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建设项目标准规范

2023-03-12

第一篇:农业建设项目标准规范

实施农业标准化 推进品牌农业建设

近年来,XX市坚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大力实施以优化品种结构、改善产品品质、打造知名品牌为主要内容的“三品”战略,品牌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先后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市)”和“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近年来,XX市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业生产基地为主体,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把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与推进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设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0处46.13万亩。

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强质量认证工作1

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行政区域和生产区域的一体化认证,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带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着力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带动能力。共有26处37.95万亩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别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1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4个产品取得有机农产品认证。

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品牌农业建设保障能力

在提升品牌农业建设中,XX市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监管要求,以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同时,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检测设备,加强生产环节质量监控,为品牌农业创建提供保障。目前,XX市已拥有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畜产品质检中心和8家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质检中心,基本上形成了以市级中心为龙头,以市场、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品牌农业经营主体 围绕畜牧、蔬菜、林果、花生四大主导产业,以培育、扶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农业品牌经营主体,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

整合现有农业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协作,支持和鼓励传统农产品、历史品牌产品的集中产区,积极申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目前,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2家企业的2个产品被认定为山东名牌农产品,1家企业的1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5家企业的6个产品被认定为山东名牌,2家企业的2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4家企业的产品商标被认定为山东著名商标。

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提高品牌农业影响力

对认定的名牌农产品,通过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及运用各种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形成了政府重视、企

业主动、消费者认知、多方合力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品牌农业输出,扩大了名牌农产品知名度。同时,积极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建设,不断提高品牌农业的辐射面。近年来,在XX市南部重点发展了蔬菜批发市场,现在年销售额达到13亿元,在北部投资4000万元新建了果蔬批发市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南菜北果”的区域化种植业布局。

完善要素保障机制,营造品牌农业发展良好环境 在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进步等项目安排实施中,积极扶持鼓励品牌农业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发改、财政、科技、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支持,努力创造条件,从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推进品牌农业建设。

第二篇:农业标准化: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标志

作者:王守臣 来源:农民日报 转载自: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重要标志。多年来,吉林省始终遵循“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必须先行”的理念开展工作,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来抓,把农业标准化作为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来抓,为新时期吉林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7年,是全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推进年,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将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三农”工作全局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通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结合。通过加强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及产出品的监管,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把2007年确定为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年”,启动实施农业标准化“六大行动计划”。即:启动实施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六大行动;建立“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市场准入、产品标识、产地追溯和信息发布”五项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执法和技术服务”三支队伍。

标准化体系建设行动 首先,建立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骨干、企业标准为补充的科学合理、统一权威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2007年,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00项,其中种植(采集)业30项、养殖(驯化)业30项、加工业40项,以满足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特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市场、检测、认证要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和帮助企业按国际标准和进口国标准组织生产,以满足外向型农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需要。其次,本着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省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区、基

地)、标准化示范企业、标准化示范市场,率先加快标准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推广和应用。在生产环节,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GAP)的实施,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合理使用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杜绝禁用农药的使用,严格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在加工环节,要组织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严格执行标准,着力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提高加工、保鲜和包装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规范操作,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在流通环节,切实加强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标识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等市场准入标准的实施,防止二次污染。2007年创建标准化示范载体50个,其中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区、场、基地)15个,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5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基地面积350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0个、基地面积100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5个、基地面积500万亩。

检测体系建设行动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开展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全方位检测工作,为实现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质量监控提供保障。2007年重点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性检

测中心1个、专业性分中心10个、区域中心9个、县级检测中心60个及速测站(室、点)50个。建设原则是以省级为主,向国家级靠拢;以行业为主,向地方延伸;以检测终端产品为主,向农业各种产品、各个环节、多项参数的全方位检测发展。

认证体系建设行动 按照农业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对认证的产品实行标识(牌)和证书管理,鼓励和倡导获得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GAP、GMP、HACCP、ISO9000和ISO14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同时,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市场叫得响、百姓信得过、竞争力强的知名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2007年培育、开发、认证各类名牌农产品200个左右。其中,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吉林名牌农产品50个,“三品”认证150个。

监管体系建设行动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市场准入、产品标识、产地追溯和信息发布”五项监管制度。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实行定点监测和抽查相结合,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二是扶持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专营超市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站点,开展自检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三是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建立完备的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逐步实行标识管理制度。四是加强对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督抽查,实行产地追溯制度,对监测合格的农产品予以确认,对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罚。五是在全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快速跟踪、监督和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对不合格产品及时公布。通过自上而下严格的监督,实现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及终端产品、包装、储运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

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行动 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源头,更是保证消费安全的关键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农产品市场按照《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GB/T19575—2004)升级、改造,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大力开展标准化批发市场创建,推进市场准入、产地追溯制度的实行,杜绝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确保安全消费、放心消费。2007年重点建立省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放心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其中综合性1个,专业性4个。

服务体系建设行动 根据各地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特别要从农村经纪人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通过他们普及标准化知识,引导农民知标准、用标准。2007年,初步培养建立起由省、地、县、乡、村(基地)五级人员组成的农业标准化管理、执法和推广服务队伍,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推进农业标准化进入新阶段,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伴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深入实施,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健全四项机制,保障农业标准化“六大行动”顺

利推进。一是建立有效宣传机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有效传媒举办宣传专栏,开办专题节目,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将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专题讲座,搞好培训工作,使宣传工作做到长期有效,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完善保障机制,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位,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建立有效的研究机制。在标准、检测、认证、信息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加强技术研究,开展国际交流,实现科技创新,不断开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贯彻实施的新局面。四是建立有效的配套机制。抓紧制定出台《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形成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确保正确贯彻实施。

作者单位:吉林省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7-3-30

第三篇: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规范化建设

总 结 报 告

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更是新修订的《农业法》的法律规定。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省、市、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县编委批准于2001年7月正式成立了。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广大干群的好评。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达标县应具备的标准。

一、推行农业综合执法成效

十几年来,农业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的成效。

1、推行综合执法,突出执法主体。推行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将原分散在各站、股中的行政处罚权剥离出来,使执法机构专司执法,规范了执法行为,解决了过去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公平现象,体现了农业综合执法的公正性。

2、队伍政治合格,业务精通。通过长时间的探索和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了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

3、规范化建设达标。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和省、市、县领导的关心和指 1

导,实现了执法体系规范、人员管理规范、许可程序规范、办案程序规范、执法行为规范。

二、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领导重视是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十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农委领导十分重视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在编制、人员、经费、设备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领导重视,依法行政意识强,在规范化建设过程中能不断思考、研究新情况,解决一些新问题。

三、组织健全,设备齐全

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于2001年7月组建,机构编制11人,是全额事业单位,有县编委正式批文、具有法人资格,编制明确和独立台帐。有固定独立、规范、整洁的办公场所,面积75平方米,其中分管领导30平方米,集体办公室30平方米,队长室15平方米。在岗执法人员人数8人:。照像、摄像、录音、电脑、打印、传真、复印等办案取证设备及桌椅、文件柜、电话等办公设备齐全。晋MNY528车辆专门用于农业执法。农业执法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能满足工作需要。建立起信息平台,内设肥料监管、农药监管、种子监管、办公室、法规培训、广告审查、信息报送等专项负责专职工作。执法体系建设上,设立了乡(镇)、村农资监管信息员,乡镇14人,村级281人。

四、制度完善,任务明确

1、承印了《农业综合执法法律法规汇编》一书。 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就是建立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造就一支合格的行政管理队伍和执法队伍,在农村普及法律知识。《农业执法法律法规汇编》一书,为了适应这一情况,将现时修改过的法律法规汇集成册,以指导我县的农业和农村工作。

2、承印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制度汇编》一书。 为了执法行为和人员管理规范。我委根据法律、法规,制订了《主办人员办案责任制度》、《农业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执法人员守则》、《考勤制度》、《学习制度》等35项制度。

3、承印了《农业行政许可及档案文书范例》一书。 农业行政许可文书是反映农业行政许可活动、记录农业行政许可过程的重要载体。制作完整、准确的行政许可文书是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的职责,也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农业行政许可行为,提高行政许可基础文书的制作水平,我队修订了此书。

4、承印了《全省农业行政执法文书》一书。

农业行政执法案卷是反映农业行政执法活动,记录农业行政执法过程的重要载体。制作完整、准确的案卷既是行政

执法人员的职责,也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为了规范执法文书的制作,我队承印了此书。

5、承印了《经营农药单位规范化建设条例标准》一本。 农药经营单位的条件建设是《农药经营许可证》审查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和《山西省农药经营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我队制订了条件标准十项内容。目的是规范经营农药行为。

6、公示许可、执法程序。

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我队在办公室显著位置和运城阳光农廉网上公示应该公示的内容。

五、严格执法、成效明显

十多年来。查办案件公平、公正、案卷制作及管理规范,办案正确率达到100%,无违法违纪现象,年均查办一般程序案件不低于10件,且两年内无错案。执法队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并报送执法信息28条以上。年内未发生执法不到位、乱作为引起媒体曝光或群众上访事件,处理的案件未被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执法大队成立十几年来,通过法制宣传普及、行政监督管理、查处违法案件等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建设达标县目标。

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九日

第四篇:农业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

再一次来到文西村农户彭著荣家,彭著荣从李子树上摘下一一个李子叫我品尝,通过交谈,了解到文西村的农户虽大部分都已征地拆迁,但剩余的农户大多数家里都种有李子、枇杷等果树,当前正是这些果树收获的时候,如何利用农业标准化,使农民增收,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农业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业标准化工作对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推动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质监部门目前和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增强农民市场观念。通过农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农业地方标准,农民群众掌握了标准,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从而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增强了农民市场观念、市场意识。

二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农业的竞争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准入证,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使其获得国家注册商标,取得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

三是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实施标准化生产,使种、养标准化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改变农民传统的粗放型种植观念,追求品质和质量,依靠科技,精耕细作,及时更新品种,严格控制病虫害的防治环节,通过科学管理蔬菜品质有所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使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标准化模式下的订单农业确保农民在生产环节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当地党委、政府、等部门的支持下,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开展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将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当前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看,我们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农业标准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足,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经营模式的惯性作用,我区的大多数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认识不足,思想保守,零散种植,粗放经营,很难形成规模;二是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区还没有制订的农业标准,标准体系还没有完全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环境标准、质量安全标准、农业工作管理标准、农业生产操作规范还不健全,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也不够,农业无标准生产的现象较普遍;三是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农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不够完善,农业标准化基础薄弱。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这既给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推进农业标准化,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创造了良好机遇。我区农业标准化建设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产品安全,做好特色优势农业项目的结合文章,进一步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四位一体”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新格局。

一是政府推动。各级政府要明确抓农业标准化就是落实“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的有效手段,就是抓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纳入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议事日程全面规划。要建立健全由质监、农林、财政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切实转变监管职能,不断加强标准体系、推广体系、监测体系建设和宣传培训、试点示范以及农业投入品整治等方面的服务工作。要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创新机制,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银行贷款等方面制定农业开放优惠政策,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使农业标准化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走向千家万户。

二是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企业是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关键。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用好用活中央、市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相关企业要不断创新与农民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合同”、“订单”农业,并采用利润返还、二次结算让利、生产要素入股分红等方式,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不断增强带动能力。

三是农民主动。广大农民朋友要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先进典型中总结经验,进行经济效益对比,不断增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动性。要积极学标准、用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科学种田、标准养殖素质。要跳出“农业就是种粮养猪”的单一结构,告别“撒下一把种子长出菜来就能卖,端一盆饲料养出猪来就能挣钱”的简单思维,树立“跑田坎不如跑市场”,“学经验不如学标准”等现代农业新理念,建设像**一样,以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田向车间、农民向工人、农村向小城镇的根本转变。

第五篇:(农业局)大力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基础2010年标良田建设总结

2010年度标准粮田建设工作总结

标准农田建设是全面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障。现将我局标准粮田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2009-2010年,旺山县共投入资金2516.7万元,建设标准农田2.3415万亩。一年来共建设田间排灌渠系89公里,蓄水池466口,提灌站6处,耕作便道61.3公里,耕作便道2.5公里;整治山坪塘35口,坡改梯495亩,改土培肥7345亩。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我县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措施

1、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在实施标准农田建设中,我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2009-2010年度我县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玉米)生产发展等项目,在项目规划设计中,我们严格执行《四川省改造中低产田土技术要点》、《四川省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等标准,努力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规模开发、综合治理,做到科学规划设计。

在改田方面,以渠系及配套建筑物建设为主,以田形调整为辅,力争排灌渠系科学配套,布局合理,能排能灌,能水能旱,排灌自如,渠系建筑物配套齐全。在改土方面,我们坚持实施坡地改梯地,努力做到台位清晰,砌筑地埂牢固实用, 土料筑埂推行了经济植物护埂(固埂)技术;地面坡度降至5度以下、梯地土层厚度达60厘米、熟土层达20厘米以上。同时,坚持山、水、林、土、路综合治理,做到坡面水系健全,沟、池、凼、路配套齐全,布局合理。

2、先进农耕农艺措施配套。在标准农田建设中,坚持改田改土与先进农耕农艺措施配套,基本达到了当年改造,当年利用,当年见效的目标,一年来在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共计生产粮食24922.3吨,较改造前增产1673.9吨,产生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良种推广。在阿英乡现代农业(玉米)发展项目区主要推广了隆安玉8号、种都100、东单80、正玉三号、正新八号、奥玉3202等优良玉米新品种,在舞台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重点推广了C优2009,这些品种在当地都表现良好,为非项目区农户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技术推广。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项目建设直接采购配方肥近800吨,大力推进了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项目区应用测土配方肥面积2.17万亩,占标

准农田建设面积的94%;二是推广乳苗深窝高产栽培技术。在五千乡推广玉米乳苗深窝高产栽培技术2000亩,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亩均增产达 80公斤;三是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主要推广农业绿色防控技术,大量配套频振式杀虫灯以及毒饵站,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大降低农残,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四是推广秸秆快速腐烂还田技术,采购合成牌秸秆催腐剂9000余袋,实施秸秆快速腐烂还田10000亩,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遏制了农作物秸秆的大面积焚烧,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强化项目组织管理。在标准农田建设中,我们坚持强化项目与资金管理,所有项目都成立了相应的项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了技术决策组、工程实施组、综合信息组、财务后勤组等,由旺山县农业局土肥站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工作,研究决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审议项目管理办法。 项目建设实施办公室: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指挥项目建设,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组织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制定项目建设工作计划、进度安排、项目管理办法、资金使用办法和审批制度,组织对工程实施、物资采购等进行检查验收,收集、整理项目建设资料并完成有关报告。

在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项目实施管理中,我们主要执行了以下制度:一是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由旺山县农业局或相关乡镇人民政府为项目法人单位,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二是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在标准农田建设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执行。三是实行工程合同制。施工单位、供货单位和监理单位确定后,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项目批文与之正式签订项目工程承包合同、设备材料采购合同、设计、监理等服务合同或协议,明确相互间权、责、利关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四是实行工程监理制。土建工程监理由具有农田建设监理资质的监理公司承担。

4、严格资金管理。在项目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意见》执行。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财务管理办法,实行专账核算。

5、严格资产管理。在项目资产管理上,项目土建工程竣工后形成的固定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由资产使用单位具体负责管理和使用。并制订规章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正常运转,发挥最大效益。

三、工作亮点

1、项目建设有亮点。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始终将工作亮点打造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先后打造了云门的锦香村、弄安村、南丫村、白虎村,高台的大营、九江等亮点村,这些亮点村的成功打造,为今后项目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了农民建设项目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年来,项目实施进展顺利,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项目建设点多、面大,实施难度大。例如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项目涉及30个乡镇,规划设计、检查验收都存在工作量大,管理困难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尽量避免这样的问题,调整规划方案,一年集中打造几个乡镇,既减轻工作压力,又容易打造出亮点工作。

五、2011年计划

2011年主要围绕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现代农业(玉米)生产发展等项目进行标准粮田建设,计划实施标准粮田建设20000亩。目前主要做好实地规划设计及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六、“十二五”计划及措施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坡改梯5350亩,田形调整14700亩,土壤培肥128200亩,排灌渠系425公里,蓄水池建设3360亩,耕作便道420公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科

学规划。根据项目实施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成片规划,成片治理;二是大力推广先进的农耕农艺措施。在标准粮田建设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腐熟还田、绿色防控等先进的农耕农艺措施,提高标准粮田的产出水平;三是加强项目运作管理。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工作,在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项目实施管理中,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合同制、工程监理制。

四、加强资金管理。在项目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意见》执行,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财务管理办法,实行专账核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问题下一篇:农业信息化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