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2024-02-10

发展县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内涵,既包括近现代以来的文明发展,也包括由历史积累而成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道教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中,曾与儒学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共同承担着代表民族文化主体的责任。道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及一个社会实体,不仅具有事实的人文和生活内涵,而且还有深厚的社会民众基础。它是适应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需要而产生的流传与演变乃至历史文化生态运动的必然结果。道教蕴藏的丰富思想不仅在本质上不与现代文化生活相对立,相反是我们由今天迈向未来的难能可贵的文化基因宝库。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展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同时,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积极的吸收国内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2003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讲话)长期以来,我们仅仅把文化作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手段而不考虑文化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尤其是在促进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往往成了改善投资环境的一种工具,既为了“经济唱戏”而扮演着“文化搭台”(许多是道教文化)的角色,且没有注意到文化本身在市场过程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更没有把文化当作产业来开发。我们要让更多的人懂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本土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宗教是一种文化,道教更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道教文化的事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这不仅是对一种传统文化、古老宗教的发掘与总结,而是任何文化的生命力,即在于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唯其如此,文化才会不断找到新的“生长点”,从而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得以转化、更新、丰实、完善与升华,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或影响。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民族性”的开放姿态,唤醒国民对传统文化飘忽无根的错觉,坚决反对和防止西方文化的霸权,保护自己的“文化主权”,而传统的道教文化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派生出许多附加值和增长点。文化产业是文化中可以用产业方式运做的那一部分,是一种经济行为,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同于其他产业,有其特殊性。道教的名山景观、人文历史是文化产业发展中宝贵的无形资产。诸如一个道观,一座名山,就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和灵验传说。这些传说故事,往往以宫观或道教名山为中心,向周围地区广为传布,或演化成民间文学,或为民间文学的创作提供素材和启发,是道教文化向社会辐射的产物。直到今天,世界范围内还出现了“老子热”和“道教热”。在日益紧张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越发多的憧憬道教的“返朴归真,长生久视,上善若水”的思想,回味着道教的文化韵味,以改造、充实、丰富人生的精神生活。这不仅是为了玩味道教文化深邃的哲思,更重要的是道教文化思想符合当代社会文化的需求,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有益资源。否则,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抢注我国传统文化的商标,介入文化产业核心必将危及到知识产权和文化安全,使我国的一些民族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和资源逐渐失去民族特性。因此,我们应该打好这一张民族的文化品牌。当然,道教中还有些封建迷信色彩浓厚的占验之术,这些滞后于社会文明发展的消极因素,理应会受到科学理性的批判。同时,也有一些自命为现代派的文化人,一提及道教文化便下意识地将其与当今社会遗存的看相、卜卦、请神弄鬼等现象挂起钩来,对古老的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意义和派生作用不屑一顾。要知道过去邪教“法轮功”的出现固然有其复杂的背景和原因,但其中一条深刻的教训就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传统文化思想得不到弘扬和发展,消极的、落后的、反面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如何与自身固有的文化资源交融为一体,熔铸出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文明发展模式,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承担起与其大国地位相符的责任,已经成为一切关注全球化进程的学者所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更好的弘扬民族文化与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握住了这一根本目的,就能进一步的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文化的教化功能和产业功能之间的辨证关系。立足民族文化资源和国内文化市场,形成以公有文化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为导向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把古老的道教文化运用到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中去。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文化宝库,其所蕴涵的巨大文化资源对当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同时,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建构或许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与有益的启示。

发展县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正安县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依托县域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园区路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

为此,正安县委、县政府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正安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正安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为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依托县域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园区路径。

“四大模式”助推发展

工業园区+文化园区的筑巢模式。在区位和交通都不具备优势,且属全省13个发展困难县之一的情况下,正安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按照省委提出的“工业强省”战略,主动谋划,强力推进,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定位为正安“三大攻坚”之一,明确提出加快正安新型工业发展。

县委、县政府首先抓园区建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筑巢引凤,掀起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潮。重点在道路、水电、标准化厂房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并于2013年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与此同时,为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作出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一体化推进的决策部署,规划建设独立文化园区187万㎡,标准化厂房50万㎡,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配套基础,成功走出工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的筑巢模式。

春晖文化+招商引资的引凤模式。春晖文化是正安地域特色文化的一大品牌,源于春晖行动,其内涵是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和“血缘、地缘、业缘”的社会网络作用,广泛动员在外乡友支持和参与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正安充分运用春晖文化这一特色品牌,礼聘正安籍在外客商为春晖使者,加入招商引资队伍。2013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先后到广东招商,利用乡情、亲情、友情的纽带,与正安籍在广东兴办吉他制造企业的郑传祥、郑传玖兄弟签订投资协议,于2013年12月成功创办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并将两人礼聘为春晖使者。随后,通过以商招商形式,兄弟二人将业内7家吉他乐器制造企业引进正安文化产业园区。在春晖文化的感召下,正安文化产业园区得到快速发展。

党的引导+市场主体的运行模式。平台搭建了、企业入驻了,如何留住企业并快速发展,至关重要。正安县委、县政府重点抓领导和服务,在标准厂房建设方面提供服务保障,确保企业入驻就能开工生产;在各项手续审批环节提供服务保障,以神曲乐器公司为例,从签订招商引资合同到投产,只用短短一个月时间,涉及工商、税务、环保、供水、供电等手续,分别由县级领导牵头包保,督促相关部门简化手续,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毕;在文化企业与金融服务企业中搭建简化的融资服务平台,加大协调服务,为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融资服务保障。

在企业投产后,县委、县政府制定相应扶持政策,积极向省市争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企业税收实行优惠减免。同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微观干预,让企业自主经营、自主管理。

示范引领+集聚发展的放射效应。正安县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着力培育示范企业,以示范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神曲乐器制造公司投产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根据对比,企业在内陆生产相比在沿海生产的最大优势是工资成本。于是,县委、县政府从劳动力市场入手,积极为企业提供帮助,建立神曲乐器公司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各乡镇劳务输出的培养、输送机制,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同时也实现正安劳动力就近就业,达到企业和工人“双满意” 的效果,助推神曲乐器公司快速发展,产品远销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受此影响,其他文化企业也先后入驻园区,2014年共引进文化企业15家,现有8家已投产,有7家即将入驻,充分展示出示范企业引领下集聚发展的放射效应。

产业集聚成效显著

正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园区路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成效明显。

文化园区规模不断壮大。在集聚发展的园区路径模式引领下,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呈显出“几何效应”的发展态势。两年时间,除最初入驻的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又新增入驻了华成乐器、鹏联乐器、永馨乐器、音格乐器、金韵乐器、中扬乐器等15家乐器制造企业。乐器制造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6000万元,拉动就近就业人数从200人增至1500人。拉动文化产业在GDP占比从1.8%上升到3.7%。

2015年,全县计划生产吉他100万把、产值6亿元,新建标准厂房50万㎡,新投产企业10家;2016年计划实现吉他生产数量达300万把、产值20亿元;计划到2018年,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吉他文化产业生产基地之一,实现产值50亿元。

带动其他文化产业发展。在吉他文化产业影响下,正安县着力挖掘县域特色文化品牌,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民族饮食文化产业、人文与旅游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等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现已规划建设民族食品文化产业园区、茶文化产业园区、酒文化产业园区等。目前已入驻的企业有浙江盾安集团天赐茶业有限公司、贵州天楼食品有限公司、正安桐乡酒业有限公司、正安元和酒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永生利服装有限公司、福建永生服装有限公司、江苏腾跃服装有限公司、南昌市康盛服装制造有限公司等20余家。食品文化园区、茶文化产业园区、酒文化产业园区、服装设计制造文化园区已见集聚发展雏形。同时依托知青文化、春晖文化、古镇文化、尹珍文化、生态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品牌,初步建成知青文化园区、春晖文化园区、九道水生态旅游园区,着力推进特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快速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这一创新模式带动下,正安县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2014年6月公布的《2013年遵义市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显示,遵义市文化产业收入为89.02亿元,其中正安以1.87亿元排名第十二位。2014年,正安仅吉他产业就增加产值0.6亿元,占上年总收入的32%,加上其他文化产业的增长,预计实现总收入4亿元,在2013年基础上翻一番,在全市排名大幅上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正安县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园区路径这一创新模式,为边远落后、交通不便的发展困难县探索出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方法、新途径。随着务正高速、道安高速、绥正高速全面贯通,正安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将迎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作者系正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

发展县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文化创意产业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文化产品的内涵提升、文化业态的界域开拓、文化服务的品质优化。

一、文化科技融合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兴趣。早在14世纪,著名画家达·芬奇曾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文化与科技的内在联系。比尔·盖茨曾断言:“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来临,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国外的研究主要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展开,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展开。总体上看,国内外的研究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内涵、特征、作用、机制,以及融合带来的产业变动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侧重于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探讨文化和科技融合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对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内涵的理解,目前学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代表性的有三种理解。第一种从狭义来讲,是指在文化产业领域引入科技。如彭英柯、宋洋洋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指文化产业依托高科技产业的技术手段或产出结果,以拓宽传统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提升文化产业的服务水平,催生新的文化产品甚至新的文化业态等一系列现象。尹宏认为,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文化和科技融合就是指科技与文化的本体形态相融合,两者交叉、渗透、重组并最终融为一体,从而更新了文化的技术形态,并改变了文化的经济形态、催生新的文化产业形态。融合本质上是追求产业效率的提高,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技术诱发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二种从更广泛的意义而言,是指以科技为手段来展现文化。如姜念云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就是将文化的内容、形式与服务等与科学技术的原理、方法等有机结合,提升有关文化产品的价值与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过程。崔木花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就是以文化内涵为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展示和创新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及提升文化体验,使文化产品赋予更强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创造更大价值的过程。第三种是指文化与科技的相互作用。如毕娟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就是指文化与科技二者的相互作用,文化作用于科技,科技作用于文化,二者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体化的状态。

从世界文化技术史来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概念具有历史的必然脉络和发展轨迹。古代的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融为一体,二者有着相同的含义,并共同探索自然界的本源以及与之相关的世界图景。这种状况也体现在科学研究者与人文学者的研究交叉重叠,如毕达哥拉斯不但提出了勾股定理还把音乐的谐音归结为数的比例,奠定了西方音乐的基本理论。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所说:“文化和科技,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融合的速度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以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在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催生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

文化与科技融合首先表现为科技创新对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科技为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第二,科技发展提升了文化的创新能力;第三,科技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表现力和传播力;第四,科技创新催生了新兴的文化业态。

文化与科技融合还表现为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文化发展提出了科技创新需求;第二,文化为科技建立了重要基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和应用的空间;第三,文化影响着技术的选择与发展路径;第四,文化使科技有了人文关怀。

文化与科技融合实质是产业的融合,文化产业依托高科技产业的技术手段或产出结果,以拓宽传统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提升文化产业的服务水平,催生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业态。从形式分类上看,文化科技融合,有的源自产业的技术升级,例如多媒体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出现等,其最大特点在于产业升级、技术驱动;有的源自文化与科技产业交叉重叠部分融合所形成新的产业部门,或完全通过行业内垄断企业自身的扩张行为完成融合,例如文化旅游、数字出版、网络教育等新生业态,又如大型科技企业多元化经营从事文化业生产。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时代趋势

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孙国学认为,文化产业的科技化成为一种趋势,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创造了崭新的文化样式和表现形式,而且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又改造和提升了传统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升级。雷鸣指出,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的原创力,开发新的信息文化产品,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大力发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传播和保存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促进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创造人类文化发展的新景观f”。“科技引领”产生的新兴文化形态,随着高科技浪潮引发的网络信息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极大冲击,一批科技企业逐渐成为新兴文化的运营主体。单纯以文化资源企业为主的“内容为王”发展模式和以科技企业为主的“科技引领”模式都不能有效主导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只有实现“内容为王”和“科技引领”的高度融合才是未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流趋势。我们目前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关注,似乎更关注博物馆、图书馆、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也就意味着更关注政府的作为而不是社会的作为。我们应该要找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更广阔的平台。

当今世界,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要素,已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和地区政治竞争的主要力量。同时,文化产业作为当今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西方国家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断提升其文化产品的创作力、感染力、表现力、传播力以及影响力。从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主要呈现下述趋势:

一是文化产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其产值在GDP中占比都普遍高于10%。2012年,全球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5.14万亿美元,保持18.37%的增长速度,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美国近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GDP的1/4,仅次于军工行业。

二是全球文化产品国际化垄断的趋势日益明显。具体来说,全球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鲜明,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地区和以英国为核心的欧洲地区。美国的影视业、出版业、艺术表演、娱乐业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十分发达,长期占据着文化产业的世界霸主地位。其影视作品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占绝对优势,基本上被迪斯尼.索尼、米高梅、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环球、华纳兄弟7家大公司瓜分。好莱坞已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美国电影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现已占有欧洲票房收入的70%;美国电视节目在世界125个主要市场播出,在欧洲电视节目播放的电影,美国电影占70%以上。虽然世界六大唱片公司中只有一家以美国为主体,但其发行量在国际市场占有20%的份额;美国出版业占同年世界图书销售总额的30%。

三是科技与文化融合态势凸显。主要由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掀起的高科技浪潮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

四是文化产品已成为西方国家传播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经济和高科技的外衣保护下,发达国家将西方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植入文化作品中,利用文化产品输出和网络社交文化平台宣扬其主流价值观,客观地削弱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上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生产层面上,科技强、文化弱的状态没有根本改变,文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被国外厂商高度垄断;缺乏复合型人才;产学研结合度不够;“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尚未建立。二是在消费层面上,对新生代青少年文化消费群体和其他国家文化需求了解不深,片面迎合或歪曲浅层次文化消费体验,导致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两张皮”,文化作品难以令文化消费群体形成深层次文化认同。三是在管理层面上,条块分割导致部门和行业协同不足,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促使政府在公共文化科技平台的打造上缺位,尚未找到文化科技融合的准确战略路径。对新兴文化业态缺乏管理手段,导致不当管理或缺位。

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创作和传播,西方国家不仅凭借《阿凡达》等采用高科技手段生产的大片抢占中国市场,而且把《花木兰》《功夫熊猫》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作为其占领中国市场的一种策略。而我国目前由于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足,对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的科技支撑薄弱,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自身的创作力、表现力和传播力,由此也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和挑战。

三、文化科技融合的成功模式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以文化保有、传播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支持,以资本为推动,以传媒为载体,以大众消费为动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很多发达国家都形成了有自己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如英国的创意设计业、美国的数字出版业,日本的数字动漫业以及韩国的电子游戏业都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产业持续竞争力,在丰富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其参与世界竞争格局重组的综合实力。美国率先完成了从工业化向“创意经济”的重大转型,现今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占GDP的1/5,其中仅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的出口额就高达600亿美元,一举取代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美国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高达43%。

(二)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发展模式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指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创意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管理咨询、展示交易等共性服务的一个或几个独立法人实体组成的共同体。其主体通常包括科研机构、高校院所、文化科技企业、职能部门等。通过在上述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桥接”关系,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可以实现系统内要素资源的跨时间、跨空间、跨部门再配置,推动异质性资源之间的互补与协同。其功能主要是,形成鼓励创意、创新、多元、互惠的产业发展氛围,创造产业协同创新的多方合作机制;为文化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提供可靠的技术与服务保障。如苹果公司为了更好地解决科技成果与产业融合转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利用APP Store平台,创造了一个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共享的网络服务新模式。

(三)原有区域文化资源升级模式

针对原有的区域文化资源,利用科技、金融、市场、消费等产业要素进行产业升级。例如,苹果公司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ITUNE产品实现了个人音乐的移动服务,从而创造了颠覆式的文化消费模式。

(四)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近年来在文化产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昆士兰科技大学所建设的创意产业园区(Creative Industries Precinct,以下简称CIP)对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影响。昆士兰科技大学CIP是澳大利亚第一个致力于创造性的实验和文化产业的商业性园区,主要由昆士兰科技大学、昆士兰州政府、澳大利亚文化产业与创新国家重点研究中心、大洋洲互动设计合作研究中心、La Boite专业戏剧演出公司等产业界和学术研究界机构等组织构成,昆士兰科技大学作为主导者,在政府和工业界的紧密合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CIP主要通过三个企业事业中心获取收益:一是创意产业事业中心(Creative Industries Enterprise Centre),主要依靠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创意实践和创意内容对新创意的产业化进行辅导,同时也通过为其创造工作区、进行财政支持等手段,并通过开发灵活的交易空间和提供交易通道而获利;二是凯文格罗夫都市村(Kelvin Grove Ur-ban Village),是连接企业、文化产业和社区的多元化城市边缘社区;三是ACID(Australasian CRC for Interac-tion Design Pty Ltd)互动设计中心,经营领域主要有游戏开发、数字艺术、表演和视觉艺术、设计、电影、电视和多媒体,部分资金来源于联邦教育部。

四、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资金保障

支持文化科技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和地方各类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文化科技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各类文化科技项目和扶持资金,发挥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各类资本进入文化科技领域。鼓励大型国有文化机构和企业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开展文化科技投融资活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科技领域。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一批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文化科技企业、小微文化科技创业企业和个体文化科技创业者。

加强与金融、保险机构协调,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文化科技企业的特色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文化科技企业需要。支持保险机构探索对无形文化资产、文化出口产品和服务等的保障,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应文化科技产业特色的贷款担保服务。

加大以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为主的文化科技投入。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减免税收、开辟投融资渠道、实行优惠的人才政策等手段,帮助入驻企业获得所需资金和人才。整合出台一批政策,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政策支撑体系。结合文化科技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税收、金融、土地、工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支撑体系,在资金投入、金融支持、财税优惠等方面向文化科技企业、重大文化科技项目倾斜。加大科技专项对文化领域支持力度,设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专项资金。转变财政资金对文化科技项目扶持方式。合理运用项目补贴、贷款贴息、重点奖励、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多种形式,支持文化科技企业的发展。对于重点文化科技项目,做好梳理、跟踪、服务。

(二)强化平台保障

建设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文化科技产业园为依托,开展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建设一批行业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得益于各自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中,作为直接服务于新兴文化产业的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在丰富产品表现形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由于具备学科、人才的综合优势,高校更容易培养、吸引到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营销人才,并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政府可以顺势推动,促成其形成和发展,利用群聚策略建立“官产学研”联合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同业合作、产业垂直或水平整合等方式将创新与现实成果结合,从而实现文化产业与创意实践的持续发展。

(三)强化产权保障

完善数字出版、游戏动漫、网络视听、影视制作、创意设计等文化科技融合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鼓励文化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登记知识产权。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净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违法侵权执法力度,为文化科技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问题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要在知识产权立法中制定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条款,要保证足够高的赔偿力度。要建立专业技术鉴定制度,科学、公正的鉴定结论是司法部门认定知识产权法律事实的依据,也是知识产权是否能得到应有保护的基础条件。要大力建设技术鉴定机构,尽快、更多地建设专业科技评估机构、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主要履行对专利案件所涉及的技术方案或外观设计是否在专利保护范围内及侵害程度的鉴定。要建立听证程序,给予各方当事人向鉴定专家当面陈述的机会,以利于鉴定专家在相关鉴定材料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四)强化人才保障

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具有创意与技术背景、实现创意内容产业化的高层次的人才。目前,产学研结合还不够。不少文化企业不仅缺乏将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能力,而且运用现代高科技改造和创新传统文化产业的步伐也跟不上。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最关键的要素,重点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端人才。人才培育体系主要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一些有科研任务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在高技能人才培育方面要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实现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鼓励高层次人才兼职、技术承包、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兴办企业等;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高端人才的表彰与奖励力度。

发展县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化产业是一个开放的综合体,社会变革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甚至改变它的进程。社会空间的转向与文化变革相互辉映生发,进而增加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带入一种新视野的可能性。本文将以电影行业为例,依据不同地区,从时间上纵向探究社会发展中的变革带给电影行业本身的焦虑并寻找适应办法。

关键词:从业者;焦虑现象;电影行业

一、意识形态的挑战

纵观电影历史的整体面貌,政治意识形态和时代快捷、碎片化都不断影响电影行业的整体面貌。“许多有趣的历史研究都是解释性。”①早期民族电影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国外学成电影归来的创作者所拍的作品在传统的电影史家眼里常常不被认同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电影,而且当时上海沦陷区电影更是一度被斥为“汉奸电影”。由此产生的焦虑对于彼时中国电影的原创性是个重要打击,让海外市场竞争中的价值意义被忽视,并进而影响着大众和中国电影变动之各种新风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如同日益崛起的中国经济一样,取得了飞速发展,不仅没有在WTO的冲击下消沉,反而在票房上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平分秋色,新的影院空间变革中也出现了电影业与房地产行业的“跨界”联姻,成为21世纪以来重塑都市电影空间的重要力量。但透过表象挖掘实质才会发现,大量IP进入电影市场,狂躁的产业氛围下让投资者和决策者都变成了金融高手,而不是文化推手,内容生产者也会被金钱腐蚀,真正的艺术追求者便会心生忧虑,担心艺术作品整体质量急速下降,在人才产出不合理的方式下,每年进入的行业新人也仅仅是在数量上的虚假繁荣。

二、个体现实处境

对个体而言,焦虑过后对艺术的取舍也是影响着整个电影产业大格局。在电影与戏剧离婚、与文学分道扬镳、“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等一系列电影本理论的大讨论中个人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电影该方面的发展。在创作上也有三分天下的局面: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创作选择上的焦虑会借助个人意识形态的认识和追求去判断。相比于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在艺术上更有个体选择性,他们有着自己的精神力量与情感驱动,寻求着自我意识与焦虑的释放。除去商业属性的社会压力,“第六代”更加强调个人与自我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树立作者对作品具有权威的解释权②,他们无疑是“作者电影”的最佳实践者。这种产生于欧洲的电影观念,最初是为了抵抗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制作模式,凸显了对艺术价值和审美功能的强调,“无视、甚或遮蔽了电影在现代社会所负载的巨大的社会功能意义,无视、甚或遮蔽了电影作为世俗神话系统,所具有、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反意识形态的功能角色” ③,但“第五代”发起的电影断代叙事法让其产生了影响的焦虑④,也让八十年代以后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无形中承担着这种焦虑,他们只得在想象中的反叛下寻找出路。

三、地区的适应策略--香港电影的北上之路

9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产业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及韩流、好莱坞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电影人也纷纷出走寻找更好的发展,此时的电影行业整个处于十分“焦虑”的状态。直到2003年“CEPA” ⑤协议签订后才取得了突破进展,这给低迷中的香港电影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创作上面临着挑战:合拍片中香港电影人不适应新的发展模式,内地观众也抱怨港片没有“港味”。直到后来经过适应与改良,才有了新的港片风格。港片的变味与其说是为适应北上需要,不如说是新产业格局下的应变之策。这场变革确定了香港人在内地经济崛起背景下新的身份焦虑和定位,重构着当下中国新主流文化的想象,也成为了中国崛起的文化表征。

四、中国电影体制的变迁与社会转型

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好莱坞电影对于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电影市场来说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除日本与韩国,中国也是为数不多可在近十年里稳定占据本土市场半壁江山的国家之一。中国电影作为现代大众媒介,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中国精神与价值观的最佳中介,它的观念与功能的每一次重大调整都是在中国社会巨变的背景中产生的。体制作为一系列具象化的制度外,也是维护体制运转的文化软实力,发展过程中的焦虑伴随着不断改革都迎刃而解。明星制在国内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电影体制在商业化转型,从“人民艺术家”到市场化明星的转型是电影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开始。体制的重组过程中让个人与国家层面找到了完美的切合点,正如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作为总制片兼任总导演的《建国大业》,因为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吸引了众多市场经济中拥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一线明星前来参演,并不计报酬,这不是行政手段动员的结果,而是中国电影体制变迁与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在国家层面上找到恰当位置的一次完美结合。

五、结语

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工作者一直处于焦虑之状态,对外来说,没受到重视的现代化模式让中国已经吃尽苦头,对内,又有电影逐渐从农村退出的危机,城市化进程让人们有恃无恐,对失去乡村市场也无所畏惧。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想要的是一个电影强国,而不是电影市场大国,我们不仅要放眼世界关心社会变化,更要看见中国内部里城市外满目疮痍的现状。

注解:

①(美)克里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陈旭光、何一薇译《世界电影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与文学》(增订版),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③鱼爱源,《主体身份与影像策略--第六代电影的美学与政治初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④概念出自于美国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

⑤CEPA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简称,其中包括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陈旭光、何一薇译,《世界电影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与文学》(增订版)[M],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戴锦华著,《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为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当代新媒体发展情境下对文化产业从业者“名声焦虑”现象的探究”(项目编号:201610610801)的阶段性成果.

发展县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河南黄河旅游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文化、产业等价值,成为打造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基础。但当前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存在着观念落后、机制建设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在产业协同、资源挖掘、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持续推进,实现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一、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发展的价值与特点

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具有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等特点,其产业化对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需求和资源等方面。

(一)河南黄河旅游文化的需求价值

一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价值。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共生,成为河南人民的文化根基和思想基础。黄河文化广泛的群众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其需求价值的巨大。

二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价值。文化和旅游的产业价值在国家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接连面世、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和数量持续攀升,促进了河南旅游文化事业的显著提升。河南省围绕黄河文化的旅游与会展等提供的常设和临时岗位,也起到了促进就业、活跃经济的推动作用,产业综合效益明显。

三是社会文化功能。河南黄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下之中”的理念及外延形成于伊洛河流域及嵩山。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在内的多种地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博大体系,建构起新时期国家与地方共同致力于地方形象、软实力及文化生态的努力。

(二)资源禀赋的自身本体价值

一是河南黄河的流域空间。黄河文化的流域空间,既有占当前黄河流域總面积的5.1%、河南省总面积的21.7%的现存流域空间,又有包括安阳、鹤壁、商丘、周口等地留下的“历史黄河”空间。因此,空间范围和历史变迁极大地丰富了黄河的内涵。仅据笔者对河南沿黄各地市黄河旅游文化资源的统计,河南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现共计有105处,人文资源有226处,共计有331处。

二是河南黄河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富集区。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其扩散传播的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包括陕西潼关至郑州以南、洛河、伊河及嵩山的河洛地区既是黄河文化的源流地,也是华夏文明的策源地。中原深厚的历史使得河南拥有沿黄9省(区)19处世界遗产的5处,18处世界地质公园的4处(另有国家级地质公园14个),65个AAAAA级景区中的14个,8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的14个,26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的31个。河南黄河文化区在全国文化旅游资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区资源具备规模体量较大、主题鲜明、知名度高、可游性强等特点,具有比较突出的开发价值等优势。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尚存在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不足。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滞后。寻求愉悦体验是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旅游本质的统一内核。但当前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仍高度依赖门票收入,运行方式以旅行社组团游为主的传统运作模式,已经不能充分适应当今旅游文化发展和参与者对高品质文化旅游的需求,定制游、汽车营地建设等新形式的文旅运行模式尚未形成规模,新兴业态的催生发展速度相对较缓。

其次是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落后。从目前情况来看,河南的黄河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仍然存在思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的问题,文旅融合的机制组织关系仍然没有完全理顺。而且由于受多方因素影响,社会融资规模有限,投资对象的普惠性不足,投融资市场活跃度不足。

最后是科技创新和营销推广有待增强。“旅游+科技”是未来文旅行业深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存在高端科技人才紧缺、专项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市场前景的不明确制约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细分市场、营销手段、推广进度等营销工作比较滞后,营销收益率有待提高。

三、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之美誉。充分激发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发展的积极要素,是未来河南黄河旅游文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动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增强产业发展协同能力

一是要充分利用河南黄河文化基础融通性强、资源本体内容与形式上具有便于规划的优势,通过有效的协调,实现科学规划,进而达到效益最优化的效果,促进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将现存及历史水利工程、生态自然工程、历史文化档案信息等施行一揽子保护开发方案。

二是在设计的特色化方面,要坚持以市场导向、社会需求为基础,长期发展的规划设计思路,保证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将黄河文化的活跃因子注入旅游文化规划中,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坚持与国家规划、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民众关心的内容紧密结合,采取分类指导、特色发展的思路,结合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有什么资源开发什么旅游产品”“市场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旅游产品”的工作原则,更加开放包容,实现资源与市场、供给与需求双向发展,开发出优质的旅游文化产品。同时,争取在规划旅游文化产品形式方面更加推陈出新,结合传播更快、吸引力更强的推广方式,合理运用网红、粉丝等互联网优势传播手段,开发研学旅行、实景演出、特色节庆等活动,结合资源特点和历史脉络,推出跨行业、跨地区、跨领域的规划旅游新线路和新产品。

三是要做好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动员包括政策体系、动力机制、管理制度及人才培养机制等诸多要素。加强扁平化管理,统筹安排、协调处置,在打造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将市县区乡的特色资源归入品牌体系,分类管理、严格标准,为培育国内著名、国际知名品牌而努力。

(二)创新业态提升发展动力

一是筑牢资源基础。作为旅游文化产业基础的文化内容,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需要从文化内涵挖掘、服务社会发展、介入新时代生活路径以及自我批判和吸收有益因素等方面着力。深入加强“中原学”“黄河学”“洛阳学”等中原文化研究体系内容整合,为创造性的发展转化提供研究基础。在建设黄河国家公园的框架下,先行推进建设结合各地特色的黄河文化体验区,创设黄河故道文化公园、黄河戏剧文化公园、豫商文化公园等主题公园,丰富黄河文化的体验内容和形式,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民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二是创新商业模式。学习已有先进经验,进一步做好产品体验设计,在已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基础上加强研发。同时基于数字技术,推进信息化建设,更加精准地把握需求动向,及时调整运营模式,加强应用场景的设计推广,把握未来体验模式革新的关键。

三是创新商业营销模式,深入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从目前的营销经验来看,加强网络宣传,增加线上渠道,进行软硬件配套建设,提升数字化、智慧化旅游文化建设水平是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郑洛新自主创新区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提升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建设格局,通过国家战略的渠道加以推广,将品牌化建设推向更高层次。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始终树立“服务至上”的营销理念,细分营销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尤其是极具裂变效应的网络营销,及时调研汇总社会需求信息,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四是扩大新技术应用。面对疫情常态化的局面,云展馆、云景区、云媒体等的出现,为文旅活动参与者提供云服务成为常态。因此,目前河南黄河旅游文化区各地亟须协同工作,尽快建立公共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为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创意源泉、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等。在日常应用方面,要发挥信息科技企业优势,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開发旅游文化小程序、主页、APP等信息化产品,并通过抖音、快手、B站、微博等平台实现快速推送,进一步丰富导航及地图软件的旅游文化资源导引,充实资源内容,方便旅游文化参与者的使用。在开展研发过程中,多进行用户体验调查,例如针对旅游文化活动中年轻群体求新、求变、爱参与、爱分享的特点,可以多进行合拍、换装、造型等参与性较强的设计,并针对个人分享平台的技术标准,进行调整适应。

(三)深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

一是要开发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产品。鼓励旅游文化企业融合民间工艺、工业制作、商品交易、科普教育、文化美学等诸多元素,开发与时代消费需求相融合的,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手工技艺的旅游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扩大旅游文化产品的时代感染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旅游文化与科技教育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加旅游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文化的产业附加值,不断扩大河南黄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是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基础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例如,2021年4月,由郑汴洛三市市长联合提出的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提出了“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的品牌理念,分别突出郑州的古国神秘、洛阳的隋唐盛世和开封的大宋繁华,共同形成了黄河文化的精品缩影。通过资源调配和整合,形成规模效应,树立起河南黄河旅游文化的品牌旗帜。

三是打造河南黄河旅游文化非遗传承区。河南具有非遗为旅游精品、绝品和极品的潜质,进行深度开发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可以继续通过深化“中华之根”“少林武术”“太极之乡”和“老家河南”等特色文化品牌,以品牌促进开发,以开发传承非遗,进而突出河南黄河非遗的文化特色,为旅游文化发展营造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为2022年度河南省软科学项目: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河南黄河文化产业化路径研究(编号:222400410328);基于协同视角下河南黄河流域城乡发展研究——以黄河大保护关键任务为中心。(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

发展县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云南省是我国核桃种植面积大省和产量大省, 云南核桃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玉龙县境内野生核桃面积还保留着3 600 hm2, 玉龙县山区多, 大部分地区受金沙江影响, 适合核桃生长。从2008年实施核桃产业以来, 到2016年, 核桃种植面积达4万hm2, 县政府以主柱产业来抓, 力争实现上亿元产值。主要品种有当地老品种, 云新系列, 漾濞核桃等。目前大部分已进入初果期, 近3 000 hm2进入盛果期, 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 经济效益不明显。

2 有利条件

2.1 市场前景广阔

核桃仁富含脂肪, 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既可滋补健身又有防病治病效果, 具有广泛的用途, 核桃仁可制成食品, 可鲜食, 也可添加到其他食品中, 还可加工成油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越来越多消费者认识到核桃食用和药用价值, 对核桃需求量越来越多。核桃还有很多优点。

2.2 群众积极性高

玉龙县核桃栽培历史悠久, 但一开始只是在房前屋后, 田边地角零星种植, 在江边河谷地段, 一棵收入上千元不计其数, 有一部分一株树甚至收入达6 000~10 000元, 其经济效益已被老百姓认可, 广大人民群众称之为“致富树”“上学树”“养老树”。现政府结合退耕还林工程, 投入资金, 大力发展核桃, 将核桃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来抓[1]。从每667 m2补助30元提升到100元, 连续补助4 a, 种植时每株补助10元, 极大地带动了农民种植核桃的积极性, 全县山区、半山区掀起种植核桃的热潮。

2.3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经济效益

核桃树个头高大, 枝叶繁茂, 根系发达, 有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作用。金沙江流域山区、半山区一旦种植达到一定规模后, 可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流失, 对防范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有一定作用。核桃仁精深加工空间很大, 可以加工成核桃粉、核桃小食品、核桃油, 或制作核桃壳艺术品, 核桃木纹理美观, 质地坚韧, 是制作高档家具的首选。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由于技术人员不够, 林果站人员往往只能到村一级, 无法深入到组, 导致有些农户没有按照技术规范种植, 再加上每株种植补助10元, 大部分农民只顾眼前利益, 有些667 m2密度达20株以上, 村干部、组长也没组织规划栽培用地, 有些农民把自家的田全部种植了核桃, 在核桃没有形成经济效益前, 无法发展其他经济作物, 有些人会把树砍掉发展其他经济作物, 有些人干脆外出打工, 如再不加强技术扶持, 这个产业肯定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3.2 品种混乱

没有母本核桃示范园支撑, 无法对引进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示范, 造成了有些品种不适应, 最明显的是冻害严重, 有些嫁接苗六七年以后结出的是铁核桃, 有些桃仁不饱满等, 造成无法估量经济损失。

3.3 重栽轻管现象突出

大多数群众只顾眼前利益, 种植玉米、大豆等高秆作物, 农民科技意识淡薄, 技术人员没有深入田间指导农民, 有些农民还存在核桃树不用修剪的老观念, 大部优质核桃从种植后就没有修剪过, 没有施肥, 造成树体过高, 树型紊乱, 通风透光差, 结果部位外移, 光秃严重, 树势老化, 造成低产, 桃仁不饱满, 品质差, 市场竞争力低。

3.4 土壤管理

一是核桃园耕作需进行深耕压绿或投入有机肥已提早幼树结果和大树丰产的有效措施。深耕在春、夏、秋三季进行, 春季核桃萌芽前进行, 夏秋季节在雨后进行更好, 并结合施肥和将杂草埋入土内提供营养。深耕应从定植穴处逐年向外进行耕作, 深度以60~80 cm为宜, 但必须防止损伤直径1 cm以上的粗根。核桃树幼苗生长较慢, 行间土地可间作豆科作物或绿肥。成年果园每年4-9月用除草剂除草2~3次, 于秋冬中耕1次。二是核桃喜湿润, 耐涝, 抗旱力弱, 给核桃树灌水是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生长期间若土壤干旱缺水, 则从果率低, 果皮厚, 种仁发育不饱满;施肥后如不灌水, 也不能充分发挥肥效。因此, 在开花、果实迅速增大、施肥后以及冬旱等各个时期, 都应适时给核桃树灌水。

3.5 整型修剪

一是修剪时间。冬季核桃树休眠期间, 核桃有伤流现象, 不宜进行修剪;修剪的最佳时期以秋季最适宜, 利于伤口在当年内便早愈合。幼树无果, 可提前从8月下旬开始修剪, 成年树在采果后的10月前后, 叶片尚未变黄之前进行修剪为宜。二是幼树整型。核桃树干性强, 顶端优势特别明显, 顶芽发育比侧芽充实肥大, 树冠层性明显, 结合此特性, 以采用主干疏层形为宜, 且修整极易。其修型方法为:干高50~80 cm (若当年幼苗不够高, 可待苗木生长1 a后再做修整型) , 定植当年不作任何修剪以免造成损伤, 只将主干扶直, 并保护好顶芽 (若顶芽损坏, 可选一个壮芽代替) , 待春季发芽后, 顶芽将向上直立生长, 将其作为中心干, 顶芽下部的5-6月选分布均匀生长旺的5~6个芽将萌发侧枝 (其余芽不能萌发) , 5-6月选分布均匀生长旺的3~4个侧枝为第1层主枝, 将其作新梢全部抹去。第2年按同样的方法培育第2层主枝, 第2层保留2~3个主枝 (与第1层相距60~80 cm) , 第3年选第3层主枝, 保留1~2个主枝, 与第2层相距50~70 cm。1~4 a主枝不用修剪, 可自然分生侧枝, 扩大树冠。一般3~4 a成形, 成形时树高3~5m左右。

三是结果树修剪。核桃进入结果盛期后树冠仍在继续扩大, 随结果部位不断增加, 容易出现生长与结果之间的矛盾, 保证核桃达到高产稳产是这一时期修剪的主要任务。因此, 在修剪上应经常注意培养良好的枝组, 利用好辅养枝和徒长枝, 及时处理背后枝与下垂枝。从结果初期开始, 就应有计划地培养强健的结果枝组, 不断增加结果部位。防止树冠内膛空虚和结果部位外移。进入盛果期后, 更应加强枝组的培养和复壮。培养枝组可采用“先放后缩”和“去背后枝, 留斜生枝与背上枝”的修剪方法。徒长枝在结果初期一般不留, 以免扰乱树型, 在盛果期可改造为枝组。要及时控制背上枝, 以免影响骨干枝和结果母枝。下垂枝多不充实, 结果能力差, 徒耗养分, 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4 发展建议

4.1 加大技术培训, 服务力度

一是在不同海拔建立母本示范园, 通过品种示范、试验、挑选出适宜该海拔的优良品种, 对不适宜的品种及时改良, 通过建立示范园, 带动周边的核桃种植户提高种植管理水平;二是组织科技人员, 特别是依靠园艺部门技术人员, 指导农户核桃种植管理技术, 让农户少走弯路, 尽早致富;三是政府加大对科技扶持力度;每个乡镇要抓好1~2个示范村, 每个村要树立1~2个示范户, 对按照技术规范管理的农户可以用适当的资金鼓励, 以此带动更多的农户提高技术水平;四是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 可发展养殖, 如养鸡鸭、养羊等。

4.2 打造品牌, 强化市场营销

鼓励县内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核桃产业基地开发, 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有偿服务参与产业中, 培育一家高起点, 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通过兴办加工厂, 积极开发产品专利权, 积极开展绿色核桃产品生产认证, 注册工作, 创立丽江核桃品牌。依托丽江旅游市场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利用网络, 商品交易会, 推介会把丽江核桃品种宣传出去。

摘要:主要阐述玉龙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力度, 搞好母本示范园, 资金扶持, 创品种, 强化市场营销等措施, 以期促进玉龙县核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核桃产业,技术培训,品牌,玉龙县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科学素养物理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杨德昌电影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