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理论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群文阅读理论范文

群文阅读理论架构探索

钮慧敏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背景

(一)阅读及阅读教学

读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可见,在周朝之时,读书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充分重视。而后,读书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唐代杜甫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揭示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大意义;宋代大学问家欧阳修提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大文豪苏轼则说:“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这些言论都生动地说明了读书对于学习,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

读书的重要性早就受到中国教育家的重视,大多数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实际上都是欧阳修、朱熹等人教给门人弟子的。现代教育体系同样给予阅读教学以崇高的地位。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语文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阅读又是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部分。然而,随着我国语言文字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理工学科的日益强势,随着电子信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学习的问题日益明显,“少、慢、差、费”成为人们诟病语文教育的重要原因,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则使更多有识之士痛心疾首。为了改变改学生阅读以及阅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新时期以来,大家对阅读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个性化阅读、主体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批注式阅读、原形阅读、班级读书会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重要主张。这些主张在为阅读教学带来一线曙光的同时,也表明了我国阅读教学需要更多的、更加深刻的变革。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背景

在诸多阅读及阅读教学改革中,多文本阅读显得特别突出。它一方面和个性化阅读、主体性阅读一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另一方面则充分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提出了非常具体的策略,切合实际解决我国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一篇带多篇、单元整组、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等等都具有这样的特征。群文阅读正是在总结这些阅读方式以及阅读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思想和策略体系。群文阅读教学有三个重要的理论来源:阅读的广泛性;阅读对于心智模式的转换;多文本阅读及其教学。

阅读的广泛性在古人那里已经有很多的论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博览群书也是古人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不二法门。著名阅读教学专家刘守立在《“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的论文中,他提出阅读教学要立足于“大”,既包括在方式上的大体、近似,也包括要扩大阅读的数量和范围。他同时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整体教学原则、近似教学原则和扩散教学原则,其中扩散教学原则就是要求在一定数量和范围内多读,相关文章、回读文章和整本的书都是阅读教学应该扩散的范围;近似性原则则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阅读质量近似阅读物的质量”,这一点不仅对于一些教材选文质量的低下提出了警告,而且也为拓展阅读材料提出了很高的期望。新课程改革以来,如何扩大阅读范围、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等方面的问题得到理论工作者的进一步关注。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依据语文课程的特征,提出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张廷凯研究员则着力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提出要扩展学生学习的范围,突破教科书的内容制约,在语文教育方面则通过班级读书会等方式来把课内和课外连接起来。其余的如主题阅读、一篇带多篇等等,也大都围绕着阅读的广泛性进行开拓。

阅读既是对语言文字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学习,更是思维方式的开阔。美国知名学者彼得·圣吉提出了“心智模式”的概念,这一概念融合了知识、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制约着人生和事业的发展。阅读可以让我们看到与自己不同的心灵、人生和世界,在对不同的理解中来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应该指向解放而非束缚。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却用单一的文本、标准的思想、固化的情感来束缚学生,显然违背了阅读自身的意义。所以新课程改革以来,个性化阅读、主体性阅读都是指向这个方面的研究,但可惜的是,并没有在具体实践上提出更多可行性的策略。

多文本阅读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并不陌生,博览群书历来是走向学问的必经之路。然而随着应试教育影响的加重,教师和学生越来越局限于教科书而不能自拔,最终形成了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局面。所以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者一直强调要打破教科书的限制,走向多文本阅读。这种多文本阅读及其教学包括不同的层级,第一个层级以教材为主,但是强调单元整合,以增加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提升语文学校效率,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第二个层级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教材内的文本为主,增加课外、教材外的语篇阅读,“一篇带多篇”基本上是这个思路;第三个层级和上述思路一样,但是则把范围扩展到整本书的阅读,强调“整本书阅读”或者“一本带多本”的阅读;第四个层级实际上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需要有一个核心主题,阅读教学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第五个层次则期望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宽广的阅读世界,具体的形式以“班级读书会”为典型,更加灵活的则以“书香校园”的建设为典型。

群文阅读教学是在上述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台湾学者赵镜中、吴敏而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论述,大陆的名师蒋军晶等人则对之进行了实践上的演绎。从目前来看,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强调多文本的阅读形式,而且融入了文本互织、解放心智模式、开发思维能力等新的教育思想,是对阅读以及阅读教学理论的新贡献。

(三)语文新课标与群文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新课标也对群文阅读教学所涉及的教育目标十分重视。概括来说,新课标从以下几个层面揭示了群文阅读的必要性。

1. 理念层面。不管是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2012年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样一个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新课标充分关注到了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性,而开阔视野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内容和方法。群文阅读教学实际上也是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让学生与不同的思维方式碰撞、对话,从而真正能够开阔视野,提升语文学习效率。

2. 学习途径。新课标提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阅读的途径,提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形成语文素养。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从而获得有效的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3. 学习方式。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进一步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群文阅读提倡的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教学方式。在教学建议部分,新课标提出的多数建议都与群文阅读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一点就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的学习的主人,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和群文阅读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完全一致。第二点提出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拓展课程资源,这也正是群文阅读教学所采用的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利用形式。第三点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群文阅读教学对此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通过大量的不同文本,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五点提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尤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些有关阅读教学的指导,也正是群文阅读教学所努力探索的。

可见,群文阅读教学并非空穴来风,它符合语文新课程的理念,也是语文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创造性的体现。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一)群文阅读的内涵

所谓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就选文内容展开集体建构,最终对选文理解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教学既是对教学内容观念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 在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中,包含着如下几个重要概念: 1.选文

所谓选文,就是依据教学需要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的一组文本。选文可能是文学性的,如小说、散文、诗歌等;也可能是实用性的,比如应用文等。一组选文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议题,围绕着议题可以展开阅读教学。 2. 议题

在群文阅读中,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议题。议题的最大特征在于可讨论性,也就是说议题给予读者一个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形成不同见解。 3. 集体建构

一般理解都是在个人意义上来讨论的,主要是从个人意义的角度来看是如何展开意义建构的。然而课堂上语文阅读的过程却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要真正克服教师教知识或学生学知识的思想,而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视为师生集体建构的过程。所谓集体建构,就是在个人智慧的基础上,就是不事先确定议题的答案,师生一起共享智慧,在共享中逐步构建文本的意义,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视野融合中形成共识。集体建构以参与者的不同意见为基础,以对他人意见的倾听、认同和接纳为核心,以形成共识为目标。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辨析

在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出现之前,也有一些类似的概念,比如一篇带多篇、主题阅读、单元整组、整本书教学等。虽然群文阅读和这些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有效地区分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群文阅读特性。 1. 群文阅读与“一篇带多篇” “ 一篇带多篇”或者“一文带多文”是以一篇文章为核心,带动多篇文章阅读。这里的“多篇文章”,大多指的是同一单元的文章,并未超出教材的范围,也有一些人探索了教材之外的文章。一篇带多篇的重要目的是增加儿童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兴趣。

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教学方法和群文阅读的最大不同,在于群文阅读所选的一组文章有着非常自觉的贯穿线索,那就是“议题”,而且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育学含义,不管在形式上还是思想上都有巨大的突破。虽然部分语文教师在实践“一篇带多篇”的时候也会采用“专题”作为线索,但其自觉意识不足,所以只算是在形式上而非思想上对语文教学的突破。 2. 群文阅读与单元整组

单元整组教学是基于教材、“基于文本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 甚至再开发后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的产生是基于现行教材以“主题单元”进行编排这样一个事实,其目的是为了“用好教材”,提升教学效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篇带多篇”的升级版,

群文阅读在某些方面和单元整组是相一致的,也就是它在单元主题形成开放性议题的情况下不回避单元整组的形式,但是它又超越了单元整组,更多地采用教材外的语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材选文的限制,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此外,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群文阅读中的“议题”是开放性的而非如单元整组那样是由教材“给予”的,从而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理念。 3. 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

根据刘宪华的解释,主题阅读就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对一组选文展开教学,教学的展开主要按照“例文———主题———专题———文

化成果”的逻辑。有主题的阅读就是要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文章要以 “激扬向上、自信人生”为基调。二是以“真”为第一要义。主题阅读最重要的概念和突破在于“主题”,也就是“拥有明确的人文内涵并成序列”的专题,比如“爱”、“爱科学”等。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群文阅读也可以说是有“主题”的一组选文的阅读,部分群文阅读的“议题”是主题式的。但群文阅读坚持用“议题”非“主题”却恰恰表明它与主题阅读的不同。首先,“议题”比主题更加宽泛,不仅包括“人文内涵”,也包括语文知识、情感体验、语感体验等,以使群文阅读更符合语文素养提升的要求;其次,“议题”具有可议论性,它对学生是开放的,是学生可以深度参与建构的,而“主题”则是成人选定,并把其人文内涵“强制性”地传递给学生,本身就违背了多文本阅读所带来的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特质;最后,主题阅读关注学生的人文思想的体验和建构,而群文阅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多文本来发现看待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同角度,在阅读中转换心智模式,获得心灵成长。

(三)群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群文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特征,符合这些特征的教学才是群文阅读的教学。 1. 开放性

群文阅读的开放性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议题的开放性,群文阅读的议题可以是语文知识,也可以是语感、文感和情感,同时,议题面向学生是开放的,并不事先规定议题的思想方向或者答案方向,需要教师、学生、多个文本在一起互动而产生建构性的共识;第二,教学结构的开放性,群文阅读教学强调教师设置足够宽泛的议题把学生引入思考和讨论之中,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参与到对话之中来;第三,师生互动的开放性,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倾向于告诉学生固定的答案,而是组织学生一起围绕着文本进行建构;第四,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来自学生的声音,从来不轻易否定每一个答案,而是引领大家在理解、比较中活动认同和共识。 2. 主体性

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表自己的理解。事实上,开放性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只有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思维时间,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真正展现出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主体性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尊重差异体现出来。 3. 交互性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交互性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群文阅读的过程,是多文本相互交织形成议题的总体结构的过程;第二,群文阅读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在交互中产生新的视界融合的过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交互性是通过积极的倾听和集体建构来实现的,正是经由倾听和集体建构的过程整个班级师生围绕议题和选文构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4. 探究性

群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一起围绕着议题和文本不断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和文本交互作用的历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事先确定的既定答案,新的思想在其中不断浮现出来,然后又不断与已有的见解产生视界融合。因此,没有谁能够预计最终大家会发现什么,而且究竟会发现什么也不是最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经历这一过程,不断地改善师生对世界的理解,改善师生的心智模式。

三、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及其选文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是十分核心的一个词汇,议题的确定以及通过议题选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群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议题的特征

1. 关键性。能够作为议题的,必须是一组选文中的关键或者中心所在,而不是其中的一个零碎或者片段,这样才能够保证通过有限的议题深入阅读这一组选文。比如以“雅量”作为议题的一组选文,最好每一篇文章都必须以雅量为主旨,或者“雅量”是贯串这组选文的关键线索。

2. 贯通性。议题要能够贯通一组选文,是这组选文的一致之处,而且在选文中比较显著,这样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发现这一议题,从而展开深入的探索。 3. 可议论性。所谓可议论性,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了不同的理解才有了议论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议题就是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积极参与的空间。

4. 开放性。和可议论性相一致,议题必须是开放的,不仅具有选文内的可能性,而且可能具有超越选文的可能性。只有开放的议题此能够真正给学生的思维带来解放,引领学生心智模式产生突破。

(二)依据议题选文

在选文确定之后,依据议题组织选文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读物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的质量,我们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一定的结构来选择一组好的文章。 1. 选文的标准

(1)议题贯通。这是前面已经反复强调的标准,如果没有贯通的主要议题,群文阅读教学是无法展开的。

(2)文质兼美。也就是说,选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一定的文采和美感,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性,具有真善美的特性,充分体现“文以载道”传统文风。

(3)难度适中。选文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征,包括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文章篇幅等都要考虑在内。

(4)结合生活。文章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生活特征,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2. 选文结构

依据现有的实践,根据议题进行选文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展开:

(1)主附篇结构。这种结构的选文是首先选定一个富有价值的语篇,然后对之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抽取出关键之处作为议题,然后依据这一议题选择其他语篇形成一组选文。主篇可以是教材上的文章,也可以是教材外的文章,教材上的文章也可以作为附篇的性水存在。

(2)同心圆结构。这种结构的选文适合大型的综合性群文阅读教学。它的做法也是首先选出一个蕴涵着多个议题的主篇,然后依据不同的议题选择不同组文章,展开多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产生两个议题:“细节的作用”和“父爱”,前者是一个知识议题,后者是一个文感议题,每一个议题都可以选择一组选文来展开系统的群文阅读教学。

(3)拓展式结构。这种结构的选文是在主附篇结构的基础上的拓展,也就是首先依照主附篇的选文方法选择一组选文,按照一个议题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一个议题在拓展到另外一个议题,再建构一个新的议题,形成一组新的选文。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首先以“父爱”为议题展开选文和教学,而后再由“父爱”引起另外一个议题:“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围绕这一议题形成一组选文和新一轮的群文阅读教学。

(4)并列式结构。顾名思义,并列式结构就是部分主附篇,其选文的策略可以和主附篇一样,但是在具体教学的时候则以整体的选文为对象,部分主次。 可见,上述四种选文结构蕴涵了不同的选文策略和教学策略,以主附篇结构为主,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尝试其他结构的选文方式。同时,上述四种结构也并非穷举,随着群文阅读教学的深入,教师们会发现更多的选文结构。

四、群文阅读教学的模式

对于教学模式人们有不同的见解。美国学者乔伊斯和威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或其他环境中的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南京师大吴也显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西南大学李森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实践活动方式。”上述概念都有可取之处,综合这些概念以及群文阅读教学自身的特性,我们认为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群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上,依据学生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心智模式的变化过程所形成的可以指导教学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可能一次性地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次循环,以帮助师生形成更高层次的视界融合。依照这一概念,群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熟悉文本,设立情境;抓住关键,建构议题;围绕议题,展开对话;聚集焦点,凝聚共识。

(一)熟悉文本,设立情境 要对一组选文展开阅读教学,教师和学生首要做的,就是要对文本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在此基础上师生才能够发现议题,就议题展示深入的探究。熟悉文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但是更建议在课外展开,因为课外的时间更丰富一些,同时由于课堂上要用这些选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在学生熟悉文本之后,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文本的特性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为议题的建构提供一个有效的场景。情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问题情境,可以是现实场景,也可以是故事场景等。比如,以朱自清《背影》的一组选文为例,如果是主附篇结构的话,教师就可以直接问学生:“同学们,读了《背影》一课之后,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呢?”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到文本的主要情境中了,为后面议题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抓住关键,建构议题

在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一些学生可能会为一些细节所迷失。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有足够的警醒不能被一些细枝末节所绊住,把课堂引向歧途。而是要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头脑清醒地把握住选文的关键之处,引导大家发现真正的议题所在,把议题建构起来。

在这里可能一些人会提出疑问:选文的时候不是依据议题了吗?为什么这里还要建构议题?这里对议题的建构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在选文前所选择的议题虽然非常重要,但是进入教学场景之后,教师不能为那些议题所束缚,因为学生可能会发现新的、更重要的议题,教师因此不能“死拉硬拽”强制学生进入自己事先设定的议题,相反要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这一议题是大家一起发现或建构起来的,这样他们才更有动力解决。第二,选文的议题虽然事先有所选择,但是可能并非问题的根本所在,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议题的“核心”显露出来。比如《背影》系列文章,最初选择的是以“父爱”为议题,经过大家讨论,才发现“父爱的表达”才是关键,这样一个合适的议题才被建构起来。

(三)围绕议题,展开对话

在议题建构起来之后,教师要能够用议题充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围绕着议题展开对话。这里的对话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他/她要确保整个对话是围绕着议题来展开的,要能够抓住主流观点又不遗漏各种声音,要能够认真倾听并及时抓住学生言语中出现的“线索”把话题引向深入,也要能够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抓住关键之处通过精辟的点拨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聚集焦点,凝聚共识

经过深入的对话,师生围绕着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虽然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并且也对不同立场和观点的认可,如果到此止步,则实际使整个教学陷入一种多元主义的散漫和混乱,学生也会因为听到了不同的意见而变得犹豫不决而不是更加自信。因此,在这个时候,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师的以生为本的主导下,带领大家凝聚共识。

凝聚共识的关键,在于聚集焦点。所谓焦点,实际上就是不同意见之间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同时,有了共识,我们也就避免了多元主义的漫无目的,为教学保持自身目的的一致性和可能性提供了契机。

正如前面所言,这一模式是一种“教学结构理论模型”,既可以是宏观的,如果围绕着一个议题上一个月的课,最终发现其结构也大体如此;也可以是中观的,一节课下来,你会发现其结构也可能如此;还可以是微观的,一节课的某几个教学环节,也构成了这样的结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的朴素结构,真正体现了群文阅读教学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探索的过程以及集体建构、达致共识的过程。

第二篇:语文群文阅读上好阅读课

语文课堂静悄悄的革命

——“群文阅读 打造语文卓越课堂”报告材料

本次在重庆的学习,再次明确: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种阅读形态: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

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府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

一、群文阅读简介

群文阅读,简单的说,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二、群文阅读教学课程理念

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1.“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2.“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 3.“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了。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分析性阅读的典型特征是:20字的《登鹳雀楼》,在小学二年级要条分缕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在“群文阅读”里,老师不可能这么上,很简单,时间来不及啊。

4.“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老师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

5.“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老师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一则时间上不允许,因为有感情朗读是特别费时间的;二则无限放大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掉一些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老师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更真实的、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三、群文阅读教学课程目标

群文阅读以最大的真诚,充分信任儿童母语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为主要特征的精读教学一统天下的状况,通过全面的阅读指导,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引领孩子的阅读生活。构建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四、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群文阅读教学是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简单的说,群文阅读教学通过多个文本形成一个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可以有效地参与进来,在参与过程中把握语文能力,把知识与自身的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能够多方面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2、群文阅读教学丰富和完善了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知识的单元教学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在课内外开展精读。课外的理解和拓展,为大量阅读搭建了课内平台。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理解,而是能够通过多文本从不同层次、

不同角度看到同一事物或问题,形成强烈的思想张力,极大的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教学效能。

3、群文阅读将课内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在教材之外还有那么多好的篇章值得他们探索,自然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这是一个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过程,学生身心得到解放,心灵得到张扬,极大的成就感会因此而产生,吸引他们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4、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过去人们批评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确实如此,如果只孤零零地进行一篇又一篇的阅读教学,就很难形成学生系统的知识结构,而“群文阅读”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问题。

5、群文阅读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考验,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语文知识,还要博览群书,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要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理念,视学生为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群文教学,就是对教师素质和教学境界的提升,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群文阅读课程实施方案

教材中的课文,主题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尽量选用了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也包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

例如说明书、广告、手工制作图示等。还尽量选用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

为了让儿童有丰富的阅读积累,群文阅读课程采用了“单元合成、整合拓展”的结构方式,由主题单元、名著课程、认识汉字、名言佳句四部分组成,全面建构儿童的阅读体系。主题单元部分,根据儿童心灵和世界的对应关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真细致地安排了各单元的主题。入选的文章内容上有情趣,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思想的光辉、大自然的和谐和童真童趣。语言上有意味,文字有质感、有张力。名著课程所选的大都是堪称经典的名作。而在名言佳句单元,所选的名言都是经过长期积淀留下的脍炙人口的佳句。

六、群文阅读的基本课型

主要课型:主题单元阅读课和名著导读课

在主题单元和名著课程中,每个单元前都设置了精短导读,目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选文后面设置了简短的阅读提示,用于引导孩子与文本和作者进行阅读对话,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判断、评价、反思。单元后面的阅读感悟则侧重引导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或引导他们对文学形象进行多元思考,对文本空白进行补充想象等。

此外“认识汉字”部分,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乐于对汉字的起源进行探究。通过认认、读读、说

说、辩辩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探究中意会汉字的基本规律。

还有“名言佳句”部分,学生可以在课后自主诵读,但最好是老师安排一定的时间(如早读课)引导孩子诵读。并在诵读的基础上,对部分难点进行点拨、疏通,但不必要求学生每处都透彻理解。可鼓励孩子熟读成诵,但不可将其作为硬性目标。 附: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过:通常讲阅读教学,往往偏重课堂上围绕课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教学并不重视,甚至放弃了,那么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是半截子的,不完整的。

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孩子们喜欢阅读,但是不喜欢读教科书。孩子们喜欢阅读,但是不喜欢为考试而读。长久以来,学校的阅读材料主要是教科书里的范文。但从社会阅读的真实境况来看,阅读的素材、动机、目的是多元的。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阅读能不断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完善人格。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者,还要成为学生阅读的点灯人,要千方百计把学生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激励挤进课堂,抓出实效。

我这里有一些数据: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家,我们却又是人均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我们姑且不谈普通民众,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5%;阅读

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只有5.2%。而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美国的大学时怎样上的呢?不是满堂灌,不是学生“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美国大学是首先阅读,在有共同语言、共同密码的情况下进行接下来的课程。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只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它不会代替我们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更不是要取代教材的教学,它只是对教材教学的一个有力补充,是为了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

第三篇: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浅析

科尔沁区铁路第一小学高淑萍

群文阅读这一相对陌生的教学形式走入了我的课堂。这一崭新的教学形式,以其大量阅读、自由对话、深度研讨等诸多优势,吸引着我,早习惯了单篇教学的我,豁然发现原来课文还可以这样一组一组的教。在对既定教材中精读课文精耕细作的同时,还可以引入更多的活水,补充教材带来的局限性。

中高段的单元教学一般由2至3篇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组成,如何使得精读课文的教学,起到精讲精练,课内得法,而略读课文的教学则起到打开阅读视角,学以致用,得益课外的效果呢?群文阅读的出现,给我带来了启发。能否在精读课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略读课文,引入

2、3篇相应的文章,以一组课文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既涵盖了单元中的略读课文又有适当的课外拓展。带着这样的设想,我开始尝试着实施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理想是美好的,实践起来才知并不容易。群文阅读怎么上?怎样去教才能体现群文阅读特点呢?心中没什么底。我准备上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群文阅读课?拿着课本、教参翻来复去研究半天,想 以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为主题,借助阅读摘录卡形式,对课本两篇略读课文、课外的《草原野花》《丑石》进行群文阅读。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群文阅读不是阅读群文

就其名称来看,似乎群文阅读就是一组文章加以阅读,便是群文阅读,其实不然。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组合进来的文章进行一番浏览,也是不能称之为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依据教学目标,有需要的将一组文章引进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的有效阅读。群文阅读需要我们将一组课文,作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在磨课过程,我将群文阅读的数量定在了5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草原野花》《丑石》《挑山工》,认为只有一定的数量,方能体现群文特点。后来发现,限于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阅读能力,5篇文章统整教学难以完成,于是就去掉了《挑山工》一课。反复研读这四篇文章,希望能从中找出一条教学的主线。通过阅读发现,《通往广场的路》和《珍珠鸟》都是通过写一件事来给人以启示,而《草原野花》和《丑石》是借助一样事物来揭示生活的感悟。于是梳理出一条教学主线,那就是通过本组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生活启示一类文章的表达特点:以事示人、借物喻人。因此在本课预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这一组文章的阅读,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在学生赏析精彩语段以及感悟中心之后,站在一个整体角度,观察这四篇文章,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梳理出生活启示类文章两种常用的写作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一类文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还归纳出这一类文章往往有一个揭示中心的语段,有些是直接揭示,而有些文章则是隐含在内。

二、群文阅读要关注语言文字

当数量较多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容易造成阅读的肤浅化与浮躁化。如果执教老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精彩语段上驻足停留、赏析品味,则会让学生疲于浏览文章故事情节,忽略优美语言对学生内心的撞击,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得不到提升,更会在无形中培养学生阅读时不够静心浮躁的不良习惯。因此,在课中让学生交流完阅读的初步感受后,出示四篇文章描写精彩的语段,通过朗读、品味,让学生说说在这些文字中有哪些地方的描写打动了你?有哪些词句的描写跳入了你心里?预设重点引导《草原野花》片段:“野花虽然 细小,可是每一朵都那么骄傲地仰着笑脸,没有一朵花嫌自己不够美丽而拒绝开放。淡紫的摇对对花,浅黄的蒿娥,绯红的野菊……通通自由自在地开着,理直气壮地开着,它们都坚信自己是最美的。”希望能通过这段文字的欣赏,再次让学生感受这一片草原野 花的坚强勇敢,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与众不同,如“骄傲地仰着笑脸”、“理直气壮地开着”;但是课中学生关注点落到了《珍珠鸟》一课中,于是便在课堂上重点品读了这一段:“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 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虽然课前我也提醒自己要让学生在这些精美语段上驻足停留,要多花些时间进行静心赏

析。可是在操作过程中缺乏有效手段,没有很好带领学生走进这片文字,引发共鸣,浮光掠影,泛泛而过。

三、群文阅读要重视阅读策略、阅读方法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老师不可能很深很细很透地去讲析文章。一课35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要学会有所放弃。这就需要我们合理使用重点阅读、比较阅读、勾连统整等阅读策略,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跳读、浏览、略读等阅读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阅读摘记卡的形式,在课前让学生对四篇文章进行了深入阅读,重点关注精彩阅读和感悟启示:从精彩的句子或者片段中获得的感悟或者启示,借助这一阅读摘记卡,让学生快速掌握了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精彩语段重点研读,初步知晓文本内涵。在此基础,借助生活之树这一形式,让学生对四篇文章的中心进行了高度的提炼。勇气、价值、尝试、珍惜等这些主题,如同一个个硕果高挂在生活之树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归纳梳理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重,择取要点进行教学。在课中,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四篇文章的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联结点和不同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虽然课已结束,但思考尚未停止。对于群文阅读的组合原则、教学取向、教学手段等研究,还有待于我们共同探索,我相信随着实践的脚步,群文阅读这一方式定会给我们的语文课程带来更多的活力!只要坚持,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春色满园!

第四篇:群文阅读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还学生更多的阅读量。群文阅读一改传统单文本细读教学模式,在单位时间内阅读多个文本,采取浏览、粗读、略读等模式,大大提高阅读量,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2、还学生更多阅读自主权。现在的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拔高了原作者的主题思想,总在不自觉地向儿童展现一个百分百“真善美”的世界,爱憎过于分明,将"险恶丑”极端化。这就让儿童对世界的判断能力变得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灰色地带比黑白的空间更大。群文阅读需要把完整的世界还给儿童,需要儿童以他们的视角去阅读世界,而不是我们替儿童作出判断。

3、使学生阅读能够长效性和延续性。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而一至九年级(6-15岁)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认知能力的最佳时机,其长效性和延续性是不可估量的。 研究方法

1、问卷法。课题组将设计调查问卷,对我校阅读教学现状,心里的异同,对阅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的异同,学习环境的差异及影响等问题进行调查,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供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一是研究课堂教学,科研的主阵地在课堂。要充分利用课题实验基地校、班的功能,重点研究群文阅读的课堂策略。二是精选课外阅读材料。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筛选优秀课外读本。三是选取阅读议题。群文阅读需要选择一个议题作为链接各篇文本的纽带,把一组文本串联起来,师生围绕议题开展教学活动。选好选准议题是研究的难点所在。四是开展评优活动。把科研活动常态化,定期开展优质课,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训练材料及说课研讨活动,激发实验教师的参与意识与创新精神。

3、文献法。查找借用相关文献。

4、个案法。1)对学生的个案研究。每年级确定几个研究样本,通过实验前测评,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阅读兴趣、阅读水平及家庭背景等等,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学生变化及其动因,及时调整研究策略。2)对教育事件的个案研究。注意收集课堂案例,精选典型案例,进行评价分析,总结成功做法,提炼进行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问题与缺陷,提出改进措施。

5、经验总结法。大量收集教案,教学设计,课堂笔录,教学

笔,学生成绩等进行分析归类。提炼总结,筛选好的经验与做法,摸索教育规律,总结出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等。

第五篇:群文阅读课

《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语文主题丛书《张骞出使西域》、《给西部建设者的一封信》

备课人:寿光市稻田镇中心小学

李桂娴

【课型】群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戎、循、芝、妖娆、狰狞、巍峨”等23个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学习建设者们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ppt课件

学生:1.自学《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生字 2.预习《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草原》,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西部,感受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西部建设的伟大成就,下面我们学习自读课文《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和语文主题丛书《张骞出使西域》、《给西部建设者的一封信》。ppt1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一)自由读课文《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并标划自然段。考虑:这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二)课文读完了,我们检查一下生字词语学习情况:ppt2 矗立

凹眼

戎装

循着 鸵鸟 匕首 商贸 芝麻 美轮美奂 妖娆 机械 开凿 巍峨媒体

狰狞

逞凶

撕扯

效率 杯水车薪

废寝忘食

(三)刚才同学们读的真好,下面我们把认识的生字词语放到课文中,再读课文,边读边想:ppt3 ppt4 ppt5 ppt6 1. 谁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是什么?

2. 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三、默读课文,学习探讨

(一)过渡:《丝绸之路》让我们了解到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让我们对西部大开发有了的了解,让我们再读课文,考虑:ppt7

1. 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修建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集体总结。 四 、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语文主题丛书《张骞出使西域》、《给西部建设者的一封信》 完成下面三个问题:ppt8 1.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西汉和西域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2.经过西部建设者的开发,西部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3.遇到自己认为特别好的词语、句子,做好标记。

五、课堂小结ppt9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和语文主题丛书《海上丝绸之路》、《给西部建设者的一封信》,对祖国西部有了更多了解,希望同学们长大后服从祖国需要,树立扎根西部、建设西部的远大志向,做一个报效祖国的人。 【教学反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情绪调节教案范文下一篇:轻松搞定简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