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范文

2023-09-23

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摘要 循环经济通过资源作为来源,通过环境友好的形式运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将人类生产活动归为自然循环的过程,一切资源在持续经济循环中获得有效运用,以此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词 循环经济;区域发展;影响

引言: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改变经济增长形势、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主要方法,也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特别对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而言,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所有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影响力。

一、创建并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通过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参考,运用法律法规的方式将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得以固定,强行束缚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的行为,令其依法行事,也令我国环保法日趋完善。法律、法规是其他措施的重要介质,透过创建加快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构建经济激励制度,研发关于技术方面的措施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经过法律对循环经济进行规范并引导,坚决抵制短期行为及急于求成的现象产生。透过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引导,产业政策需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环境保障,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构造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对循环经济有利的方式进行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

扩大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的运用及研发工作,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循环经济的发展尤为需要通过科技进行。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对环境而言是无害化的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大致包含了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乃至产品技术,可也是包含了对污染治理的末端技术。加快推动科技进步,努力加强技术支撑,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优秀适宜的生态循环技术及设备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因素。适宜的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可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等将成为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的重心,帮助引导企业扩大科技投入程度,极力实施多种方式的产学研结合,不断引进培养科技与管理人才,并强化国际合作及交流,快速引进、研发并推广先进适宜的生态循环式新技术、新工艺乃至新设施,不断转变传统生产工艺,研发生产再循环式产品,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转型[1]。

三、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推动循环经济

对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需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减少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力度,改良产业结构,持续剔除并撤销耗费资源、影响环境的落后企业、设施及工艺。通过清洁生产技术改变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企业。极力发展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创建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基地,大面积降低农药与化肥的投入量。绿色消费指的是循环经济发展作为内在力量,通过绿色消费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透过大量宣传教育方式,提升公众环境意识以及绿色消费意识。需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首先选购通过生态设计或经由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乃至通过清洁生产审批或经由ISO14000认证的企业产品,不断制定引导绿色消费的经济制度。

四、创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自然资源令国民收入或国民经济产值不断攀升,经济社会通过持续发展作为物质基础,其所耗费的必定引发未来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折损,人们可消费的物品也会无法免除减少的局面。所以,需将自然资源核算归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自然经济流量、存量乃至自然资源的财富值采取科学核算,通过准确的核算国民经济产量、总财富以及增长状况,有效评判自然资源的耗费与增长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创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成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必然所需,创建循环经济主要在于需改革当前经济核算体系,创建一个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主要在于转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统筹的方式,运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理念。国家需转变国民生产总值,依照GDP统筹的方式执行,由于此类统筹方式并未将资源耗费及环境污染损耗摒除,令这一统计并不够全面和真实。EDP较为完善的展现出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体系,其等同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旧、环境资源耗费、自然资源耗费的价值。这样的统计方式,会令我们了解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由于摒除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引发破坏的损失大大降低。这会加快人们剔除传统经济发展形式,从而迈向社会、经济、环境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

五、强化价格改革并加快资源价格合理化

激进妥当的推动资源产品价格的转变,不断提升原材料及初级产品的价格,令其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展现资源稀缺性。以此加快资源有效运用,将资源耗费速度不断降低。有效的资源价格能够转变资源运用高投入、低产出的形式。有效的资源价格可以加快资源循环高效的运用。有效运用价格杠杆,可以通过较低的资源研发运用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需运用价格杠杆开发循环经济,在研发运用资源中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

六、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循环经济处于区域层面中的典型实现方式,通过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的原理,模仿自然生态体系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互间的循环方式,规划创建物质闭路循环以及能量不同级别运用的全新工业组织形态,透过企业相互间的物质集成、信息集成以及能量集成,构成企业相互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对于原辅材料、产品乃至废弃物相互间互换中创建的生态产业链,以实现资源节约运用,财富效能较高产出,废弃物循环利用,污染物低排放的目标。加快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尤其对于新建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通过设计、规划、再到总体实施过程而言,均需依照循环经济的标准执行,以便加快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利用率、确保环境、提高区域竞争力,强化法律体系,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技术,强化科学管理,才能够创建并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符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区域经济与环境、资源相互间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忠,徐梅,刘爱兰.黑龙江垦区企业综合评价模型及结果[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1,(03):95-100.

[2]高兴远.浅谈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技信息,2011,(18):470.

[3]毛海峰.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J].北京农业,2011,(12):59.

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1 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资源充分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 自然 生态系统的 规律 ,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走 中国 特色的新型 工业 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外的先进经验

2.1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1 制定相关 法律 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确立了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

2.1.2 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双元回收系统(DSD)和绿点计划开展的包装废物回收行动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 就会尽量简化产品的包装,并使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以降低生产成本。

2.1.3 培养社会环保意识,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德国政府明确废物处理的企业问责制,所有企业都有分离垃圾的装置,以保证废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①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②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③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曾是推动日本企业发展的方式。然而,随着世界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资源成本的攀升,日本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技术,并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④公众强烈的环境理念。

3 我国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首先,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市场开放,全球制造业不断的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对能源的需求激增,给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3.2 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发挥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导向作用,就会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互动,而与开展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3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不到位。循环经济要求贯彻“3R”原则,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未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设备尚

不到位,许多理念和思路都无法落到实处。

3.4 相关的财政政策、 金融 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税收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保证循环 经济 这种 发展 模式既“循环”又“经济”是形成循环经济市场运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加。配套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主体丧失了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力, 企业 缺乏参与意愿。只有行为主体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动力去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政策机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协调,导致了“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

3.5 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强。当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导、政策上的强制来实行,企业和公众仅是被动参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 法律 意识,另外,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不 科学 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全民节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4 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4.1 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体制。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可以制定多个层面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法》等。

4.2 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4.3 探索建立与我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 工业 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

4.4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既有引导责任,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4.5 加强宣传 教育 ,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

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通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极为瞩目的成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多民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在当前形势下,加快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是保持民族和谐团结与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为此,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对策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却始终落后于其他地区,已经成为影响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在此机遇下,如何抓住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大力促进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市场经济为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

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将是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好机遇,表现在:[1]

首先,市场经济将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民族地区大多具有丰厚的天然资源,然而少数民族却在资金、技术与市场信息方面较为贫乏,这种状况导致了民族地区长期以来虽然具有资源优势、却无法形成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在实施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随着东部产业向西部的转移,资金、技术与信息也将随之大量涌入民族地区,形成以资源为主要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将获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要避免以低水平资源开发为主的高耗能、低产出项目的泛滥。

其次,市场经济还将拓展民族地区的市场规模。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人口、产业等各方面的限制因素,使得市场规模始终较为狭小,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资源与产品的流动性,阻碍了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市场经济的改造,民族地区市场将与全国统一市场连接,市场容量与基础设施将逐步改善,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基础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生产和竞争,不但会促进民族地区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为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提供了机遇。乡镇企业具有先天的市场特性,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竞争意识强烈、市场规模适度、产品容量比较大、分布领域比较广、经济社会效益较高。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既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牧区思维观念的更新,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又能使大量的农牧民相对集中到城镇,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形成完全市场经济形态的集约化经营,朝国际市场进军,以此来大大改变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规模和进程。市场经济还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的兴起。但从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发展趋势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潜力、有特色、有优势,是能够以较低代价和较高的发展速度摆脱封闭落后,加快形成具有市场化经济特征的社会化体系,同时也是形成这种社会化体系的希望所在。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西部民族地区变成对外开放的的前沿阵地。[2]我国全方位开放战略的实施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我国五大民族自治区中,有四个自治区(内蒙、新疆、西藏、广西)和多民族聚住的云南省与十多个国家接壤,有20多个少数民族跨境而住,这些特点在我国全方位开放形势下,无疑将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从经济地理角度看,我国西部口岸的开通,以使西北民族地区从原来的“口袋底”变成了直接面对独联体、蒙古、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广阔外部世界的“口袋口”。西北民族地区不仅有了跻身国际经济大循环,均等参与竞争的机会,而且一下子从国际贸易大后方变成了前沿阵地。例如:1996年国务院比准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的“向西倾斜、东联西出,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战略,并给了八条优惠政策。至此,新疆经国家批准的进出口岸有九个,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

(二)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

市场经济虽然是机遇,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较为闭塞的市场环境中,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因而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必须会遇到重重困难。

首先是在市场环境、思想意识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较,这种差距的弥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差距主要表现:(1)经济增长速度差距。1992年,东部增长速度大幅度超前于中西部,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各为11.6%和9.2%,分别只有东部地区的63%和50%,发展速度上相对差距比八十年代又进一步扩大。(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由于地区差距扩大,使中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总体经济份额进一步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4)乡镇企业发展差距。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中,东部占65%,中部占30.2%,西部仅占4.8%。[3]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思维方式落后,具有浓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极大地妨碍了市场经济开放性原则的贯彻,尤其不利于生产资料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造成了一方面市场缺资源,另一方面资源缺市场的状况并进而发展为恶性循环,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4]

其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调节的功能将减弱,国家的扶持力度虽然不断增加,但总体上将不再是主要的发展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管理、政策约束和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以市场为激励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经济运行模式。人们的思想意识,既可以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可阻碍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进步。应当看到,我国长期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和建国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许多观念与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特别是民族地区除上述制约因素外,还有轻商、歧商和贱商的传统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旧的传统观念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经营中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仍然淡薄。[5]

再次,民族地区人们的市场意识、营销手段等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民族地区加强培养广大农牧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并鼓励广大农牧民进行营销手段创新。

二、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发展的优势。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大多位于我国广袤的西南地区。民族地区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也有其发展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厚的天然资源,包括有色金属、天然气、煤等自然资源、水力资源与旅游资源;此外,民族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因此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是一大优势。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西部资源的探测和开发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了很多大型项目,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交通、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民族地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以及经济效益水平不高,又没有把巨大的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可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某种契机。资源配置将进一步市场化,打破了原来区域间的分割和地区间的垄断,使原先存在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各不相同的地区能够加强横向联系,为此将增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

二是具有区位优势。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土地价格要远低于东部沿海,另一方面,从地区位置上来看,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沿江、沿边,区位优势也较为明显。我国五大自治区中的内蒙、新疆、西藏、广西及多民族聚住的云南省与十多个国家接壤,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这些特点在我国全方位开放新形势下,将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7]

三是政策优势。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一直是党的基本民族政策。包括财政支持、产业政策支持、税收扶持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也是民族地区的优势之一。为了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尽快制定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和规划,从现在起就应在产业政策、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全面向民族地区倾斜,实行比特区还“特”的经济政策,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依靠初加工和卖资源为生的经济格局,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的速度,使新疆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能够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同步进入小康。[8]

(二)发展的劣势。

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表现为:一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投资能力不足,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民族地区在道路交通、水电气配套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以及在金融、医院、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使得这些地区对于高附加值产业缺乏吸引力;二是政府服务能力不到位,发展市场经济对民族地区的政府服务能力、服务态度有一定要求,如果当地政府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态度不佳,依然抱持着“官本位”的思想,甚至人为设置审批关卡、潜规则众多,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三是劳动力素质不高与物流成本增加也严重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虽然劳动力成本低廉,但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特别是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十分缺乏,加上道路基础设施不发达,使得企业产品辐射能力降低,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9]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把发展的思想摆在第一位。

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最可能形成阻碍的就是人们的思想。尤其对于民族地区而言,长期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更加习惯于计划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要发展市场经济,就要转变这种习惯,要让人们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形成市场主体。因此改变“小富即安”、“求稳怕乱”的思想,改变“等靠要”的计划思维,从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良好发展的思维出发,大力推动市场经济建设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思想。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市场经济的实行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尤其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在市场基础环境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甚至不如中部地区,这方面的差距必须在依靠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充分激发自身的积极性,因此国家的政策扶持不仅不能减少、反而要继续加大,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近年来国家还针对各民族省区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扶持政策。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进行了全面的部署。2008年以来,国务院又陆续制定出台了促进西藏、宁夏、青海等省藏区、广西、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也在制定之中。[10]在经济、法律、民族、扶贫等各方面政策相结合之下,民族地区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之后,国家的政策可以转向某些特定领域,而在普遍扶持方面可以转为主要依靠地方政策扶持。

(三)多渠道增加筹资方式。

资金的缺乏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首要困难之一。解决资金缺乏的方法,就是广开资金筹集渠道,具体而言,一是依靠国家财政支持、二是发掘地方财力、三是广泛启动民间融资。通过完善股份制的筹资渠道,将民族地区的民间资本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来,不仅可以改善民生、提高少数民族居民收入,而且将少数民族融入到民族地区发展的事业中来,又激发了他们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有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载体,也是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主要基础建设。市场体系的培育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市场法制、专业市场、市场环境、配套措施等等。法制、环境与措施是市场体系的软件建设,而专业市场则是硬件建设,在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条件下,优先发展硬件尤为重要。根据民族地区的特色,应当加快开发面向全国的开放性专业市场,如畜牧业市场、农产品市场、资源矿业市场等,专业市场的建设将推动市场软环境的不断调整完善。

(五)进一步完善法制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的市场行为都将纳入法制的“囚笼”之中,不允许脱法行为的存在。只有在法制的约束下,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这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本质区别之一。因此依靠市场经济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首先完善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法制环境。要通过逐步出台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加强民族地区的法制环境建设,在此基础上,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出台相应的条例、法规等,逐步完善民族地区市场法制环境。经济自治权的实质是中央或上级国家机关与民族自治地方基本经济权限的划分,是国家经济利益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利益的协调和平衡。具体详细划分中央或上级国家机关与民族自治地方基本经济权限的工作,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看,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基本经济权限处于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之中。[11]

(六)依靠科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必须把依靠加快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与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民族地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全球战略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中央和东部要继续从各方面给予支持,积极促进民族地区与港澳地区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2]民族地区具有丰厚的自然资源,但发展经济不能以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与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发展资源型经济,必须以民族地区的长期良性循环发展为基础,探索依靠科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资源深加工、发展高附加值资源产业的路径。要逐步淘汰高耗能、低附加值、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尤其引导外资投向资源的深加工利用,并由此带动技术引进。

(七)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少数民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特别是民族高等教育,进一步培养适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精英型人才。培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应用型、精英型人才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3]针对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要加大对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力度,尤其是培养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民族地区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要依靠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技术转移、订单培养等方式来形成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循环体系。

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繁荣的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全方位改革步伐,必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大飞跃。

参考文献:

[1]魏峻表:《浅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问题》[J].《天山学刊》1994年第1期。

[2]郭华:《市场经济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3]侯长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新疆社会经济》1995年第5期。

[4]蒋红、王传发:《市场经济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初探》[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年12期。

[5]李竹青:《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第3期。

[6]郭华:《市场经济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7]郭华:《市场经济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8]侯长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新疆社会经济》1995年第5期。

[9]陈雷:《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第3期。

[10]魏后凯、成艾华、张冬梅:《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1]匡爱民:《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及其行使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2]顾华祥:《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3]土登、耿亚军、汪卫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应用型、精英型人才培养必要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14]郑长德:《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J],2009年。

[15]马江:《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6]冯等田、何欣:《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J].《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7]张细移:《制约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8期。

[18]奂平清:《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Intemet的发展,对于HTML所构建的静态网页已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而ASP是构建功能相对简单的动态网站的首选脚本程序,由于ASP的简单性,以及使用ASP的同时,选择了操作简单的ACCESS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库,对于两者都是较为容易被破解或下载,所以我们在设计ASP+ACCESS构建网站时,必须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ASP 安全性 数据解密

中圖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不断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德国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给我国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启示。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十分不足,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但已经有了一些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防沙治沙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为了加强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我国不仅要为各行各业制定和实施专项法规,而且要尽快出台一部循环经济基本法,需要尽快制定一部像德国1996年《循环经(下转第106页)(上接第103页)济与废弃物管理法》那样的一部基础性的核心法律。借鉴德国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经验,我国要注重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执法监督机制。否则,就会影响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执法的有效性。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社会中介组织。在这方面我国应当借鉴德国的“绿点标志”系统和DSD的运作模式,引导工商企业集团、行业协会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化的第三方资源再利用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资源回收领域涉及到的行业众多、地区广泛、情况复杂。因此,要在一些主要领域分别组建由生产厂家、商业企业、运输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单位组成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范围的中介组织,建立起类似德国“绿点”标识的行动计划。德国的经验表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循环经济,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污染者付费”原则,可促进废弃物的源头消减,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创造商业机会并提升产品竞争力。

3.鼓励和扶持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政府可以在循环技术方面进行前期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基金、循环专利技术购买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通过自我革新和引进购买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工艺流程改进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国家要集中力量组织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建設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应把技术攻关列为重点,选择具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和领域选择重点企业组织技术攻关,避免把资金用在一般的工程建设中。鼓励各种民间组织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鼓励通过现有行业协会或建立新的循环经济专业协会,建立循环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专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信息支撑体系。

4.以绿色消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消费促生产”是一种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绿色消费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由总体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发展阶段,而在这一阶段必然会发生消费规模的急剧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如何将我国的消费变动趋势引导到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无疑是一项重大历史课题。为此,需要积极促进绿色消费,使之蔚然成风。我国不仅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而且要以垃圾分类处理和包装减少为突破口,展开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活动。可以在若干小区进行垃圾分类试点,而后全面推广。采取行政措施严厉遏制企业产品包装越来越豪华的趋势。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可以引领绿色消费发展。由于消费规模大和市场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政府绿色采购可以成为我国建立绿色消费模式的“火车头”。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的大客户,会想尽办法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程度。

5.鼓励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在德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德国人都积极响应减少或回收废弃物的号召,并付诸实施,公民个人和非政府组织成为推动循环经济顺利发展并取得良好功效的中坚力量。这是非常宝贵的一条成功经验。

当前,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公众文明意识的制约,我国公众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奢侈铺张的消费行为仍有发生。为了使公众转变生活观念和培养新的生活方式,从而积极自觉地参与循环经济发展,我国需要做到:一要通过教育、培训、宣传、推行环境友好产品标志和循环利用产品标志等方式,大张旗鼓地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二要鼓励居民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分拣,对那些没有利用价值而且危害性强的废弃物,国家可以考虑进行有偿回收或对回收行为进行奖励;三要提倡绿色生产生活和文明消费方式,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四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公众对企业和政府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崔旭.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可借鉴性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3)

2.戴宏民.德国DSD系统和循环经济[J].中国包装,2002(6)

3.马荣.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J].中国环保产业,2005(5)

4.王均奇.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完善投资体制[J].经济师,2006(4)

5.Azbar Nuri.Upgrading an existing treatment system to adopt cleaner production principal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

6.Ashford Nicholas A.Reflections on the First Decade of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2 (10)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责编:芝荣)

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循环经济的模式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于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对农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本文从法治化的视角,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进行构建,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行创新,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加强农业循环资金的合理投入,对农业生产技术模式进行变革,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

1农业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主要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推动资源产品污染的零排放和低排放,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进行转变,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项循环的发展模式,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降低投入,获得更高的产能,形成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据宏观层面循环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涉及到各个环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的利用,拓展生产链条。循环农业经济在农业中进行具体的实践,采用循环生产的模式,对资源高效利用,建立农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动态机制,加强对有害物质的严格控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循环中。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生态资源问题

在当前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态资源问题。首先,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利用率不断下降,同时,一些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会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产生恶劣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后土壤裸露,使得土壤的肥力不足,無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缺水情况较为严重,导致生态资源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2产业化经营不足

在调查的过程中,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没有对农业污染进行有效的监控,缺乏对废物的循环利用,甚至部分乡镇缺乏规模化的加工,企业加工的水平较低及整体管理效果较差。因此,要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2.3产品质量下降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对于产品安全缺乏认知,没有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缺乏对农产品的安全监管,没有完善的监测体系,导致市场中的农产品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这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技术模式较为落后,在生产和种植方面采用传统的模式,导致农作物的营养缺失,也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3.1从法治化角度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1.1加强对现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落实

在当前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当前的法规标准进行落实,要结合实际的发展现状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农业经济实践产生推动力,以循环型的立法理念作为基础,更好地推动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部分薄弱的立法进行完善,要更好地对法规政策进行综合的利用和开发,涉及到开发利用的资源以及替代资源的有效性。

3.1.2促进对缺位法规规章的有效补充

在当前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中心法规进行完善,对于明显缺位的法规规章,要集中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方面进行补充,对农业清洁生产领域进行优化,加强废弃物循环的利用。尤其针对技术创新方面的立法,要加强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为非法制化建设明确方向,更好地推动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3.1.3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政策建设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基础政策进行探讨,主要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经济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等不同类别。在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的过程中,要对循环经济的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对绿色贸易政策进行优化,要对环境保护进行产权制度的完善;其次,在激励制度中,要对绿色财政税收价格制度进行制定;最后,在考核制度方面要涉及到绿色会计制度与审计制度,对于基础性政策进行建设,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

3.1.4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

在法治化的视角下,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要构建法律保障的方案。要从农业循环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转为新的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在缺乏农业循环经济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基层地区,开发资源循环利用的优质产品,严禁滥用有害物品。对于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的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的转变,逐渐明确各主体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产品的准入机制,显示性绿色农产品标识制度,进一步推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农业生产的清洁,加强对生产者责任的延伸,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3.2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2.1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树立

在当前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使农民真正意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对于传统经济的优势,可以有效的对资源进行利用,加强废弃物的应用,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形成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进一步对资源消耗和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逐渐提倡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形成环保意识;最后,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人们进行教育,加强对垃圾的处理。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3.2.2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有效创新

农业循环经济更注重对传统农业经济的改变,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对农业的发展进行加强,对资源采取综合利用,对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应用,要推广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型技术,推动绿色生产和农业资源的转化。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重点在清洁生产、生物防治、绿色栽培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摘 要:介绍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三种模式,即企业层面上的小循环模式,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模式和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 现状; 主要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上一篇:公安单警装备管理规定范文下一篇:防诈骗反传销主题班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