先思考出两三件难忘的事,一番交流后再让学生们从素材中选择一件最难忘的来说,这就不仅让学生在自然中知道了“难忘”一词的意义,更锻炼了孩子选材的能力,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并且出示了一篇范文,同时很好得处理了范文会束缚孩子思维的弊端,通过结合学生的发言,并以自己幽默、生动的语言,推动环节的递进,自然、有趣;第四节授课的康晓燕老师,将审题做得十分细致,从人、事、课三个不同的方面来总结、发现、指导写作方法,教学思路十分清晰,让人难忘。 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文教学并不是无处着手、不着边际的东西,它依然是有规律可寻,有方法可用的。

现在,我正在思考 “阅读教学中作文教学的渗透”这一命题,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种渗透必须是长期的,有意识的,自然的。相信,作文教学还将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学者来研究它。

勇 2007/3/29

第二篇:谈谈学习“概论课”的几点收获

时光荏苒,转眼概论课就要结束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毛泽东思想的了解由知之甚少到有所领悟。很多的时候,我感觉这位中国的创始人真的让人莫名的崇拜。他的思想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睿智,他的所为是那么的令人乍惊乍恐,是他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出了压迫和落魄,是他把中国带向了胜利,更是他使中华儿女在世界上有了立足之地。潜移默化中,他的思想深深的感染着我们,他的理念也必将薪火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我觉得学习和认识毛泽东思想是必要的,有利于提升我们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但绝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坚持以服务人民,走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指引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航标。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倡导者、推进者和实践者。毛泽东同志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作出理论概括,标志着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具备了成熟的理论形态。从此,党的群众路线获得了清晰明确的科学内涵,有了鲜明准确的表述形式,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会被我们所压倒。毛泽东同志一生的思想和业绩集中到一点,就是唤起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群众路线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全部内容的一条主线,具有持久的价值。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群众路线的光辉思想,忠实继承我们党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发扬光大,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新局面的迫切需要,也是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它是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比较鉴别,终于接受 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前提下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本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次源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会贯通的过程。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迫切要学习新的本阶级的思想武器的指导和革命政党的领导,这就为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萌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在时间上为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并解决了与这条新道路相关的一系列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关于《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已初步包含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这标志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已基本形成;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即从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到达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领导全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通过对”概论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就是毛泽东思想的进程。也了解到了推进 毛泽东思想的原因和经历的历史进程以及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认识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程度不同地背离了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基本内容。

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国革命应该走怎样的道路?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在”概论课“这本书中我们得到了答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学以致用,实践真理。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毛泽东思想的真正含义: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必须在原有事物基础上,根据实际环境因地制宜,才能避免教条主义的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按着这条理论逐步发展的,并且这些理论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这就告诉我们要懂得学以致用,用实践检验真理这也应该是我们以后对自己理论体系正确与否检验的最佳途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党一路艰辛走来的理论经验,这也应该是保持党先进性的要求。对于我们来说,也应该以此来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之,对于这学期概论课的学习收获很大,了解了党一直坚持和发展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和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对理论的创新和探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对自己的生活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还是工作过程中,都会用概论课学到的知识来修正自己,提升自己。

第三篇: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感想

听了韩立福教授有效教学的指导,我颇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就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体会吧。

教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以往教学中,至少在我上课时,老师是中心,是权威,绝对不能让学生挑战,说一不二,对也对不对也对(简直是皇上了)。即使讲不通,下课再商量。可是结果往往无果而终。老师的角色就是家长,是警察,上课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看学生了;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基础好的能跟得上,而基础差的时间一长,不是瞌睡、说话、聊天,就是看网络书籍、玩手机、做其他小动作。韩教授的有效教学,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变老师的课堂为学生课堂,老师是导演,是促进者,是问题发现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等;而学生才是演员,是主角,是驱动轮而不是从动轮,是课前主动学习者、课中体验学习者、课后回归学习者。无论是“先学后导”还是“先学后教”,或是教材问题化等等,都体现了这一教改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吧,只有学生主动地学、合作地学、探究地学、体验的学、快乐地学,才能让学生愿意学、狼性地学,这样的学习如果还是没有提高成绩,那倒成了怪事了。

教学是一个团队,团结才有力量。以往教学,我重视的是个人教学能力(虽然没有,姑且这么说吧)建设,喜欢单打独斗,甚至抛开学生,抛开同事,其结果是教学成了一个人的战争,单科成绩上不去(没有学生很好配合),班级总分徘徊不前,力气费了不少,却达不到预期目标。而有效教学则强调合作学习、团队精神。比如建立高质量学习小组,学生人人都是学科长,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多元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小组长评价、、学科助理评价等等,人人都是评价者,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这就是合作学习!它靠的是什么?团队!再比如开三个团队会,学科团队会、行政团队会、教育团队会。特别是第三个,老师们也要形成一股合力,增强内聚力,向合作要成绩。因为我们都知道,和我们竞争的是全市的学生、全省的学生、全国的学生。我们要立足任中,面向河北、放眼全国,不靠团队靠什么?我要改变过去重教学、轻教研,重自我、轻团队的理念,以全新的姿态去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靠什么?还是团队的力量,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才能共同进步,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效工程,贵在坚持。教改,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不担心我的激情和动力,认定的目标我会持之以恒地去为之实现而奋斗,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教改同样如此。比如,基础不一样的学生怎么做到因材施教?搞一刀切肯定会事倍功半。学生不配合怎么办?高考评价机制不变,最终是否会穿新鞋走老路,一切流于形式呢?在实际工作中,可能还会遇到种种其他问题,我们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心理和知识准备,才能避免不知所措啊。

教学改革,不仅要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我要从现在做起,从改变观念做起,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起,踏踏实实地将有效教学地理念落实到行动中。让我们携起手,共同为学生的未来、为学校的明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吧。

第四篇: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多样,方法亦较为灵活,课堂上师生活跃,一派热闹非凡。可是在听课、上课的过程中,我有一个疑问越来越强烈:诚然,课堂的作用毋庸置疑。可是仅凭几堂习作指导课,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突飞猛进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学会作文么?对此,我是持怀疑态度的。那么我们语文教师究竟该怎样教作文呢?我倒是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作文教学思想。即要明确作文教学教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中的任务和应付考试的话,那么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学生写出真正的好文章,充其量也只能是质量较高的应试类考场作文。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去教作文呢?新课标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应当以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为主要任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融于写作之中去挖掘素材,组织语言,用心倾诉,用灵表达。

2、提高学生表达欲望。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教师要调用一切可行之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之想表达、爱表达。我们知道,把写作和生活交融是培养写作兴趣的绝佳办法。有了这个基础,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3、以教材选文为写作范例。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其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作为范例教学生表达方法。因此,我们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围绕“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三个问题组织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在表达方法的习得上自然是成竹在胸、落笔成文了。

4、引导学生做好语言积累。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普遍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其中不乏有人即便读了书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样就导致书读百本而无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则可以有目的地向学生分类推荐阅读图书(篇目),并加以适应的读书方法指导,必然会形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一般自然而成。另,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写作灵感的点拨引导,如学生想就某一事物产生独特感受时,即鼓励其以写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此,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适当点拨,这样就实现了学生从语言表象到语言本质的积累过程。

5、提高作文修改效率。习作完成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学生间的修改终显得稚拙,这就需要教师的批改。教师在批改作文时首先要把每一篇作文当作艺术品,以欣赏的视角挖掘出习作中闪光之处;再从批判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见,可以让学生围绕修改意见自行修改,也可以由教师代笔替之修改。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作文修改的效率,从而保证每一篇习作都是其最高水准。于此同时,教师在批改习作的过程中要不断渗透良好的写作品质,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品质在面对面的品评、修改之中不断提高升华。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作文教学是一项庞大而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择其准穴而击,假以时日,方能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第五篇: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厦门市马巷中学 邱云飞

A、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作文教学中的现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一些探究。提出了作者认为是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主要从“培养兴趣”、“确立目标”、“仿写范文”、“片段作文训练”、“评改作文”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B、关键词

作文教学 现状 思考

作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中学作文教学,让学生在行文中发现写作的乐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当前,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不少中学语文教师都发现了相类似的问题:有一些学生对作文兴趣不大,害怕写作文,认为作文难学,有的学生写作时假话连篇,有的以闽南方言代替书面语,有的错别字比比皆是,有的还有抄袭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的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一些常用的基本词汇不懂得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相当匮乏。对这部分学生在短时期内提高作文水平的可能性不大,只能降低对其作文的要求,先学写些一些简单的句子和片段,在平常的语文学习当中,有意识地让这部分学生多抄一抄生词,多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及句子;

二是受地方方言影响较为严重。一些学生闽南语讲习惯了,不知不觉地就把地方方言拿来作为书面语言来使用,如“母鸡”一词,闽南方言习惯讲“鸡母”,于是有的学生就写做“鸡母”,又如“去”某个地方,有的学生根据方言的习惯,写的是“来去”某个地方,其目的是说“去”某个地方,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究竟是来还是去呢?这显然是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克服地方方言对作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必要的一个教学环节;

三是有的语文作文教学缺乏目标性。作文教学不象课文教学那样,有教学参考资料做范本,教学的目标也很明确,当前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是真正让每一个语文教师“各显神通”,有的语文教师从周记、周作文入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也有的语文教师“神通”没有施展好,作文教学课准备不够充分,对学生的作文缺乏相应的指导,或许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指导,很可能就会达不到自己想要达到的作文教学目的;

四是作文技巧过多。有的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特殊性,侧重于传授作文技巧,对少数领悟能力强、作文有一定基础的同学来说,可能会取得某些促进的效果,而对大大部分写作经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过多的写作技巧很难派上用场,反倒使学生如坠云雾中,听得迷迷糊糊的,真正写起来时却无所适从,致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循序渐进。

尤其象我们这种农村初级中学,一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差,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在写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因而对我们来说作文教学更显得任重道远。诚然,作文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文过程的环节纷繁,写作过程需要遣词造句,还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比较象样的文章,这样的作文过程对学生来说的确有相当的难度。不仅是学生,写作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也非易事,有的语文教师本身就很少写作,也没有写过什么文章,所谈论的写作技法不过是纸上谈兵,至于所谈的能起到什么效果、起多大的效果,谁也不能知晓。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也该常做一做“下水”文章,这样既能探究到作文的一些内在规律,又可在作文教学中把自己的体会应用于教学中,于己于生都是有利的。

中学作文教学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具体怎样做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全靠教师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作文教学首先要目标目确,切忌我行我素,没有目标性。如果教师本身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就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这一节课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那一节课怎么想就怎么说,学生就会感到茫然,对作文的神秘感也会油然而生,产生对作文的恐惧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次是尽量从简单入手,越简单明了越好,如果一开始就大谈命题创新、语句要生动活泼、观察要细致等等,既笼统又不容易为学生所掌握。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这对于初入写作之门的中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对于作文课的形式,应该做到形式不拘一格,让学生看一看DVD名片或是看一看书报,让学生自办作文小报《新苗》,发现优秀习作后,在班级学习栏张贴或登在自办的作文小报上。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开阔了思路,也找到了乐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就在于兴趣,把学生的内在的学习作文兴趣发掘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供给学生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

二、每次写作只确立一项目标要求。如开篇点题作为一种很常见的开头方式,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小巧、亮丽、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好的开头要有利于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想,有利于吸引和引导读者读完全文,其实用性是很强的,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笔者举了《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一文的开头 “老师高兴地拿着一张证书给我,此时我知道我成功了。老师给我竖起了大拇指。我拿着证书,欣喜地流下高兴的泪水,我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在这个例子中,针对作者是如何开篇点题的,学生们一眼就看出来了,例子很浅显,学生也易于掌握。其他的如篇末点题等,我每次只要求他们在自己作文时运用其中的一项,使他们在每一次写作中都能在某一个点上取得一些成效,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就可以发现原来作文是可以这么简单的,从而对作文不再产生畏难情绪,以成就感来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注重对范文的借鉴和仿写。记得美国作家富兰克林在初学写作时,经常把看过的报纸专栏优秀文章放在一旁,然后自己根据对读过文章的记忆也仿写一篇类似的文章,最后把两篇文章摆到一起,比较两篇文章各自的得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他的写作水平提高得相当迅速。实践证明,把富兰克林的这种做法运用到作文实践中,也是有相当有效的。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的范文不好找,事实上,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熟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信手拈来有机地运用于作文当中,更不失为写好作文的一种巧妙手段。譬如七年级第二单元中的《第一次真好》这篇短文,写的是作者对第一次的体验,第一次的体验如何的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记忆深刻。我不妨就此也要求学生写一写他们的“第一次”,并明确说明可以模仿或借鉴《第一次真好》这篇短文,或仿写其中的字句,在片段上也可模仿。由于“第一次”可写的东西很多,许多学生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如《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吃辣椒》、《第一次做水饺》、《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养小狗》等,加之又可以仿写,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写好这篇作文。一次作文课上,在谈到写作文的心得体会时,有一位同学的话让人记忆犹新:“我觉得仿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佳途径,每次仿写完一篇文章,我都会拿自己的文章和原文做个比较,是原文好呢还是自己写的好,如果不好又是哪个地方不好,这样一比较我就能轻易地发现写作的一些习惯句子用法,更加懂得如何表达才能更加准确些。”如此看来,仿写永远值得提倡。

四、进行片段作文训练。七年级学生刚入中学大门,对他们的作文要求宜低、简单,适当多一些片段作文的训练,易于学生所掌握。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每次只抓一个目标进行训练,一次只写一个方面或一个事件的过程,如记一次包水饺的过程、一次学骑车的经历、一次失败的考试、一个人物的外貌描写、一次受批评的感受、一次同学朋友的聚会等等,只把这一件事完整地叙述出来,略去了大作文中的开头与结尾,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五、评改作文。“文不厌改”,有人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此话不假,笔者在写作时,也经常感到一篇好的作文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改,甚至四次、五次的修改,才会越来越好。因此我每次作文课之后,都会指定几个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好的差的都有,学生朗读完后,让各位同学找出其文中的优点和缺点,毕竟“当局者迷”,不少人在写作文时没有看清自己作文中的得失,对于作文中出现的错误并不能很好地发现,而“旁观者清”,由旁观者来指出其文中的得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样,“当局者”、“旁观者”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还能互相学到相关的写作经验。改完后,再把誉清的作文和原文做个比较,这样孰好孰劣就一目了然。有时候,也采取学生自改、互改的做法,但由于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好,有的学生基础差,多数学生侧重于修改错别字,对语法上、结构上的毛病较难发现,改出来的作文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情况,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但只要坚持下去,终会显成效的。

作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它是一个系统的教学工程,如何构筑方能使之既方便教师教学,又易为学生所掌握,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所热切期盼的,也是笔者所孜孜以求的。本文所谈论的仅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希望各位同仁不吝指正,共同研究,以期更快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参考:淮安外国语学校课件制作中心 马琳制作的课件 《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通讯地址:厦门市马巷中学 邱云飞 邮政编码:361101 联系电话:0592-7065291 01323500226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学习19大心得体会下一篇:解读国家档案局30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