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科技教育初探

2023-03-03

核心素养, 指的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 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那么, 地处农村的小学科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科技教育又能做出什么贡献呢?又怎样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开展科技教育呢?这引发了植根于农村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新的思考。我认为科技教育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 就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共同实施;还应加强校校联合, 充分利用各校的科技资源, 合作开展科技教育, 补充农村科技教育的不足;同时应与校外的企业和基地合作, 充分发挥基地的各种资源, 广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 补齐学校教育在基地、师资等方面的不足, 全方位地开展学校科技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一、学科融合齐发力, 核心素养共达成

核心素养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 而是跨学科的素养, 任何核心素养都是如此。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学科的育人价值只有明晰本学科在特定核心素养形成和提升上的教育意义, 揭示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 才能发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信息时代的来临, 人类创造的知识, 以极高的速度增长、传播, 知识无限, 生命有限, 学校生涯更有限, 解决“生有涯”而“知无涯”的问题显得极为实际和迫切。“为核心素养而教”在突出核心素养的思想指导下, 课程内容的确定与教材编撰, 将从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的路径, 转向兼顾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依据的路径, 这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更大更明确更有保障。比如, 依据学科概念的逻辑, 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些科学家可歌可泣的发明发现的事迹, 意义并不大, 但依据核心素养培养的逻辑, 这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还特别需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真正领悟科学家不迷信不盲从, 献身科学、为真理不畏牺牲的品质, 培养其“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这才是人们特别需要的、唯一不变的贯穿所有时代的高贵品质。然而在数学领域、语文等学科同样有体现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的学习内容, 比如数学中的近似数6.00与6的区别, 监测到珠穆朗玛峰每年都在长高, 一亿张纸有多厚等, 美术课中用废品创作新作品的手工制作等内容都对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有极大的联系, 因而科技教育要与多学科进行整合, 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校校联合补短板, 科技教育共发展

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建, 各校均配备了科技室、科学室、实验室等, 购置了如航模、机器人等许多的仪器设备, 配置了专兼职的师资队伍, 这些硬件的建设和完善为各校的科技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保障。但由于学校地处的位置及经济基础不同, 有的学校还建了科技馆、少年宫等, 然而农村学校面临教师老龄化严重, 专职教师极少, 特别是村小的科技教师更是严重制约学校的科技教育。为更好地在农村学校开展科技教育, 不让设备在仪器柜里睡大觉, 让其发挥最大功能, 应加强校校联合, 特别是村小和中心校的联合, 城郊学校与就近的城市学校联合, 充分利用各校的科技资源, 特别是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广泛合作来切实开展科技教育, 补充农村科技教育的不足;校校联合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让学生到联合学校参加科技教育活动, 开展手拉手, 形成科技学习互助伙伴;也可以让教师动起来, 实行走教, 解决师资的不足;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建立空中互动式科技教育联合课堂, 形成联合学校统一安排作息时间, 利用远程教育, 实现空中联合课堂, 解决设备、师资的问题, 也可以减小学校的安全压力。从而有力地保障科技教育落到实处。

三、校地融合齐心做, 科技教育生光辉

传统的学校教育局限在校内的教育, 即课堂教育, 教师辛苦地讲, 学生被动地学。根据高效课堂理论这样的教育是最低效的教育, 只有学生在做中学、实践中学记忆才长久, 学习才高效。但学生怎样才能动手做呢?除了在科技室玩玩组装模型、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外, 还可以参与本校的基地建设, 在学校基地里参与劳动实践, 进行小种植、小养殖活动, 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与校外的企业和基地合作,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如我校与重庆市雅美佳水生花卉有限公司合作, 充分发挥雅美佳3000亩的湿地公园的优势, 不但让我校建成了“重庆市十佳特色文化校园”——荷花文化校园。还组织学生定期不定期到雅美佳基地开展活动, 如采桑葚、桑树嫁接, 菊花扦插、养蚕、荷花育种、制荷花茶等, 学生兴趣高涨, 动手动脑得到很好的训练, 现在许多学生都学会了多种种植技术, 同时, 有些学生到雅美佳的温室大棚参加活动后纷纷表示将来也做“未来的农场主”。当然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高校、企业等参观考察, 聘请热心教育的成功人士为校内辅导员, 充分发挥各类基地的资源人才优势, 广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做中学, 补足学校教育在基地、师资等方面的劣势, 全方位的开展学校科技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摘要:新常态下的基础教育也已经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新时代。实施科技教育, 应与多学科融合, 共同实施;应加强校校联合, 充分利用各校的科技资源, 合作开展科技教育, 补充农科技教育的不足;还应与校外的企业和基地合作, 充分发挥基地的各种资源, 广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 补齐学校教育在基地、师资等不足, 全方位的开展学校科技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技教育,探究

参考文献

[1] 王锦飞.为核心素养而教.今日教育.2016—03:20。

[2] 张磊张曙.无限趋近“核心素养”的三个追问.今日教育.2016—02: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市再造:一种促进城市文化动力的新思路下一篇: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