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探究论文范文

2023-09-24

发展经济学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让金融市场的竞争十分强烈,也让金融行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对银行和保险而言,传统的单一发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背景,只有银行与保险共同合作,才能在新时期获得新发展,满足新需求,并为未来金融一体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有助于加深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提升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服务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 银行保险 合作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银行和保险公司主导着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一的银行业务和单一的保险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金融需求,也不能满足当前金融业的发展需求。在未来,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业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将是大势所趋,而在此之前,银行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将不断加强,为未来的金融一体化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银行同保险公司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合作过程中,矛盾丛生,问题不断,严重影响了银行与保险合作的效果。有鉴于此,探究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的问题与对策迫在眉睫。

一、银行与保险合作的内涵

银行与保险合作往往被认为复杂且有风险。因此,最主要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它们合作起来是否比单独成立的公司更有价值?”从金融业的角度来看,银行与保险合作能产生相对较高的收益和降低风险,答案是肯定的;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这种合作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方式来服务客户,答案同样是肯定的。为了更好地方便下文的论述以及读者的理解,本文针对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提出了“银行保险”的概念,以此解释银行与保险合作的内涵。

金融中介职能由各种类型的公司执行,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经纪中介、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银行保险”是对银行与保险合作过程的概述,指代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基础上,运用银行的销售渠道,进行保险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主要充当纯粹的中介职能,在市场的需求方和资本市场之间提供了一条渠道;在金融服务方面,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使用衍生产品使客户能够对冲诸如利率风险、商品风险和外汇风险等,从事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为银行提供利用这些技能为所有者创造价值的机会;与此同时,银行在提供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借助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与服务,丰富了银行自身,增加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互补双赢”的模式,银行和保险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取得成功所需的因素。

二、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的问题

(一)合作单一

随着我国改革的推进,金融行业结构不断调整,我国商业银行同保险公司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与之相比,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模式就过于单一了些。尽管看起来商业银行推出了众多的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同时,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的联系也愈加紧密,但是,究其本质,主要的合作模式依旧是销售协议的模式,而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1]最简单的例子,在一些金融业发达的国家中,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已经上升到相互控股、共同提供金融服务和保险产品的程度,我国据此尚有距离,并且,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极易引发双方运营上的矛盾,导致银行与保险分道扬镳,不利于进一步的融合。

(二)管理缺陷

风险管理是银行与保险合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需求方驱动力。传统上,银行將与保险有关的风险管理职能与财务和业务风险管理职能分开。保险风险管理者负责购买针对可保危险的保险。[2]随着市场的发展,保险风险管理人员也开始负责通过自我保险计划和成立专属保险公司来管理风险。这些与保险有关的职能通常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货币和商品套期保值计划以及银行的资本结构、股息政策和其他公司风险管理决策分开。这种管理方式在最大程度上能够确保银行的稳定发展,但是,由于职能划分不清,使得银行与保险合作过程中,银行的执行能力受到极大地限制,最终管理效率下降,带来隐患。银行保险的退保率居高不下、银行保险投诉频发,这都是管理存在缺陷带来的恶果。

(三)监督不良

银行与保险的合作究竟是一家银行加上一家保险公司,还是整个集团间的合作,对于金融监管机构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保险、银行的管理服务,传统上是分开监管的。这对投资者也很重要,因为传统上,投资者可以通过检查历史收益、预测收益增长、比较同行的市盈率来估算一家公司的价值。[3]本文的观点是,银行与保险的合作不仅仅是一些独立的银行、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而是更有效地资本利用。例如,银行保险的客户数据库,通常包含以下类型的数据:关于客户的主要人口统计信息(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地址、收入水平);客户以前跨公司业务范围购买的产品;与银行保险的联系,例如地址变更、资产变更等。银行保险销售的分销成本较低,直接导致了所有各方(特别是客户和股东)的竞争优势,因为这增加了每位客户购买的产品数量,以及现有业务的高利润率。通过成功地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银行保险能够在经济有效的基础上获得并保持了客户更大的业务份额。现阶段银行保险的监督主要依靠外部审计,然而,外部审计无法实现银行保险的垂直监督,进而发挥监督的作用。

三、有效解决银行保险问题的对策

(一)深化合作模式

相对于独立银行或独立保险公司(尤其是在零售业务方面),银行保险最明显的优势或许是能够在客户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事实上,银行保险能为客户带来广泛和多样化的市场知识,它就能更容易地认识到客户需求的多样性。[4]与其把客户关系看作是提供银行、保险或资产管理的产品,银行保险不如建立适应情况不断变化的特殊解决方案,从而为长期合作创造环境。当然,如果银行保险要做到更好,就必须能够提供物有所值、及时服务、基于实际需求分析的适当产品等等。将现有的协议关系转换为伙伴关系,深化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模式,补充或平行于保险市场的机构,以及扩展或改编传统保险合同形式,以涵盖新风险。前一类包括专属保险公司以及其他由买方赞助的计划;后者包括扩展传统保险的产品,例如,允许时间分散、基于多个事件触发因素还清,为融资和风险补偿目标服务。

(二)完善管理制度

认识到风险管理功能的分离是促使银行保险改革管理的主要动力。在此过程中,分段或“单独”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识别银行保险内部的分散风险。因此,此类细分策略可能会由于无法识别银行保险的“自然对冲”而导致过多的套期保值支出,或者由于未能识别风险之间的不利关联而使银行保险面临过多的风险。对此,银行保险管理应认识到需要在保险类对冲与针对外汇、商品和其他风险的金融对冲之间进行协调,创新金融工具的发展,以实现合规性或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发展来说,其经营管理的关键和根本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治理结构,完善的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和具体的员工。[5]

(三)建立监督体系

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代理人往往因为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容易出现风险和懈怠。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赋予代理人索赔权和控制权,以实现对经理人的长期激励,尽量避免恶意作业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避免银行员工因作业风险而带来的短视行为。此外,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要正确认识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监督部门反馈的信息,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对不足的地方及时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银行体系的正常稳定运转。

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尚处于初始阶段,相比较国外银行与保险的深度合作,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开发程度较浅,合作空间很大。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合作的不够深入,使得商业银行与保险之间的合作问题不少,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存在的问题后,提出有效解决银行保险问题的对策,即深化合作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和建立监督体系,从内向外、从模式到体系逐步完善现有的合作关系,促进健康的合作,为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从业人员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芮晓鸥.银保合作共促资管行业转型——独墅论坛2020银行与保险资产管理峰会侧记[J].中国金融家,2019(12):51-52.

[2] 黃威.我国银行系寿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以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为例[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3] 王如菂.四川省“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互联模式对农户信贷决策意愿的影响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4] 林乐芬,何婷.乡村振兴背景下银保合作金融创新研究——基于江苏涉农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情况调查[J].学海,2019(01):178-187.

(作者单位: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0)

(责编:纪毅)

发展经济学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港口物流作为对外贸易活动的重要运输方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同时高速的经济发展也助推着港口物流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省内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间存在较强关联性,各经济因素中,第一产业产值与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关联性最强,其次分别是第二产业产值、外贸进出口总额、江苏省经济总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对此,本文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及江苏省港口物流现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港口物流;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分析

1 引言

港口物流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地理位置优势,以信息技术为支柱,开展的一系列以临港产业为基础的物流运输活动。港口物流是物流活动链中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联结公路、铁路、水路、空运等交通运输网络的关键节点,其物流能力也是一个城市经济贸易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江苏省作为临海城市,一直致力于打造信息化、智慧化的港口物流,为开启“十四五”新时期,江苏省再次提出“物流现代化目标”,旨在以港口物流推进经济发展,本文对于江苏省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间内在联系的探究对其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 江苏省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贸易活动的拓展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平台,江苏省作为临海城市,得益于“一带一路”等国家重要战略,既巩固了与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也拓宽了对外合作的道路,因此港口物流发展极为迅速。2019年度,江苏省港口货物通过能力、货物吞吐量、万吨级泊位数量、亿吨大港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省内10个港口有7个港口的吞吐量超2亿吨,可见江苏省港口物流发展态势良好,潜力巨大[1]。

港口物流的发展与经济建设息息相关,江苏省港口的飞速发展同样也拉动了GDP的增长,同时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内沿外伸,尤其是省内旅游业的发展。但港口物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港口信息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港口技术人才缺乏[2]等。

3 江苏省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3.1指标选取与数据收集

为探究江苏省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性,本文选取灰色关联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2010-2019年为研究区间进行分析。港口货物吞吐量作为港口物流的统计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港口物流活动的规模大小,因此选取货物吞吐量X0作为参考序列,记作。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受港口物流影响,还受市场、资源、国际贸易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选择江苏省经济总产值X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X2、X3、X4,外贸进出口总额X5作为比较序列,记作,用以反映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4],经整理后的2010-2019年江苏省港口物流及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数据如表 1所示,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

3.2数据处理

考虑到本文所选取的六个指标量纲不同,会对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为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本文选用初值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按公式(1)处理后的數据如表 2所示。

3.3关联度计算

灰色关联度是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核心要素,能够通过数值大小反映研究对象间的关联程度,并按数值大小对影响因素进行排序,灰色关联度越大,关联性越强,灰色关联度越小,则关联性越弱。为体现10年内江苏省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对灰色关联系数进行算术平均,得出综合灰色关联度,按公式(2)计算出的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如表 3所示,其中为分辨系数,常取为0.5[3]。

3.4 结果讨论

由表 3可知,江苏省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第一产业产值X2、第二产业产值X3、外贸进出口总额X5、江苏省经济总产值X1、第三产业产值X4。结果显示,在衡量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各因素中,每个因素与港口物流的灰色关联度都高于0.6,说明江苏省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与港口物流的关联性最强,高达0.930,说明港口物流与第一产业间存在积极的互相推动作用,其次是第二产业产值、外贸进出口总额、经济总产值,关联性最弱的是第三产业产值,灰色关联度仅为0.616,说明江苏省港口物流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尚不存在紧密的联系,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内在拉动力,其协调发展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4 江苏省港口物流与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4.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第一二产业建设

“十二五”时期,江苏省顺利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也因此成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省份,随着“十三五”的深入、“十四五”新时期的到来,第三产业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展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和发达程度。因此,为推进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江苏省应当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港口物流为基础向第三产业拓展,带动第三产业的活跃度,并利用两者的内在关联性实现互惠互利。对于关联性较强的第一、二产业,江苏省应当继续发挥其促进作用,同时利用港口物流推动第一、二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的发展[6]。

4.2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由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可知,外贸进出口总额与港口物流的关联度为0.766,说明两者的关联性比较强,即存在较强的互相推动作用。江苏省作为“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参与者,应当把握对外交流合作的机会,提高沿线的对外贸易服务水平,拓宽对外贸易的的渠道,合理利用港口优势推动省内经济活动的开展[8-9],促外贸进出口额的增长,实现贸易活动和港口物流的协调发展。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可知,江苏省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紧密,一方的发展对另一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应当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完善港口物流运输链条,建立信息化系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将经济活动与物流信息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物流信息运输链条,将物流运输信息化、智慧化,提高港口物流整体的服务水平,为经济建设提供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做到港口物流与经济活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丁胜,张济桓.“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港口物流竞争力的波特五力浅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02):10-12.

[2]翁雨薇,贝淑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港口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06):8-9+19.

[3]王圆,贝淑华.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江苏省物流发展经济因素影响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11):56-57+36.

[4]张佳红,宁亮亮.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灰色关联度——以河北省为例[J].物流科技,2012,35(07):6-10.

[5]盛永财,孜比布拉.司马义,买合木提.巴拉提,等.基于灰色关联模型对乌鲁木齐市PM10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7,34(6):714-723.

[6]张涛,刘维,田李,陈喜娟,周超予.海洋强国战略下连云港市海洋经济特色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04):28-33.

[7]朱思凡,乔玉洋. 基于PEST分析的绿色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09): 81-83.

[8]顾佳敏,姚惠芳.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苏省物流需求预测[J].电子商务,2020(06):4-5+90.

[9]雷雨,乔玉洋.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现状及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 (06): 141-143.

发展经济学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辽宁拥有着较为丰富的科技旅游资源,具有发展科技旅游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系统的科技旅游产品。本文通过对辽宁科技旅游的SWOT分析,结合理论与实际,提出有效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辽宁 科技旅游 市场营销 策略

一、辽宁科技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科技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鞍山等大中型城市,其中以大连发展的最好。从类型上看,主要分为科技场馆、自然现象景观、科技园区三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沈阳地区

科技场馆主要有沈阳科学宫、“九一八”纪念馆、辽宁省博物馆等;自然现象景观类主要有怪坡、陨石山公园等;科技园区主要有沈阳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沈阳植物园、野生动物园、海洋公园等。

(二)大连地区

科技场馆类主要有大连自然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大连市青少年宫等;自然现象景观类主要有金石滩、鸟岛、庄河冰峪沟等;科技园区主要有圣亚海洋世界、大连珍奥生命园、极地世界、老虎滩极地馆等。

(三)鞍山地区

科技场馆类主要有二一九公园、鞍山博物馆等;自然现象景观类主要有千山、汤岗子温泉等;科技园区主要有鞍钢、鞍山网户屯村、西鞍山古矿洞遗址等。

(四)抚顺地区

科技场馆类主要有雷锋纪念馆、抚顺博物馆等;自然现象景观类主要有元帅林等;科技园区主要有三块石森林公园、海洋公园、西露天煤矿等。

二、辽宁科技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

1.环境优势。国家確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社会各界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由此产生了科技旅游的相关需求。另外旅游消费者相对成熟,必然促使旅游市场的细分和加速旅游产品的专业化进程。

国家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科技先行的策略将有助于推动科技旅游的发展。发展科技旅游既能普及人们的科学知识,又有利于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基于大小环境优势,辽宁科技旅游前景看好,机遇无限。

2.资源优势。有利的地理位置使辽宁进行对外交往活动十分便利,紧邻朝鲜与日本,对外贸易往来便捷、顺畅。既有各具特色的海滨风光,又有草原为主的自然景观,可提供各种旅游环境和有利资源,占据科技旅游的自然环境优势。

另外,辽宁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新乐遗址等文化遗址显示了辽宁原始社会末期繁荣景象,显示出辽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加了人们对其探究的积极性和考察的迫切性,形成了辽宁科技旅游的人文资源优势。

(二)劣势

1.宣传力度不足,科技旅游专业人才紧缺。科技旅游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既要掌握过硬的旅游专业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而目前的科技旅游导游人员,仅仅通过普通的解说词讲解是无法达到科技旅游的真正目的,满足不了科技旅游者的求知欲望。另外,参与科技旅游项目的相关开发者、管理者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无法及时捕捉到消费者感兴趣的前沿信息,在产品开发、管理理念上也无法创新,适应不了科技旅游的特殊要求。

2.地区项目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的科技旅游项目主要都集中在沈阳、大连等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其他地区虽然也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仍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如鞍山等地的工业园区旅游还有待于开发。地区之间差距大不利于科技旅游的稳定性发展,也影响了其真正作用的发挥。

(三)机会

1.符合科教兴国战略,政府政策扶持。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各方面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加之政府相关支持政策的大力扶持,给科技旅游创造了有利机会,提供了有利平台。

2.创新教育体制致使科技旅游者的需求快速增长。在创新性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中小学生出于对科普知识的好奇心理及探求知识的求知欲望,对科技旅游存在着经常性的需求。高层次的学术人员及科研人员,由于对针对性项目存在各种调研需要,对科技旅游的考察需求也日益提升。

(四)威胁

1.科学技术更新速度较快,科技旅游产品内容相对陈旧。科技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不同,它不能靠四季更迭的自然风光来吸引游客,只能靠科技展品的不断更新来提升游客兴趣。然而,目前的科技旅游产品的更新速度无法跟得上科技发展的进程,一成不变的展品及毫无创新的展示方式会逐渐让游客丧失新鲜感,最终造成客源流失。

2.旅游者品位不断提升,需求变化莫测。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及消费者获取信息渠道的扩展,众多旅游者经常用国外先进的理念及方式来品评和比较国内的专题旅游服务。口味刁钻,需求变幻不定,对科技旅游的服务标准要求甚高且变化节奏很快,在一定时期内缺少必要的客户忠诚度。

三、辽宁科技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1.开发具有吸引力的科技旅游产品。产品内容要丰富多样,形式要新颖多变。完善自然现象景观游、人工科技场馆游、会展科技游、现代科技园区游等产品的开发,着重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使游客以科学家等体验者的身份深入参与其中,亲自参与相应的科学试验,从理论到现场试验均实现亲身经历。具体的、互动的产品项目将对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

2.针对客源市场,开发主题性科技旅游产品。在科技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注重主题性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如“沈阳未来之旅”、“大连海洋之旅”等,把相对应类型的科技场馆予以结合,共同打造主题产品。深度发觉主题产品的内涵,寻求主题产品的差异化,突出产品特性,提升游客的兴趣感和关注度。

(二)定价策略

1.建立统一的科技旅游市场价格管理系统。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物价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辽宁科技旅游市场的企业应根据辽宁科技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适时地调整价格方案,建立合理的、统一的市场价格。公开、透明地产品价格呈现在科技旅游者的面前,维护旅游者利益的同时增加客户满意度。

2.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采取采用不同的价格策略,比如针对学生市场出售学生半价优惠票;针对特殊职业市场如军人、教师评有效证件享受折扣优惠;本地游客评身份证在节假日享受票价优惠等。在维持相对稳定客户群的同时,保证了科技旅游市场的稳定收入。

(三)渠道策略

1.加强网略营销渠道的建设和完善。随着社会进步,网略营销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辽宁科技旅游

市场可以充分利用网略营销的优势,通过广阔有效的交流平台,大力发掘潜在消费者,让游客更全面、真实、快速、有效地了解辽宁科技旅游市场的信息。

2.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辽宁科技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中间商的通力合作和协助,处理好旅游企业与旅游中间商的关系,加强与国际旅行社等大型旅行社及地区型小旅行社的通力合作,既有效发展了辽宁科技旅游项目,又间接提升了旅行社的竞争力,实现“双赢”的效果。

(四)促销策略

1.广告促销策略。首先,利用好各大知名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介绍辽宁科技旅游产品,

让更多人熟悉辽宁科技旅游项目;其次,在周边高速公路等路段加强户外广告的宣传,吸引过往行人的注意;第三,借助网略资源,在各大旅游网站宣传科技旅游组合产品。

2.公共关系策略。首先,充分利用名人效应,邀请国内外文物专家、旅游界知名学者等人来辽宁参观考察,也可举办各种研讨会,发挥名人的口碑宣传作用,让更多人向往辽宁;其次,借助重大事件,策划大事件、大新闻,间接吸引游客前往事发地。第三,积极筹办各类节庆活动,比如冰雪节、美食节、科技文化节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多途径吸引游客。

参考文献

[1]王慧.辽宁科技旅游发展现状、条件及对策探析[J].商业研究,2006/21

[2]金艳春.辽宁科技旅游开发方式创新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7(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推进辽宁省科技旅游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13DJY09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欧阳慕岚(198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就职于沈阳工学院,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发展经济学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苏联解体对蒙古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社会转型期,蒙古国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改革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与国际接轨,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然而,蒙古国教师专业发展短期内不得不面对诸多现实困惑,从现行的教育体系来看,蒙古国教师专业发展难以摆脱“温水煮青蛙”的殖民效应。我国与蒙古国同根同源,应重视对蒙古国的教育援助,以消解蒙古国对华的敌意与防范心理。

关键词:蒙古国;教育;教师专业;研究

苏联解体对蒙古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民主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抛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为“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上推行私有化,教育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在社会转型期,蒙古国教育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改革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与国际接轨,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然而,蒙古国教师专业发展短期内不得不面对诸多现实困惑,无论从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还是从教育体系来看,蒙古国教师专业发展难以摆脱“温水煮青蛙”的殖民效应。

1 蒙古国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1 制定国策,尊师重教

1989年蒙古国各层次教师有3万多名,到1993年时只剩1.94万名[1],在社会转型初期,教师待遇偏低,大量教师弃教从商,步入市场经济大潮之中,教师优质资源不断流失。1991年6月,2600多名教师在乌兰巴托举行集会罢工,呼吁国家关注教师,提高教师待遇,以保证教育的持续发展。一次全国性罢工威胁后,蒙古国政府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声望。

师资水平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师资力量中处在高端的是高校师资,更广泛的是基础教育师资。1991年蒙古国政府在《蒙古国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中确定了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教育体系。

1996年11月15日,蒙古国召开第六次教师代表大会,代表讨论并通过教师的社会保障方案,大会制定出《蒙古国教育发展纲要》《蒙古国教师法》,出台保障教师的工资、明确教师职责、权利、社会评价等多项提案。

2009年,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任蒙古国总统,他先留学苏联,后又留学美国。1998年,额勒贝格道尔吉任蒙古国总理时就致力于推行政治、经济以及政府体制和许多社会议题的改革,并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与中国总理温家宝积极磋商教育政策、法规。他在任的2011年出台政策,决定从2012年2月1日起中小学教师工资增加8万图格里克,5月1日再增加23%,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师被纳入公务员系列。[2]

蒙古国出台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来推动师范教育,增加师范院校在校学生的数量。2009-2010年,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毕业生为3.42万;商业和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占25.1%,师范、教育研究和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占14.7%,工程专业毕业生占9.5%,法律专业毕业生占6.0%。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师范、教育研究和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比例仅次于商科学生。[2]

实行教师准入制。蒙古国法律规定,国家教师由师范大学培养,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欲从教必须参加师范类大学的培训,并有一年的教育实习后方可取得教师资格,没有大学学历不可能参加教师资格的考试。2007-2008年,高等学校教师中博士占21%,硕士占66%。而70至80年代,蒙古国高等学校教师20%以上拥有学位。[1]由此可见,蒙古国教育不断发展,教师学历大幅度提高。

1942年,蒙古国开始了现代教师的资格证书制,社会转型期这一制度得到强化。

社会对教师专业的承认与支持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蒙古国教育有了良好的发展,正规院校的师范毕业生争相进入教育系统工作,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氛围越来越浓,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

1.2 实践专业化的教师发展理念。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能”。教师的地位意味着他们的职能和执行教育的能力、职业声望、物质待遇应同医生、律师一样得到欣赏和尊重。有关教师地位及其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有许多定义,刘万海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即“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强调的是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主要涉及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方面。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转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它关注教师的个体的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升,关注教师的专业特性。[3]

蒙古效法苏联教育模式时期,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政府控制型模式。今天,蒙古摆脱苏联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西化进程。蒙古国在援助国、基金管理机构和国际专门机构的支援助下,已经启动了现代教育研究范式的理论试点研究,1987-2000年,蒙古国获得教育学博士、副博士学位的已有200多人,蒙古国教师教育发展迅猛,教师教育领域拥有一定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为教育改革的实施予以保障。蒙古国教师教育已与国际接轨,开始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教师专业化即从教育、社会、个人基础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配合西方教育理论试点研究,蒙古国2003年将苏联模式的10年义务教育制改为11年制,2008年9月将11年制基础教育改为12年制。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课程评价上,课程管理上,改变了以往国家集权的局面,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同时,蒙古国转型期社会的人才需求总量与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要确保教育质量,促使教师提高素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大、中、小学教师都要与过去的教学方式一刀两断。

现有的教育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课程计划,自已设计学習方案,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多元化评价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等综合性素质,创造性地工作,正所谓:学者未必良师,良师必为学者。这种旨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专业精神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必将促动蒙古国每一位教师。从理论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学习、探究知识。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消费者,而是自主的专业实践者。

但事实上,在蒙古国现行国情下,许多教师根本就不能达到要求。古人云:欲速则不达,物极而必反。

1.3 改革在职教师培训体制

1998年、2001年蒙古国政府起草并颁布了关于教师教育法令,实行在职教师培训的教育券改革,教育券改革是蒙古国教师教育的根本变革。

蒙古国在职教师培训的改革,明确规定除国家唯一投资的专门培训在职教师的教育发展学校外,允许多边国际组织、非政府机构或私人、地方企业、大学机构参与教师培训,并将教师教育券培训制纳入蒙古国在职教师培训中,取代苏联模式的培训制度,创建终身学习体系,实现教育制度的分权化,打破国家垄断,并立足于教师的个人需求,教育券法令的核心是赋予教师“选择权”。获得教育券的教师可以先阅读各个培训机构的公告,然后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培训机构。[4]

1969年蒙古国政府出台《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办法》,规定指出教育主管部门每年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教师每5年要进行一次集中培训。该《办法》中融入了终身学习理念。而教育券改革则废除了以前由国家负担的、苏联模式的5年一次的教师培训机制,所有教师都享有的在职培训权利和义务被取消,机会均等的思想已消失。新式培训是每个教师和校长的“分权制”培训机制,即学校和地方水平上的短期培训。

蒙古国教育部于1990年后构建起一种新的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它包含三种培训方式,即国家统一培训、地方培训、校本培训。同时在首都、省会、县城建立“教育文化中心”,作为教师培训组织机构。教育券法明确提出教育部与财政部每年联合确定第二年教育券的数量,定出每种培训形式的份额,由各级“教育文化中心”直接交给教师或管理人员。1998年教育券法规定了教师和行政人员在职培训中券的管理、分配核算的具体程序,确定了三种培训形式,即中央研讨班、省级研讨班和正规的独立学习。教育券培训的三种形式是1990年创立的培训体制的延续。而校本培训则改为在职教师的独立学习形式,学习材料由“教育文化中心”提供。

蒙古国20世纪60至80年代十分重视校本培训。各学校不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教师们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制定教学大纲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的科研,尤其是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放在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学实践水平为目的,注重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有效促进了蒙古国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券改革后形成“垂直型”的培训模式,即先由中央的著名专家培训省级的教学法专家,然后再由他们将所学到的内容传授给农村教师。以前农村教师可以到首都乌兰巴托直接参加培训,改革后,农村教师很难拿到教育券,只好选择独立学习这种培训形式。很显然,这种培训形式的特点是教师知识来源于外来专家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以学习、接受这些知识为目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专家讲座或独立学习。

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部2008年第72条指令关于“提高学前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机构的教师、领导人员技术能力的规则”,每年从国家预算中拨出专款作为培训费用。

受蒙古教育部委托,蒙古国教育大学的信息技术计算机学院与国际组织合作承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任务。把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课程之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进教学方法。2008年,高等和基础教育的28100名教师参加了提高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是全国教师的67.8%,其中45%是基础教育教师,此后,参加培训的人数逐年增加。[5]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以及德国等西方国家陆续在蒙古国建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在省会、县“教育文化中心”投放設备,蒙古信息化教育网络得以建成。

信息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券分配中普通教师难以拿到培训券,参加由专家面授的教学法及教学内容的培训,网络为在职教师提供了独立学习的可能,这种在职教师的独立学习的培训形式已成为教师无奈而普遍的选择。

实际上,开辟网络在职教师独立学习的培训形式也是解决教育券财政不足另类措施。蒙古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通胀率最高的十个国家之一,教育投资明显不足。

2 蒙古国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惑

2.1 文字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蒙古国文字作为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适应游牧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创造并得以使用起来的表音文字。这种文字因政治、外交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其文化载体作用在蒙古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被忽略。目前蒙古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语言同时使用三种文字的国家。这三种文字分别是传统文字(回骼蒙古文)、西里尔蒙古文和拉丁蒙古文。

传统文字(回骼蒙古文)属阿尔泰语系,它的书写方式与其他文字不同,(至上而下,从右向左)与由左至右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1946年1月1日,蒙古正式用西里尔文取代了原有的回骼蒙古文成为官方文字。

西里尔文给学校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原有的文字改为了酷似俄语的西里尔字母,西里尔文在表达意义上与俄语根本不同,发音与回骼蒙古文一样,但原有文字已彻底消失。唯有知者才能教,一个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生字,只是懂得这个字的音、形、义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能准确地发音,正确、流利地表达出这个字音、形、义的各方面的知识。1943年前,学校既没有西里尔教科书,又没有新西里尔文教师,教师要从头开始学,从头开始教。1942年蒙古国先期培养了318名西里尔文教师,教师边学边教,扫盲工作不仅在学校,还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教师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文字改革上。

西里尔蒙文无论形式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与蒙古国传统文化相脱节,这次文字改革对蒙古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蒙古现代课程改革的一个起点,这一个阶段的教育改革大约持续了20年左右。

苏联解体后,蒙古国不断强调要传承民族文化,恢复使用原有的回骼蒙古文。1990年6月蒙古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作出了《关于组织全民学习传统文字的活动》的决定。1995年又通过了(回骼)蒙古文国家計划,蒙古国总统也强调指出,必须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进一步加强回骼蒙古文的教学。在小学课程改革中,老蒙文课已经得到恢复。时隔70多年又重新使用一种文字,整整三代人本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时空穿越,回首话沧桑,蒙古国精英们对此该做何感想?

早在1925至1941年,蒙古国就酝酿进行拉丁文字改革,目的是将书写形式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相统一。20世纪90年代,为了网络通信的需要蒙古国开始选择使用拉丁字母拼写蒙古语,拉丁蒙古文现已在网络普及。2003年,蒙古国大呼拉尔通过决议,公布了“拉丁字母国家计划”。2003年12月23日,国家标准与计量委员会批准了“用拉丁字母转写西里尔蒙古文的标准”,并从2004年1月1日开始执行。至此,蒙古国出现了三种文字并存的局面。[6]

凯尔克特曼(Kelchtermans;G.;2004)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学习过程,是个体教师与空间情境及时间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情境是指教师工作于其中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情境由教师个人生活经历和教学生涯构成。语言改革困扰教师课堂教学、制约教师的科研,20多年西里尔文教育改革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如今蒙古国又重回西里尔文字改革的老路,几番改革,教师已经失去并正在失去专业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2.2 “温水煮青蛙”的殖民效应

在社会转型期,蒙古国在教育改革上体现对外依赖的高风险性。

现任蒙古政府的许多高官都曾在美国名校就读,政府在全国普及英语语言教育,将市场化、民主化的理念融入教师教育领域。1991年亚洲发展银行、世界银行以及美日欧等经济力量先后进入蒙古。这些国际援助机构,特别是亚洲发展银行,强调蒙古教育改革应着重进行教育行政和财政的分权,其目的是为了改革苏式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在蒙古推行西方的管理模式。

教育的发展要依据一定共同的规律,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知识除了理论性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实践知识,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反思而获得。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体现着教师知识结构不断拓展,“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蒙古国在苏联的教育模式下发展已有70多年,目前的教师知识结构能否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现有的教育模式已与苏联模式截然不同,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如何保持续性与公平性?

纵观历史,1900年,美国教育学领域已发展到能授予“教育学博士”的水平,而时隔近一个世纪蒙古国才有教育学博士,况且两国教育学博士有着质量上的差距。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制约的,要研究本国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虽不能盲目排外,但不能全部“进口”。历史学家爱德华·多茲尔把同化的形式分成两类:一是强制性同化,二是随意性同化。他指出,占统治地位的特殊群体把自已的宗教文化、语言习惯、思想意识以及行为规范强加在被统治者的社会群体头上几乎都会引起强烈的反抗和抵制;相反,在比较随意的状态中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交融,形成一种具备两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7]社会转型期蒙古国教育改革才二十多年,西化后蒙古国新的教育特质是什么?这一过程尚在持续,结果还不明朗,但蒙古国完善的教育系统和政策体系没有完全确立,这一点是明确的。

蒙古国早在社会转型初期,就不得不认同援助盟友的政策话语。美国当代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密尔顿·费里德曼提出了教育券思想,即政府的教育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拔给消费者,蒙古国政府运用教育券思想,将在职教师教育纳入市场化、民主化,旨在通过竞争,提高在职教师教育质量。显而易见,美国的意愿已渗入教师教育改革中,并且正在被同化于美国模式,在职教师的培训券改革已引发蒙古国教师不正当、激烈的竞争,这是私有化的必然结果,教育券改革最终受益者只是高级教师,普通教师很怀念“苏蒙共产主义”时期的教师培训体制;西里尔文字改革已经割裂了蒙古国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传承,阻碍了蒙古国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今,蒙古国全民普及英语,推进拉丁文字改革进程恰恰是受制于西方政治影響,西方以经济、教育援助的形式,通过文化霸权主义瓦解蒙古国民族文化教育,达到控制蒙古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目的。遗憾的是,蒙古国人依就热切希望通过英语、拉丁蒙古文走进西方世界,透过这种极端化的英语普及与文字改革的现实,展望灿烂未及的未来,尤如雾里看花。

蒙古国政治上被美国称之为“亚洲民主新样板”,经济严重依赖西方外援,自1991年至2009年蒙古国外债已增加至26亿美元,[8]教育政策与体系全面西化,作为受援国对国际组织及其西方援助国的国际教育援助产生依附。蒙古国人性格追求独立,又习惯依赖,西化模式的教师教育改革难以摆脱“温水煮青蛙”的殖民效应。语言的同化是超过军事征服、异族通婚等更深层次的同化,文字拉丁化势必加速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涌入,使蒙古国成为西亚的土尔其,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等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国家。[6]蒙古国精英们已经意识到本民族性格中的依赖性对国家发展的侵蚀,呼吁将本国的独立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实现民族教育的复兴。

蒙古国的教师专业发展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其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失败的教训要引以为戒。苏联曾经在蒙古国陈兵百万,美国又在染指蒙古国,加紧文化渗透,不断煽动蒙古国民众的反华情绪。我国与蒙古国同根同源,应重视蒙古国教师教育,加强对蒙古国的教育援助,以消解蒙古国对华的敌意与防范心理。

[参考文献]

[1]冯福林.蒙古国教育发展史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9.

[2]图门其其格,李鹤.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4):31-39.

[3]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势[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4]Gita Steiner-Khamsi.Vouchers for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in Mongolia:Transitonal,Postsocialist or Antisocialist Explanationa[J].Chigago Journals,2005,49(2):148-172.

[5]Nanzaddori Erdenetsogt.蒙古国社会转型时期义务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6]齐心.蒙古国文字:一个文化传承与政治取向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50-54.

[7]蔡永良.语言·教育·同化——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2.

[8]文虎.蒙古经济发展现状及困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4):31-35.

发展经济学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主场外交是目前国际外交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的主场外交活动。中国通过积极的主场外交活动,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也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推进作用。本文简要对主场外交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的关键性,探究了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中主场外交的作用。

关键词:经贸开放;世界经济;对外开放;主场外交;作用

主场外交对于中国来说,是发展自身经济并推动世界经济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发展与建设中扮演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通过主场外交的积极影响,让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经济实力逐渐获得提升,这是实现世界经济稳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主场外交简析

主场外交通常是指在本国领土上召开的各类外交活动,能够充分展示主办国综合国力,并最大限度利用好本土开展的这一主场优势,在带动本国健康发展的同时,增强与国际上其它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向好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程度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也彻底让中国做到了“走出去”,也切实让其它国家和地区“走进来”,中国在经济领域的主场外交越来越多,每年中国的主场外交整体水平都在不断进步,影响力和实际价值也都在持续提升。比如“博鳌亚洲论坛”、“上合峰会”、“中非合作论坛”、“G20杭州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主场外交活动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二、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的关键性

我国陆陆续续开展了多次主场外交活动,这充分展现了我国的新形象、新气象,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诸多挑战的复杂环境中,这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较为明显的阻碍,不仅不利于本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良好发展。在进行世界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始终保持开放型的理念和态度,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世界经济建设观,世界各国携手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1]。

个别西方國家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负面主义思想并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相反会在破坏本土经济的同时,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较为明显的阻碍。我国在多次的国际性经贸会议多次提出,要积极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这在国际领域中获得了比较大的共鸣和相应。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出现比较明显的低迷问题,很多国家都面临着“抗疫”和处理经济问题的困境中,急需通过世界经济发展来实现本国经济的复苏。从这一突发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来看,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各国经济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世界各国与地区要共同建立命运共同体,加强团结协作,实现合作共赢,不仅突出体现了做好世界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也更加明确人类需要对世界经济建设与发展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革命的紧迫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对于经济建设与发展存在争议和分歧是十分正常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正是解决这些客观存在问题的正确途径,也是必然措施。在开放型世界经济条件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活动更加频繁,而且始终保持同一个目的,都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在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中,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权利、义务、机遇都是公平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大量发展经济机遇的基础上,始终保持正确的竞争方式和意识,坚持贯彻执行公平竞争和良性竞争,这让世界各国都愿意积极参与到共同发展经济的行列中,也真正可以做到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三、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中主场外交的作用分析

(一)展示中国发展实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四十余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升,无论是在经贸领域中,还是世界整体形象上都发生了巨大转变。通过我国积极开展的各项主场外交活动,让世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真切的感受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一方面通过主场外交活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当前的发展实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心,另一方面也通过主场外交向全世界“讲中国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在国际领域积极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从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上的话语权。借助主场外交这一主场平台优势资源,向全世界分享中国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先进经验和坚定决心[2]。

博鳌亚洲论坛是目前非常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组织,在成立的近二十年中,中国作为东道主国家,积极向组织各国宣传中国在这些年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先进经验,也始终致力于向世界各国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各种措施与策略,这不仅使我国在亚洲范围内的形象与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也让我国在国际领域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正面形象,无论是亚洲各国还是世界上其它区域的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展开更多经济贸易合作。从整体效果上来看,每个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各个国家都对在中国进行的论坛会议有着比较高的期待值,而且在论坛举办期间,每个参与国家都会共同向一个目标进行迈进。以“2019博鳌亚洲论坛”为例,论坛提出了“多边合作”、“开放型世界经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等多个关键词,这对于促进中外双边友好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我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我国改革开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同时也是坚持经济发展走“对外开放策略”的集中体现。我国青岛、杭州、上海等城市承担举办各类论坛、会议的同时,也在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时所展现的积极态度,让世界各国都真切看到中国在实施“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策略所获得的积极效益,以及中国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时肩负起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二)始终保持开放姿态,促进世界经济交流整体水平

我国通過大量主场外交活动,加深了与世界其它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互动,也通过“一带一路”方针政策,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使世界经济始终在公平、安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发展。中国在主场外交活动中所扮演的东道主角色,比较好的发挥出了东道主作用和价值所在,根据当前世界经济现状问题,提出相关会议议题和论坛关键词,合理安排会议地点,并促进各国深化落实项目交流合作,真正使世界各国经济在中国的积极努力协调和推进间加深了合作。

“一带一路”是我国根据我国国情和当前世界经济实际情况所提出的世界经济建设思路,“一带一路”无论是给我国国内经济还是世界经济建设发展都带来积极作用。“一带一路”实现了世界经济的多边合作,打破了西方个别国家在建设世界经济时的“单边主义”禁锢,向世界各国积极宣传中国在建设世界经济时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绝不赞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做好世界经济贸易开放发展这一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合作。通过“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让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更多机遇,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的能量,形成了多条“一带一路”世界经济建设道路。

由我国举办的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经济贸易中首个以“进口”贸易为核心的主场外交活动。一方面,通过博览会让世界各个国家都能感受到我国在建设世界经济时所展现的“开放型”姿态,以及中国始终践行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也在世界范围内释放中国坚决反对“单边主义”的积极信号,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带来了极为明显的推进作用。可以说,通过主场外交的强大影响力,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3]。

(三)推动国际贸易自由,推动世界经济相互合作发展

在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比较差的发展形势,再加上个别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机制,使得世界经济不仅没有实现复苏,反而形成了更为混乱的局面。在此形势下,中国提出的“多边贸易”以及开展的“主场外交”活动,实现了世界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自由化和公平化,这是推动世界经济保持持续向好进步态势的关键因素。中国的“主场外交”之所以能够在世界领域上产生比较好的形象与作用,是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始终保持开放性态度的重要结果,也让博鳌亚洲论坛和上合组织会议等中国主场外交活动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会议品牌形象。中国所举办的各种主场外交活动,比如APEC峰会、G20峰会、上合峰会等主场外交活动,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国际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推动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发展,让世界金融贸易合作有了更多机会,让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能够在建设世界经济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保持高度一致性。

在主场外交活动中,不仅体现的是中国推动世界各国与地区经济协调、统一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以及始终坚持走“开放经济”的基本发展思想。我国必须要坚持做好主场外交,选择更多的城市作为主场外交活动举办地点,强化主场外交的开放程度,同时,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执行相应科学的会议方针、会议主题和关键词,从而使主场外交真正对世界经济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田野,卢玫.全球经济治理的国家性:延续还是变革[J].探索与争鸣,2020(03):42-49+193.

[2]赵淑萍,吴昊,槐静.论主场外交活动与国家形象的媒介构建[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01):84-102.

[3]张二震,戴翔.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理论内涵、引领理念与实现路径[J].经济研究参考,2019(14):89-102.

发展经济学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数据的形式多样化,数据结构具有复杂性特征。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一时代的数据具有处理速度快、数据量大、样本复杂但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应对其产生新的认识,并根据实际状况及时调整统计学专业的建设策略,使统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影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企业采用了新的策略,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对于统计专业来说,改变发展策略,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大数据背景的需求是其主要任务。目前,高校统计学专业逐渐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专业建设进行了相关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现代统计专业的发展造成了新的冲击,要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专业所造成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使数据结构和数据性质发生变化

网络技术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等新的数据记录模式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不再依赖于抽样调查的记录模式,网站浏览、视频监控都将形成大量数据。传统的数据结构甚至是数据性质发生了变化。大量的数据信息对于需求者来说,如何甄别其可用价值成为关键。传统的数据可以二维表格显示和整理。但大数据时代所产生的数据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往往包含了大量的音频、视频、HTML等。这要求大数据的收集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要求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思维更新

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为数据多且复杂,数据分析要求分析者对总体进行分析。在这一背景下,参数统计不再具有意义,假设检验法也随着总体分析而失去价值。数据的复杂化对传统大数据统计思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求统计者具有活跃的思维。只有对传统数据的改变进行分析,并且树立新的统计方法。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发展新策略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势必要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目前,多数高校统计学专业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对于其发展带来的冲击。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以及能够帮助统计学取得更好发展。

(一)加强统计应用性教学

根据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总体分析特征,数据分析人员应掌握全面的分析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致力于培养实践分析能力,提高数据和资料收集能力,并且培养其强烈的数据价值观,使其能够从众多数据中找到所需的。另外,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大数据统计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基于大数据的结构特点,实施资料透视化教学,提高分析者对复杂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培养大数据统计思维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新的统计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即强调数据分析实践能力的提高。统计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数据分析者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区分,从而整理有效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不仅要以传统的平均思维、动态思维和变异思维为基础,还要注重基于整体分析的大数据思维。另外,还要培养数据分者的复杂性思维,以应对复杂的数据库。总之,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分析者具有全面的、创新性的思维。

(三)强化基础性统计知识

统计学自身具有复杂性,其改变多且抽象。基础的统计知识是进一步掌握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基础,可见学习基础性统计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应该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使复杂的数据统计清晰化、简单化。结合具体的案例使数据分析者正确认识统计概念、掌握统计原理和方法。此外大数据分析不再是一种专业,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技术,这要求我们将大数据分析与统计学以外的相关知识相互联系。注重真实相关与伪相关的讲解,强调商务智能的开发和分析。只有具有坚实的基础,才能确保数据分析者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其不但要具有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要相应的具备管理以及其从事专业的技术。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建立全面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培养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等,使其真正了解大数据,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对其所处的行业起到积极作用才是关键。总之,大数据时代对综合性人才具有更高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不仅培养的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思维,是对全新模式下的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大数据时代所需教学模式的认识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三、总结

统计学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传统的统计人才培养具有定向性。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产生的形式多样,且具有复杂性。大数据分析不仅是作为一种专业存在,而是应以一项必备的技术而存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发生了改变,统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3).

[2] 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3] 孙耀东.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

[4] 陶皖,杨磊.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系统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8).

[5] 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03).

上一篇:农村经纪人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