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2023-03-24

第一篇: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环保教育走进孩子的心灵

常宁市宜阳中心学校石洲幼儿园 许红光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在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把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呢?又如何把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到平常的教学中去,使孩子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去接受这一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呢?又如何让他们的行为去感化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深思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我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现将我园的一些做法与同行进行探讨。

一如何把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平常的教学中去,

(一 ) 用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开展环保教育。

1 结合主题 安排活动

我利用大班上册《保护地球妈妈》为基础,有机的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植树节》、《我爱花草树木》、《变废为宝》、等系列活动。这其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如讲故事比赛、儿歌、游戏、绘画、歌唱等。在看图讲述《窗外的垃圾》中,我们把原来单纯的讲卫生教育扩展为保护环境的教育。在孩子们的认识海洋动物的活动中,我们以原有的教材为基础,自编了《救救蓝鲸》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幼儿看海水被污染后小海鲸在挣扎、在求救,使幼儿自觉萌发珍惜动物,憎恶破坏环境行为的情感。2 实地观察开展活动

幼儿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的支配,而幼儿的情感又十分外露鲜明。而对比观察是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的阶段。面对这种情况,我经常组织幼儿去实地观察。我园靠近宜水河,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切的体会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1适时的带他们进行参观, 当他们看到那一堆堆垃圾让河水断流时,漂在河水上的小鱼发出难闻的气味时,有些女孩子当场就哭了起来。幼儿在马路边观察各种车辆排放出难闻的尾气;在工厂里看到大烟囱冒出刺鼻的浓烟,感受到空气污染让人很不舒服,眼睛流泪、呼吸困难。然后我再带幼儿来到绿化带,绿草如茵、树木茂盛、花儿绽放。孩子们通过比较,体会到这里空气真清新,懂得了树木、小草都有净化空气,吸附灰尘的本领。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他们说:“要是所有地方都这样,那该多好呀!”

(二)通过实践增强环保意识

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我们还组织幼儿开展种植活动,幼儿亲自把种子种下去,经常浇水,捉虫,认真观察各种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同时记录植物生长日记。我们还通过开展废旧物品创作比赛。孩子们积极动脑子,精心创作了许多玩具。如用两只可乐罐做了望远镜;用各色吸管剪成一段段串起一条五彩项链;用牙膏盒、火柴盒做卡车、轿车、楼房;用塑料做小金鱼;用废信封做面具;用核桃壳做小船、小乌龟;还在六一汇演上表演了用废旧物体做成的时装表演。

二如何用他们的行为去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幼儿走上街头、村庄,通过散发宣传单,

喊口号,演小节目,介绍宣传画等号召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通过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孩子的环保意识,他们不再让父母买青蛙吃、买小鸟玩;还会劝阻爸爸、叔叔别吸烟。他们还能养成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节约用纸。外出游玩时自觉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拉圾、不采摘花草,个个养成了保护环境的习惯。有的幼儿和妈妈用可乐瓶制作了花篮,有的用废铁丝制作了双杠和单杠,还有几个家庭共同制作了喜洋洋和灰太狼……

第二篇: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

——假期读书体会

明晶宇

假期中,再次拜读了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及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两本书,感触颇深,书中给了我用心做好教育的许多启示:爱心、耐心、尊重、民主、包容、倾听,这是他们成功教育的诀窍,他们用琐碎的平凡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一、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近孩子心灵。小林校长能认真倾听小豆豆毫无逻辑的、东拼西凑的、断断续续的4小时的讲述,且不打哈欠,除了他,试问有几人能做到?作为教育者,他真诚而专心地聆听孩子纯真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作为教师,我景仰他的纯粹、真切和质朴!

二、尊重孩子,善待孩子富有个性的心灵。小林校长看见小豆豆在粪池掏口,一心一意奋战捞钱包时,他只看似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一句话虽简单,但体现了教育者的亲切、理解、信任,其中蕴含了深层的教育智慧:事情可以做,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在要求孩子们带好两种味道的饭菜时,小林校长不忘记交代:“不要太勉强,不要太奢侈”,因为他的智慧,学生们不会攀比菜的高级或寒酸,只要达到“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就可以了,孩子们也因此非常开心。童心在善待中张扬.

三、民主,是让孩子爱上学校,喜欢探究的直接原因。学生的学习从兴趣出发,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小林校长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一反传统,以电车当学生的教室,允许孩子们找自己喜欢的位置坐,指引孩子从最喜欢的学科开始学习。这是真正的学习,不会发生心不在焉的情况。

四、亲近自然,这是对孩子心灵最本真的呵护。小林校长提倡午后散步,亲近自然。他给孩子探险的机会,鼓励孩子遵循自己的内心需要,做自然的自己。“视野所及,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高大的樱花树,刚刚怒放”“天空蓝蓝的,许许多多美丽的蝴蝶翩翩地飞舞着”“远处近处都传来鸟儿悦耳的歌唱声,小豆豆的心里被喜悦塞得满满的”„„那是怎样的心灵释放,孩子的天性在那一刻,幸福地绽放!不必担心这会米有收获:这不经意的散步,常带给孩子们许多有用的知识:如油菜的雌蕊和雄蕊之分;蝴蝶的授粉„„小豆豆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童年:暑假帐篷露营;九品佛庙夜试胆量;伊豆温泉旅行;用蔬菜当奖品的运动会„„

合卷在手,小林校长的告诫萦绕耳畔——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他告诉我,不要把孩子看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五、责任,这魏书生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启示。他无时无刻不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魏老师一直强调:“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就是告诉我们的学生,有很多事情都是要在固定的时间必须做的,所以只要每个人明白到了那个时间就自觉地做规定的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魏老师还将班级的各项工作以承包的方式交给学生管理,承包项目涉及到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时让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扫地、养花、擦黑板等。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意识,而且班级也被管理得井井有条,班主任的工作轻松了,快乐感自然提高了。

魏老师说:“在我们大事做不了的时候,我们就赶快做好每一件小事。说了干,定了算,一不做,二不休。”是啊,我们不要求自己事事都做得轰轰烈烈,只要求做好身边的小事就好。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第一名只有一个,但是只要每一名同学用心做好该做的,以高质量完成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即便是一个普通的班级成员也会收获不少。魏老师用“五个一分钟”来引导学生做好身边的小事,学生乐意地接受了,班级建设好了,老师的工作也顺利了,精神也为之轻爽。

魏书生老师用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让自己平和与快乐地付出,引导每一名学生找到人生的轨迹,感受生活的美好,收获学业的硕果,亦让我们老师自己品尝到教育的甘醴。世间岁月轮回不止,变幻无数,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只求守住内心的宁静,种好心田,在“松静匀乐”中破茧成蝶,始终以不懈之努力在心田上种出常青之树并惠泽他人。

第三篇:让感恩走进你的心灵

让感恩永驻心灵

尊敬的老师们: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感恩永驻心灵》

伯纳曾经说过:“生活不是一根蜡烛,而是一把火炬。我们要把他点燃,并努力的传递给下一代。”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就是让我们承担起报答那些恩惠的责任。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意思是,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年老的长辈,爱护比自己小的孩童。我想大家对子路都不陌生吧。他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于是,小小的子路便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古人云: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人的本色就应该如此,崇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鄙薄见利忘义,忘恩负义之恶行。有这样一个曾感动全中国人的例子。洪战辉,在他年幼时就已失去了笑容,取而代之的是全家生存的重担。他带着自己的妹妹四处求学,有很多爱心人士为他伸出援助之手,他却没有接受,面对困境,他毫不萎缩,想着世上还有很多像他甚至比他更贫困的人需要帮助,便自筹资金,建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帮助那些人。 他在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上真诚地说:“我只不过是记着别人对我的帮助,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更多比我更困苦之人。”。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好少年应该从点滴做起,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我们应该感恩祖国,让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成长;感恩反对者让我们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随手捡起地上的纸屑易拉罐;看到师长时的一声问好;保护环境,不践踏花草、随地吐痰、破坏公物;向雷锋叔叔学习,不求回报,热心地帮助他人;将“谢谢”时时刻刻挂在嘴边等等,这些也都是感恩的体现。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同学们,人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接纳别人,更要学会认识自己。 一双援助之手将拯救无数生灵;一声细心呵护将感化无数心灵;同学们,伸出你援助的双手,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人,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心存感恩。从点滴做起,把感恩放在心中,把谢谢放在嘴边。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用“投桃报李”的态度去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第四篇:教育需要走进学生心灵

——中小学教学名师论坛课程有感

这学期刚来到学校,就看到了新的课表,当我看到周三下午有四节中小学教学名师论坛课的时候,我的心情其实不是那么好的,因为是连续上四节课,谁都会觉得时间挺长的。那么长的时间,会讲些什么呢?老师不会讲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吧?这些都是我当时的疑问。但是,当在第三周上课的时候,我突然之间觉得这课真的挺有意思的,刚一开始上课,就有老师主持,然后介绍当前讲课的老师,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感觉有点新鲜。然后当老师上台讲课的时候,我觉得真不愧是名师,说话、讲课、细节等等都注意得很好,这对于我这种即将步入教师行业的懵懂大学生来说,真的挺有益处的。她们让我们了解了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具备哪些品质,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老师?当然,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真理,我们必须要在亲身实践中去总结,才能知道是否适用于我们自己。

我们这学期到现在,这门课总共上了四次,我现在觉得上得时间挺少的,为什么不多安排几次课呢?这学期总共听了四位老师的讲课,她们分别是林姗老师,李华老师,林碧真老师以及黄静老师讲的课,仔细想想,都是女老师,不知是不是因为女老师比较细致才成为了优秀教师呢?每个老师给我们讲了一次课,我个人觉得受益良多,有了一些个人小小的看法或者说是心得吧。我个人映像最深刻的是第九周黄静老师为我们讲了“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方面的一次课,我挺有感触的。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学生把你当作一个极好的朋友,与你谈心,这样老师才能做得更好。教育就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要了解学生所想要的,要倾听他们的一些想法,教师上课不是“一言堂”,单纯的灌输怎能教育好学生呢?本来对于教师上课的好与坏,我并不是一位资深的教师,说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者经验。我只能从一个听课者或学生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一个好的老师,就是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最重要的是要能打动学生的心,我们要善于倾听他们的渴望或想法,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师我认为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教师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才是好的老师。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教育是不是也要走进人心才是合格的教育呢?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部法国拍的电影,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故事的情节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大致是这样的:电影一开始就由音乐家皮埃尔的音乐演唱会开始,后来因为出席母亲的葬礼,他回到了法国家乡,儿时的旧友佩皮诺找上门来,送给他一本旧旧的音乐老师的日记,就由此引出了本片的主人公——克莱门特·马修。皮埃尔看着这本旧旧的日记,慢慢的回味起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开始浮现,一个失意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来到一个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这学校是专为问题少年进行“再教育”的。他在人生低谷的时候,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助理教师。刚刚走进学校就遇到学生把学校看门员马克森斯大叔故意弄伤的事以及被体罚而在擦地板的学生,就由此引出“残暴统治”这里的哈森校长以及他所奉行的“行动与反应”原则,还有那些被认为无药可救的问题学生,以及那些被学生作弄过的老师。最后写道马修组建合唱团,通过他自己写的的音乐,当然之间经过了很多事情,幸好最后还是用音乐感染了学生的心灵,可以说是挽救了这些问题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一场来自心灵的教育。

马修刚走进教室,那些学生就捉弄他,抢了他的包,但是他替学生在校长面前隐瞒了;他知道是谁伤害了马克森斯大叔,但是由于他看到了校长惩罚勒克莱克也替学生隐瞒了,他只让那学生去照顾受伤害的大叔,并最后使这个学生的心灵感动而知错能改。还有莫朗奇画像取笑他,同学们叫他秃头,他也没说什么,只是画了一下莫朗奇的侧身像,引得学生都笑了。是啊,这学校就是因为太死气沉沉了,校长所强调的“行动与反应”原则以及暴力,能给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教育吗?谁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实电影里的马修已经用他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学生的问题是不能用暴力解决的,而是要与学生进行交心,走进他们的心灵,用一些小小的举动感动他们,才能使他们心灵得到真正的受到教育,一味的暴力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我们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用平等的姿态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感动他们,从而教育他们。

马修替学生隐瞒这些小错误,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其实已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了一定的震撼。因为以前的老师从来没有这么做过,老师只要学生犯错,都是直接告诉校长,然后体罚,总之就是所谓的“行动——反映”原则:犯错,体罚;再犯错,再体罚,周而复始。这样是不可能真正教育好学生的,只会让学生害怕或者在他们心里产生仇恨心理。最后蒙东点火烧了学校其实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为什么会点火烧掉学校,其实就是因为他长期处在灰暗的环境里从而导致他心怀怨恨,才会烧掉学校的。我在想,如果这学校没有暴力行为,可能蒙东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吧。生活在这样一个经常发生暴力的地方,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学生,也可能会变得阴暗吧,更何况这些学生本身就是有问题才来这里进行“再教育”的呢?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里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可能就是马修发现许多孩子具有唱歌天赋之时,就萌生组建一个合唱团的想法,最后他真的成功了,他用自己写的歌曲来教学生们唱歌,在歌声中,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以及童年的美好,还有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使他们的内心从长期暴力带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一场来至心灵的教育。至于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多少影响,这个不好说,只能说在当他们在唱歌的时候心灵肯定有一定的感动吧。在那一阵阵优美的歌声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我们听着这些歌曲的时候,心里其实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的,令我们不知不觉会想到自己以前的学习生活。无论以前学习生活怎么样,都会令我们在看这部影片时找到一些同感,发出许多感慨,我就深有感触。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都在强调老师不能体罚学生,国家也出台了一些这方面的法律,但是在一些地方还是时有发生体罚事情。不管你们信不信,在我的十几年学习生活里,我在初中被老师打过,我的许多同学也一样;在高中时也有同学被老师打过,当然打学生的原因可能有许多,或许是学生犯错,或许是学生考试考差了,也可能是老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才导致的吧。老师们都认为是为学生好才打我们的,他们都是想让学生成绩好才打的,可能吧!反正我们好多人都是被老师打过的,说当时心里没有怨恨那是假的。其实现在想来,当时老师打我们越凶,我们就越害怕那位老师,也就越会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就越不喜欢听他的课,那科成绩越来越差也就不奇怪了。我以前初中的一位同学就是因为被老师经常打骂,然后转学了,后来这个同学的情况我再也没有听说过。在初中时,还发生过一个同学直接被老师打出鼻血的情况等等。现在我时常在想,如果在初中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没有体罚我,可能我当时会认真学习数学,我的数学就不会那么差了,那么在高中的时候,我就可能不会选择文科而是选择理科,我的人生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还有我们老师如果没有打或者骂那位同学,他也可能不会转学吧。当然,我说的这些都只能是如果,都已经过去了。我只是希望我们现实中的教育少一点责骂,多关心一下学生,老师们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然后理解他们,用真正的爱而不是鞭子来教育学生。有句歌词唱的好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只想说:如果每个老师都对学生多一点爱,学生将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在中国的一些电影中讲述的好老师标准,大多数老师都是作为一个神而存在的,至少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因为几乎没有错误和缺点,不是任劳任怨,就是什么无私奉献、、、、、、就如《烛光里的微笑》、《美丽的大脚》这些电影里的老师,我个人看来都是一个神而不是一个人了。试想一个都不把自己当人看的教师,还能把学生当做人来平等看待吗?相比较而言,《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里的马修老师更像一个人,他并不完美,但是他真实。从形象上来看,他长得并不好看,反而有点丑陋,同学们叫他“秃头”;从气质上看,他举手投足之间也没有什么突出的,他也会为了生活而到处奔波,他也有七情六欲,如他追求学生家长的事情。但这样他反而更真实了,更能与学生接触交流。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最终却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教育了这些顽劣的学生。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用平等的眼光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并且站在人的基础上理解和宽容他们的一切错误。

美国教育家帕克说过:“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灵魂的和谐发展。”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身体、思想及灵魂的和谐发展。首先,我觉得老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一个人来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如果都像我以前的那位数学老师那样不把学生当人看,随意暴打学生,就不用谈其他的教育了。老师不能只喜欢学生的优点,也必须理解和宽容学生的一些缺点,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把学生当做一个平等的人。其次,我们可以从电影里的马修老师教学生唱歌的事情里看到,老师要把教学活动做成一种使学生愉快的活动,一种具有丰富性内涵的活动,一种学生能主动接受的活动。教学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我们现实中老师占主导的“被动式教学”“填鸭式灌输”,老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老师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总之,我们应该明白,教育的主体是人,教师应当把学生当做一个平等的朋友来看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多去了解学生,然后才会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从而教育他们。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那就只能是在隔靴搔痒。真正的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成绩的发展,而是要从“心”开始,要从心灵层面去教育他们,注重学生身体、思想、素质等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当然学生也要爱学习才行,学生也应该积极的接受教师,认真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接受教育。

第五篇:让感恩走进心灵

展开一张叫情感的纸,提起一支叫感激的笔。写写给我生命的父母,写写给我知识的老师,写写给我友谊的朋友,写写我一颗热枕,感恩的心。

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一个宝宝快乐玩耍,一个学子踏上征途......,这其中涌着多少热烈而含蓄的亲情。

学会感恩父母,当甜梦温馨美好时,当花季斑斓溢香时,当前程锦绣坦荡时,带着倔强的我们在求知路上拼搏。当无情的风,无情的浪突然袭来,也许,只有悲观失望、只有忧愁叹息。这时,就是我们的父母让我们看见敢上青天的雄鹰,看见敢下大海的巨龙。让我们相信只是让生活欺骗了我们的心,让泪水模糊了我们的眼。告诉我们,风雨之后依然是晴天。是他们教会我们向困难挑战,是他们让我们在失败之后,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田世国,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把自己的肾移植到母亲的体内,使母亲获得了重生。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成为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为了父母,他们付出了很多。学会感恩父母,他们给我们的实在太多。

学会感恩老师,还记得你的第一个老师吗?还记得老师第一次教育你吗?为了无数的第一次,匆匆架上心的小船,在大海里拼搏,几分付出,几分收获。在老师的帮助下,理想的庄园终于依稀可见。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老师向我们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于是我们在彷徨中坚定,在思考中清醒。是老师让我们看见了广袤无垠的天空、碧波荡漾的大海。老师的谆谆教诲化作了我们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外在的行为。在人生旅途中,是老师丰富了我们的心灵,开发了我们的智力,为我们点燃了希望的光芒,插上了理想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当我们变成翱翔在天空中的雄鹰,游动在大海里的蛟龙,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老师的功劳,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感恩老师。周恩来不忘师恩,在张伯苓突患血栓逝世,他去为自己的老师送行,这是他对老师的感恩。曾获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他在一次会上遇见了自己的老师,他用一束鲜花表达了她对老师的感激,这也是对老师的感恩。学会感恩老师,是老师让你懂得了许多。

学会感恩朋友,人生的岁月是一串珍珠,漫长的岁月是一组乐曲,而同窗友情是其中最璀璨的珍珠,最精彩的乐章。当你身处困境时,他向你伸出援助的双手;失败挫折时,他送来安慰鼓励的温暖话语;成功时,他与你一起分享快乐。朝霞中,我们携手进校;夕阳时,我们并肩回家;课堂上,有我们互助的身影;操场上,有我们欢快的足迹......多少个朝朝暮暮,沉淀了我们美好的情谊,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我的朋友,感谢他们给我绚丽多彩的人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力高级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人教七年级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