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范文

2023-04-20

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

5、6岁儿童玩角色游戏时,对角色的兴趣比对物的兴趣浓厚,出现了一个主要角色和几个有关的社会角色的关系。由于儿童的思维正在进一步向抽象化发展,因此在游戏中较多出现用语言和动作来替代物体的行为。幼儿之间对替代物的一致认同程度提高,游戏中发生争执的情况减少。游戏的主题除了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外,还来自于影视作品。在角色游戏中能综合自己所经历过的各种生活内容,概括和创造性地再现一般的生活情景。例如我在教句型“mayihavealook?sure,hereyouare.”时,让幼儿互相邀请:xxx,please,然后进行对话练习,讲的流利、标准、响亮的,全班幼儿以掌声给予表扬,这样幼儿的表演结果显示他们不但会说,而且能配上自己的动作,表现得相当自然。于是在欢乐愉快的情境中学会了句型。 其次,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

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提起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少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书太难教了,讲了那么多,做了不少题,可最后拿到试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尽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叹,但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还是要进行一轮一轮的复习,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多考点分。

分析了近3年的历史高考题后,我对高三的教学局限性与与后期复习谈几点自己看法。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教师一味地“满堂灌”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2012年江西历史高考就考了生活中的历史知识——交通灯的发展变化。以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为切入点考历史。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交通问题)。这种考题不仅角度新,又与生活相关。

四、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现在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4、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5、关于训练与讲评问题。训练题目要遵循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设计风格符合考纲示例,以不偏不怪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为目的。具体方法是从课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上收集整理,应加强考生应试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概括精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问题。在讲评时,尤其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应多鼓励学生按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练化,多研究高考方向,总结命题规律,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紧接着进入了主教材的教学,首先运球,高运球和低运球。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继续熟悉球性,为急停急起做好铺垫。然后运球接跨步急停,再到标志物急停急起,加快学生对运球急停急起基本技术的熟悉。运球急停捡起标志筒,然后急起,促使学生学会降低重心,突破教学难点。运球速度由慢到快,再到听哨声急停急起,这个环节主要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最后篮球游戏“防守和突破’加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运用能力。通过学生的展示、评价、个别辅导及运球急停急起练习,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体验运动的乐趣。这节课,通过老师反复的强调动作要领和层层递进的练习方法,大多数的学生基本掌握运球急停急起的动作技术,达到课前预计的目标。

(一)亮点:

1、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能够利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为主教材的教学做好铺垫。

2、课堂组织流畅,层层递进,重视个别学生的辅导。

(二)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表达还不够规范。

2、学生的个性展示太少,应多让学生展示,体验成功感。

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教学思想需要, 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 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 发现问题则深思, 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 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 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 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 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 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 遥望星空, 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 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波斯纳认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 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 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 课堂环境, 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 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 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此, 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作用, 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原本是我教学中的一种随笔, 自己坚持写了多年。那时并没有谁来要求我, 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即时灵感。

许多教师对如何撰写教案中的课后反思深感困惑。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运行, 我们发现现行的教学反思的文本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是思路发散, 教师们的反思没有集中的关注点, 所以使得问题的收集显得零散无序, 教学流程的设计对教师的操作所起作用不明显等等。在书写教学反思的时候, 教师们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所规定的格式也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挥。

课后反思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如何来把握这个度, 都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发现了这样的弊端以后, 对现有文本做了及时的调整, 即不设定具体的板块让教师们填写, 而是建议大家从关注点、情境描述、情境分析、困惑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教师们可以自行设计或发挥, 给大家留有充分的自主创造的空间。本人从教学实践出发, 对教案进行反思性教学设计, 以此来浅谈自己对课后反思的几点看法。

2 反思是教师本身的提高

波斯纳认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 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 课堂环境, 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 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此, 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作用。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 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 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 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 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足) , 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 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 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 这种追问的习惯, 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 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通过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的学习, 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3 通过课后反思研究教学

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 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 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许多反思性教学专家认为, 反思性教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 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师范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 而且教师越能反思, 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

通过与教师合作性的交流来看到自身的问题, 对他人的教育、教学进行观摩、深思而反观自己, 及时调整和矫正自身的问题。教师要在课后, 写下自己的心得, 如:上课的具体感受, 存在的问题, 对课前预习的要求的实现程度, 反思解决的办法和设想, 以及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处理等, 通过以上的对事实的客观叙述, 分析积累, 使问题得以解决, 经验得以提炼和升华, 缺陷之处得以完善, 更好的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在课堂中留意反思

一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渗透了“三维目标”。二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沟通”和“合作”。三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四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抓住了重点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六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七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拓展情况。

总之, 教师的反思是一个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写好教学反思是一名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不竭动力, 所以说教师的成长应该是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的结合。要写好教学反思不仅要记成功之举、得益之处、教学步骤、学生见解, 还必须关注教学效果。

摘要: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心得, 作为研究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 反思教学细节,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怎样的评价才能激励学生?

一位教师教学37+5,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说出了很多计算方法,教师脸上闪耀着兴奋和自豪。这时候,又有一个学生举手,教师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让他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说:“老师,37+5=42,你写成43了。”教师脸上顿时暗了下来,“哦”了一声,转过身把黑板上的题目改了。忽然这位老师又想起了什么,说:“××虽然平时上课不太积极,但是今天却很细心,我们表扬他。”学生听着老师的口令,机械地“啪啪啪”,响起了几声掌声,××脸上并没有一点高兴的表情。

这是一位老师的研究课中的一个细节,我们把这个细节放大处理,组织教师反思和讨论:由此教学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一位教师在反思中认为: 教师已经认识到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但只是把它作为自己实现新课程的一种点缀,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教师在表扬的同时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味:你平时学习是不认真的,今天只是细心一些而已。学生听后的感想如何呢?因此,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或者是一种装饰,它需要时时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处处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已经不需要提醒的时候,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到我们的教学之中。

二、 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案例]课件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统计”时,一位教师创设了“给猴子喂各种形状饼干”

的动画情景。他的设计意图是:第一次课件演示,使学生产生统计的需要;第二次课件演示,学生因来不及计数而产生记录的需要,并在各种记录方法的比较中引出画“”的方法再次统计;第三次课件演示,让学生运用画“”的方法再次统计。但在课堂上,效果并没有如老师所期望的那样。有一些学生记录几个后就“罢工”了,而且在交头接耳,根本不看屏幕,显出很不耐烦的样子。

课后,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研讨和反思:为什么教师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课堂中学生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找来两个学生问了一问。学生回答:“我知道三次的饼干都一样,所以答案和前面一样的,不需要再看了。”确实,三次课件演示的情节如出一辙。通过调查和讨论,教师们在反思中认识到:这位教师注意了课件资源的多次利用,力图使学生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没有考虑到相同课件演示的“重复”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怎样的演示才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呢?教师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可以变换一个演示形式,将课件情景中出示的饼干改变形状、改变数量、改变顺序,让学生“不可捉摸”,从而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件之中。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

三、 反思有争议的教学案例,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不断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

[案例]怎样的探索是自主探索?

这是一节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课,教学内容是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执教老师出示了很多典型的分数,提问:怎样把分数化为小数?学生回答: 用分子除以分母。计算后教师再提问: 根据计算结果如何进行分类?学生很快把这些分数分为商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教师第三次提问:请你猜一猜,分数是否能化为有限小数和分数的什么有关?通过讨论和引导,学生一致认为与分数的分母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继续探究与分数的分母有怎样的关系。整节课的教学如行云流水,丝丝入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针对这一节课的情况,教师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探究目的明显,参与程度高,目标达成度也高,教学效果很好。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在这一节课中,教师的着眼点过于指向引导学生得出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的结论,学生的探索始终是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至于为什么要进行探索,怎样找到探索的方法,学生都很茫然。在这种貌似自主的活动中,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学习意识和目标,思维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培养。

吴文俊先生在谈到21世纪的中国教育时曾说过一段话: 学校所给的数学题目都是有答案的,已知什么,求证什么,都是清楚的,题目也一定做得出来。但是到了社会上,

所面对的问题大多是预先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答案。这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但要做到这一点,光靠逻辑推理是不够的。经过争论和学习,教师们的反思深刻了,认识清晰了:课堂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遇到实际问题如何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的视角从狭窄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亲自经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一篇:教育格言下一篇:教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