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

2023-03-13

第一篇: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

物联网、三网融合与农业农村信息化

“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是国际电信联盟在今年电信日的宣传主题,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让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也享受到信息技术为人类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也凸显突出。

目前,我国农村已经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但是,我国农村目前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工作还不完全到位。目前从根本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信息的传输模式,都是解决农村信息服务的关键问题。

目前,三网融合、物联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那么,如何利用三网融合和物联网解决农村信息服务的“接入”也是当前农村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在农村现有的基础之上,农村通信基础网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等现有的条件和业务都将成为满足农村三网融合基本条件;当然,政府的导向与扶植也是一个决定三网融合在农村推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优先支持网络运营企业在偏远农村地区提供集电话、电视、互联网等综合接入与信息服务,推动各种涉及农村信息系统共享的网络资源等等,都将决定着三网融合在农村建设的成败。

与此同时,物联网、RFID、云计算的提出也给了农村信息化一个崭新的方向,将传感器、移动互联网、运计算等新技术融为一体,并结合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为突破口,为农产品交易、农技推广提供了一个高效崭新模式奠定了基础。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完整的质量追溯体系,借助电子商务减少繁琐的物流环节,通过传感技术防止重大自然灾害、防范和预警病虫害等等应用都将是深化物联网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普及和推广的关键。

第二篇: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着力推进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三网融合”为基础的农村信息化技术成果的中式和熟化,服务农村科技创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支持:

1.草畜营养平衡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示范。

开展遥感技术,飞艇平台,地面实测技术等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草畜营养平衡动态监测,对区域内草蓄营养平衡状况进行实施监测评估,建立草畜动态平衡技术利用模式。

2.基于二维码RFID 技术的农产品物流可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师范。 基于二维码,RFID等物联网技术手段,开展生产基地及农产品物流可追溯信息平台全程对接,覆盖区域特色农产品5种以上,并在5-10家重点企业进行示范应用。

3.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管理,监测,控制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应用示范。

集成高分遥感,无线传感器,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等技术和装备,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农产品流通的智能决策,管理,监测,控制。要求具备较成熟的技术与装备基础,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全过程的信息化产品,并在5家以上重点企业应用示范。

第三篇: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

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

一、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就斐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普及,农村信息服务站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基层电子政务建设加速向乡镇延伸。各地、各部门面向“三农”实际,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和典型,信息化在开拓农村生产经营活动、转移剩余劳动力、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农业农村改革开放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农业农村长期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新的动力;抓住信息网络所能够提供的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信息传播、知识扩散机遇,向广大农民传授各种先进适用的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必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行动

(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

实施农村宽带普及工程。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通电话,逐步覆盖自然村。组织实施“宽带下乡”工程,鼓励宽带运营企业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村。推动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将农村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从电话普及扩大到互联网宽带接入,有条件的省(区、市)可将互联网宽带接入列入家电下乡范围,对农民使用宽带网络服务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推进农村三网融合试点和农村信息化示范。鼓励探索一种网络承载多种业务、一种终端承接多类服务的新模式,促进业务与内容的融合。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立足农村通信基础网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网、点)等现有的条件和业务,组织开展三网融合试点。

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普及工程。依托现有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科技、商务等现有基础,利用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按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和服务基本规范》提出的“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的要求,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规范建设,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结合地方特色,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建立城乡结合部、粮食主产主销区、特色农业区、乡村旅游区以及落后偏远地区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点。到

2012年,100%的行政村建成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其中符合“五个一”标准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比例达到30%。

(二)信息资源整合集成计划

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委托具有优势条件的机构,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协调和集成,按照逻辑统

一、分布有序、服务到位的要求,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形成分类完整、动态更新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分工协作机制。到2012年,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建设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突出各地区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在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适当发展分布式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与国家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逻辑连接。按照农业生产的区位特点,重点建立粮食类、瓜果蔬菜类、畜禽类、水产品类等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对重点农业产品产业链全程管理和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带动产业实现良种化、机械化、精准化和专业化。到2012年,主要农业门类和农产品品种的专业化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重点建设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以省级统一管理的网络、软硬件设施、应用系统为基础,集成省级及省级以下政府的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统筹规划建设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

(三)基层电子政务进村计划

推动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鼓励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丰富乡村电子政务应用,推动电子政务与基层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公开的紧密结合。依托市县电子政务平台推进乡村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把惠民政策和实施执行的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加强良种、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等农资产品行政管理信息公开及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增强农民参政议政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大力支持农村党建工作信息化,推进农村党建网站建设,完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提高。到2012年,75%以上的乡镇、40%以上的行政村能够利用互联网提供信息公开和政民互动服务。

完善农村社会事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覆盖范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资源相对有保障的地区,优先探索建立面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的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系统,在地方病、病原谱集中的地区开展试点,建立农民数字健康档案。加强面向农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疾控信息系统建设。加大向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的力度。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丰富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减灾救灾、社会赈济等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大力支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鼓励电信厂商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到2012年,县、乡(镇)、村疾控、防疫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成,75%以上乡镇卫生院、30%以上的村医疗服务站、防疫站能够接入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系统。基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系统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比例提高到30%。

(四)现代农业信息科技计划

完善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以金农工程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测、质量监管、产品追溯、信息服务等系统,完善产权交易和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

等领域的业务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的专家智能咨询服务体系。完善粮食主产区的植被物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气象监测预报、重大自然灾害防范预警和植物病虫害监测等业务系统,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物联网的应用。到2012年,粮食主产区能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农业专家的指导服务;农产品期货、现货市场行情服务基本覆盖到县,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发挥显著作用。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新典型和新模式。积极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水平。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灾害预警等技术。在干旱缺水的农村地区,深化物联网应用,普及推广滴灌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节水技术、节水管理相结合,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到2012年,建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五)电子商务拓展计划

实施农业电子商务工程。围绕重点农产品,扶植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特色网站和交易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支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改造,发展现代物流,支撑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需求,促进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建立重点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农产品物流信息查询、智能配送、货物跟踪等物流信息服务,形成与国内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到2012年,选择300家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开展试点,建立重点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引导特色农产品交易与电子商务融合,培育一批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实施农村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工程。整合各地休闲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全国统一的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发、挖掘全国农村旅游资源,整合全国休闲农业产业链,建设休闲农业资源数据库,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向游客展示全国优秀农村旅游目的地、优秀旅游服务企业和旅游产品等休闲农业旅游信息。到2012年,在农村地区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色旅游区和文明遗产遗址保护区以及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开通网络预约和票务管理系统。

(六)新型农民培训计划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结合“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计划的推进,通过培训教室、综合信息服务站、信息大篷车、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资源,开展面向农民的农业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等内容的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信息能力提升工程。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开发和建设农村信息化培训教材和课件,形成专通用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条件组织实施一系列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对各级领导干部、信息技术骨干和专兼职农村信息员进行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广大农民的信息化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信息能力。

四、主要政策措施

第四篇:农业农村局农业信息半年工作总结

20__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委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市农业信息服务站立足实际,不断提升农业信息服务的功能和水平,半年来主要完成工作情况:

一、严格遵守信息内容审查制度

我站认真收集信息资料,并对信息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把关,__农网半年共发布信息__多条,农业技术信息__多条,日常信息__多条。择优向省网站报送__多条。

二、《__农网》进行了升级改造

今年6月,我站接到__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的整改通知书,及时组织专人对网站内容进行了自查,聘请专家对网站进行了一次彻底梳理,把一些重复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删除了__个无效链接,对__个栏目进行了更新维护,并根据市电子政务办要求增设了“调查征集”栏目。对于网上办事栏目中_个已下放县里的行政审批事项和_个省里直接审批的事项已向电子政务办做出了书面撤消申请。

三、《__农业》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内容更新

微信是现在公众不可缺少的交流平台,也是一种对我市农业工作宣传的重要工具,我站对平台内容进行了更新,使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更加丰富。

四、抓好全局网络和机房设备的维护

半年来,我站认真抓好全局局域网络和机房设备的维护,确保网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并指导各县市区的农业网站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确保网站畅通。

五、抓好农业信息宣传工作

积极参加委属各科站开展的农资下乡,科技宣传、农资打假等活动,并在第一时间将活动内容形成文字稿件,配上新闻图片及时发布,充分展示我委广大干部职工良好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宣传了农业部门的形象,提升农业部门的地位。

六、搞好农情报表报送

我委高度重视农情信息工作,今年3月17日起草下发了《__市农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情信息工作的通知》并制定了《20__市农业委农情信息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信息站安排专人负责,确保完成农情报表任务。为了做到上报数据准确,积极参与委里组织的调研活动,了解农业农村工作动态,并经常与气象、防汛办、统计部门及本委各科站进行沟通。1-6月共上报农情信息报表48次,上报报表85张(含临时调度表),数字7000多个。在信息报送工作中,除做好常规信息数据报送外,注重了农业灾情的收集。在今年5到6月的强降雨灾害中,信息站积极行动,安排专人值班统计灾情,并联合市气象局及委属各相关科站,通过网站、微信、报纸、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暴雨灾害预警信息、防灾救灾减灾关键技术措施等,组织县市区农情信息员按《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职责要求开展灾情调查、制订水稻汛后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方案、对重灾区进行实地指导等,确保早稻灾年保产,确保晚稻如期移栽,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点。

七、存在的问题

1、《__农网》20__年成立,时间较长,我们服务器曾遭受过黑客攻击,有些数据遭到破坏,修复时间较长,网站数据库维护需要聘请专家解决。

2、我们网站服务器老化,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需要及时进行设备更换。如果市政府进行网站集约化管理,我们就不需要更换设备。

八、下一步工作打算

1、认真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文件,对照标准,对各个栏目经常开展自查,及时更新,确保网站正常运行。

2、加强对《__农网》的管理和县市区信息上报的指导,对有亮点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向省、市其他网站和综合调研科报送。

第五篇: 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部署,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研究提出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

一、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就斐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普及,农村信息服务站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基层电子政务建设加速向乡镇延伸。各地、各部门面向“三农”实际,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和典型,信息化在开拓农村生产经营活动、转移剩余劳动力、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的战略判断,目前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急需将信息化转化为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动力。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继承巩固农村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农村综合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没有农业农村信息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新形势下,增强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迫切需要信息化提供新动力和新手段。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必须加快解决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作为农业生产经营连接市场经济体系的关键纽带,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无缝结合,使广大农民享受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提升农业应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现实选择。长期以来,城乡差别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构建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系统,促进家电下乡、信息下乡,激发农村消费需求,是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应区分轻重缓急,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缩小因受限于技术进步成果所产生的数字鸿沟,将深化农村信息化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农业农村改革开放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农业农村长期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新的动力;抓住信息网络所能够提供的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信息传播、知识扩散机遇,向广大农民传授各种先进适用的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必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放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坚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着力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促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成果,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健全发展,着力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营造广大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环境,服务导向、广泛覆盖,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利益相关、收益共享,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之路。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建成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基层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条块结合,基本延伸到乡(镇),使之成为惠农信息通达农村的“绿色通道”;建成一批形式多样、方便适用的农村科技、信息、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农产品零售额的比例稳步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渠道,农民信息素质显著提高。

三、主要行动

(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

实施农村宽带普及工程。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通电话,逐步覆盖自然村。组织实施“宽带下乡”工程,鼓励宽带运营企业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村。推动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将农村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从电话普及扩大到互联网宽带接入,有条件的省(区、市)可将互联网宽带接入列入家电下乡范围,对农民使用宽带网络服务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到2012年,乡镇通宽带比例达到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提高到75%,农户宽带接入速率平均不低于2 MB/S(每秒2兆比特),采用xDSL接入方式的乡镇宽带接入能力接近30MB/S。

推进农村三网融合试点和农村信息化示范。鼓励探索一种网络承载多种业务、一种终端承接多类服务的新模式,促进业务与内容的融合。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立足农村通信基础网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网、点)等现有的条件和业务,组织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同时,推进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系统开展农村信息化示范。优先支持网络运营企业在偏远农村地区提供集电话、电视、互联网等综合接入与信息服务,推动各种涉农信息系统共享网络资源。到2012年,在现有试点的基础上,满足农村基础条件和先行应用需求的三网融合模式基本形成。

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普及工程。依托现有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科技、商务等现有基础,利用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按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和服务基本规范》提出的“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的要求,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规范建设,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结合地方特色,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建立城乡结合部、粮食主产主销区、特色农业区、乡村旅游区以及落后偏远地区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点。到2012年,100%的行政村建成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其中符合“五个一”标准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比例达到30%。

(二)信息资源整合集成计划

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委托具有优势条件的机构,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协调和集成,按照逻辑统

一、分布有序、服务到位的要求,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形成分类完整、动态更新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分工协作机制。到2012年,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建设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突出各地区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在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适当发展分布式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与国家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逻辑连接。按照农业生产的区位特点,重点建立粮食类、瓜果蔬菜类、畜禽类、水产品类等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对重点农业产品产业链全程管理和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带动产业实现良种化、机械化、精准化和专业化。到2012年,主要农业门类和农产品品种的专业化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重点建设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以省级统一管理的网络、软硬件设施、应用系统为基础,集成省级及省级以下政府的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统筹规划建设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省级平台是国家平台、专业性平台的接口,在全省范围内提供集成的信息和服务。选择或整合当地有能力的电信、有线电视服务商或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搭建省级综合信息资源网络平台。省级平台依托现有基础好的省级机构,面向三农提供服务,可依托国家金农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省级农业信息应用平台。到2012年,各省(区、市)均建成比较完善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

(三)基层电子政务进村计划

推动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鼓励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丰富乡村电子政务应用,推动电子政务与基层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公开的紧密结合。依托市县电子政务平台推进乡村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把惠民政策和实施执行的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加强良种、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等农资产品行政管理信息公开及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增强农民参政议政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大力支持农村党建工作信息化,推进农村党建网站建设,完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提高。到2012年,75%以上的乡镇、40%以上的行政村能够利用互联网提供信息公开和政民互动服务。

完善农村社会事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覆盖范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资源相对有保障的地区,优先探索建立面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的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系统,在地方病、病原谱集中的地区开展试点,建立农民数字健康档案。加强面向农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疾控信息系统建设。加大向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的力度。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丰富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减灾救灾、社会赈济等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大力支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鼓励电信厂商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到2012年,县、乡(镇)、村疾控、防疫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成,75%以上乡镇卫生院、30%以上的村医疗服务站、防疫站能够接入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系统。基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系统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比例提高到30%。

(四)现代农业信息科技计划

完善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以金农工程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测、质量监管、产品追溯、信息服务等系统,完善产权交易和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等领域的业务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的专家智能咨询服务体系。完善粮食主产区的植被物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气象监测预报、重大自然灾害防范预警和植物病虫害监测等业务系统,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物联网的应用。到2012年,粮食主产区能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农业专家的指导服务;农产品期货、现货市场行情服务基本覆盖到县,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发挥显著作用。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新典型和新模式。积极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水平。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灾害预警等技术。在干旱缺水的农村地区,深化物联网应用,普及推广滴灌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节水技术、节水管理相结合,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到2012年,建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五)电子商务拓展计划

实施农业电子商务工程。围绕重点农产品,扶植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特色网站和交易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支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改造,发展现代物流,支撑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需求,促进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建立重点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农产品物流信息查询、智能配送、货物跟踪等物流信息服务,形成与国内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到2012年,选择300家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开展试点,建立重点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引导特色农产品交易与电子商务融合,培育一批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实施农村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工程。整合各地休闲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全国统一的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发、挖掘全国农村旅游资源,整合全国休闲农业产业链,建设休闲农业资源数据库,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向游客展示全国优秀农村旅游目的地、优秀旅游服务企业和旅游产品等休闲农业旅游信息。到2012年,在农村地区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色旅游区和文明遗产遗址保护区以及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开通网络预约和票务管理系统。

(六)新型农民培训计划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结合“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计划的推进,通过培训教室、综合信息服务站、信息大篷车、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资源,开展面向农民的农业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等内容的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信息能力提升工程。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开发和建设农村信息化培训教材和课件,形成专通用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条件组织实施一系列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对各级领导干部、信息技术骨干和专兼职农村信息员进行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广大农民的信息化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信息能力。

加强面向农民工的信息服务。基于人口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形成全国农民工管理与服务基础平台。逐步建立城乡统筹、全国统一的劳动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劳动用工地区与农村劳动力输出地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与交流互动平台,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引导农民工合理有序的跨地区流动。到2012年,建成覆盖5000万农民工的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基本形成面向农民工的信息服务体系。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

组建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协调小组,负责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相应方针政策,协调解决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及相关机构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协同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市场激励,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不断完善涉农信息服务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各类涉农信息服务主体的社会责任。加大对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内容产业的扶持力度。将“信息下乡”、“宽带下乡”纳入政策范围,鼓励企业开展“信息下乡”、“宽带下乡”、“家电下乡”等活动,发展涉农信息服务业,让农民普遍享受到先进实用、质优价廉的信息服务。

(三)完善标准体系,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化规范化

研究制定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信息采集和发布规范,以及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交换等标准。

(四)制定政策,增加资金投入

研究制定将农业农村信息化投入纳入财政转移支付、农村基本建设预算和农村科教兴农的管理办法和规范,节约投资,保护投资。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明确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投入。研究制定电信资费向农村倾斜的相关优惠政策,切实降低农村地区电信资费。加强涉农部门沟通协调,整合利用国家已向有关部门拨付的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专项资金,合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探索制定针对农民上网、乡村信息站、研发适合农业农村应用的信息技术产品企业的补贴和从事农村信息化的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机制。

(五)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确保农民得实惠

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统计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考核标准和办法。加强对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批、设计、建设、监理、验收、应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绩效评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总结推广新的典型和好的做法,组织开展先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优秀信息服务员考核评估和表彰活动。以农民所得实惠为导向,定期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绩效评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守则下一篇:农资推广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