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论文范文

2023-09-08

发展战略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21世纪,我国的经济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网络经济模式的产生,对传统经济模式造成极大的冲击。网络经济模式的产生,为中间商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间商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品牌战略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为此,就网络经济模式下的中间商企业品牌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概述。

关键词:网络经济;中间商企业;品牌战略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应运而生,网络经济模式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的营销观念,将直销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网络经济模式的产生为中间商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机,同时也为中间商企业发展提供了一定契机,如重新定位品牌,注重品牌战略,最大限度的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

1网络经济模式下中间商的重要性及品牌战略

1.1网络经济模式下中间商的重要性

所谓的中间商是指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的代理,通过这个代理环节,能有效地减少消费者、生产商之间的资源消耗,降低双方的交易风险。21世纪是一个网络世纪,网络的各种特性使得消费者可以直接与生产商之间沟通,这就对传统销售渠道中,中间商这一环节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机。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看,中间商尤其必须存在的原因,首先,通过中间商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商的市场占有率,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在网络经济模式下,生产商虽然能摆脱中间商,直接为消费者提供销售服务,但是生产商在与消费者进行交易时,需要自己建设专有的销售渠道,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渠道,这些成本算下来,甚至要比中间商成本高。同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构建相应的网络直销渠道需要很大的投入,这无疑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负担,因此,在网络经济模式下,仍需要中间商企业。

1.2网络经济模式下中间商的品牌战略

从本质上看,品牌就是指生产商交付给消费者的产品特征,品牌是生产商区分与竞争对手的标志。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品牌比传统品牌更受欢迎,其主要原因是网络品牌具有多样性、信息全面、个性化服务等特点。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关于中间商的品牌战略还很少,这就限制了中间商的发展,因此,中间商需要紧紧围绕产品、服务,制定一套完善的发展规划及行动方案,实施品牌战略,这样一方面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还能增加中间商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中间商的发展。

2网络经济模式下中间商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在网络环境下,生产商的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而中间商的渠道也更加全面,在这种情况下,中间商必须打造良好品牌,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的直观认识,中间商需要对竞争对手、消费者心里、市场环境等进行全面分析,明确自身的优势,制定能满足生产商和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品牌服务。

对于品牌定位,中间商需要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新品牌策略。首先要以生产商品牌为主,一般而言,中间商是商品流动的代理环节,通过生产商品牌,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中间商承担的风险,并且还不会受到生产商的制约,这对中间商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其次,中间商可以发展自有品牌,这种品牌策略是在生产商品牌的基础上,研发自己的品牌,并且将消费者对生产商品牌的信任转换到对自身品牌的信任,中间商研发自有品牌是生产商品牌附属品,如乐峰网销售的产品不仅有生产商的沙宣、丹姿等品牌,还有IMJ、Jplus等自有品牌。中间商发展自有品牌虽然能增加自身在市场的地位,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但是需要与生产商共同承担市场风险。最后,中间商还可以以自身品牌为主,全面打造自身品牌,和生产商相比较,中间商更了解消费者,更能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里,中间商只经营自主品牌,更能提高品牌影响力,如耐克公司,只注重产品的推广,而生产环节完全由生产商进行,这样耐克公司就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产品研发中,使得产品市场反应更快。

在网络经济模式下,中间商还需要注重品牌的传播和推广,常见的推广方法有企业网站、搜索引擎、网络广告、O2O营销等几种情况,其中企业网站是中间商在互联网上,建设自己的网站,以此为基础,展示品牌,并对品牌进行传播和推广;搜索引擎是采用合理的措施,提高自身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中的排名,以此来提高网站的知名度,达到宣传品牌的目的;网络广告是根据产品特性,设置相应的广告,在网络上进行宣传;O2O营销是将互联网与线下营销结合在一起,O2O营销能带给消费者真实的消费体验,提高了产品营销的预测性。

3总结

在网络经济模式下,中间商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中间商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构建品牌战略,打造优秀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充分发挥网络经济的优势,以此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曼曼.浅谈网络经济下中间商企业品牌战略[J].商场现代化,2014,(16):132133.

[2]胡学斌.浅析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品牌战略[J].管理学家,2011,(12):1011.

发展战略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策略的重中之重,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会对我国经济复苏和结构调整带来巨大的推动。文章就将基于核心竞争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探讨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核心竞争力培养重心。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6.083

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上大部分的劳动力都是在中小企业内进行分摊的。尤其是在经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阶段。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复苏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认为必须要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1 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中小企业定义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法所设立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就业机会、符合国家政策、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的中小型的企业形式,企业产权包括各种所有权。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界定中小企业的内涵,国家认定排除行业人数差别的因素影响外,资产总额在四亿元以下的,或者是销售金额在三亿元以下的企业都可以认定为中小企业。

2 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

实际上,在全球最优秀的公司名单上并不全是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和大集团,更多的是一些少为人知的中小型企业。这些鲜为人知的企业以默默无闻的方式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绝的动力和活力,在各自的领域上占据着全球市场规模的一半以上的份额,对整个国际市场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也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虽然在日常的市场经营过程中规模较小、默默无闻,但是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经济促进作用丝毫不逊色于知名大企业,比如,深圳的一些手工企业、义乌的小商品企业、广东的许多城镇企业都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发挥着支撑性的作用。许多企业成立不到十年,就已经占据了我国专业领域市场份额的60%以上,年销售额也高达数亿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将普通的产品打造成为领先于世界的高水准产品,不仅活化了国内市场,更拓宽了国际市场,吸引了大批的国际客户,带来了促进我国经济腾飞的新动力。与此同时,这些中小型企业也承担着我国的大批人力资源使用责任。许多企业拥有数百名员工,为这些员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 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3.1 優势分析

进入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具备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资源占有绝对的优势,劳动力丰富和地域辽阔,导致了生产成本较低,各类生产要素投入较低,使得产品价格在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进而使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都较为容易的优势。二是机制和规模存在优势。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迅速地调整,因此经营十分灵活。三是生存空间大。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因此市场十分大,中小企业能够选择的经营空间和项目也多种多样,便于生产经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3.2 劣势分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生存也变得越发艰难起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其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并不合理。许多中小型企业实质上是私人的个人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的管理结构。其二,企业规模小,因而无法带来规模效应,促进产业链生产发展。其三,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差。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来进行生产建设。导致之后的发展动能不足。其四,由于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了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只能依赖价格战,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3.3 外部环境给予的机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逐渐意识到了对于中小型企业扶持工作的重要意义,因此加强了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希望。这些希望带来的机遇包括以下三方面:

其一,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相关的促进法律,为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融资环境、市场服务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政策为核心辅助中小企业的发展进步。其二,我国进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后也为中小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机遇。WTO规则下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在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上,外资银行逐渐得到了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使得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被大大拓宽,而且对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而言进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可以得到来自国外的融资机会,相关的税额也会下降,当这些高科技中小型企业在进购外国设备时,成本将被大大降低,进而提高这些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工艺,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被大大增加。其三,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将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之中,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4 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

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上仍然处于发展中的阶段,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面对诸多外部环境构成的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其一,政府的扶持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由于一些政府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指导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一些新兴产业领域上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出台,进而导致了这些中小企业丧失了成长发展的机遇。其二,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歧视性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废除,使得中小企业在土地使用、资产调整、税收等方面仍然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其三,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普遍缺乏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重视,而且有的地方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就会导致对于中小企业发展进行融资渠道的支持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其四,进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将不仅是国内的企业所带来的,更会直接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压力,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技术上和管理上,抑或是资金上都迎来了全新的挑战。

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分析

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在集体中通过学习、组织以及协调不同的生产技术最终整合的与技术相关的能力。按照这一理念,学术界将核心竞争力认为是企业在技术开发的过程和市场经营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核心竞争力需要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作为核心,通过战略决策、市场营销、技术生产、科学管理等方式整合形成企业获得持续发展优势的竞争实力,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知识与资产相协调的关系,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一般应该符合以下三点原则:

其一,具备延展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拓展市场的基石。企业可以通过对核心能力的延展而创造出符合新的市场需要的新的产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市场潜能,这就意味着一项核心技术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获得绝对的竞争优势。比如苹果手机是建立在IOS系统上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使其在核心业务上获得了持久的优势,在通信市场上、无线装备市场上以及计算机等领域上也获得了市场遥遥领先的地位。

其二,具备价值性。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使用价值,企业是否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稳定的发展优势,最终需要消费者来进行选择,这就导致了核心竞争力最终的目的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必须使产品具备消费者认可的价值。

其三,具备独特性。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是指企业应该具备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技术或知识产权,因此使企业获得更高层次的技术壁垒保护。当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构造的过程中,对于关键技术智能化所占的比例越高,其获得的核心竞争实力就越强,企业依靠核心竞争力能够获得的竞争优势就越长久。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能够长时间在世界市场上立足不倒,正是由于其口味和价格是其他品牌无法比拟的,这就促使了可口可乐公司长期处在饮料行业中的领军地位。

5 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最为严重的发展限制问题,便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实力,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劳动力生产、生产水平较低、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能力较差、创新实力不强、国际化程度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不具备现代企业核心价值观等,这些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具体表现,导致这些现状出现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其一,过于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现代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企业的竞争将越发激烈。许多企业为了争奪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升级,各类价格战、品牌战、服务战斗等,使企业的经济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市场的发展走势和顾客的潜在需求的探索将越发困难,使得企业在进入到新的领域中,对于新的行业认知掌握将变得更为困难。

其二,企业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建设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极大地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中小企业缺乏科学的决策管理能力,大多数中小企业作为家族性的经营模式,在经营生产过程中管理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二是中小型企业缺乏有效的创新实力。大部分企业都是在模仿中进行生产建设的,创新意识较差,而这也表现出我国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强,很多企业所追求的并不是长期稳定的经营发展,而是追逐短期的经济效益,进而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许多中小型企业缺乏可行的经营战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坚持构建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使其生产经营维持在良好的实力下进行发展。盲目的开展新的业务,在毫不了解的情况下涉足全新的产业,虽然达到了一定的经营广度,却很难实现服务的深度。因此就不具备能够战胜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企业非但不能够在新的领域内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反而会因新开发出的副业,拖累原有的主业,使整个企业经营失败。

6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策略

6.1 构建起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发展,是企业的关键性战略资产,必须将核心竞争力的规划视为企业发展战略相等的高度。按照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观念,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育和发展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环境之下保持长期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实力。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时,必须要站在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之上,乃至于整个国际环境市场建设之上,以长远的趋势和内部的竞争环境,有效的把握自己所处的行业地位,选择出符合自己未来发展需求的市场方向,以自己所具备的战略资源优势进行产品的生产,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以此为基础将充分地发挥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构建起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明白的是,在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就是构建与生产息息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应该有明确的技术性的特征,所以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根本便是技术的创新,没有技术上的飞跃和技高一筹,构建起的核心能力所带来的价值就会十分有限,在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6.2 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价值链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创造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元素和独特元素,在技术的研发、产品的设计、经营性的服务和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都应该明显的优于其他市场竞争对手,至少应该做到一两个环节上能够明显的超过竞争对手的实力,而且这种竞争优势也不易于被模仿和抄袭,进而才能够使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为顾客带来最具价值的消费满足。一个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是需要通过对消费者的价值链带来影响,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进而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转变。在为消费者提供价值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应该与顾客之间形成利益共享的共识,实现利益目的一致性,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为消费者提供最大的利益满足,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消费欲望。这是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引之下,中小型企业需要将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改变,在核心价值竞争力的构建过程中形成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共同体模式。

6.3 创建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可以说,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深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远超于过去,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才能够使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真正出色的企业应该能够赢得社会最大消费者的认可,并形成持续不断学习的能力。所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然离不开学习型企业建立的这一途径。通过学习才可以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持续的增强,进而形成企业的最大发展优势。企业建立起学习型的组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其一,应该加强对于企业员工培训机制的建立。通过有效的培训制度或者是技术交流制度,帮助企业员工能够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其二,定期组织集体性的学习,通过集体学习可以促进企业职工之间进行技术和经验交流,将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在企业整个团队内进行共享,实现了企业内的技术资源的整合,将整个组织内的技术和经验得到充分的积累,进而共同成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如此,通过集体学习也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员工之间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加强团队合作,会逐渐形成企业发展的默契。学习型的企业往往会比其他企业更具有核心竞争力,往往也是因此而得来的。保持着持续的学习习惯,能够将各类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在整个企业集体内进行传播,并迅速地向新技术、新知识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6.4 大力弘扬价值创新理念

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意义,是要求企业必须保持良好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的创新才有可能获得持续不断的市场竞争实力。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应该积极主动的适应全新的市场变化,通过价值的创新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价值的创新就要通过创新的方式,以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服务模式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这一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并不是战胜竞争对手,而是着眼于对于价值的创新,尽可能地为消费者创造出新的消费欲望,进而带来企业自身的经济价值。根据许多成功的中小企业发展案例,发现许多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的规模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反而是许多中小型企业可以依靠灵活的经营模式,创新性的经营策略,进而获得了本行业内取之不尽的市场价值。所以,中小企业必须要打破传统经营的思维桎梏,不要盲目地追求规模化的经营,而应该将发展的力度放在新价值的创新上,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将实现市场的拓展,产品的创新。

7 结论

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依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中小企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深谙战略发展趋势变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新能力构建,摆脱原有经营思想的束缚,保持良好的创新意识,构建起学习型的组织,才能够以巨大的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而推动中小企業朝向更加快速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念.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3):47-48.

[2]俞蝶.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3):79-80.

[3]余业欣,邓锦新.基于战略管理探析我国中小企业发展[J].中国电子商务,2014(21):284.

[4]姜涛,南永新.核心竞争力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管理[J].中国商贸,2009(17):54-55.

[基金项目]2019年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9KCYJ06)。

发展战略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加剧了企业之间竞争。为了能够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应科学构建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多个层级构成,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整个企业战略重要内容,只有结合企业战略,构建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才能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实现企业健康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我国进行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有效调整公司内部人员的分配问题,使员工的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同时也能保证在公司以最少的支出前提下,收获到最大的利润。所以进行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员工能更好地为公司服务。而在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通常是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应经验来对人员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大数据的思维。所以需要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大数据意识,从而能够对人才进行更好的管理。其次还需要研究一些有关数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而如今企业对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缺少。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需要对员工的个人信息进行良好的保护,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需要对这方面进行一定的关注,增加对这些数据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构建

0引言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通常就是通过对员工们所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给予一定程度上的组织和管理,从而能够让员工的工作效率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以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的发展规划与目标。人力资源的管理具有可调节以及激励的基本特点,而从医院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外在环境因素及内部因素容易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从整体发展角度分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中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对其进行可行性建设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1战略人力资源的特点分析

與平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比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它将人力资源同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能够帮助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具备更完善的思路。在具体应用上,战略人力资源的职能比较多元,在战略的制定和决策的实施上,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特征上,首先,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具有战略性的特点。当开展工作的时候,具备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符的策略和定位,从而打破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这种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强化企业竞争力的方式,具有十足的战略性;其次,是系统性。在执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时候,会从管理的本身进行分析,会将企业各类的子系统纳入其中,对这些子系统统筹管理,淡化各个业务间的边界,从而对企业的全局性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2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之间关联性

2.1人力资源规划给企业战略制定提供保证

企业需要明确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缺少人力资源,或者人力资源规划不合理,都会让企业陷入风险危机中,影响自身发展。企业发展战略实施,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在制定企业战略中,人力资源在其中承担重要职责,对企业战略中各项工作肩负使命。并且,人力资源质量、结构和人员工作态度都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人力资源高质量、合理组织结构及积极工作态度在无形之间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快速落实。反之,将会起到制约效果。基于此,人力资源规划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2企业战略决定人力资源规划方向

在市场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制定规范、合理的企业战略对企业发展的意义,这也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发展,企业战略目标将会发生变化,而企业战略改变是造成企业目标变化的核心要素。想要顺利落实企业战略,应该确保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充分结合。大部分情况下,良好的组织结构设计可以确保企业实现高效运行。要想减少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确保组织结构设计合理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科学分配人员,尽可能实现人尽其职,保证人力资源相关工作有序进行,防止人力资源大量消耗。作为人力资源中核心内容,人力资源规划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两者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3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构建

3.1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员工谋福利

一方面,需要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医院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地对相应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做好战略部署、丰厚职工薪酬、做好工作环境改善等手段来开展优秀人才引进的工作,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良好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优秀人才的良好分配;另一方面,医院等事业单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到不断去注重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员工感到工作的满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员工有着更良好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研究出具有医院自身特色的先进技术,最终实现医院的良好发展。此外,还要不断地实践出有效的创新型管理模式,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也让员工们能够感受到其在医院的良好经营发展过程当中具有的意义,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员工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优势,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根据上述情况可以发现,医院单位需要不断地去大力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以及模式,找到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医院可以达到相应的管理目的。

3.2企业文化在育人阶段的关联性

在育人阶段,为了进一步深化战略人力资源的价值,应该以企业文化为指导,重在营造人才培育与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在人才的培训与开发过程中,要强调以企业文化为发展战略的理念,根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做到长远规划和实际微调相结合,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让员工对企业文化拥有更高的认同感。在企业的人才培育和发展中,技能和能力的提升是相对容易的,最难的是营造不断提升和发展的氛围和环境,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打造学习型组织,就是在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员工在大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首先有了学习的意识,再进行技能能力提升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人才晋升和发展角度,除了业绩、能力和技能方面的考量,同时也需要考虑晋升人员的价值理念。不同的管理者会造成不同的亚文化,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其风格和价值理念是会直接影响一个团队的发展,因此选拔高度认同企业价值理念的管理人才,才有可能打造一支目标一致、价值观一致的人才梯队,也才能够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

3.3强化企业激励管理

首先,企业需要科学构建奖罚制度,明确奖罚要求和标准,加强对职工日常管理,对职工工作表现综合评估,及时公布评估结果,真正实现公正、公开。在实施日常管理时,应该强调量化管理。其次,强化进取思想理念,注意精神激励,调动职工工作潜力,明确工作职责,树立良好工作意识,让企业内部形成积极向上工作氛围。再次,培养职工良好的竞争意识。竞争作为挖掘职工潜力,实现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根据公开性原则,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让职工感受一定工作压力,并在压力带动下,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最后,定期开展再培训工作,并把其当作一种激励手段。在知识背景下,社会更新效率不断加快,只有加强对职工专业培训,才能保证职工不被社会所淘汰,更好迎合社会发展,给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3.4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企业管理中,个体是最小的单位,但也是最关键的组成,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除了及时满足各部门的人员需求,还应该在人才合理开发、充分使用上,建立有效而长久的管理机制。首先,为了确保新员工可以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可以根据人才的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融入措施,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工作内容,在工作中挖掘他们的擅长点,扬长避短、量才使用,帮助新员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力;其次,在人才管理工作中,上级主管人员不应表现得过于专制,施以包容、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让员工在了解企业整体发展机制的同时,有机会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疑问,将这种机制作为企业多元性文化的一种载体,不仅仅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加全面了解企业文化的推广,从而产生更富有成效的思路,也可以更深刻地提升新员工的企业归属感。

3.5设立健全的培训晋升制度。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才的培训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企业效益。人力资源对于企业来讲,要做到持续的开发和培训才能满足在社会发展的需求,培训就是提升人才能力的最好方法。对于员工来说,不只希望能按时拿到酬劳,还希望在此基础上学到更多的技能和经验,进行内在的提升。培训不但可以让企业的人力资源提升价值,还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在工作中更加依赖企业,信任企业。所以,企业认识培训的作用越早,就能够越早的得到回报,利用增加培训资源的投入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4結语

综上所述,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强化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这对于国有企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有企业承担了更沉重的发展任务,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充分正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所带来的巨大价值,积极促成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式发展,为推动国有企业步入良性轨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永红.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人才资源开发,2019(16):55-56.

[2]王琳.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1):208+207.

[3]张林林.试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77.

[4]崔彬.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2014(18):25+20.

作者简介:

徐苏媛,女,汉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发展战略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长期发展速度缓慢,主要受制于核心技术缺失,研发人才匮乏,配套设施不完善,宣传和引导力度小等因素。本文从大力攻破技术难关,加强财政政策扶持,强化人才引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对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节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对策

引言:

近年来,全球汽车保有量,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石油危机,供应问题日渐紧张,交通能源消耗排放,对大气污染愈来愈严重。就我国而言,汽车进出口销售量,均居世界前列。可想而知,我国将面临的石油危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严重。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对交通能源进行转型开发、研发,势在必行。我国新能源汽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将围绕我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下一步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

一、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发展“瓶颈”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新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归结主要问题如下:

(一)核心技术缺失

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主要是要解决交通能源短缺,实现能源动力转型。节能汽车的发展,需要优化现有的燃料能源系统,发展混合动力、新型清洁燃料,极大地将污染源头堵住。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大力推动蓄电池技术的进步,有效提高汽车的续航能力[1]。

针对当前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其技术力量,仍普遍依靠国外引进。我国在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面临技术不成熟、产品不过关等技术问题。因此,我国自主研发节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技术研发人才匮乏

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发展速度迅猛,然而,汽车行业所需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却始终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制造,既需要招募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又需要拥有一批懂技术开发、会设计、能推广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上显得相当匮乏,常常让企业陷入招工难的尴尬境地。

我国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在汽车制造业方面的教育投入小,重视度不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轨,故而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足不了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需要,也进而阻碍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得不到进步。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其生产与发展,需要有充足的配套产业,与之和谐共生。如节能汽车,需要大量的新型燃料供应;新能源汽车,需要有大量的蓄电池、充电桩等配套设备供应。然而,当前我国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汽车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无法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产业链[2]。

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尤其是中小城市建设,对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的概念还很陌生,未曾将其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如高速公路服务区,能够提供新能源汽车补给能源、续充电池的设施欠缺,直接导致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面积,迟迟得不到有效扩大,其发展前途令人唏嘘。

(四)宣传与引导力度小

按照传统的消费观念,节能汽车燃料补给供应点少,使用不方便;新能源汽车,蓄电池技术不过关,续航能力差,更换电池费用高,维修成本不乐观等偏见,直接导致我国居民普遍对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信心严重不足。

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在推广的过程中,无论是从宣传角度,还是从正确的消费引导角度,力度都偏小。居民对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的购置欲普遍不高,仍不足以让消费者从心理层面,彻底打消对其使用的偏见。

二、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应对策略

(一)大力攻破技术难关

我国节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首先要突破的是在节能环保方面,实施技术攻关战略。开发、推广混合动力新能源,研发新型清洁燃料、生物燃料、气体燃料等,逐步替代汽油石油能源,实现我国汽车能源动力来源多元化[3]。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开展蓄电池技术研发、应用,促进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通过自主研发、应用推广,形成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扎实树立品牌形象。实现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技术转型。

(二)加强财政政策扶持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全中国乃至全球的居民,为保护生存环境不被破坏,保护国家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的必然产物。为此,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应用、推广方面,应从国家层面获得一定程度的重视。国家要从主流舆论层面、财政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

国家相关部门,可以积极制定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购置优惠税费政策,出台相关的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从财税政策角度,对居民消费理念,进行科学、理性、合理地引导,促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起来。

(三)强化人才引进

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要异军突起,大力发展起来,离不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力量。汽车制造行业、销售等行业,要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加强对人才的使用与培养。

国家要倡导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体制革新,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动力的人才,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效益的不断提升[4]。

(四)完善配套建設

作为新兴行业,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才有可能充满发展后劲。

市政规划部门,应积极完善该行业的配套设施设计;城建部门,要对旧的、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设施、设备加以改造,完善、整合、优化;政府部门要调动一切有效资源,集中一切力量,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便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代替汽油动力汽车是必然趋势。尽管我国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但是,相信技术在不断进步,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我国的居民应该积极转变理念,理性地看待、接纳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树立科学、理智的消费观念。未来我国的汽车制造行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全中国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下,必然会使其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萌.关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的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7(13):60-60.

[2]  范高林.试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时代汽车,2019(3).

[3]  代孝红.我国新能源汽车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17).

[4]  王怀翊,肖候均.探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及相关路径研究[J].时代汽车,2019(6).

发展战略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绿色建筑就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的兴起,不仅是形势所迫,也是人们对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需求。本文笔者在概述绿色建筑含义的基础上,对绿色建筑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发展措施,以期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绿色建筑 技术 发展措施

我国在经历了由于高消耗所带来的痛苦之后,现在也大力响应可持续发展这个战略目标。我们都知道,建筑业是个消耗非常大的行业,因此,转变传统的高消耗模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成为了当今我国的任务之一。绿色建筑技术是对传统建筑技术的一种改进,它是在传统建筑技术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更加注重低耗、环保、经济、高效等方面的效应,努力让人与自然、建筑之间相协调,从而达到和谐统一。虽然说我国的绿色建筑相对来说较晚起步,但在建筑技术层面上取得了可喜成效,同此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所谓绿色建筑又称为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它是指在不影响基本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物料的生产、建筑的规划、施工设计、运营维护以及拆除过程),能够高效率地利用各种资源如能源、水资源、土地、材料等,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适合人类从事社会生活与各种活动的空间的这样一种建筑物[1]。通常情况下,绿色建筑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为前提,并尽力配合新材料与新技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建筑的和谐统一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建筑。它的存在正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二、可持续发展背景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影响

人类的发展现状对传统的高耗能发展模式发起了挑战,它对经济与环境都大大不利,严重阻碍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运而生。传统的建筑技术是以消耗非再生性能源与资源为主的一种技术,它的存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就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后,建筑业开始探索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由此绿色建筑技术产生了。它的产生,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之上建立起来的,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互动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推动了绿色建筑技术的出世,而绿色建筑技术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验证,它为实现可持续出重要的贡发展将做献。

三、现今的绿色建筑技术

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对绿色建筑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也对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要点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目标更明确、体系更集成化[2]。现在,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得到了普遍认可,国家定期举办各种建筑交流会,开展技术自主创新,并汲取国际先进经验与成功案例,让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走向世界,比如说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推广绿色建筑让与其相关的产业得到了很好的更新,能够与建筑业携手走向绿色产业的美好时代。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问题。

(一)建筑业的相关行业发展水平低

虽然现在我国建筑业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建筑业相关的行业普遍性发展水平不高,而让发展存在严重障碍。比如说建筑施工行业,专业的施工人员缺乏使得对高新技术、产品缺少相关知识与使用经验,从而无法让绿色建筑达到满意的效果,也就是达不到当初设计时的效果。因此,提高相关行业的水平事在必行。

(二)有效利用国外技术能力较弱

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起步较晚,相关政策体系都处于初始阶段。对国外成熟技术与实践经验很多情况下都采取生硬搬取的方式,不能够结合本国实际将其转化,变为适合自身需要的技术与经验。

(三)技术成本过高

如今,高科技、新技术设备在绿色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这就使得各种成本不断增加,让消费者对其望而生畏,从而让新技术的使用遇到障碍。

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的措施

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我国应该立足于现状对其的发展作进步的研究探讨,以求让其发展更符国情与民情。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所谓“三观”,是指经济观、环境观与能源观。绿色建筑技术并不是只关注技术的一种技术,它是以节能为突破点,建立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料与保护环境基础之上的一门技术,它通常必须面对影响它的各种因素,比如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只有在它们之间取得平衡,才能让绿色建筑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各种传统观念,以生态利益为首,开发新的替代性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二)不断开发新技术,将外来技术内化

早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就提倡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吸取别人的经验,化成自身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在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方面,却仍然在许多时候无法走出生搬硬套的怪圈,这严重违背了绿色建筑技术具有较强地域性的本质。也就是说我国惯用的这种照抄的方式是与我国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有效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吸取实践经验,将其内化成为自身的技术是我国必须经常性注重的问题,这不仅能够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更能较快地与国际潮流同步。

我们都很清楚,在吸取别人经验与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随时开发属于自己的技术,也就是说要因地制宜,针对本地的资源、文化、自然特点、经济状况等等把现有的技术不断翻新为更适合自身的技术,它的要求只是需要符合本国实际,不是非得让高新科技得到运用。

(三)将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

传统的建筑技术是一个独立体,它通常只考虑部分的效率,而忽略了其它的相关行业。这就使得国内的建筑技术只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效应。因此,我國必须将绿色建筑技术充分发动起来,将与建筑相关的行业如规划设计行业、施工行业、评估行业、改造行业等等整合起来,成为一个链条,达到在实施绿色建筑技术的过程中,兼顾整体,相辅相成,最大可能地发挥绿色建筑技术的功用。

(四)能源利用新方式的产生

我国在过去使用的能源利用方式是能源集中式系统,它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了实现人们的愿望,达到能源成本的降低、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等的目的,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在建筑技术中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应运而生,如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依据人们对能源的需要,充分利用适合当地的能源供应方式及各种能够满足环保要求的方式,按需供能,在用户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从技术层面讲,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新能源(如天然气等)来实现冷、热、电三联供的装置,连同其配套装置共同构成的集成系统[3]。这种能源利用方式能大大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五、总结

绿色建筑是绿色建筑技术的结晶,它也是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很好地将人与自然、建筑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绿色建筑技术是现今建筑技术的灵魂,它不单单是一种技术手段,更多的是让建筑行业逐渐走出了对非再生资源的过分依赖,让一个友好的环境氛围得以形成,并将社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绿色建筑技术要在国内得到大力推广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通力合作。笔者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与不断地探究实践,绿色建筑技术将会构建成一个更加完美的体系,绿色建筑也会更加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更加得到人们的宠爱。

参考文献

[1]潘建国.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0):45.

[2]刘辉;周海波.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河南建材.2012(04):94-95.

[3]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建筑技术.2010(07):642-644.

上一篇:发展心理学下一篇:农村教育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