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教师成长道路上的基石

2023-02-28

曾几何时,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 一位是宫本王藏, 另一位是柳生义郎, 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 柳生拜师学艺时, 问宫本:“师傅, 根据我的资质, 要练多久, 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回答:“最少要十年。”柳生说:“假如我加倍苦练呢?”宫本答道:“那就要二十年了。”柳生一脸狐疑, 又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 夜以日继地苦练呢?”宫本回答道:“那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柳生非常吃惊, 问:“为什么?”宫本答道:“要成为一流的剑客, 必须永远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 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两只眼睛却死盯着剑客的招牌, 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柳生听了, 当场开悟, 最终成为一名一流的剑客。是的, 如果把目光全部放在了外界的因素中, 而不好好地看看自己, 又怎么能知道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又怎么能获得快速的成长呢?

纵观教学, 我们不难觉得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喜欢“人云亦云”, 看到新鲜的经验理论, 都不假思索地将其“全盘”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结果不仅起不到良好的作用, 甚至事与愿违, 成了名副其实的“四不象”。古人云:“思而不学则罔。”思广则能活, 思活则能深, 思深则能透, 思透则能明。本文就反思这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长的必需的法宝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备课时要反思

许多教师备课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 第一件事就是将参考书或教案全部看一遍, 然后将整个教学流程稍微记一下, 上课的时候赶鸭子似的将教参上提到的几个问题蜻蜓点水般解决一下。偶尔学生发表的意见与教参上不一样, 教师便置之不理。这样的课堂只有预设没有生成, 毫无生命力可言。

王岳川的一篇文章说读书境界有三, 一是“被书所读” (不知为何读书而读) ;二是“读书是书” (仅仅是苦读书) ;三是“读书不是书” (建构思想体系) 。教师要想自己的课堂有生命, 有活力, 有创新, 备课时就要提倡第三种读书境界, 把面前的书看成是一个人, 一个有思想的人, 在同课本对话时不断地打破旧观念, 不断地反思。

2 上课后多反思

一位名人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课后反思,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高。在教学实践中, 课堂一旦放开, 真正活跃起来, 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 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 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

教师要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 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败进行分析反思。如记成功之举,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记教学机智把这些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智慧的火花”利用课后反思去及时捕捉, 不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也不再令人遗憾不已;记学生见解, 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记再教设计及时记下教学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3 听课后重反思

不少青年教师都意识到听课的重要性, 不管什么地方有课都不惜任何代价去听, 每年听过的课不计其数, 但自我提高却微乎甚微。听课不应简单机械地模仿, 而是要懂得如何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加以总结, 使之为自己的教学过程服务, 以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听课最关键的是勤反思。青年教师在听课前应首先研习教材, 把握教材的编辑意图、组织结构和重点难点等。同时, 还应明确听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经验、掌握教法的过程, 更是对教材的内蕴进行深入发掘的过程;课后更要勤于总结, 敢于交流自己的反思。听课要听出特点, 进入“学生”角色反思, 进入“教者”角色反思, 进入“指导者”角色反思, 进入“管理者”的角色反思, 要不断地从多种角度进行反思, 抓住实质。

4 说课中促反思

在说课活动中, 通过教师对教与学过程设计的全面阐述, 就有可能从教学理论的高度来审视和反展备课中的种种疏漏与不足, 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来完善和修改教学设计。说课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吃透教材, 更好地进行反思, 切实解决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矛盾, 最终实现教学与教研相长的目的。

尤其是在课后说课。一节课结束后, 无论是听者或是教者, 都经历了上课的过程, 心里也都有了个底。这时候再来说课反思, 彼此也都有了对照。其实大多数听课者在听教者的教学设计时不会产生共鸣, 只有当教者的说和听者存在脑中的实际对号人座时, 共鸣才会产生;另一方面, 在新课程的今天, 听课者在听课时更希望得到的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因为这些比之一些口头的空谈更能运用于教学, 况且口头的空谈, 在书报上已是司空见惯。所以, 说课要课后说, 更要说得失。尤其是做得不够的地方, 要敢于去说。但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自己的失败的确是要勇气的, 但如果教者能够鼓起这个勇气, 也将得到大家对勇者的回报。

5 评课时求反思

特级教师徐世贵老师认为:“评课, 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 并且能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科学正确的评课能较好发挥应有的功能。”在平时的教学中, 评课后上课教师再次反思自己的新行为, 再进一步的修改设计方案进行上课, 最后再次进行讨论, 在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 在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评课时要广泛征求多方意见, 尤其是一些批判性、建设性的观点。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一次“西湖之春全国新课标新教法”阅读教学观摩会上, 一位老师为与会者上了一节《詹天佑》。稍后, 张老师自己整理的课堂实录由“人教论坛”转移至“教育在线”, 一时间众说纷纭, 贬褒不一, 掀起了不大不小的争议波。该老师并没有逃避这些具有穿透力的批判, 而是坦然地认真总结网友的意见, 将这些让他欢喜又让他忧的意见汇结下来, 并做了理性思考, 把自己的想法发布在论坛上同其他老师一起探讨学习, 不断地改善此课的教学。

总之, 反思行为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视角, 那就是在实际环境中通过对实践的反思进行学习和获得专业知识。对教师来说, 职业发展就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学习, 而反思实际上就是核心, 与职业本身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摘要:教学反思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与要点, 通过教育教学中的细节, 在教学常规方面, 特别是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上给出自己已有的实践中的反思, 分析当前教师成长与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素, 说明反思是教师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奠基石。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常规,专业成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有效途径的探究下一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