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信息化高校教育论文范文

2024-02-03

发展信息化高校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高校财务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一)缺少完善的备份方案

财务的数据可以通过服务器自动备份,但长期使用的UPS供电时长受到限制,如果出现电力方面的问题,就会导致数据失真,严重时甚至丢失,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就必须对这些业务进行重组,必要的时候对可能恢复的数据进行恢复。还有一种可以通过工作人员定期手动备份,手工操作容易忘记备份导致数据的丢失。

(二)数据完整性难以保障

由于技术要素的限制,数据恢复的情况可能会不尽如人意,有些数据由于损坏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因而就会面临无法被找回的危险,有些数据要在人工核验之后才能上传。当前,不少高校为了简化流程都拓展了不找财务业务,使财务管理方式更加多样。一些数据传输距离较远,因而,在丢失之后更难再次被找回,因而必须进行再次录入,导致重复工作,耗费物力财力。

(三)客户端存在安全隐患

通常来看,高校大多数都使用的是C/S架构,在此基础上,可以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模块选择。电子计算机的运营环境十分复杂,有时会因为一些病毒的入侵造成数据丢失,严重时破坏整个运作系统。

(四)缺乏复合型人才

高校要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向前迈进一大步,就需要加强对技术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对于这些财务工作者而言,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及工作技能是需要掌握的,同时还要在财会知识方面多加努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素养。不过,要想实现对网络运营的科学化管理,必须掌握一些与计算机、电子运营等有关的知识,通常来,目前大多数财会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云计算环境的逐步优化,不少企业已经率先开展云会计。所谓云会计,指的就是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一系列关于会计计算、会计业务管理、会计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服务。现代企业与云计算的结合日益密切,这就使得财务管理的便捷化程度日益提升,面对这一转变,财务工作者按照权限之间的差异可以实施业务管理。通常企业所采用的都是将服务进行外包,财务系统的运作是在第三方平台实现的,突出表现了绝对安全性、信息分享等特征。

三、虚拟化模型构建

校园的数字化建设渐成趋势,面对这一变化,高校财务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其封闭性特征大大弱化,财务信息共享性这一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向着云计算的方向发展,不过,其理论探讨性明显不足,这就使未来的虚拟化研究仍然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一)服务器端虚拟化

目前,信息化建设在一般高校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从数字化向着智慧化方向发展。软件的模型构建已经相当完善,财务系统的业务数量、业务要求等都从传统的物理服务器转化为电子化的服务器。实现了从封闭性向中心性的迁移,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丢失、数据备份等难题,最终实现了硬件与服务器基础工作的完全分离。

(二)客户端虚拟化、移动化

借助高校数据中心,财务系统利用虚拟云桌面技术,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可以构建起系统化的数据库或者是服务终端,依照工作者个人选择的不同与职能权限的差异,可以进行云桌面的职能分工,按照模块之间的不同实施财务管理。每一个财务工作者通过自己的电子终端,然后进行SSL等方式的加密验证,就能够正常地进入电子模拟渠道。

四、虚拟化模型分析

(一)不同的服务模式

云计算涵盖的内容广泛,其中涵盖IaaS、PaaS,以及SaaS三个板块,最终达成了集约化程序管理。在前两个模块之间还有会计软件的存在,其基本的运作模式是云模式,在进行信息登陆之后才能进行这项操作。通常高校所采用的大多是IaaS的基本运作模式,它实现了对各种资源的充分整合,同时也没有对原有的采取机制有任何改变,云桌面是用户进行各种操作最主要的平台。

(二)较高的安全性

高校财务系统和云会计之间有较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与硬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安全系数较高,资源共享化程度完善。这一运作模式下,信息的传输、存储与管理都离不开第三方对于软件的全面管理。数据访问、人员管理以及权责内容等都容易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基于虚拟化的高校财务系统依赖于高校内部数据中心,与其他各业务系统一样,由学校信息技术部门提供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并提供统一的安全保障。财务部门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职能部门之一,可直接参与信息化建设、管理、运维等内容。

摘要:近些年来,不少高校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不过,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财务方面的电子化建设仍然欠缺,主要由于财务数据的安全、投资的成本等诸多因素,财务信息化实施模型仍在探索之中。文章结合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在分析高校财务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虚拟化的高校云会计解决思路。利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借助高校现有的智慧校园云计算数据中心,建立具有低成本、易实施、高安全的虚拟化模型,同时从安全效能、服务机制、投资力度、人员安排等诸多层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发展信息化高校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 信息服务

1.1 培养读者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是信息服务的主要内涵

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读者进行图书馆基本知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读者的文献检索技能, 掌握图书馆的检索方法和实用工具书的必要知识, 学会有效的利用图书馆。 (2) 对“媒体素质”知识的教育, 这是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媒体已出现了多样化趋势, 图书馆中除了传统的印刷文献以外, 已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媒体出版物, 如光盘和电子出版物等。 (3) 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教育是对于已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大学生及教师在其学科领域内必须具有熟练地和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 (4) 网络知识教育。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 人们开始接触多种多样的信息获取、信息传递方法和技术, 这种以网络为基础, 以多种技术形式和系统形态支持建立在分布式虚拟机制基础上的数字化信息网络体系, 使图书馆的信息来源从单一扩大到无限。 (5) 信息意思和道德方面的教育。

1.2 对读者进行文献检索知识的教育

信息的获取离不开检索, 虽然图书馆有着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源, 但是很多读者往往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 图书馆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自觉对读者进行文献检索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图书馆着重要从三方面指导读者掌握检索和获取信息的方法: (1) 是推荐和评价检索工具。 (2) 是加强文献检索知识教学, 重点介绍各种检索工具的查询与使用, 检索理论和技巧, 文献分布情况及简单的情报分析和研究方法等, 解决怎样查询信息的问题。 (3) 是信息技术知识教育。通过实际操作, 提高读者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网络检索技能, 知道如何利用工具来查找和获取信息。

1.3 对读者开展运用网络信息的知识教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图书馆正在从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走向馆藏资源数字化, 管理和服务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对读者进行网络知识的教育, 就是教会他们懂得利用错综复杂的网上信息, 获取自己最需要的资料。

1.4 图书馆要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教育服务

图书馆要认真做好导读工作, 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和途径, 培养读者信息意识和习惯。当今, 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图书馆读者教育的培训手段和培训形式呈现出新特点。从读者需求角度而言, 他们需要随时随地、自主地获得提高信息素质得培训, 而不希望受到时间、地点、人力等种种条件的限制。网上培训已成为当前图书馆读者教育的普遍方式。总之,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它是读者独立获取文献信息不可缺少的手段。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硬件软件都在不断提高。在新的形势下, 图书馆要进一步发挥其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

2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图书馆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将导致图书馆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发展水平与技术水平决定着图书馆发展的水平。当今时代是以知识、信息为最重要因素, 并以此为主宰世界命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 “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 所有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 所有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同时, 全世界人民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 知识和信息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将全世界连接在一起, 并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读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单独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 唯一的出路是彼此合作、资源共享。由于管理体制、传统观念、单位利益、经费困难、技术条件等限制, 我国图书馆之间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21世纪是以广泛地利用巨量的信息为主要目标, 以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交流日益频繁为基本特征的信息化社会, 信息的泛系性、全息性、多元性和多维性, 使其无孔不入地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方式应运而生, 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大学, 加之校园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教师学生在信息激增的环境下出现强烈的信息需求, 对大学图书馆保守的传统观念和模式提出的变革要求则更为迫切。大学图书馆只有顺应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的要求, 转变职能, 才能自己争得一片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传统的图书馆作业流程是以文献为中心的, 围绕着文献的加工处里来展开。如文献收藏的作业就包括采购、分类编目和典藏等具体处里环节。而在网络发达的信息社会, 提供文献信息的出版社和书店将把书目资料乃至全文数剧放入其网络主页, 图书馆的资料采访工作可直接在网络上来进行, 这些工作只需一个馆员即可在网上快速完成, 无需分段在不同的部门由不同的馆员来完成。因此, 今后大学图书馆的作业流程和方式将以信息内容为中心, 面向信息处理, 面向现代信息技术, 面向读者服务。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21世纪给大学图书馆带来新的机遇, 也带来更大的挑战。竞争将更激烈。时间紧迫, 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推动图书馆整体化、网络化建设。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 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机构都将得到加强, 大学图书馆也将更大的发展。我们要努力工作, 取得开创性的成绩, 为培养造就更多的祖国建设的优秀人才, 为国家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高校图书馆既是信息资源地, 也担负一定的教育功能。信息素质包括人们使用图书馆的素质和媒体, 计算机因特网等方面的素质。展望21世纪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大学图书馆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军, 罗荃.高校图书馆开展读者培训的系统性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 (4) :77.

[2] 刘瑞林.信息素质教育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 (4) :107~108.

[3] 郭沫若.中国图书馆——读不在三更五鼓, 功只怕一曝十寒[EB/OL].http://www.chnlib.com/Zylwj/qaoxiaotsq200605/975.html.

发展信息化高校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状下,高校的教育能否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创新,顺应信息化的潮流,这是我们目前应该跟进的观念与思想目标。因此在学校硬件条件与软件实力等方面仍旧存在较多问题的现在,如何跟得上信息化的潮流是我们当前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改革

1、高校教育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通讯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多种多样的信息交流手段渐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所以现代化教育应该利用好这种高科技手段,通过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教育资源共享网络等手段来讲高校教育的质量提高一个台阶,这正是信息化社会对于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历史发展所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信息化教育素质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面错综复杂的信息大潮时对于信息的筛选与处理能力,这表征了一个学生在现代社会获取知识与技术的能力。

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仍旧处于一种资金与物资都较为匮乏的阶段,同时因为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导致我国教育发展十分不均衡,除了少数高校拥有大部分的优秀教育资源外,其他学校的教育水平均较低,很多学校在信息化教育也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这就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教育水平不可同于而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硬件教育设施的配置上,我国处于很落后的水平,只有国内几所世界一流的院校拥有搭建在校园网平台上的互联网教育设施,其他学校还停留在机房式的教育模式;同时软件设备也落后于其他国家,同时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也都较低,不足以达到较高水平的授课水平,所以由此可见我国在信息化教育方面处于严重脱节的状况,这就让我们当代人肩负了十分沉重的负担与责任,从自身做起,加强信息化教育的落实与发展工作。

2、加强信息化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教育对于当代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其可以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授课相结合,做到相辅相成的辅助效果,一方面提升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效率与内容的充实度,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有着更为方便的渠道来复习与整理教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这样可以将我们高校的教育水平提高不止一个档次。因此对于信息化教育的衡量标准我们一般采用国际通用的信息素质来表示。

信息素质作为衡量教育手段科技含量的主要参考指标,同时其也是对于学生从众多繁杂的信息海洋中提取自己所需信息能力的表征。信息素质包括几个方面,其中有意识、能力与道德几个方面,在当今社会上由于信息的复杂性与包容性,导致很多信息内部含有不良的杂质,因此学生能够通过道德素质来有效的过滤掉那些对身心无益的部分,这十分需要学生具备信息素质的能力;同时面对冗杂的成堆的相关信息,学生如何能够迅速快捷简便的选取出对自己研究方向有裨益的信息群,这是一个能力素质的体现。因此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信息大潮中,我们高校教师要通过加强信息化教育来充分的巩固学生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最便捷的途径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3、加强信息化教育的几点建议与决策

3.1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顺畅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信息化素质之前,我们应该保证自己的教师团队有着过硬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信息化处理知识、科研水平以及先进的信息观念,这样才能担负起传道授业的重要责任,但是由于当前教师团队的年轻化,导致很多中青年教师并没有经历该方面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在实际的教育中略显捉襟见肘,因此学校方面应该主动的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通过校内的计算机培训、互联网知识讲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信息化大潮对我们教育工作的影响等方面的学习,在学校内部培养一批有着国际信息视野的优秀年轻教育人才,同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运用所学到的多媒体技术,让整个课堂更加充实与高效,通过多种教授方式的结合,让课堂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信息化视野与接受能力。

3.2具备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团队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学校这个自由而开放的场合,适当的管理也是十分必要与关键的,尤其学校管理层均为中老年人作为领导的现状,其对于管理十分在行,但是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却很差,当然现在相关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改善这种:首先是学校直管部门通过配置符合学校当前现状的培训来对高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指导,让其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积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管理;其次加强校园管理部门与信息化素质教育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实时的报告学校信息化的进程与发展情况;最后通过定期召开部门信息化工作例会,来通报近期信息化管理过程发现的问题与疏漏,进而通过相关部门的综合调度来实现中长期的既定目标与信息化管理的实践。

3.3良好的信息化素质是当今衡量人才的关键指标

在当今社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衡量中,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考虑依据,因此作为现代学生培养的重要温床,高校应该从学生入学之初就抓紧信息化方面的教育,同时就一些就业出口较窄的专业重点培养其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同时跟进计算机与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对于学校的建设也应该以人为本,加强图书馆相关方面图书的购进,同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在学生课余时间添加相关技术方面的讲座与培训,进一步的拓宽学生的眼界与信息化接受与处理能力,让其更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朱顺兵.高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01:9-12.

[2]刘辉,周艳玲,许弥韬.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3:146-148.

[3]杨皎.信息素质教育: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88+93.

[4]贺淑娟.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104-106.

发展信息化高校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育信息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更是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为了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也很早就引入了信息技术,并且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得到迅速发展,从引进计算机的体验性的尝试阶段走向了今天的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林立的局面。

1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在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 也在不断的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建设。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虽然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根据需要开发了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信息化是基于创新教育的要求,基于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人才的要求, 教育信息过程不只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教育的过程,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的认识, 只是觉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校园网等基础设施, 忽略了信息资源、教学平台等多方面的同步建设。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制定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信息化建设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上没有到位,没有形成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2)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误区。目前高校各种林立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都是按功能划分的管理模式,如:教学管理系统、精品课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它以日常事务为中心,使教育管理人员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自动化和智能化不够,网络利用的程度也仅限于适时传递的层面上,未能充分挖掘系统内储存的系所信息、专业信息、教师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信息等基础数据,数据挖掘能力肤浅。其实它只是一种“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管理。①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流程中信息的取得、储存和使用,对教育系统进行信息分析,使信息需求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近年来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很大资金,各教育管理部门的软硬件配置也相当高,但各部门上报的数据往往出入很大、无法统一。

(3)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低。信息素质是人们认识、获取、创新开发、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对高校教育管理者来说,有校内校外信息之分,有纵向横向信息之分,有静态动态信息之分。但目前, 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敏感性较差,对信息缺乏理性认识,对收集评价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传递交流和储存信息的能力不够,不善于用信息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各类信息混杂,缺乏系统化、条理化的加工过程, 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各种机器、设备,以达到省力化、机器化的效果。因而信息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教育管理效率低下。

(4)教育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系统与系统之间: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如:教学、财务、科研、人事档案等,但内容只包含与本部门工作有关的方面,对于某一个系统来说,其涉及的面比较窄,而相对于整个学校有关的全部信息来说,它们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上,因而又显得很分散;单个系统本身功能不完善,比如教学管理系统,其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室状态、教学进展、设备利用效率等都未能适时地反映。

(5)资源同步、共享性差。由于教育信息系统是由各个部门分别建设管理,不同的应用系统由不同的厂家提供和建设,缺少互操作能力,致使其相关的软硬件及数据等资源彼此相互隔离,部门之间得不到共享,系统管理者和使用者应用复杂化,由此形成数据重复录入、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缺乏。比如教务处有时会需要学生处的一些关于学生资源的信息、校新闻部会需要各二级学院的一些动态新闻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多系统多次输入等,达不到资源的共享、同步,造成信息资源的多次重复建立和不一致的局面。

2 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和调控教育教学情况,保证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交互传递和政令的畅通,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规范化、程序化是教育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性、共享性和公正性信息,提高教育质量。②因此要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变“管理本位”为“教学本位”、变“结果处理”为“过程监督”、变“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相互之间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实现知识的生产、传递、利用和共享,反映适时教学进程,为教学过程的适时调控、教学决策和教学咨询提供依据。

2.2 建设并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进程的加速,校园一卡通是今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是校园现代化教育管理的标志。“校园一卡通系统”(以下简称一卡通)的建设,使原有业务和管理体系相对独立、互不协调的现象得到有效整合,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达到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从而使分散在不同二级学院、不同部门的校内信息资源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纵横方向上的流动与共享, 使网络成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使用的信息共享平台。

“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建立一个面向全校师生、面向全校主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校园门户网站。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成为校园所有应用系统的用户基准信息,一卡通的学生和教师信息以统一身份数据库为基准,统一身份数据库的信息变动能够及时反映到一卡通的数据库中。根据身份认证系统的数据字典,整个信息化校园中关于用户和行政组织的数据都统一存放在身份认证系统中,并且由身份认证系统统一进行管理,保持数据同步性;而校园门户网站则将信息处理的能力扩展为对所有数字对象和信息进行获取、分类和组织,建立索引,并提供转换、过滤、聚合和检索的能力,实现信息的目录和内容的有效管理,从而让师生更方便地获取这些信息;实现与各类MIS系统(如管理、科研、行政、后勤等管理系统)、OA系统的信息互通,建立一套完整的核心数据库和软件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就由“数据库”和“各种应用功能”组成。系统可以按需求不断扩大数据库和增加各种应用功能。数据库在与每一个应用功能的不断联动下, 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 完善的数据库又促使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 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又使数据库包含了更完整的信息。这样不断循环, 最后学校的所有信息都集中于统一的信息系统中,实现多站点和多部门信息的统一管理,节省了许多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实现多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功能,避免了不同部门相同信息不协调同步的现象,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化管理空间和共享环境,动态实时地反映职能部门运作情况和统计分析数据,增强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2.3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建立以信息为本,资源共享,网络共建新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目前校内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科层制的管理制度, 而网络中心只是一个提供技术应用的部门,这样容易形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 管理幅度过小、层次重叠, 工作效率低。改变现有的以业务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行集中管理、分级使用、相互协作、横向约束,由网络中心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校园一卡通系统运行的前提下,统一负责构建校园公共教育平台,建设与信息时代相匹配的先进网络系统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扩充完善学校校园网上的信息应用系统,形成全校范围的、开放的、分布式的、多媒体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共享,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现代办公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网络沟通信息,学生利用课件自主学习,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同时,不断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和辅助决策,提高管理效益与办学水平,使学校真正形成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的校园公共平台。

2.4 加快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校员工信息素质水平

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包括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建设三方面。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从教能力; 信息化管理队伍要求具备与职能相关的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信息化技术队伍要求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真正走向成功,必须走专业化与普及化相结合的道路,③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技术人才充实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导全校员工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对全校员工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职学习和短期轮训,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精选培训内容,分阶段、分层次举办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和多媒体教材制作等与信息素质相关的业务培训,提升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使其形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意识,从教育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 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加强教育信息评价、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训练。对进入各级教育管理岗位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基本信息素养的考核,以此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充分发挥信息在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

2.5 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组织制定、发布和实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和评价指标,使学校各系统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遵循相应的规范协同发展,指导和促进学校的整体化信息建设。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实质就是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要求,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是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保证教育服务质量水平的需要。学校可以实行ISO9000 族标准,ISO 认证是国际认可的质量保证体系,它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采用了管理的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体现对全(下转第204页)(上接第199页)过程的控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ISO9000 系列标准强调服务意识,学校在管理和决策中更多地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注重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 是一种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具有群众监督和高度透明的民主管理措施, 客观上消除了管理由于无序而产生的责任推诿, 保障管理的落实和有效性。

3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是学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是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构建过程, 需要通过信息化带动管理的创新,管理信息化必须从全校一盘棋统一考虑,深入研究学校教育管理的深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一致,使学校工作能有一个质的飞跃,使系统成为促进师生发展的真正动力。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2008年科研计划项目(面上项目)(X08M051)

注释

①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5-86.

②陈晓东.构建校园公共教育平台实现高校信息化的管理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5): 43-46.

发展信息化高校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责任,也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教学环境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研究了高校创新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有效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创新素质教育;电化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习近平同志对高等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大学教育在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表现出新的趋向,即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进一步探究大学教育对人的创新素质发展的影响作用对于未来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高校教育中创新素质的含义

我们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一种求新,是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需求,从而引起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观念的动机,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则是具备创新意识后逐渐养成的一种敢于打破传统或者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思考,最终能得出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模式,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创新能力则是指把基于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理想、精神、愿望转化成为可实现的产品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源泉,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而青少年学生正是最容易吸收和学习新事物、最富有创新潜力的一个群体,国家的发展和富强的希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大学生,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意义深远。

二、创新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培养方案中,过于注重学生专业学科课程的学习,以学术性的学科标准和课程考核来确定学生的学业水平,决定着学生的表现和毕业与否。这种教学体系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角色被程序化,缺乏在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的主动性,对经验的体悟、情感体验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在高校校园中适合培养个性生长和经验体悟的土壤贫乏,大学教育未能充分实现应有的给养作用,大学精神所应该具备的批判、创造在现有大学育人体系中渐行渐远,大学生要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看起来很遥远。这些的根源都在于创新素质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该从受教育的对象开始。首先我们来看看在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体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思维习惯。我国虽然在多年前就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素质教育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却难以全面开展。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偏向于智力的教育,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书本理论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启蒙教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生长的土壤,即使考上了大学,体现出来的是创新能力普遍不足。而创新素质培养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和敢于辩论。

2.缺乏丰富的想象力。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创新能力排名倒数第五。这种差距表现出来的是中国的小孩多年来在数理化等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上屡夺佳绩,但是长大后在更为强调创新和创造的诺贝尔奖上,却鲜有中国人问鼎。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想象力的贫乏已成为当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3.缺乏科学学习方法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很多学生将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形成的学习习惯保持到大学当中来,但是在这个信息大膨胀的时代里,他们往往会发现旧的学习方法根本无法接受如此多的资源和知识。在大学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存在着课程知识没有随着学科发展及时更新、课程设计不合理、学科间交叉知识不足;而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又存在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和主动性不足、教学设计不合理、理论和实践联系不足等情况。上述种种都制约了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总结更多的经验,尝试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扩散性地去将多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创新出新想法、新思路。

三、电化教育促进创新素质教育的做法

1.营造创新氛围,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学习的能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设备和计算机软件的升级丰富了电化教育对学科或课程内容的表达形式,干燥苍白的语言文字可以在电化教育手段的作用下转变为声情并茂的音视频。在日益多元化的电化教育手段中,比如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云授课”、“慕课”以及“虚拟现实”,通过建设每个学科或专业的资源库,基于课程或者基于教学重难点的专题学习网站,这些电化教育手段一是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和学生从中得到了更多的时间来深化学习;二是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电化教育手段的支持下,学生可以用最便捷的方式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相关学科和课程之间交叉和融合,使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得更新或更具创新性的知识,教师可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这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效率,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知识能力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广阔的、极具前瞻性的多维学习空间,这个学习空间突破了时间、地域、学校、专业、人物身份的限制,在这个学习空间里,教师可以为学生授业释疑,学生可以和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已经毕业的学生甚至校外有需要的人也可以通过这个学习空间进行学习,网络特有的“共享性”在电化教育手段的助推下将使现代大学更具“开放性”。

2.重视电化教育理论对创新素质培养的推动。

(1)现代教学观对创新素质培养的推动。现代教学观要求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可见,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从“教学生学”向“教学生自己学”转移,为了适应这些改变,教师必须更新知识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修正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也将用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去提高知识水平,促进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建构主义对创新素质培养的推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推动校园信息化的普及,使电化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科和课程的整合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作为现代教育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正在国际上迅速流行。在电化教育的现代教育理论中,建构主义被认为是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对创新素质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同样重要的。在信息化环境中,建构主义理论使教学活动中的教师由传统的负责传授知识的角色变成意义建构的辅助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结束语

创新能力除了与人的学历专业、知识储备等有关,更与个人的意志品质、个人性格、人生阅历和经验体悟等密切相关。教育工作者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在个人创新素质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大学教育这条道路,可以引导个人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敬全,孙柳燕.创新意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劉泽雨,董金明.创新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39-49,56,137-147,253.

[3]罗志文.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学生信息素质培养[J].大众科技,2006,(6).

[4]钟毅平,叶茂林.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M].安微: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吴淑芳.21世纪大学教育与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新思维[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发展信息化高校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 其实质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主要特点有:

(1) 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 特别是超媒体技术, 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2)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 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 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 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 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 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 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 环境虚拟化。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 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7) 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 (CMI) 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观念落后

(1) 重硬件、轻软件。

目前, 教育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关键, 尽管有许多学校较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 并且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但只重视信息设备的引入, 教学水平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 没有充分体现信息化教育的特色。

(2) “技术至上”主义。

信息化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育, 其支撑的基础是技术, 技术要在相应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才能发挥更高的效能。很多教师把信息化教学设备等同于信息化教育, 使信息化教育落入了“唯技术论”、“技术至上”的窠臼, 延缓了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

2.2 师资队伍素质不足

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 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 更要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 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目前, 高校部分专业的教师虽然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 但却对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学与教的理论缺乏了解, 无法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2.3 教学资源匮乏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是开展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它是教育信息的载体, 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持续积累和深度应用, 会直接影响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教学资源无论是从其内容、数量、媒体种类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可是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不高, 很难找到需要的有效资源, 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

3 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教育观念的转变

(1) 教学思想的转变。

信息化教育的要求中,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网络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育过程中, 应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去创造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

(2) 对信息化认识的转变。

一个高校乃至一个地区的信息化教育实现程度如何, 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是看其硬件建设方面如何, 很少去关注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 也没有很有效的方式去评价。这就要求我们自身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不能仅重硬件建设, 同时要加强教师对硬件资源有效应用的培训, 使教师在有限的条件下, 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

4.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 围绕教学, 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对教师进行了多媒体教学的培训。但这种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只教授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式, 而对如何有效得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教学方面, 却没有更好的培训, 这导致部分教师上课时往往照本宣科, 完全按照课件教学, 反而忽略了信息化教育的本来目的。

(2) 信息化队伍的建设。

除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外, 我们也不能忽略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这包括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的建设和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

4.3 强教育资源的建设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在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要采取各种措施, 激励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发和制作标准、规范、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立可以方便得搜索各类教学资源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同时, 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 要遵循统一的标准, 以方便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5 结语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途, 近几年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可目前在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过程中, 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我们的现有条件还难于在全国普及信息化教育, 要促进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作好准备, 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 更新教育观念, 把握教育, 把握信息化。

摘要: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信息化教育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 信息化教育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着信息化教育的建设, 但在教育观念, 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在介绍信息化教育特点的基础上, 讨论了现阶段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初步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马斌.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12.

[2] 李晓东.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1.

[3] 蒲善荣.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创新动力[J].社科纵横, 2008, 12.

[4] 何勤.教师信息素质探新[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上一篇: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