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2023-01-17

新时代背景下,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纵深推进, 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 人民的利益诉求也日益多元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通过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试图找到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治理观念落后

受过去传统社会管理理念的影响, 对治理手段存在片面的认识, 将居委会和居民割裂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认为社会治理只是政府的事、居委会的事, 没有认识到居民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二) 社区党组织建设薄弱

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 基层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带领作用, 党建对社区治理贡献不大。

对于基层党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思考不多, 没有积极主动探索党员如何更紧密联系社区居民、为居民排忧解难。在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上, 社区党总支组织不力, 仅是建立流动人口微信群, 对流动人口疏于管理和联络, 造成组织涣散, 凝聚力下降, 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不大。

(三) 居民参与度不高

社区治理强调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但在实际的走访过程中, 发现居民对社区治理热情不高, 少数居民认为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经过调查, 社区里除了居委换届、社区党员和居民代表参加每月例会对社区重大决策拥有表决权, 没有再提供更多的渠道, 比如网络平台、意见箱等。

(四) 治理手段单一

受过去传统社会管理思想的制约, 社区居委会成员大多认为社会治理要多采用行政手段, 比如压制, 辅之以说服教育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社会矛盾在浅层次得以压制和隐藏, 但从根本上来说, 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反而可能引起矛盾升级。

二、创新社区治理的要求

(一) 要抓住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民有所盼, 我有所应, 居民生活工作中的难点、热点、痛点, 就是我们要做的事。社区生活环境是否平安、孩子能不能就近上好学、有很好的医疗条件、食品是否安全、空气是否干净等等, 社区治理不搞花拳绣腿, 而要抓住牛鼻子, 花力气去解决居民现在最关心、最渴望解决的事情。

(二) 坚持既尽力而为, 又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 就是指要去积极推进社区治理的成效落地生花, 努力为居民提供一个和谐平安的居住环境。量力而行, 指的是在推进过程中要立足现实, 立足本社区的实际情况。社区治理必须实事求是, 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少做锦上添花的事, 不要把群众的胃口吊得太高, 脱离社区实际情况。

(三) 坚持底线思维

什么是底线思维?就是要眼睛往下看, 多看弱势群体, 多想困难和不足。习总书记多次谈到要用社会政策兜底, 使那些弱势群体、不利群体、边缘群体也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在社区治理中始终要将困难群众放在心上, 比如及时了解那些低保户的最新情况, 雨季暴雨来临之前转移家住危房和低洼区的居民, 保证社区能够应对突发性事件。

三、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一) 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社会治理理念

1. 社会治理在主体上更加多元化, 强调系统治理

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大力学习北京“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丰台劝导队”的优秀经验, 进一步明确社会建设要人人尽责, 人人共享, 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相信群众, 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社会的治理者, 成为治理成果的享有者。

2. 社会治理在手段上更强调刚柔并济, 强调综合治理

过去进行社会管理行政手段是主要的, 比如查封、扣押、命令等, 执法效果短期内立竿见影, 但长期来看, 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治标不治本。社会治理要采用刚柔并济的手段, 更加重视人性, 尊重和保障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全体成员, 用优秀的社区文化增强社区的向心力, 用社区居民文明公约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居民文明素养, 达到社区治理的“无为而治”。

3. 社会治理在治理时间上, 更加突出防患于未然, 强调源头治理

社会治理强调源头治理, 从源头加强治理, 来达到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目的。创新源头治理要健全社会规范体系。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大多是由于社会规范体系不健全而引起的。只有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 通过法律和道德手段, 将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 才能形成一个人人尊重他人基本权益、人人享有自身基本权益的和谐社会。

(二) 强化党建引领,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1. 加强社区党组织队伍建设

当前, 在社区党总支中,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老龄化, 党员年龄偏大;二是男性化问题比较突出, 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三是文化程度偏低, 大专学历以上的党员少。这就造成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下降。基于此, 应严格按照发展党员要求和程序, 发展年轻党员, 抓好后备队伍建设, 加强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对现有党员, 党组织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 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 不断提升党员同志的政治意识和使命感, 使党员队伍更有代表性、时代性。社区党组织可以采用党校、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 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全方位提升党员的素质和能力。

2. 推进社区党组织工作创新

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 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提高党建活动的时效性, 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实际的工作中, 我们要始终关注发展现代农业、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区稳定, 并将这些贯穿于社区基层党组织活动过程之中, 以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真正做到居民关心的事就是党员、党组织努力的事, 把居民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居民就把党组织当作自己的家人。

(三) 搭建参与平台, 实现社区真正自治

1. 健全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社区居委化会要真正体现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 就要不断提升“由民做主”的思想观念。对于涉及公民权利、公共利益的事情都要以公开、公决的形式由居民做主, 切实真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在居民自治过程中, 居委会要认真倾听居民呼声, 察民意、集民智, 推进社区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不断完善社区自治制度。

2. 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可以很好地整合社会资源, 覆盖不同的人群, 为提供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公共服务, 还可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之中, 实现优势互补, 有效帮助贫困群众、弱势群体、边缘群体, 比如开展技能培训、开办学校、开办敬老院等等。此外, 社会组织还能够丰富社区文化, 为促进社区和谐文明协调发展。

基于此, 要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大力支持民间自发的社会组织, 必要时成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中心, 为各类社会组织的正规化、制度化发展提供帮助和引导。

(四) 创新网络载体, 加快智慧社区建设

1. 加强社区网络信息公开

一是要引导舆论, 保证网络正面信息的主导地位。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 社区在创建网站、开发网页时必须有所甄别、精选内容, 围绕重大主题报道、模范人物宣传、重大活动报道, 比如学习贯彻党的精神, 宣传身边的先进事迹,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居民文明公约, 弘扬主旋律, 占领网络阵地。二是搭建“网上社区”的平台, 公布社区公共信息, 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真正使居民成为社区事务的明白人和当家人。同时, 设立网络“接待区”, 畅通居民意见的诉求渠道。网络是可以实现实时互动的, 要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 及时回复居民的问题, 做到民有所需, 我有所应。

2. 打造“互联网+居民服务”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 有效整合社区内的各类服务资源, 为居民提供既方便又快捷的服务, 比如政务、娱乐、教育、医疗、购物等社区服务, 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优质的服务, 体验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此, 社区迫切需要网络信息技术支撑, 加强网络技术建设, 还需要一批网络信息专门的维护员和管理员, 同时提升社区治理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聚焦社区治理, 探索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更有利于从微观入手, 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

关键词: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 顾永红, 向德平, 胡振光.“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目标取向与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 2014 (3) :107-112.

[3] 徐顽强.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域性城市公园建筑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南宁江南公园景观建筑设计为例下一篇:走向长壁综采工作面端头支护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