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023-09-24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论文分析了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简述了我国农民受教育的情况,分析了现代农业、“大农业”发展的需求;并从加强宣传、注重实效、走出去和使用新方法、新手段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三农”

高等院校有着雄厚的科教力量、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研究手段、丰富的科研成果,是实现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农业院校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领头羊,能够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普及、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产出等多方面做出贡献。

一、高等农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势

高等院校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是知识创新的基地,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农业院校不仅需要“顶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还需要“立地”——直接面向“农村、农业、农民”一线,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农民。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优势

据资料显示,我国有高等农业院校近50所,拥有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专业教师队伍,他们长期从事农业的研究,常年深入生产一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成果丰富。在种植、养殖、加工、收货、农业经济等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能够承担起培养农村、农业人才的重任。

(二)资源优势

高等农业院校有着较为齐全的实验条件,拥有一大批先进的门类齐全的实验仪器、设备,在科教兴国的今天,相当一部分已具有国际水平。拥有大量的国内外图书、文献资料,有了解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最新信息的人才,能够为领导的决策、科技的发展、行业的走向、国内外的趋势等提供大量可靠、有用的信息。

(三)成果优势

高等农业院校,承担有大量的国家“863”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市研究项目,还有企业、农业大户、农机大户等出资开展的应用型项目。积累了丰硕的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科研成果,有相当一部分已经非常成熟,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朝着又快又好发展,为农民增收节支。

二、“三农”事业发展需要

2004至2017年的14年间,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是指导“三农”事业发展的文件,特别强调“三农”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支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队伍。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概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关于2015年中国的农民现状与分析中介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比例达到82.90%,其中未上过学的比例为15.70%;高中和职高职校毕业者比例为9.5%,中专学历者比例为2.40%;专科以上学历者占比略大于5.20%,包括大专3.10%、本科2.00%以及研究生0.10%。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过程中,依靠这样素质的群体来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是很困难的,成为了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

(二)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农业现代化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实施。因此,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措施之一。

(三)“大农业”发展需要

“大农业”是一种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方法作为支撑,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武装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从领域上来说,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销售、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第三產业的内容。从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一个与农业发展相关、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产业群体,需要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肯奉献的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

三、对策及建议

开展农业职业培训是一项惠民工程,首先应得到被培训主体——农民的认可,让他们了解培训的目的意义,有收获、有实惠,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

(一)加大宣传力度

广泛、深入的宣传是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不断发展的基础。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发挥主渠道、权威性和影响面广的优势,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如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以公益广告的形式进行播放。加大成功范例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普通农民、身边人成功事迹的宣传,让农民兄弟觉得可亲、可信,真真切切地看到、感受到学习农业技术带来的实惠,让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深入人心。营造一种全社会支持、鼓励,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各职业培训部门在培训前,需要针对广大农民的需求做出全面调查和了解,根据需求和人员的文化程度,制定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注重实效性,要接地气,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效果、容易上手的方法来教,使培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时间需要灵活多变,可以提供脱产、半脱产、农闲时节等多种方式,让农民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劳作时间安排学习。

(三)探索“走出去”模式,将培训现场搬进生产一线

不断探索将培训、考评现场搬进生产一线,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采取在生产现场进行技能培训的方式,使考评更具真实性、可操作性。同时也贴近农民的实际工作,更接地气,让农民能够低付出、高收益,提高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积极性,使职业技能培训更具活力和生机。

(四)多媒体技术的利用

高等农业院校有条件、有能力将远程教育引入培训,农民可以使用音频、视频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参加学习。做到不脱产、自主安排,培训内容能够多次重复观看,提高学习的效果,也能大大降低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

(五)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中,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接受培训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特别是对于一些植物生长中需要时间变化来表现的现象,如发芽、生长、抽枝、开花、果实成长等整个生长周期;一些实物无法一一搬到现场的情况,如作物的种植、施肥,育种的株型分析等;一些无法用常规手段表达的现象、原理,例如果树栽培管理全过程的技术培训和实践,使用虚拟现实技术都可以做到栩栩如生的表现,简单、明了、直观、易学、易记,学习效果会得到极大提高。

四、结语

“三农”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农业人才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通过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充分挖掘内在潜力,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农业行业的排头兵,通过开展农业人才培训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时代赋予高等农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义务。

参考文献

[1]李培林,陈光金,张翼等.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熊伟宏.依托农业高等院校开展农业农村人才继续教育的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3]徐涌,戴国宝.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5).

[4]焦育民.農民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5]陈德,向东梅.高等农业院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1).

[6]尹莹莹.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方法创新中的应用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1).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青年人才作为新时期发展背景下促进国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加强对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队伍对于创建创新型社会具有良好的价值意义。现阶段,就目前我国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创新型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积极创新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有效构建出一套现代化、科学化的青年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可行性对策,为全面强化我国青年一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章针对现阶段我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创新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展开研究,并且重点阐述了目前我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能够加快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对策,为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价值建议与指导借鉴。

[关键词] 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研究策略

青年人才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主力军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因此,增强青年人才的综合素养能力、促进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对于企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与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顺应社会新时期的发展形势,各单位与部门需要加强青年人才队伍的现代化建设,积极创新与优化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新青年提供一个能够充分激发自身潜能、展现自身才能的广阔平台,促进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的新青年能够发展成为企业所需要的高精尖人才,为全面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基于此,企业应该针对如何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与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为全面促进企業基业的长青与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培养模式研究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时期背景下,城市建设进程中青年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与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培养与建设一支质量高、结构优、综合素质一流、极具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队伍,有效发挥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人才竞争优势,成为全国的一流人才队伍,为全面贯彻与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着示范与带头作用[1]。同时,为了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有效加快高层次、高技能的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新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重点强调高层次、专业性技术的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彰显青年创新人才队伍在人才强国战略实践与实现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增强自主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与安全

近些年来,随着地方招商引资的逐渐普及,社会各阶层都十分看好自主经济发展局势,并且我国近几年来的自主经济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有效推动着我国的总体经济形势呈上升曲线发展。但是,由于地方企业过度重视引进外资多少、合资企业多少等问题,严重忽略了在招商引资的合作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核心的技术与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高新技术仍然过多依赖进口技术,导致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不足、青年创新人才欠缺,技术发展道路上没有充足的技术发展主动权,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安全。

(三)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技实力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国家竞争实力的核心所在,加强对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我国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重要手段[2]。因此,要想在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创新与优化我国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革新思想观念,提升青年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与自主开发能力,为全面提升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获取更加有利的竞争优势与地位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培养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缺少实践与提升平台

由于企业不够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引进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培养人才等意识淡薄,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青年人才成长与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青年人才缺少实践提升与才能展示平台,大大降低了青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责任意识。长此以往,企业青年人才的发展优势与自身特点无法在企业中得到充分展示,青年职工的自我价值感逐渐下降,并逐渐丧失了自我创新能力与自主开拓精神,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二)青年骨干力量不足

近几年来,通过对各大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发现,很多企业的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青年骨干力量不足的问题。从相关的调查数据来看,很多企业的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完善,人员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严重的不平衡,尤其是缺少充足的高层次青年人才[3]。这种不合理的企业人才梯形结构,使得企业的各类人才出现严重的断档情况,集中出现了管理型、技术型的人才都聚集到了40岁左右的中年年龄阶段,而青年类的高精尖人才十分匮乏,导致企业的青年骨干力量严重不足。

(三)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青年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青年职工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青年职工而言,企业能否满足青年职工个人价值的成长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益化青年人才培养制度体系构建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国各大企业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与现状来看,许多企业对于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知水平不足,不能给青年新一代的员工提供合适的才能展示与实践提升平台,缺乏系统性、目标性的科学培养体系,最终造成青年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不能够明晰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能很好地将自身的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进行有效融合,严重影响了青年人才队伍的现代化建设。

三、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研究

(一)积极开通青年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通道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青年人才队伍的现代化、科学化与系统化建设,首先需要将培养青年人才发展的重要通道打开,坚持党管人才的重要原则,借助于党委会全面领导青年人才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构建青年人才全方位的培养体系,积极实施与执行职务职级分离并行的管理体系,严格按照企业内部的相关职级管理办法与职务聘任管理规章制度,尽可能地拓宽青年干部以及青年员工的个人成长与发展通道,为全面升级与优化企业的青年人才职位晋升、考核、评级等打造坚实的基础[4]。另外,企业还需要在加强对青年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过程中,发挥各级党组织机构的领导与推动作用,并安排人力资源组织部门专门负责青年人才队伍与人才培养建设的整体规划,将企业职工的甄选标准、青年人才的甄选程序以及人才培养与评价方案等都归纳到實际的党委组织工作中。同时,党政组织机构也需要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党性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以不断增强青年人才的政治理论素养,尽可能地发挥企业职工的先进思想引领作用,帮助他们理解与掌握党政思想精髓,为全面解决职工与青年人才在成长中的各种思想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不断深化青年人才库的现代化建设

传统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是依靠员工的职级、学历与资历水平进行选拔与评优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新时期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人才的核心地位,需要不断深化青年人才库的现代化建设,遵循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选拔原则,挖掘与培养企业中具有良好政治素养、勇于担当的青年人才。同时,要重点关注和培养那些富有积极创新能力与自主研发能力的青年人才与职工,在当前构建“未来之星”的人才库建设基础上,积极借鉴与学习其他企业的青年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队伍建设的优秀经验,为全面构建更高层次与职级的青年人才库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青年人才培养梯队的模式形成[6]。积极探索与创新财务人才库,使财务人才与生产经营队伍建设同步发展,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以在生产技术骨干中优选出几名优秀与表现突出的青年人才进入到财务的人才队伍中进行学习与实战训练,不断提升企业青年人才队伍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一批既能够掌握生产经营又能够灵活运用现代化数据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做出一份努力,全面推动青年人才队伍的现代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科学化进程。

(三)运用多种形式不断提升青年人才的综合素养能力

通常情况下,企业与单位为了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与凝聚力,会将建设现代化的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作为主要的发展与指导方向,通过将企业的青年人才群体放置到基层党务岗位上对其进行培养与锻炼,丰富青年人才的社会实践经验,拓展与延伸青年人才的工作思路与知识面,全面提高青年人才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应变能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提升青年人才的综合素质[7]。总的来说,企业在进行青年人才的综合能力与业务水平培养过程中,需要将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基层党建工作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培训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化的分配,不断培养与锻炼企业青年人才在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加强青年人才的现代化队伍建设。同时,制定量身定做的培养计划与实践训练方案,促进青年人才与企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为全面创新与优化青年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提供可靠的基础条件。

(四)不断激励青年人才学习,激发青年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重视工作实践时,青年人才在具体工作岗位上不断提升自我与展示自我价值的要求,相关企业与单位部门要加强对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将青年人才的现代化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作为基层党建干部与党建政工人员的源头工作,有效引导青年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不断自我加压、自我提升,积极探索与实践,不断激发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青年人才成为企业实现新未来、新战略的青年军发挥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鼓励青年人才不断学习以开阔自身的视野[8]。一方面,企业相关负责人与领导层需要积极鼓励青年人才参与哲学、经济以及财务等知识的评比大赛与组织实践活动,激发青年职工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原动力,让青年职工能够突破自我、挑战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人才交流与学习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向优秀外企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提高青年人才的学习效率,为青年人才队伍学习、交流与成长搭建可靠的平台,最大限度地提高青年现代化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效。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与社会规范化管理仍处在摸索阶段,有着良好与广阔的发展前景。青年人才作为一股新鲜的血液,有着朝气蓬勃的精神与发展前途。因此,积极探索出青年人才的现代化队伍建设与创新培养模式,为企业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创新发展青年主力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青年人才的现代化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仅能够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还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使青年人才队伍成为企业发展与改革的强力引擎。

参考文献:

[1] 刘阳,李然.航天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01):141-142.

[2] 唐丽娜.关于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以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2):16-17.

[3] 董鹏,余国斌,申伟,等.当前国有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分析[J].南方论刊,2012(03):69-72+76.

[4] 董鹏,余国斌,申伟,等.当前国有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分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10(02):46-50.

[5] 王加辉.国税部门基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防城港市国税局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7(47):6-10.

[6] 高翔,楚皓文,王青,等.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8,45(02):108-111.

[7] 李燕萍,刘金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35(11):30-43.

[8] 王仕龙.农业科研机构青年人才成长因素及创新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虽然每年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都依据职能,对县区、乡镇进行相应的指导、培训活动。但是在培训“供需对接”方面不够精准,有时存在“有人唱戏,没人听戏”的情况。比如:是否能及时针对林果种植户提供相应的林果种植技术。

二是基层农村在引才、留才服务保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农村基层在引才方面有时存在“抓大放小”的情况,眼睛都盯着“大专家”“大项目”,从而忽略了周边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微创项目”。又或者受到基层配套设施环境制约,引来的人才留不住。因时因地因势引才,加强人才引进后的配套服务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职能部门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通过调研发现,各县区、乡镇存在人才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人才工作开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职能部门对于人才工作职能不清,“各唱各戏”。个别部门对人才工作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头绪,经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缺乏有力抓手。甚至个别职能部门,不重视人才工作,缺少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的意识。

三、对策建议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理顺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关系,做好任务分配,相互支持和配合各级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促进人才工作同分工、同部署、同推进,压实责任,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既要“分”得清,又要“合”得来。市委组织部正在积极筹备《全市人才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积极引导鼓励相关部门,在挖掘人才信息、引荐人才落户、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形成合力,多做贡献。

二是强化担当作为,鼓励奋发有为。

以我市开展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乡村基础产业、资源优势,搭建切合实际的创业平台,促进人才理论优势与本土农民实践能力相结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带动本土人才培育,建立起人才“活水源”,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在农村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乡村人才的基础生活保障,提升人才的农村归属感,着力解除后顾之忧。让愿意留在乡村、振兴乡村的人更安心,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1 我国农业类专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古代农业教育只能通过农业生产劳动实践, 将获得的经验互相交流、传授。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始于清代末期。1897年, 杭州知府林迪臣创设浙江蚕学馆, 为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之起源。民国时期, 农业教育又有发展, 除西北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和东南大学相继设立农科或开设农业课程外, 还开设了各类农业专科学校、农业职业学校、高级中学农科以及短期农业职业训练班、讲习所等。新中国成立后,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发展,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从高等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再到职业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调发展的“立交桥”, 基本形成了以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龙身、农业技术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龙尾的大农业职业教育格局[1]。

2 发达国家农业类专业人才教育发展

19世纪后期国外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方兴未艾, 直到20世纪50-60年代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一历史时刻的来临,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才顺势蓬勃发展。仅仅用了半个世纪, 就已经建立了从专科衔接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发达国家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形成了完善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和成熟的分类培养办学模式, 正逐步向高层次、复合型领域拓展, 实现了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级管理型、技能型人才, 又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集农业科研、教学、管理、应用一体化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发达国家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以专科层次为主体;同时, 发展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办学模式主要是有2种:一种是由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进行专科层次教育, 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 少数学校也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另一种是由大学中的高等职业院、系进行的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 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专科生、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以及社会在职人员[2]。

3 我国当前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问题

3.1 农业专业社会认同度低、招生困难、农业类专业与非农专业出现倒挂

长期以来, 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 社会对农业及其从业人员或多或少存在着片面认识, 甚至偏见或歧视, 认为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就是没出息, 导致家长及考生对农业乃至农业院校的认可度、关注度不高。农业类专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多年来全国各省市农业类专业均未完成招生计划, 尤其是专科及中职招生计划。上百所高校出现了零投档。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已经成为了全国性难题。以云南几所农业高职院校为例:2014年度云南4所农业高职院校在实际录取人数为计划招生数的120.06%的情况下, 新生实际报到率仅为76.46。另外从4所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分析, 农业类专业的学生人数不足1/3。

3.2 城乡差距的拉大挫伤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工农剪刀差的存在导致了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普遍存在重工轻农现象。另外, 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远远超过了从事农业的收入, 曾经有关专家进行过估算, 一户农民1 a的农业收入还不如一个农民工进城3个月的收入。这对农业从业者的影响是巨大的[3]。

3.3 工作性质本身的影响

农业行业的相对艰苦性影响了农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当今大学生不愿去基层、不愿去农村, 纠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太穷, 农村太苦。农业类毕业生出单位招不到人, 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的就业现状。

3.4 教学条件有限

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完全跟上农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 农业技术教育实践基地仅限于农业院校的实验室、实习农场等小范围的功能比较单一的场所。另外, 实训条件改善投入大、成本高。

3.5 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限制

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弱、当前我国学校教师都来源于高校, 都属于理论强、实践弱的类型, 特别是农业生产实践经就更加不足, 这将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4 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机遇及教学策略

4.1 农业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农业发展需要农业教育

当前, 中国还是属于一个农业大国。可以说, 农业发展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为农业发展而颁布的。由此可见, 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举足轻重。农业发展需要农业教育科技来支撑。

4.2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业教育发展。

新时期, 农业生产正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近年来, 部分商界巨头也涉足农业, 农业类大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这将大大推动农业专业教育的发展。

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是农业教育的重点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 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更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新型职业

4.4 改善农村环境

增强“扎根黄土、茁壮成长、享受自然、生态生活”教育理念,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和节约化发展是必然。在国家“三农”政策的促进下、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推进, 农村环境、交通、生活、医疗等条件将很快得到改善。“天蓝、地绿、水清”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写照, 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4.5 注重专业特色

农业专业设置要以服务地方农业产业行业为抓手、要对接行业产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建设要在特色上做文章。

4.6 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可在任何一个农业环节进行实践, 从完成生产任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学习。调整教学时间、植物生产类课程教学要能与植物生长季节性、时令性相结合, 让学生经历生产全过程。

4.7 加强校企合作

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要加强校企合作、增强教师实践锻炼, 引进企业兼职教师,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 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农业教育也成为为专业教育的一种类型, 但从专业发展来看, 农业类专业人才发展却相对滞后。对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展开探讨、希望对农林类专业人才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业教育,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兆锋.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机遇及其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 :76-79.

[2] 刘福军, 田静.对云南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 2006 (2) :27-29.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1 教材评价的涵义

泰勒对于评价的定义为:“查明已编制的和已组织的学习经验在实际上将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 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1], 教材评价的实质是对教材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和使用效果通过特定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 并对分析结果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综合概括, 得出对教材的价值的总体认识。在我国, 教材的编制是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的, 而都市农业教材做为脱胎于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教材, 也是课程的主要载体, 对都市农业教材进行评价, 是整个都市农业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既包括对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的有效程度也包括对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评价。

一般来说教材评价分为教材设计和编制, 教师使用教材, 学生行为模式和学业成绩三方面。而根据评价的目的的不同, 可分为教材的审定评价、教材的选用评价和教材编制过程的评价等功能类型。

2 我国都市农业教材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在我国高校课程教材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而都市农业教材课程教材评价研究可以说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 特别是对教材的编写、审查、出版和发行等缺少全面的规范。如在都市农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审查和发行等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 各农业高校教研部 (室) 自编、自审、自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优秀教材的推广和教材理论的研究工作受到严重妨碍。

(2) 评价标准、程序等缺乏科学、周密的论证, 在我国教材评价通常作为一项行政工作, 缺乏长远的研究。评价标准、程序等一般缺少专家的充分参与, 由行政部门事先决定, 评与审不分, 带有过多的行政权威性, 一般被评审者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和从属的地位, 被评审者对评审有不同看法, 也无法提出异议, 只能服从。在评审操作方面存在不公开的现象, 评审者与被评审对象之间缺乏交流, 容易造成隔阂, 进而容易对评审结果产生误解[2]。

(3) 评价方式过于简单。教材评价通常采用短期突击、临时集中的工作方式, 使评价过分依赖经验而缺乏研究和探讨, 使评价只能集中在对书面材料的审查上, 对于教材使用的过程和效果则无法评价。

(4) 评价观念落后。教材评价的观念过于狭隘, 单纯从程序的需要出发, 只是为了审定是否合格, 而根本没有涉及如何促进教学的问题, 评价的结果也不向社会和教师公开, 学校和教师无法利用评价的结果来选择教材和改进教材的使用。把评价建立在统一的课程标准或大纲上, 过分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和学科体系的系统性, 给教材评价工作带来很多束缚。

(5) 缺少对基础性研究的鼓励和支持。

3 对我国都市农业教材评价的建议

(1) 建立健全都市农业教材的编写、审查、出版和发行等全面、规范的规章制度。杜绝教研部 (室) 自编、自审、自用的现象, 推动优秀教材的推广和教材理论的研究工作。教材审查的主要原则包括:第一, 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第二, 是否体现高等农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 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2) 建立科学、周密的评价标准和程序, 将教材评价作为一项长远的研究工作。为了保证教材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避免评价者的主观臆断, 评价信息选用教材使用者那里采集。因为与教学实际密切相关的指标, 如内容的“难度与分量”, 教材内容的组织等, 这些指标都与使用教材的学生和教师有关, 与教材的实际使用效果有关。教材评价者要综合教材使用者提供的信息, 对教材作出恰当评价。并且, 应该提供教材使用者和教学环境的信息, 以说明对此教材的价值判断是在何种条件下进行的, 这种评价信息更有针对性。

(3) 尝试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 如内容分析法、综合模糊评判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等。不能单纯依靠一种方法来进行教材编写过程的评价, 应该多种方法并举, 从不同角度对教材编写过程的各个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

(4) 强调教材评价人员的专业性、可信度、权威性。教材评价人员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能团结协作;其次要了解农业高校都市农业教育的现状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高等农业教学特点, 熟悉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课程标准;第三要具有与评价的教材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有较深的学科造诣和必要的教学实践经验, 有改革创新精神;第四要熟悉教育、教材评价方法, 熟悉教材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基本要求, 能够熟练、客观地进行评价的资料和证据的收集工作, 善于分析归纳, 形成评价结论;第五要善于与涉及各方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 既能听取不同的意见, 接纳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 又能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 进行必要的说服和引导[3]。

(5) 加强对基础性研究的鼓励和支持。

摘要: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成果最终固化在教材中, 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门课程目标的实现功能的发挥, 客观的教材评价己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本文主要从教材评价的涵义入手, 分析我国都市农业教材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我国都市农业教材评价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都市农业,教材评价

参考文献

[1] 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8~31.

[2] 泰勒 (美) [著], 施良方[译], 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 1994:54~56.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而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 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 对促进农村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一五”期间, 北京郊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蓬勃开展, 展现快速发展势头。如2007年底, 北京市涉农网站数量达到618个, 在京郊13个区县推广建立起436个农民远程教育站;数字影院达到2000多个。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市属农林本科院校,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特点, 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生产各个环节, 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以校外农业教学实践基地为活动平台, 开展农业信息化创新实验实践教学, 这样不仅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而且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也切实培养锻炼了科研创新能力。

2 与时俱进, 推动电路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电路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该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电子技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日益成熟, 如何紧跟技术前沿, 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 推动电路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2.1 调整教学方案, 增加实验实践教学学时

结合我校农业院校特色, 我们在2007年重新制定的教学大纲中, 将电路课程的实验实践活动时间从最初的第一和二学期按照相应理论课程的调整安排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 分别按照48学时的时间安排, 实行小学期集中实训。2007年围绕小学期做了一系列细致的工作。指导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专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使学生明确参与小学期实习的目的, 理解小学期的重要意义。指导教师就小学期实践题目、每个阶段的实训目标、任务和要求等问题向学生明确说明, 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积极深入实际、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学习。在今后的小学期集中实训中我们也要将小学期同农业信息化相结合, 一方面我们联系了多家农业高科技企业单位, 积极听取其反馈的信息, 特别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要求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传统学科的优势, 在传统学科与计算机学科交叉领域寻求课题, 这样我们在制定小学期教学计划时就能够全面分析相关信息, 使理论与实践, 专业与基础更加密切结合。

2.2 根据郊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 优化课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适时调整电路实验实践教学内容, 发挥学生课外实践教学教育辐射作用。学生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知识体系的延伸和升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重点、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加强计算机自动控制、模拟等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注重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新制定的2007年教学大纲中我们适时调整了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设计内容, 使其紧扣农业信息化。

传统的电路课程实践教学层次进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的变化, 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时刻追踪最新的专业前沿知识, 结合信息化农业, 使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随之调整, 值得我们特别的关注。

我们在电路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定采取两种办法:学生要么在教师给定的若干题目选择;要么查阅相关资料, 自主拟定农业信息化相关的课设题目, 充分给学生自主权, 满足不同程度层次的学生。课设的内容则强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程概念, 体现从基本动手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规范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过渡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阶段的培养。我们规定每组两名学生完成数个难度递增的实验电路设计、制作与调试, 递交详细总结报告, 并逐步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在系统设计和实验中的应用, 实现从较简单的单元设计应用电路向系统设计的过渡。在制作每个电路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都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案实现, 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为进一步的科研创新活动做好坚实的实践基础。我们没有明确规定学生课设的实现手段, 一部分学生使用各种专业仿真软件实现, 在EDA仿真技术分析平台之下, 选用如P S P I C E、E W B、PROTEL等工作软件, 尤其对一些需花费较多时间接线的复杂的电子线路, 如深度负反馈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 还可以利用虚拟实验仪器进行参数测试和特性模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部分学生则是通过逐步测试焊接系统子电路来完成实现, 甚至软硬件两者交互使用, 这样的教学手段对全面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2.3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和主要渠道, 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知识集中积累等优势,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确保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入了数字农业的相关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的充实, 使学生对农业信息化技术建立初步的认识, 激励学生学习后续理论课程, 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2.4 在毕业设计中完善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第七学期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理论能力、实践能力两者结合水平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 为了避免学生的毕业设计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对此, 我们将科研创新实践与学生毕业设计“绑定”, 如鼓励06级学生参与北京市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计划——“农业温室智能控制解决方案”科研项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 这一项目若完成可能将对京郊农业温室智能自动化起到关键作用。这样的毕业设计成果不仅是在实验室内完成的产品, 而且能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得到运用, 学生自然会在毕业设计中取得优异成绩, 真正体会到“学有所成, 学有所得”。

3 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3.1 建立学生创新学分鼓励机制

学生涉及创新学分内容范围内的创新成果, 经指导教师推荐, 学生申请, 院系专业学科教学委员会审核, 允许给予相应的学分和绩点;相应的培训考核可以通过培训的学时和考试成绩认定其学分数与绩点;其他创新成果可以根据等级或经专家鉴定给予相应的学分和绩点。当然在这个认定过程中我们要力求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得在全系各年级范围内营造多创新、创好新的良好科研创新的气氛。

3.2 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长期化

对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从入学就开始实施, 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及时发现优秀学生、挖掘学生潜力、有重点培养科研创新型学生,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密切结合, 将分散的课外科技活动制度化, 规范化。

3.3 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学科水平

科研创新活动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师对知识要进行不断补充、调整和更新, 追踪学科的前沿, 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实践经验和先进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参加培训或者进修、自学等各种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可以这么说, 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过程, 既是对学生一次锻炼, 也是对指导教师业务素质的极大考验。

4 增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利用农业实践基地, 开展信息化实践活动。2008年出台的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此次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申报中, 我们依托京郊房山区龙泉务农业基地, 我校计算机专业五名三年级的学生开发了一套温室智能控制系统, 该项目的完成对解决京郊温室自动化智能控制的难题起到了促进作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切实落实学生实践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实践教学连贯化, 提倡多参与、多创新, 我们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这些科研项目主要涉及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重点改造传统农业, 发展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农业。同时我们也在寻求以重点龙头农业企业为示范, 推动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的广泛应用, 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大力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项目, 我们相信随着数字农业的大力推进, 学生在农业信息化科研活动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结语

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为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创新型农业人才的高等农业院校, 我们应积极参与计算机专业创新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发挥其专业特长, 加强数字农业系统建设, 不断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推进农村信息化, 切实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 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电路实验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活动, 将极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信息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笔者以电子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为载体, 将电路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在培养服务于新农村的信息化科技创新人才, 开展农业信息化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实验实践,科研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倪振文, 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2) :52~55.

[2] 容昶, 等.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1) :12~14.

[3] 卢光华.电路-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 21 (1) :124~127.

[4] 付永庆, 等.电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1, 23 (6) :55~57.

[5] 杨育霞, 等.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1, 23 (3) :33~34.

上一篇:发展经济学探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水利工程成本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