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2023-03-12

第一篇: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基层农业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摘 要:文章列举了制约基层农业科技管理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有效改进措施,指出了农业科技管理的重要性,对阐明发展农业科技有巨大意义。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技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行,农民积极性高涨,农业产业化、绿色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潮流。因此,新的形势下需要我国广大基层农业管理部门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实施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扶持措施,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

1 农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体系不完善,专业技术不高

现阶段,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民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农业科技培训很少展开,农业科技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弱化、边缘化,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在乡镇失去了同农民的桥梁连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出现断层;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难以发挥带头作用,无法发挥整体效益。长期以来,基层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难以引进人才,新技术无法引进,现有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2 资金匮乏

不可否认,充裕的经费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经费被截留或挪用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支出,支出不合理导致使用效率低,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加之农业科技见效期长,导致高新农业缺乏政府财政支持而得不到较快发展,农业发展也难以见效。

1.3 宣传不到位

再好的农业科技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否则一切形同于无,但是也要看到,在不少乡镇土地流转还没有大规模实施,土地耕种仍然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模式,农业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加之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农民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并不高;加之农业科技管理由政府主导,对农业科技宣传力度不高,群众难以接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

1.4 产业化、规模化不高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少农民仍然固守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而部分地区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还没有实施,因此,在一些地方机械化水平还很低,这也导致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

1.5 科技骨干缺失

毋容置疑,农民期盼农业科技,而科技传播需要带头人,不少农村缺少农业科技骨干,缺失科技致富带头人。在一些农村即便有一些稍微上规模的种植户、养殖户,但是数量不多,专业程度不高,规模化不大,一般性产品多,高技能、专业化产品少,基本上是简单加工,科技含量低,深加工的少,缺乏打造精品意识,事实上,这都是科技素质欠缺的表现。

2 完善体系,科学改进

2.1 实施产业布局,推进科技发展

基层乡镇切实从自身出发,制订每个村的发展实际,实施产业布局,或重点发展蔬菜生产,或重点发展养殖业,或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使每个村都有独特的农业优势和特点,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突破,为此,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和管理部门要深入工作第一线,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扶持力度,确保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推进实施。

2.2 积极引进科技成果

只有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东西,获得经济效益农民才接受,为此,基层乡镇农科部门要勇于担当,大胆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可以作为牵线人,借助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植户、养殖户的实力,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把他们先进的技术引进来,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植户、养殖户的示范带头,做好农技推广。

2.3 培养带头人

农业科技推广离不开传播者,这个传播者就是带头人。为此,基层乡镇农技管理部门要实施科技带头人战略。要选取那些热爱农村,热爱科学技术,思想觉悟高的有志农村青年,把他们作为农业科技推广储备人才加以培养;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农业技术培训,或者送到农业院校进修,把他们培养为有文化、有专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新时期农民,通过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做好农业技术的辐射;基层乡镇农技部门要把国家惠农工程有效落实,选择好的项目和技术,选择好的示范村,树立好的带头人,通过示范带头,确保农技推广真正发挥最大效益。

2.4 建立市场,搭建桥梁

农业成果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农民才信服,才接受。这就需要农技管理部门真正走出去,为农业科技找市场,为科技成果找市场,为科技成果和市场搭建桥梁,使他们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农技管理部门可以借助于政府信息平台,建立起农业信息资源库,推广本地的农业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新的形势下,基层乡镇农技管理部门要担负起建设新农村,高效推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历史使命,积极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2001.

第二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 1 —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

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

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3参考文献

[1] 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 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3] 马桂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32-233.

[4] 徐彬,里日斥,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9-11.

第三篇:边疆县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 要]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是解决农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边疆地区农业县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普遍滞后,本文通过对文山州富宁县农业科技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44-01

一、存在问题

1.农技人员流失、离岗严重,非专业人员涌入现象普遍存在

一方面,由于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低,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晋升空间小,部分农技干部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农弃农人员增多,而同时非专业人员不断调入。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底,全县进入农技推广队伍有21人,离开队伍有37人。另外大量农技人员被抽调到非农岗位,从事行政事务,离岗、“占编不在岗”现象普通存在。特别是年轻干部,大部分都被乡镇政府或县级部门抽调,仅乡镇农技站技术员长期被抽到非农部门上班的就有40人,占在职人员的28.2%。同时,农技岗位很难引进和留住专业人才,不断有如“教师”、退伍军人、部队家属等非专业人员涌入,挤占专业编制和专业岗位,特别“人权、物权、财权”归乡镇管理后,此现象更为严重。目前,全县农业系统有专技人员159人,占在职人员的67.4%;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77人,占在职人员的32.6%。

2.队伍“断层”情况日益严重,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不断弱化

一是“知识断层”。由于科技人员获得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知识陈旧,缺乏创新,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乡镇农技员极少参加县级以上业务培训,县级大部分农技人员也少有机会参加进修和正规的培训,知识储备、更新远远跟不上发展需求。

二是“技能断层”。年轻农技人员有较新的农业理论知识,但安排到乡镇农技部门就业后,长期被抽调从事非农业工作,脱离农业实践,脱离推广队伍。随着老一代技术员退休,新老接力将中断。

三是“服务断层”。表现在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目前,实施高端技术研究的都是大学科研院校,其与基层推广、与农户相脱节,很好的研究成果因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断层”,在“最后一公里”断了线。

3.农技推广队伍不断被“弱化”,逐步“边缘化”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但大部份是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农民的扶持上,对农技队伍建设的投入却很少。农技人员工资收入长期增幅小,办公条件差,大部分乡镇农技站的办公用房已成危房,交通工具为个人购买的摩托车。另一方面,农业部门无资金,责任大,权利小,工作被动,缺少办法,难以取得显著成果,领导逐步忽视,农业逐步变成“弱势”部门,基层农技人员变成弱势群体,农技推广队伍不断“边缘化”。

二、成因分析

1.对基层农技推广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1.1长期忽视农业。对抓好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供应的重要性,各级政府都十分清楚。但在市场产品供应短期内相对充裕的今天,政府领导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大型项目建设上,放在抓财政收入上,放在容易出政绩的工作上。有的领导从内心里就认为,农业生产是其它地方的事情,本地只要埋头发展经济就行,重视农业也仅成口头重视、会议重视。

1.2认为农技推广队伍可有可无。农技推广行业的特殊性,农业技术与其它行业技术相比,在普及对象与传播方式上有很大差异。首先,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因此推广农业技术必须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尽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听得懂、做得到;其次,农业生产最终效益高低,不单取决于技术,还要受当年年景(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农户自身栽培水平、市场价格等多种不可控因素影响,这就使有的领导错误地认为搞农业“普通农民都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进而认为农业有没有技术人员指导并不重要。

2.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

富宁县是个国家级贫困县,县级财政困难,很难安排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更谈不上安排专项资金考虑农技队伍建设。现行的制度是,一切工作经费从项目中来,没有项目就没有经费。尽管农业部门也争取了不少项目,但项目资金大头都是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放在企业发展上,真正投入到“种养殖业”上的数量十分有限,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项目资金农业部门无支配权、无监管权,也就没有“话语权”,资金使用处处受制于人,有时甚至强制受制,致使农业部门在开展工作时缺乏必要的“手段”。 这是导致“农业弱”、“农业部门弱”、“基层农业部门更弱”的又一重要原因。

3.农业部门自身建设严重滞后

3.1推广体系尚未健全。我县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基本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但随着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与农产品供应状况的逐步好转,在后来的基层改革中,农技推广人员逐渐被视为地方财政的“包袱”,乡镇农技中心管理主体随意变更、管理权时收时放,推广经费一再削减,工资增长明显低于其它行业,村级机构被撤销,原有的推广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虽经努力情况有所好转,但村级机构恢复,乡镇农技站元气大伤,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保障不力、基层队伍不稳等问题依然根本性转变。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到农业部门自身建设,进而给正常的农技推广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3.2基层农技队伍素质亟待提高。随着农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基层农技队伍人员结构老化、知识技能弱化、整体素质下降,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与农民群众新的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非常突出。其主要原因与近年来产业发展变化快、农民需求变化大,但基层农技人员因经费紧张、生存困难,接受培训少、知识更新难有关,同时也与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艰苦,缺乏激励、成长机制,缺乏编制、经费、安全保障、人员难以流动更新、技术推广后继无人等因素有关。

3.3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县13个乡镇农技站,除了剥隘、者桑抓住移民搬迁工程新建外,其他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目前已是严重危旧房,部分推广站至今没有办公用房。同时,缺乏必要的办公设施、检测设备、电脑和交通工具等,更没有公用交通工具,进村入户服务全靠个人购置摩托或步行,办公条件差,效率低。

3.4激励机制不健全,工作动力不足

一是缺乏成长激励机制。过去,乡镇农技人员属“农技干部”,有“身份”,有机构与编制,在编在岗,可以交流、提拔、任用。但现在乡镇农技人员人定在乡镇,进城必考,交流、提拔、任用路子基本被堵死,致使很多乡镇农技站,无论是普通技术人员还是负责人,都觉得心里不“踏实”,感到做事再多,在社会上仍然低人一等、前途无望,因此无论是对单位、还是对个人,在自身建设、公益推广上,都很难有长远的规划与打算。二是县级单位编制限制过死,使用不灵活,长期空编。全县核定编制252人,其中县级100人,乡级152人,现实有人数236人,其中:县级站106人,超编6人;乡级站130人,空编22人。三是中高级职称岗位应用不活,高评低聘普遍。乡镇年龄结构较小,中高职称人员少,中高级岗位闲置造成浪费。县级人员年龄偏大,评得中高级职称人员多,但岗位紧缺,高评低聘,全县高级职称岗位聘用率67%、中级职称岗位聘用率42.5%,岗位闲置浪费严重。而评而聘不上又严重打击工作积极性。

四、建议

1.切实提高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稳天下平,农业是一项基础工作,农业科技人员的缺乏并非

一、两年形成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确保必要的经费通过3至5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各级政府要确实转变作风,在思想上、政策上、行动上给予重视和支持,切实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推动农业工作的全面发展。

2.切实提高对农业科技工作经费的投入

借国家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契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增加投入,新建、改建农技站,完善设施。目前,富宁县农业部门没有试验示范田,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工作的多个环节,都需要政府工作经费的支持。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让农业科技人员从想干到有条件干和要干好。要重视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立项、评审和评奖,提高农业科技奖项的比例,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农技中的才能作用。

3.完善县乡专业技术评聘制度

应结合实际完善职称评聘制度,最大限度通过职称评聘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和推广体系的建设

农业生产在加快发展,农民的需求也日趋提高,而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以前学的都是大宗粮油作物的知识,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是农业科技队伍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为此,应加强对科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业务培训,提高科技人员适应新形势下工作技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连文.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层农技推广,2014(4):11-12.

[2]黄仁跃,晏丕振.对云南革命老区县(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问题的调查及建议.农业教育研究,2010(3):1-4.

[3]徐海滨,林淑红.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思考.基层农技推广,2014(2):6-7.

第四篇: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就整体而言成效是明显的,但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种种差异,这些差异而恰恰是这些差异,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不容乐观。

1.1农业执法装备落后。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有些地方农业执法几乎是无装备,条件稍好的有辆车,有台相机,有台电脑,条件差的是一个单位几个人,一个执法证和几十种执法文书,下乡无车辆,一身便装,有的连电脑也没有,更不用说检测仪器和勘探设备这类高档仪器,提取一个需要检验的物证需要送几百公里外才能检测,执法成本非常高。

1.2农业执法人员无标识。

国家整顿着装后,农业部门只保留了植物检疫着装以后,而还有众多的在农业一线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没有着装,一身素装有失执法队伍的严肃性和威严性;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着装被取消后,老百姓和农资经营者误认为取消着装就是不能搞执法了,或者是违反了农业法律法规也不算是违法,更有甚者,当执法人员履行职务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时当事人竟说:“你们连服装都没有,我不知道你们是真执法的还是假执法的,这个证件是假证还很难说,我只认服装,没有着服装就别在这里执法。”老百姓普遍存在着只认大盖帽,不认“证”的糊涂意识。由此可见,一个执法机构还不如一个企业,现在一些规模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统一工作服,给出人一种严谨有序的认同感。

1.3农业执法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过去的农业主要是技服务,技术人才不少,现在搞农业执法就有了一个业务不对口问题,农业执法人员都是从各个农业服务单位中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的,全是半路出家行政,工作起来确实有许多困难,非法律专业人员多,在法制健全的时代从事执法工作,没有较高的法制功底是很难胜任的。再者,执法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不出证办案,大搞“人情案”也存在,由于执法水平低,从而使农业部门的执法权威难以树立起来。因此,要想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就必须大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1.4宣传不到位

一是农业部门宣传自身的职能不到位,向群众宣传不够,导致老百姓误以为农业部门就是技术推广任务职能的普遍存在。二是农业部门自身对职能认识不够,重技术推广轻执法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把两者很好地兼顾起来。三是受经费自然因素等的制约,导致农业法律法规未能及时有效向社会宣传群众对农业法法规的知晓率不高,造成一些人违反了法也不知。

1.5农业法律法规自身存在缺陷,导致本部门的权利被别的部门蚕食

农业立法比较多,与其它执法部门交叉的也很多,由于市场经济建立和逐步完善,农业法律法规的有些条款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比如:种子、农药广告的审查职能由农业部门负责,而擅自发布广告虽然违法但处罚权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这个“审批权”又有什么意义。再如:《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对“生产销售的肥料产品有效成分或含量与登记批准内容不符的”可以罚款处理;但是一些有效成分极低的或者说基本无养分的肥料也只是罚款了事,经销商仍然可以卖掉,那么吃亏的只有老百姓,为什么就不能将其没收销毁呢?总之农业方面立法不少,但强有力的不多,很多地方与现行体制极不适应。

2、解决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后,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重要,管理权和责任更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民经济的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农业主管部门行使主管权,同时也必须负担相应的责任,假如不履行就是一种失职,而失职则要受到法律的追究,而要使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正当履行职能,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就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提升农业内部的服务功能,帮助下面解决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此来保障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和维护社会的公平。

2.1集中财力武装执法队伍,不断提高农业执法监督能力 农业行政执法是一项新工作,据了解大多数农业行政执法部门都存在着装备落后现象,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一是建议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每年调拨一些资金解决下面农业执法装备问题,重点解决执法交通工具、信息、勘验取证设备,以市为基础建立一个能独立具备农产品,种子、农药、肥料检测能

力的实验室,以此来提高执法工作效率,进而提升监管能力。二是要象其他行政执法部门一样,统一执法车辆的外观标识,统一执法人员的着装,达到执法标识明显,执法队伍严谨有序。

2.2加强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执法者的基本素质 大多数农业行政执法人员都是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抽调的技术干部,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农业行政执法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的基本素质,建议省级农业部门拿出一定的经费对农业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轮训,请具有权威性的法律专家来授课,争取培训出一批农业执法工作骨干;再就是可以从高校选拨一批法律专业的学生充实到农业执法队伍中,或者通过公开招聘,使掌握法律专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执法队伍中去。同时要保持执法队伍的稳定性,执法工作骨干不能随意调换岗位,严禁不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总之,高素质的执法人员是增强农业执法能力树立农业部门服务“三农”好形象的需要,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应作为重点加以解决。

2.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业执法工作氛围 宣传是营造工作环境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宣传工作,要采用多形式多渠道抓好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要抓好对领导的宣传,重点是向各级领导宣传农业部门的职能,宣传农业执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重要性,使领导对部门的工作职能、管理程序、工作的重点性有更加深刻所了解,争取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要抓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宣传与合作,使部门之间都能了解农业的工作职能,支持农业执法工作。 三是要抓好向社会的宣传,要面向群众,面向农资经营单位,通过上报工作信息,科技下乡、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把农业法律法规和农业热源工作宣传出去,并结合“五五”普法教育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争取得到各阶层对农业执法的理解与支持。

2.4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做到廉洁执法,高效执法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好坏,大部分取决定于有没有一支素质高的执法队伍,要建立一支清政廉洁,工作过硬,思想过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法队伍,就必须从人员的选拨、培养等方面着手,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一是要对农业执法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通过考核和持证上岗;二是规范执法队伍,杜绝合同工、临时工从事农业执法工作;三是农业行政机关招聘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序、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公平公开竞争,择优录取;四是要严格按照权与责的关系来要求执法人员,严格管理,深化监督。对一些滥用职权、执法违法徇私枉法的执法人员,要坚决依法处理,决不能由于少数人而影响到整个执法队伍的形象。

2. 5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执法责任制,就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将法律法规分门别类,按其确定负责实施的行政机关,明确执法责任,以解决执法中责任不清或不作为的问题,促进执法工作顺利进行和提高执法水平。必须科学设定执法岗位,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议考核制度和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制,形成一整套执法绩效评估和奖励制度,并根据制定的制度去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一是必须明确划分行政执法机关的职权,把执法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及执法人员;二是将执法任务、执法标准和执法程序具体化,明确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使依法行政经常化、规范化;三是建立健全以部门领导承担责任为核心的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廉政勤政制度、执法人员考核奖励制度,切实做到执法主体到位,目标措施到位,保证措施到位。

2.6完善农业法制法规,增强法制法规在现实操作中的适应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农业法律法规有的不再适应现行体制的发展要求,这就有必要从事农业法律研究工作的专家向有关立法机关提出修改完善,以便增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完整性和适应性。

总之,农业行政执法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工作,虽然近些年来我们在农业行政执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些我们各级领导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和解决农业执法中所遇到的难题,为农业执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共同为农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关于农业执法过程中在法律适用、文书制作等方面存在的困惑

孙中远

http:// 北海农业信息网 2009.9.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处理假农药、劣质农药、过期报废农药、禁用农药、废弃农药包装和其他含农药的废弃物,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对违规被没收的农药,没收后作如果处理,是自行处理还是协同有关部门一起进行处理,具体履行怎样的手续,没有明确规定。

二、《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中“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要限期改进。对质量连续不合格的产品,肥料登记证有效期满后不予续展。”但对于违规被查处的肥料产品进行如何处理(如:没收或退回厂家等),没有明确规定;没有责令停止销售、进行查封或作其它处理等处罚规定;使得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对被查处的肥料产品处理方式缺少法律法规依据;往往只能将违规当事人罚了款了事。

三、农药使用对环境影响问题。农药(如除草剂)使用对可能发生的药害,漂移危害和其使用对邻近那些敏感作物会造成药害,需要多大安全界或距离等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施药人没有约束规定。随着人们依法维权意识的提高,在广大农村,不慎施药造成邻近作物受害的纠纷案件日益增多,而又由于缺少明确的施用规定,至使在处理类似纠纷案件时,执法人员缺少必要法律法规依据,很难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只能进行调解。

四、证据先行登记保存难以现场实施的缺陷。在日常的农业执法检查中,执法人员往往事先并不清楚当事人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更不清楚违法行为所涉及的相关证据是否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农业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又不太可能带队在现场检查,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印章更不可能带到检查现场。因此,当发生上述紧急情况,执法人员往往处于既要赶回机关办公地依法履行报批和盖章程序,又要立即对物品就地(异地)保存的两难处境,从而逼迫执法人员随身携带盖有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印章的空白的《证据登记保存清单》,一旦发现上述紧急情况,立即制作并送达事先盖章的《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回机关后再“补办”报批手续的变通办法。这样从表面上既达到了先行登记保存的目的,又可应付上级进行案卷评查;但用这样的变通办法取得的证据是违反法定程序的,是经不起听证会和行政诉讼法庭质证的。

五、“每日百分之三的加处罚款”难以执行到位。《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第一项规定:对当事人逾期不缴纳罚款的,处罚机关可以采取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各地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在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时一般都把此项措施告知当事人。但《行政处罚法》对加处罚款与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是否应合并使用未作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部分是否与罚款一并给予强制执行也没有作出规定。因此,当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农业行政处罚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时,人民法院更多地从有利于提高强制执行的到位率、案件的结案率的角度考虑,只对罚款本金给予强制执行,而对“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部分一般不予强制执行或者作为“调解”申请人与被执行人的砝码。多年的农业执法实践表明,“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的措施难以执行到位,给农业行政处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带来了的负面影响。

第五篇: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我市做为农业市,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市拥有抗旱水源机电井5万眼,其中大井1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大大高于全省20%的水平。拥有喷灌、微滴灌设备8500台套,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7万亩。小型集蓄水池67个,库容1682万立方米。农业桥、涵、闸数量1145个,农田高低压线路265公里,水田防渗渠道7.9公里,逐步改善靠天吃饭局面,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虽然加强了抗旱保收田建设,但仍有部分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如遇大的旱情,影响种植业生产。已建的农田水源井井房和电网不完善,管理难度较大、运行成本较高。全市灌排渠道布置杂乱无序,配套建筑物破坏严重,灌溉功效明显萎缩,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电、路、涵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足。由于地方配套难度

1 大,部分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没有完成消险加固,影响防洪减灾效果。沼气、太阳能、秸秆燃气等新能源利用还在起步阶段,不能充分利用于农业生产。仍有近7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没有解决,已吃上自来水的农户还存在水质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也影响养殖业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国家项目投入为主,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特别是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病虫害防治、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性工程,虽然我市是产粮大县,却是财政穷县,地方财政经费紧张,在基础设施投入中,地方财政匹配和农民自筹占三分之一以上。虽然各级政府都有投入,但要求群众自筹比例较大,一家一户从事生产的农民虽然是最终受益者,却根本无力单独挑起这一重担。

3、维持基础设施运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建设成效。虽然建设了一些农业科技实验场所,但科研推广经费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农业科技人员缺乏,不足需要量的一半,且非专业人员多、技术素质不高。农机合作的组织化、市场化建设成果还有待检验。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没有安排建后运行资金(现代化试点),在未落实相关管理办法的情况下,项目运转困难。

对策

2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各项政策和要求,针对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需要和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生产与服务保障并重,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以支持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向为农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市场化组织化标准化建设上转移,逐步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择优扶持的原则,重点在良种工程、科技推广、农机装备、疫病防治、生态建设、新能源、农田水利、市场建设、产业化扶持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好钢用在刀刃上,以相对少的

3 投入换取较快的发展。同时,以各级政府为主加大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等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扶持比例,减轻农民负担。

3、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新路,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改变过去主要由政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做法,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明晰产权、建立奖励和补助等制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在投入上,首先,政府要舍得投入。每年应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规模,发挥其杠杆作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担保、贴息和项目资金匹配,调动金融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财力和其他行业资本转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其次,动员大企业投入。充分利用大企业资金充裕、技术力量强等优势,引导动员企业资金、技术和人员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第三,加大对上资金争取。抓住新农村建设有利时机,加强行业部门间协调配合,把握产业投向,争取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

4 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标准粮田、农机装备、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小型集蓄水工程、灌区改造、动物疫病防治等国家和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发挥实效。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利用水平。一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一些按照传统方法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因投入大、能耗高,成本增加导致运行不畅,建议在今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利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实现节本降耗。二是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园区、推广中心、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具备熟练应用农业设施设备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三是对于一些资金需求大,维护困难,短期难完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转变建设思路,以其他方式实现建设效果,以水田防渗渠道为例,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可以采取土地规模经营、统一渠道规划、控制灌溉技术等手段,达到降低水资源消耗目的。

5、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机制。一是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探索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经营者对农民服务收费不宜过高,

5 应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收取。对于一些收益较差的基础设施,如我市偏远地区的农田水源井,在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可以无偿交由农民使用管理。二是对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运营和管理。我市的农机合作社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短期无法改变土地分散状况的情况下,以组织化带动生产规模化,并带来一定的经营收益。

二、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密山市农业人口23万人,农村劳动力人18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27万人。全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36万亩,土地集中经营面积80000亩。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程度的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逐步增强。为此,我们初步探索了土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土地流转心态较为复杂。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心态比较复杂、多变,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习惯于靠种地养活自己,担心流转土地后会

6 失去生活的依靠;兼职从事

二、三产业,农闲时从事农业的农户,都想留几亩土地来补充家庭收入,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已经脱离农业或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户,把土地作为今后生活的“退路”。不少农户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概念混淆不清,担心土地流转后,征用土地时得不到补偿。

2、土地流转还不够规范,原有流转遗留问题较多。农户间自发流转的,以口头约定、“君子协议”为主,土地流转的随意性较大,遇到利益冲突时,解决难度大。有书面流转合同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不清、约定不明、权利义务不具体、流转期满处理办法不明确等问题。同时,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档案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台账登记和变更工作还需跟上。

3、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开发保护力度尚需加大。尽管我国的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缺乏专门的法律和规定。从开发保护措施看,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产生土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产出率。但当前对大户和农业企业承包经营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大,个别群众过分地提高土地流转费,使大户感到左右为难,扩大规模、搞活经营积极性不是很高,影响土地的开发流转。

4、土地流转规模小,引进开发业主难度大。从流转规

7 模看,不少农户有多处小块田地,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流转规模小、农业收益比较低,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业主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的比较少。有的依赖性大,只想靠政府支持;有的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有的项目选择不准,品种单一,管理粗放。

推进规模经营的对策

农村经济要发展,最基础的工作是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目前,我市农业保险的范围小,农户参保率低,农业保险险种单

一、形式单调,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保险运营成本大,受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影响,保险收益不高。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必须建立政策性保险资金,设立农业再保险制度,确保农业生产有盈余。

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还可以回来种田,心里踏实。所以农民从是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因此没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

8 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抗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为农地流转提供强有力地安全支撑,才能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的尽快发育。

3、健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我市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兼业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性使他们难以彻底离开土地。因此,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积极推进多元化建设,放手发展农村第

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通过广泛施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从多方面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带动农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标。

4、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发展规模经营的认识。要帮助农民读懂政策、讲清道理,算好经济帐。指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使农民明白30年土地政策不会改变。向农民讲农地流转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之后,生产者可以从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农业生产力资源配置、先进农业科技的

9 应用等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科学种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5、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规模经营形式。创新农村经营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不拘一格。我市推广以下几种经营模式。一是业主规模经营模式。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或折股,由种养能人或工商业主进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土地量化入股,村集体统一经营模式。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组建股份合作制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6、积极培育典型,建立试点示范机制。坚持因地地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示范引导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手段。试点乡镇成立示范领导班子,以农村经管队伍为主体,组建工作小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现状,提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为试点示范提供基地,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7、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专班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须要有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挂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工作领

10 导小组,并落实专人具体抓。加强对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示范点的政策引导。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从构建优势产业入手,重点围绕“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建设,积极培育市场,打造信息平台,扶持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我们紧紧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增值转化,形成了以水稻产加销、大豆产加销、颗粒饲料产加销、豆奶产加销四个链条组成的粮食深加工产业;以山葡萄产加销、玉米产加销二个链条组成的酒类深加工产业;以皮革产加销、乳品产加销两个链条组成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白瓜籽产加销、山野菜产加销、烤烟产销、甜菜产销四个链条组成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可年加工转化粮食、牛奶、白瓜籽和甜菜等40万吨,加工牛原皮18万张,年实现产值13.8亿元,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建成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黑龙江瓜瓜叫、黑龙江龙兴制革),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68 万亩,畜牧业奶牛养殖基地达7307头,肉牛养殖基地达10万头,绵山羊养殖基地达11.8万只,带动农户2.4万户。

1、产业规模偏小。我市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优质粮、

11 油、养殖等,发展都不错,但形成规模的屈指可数,产业规模偏小。如畜禽养殖业,农民还普遍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小农意识形态;蔬菜种植仅停留在每家每户几分自留地的面积,没有形成商品蔬菜基地,没有形成产业效益。

2、缺乏品牌经营意识。我市虽是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市)、绿色食品开发示范县(市),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市)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而目前我市农产品经营的总体情况还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缺乏市场经营和品牌带动意识,产品难于走向市场,竞争力不强。

3、缺少资金、信息和科技服务。由于农民家庭资本积累有限,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壮大普遍受资金“瓶颈”制约,更难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仅仅依靠政府支持远远不够,金融服务缺失,必然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能力较弱,比如在科技服务、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应用和市场供求信息等方面,还不能提供全程的配套服务。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规划部门和科研单位,认真研究全市农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结合各乡镇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1-2个优势农产品,制订具体的发展规划,打造优势产

12 业,集聚优势产业形成优势经济。如山区乡镇重点发展林果和药材,市城周边乡镇重点发展“城市农业”(蔬菜),滨湖乡镇重点发展水产养殖,“沿路”乡镇结合林业“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发公路沿线的低坡地和荒山荒坡,重点发展生态林果业。

2、突出重点,做大基地。围绕重点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着力打造果业、水产、蔬菜、药材、畜禽、优质粮油特色产业基地,以基地的壮大促进龙头企业的扩大发展,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生产同类产品的 “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包括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连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千家万户与一体化经营的有效对接,达到“农户联基地、基地联企业、企业联市场”的效果。同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力度,优先投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在项目申报、基地设施改造上,重点倾斜基地和种养大户。

3、抓住关键,做强品牌。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产前农资、产地环境、产品质量认证,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绿色、有机食品的品牌申报注册力度,尤其是加大原产地商标的注

13 册力度,培育开发一批品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实现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壮大基地的良性循环,使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地生效。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重点予以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4、更新理念,拓宽思路。坚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出农村繁荣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三农”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型农业战略,用项目建设提升农业,主动对接农业发达地区、科研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的内涵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扩大招商领域和范围,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跟踪、落实、管理与服务,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和开放度。

5、通力协作,搞好服务。整合资源服务,强化部门协作意识,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平台。金融部门大力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在信贷政策上降低门槛,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农业、科技、水产、林业等部门,建立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的定点联系制度,积极开展产销信息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服务。落实各部门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的政策服务,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监督约束和服务等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女职工委员会岗位职责下一篇:农业建设项目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