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论文范文

2023-09-16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反思;对策

新课改对政治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有了新的要求,其中教学过程反思就是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提高政治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专业技能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教师通过反思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探究,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从而提高高三复习的质量。

一、当前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现状

对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并不陌生。众多中外学者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1989)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指出,“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可能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称道的是,国内学者在十余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理论探讨不断更新,实践操作也与时俱进。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现实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时间紧,高三年级教师大多为了反思而反思,存在形式化、模式化或思而不改的现象。

二、高三政治教学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本市部分中学政治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

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而反思,大多只是在课后随便总结几句话而已,没有真正对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反思。

2.对高三教学反思的认识存在偏差

很多教师认为,高三时间紧,任务重,没时间也没必要进行反思,把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求看成是学校的硬性任务,导致对反思缺乏激情,或反思时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缺少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的反思。大多数教师仅仅反思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而没有深入寻找获得成功的因素和导致不足的原因。

3.在反思的过程中,个体反思现象比较普遍,缺少集体的反思

高三复习文综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是非常紧密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之间如果缺少互动交流,没有集体反思,学科之间的反思就无异于打游击战,各自为政,其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4.未形成反思的环境,反思的氛围不浓

学校在教师教学反思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没有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充足的设备。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大多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成绩,忽视了教师教学的过程和质量,这就使多数教师为了出成绩而忽略了对不足的反思,或者反思流于模式化、形式化,想思不思的现象时有出现。

5.缺少能让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走向“更高教学水平”的渠道

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之间,教师的反思缺少交流,各自为政,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教师的反思与学生的学情反馈无法有效统一,使得实际的教学成效降低。而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治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没有一个有效的反思渠道。

三、解决政治教学反思出现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高三政治教学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对应的五个方面去探讨解决的对策。

1.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的教学反思

缺乏制度管理,使教学反思无法常规化,容易使教学反思流于形式。制度化的教学反思应该是学校、年级、教研组、备课组、个人等多方面系统化的过程。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应该统筹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使各方面工作协调有序地进行。更关键的是要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评价中,要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中体现教学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年级主要起到监督和记录的作用。而具体的组织工作由教研组负责。备课组则要落实具体的教学反思,组织好组员对教学内容、学生课堂学习的反应进行有效的反思。同时,备课组还必须加强同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交流,通过学科交流反思来提高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高三政治学科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系统的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效的反思,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提高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

2.加强集体反思和学科之间的反思

在反思的过程中,个体反思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缺少集体反思。高三年级的复习,文综学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文综成绩的好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提高文综成绩就成为文科教师的重要使命。而要提高学生的文综成绩,重要的是做好文综教学的反思。只有改变目前文综各学科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象,加强备课组成员之间,政、史、地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有效提高文综教学的效果。

3.构建教学反思的环境和氛围

要形成教学反思的环境和氛围就要使教学反思常态化、制度化。学校可以制定一个具体的教学反思时间表,使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更好地结合,真正达到反思的目的。年级组应组织好本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学反思,根据时间表使年级的教学反思常态化,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环境和氛围。

4.挖掘能让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走向“更高教学水平”的渠道

高三年级的教学对于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反思平台,高三年级政治教师应利用好学校提供的反思平台,备课组成员应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在集体备课后的反思中应与历史、地理等学科进行有效的交流,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进行课后反思时,应该邀请部分学生监督反思的过程,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角度更好地看到问题所在。

总之,加强高中政治教学反思,特别是高三政治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政治课堂的时效性和提高学生的政治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改变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错误认识。要让教学反思成为常态,让教学反思真正发挥其魅力与价值。

作者简介:吴周民(1979— ),男,福建漳浦人,中学教师一级职称,福清一中教师。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水平关乎高等教育的品质,特别是对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教师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反思现行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实践,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评价的理念,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兼顾规划、过程与结果,构建兼顾学校整体定位和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发展型评价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品质提升的应有之策。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 教学评价 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其品质更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与其相关的教学评价体系则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对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教学质量更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教师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当前,教育部正积极推动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实施,要求高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自评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对现行教师教学评价的实践进行反思,逐步构建起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内涵剖析

教师身在教育实践的第一线,其教学实践行为(包括教学的态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决定着教育的成效。早在中古世纪的欧洲大学,学生直接向教师缴纳学费,将教师薪资与教学直接关联,形成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雏形。目前,世界各国均将教师教学评价作为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的政策之一,更是将其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绩效表现的可行机制。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是以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为评价内容,搜集、组织、分析并描述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与活动,进行教学活动成效及原因的价值判断,目的在于为学校提供教师绩效奖惩的依据,并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协助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教学评价制度的广泛推广和深入实施,高校对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内容及方式方法等不断深化和拓展。

1.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

Kuligowski指出,目的不同,会导致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在制度设计和具体实施上的差异,因而评价目的的界定是教师教学评价的核心基础,关乎教师教学评价的指标构建和方式方法。

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可以归纳为总结性目的和形成性目的,其中基于总结性目的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绩效考核,以此判断教师教学工作的表现,并作为教师聘用、薪资决定的依据;而基于形成性目的的评价则更侧重于厘清教师教学工作的得失及原因,以此激励教师改进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并根据教师教学工作的不足提供支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概括两者的差异性(见下表),总结性目的遵循的是科学管理理论和绩效管理思维,采取科层化、垂直化的管理模式,由行政管理机构实行标准化的、权威式的过程管理和控制,对被评人的过往业绩进行判断,并作为评聘、奖惩的依据,被评人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是强加于被评人的一种外在压力的管理过程;而形成性目的则遵循的是动机需求理论和专业成长思维,采取自主性的、水平式的组织管理模式,由教师学术组织实施的沟通协调和对话式的管理过程,对被评人的教学工作进行规划和引导,协助推进被评人的专业成长,被评人往往是主动参与的,是一种以被评人的内动动机和专业成长的需求为导向的管理过程。

从欧美国家的发展历程看,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注重绩效管理到九十年代兼顾专业成长和绩效的考量,越来越注重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

概括相关文献研究,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往往都是依据教学过程区分为教学前的投入、教学中的过程及教学后的反馈三个层面。如Cangelosi将教师教学评价的內容分交互作用前阶段(教学准备)、交互作用阶段(教学过程)及交互作用后阶段(教学结果)三个方面;Alok将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区分为“课程组织”、“教学品质”和“评量与反馈”三个层面。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教学评价内容的三个层面往往会具体细分为相应的指标。如教学前投入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进度的适当安排及教学资料的准备等;教学中的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式、教学态度、教学的责任心及教学的互动沟通等;教学后的反馈则包括教学的效果与教学的满意度等。

3.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从评价者的角度来看,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包括自我评价、同侪评价、行政评价、学生评价等多个侧面。自我评价强调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表现进行反省,使教师认知其教学的优缺点,并加以改正,这一方式彰显教师教学评价的主动性和专业自主,但在实践中容易流于表面,导致准确性、客观性的缺失;同侪评价强调以教师的专业立场进行相互评价,有利于教师之间教学知识经验的分享,激励同侪之间的教学交流和教学支持,但同侪之间过于紧密的联系会造成评价的主观偏颇;行政评价侧重于自上而下的教学管控,按照既定的标准规范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单向评价,易于操作实施,但教师的教学自主性较低;学生评价是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教学表现进行评价,通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通过结构性或非结构性的问卷调查或座谈的方式实施,大多数研究表明,学生评价是目前最重要、最直接的评价方式,赞成者认为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对象,对教师教学工作有着最深刻的感受与反应,反对者则认为学生出于自身偏好的考量及认知的不足,对教师教学优劣的评价容易受过多主观因素影响。

方式方法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评价实践的一个趋势。Arreola指出,良好完整的教师教学评价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方法,整合多角度的信息资料,并根据不同评价方式方法和资料的价值进行权重衡量,充分发挥互补功效,避免单一评价的偏差,从而使教师教学评价实现客观、公正的效果。

二、现行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反思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从1985年开始,以课程评估为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为辅,以服务于学校教学管理为目的,根据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经验,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态度等进行评价;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制定以教师教学技能、教师专业知识、教风、教师教学态度和师生互动等五大维度为内容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各高校得到广泛推广和实施;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各高校聘任教师要以教学工作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障体系,这使得教师教学评价工作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更突出,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工作的普遍实施。

当前,各高校均将教师教学评价的实施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1.评价目的过于侧重于对教学的管控

各高校普遍将教师教学评价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标,与教师的评聘、奖惩直接挂钩,从规范和成效的角度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和控制。一方面,在教师教学评价的体系设计和具体实施上,不能充分体现诊断、协助改善教师教学的功能,过于强调考核和评判,缺乏沟通与反馈。另一方面,教学评价过于强调规范,使得教师教学逐步产生功利化的教学态度,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不利于教师教学的专业成长。

2.评价内容缺乏差异性

在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高校存在同质化和标准化的趋势。一方面,同质化的指标体系导致教师教学评价无法客观反映不同类型高校发展定位的差异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标准化不能充分反映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差异性,而且在统一标准规范下,教师的个性无法得以尊重和展现,使得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校教师感受到更多的是规范标准的“枷锁”带来的工作压力,而不是个性化的教学激情展现的工作活力。

3.评价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当前高校在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师教学评价方式方法,但总体上主要侧重学生评价和行政评价,自我评价、同侪评价尽管也有涉及,但流于形式,且在总体的评价体系中并没有得到重视。一方面,普遍重视学生评价,体现出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但实践中学生评价的局限性非常突出,特别是学生评价容易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师教学的严厉程度、教师的外在特征(如年龄、职务职称,甚至外貌等),且随意性较大,这也使得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迎合学生而弱化专业学习引导的教学本质。另一方面,行政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包括院长、系主任等行政人员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及相对专业化的教学督导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更侧重依据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往往重检查,轻指导,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评价往往容易造成教师的抵触情绪。

评价方式方法的单一性问题并不是评价主体的单一,而是各种评价方式更多的是片面的、割裂的,不能起到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的协同效应。

三、完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具体建议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一发展定位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应重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

1.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应与学校整体发展相结合

高校发展定位和发展资源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教师发展的方向和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因此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应视为学校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只有将教师教学评价与学校的整体发展定位相联系,纳入学校整体运行的重要环节中,教师教学评价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必须进一步明确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定位及特色,规划设计相适应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使教师教学评价兼顾教师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的需求。

2.教师教学评价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教师教学是一个不断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完善教学学术、累积教学经验的实践过程。因此,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除了总结教师以往教学工作表现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评价过程,协助教师厘清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所在,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包括教学资源的支持、教师教学进修的安排等,逐步强化教师教学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应保留弹性以尊重教师个体差异

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应的也需要不同背景、不同个性教师的存在。因此,在设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时,既要寻求评价的一致性标准,更要考虑教师的个人发展与个性差异,保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使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背景的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循着自身确定的发展目标积极作为;教学评价体系不应成为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限制,成为削弱教师个体发展特色的枷锁。

4.教师教学评价应发展客观的学生评教机制

尽管学生评教机制备受质疑,但仍需肯定的是,学生的意见仍是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表现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时,应持续对学生评价机制进行检讨和评估,不断改善学生教学意见调查的缺失,积极尝试推进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探索多种形式的学生评价方法,进而建立一个公平、客观、即时的学生评教机制,全面、具体地呈现教师教学的工作表现。

5.教師教学评价需增加专业人士的参与

无论是自我评价、行政评价,还是学生评价,均可能因评价主体的个人情感或偏见导致教学评价的结果出现偏差。因此,在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中,要引入处于客观立场的专业人士或专业机构参与评价,包括对现有教学督导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使其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引入校外专家人士或专家机构等,以实现教师教学评价的客观与公正。

6.教师教学评价应兼顾规划、过程与结果

一个完整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前的制度制定和规划设计、评价中的过程实施及评价后的反馈和结果运用。教师教学评价的实施是一个连续性的、系统化的过程,应是一个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提供支持、改正问题、持续改善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过程。特别应设立后设评价机制,通过对评价实践的持续检讨,进一步深化教师教学评价的内涵,修正和完善教师教学评价的实施程序,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评价的质量和效能。

参考文献:

[1]Kuligowski,B. A. F. A study of teacher evaluation criteria,processes,and outcomes in North Carolina and Tennessee[D].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NC, 1990.

[2]Cangelosi,J. S. Evaluat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M]. New York, NY: Longman, 1991.

[3] Alok, K..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an instrument and a development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11,23(2):226-235.

[4]Arreola, R. A.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faculty evaluation system: A handbook for college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 on designing and operating a comprehensive faculty evaluation system[M]. Bolton, MA: Anker Publishing Company,2000.

[5]刘丹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6]王强.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

[7]戴瑞亮.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8]党晶.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学生评教的实证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3(3).

校级教改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的探索性研究”(A-3004-13-007)。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3篇

[背景呈现]为加强写景散文的教学,把《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山中访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等文结合起来考虑,除写景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本文来考察学生对写景散文特点的掌握与运用,以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语言运用能力。

[教材解读]《四季的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是《枕草子》(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第一卷的第一段內容,文中的艺术感受方式和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作者用细膩笔触再现视觉形象,表达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有了一定分析、欣赏写景散文的能力,但许多学生运用起来不一定准确、灵活;虽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粗读和初读上,思维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补充本课內容,借助本课学习使学生达到理解和写作写景散文的能力。故学习本课重在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維,激发想象力,发展个性。

[达成目标]学习、鉴赏作者用细腻笔法再现视觉形象,表达真切感受的写法;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关。

[重、难点]重点: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结合起来,感受细腻的散文笔法,进而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挖掘文中深意。

[教学准备]教师结合文章內容设计制作课件;学生课前收集与四季有关的好词佳句或音乐。

[课时]一课时。

[纪实]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

生: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从头到尾都给人以希望的感觉,小草钻出,花苞待放,都给人以蓬勃向上的美。

生:我喜欢夏天。可以在夏天做各种运动。夏天里还有鸟叫虫鸣。

生:我喜欢冬天。虽然冬天给人的感觉是万物凋零,但冬天有一种特别的美。冰清玉洁的美,圣洁的美。

师:春天给人以生机,夏天给人以热情,秋天给人以丰盈,冬天给人以沉静。作家们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四季。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徜徉在四季的美景中,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

生:愿意。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配乐诵读。)

师:不知能否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我请同学们看屏幕继续欣赏。在读课文时找到最喜欢的句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一会儿展示给大家,好不好?(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生:我最喜欢夏季文中呈现出的固态美,画面中又呈现出萤火虫泛着微微的光,由静态的美中又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师: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生:我最喜欢春天这一段,它通过云彩色彩流动的变换来表现春天的气象。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生:我喜欢夏天这一段,尤其最后两句。在漆黑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飞舞会给人一种诗意美。

师:富有诗情画意的美。

生:我也喜欢最后一段的后两句,看到雪就会想到和小伙伴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师:我们曾经历过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日的黄昏,冬季的早晨,但我们很少像作者那样,用细腻的笔法传达真切的感受。怎样才能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呢?这节课我们采用体验式学习,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录像师,用文字模拟录像并制作脚本,看屏幕上的要求:(屏幕出现要求,如下:

1,陈述人用填空方式陈述成果:根据这一段对____的描写,我们按____的顺序,抓住了它们的____特点加以录制,为使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并真实地再现作者当初感受,我们还加入了____以使这种感觉更真切,引起共鸣;也可结合板书陈述。

2,描绘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再现他们带有鲜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在描述的同时,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把设计好的思路写在黑板上。

4,其他同学聆听并对其进行质疑或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以激发每一位同学思考及参与合作的意识。)

师:我们在体验学习时,自由组合成春、夏、秋、冬四组,每组合理分工,制作脚本,体验开始。(学生自由组合、分工、讨论。)

师:各组基本完成,先请各位同学在组内演习,组内指导完善,执笔人请上讲台,展示板书。(学生展示、讨论,各组执笔人板书。)

师:那我们按四季的顺序来,有请春季这一组。

生:这一段通过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下面我们采用配乐的形式来体现春之黎明的美,下面有请××同学用文字摄制壮美的黎明。(掌声。)

生:天与海深蓝一片,波涛滚滚。这时天边冒出红色的尖,渐渐地泛白,黎明即将到来,突然红光跳出了海面,云红了,海也红了,大海不安起来,荡漾着。(口技:风声。)这时一个火球缓缓升起,海面红了,太阳升起来了。整个天、整个海都红遍了。(描述人说的同时。《春之声》音乐声起。)

师:让我感受到了春天黎明的壮美。现在有请夏天一组。

生:本段通过对夏天夜晚的描写,写出了萤火虫翩翩起舞的景色最美。下面请××同学详细介绍。

生:一个漆黑的夜晚,镜头慢慢转向天空那几颗泛着点点微黄的星光,给人以高远与深邃的感觉。镜头再由空中转到陆地,十分宁静的夜晚出现了几只萤火虫,使安静的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

生:这时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细雨,伴着沙沙的细雨几只萤火虫打着它特有的小灯笼飞来了,微微的黄光在细雨中越发朦胧了,这时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一种迷人的气息。夏天这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美,一是静态的美,一是动态的美,萤火虫的设计是点缀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笔。

师:描写得很具体。好,现在有请秋天一组。

生:在秋天的黄昏这一节中,以时间的顺序写夕阳映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夕阳映照西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归鸦和大雁的感动,夕阳西沉是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风声与雨声使人心旷神怡。

生:(配乐萨克斯曲《回家》)镜头中出现夕阳快要落山的情景,此时梦幻式的虚光中依稀可见人们急匆匆回家的身影,乌鸦嘴里叼着小虫快速地扇动翅膀飞回窝里,等候许久的小乌鸦看见后快活地叫着、喊着,不停地扇动着稚嫩的翅膀。镜头慢慢转到空中,天幕中出现黑点,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列大雁,他们时时变换队列。队形虽是不断地变换,但无一只掉队。渐渐地大雁飞出了镜头,此时镜头只有日落山头,绯红渐渐隐退,深蓝已悄然来临,一阵秋风吹过,掀起落叶,仔细听落叶沙沙声中伴着蝉鸣、蛙叫,此时镜头由远及近,最终聚焦在黄绿相间的叶子上的蝉。

师:好,有请冬天一组。

生:冬天最美是早晨,从视觉的角度以动静结合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清晨到正午不同的美丽景色,写出了雪的静、白、美,下面请××同学做详细描述。

生:本段主要抓住冬天的晶莹剔透与洁白的特点。首先全镜头点染冬季的早晨,在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小木屋,被环抱在黑青的松树中,还有皑皑白雪。天上飘着轻雪,松树的尖已被染白。镜头转移到空中,树顶上的太阳似乎很吝啬,只有些许的光,镜头回至地面,这时一个女子手捧着暖和的炭火从屋里走了出来,穿过廊下,抬头望着天,看着无数的小雪花如同水晶一般纷然落下。镜头中出现远处的山、冰雪、天空。阳光折射出雪的晶莹,山的朦胧,天的洁净。镜头对头顶的正午太阳进行特写,再转至炭火盆,盆中只剩下少许的炭火和白灰,以及淡淡的炭火的烟徐徐升向天空,以动写静,满溢着冬的充盈。

师:四组已展示完成果,现在请所有的同学,对其板书、陈述、描述解说进行质疑、点评,可欣赏、可建议。

生:我认为(春天组)本组跟其他组比,我们所描述的是散文片段,摄影的专业知识少,或者没有,更没有具体的做法。

师:少了具体如何去做,只描绘美景,缺少必要的文字——摄影的术语。

生:冬天这组在录制中加入了人的活动,使景色有了灵气。

师: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使景色更加美丽。

生:正如你们所说夏天是热情洋溢的季节,萤火虫是点睛之笔,为什么不着重介绍萤光,以及它是如何运动的,它是怎样突出夏天晴朗的漆黑的夜和雨夜的特点的?

师:应抓住哪个词语?

生:“迷人。”

师:我们在用文字录制的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什么?

生:应抓住能体现事物或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加以录制。

师:同时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请继续谈。

生:冬天这组表述得很好。他们设计了一个小木屋,让我们有家的感觉。

师:大家都很有见解,各组的录制在遵循作者原有创作的基础上,都有合理的想象与创新,同学们的评价又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有没有对板书提出好的建议呢?

生:我质疑的是冬天这组的板书,从书中并没有看出有夜晚的描写,我认为不应写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板书应遵循作者的意愿,与文章保持一致,所以读者的想象以不出现在板书中为妙。

师:各组整体的活动设计有条理。在学习过程中,春天这组抓住动词及时间的推移体现出日出的动态美和色彩的变化。夏天这组注意了文中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秋天这组注重了作者原有的描述,并抓住“感人”一词进行大胆想象创新,冬天这组注重抓住雪的特点加以描绘设计,以突出作者细腻的感受。从中我们应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描写景色的形、色、声、味。

生: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写景要细致地观察。

师:我们在体验中学到许多方法,不过我还想提一点我个人的看法:秋天一组围绕“感动”加以录制,通过乌鸦哺育幼仔来体现感人的亲情,通过大雁队形的变换来体现感动,但这种感动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不断变换队形?

生:不掉队。

师:那头雁为什么不断地变换位置?

生:轮流休息。

师:这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精神——

生:团结、合作。

师:对,是团结合作的精神,更是一种关爱。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去体味。

师: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广阔的天地,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大屏幕展示习题:

用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好段来描绘四季,或谈对四季的感受;

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展示四季的美丽?你能在本篇的启示下回忆一下吗?)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用三言两语来进行创意写作。(几分钟后)请同学们展示成果。

生:冬之美在于白雪的不凡。清晨时分,雪纷扬落下,白雪抚慰大地。无需回报,无需等待,无需规则。雪似乎从盘古开天地以来,一直是没有时间感的,最后一个到来,片片白衣飘然而至,不在乎自己旅程是否漫长,只在乎旅程是否美丽。

师:写得很美,认真观察,抓住了特征。同学们已接受了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在这一节课中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吧! [大屏幕出示以下问题: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可以从知识、学法、态度、情感等方面反思、总结。)]

生:语文原来也很有趣。

生:用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我想起了一首歌《四季歌》。(学生唱。)

师:这节课,我们散步在充满温情的精神家园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草的勃发,花的竟放,风的煦暖,雨的轻细;仿佛听到了蜂蝶的嚶嗡,流水的叮咚。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语文的生活中,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中,尽情地遨游吧!

[反思]这节课使我真正理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也终于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既有义务去深入挖掘教材,开发拓展教学资源,又有责任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意识,使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角色体验式学习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特点。它打破了单纯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限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指导写作,服务于写作,写作又实践阅读、再现阅读。

[评析]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文本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见解的自由表达是本堂课的亮点。教师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材内涵,以《四季的美》为凭借,实现了对写景散文的阅读教学和对生活体验进行独特感受的有效整合,同时检验了学生是否能将“吞进去”的知识进行“倒嚼谷”式的反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季的美》一文虽篇幅短小,但教师充分利用其特点,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了“导中激美、读中感美、做中悟美、理中品美、听中评美、写中现美、结中升美”等系列环节,并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因此,这节课不仅知识性强,趣味浓厚,富于挑战,还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评、思、议等多种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及锻炼,更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策划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

编 辑 李 莉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微观环境

邓小平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1]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紧密联系。中学阶段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反思不仅可以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而且可以完善和健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概念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各种一切条件总和。基于本文的研究视角,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是指围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针对他们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综合有利的各种客观因素,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微观环境,深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建设。

(一)家庭环境存在的问题

王充《论衡·求知》中写到“人才早成,亦有完成,虽未就师,家室问学。”把“家室问学”的育人功能提到重要地位。[2]家庭教育影响中学生思想政治的发展,然而不同的教育模式和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道德素质的影响是有差异的。首先,家庭社会过程中所传递的文化是从上一辈不断传承下来的,经历时代的变迁,有很多旧的观念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现在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事事迁就自己的孩子,导致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强,缺乏生活自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多数家长只关心中学生的成绩变化,却很少关注到他们的身心发展。其次,家庭结构的组合也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影响。如今,由于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父母离散和留守儿童的家庭激增,车祸和各种疾病的产生导致家庭人员缺失的概率也不断上升,导致问题少年的不断增加,家庭的结构的变故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甚至对的未来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人一出生就在家庭中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个人早期的社会化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庭关系是以人际关系为纽带,因此,家庭关系比任何社会组织的关系更加亲密。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其处理好长辈关系和同辈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家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会使中学生难以处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降低。更重要的是,家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会使中学生心理敏感,甚至是被一些不法分子拉拢而误入歧途。

(二)学校环境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是对中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环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意识地营造的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学校教育能够造就中学生一定的人格,发展人的个性。但是,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智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很多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度不高,精力投入较少,不重视教学的规范,只是照本宣科地对中学生进行教育,不对中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采用适合中学生教育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之风盛行,导致课堂的信息量不足,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限制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高低,忽视学生“德、体、美、劳”的发展。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学校的环境氛围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环境氛围建设最重要的部分是学风建设,学风会构成一种教学的氛围,中学生长期生活在这一氛围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一环境的影响。但是,当前学校的学风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中学生学习的氛围不浓厚,学习纪律差,对他人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考试中机取巧的现象严重,不正之风盛行。教育者在自身示范是影响中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环境力量。教师的通过良好的示范作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威信,而且激发了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了中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现在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不注意个人的行为举止,面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对待学生不和善;同时,长时间面对大量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教师也会产生懈怠情绪,降低对自身的要求。

(三)社区环境存在的问题

《论语·里仁》中,孔子主张“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3]显示了邻里道德的重要性。社区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小环境,社区风气决定着人们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社会上各种不良之风都对社区的风气造成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健康发展。目前人们的社区意识淡漠,社区居民之间人际交往关系越来越少,参与社区各项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较少,缺乏社区凝聚力和团结的风气。很多社区是比较松散的一种社会群体,没有明确的道德准则。社区环境是一种开放的系统,目前的社区道德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制度规范,对社区公共道德行为的宣传和维护力度不够。同时,大量的流动人口带来了不同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有些外来人口缺乏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转型所需要的博爱,不懂得遵守和建立与不相识的人的公共道德规,对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4]

(四)同辈群体环境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有着强烈的独立愿望和自主意识。在中学中,每个同辈群体实际上都有自己的核心人物,那些在同辈群体中说话分量较小的人,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但是又不能实现,他们自己没办法改变这种消极的现状,被迫处于这种环境下,又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中学生容易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目前,有很多青少年犯罪,并对自己的错误做法感到不以为然,青少年在自己的群体中形成的与社会规范不一致的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亚文化的盛行影响着每个处于这种文化的中学生,使他们不自觉地习得了文化所蕴含的不良思想而不自知,心理发展不成熟但是又特别渴望得到成人般的对待,盲目地去做事情而不考虑后果,会由于一时冲动做很多错误的事情。

三.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优化的对策

中学生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加强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并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需要。从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改变其重智輕德的思想,并配合学校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传递正能量,突出主旋律。

对学习和社会来说,教育对象是可控的,但是,教育对家庭状况确实难以控制的,家庭结构的变故必然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可避免的,因此,家庭和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开导,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抗压能力。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这种和谐,不仅指夫妻双方的和谐,更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孩子从小意识到平等、尊重和利他价值的存在。同时,和谐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让他们从小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不断成长。

(二)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学校教育具有渗透性,无时无刻影响中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的发展。因此,学校加强对校园环境的重视,要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宣传优良学风,让中学生不断受良好风气的影响。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中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优化校园风气。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并且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教师要爱心和耐心,在教育中善于发现每个中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避免过去教育中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等缺点。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题材,寓教于乐,创设生活情境,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枯燥的理论以趣味式的方式讲述出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行举止强烈的道德和行为的示范作用,给中学生树立好优秀的表率形象,在与中学生交往、交流过程中,不断地用良好的道德素养去影响中学生,中学生教师也应该寻找教学过程的兴奋点,激发自己教学过程的创造力,努力克服自己的职业倦怠,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社会风气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优化社区风气首先要加强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仅可以营造一种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还可以加强邻里之前的沟通理解,促进社区道德建设,这对社区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全规范化、制度化、优秀的机制保障有利于社区成员的良好发展。加强社区的公共道德规范,不仅需要通过教育对社区成员循循善诱,提升社区成员的道德水平,同时也需要依靠制度对社区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公共道德制度建设,可以强化公共道德的监督,使社区成员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自身的管理,形成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同时,社区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树立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集中社区居民的智慧,为社区成员更好的生活服务,创造良好的社区生活氛围。

(四)营造良好的同辈群体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正视和尊重同辈群体的存在,并对其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使同辈群体发挥积极的作用,克服同辈群体的消极作用。要与中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充分尊重中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及时正确地引导他们,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交往理念。同时,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良好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受积极环境的影响,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使中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并对他们的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中学生同辈群体亚文化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因此,学校要善于引导中学生同辈群体亚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要为中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不断创造积极的亚文化。同时,对各种同辈群体亚文化形式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培养中学生对各种文化的分析辨别能力。

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微观环境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会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效果。陶行知认为:“环境不良,养成了许多错误习惯,从这些错误错误,必然再造错误。”[5]强调了优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对环境优化的过程是微观环境自身优势发挥的过程,对优化整个社会宏观环境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对微观环境的反思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92

[2]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5]马海燕.《城市居民社区参与问题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4):74

[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5-110

[7]常春元.《教育原理》[M].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85

[8]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

[9]梁媛.试析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及优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3):165

注 释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2]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67

[3]《论语·里仁》

[4]马海燕.《城市居民社区参与问题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4):74

[5]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67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 体育 教学 反思

由于体育课大都是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物质上、从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高中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一、根据高中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各阶段组织教学。体育教育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做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采用趣味游戏。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联系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兴趣。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后采用一些调解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在我国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学环节,学生群体在体育活动当中普遍存在缺乏竞争力的情况,这一问题情况极大的降低了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致使学生在体育活动氛围低迷的情况产生诸多负面情况,严重影响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体育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在体育竞赛活动当中充分培养自身的竞争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学生群体在良好竞争的环境中实现快速发展与进步。院校管理人员及教学工作者应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身的競争能力。针对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学工作者应正确引导学生群体在友好竞争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学习,制定不同的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篮球、足球、赛跑等,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群体的竞争意识,为学生营造优质化的友好互助的学习环境,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与锻炼。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在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重点练习的难道要求是不一致的。如高一年级的投掷的教材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力。

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高中体育课包括田径、球类、技巧、体操、武术等多种教材,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三、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强、好竞争、爱表现自己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学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好强、好竞争、爱表现自己的特点,在课上多组织教学比赛,在结束部分可让动作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演,让他们充分在同学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着眼学生,抓住教学的契机,以启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去寻觅、求索。

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针对目前的化学教学反思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提出了化学教学的反思应具有创造性、发展性、批判性、互动性、自主性等特征。化学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并就如何提高反思能力,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要成为研究型教师,首先必须要做一个反思型教师。教师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思考,才能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才能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既是学校校本教研中“反思、互助、引领”三大核心要素的基础,又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实践”两大知识支点的桥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教学反思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对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提升专业化水平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够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使教师逐渐养成对教学对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只有教学反思才能产生教学变革,只有教学变革才能带动教学的快速发展。

1化学教学反思的现状

当前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敷衍应付:一些化学教师把写教学反思(课后记、教学随笔等)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为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而这样的“反思”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要么词不达意,东拉西扯;要么摘抄文稿,权当“反思”。

(2)隔靴搔痒。部分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表层化,反思不深刻,只注意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而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作深层次反思。例如“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除少数同学外,一般掌握得还可以”,“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除个别环节外,其余都实现了教学目标”,如此等等。这类“反思”不痛不痒,它只停留在发现问题(“少数学生”“个别环节”存在缺憾)这一层面上,而对产生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未作理性化的思考。

(3)等同于教学总结。有些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别无两样,把教学反思完全写成了教学总结,呈现出的内容是对某一个教学阶段(一个教学单元或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肯定这一阶段的教学成绩,寻找不足。这类“反思”的主体成分是检讨阶段性教学的得与失,是对化学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

2化学教学反思的内涵特征

反思一词本身含有“反省”之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这是“反思”与“思考”的主要区别。换句话说,反思也就是从新角度、多层次对教学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规律,获得新的发现。

2.1化学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化学教学活动的始终,它能够通过提高教师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监控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它既是对过去教学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化学教学反思并不单纯是化学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化学教学过程的思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主要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方面的反思。因此,其实质是是教学主体不断探究与解决化学教学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化学教学合理性,不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过程。

2.2化学教学反思的特征

化学教学反思具有创造性、发展性、批判性、互动性、自主性等特征。创造性,即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化学教学,寻找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理论的支持与指导下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点,以此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其次,化学教学反思具有发展性,即能使教师得到发展。反思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促使化学教师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其中得到提升与发展。教学反思的真谛应该是教师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善于挑自己的刺,敢于正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突破自我、突破自我封闭,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高境界迈进。三是化学教学反思具有批判性,即能用批判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当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能用“不满”的心态,对教学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与提升。当教学反思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时,我们的反思才深刻。四是具有互动性,即教与学两方面相辅相成,仅仅有教的反思或学的反思是远远不够的,教与学的反思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化学教师的反思应建立在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等。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合作、互动,能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教师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完成化学教学任务,而是如何“更好地”完成化学教学任务。反思不是白费力气,而是明确指向于化学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想出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之道,并尝试不同解决方式的结果。五是具有自主性,即用自主、自觉的态度去反思。教学反思对教师而言,是一种高度自觉和自主的自我研修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工作方式。教学反思是教师职业的内需,而不仅是外来任务。教学反思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决定着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自觉地、自主地进行才有收获,靠外力作用、被动的“反思”是达不到反思目的的。

3化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化学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

3.1反思教学理念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关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需要明晰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并且尝试描述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往往是教师反思的一个盲点,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时候,教师往往更多地从客观环境的角度,从外在于自身的角度进行反思,而很少对隐藏在自身内部的、支配自己教学实践的理念进行反思,进而也很少对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进行反思。

3.2反思教学目标

许多化学知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化学教学内容中,并有意识地贯穿于化学教学过程,使其成为化学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反思教学目标,看其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反思自己之所以如此设定目标的原因,以及如此设定目标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其次是反思如何达成教学目标,为达到设定的目标需要进行怎样的教学设计,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如何进行教学。再则需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就是反思实施教学后的效果问题。

3.3反思教学过程

化学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应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要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内容方面,应反思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法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和谐的统一体。在教学方法上,要反思如何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化学现象、生活常识、实验现象等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创新的机会,并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生认知方面,应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如何设计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跳一跳、能摘到的理想状态。二是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犹如建设高楼大厦的图纸,是精品工程的第一步。反思教学设计就是要反思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扫除满堂灌、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现象,三是反思教学现象。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产生一些教师未曾想到和意识到的突发事件,教师往往会因为这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灵感要比自己事先的设计宝贵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发而至,若不及时通过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此外,反思突发事件还能使教师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

3.4反思教学状态

反思教学状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反思教学中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应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反思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是否确立,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否都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三是反思教学是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必须反思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性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和机会。

4提升化学教学的反思能力

化学教学进行深入反思,做到以研促思、以思促教,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使自身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以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反思能力

只有将化学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然后再回到化学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加强理论学习是化学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和迷茫,主要也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所至。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其实质就是教师对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历经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即教师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教师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4.2针对教学实践,把握反思策略

化学教学反思要“思”之有据。这里暂不谈对教学中成功之处的反思,主要谈对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或困惑的反思。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有些是个别的现象,有些则属共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四个策略”找根源。

策略之一:对教材质疑。出于稳妥,有时的教学是“照葫芦画瓢”:铺垫是教材的“复习题”,新授内容是教材的“原例题”,反馈是教材的“练习题”,巩固是复习材料的“检测题”……这在事理上本无可非议,可教学下来总感觉心里不是滋味。我们不妨对教材质一下疑:复习的知识是否有利于新知的展开?例题的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馈的练习是否具有反馈的功能?巩固的检测题是否灵活有趣?如果“没有”,就应当跳出教材用教材,将学生生活中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融入例题与习题之中,体现教学的生活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展现教学的价值观。

策略之二:与学生换位。出于责任心,有时的教学已尽了全力:该讲的讲了,该问的问了,该做的做了,该练的练了……这在常规上无可挑剔,可教学下来总感觉效果不很明显。我们不妨与学生换下位: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如果学生是这样,我该怎么样?是不是不该讲的也讲了,不该问的也问了,不该做的也做了,不该练的也练了?如果“是”,就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这一切,让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策略之三:与他人比较。有些化学教师的教学像“赶鸭子上架”:直观谈话、操作、演示、验证、归纳等多种手段并用。这在经验上无可厚非,可教学下来总感觉没有起色。我们不妨和他人比较一下:在学校里听一听同行的课,在刊物上看一看他人的设计,在录像中观一观名家的课例。然后反思他人的教学好在哪里?自己的教学弱在何处?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

策略之四:请名师指点。为了创新,有些化学教师追求“前沿”:创设生活的实际,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安排充足时间的实践,组织双向互动的合作……这种精神无可指责,可教学下来总感觉特色不够明显。我们不妨请名师指点一下,或邀同行听一听自己的教学,评一评得失,在“听”与“评”中“把脉”,还可请名师改一改自己的典型教案,做一做公开课展示,在“改”与“做”中“会诊”,从而使自己由“当事者迷”向“当局者清”的目标迈进。

4.3加强教育研究,撰写反思札记

一方面,进行教学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科研是对教学反思的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要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探讨新课程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探讨化学课改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使自己的化学知识、化学思想、化学意识、化学教育能力得到升华。同时,通过参与教学科研,促使教师逐步把反思行为形成一种习惯,加速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进程。教学反思贵在及时、难在坚持,勤于动笔撰写反思札记,记录化学教学中的丝丝火花、点滴感受是教学反思必不可少的。在化学教学反思中要做到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思札记可写成功之处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也可写不足之处,对课堂教学中疏漏失误之处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一个教训,提醒自己在今后教学中避免失误。还可写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反思捕捉,即时记录,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总之,教学反思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有效措施。教师只有做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于捕捉灵魂的火花,才能不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达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的理想境界。

上一篇:吉林水利论文范文下一篇:明清历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