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浅析舞蹈剧场《十面埋伏》

2023-02-25

舞蹈剧场《十面埋伏》是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2015年精心创作的一场现代舞剧, 它一改往常大众对杨丽萍舞蹈作品民族性、自然化的风格定义, 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 具有强烈的实验色彩。《十面埋伏》以中国舞蹈为主要表现方式, 加之京剧、武术、传统音乐、行为装置艺术等多方位综合艺术语言为一体的舞蹈剧场, 是杨丽萍老师在舞蹈艺术作品创作上的一次突破与挑战。

一、人物

舞剧《十面埋伏》借助楚汉大战的历史典故, 运用舞蹈和综合性舞台艺术手段, 来分析人性深处的欲望与恐惧, 黑暗与光明。以现代元素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传统的历史人物, 将其人物抽离到现代环境下剖析当代人普遍具有的内心冲突与矛盾。作者以借古喻今的手法, 运用历史传统人物之间的恩怨纠葛来映照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的矛盾心理。通过分析舞剧中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 无疑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缩影。

《十面埋伏》中演员的妆容, 在当代观众的审美视觉下, 更能凸显剧中人物形象的东方化、神秘感。萧何作为剧中穿针引线的主要人物, 既参与又旁观, 他像是一位古今人物, 见证过历史, 也参与了现实, 以现代人的思维去审判感悟传统历史事件中的人性。虞姬作为剧中唯一女性角色却由男舞者反串, 体现着中国传统京剧文化的一大特色。作为一名现代舞者, 他灵活借用传统艺术, 通过现代舞肢体语言的表达, 将女性的柔美体现到极致, 再加之演员自身对力量的完美控制, 塑造了虞姬自身女性柔中带刚的典型特征, 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也是舞剧中更博人眼球的一大亮点。

二、舞蹈

舞剧《十面埋伏》主要以肢体语言--舞蹈动作作为表现手段, 让观众直观的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该剧中不仅以现代舞为主的身体语言, 还融合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京剧身段、太极、武术元素动作及西方的街舞Popping的元素, 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语境融合的一大巧妙之处, 更是现代舞剧《十面埋伏》的一大创新之处。

舞剧《十面埋伏》中萧何的扮演者是京剧裘派的传人裘继戎, 他作为舞剧的主体, 在作为旁观者叙述历史的同时将京剧中的唱念做打和现代舞的完美结合表演的淋漓尽致, 并没有往常所见的传统京剧与现代艺术生搬硬套的尴尬局面, 这也是舞剧中创新的一大亮点。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舞者凭借中国传统京剧的艺术元素和表演程式将现代舞身体语言融合其中产生的化学反应, 令人回味无穷。作为观众也会被演员以旁观者的状态带入到舞剧的语境中, 以现代人的思想去审视历史人物、分析人性。

三、音乐

《十面埋伏》是我国的经典古曲, 它气势宏伟, 曲调跌宕起伏, 真实的再现了古代战场的面貌。杨丽萍正是借用中国传统经典之作, 以舞剧的新颖形式来创作, 使舞蹈表演艺术也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舞剧《十面埋伏》中音乐方面是由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 其中不仅包括现代舞的音乐, 还将京剧的唱词、传统乐器琵琶和古筝等传统艺术元素融合在内, 由此体现了编导将具有中国文化的音乐元素揉合在现代舞蹈剧场中的别有用心之处, 也是《十面埋伏》中传统的现代性理念的体现。

舞蹈剧场中音乐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演员凭借舞蹈肢体动作表现的再完美也离不开音乐的烘托和渲染。每一个章节的音乐、旋律、表现手法都是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而演奏, 因此从乐曲的演奏变化中也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舞蹈带给人的是视觉观赏, 而音乐更多的是听觉欣赏, 它们二者是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的关系。观众可以将舞蹈肢体动作和旋律曲调相结合进行欣赏, 以达到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与共鸣。舞剧中借用传统乐器古筝、琵琶, 可看出编导希望还原当时古代楚汉之争的激烈场面, 只有用中国民族乐器才能更贴切的表现和烘托出刀光剑影、紧张压抑、呼号震天、四面楚歌、慷慨悲凉的每一个场景, 具有极强的音乐感染力。

四、舞美

《十面埋伏》中运用上万把剪刀作为舞台美术设计。剪刀, 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符号, 在这儿它不仅是装置艺术品, 还有一层更深的寓意, 它象征着恐惧、威胁、凶器。上万把剪刀悬挂在舞台之上, 让舞者有种步步为营的感觉。艺术家巧妙的运用灯光的不同色彩来赋予剪刀不同的意义, 在冷色灯光下, 一排排剪刀密布在一起, 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 它表示着人物关系的变化。在红色灯光下, 它像是一种夺命武器, 将舞台烘托的异常血腥。

舞剧自始至终都有一名剪纸人坐在舞台角落剪纸, 她像是时间, 无论剧情如何波澜不惊, 她依然静默。自始至终她一直都在重复剪纸, 直到剧情接近尾声她才被淹没在剪纸中, 或许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象征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意义, 如同人生一样, 让人意味深长。此外, 让人眼前一亮的一大看点就是霸王别姬时所运用的道具--红丝带, 虞姬在自刎的时候, 没有像往往可见的那种方式, 而是从她所爱的人项羽嘴中抽出一条鲜红的丝带, 将其缠绕的脖子上而死, 这种表现手法非常新奇、经典。以这种方式来表现生死别离, 更让人觉得他们的爱情如此凄美、真挚, 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圆满爱情结局的渴望和珍视。舞剧接近尾声处, 灯光亮起, 台上铺满一层层如同羽毛的装饰品, 远处看过去像是血流成河的情景, 这些羽毛象征着生命如此不能承受之轻, 演员用身体舞动到高潮时这些羽毛似鲜血一样四处飞溅, 给观众造成了视觉上极大的震撼。

五、结语

舞蹈剧场《十面埋伏》是杨丽萍老师的一次实验性舞台创作, 从中可见她对艺术的执着, 对自我的挑战和突破, 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对传统与现代艺术融会贯通的尝试与理解。《十面埋伏》的每一处细节, 让观众见证了一部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创新之作, 同时启发了大众对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的珍视和发展, 对现代性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摘要:舞蹈剧场《十面埋伏》是杨丽萍老师在舞台艺术创作上的一次创新, 是现代舞与传统艺术的一次结合, 也是将传统经典艺术与典型现代文化语境的一次碰撞。本文主要从舞剧《十面埋伏》的题材、人物、舞蹈、音乐、舞美等多角度分析其中传统艺术与现代语言的融合之处, 让观众多一种视野来欣赏舞剧《十面埋伏》既传统又现代, 既国际又民族。

关键词:《十面埋伏》,舞蹈剧场,杨丽萍,传统与现代

参考文献

[1] 舞剧《十面埋伏》的形式与内容[J].陈晖.舞蹈.2016 (01) .

[2] 解杨丽萍舞蹈剧场《十面埋伏》之谜[J].陈晖.大众文艺.2015 (21) .

[3] 惊·融·化舞剧《十面埋伏》[J].张昊.上海戏剧.2014 (11) .

[4] 不忘初心——观杨丽萍舞蹈剧场《十面埋伏》[J].王松阳, 李宜涧.舞蹈2016 (10) .

[5] 《十面埋伏》赏析[J].徐坤芳.大舞台 (双月号) .2009 (0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一例自服心得安致心跳骤停的抢救与护理下一篇: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的探索——以营销策划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