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山莨菪碱在淤胆型肝炎早期应用的临床观察

2023-02-17

淤胆型肝炎, 又称毛细血管性肝炎或胆汁淤积型肝炎, 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和 (或) 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 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为特征的综合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长期不退 (通常为2~6个月) , 皮肤瘙痒, 大便颜色变浅及肝肿大等。我们现采用饭前口服山莨菪碱在淤胆型肝炎早期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患者50例, 男性36例, 女性14例, 年龄20~76岁, 平均45岁。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脏病学会修订淤胆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经肝脏彩超检查排除肝外梗阻性黄疸, 凝血象检查排除重型肝炎。其中病毒性肝炎47例 (乙型肝炎17例、戊型肝炎28例、乙型合并戊型2例) , 药物性肝炎3例。全部病例都有乏力、纳差、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尿呈浓茶状, 部分患者肝肿大。总胆红素 (122.3~424.7umol/L) 、直接胆红素96.5~320.9umol/L, 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60%。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常规治疗 (熊去氧胆酸、甘利欣、门冬氨钾镁、思美泰) 基础上, 给予山莨菪碱10mg, tid饭前30min口服, 疗程3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大便颜色由灰白色变成黄色, 黄疸开始下降;无效:大便仍呈灰白色, 黄疸继续上升。

2 结果

患者口服山莨菪碱1d后大便颜色变黄35例 (70%) , 口服2d后大便颜色变黄14例 (28%) ,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8%。

3 讨论

淤胆型肝炎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和 (或) 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 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为特征的综合征。常见的有病毒性淤胆型肝炎、药物性淤胆型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等。通过电镜和组织化学的研究发现淤胆型肝炎其根本原因是胆汁排泄障碍, 由于胆盐的形成和转运不良使胆汁乳化及排入微细胆管内的水分减少, 故胆汁不易排出, 胆汁在微细胆管内变稠, 形成胆栓, 则进一步加重了胆汁滞留[2]。由于胆汁排泄不出, 大便中缺乏粪胆原大便颜色呈灰白色, 胆汁反流入血, 出现黄疸快速上升。临床观察只要大便颜色不变黄, 黄疸就将快速上升, 当大便颜色变黄后黄疸则开始下降, 我们可根据大便颜色改变间接反映治疗效果。常规治疗中思美泰作为甲基供体 (转甲基作用) 和生理性巯基化合物 (如半胱氨酸、牛磺酸、谷胱甘肽和辅酶A等) 的前体 (转硫基作用) 参与体内重要的生化反应。在肝内, 通过使质膜磷脂甲基化而调节肝脏细胞膜的流动性, 而且通过转硫基反应可以促进解毒过程中硫化产物的合成, 有助于防止肝内胆汁淤积。甘利欣不仅有强力抗炎的作用还有保肝、护肝降酶的效果对于各型肝炎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转氨酶升高都有很好的疗效。

山莨菪碱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 可使平滑肌明显松弛, 并能解除血管痉挛 (尤其是微血管) , 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我们饭前30min给予口服山莨菪碱, 山莨菪碱经胃肠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达肝脏, 改善肝脏微循环, 可能会使微细胆管解除痉挛, 当进食后刺激胆汁分泌, 胆管内胆汁压力增加把胆栓冲下, 使淤胆迅速解除, 大便中因含有粪胆原出现颜色变黄, 皮肤、巩膜黄染随之迅速好转。口服山莨菪碱可使淤胆提前解除, 使黄疸上升期提前终止, 利于黄疸消退。口服山莨菪碱在淤胆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患者服用山莨菪碱由于量少、疗程短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总之山莨菪碱费用低廉, 我们采用短疗程、小剂量, 副作用少, 见效快, 在淤胆型肝炎早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口服山莨菪碱治疗早期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山莨菪碱10mg, 3次1d, 饭前30min口服, 疗程3d。结果 患者口服山莨菪碱1d后大便颜色变黄35例, 口服2d后大便颜色变黄1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8%。结论 口服山莨菪碱对早期淤胆型肝炎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山莨菪碱,淤胆型肝炎,早期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1, 11 (1) :56.

[2] 王良骏.重用赤勺治疗肝病之近况[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2, 12 (4) :255.

上一篇:奥氮平联合MECT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下一篇: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以南京内秦淮东段景观改造工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