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国内研究现状

2023-03-20

第一篇:企业文化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煤炭企业文化创新的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学术界关于煤炭企业文化创新的研究成果,在煤炭企业文化建设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欠缺,由于在现实中具备优秀企业文化的煤炭企业实例也比较少。通过搜集一些相关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一些观点:

(l)建立“绿色文化”①,这个观点是李唐山、朱建芳等人在《浅论新世纪煤炭企业文化建设①》一文中提出的。众所周知,煤炭企业是一个传统的、特殊的行业,在过去的改革开放年代里,为了追随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惜一切代价地采取各种战略措施来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现在回首过往的历程可以发现,大多数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正是基于这些现、实的问题,作者提出了煤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创新型文化,即建立绿色文化,从而改善煤炭企业的生产环境。

(2)建立“安全文化”②,胡兴海、张培彬在《谈煤炭企业文化创新③》一文中指出,先进的煤炭企业文化是塑造“本质安全型员工④”的文化,这是根据煤炭行业的自身特殊性提出来的。因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一方面会影响煤炭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同时还会给国家以及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建设是煤炭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总之,建立“本质安全型员工”的企业文化,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既是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方针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先决条件。

(3)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赵世杰⑤在《浅谈新型工业化与煤炭企业文化创新》一文中指出:首先,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煤炭企业文化战略⑥。这种发展经济的新战略,暗示煤炭企业要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其次,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即大力加强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能力的培养。最后,煤炭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并且要求煤炭企业的领导阶层不仅要切实成为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而且还要成为企业文化的创新者,即长期不懈的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4)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⑦。马富元、任郭英等人在《浅议加强煤炭企业文化建设》文章中,提出要加强对煤炭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必须树立独特的企业理念。并且指出通过煤炭企业文化的建设,实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因为作为一个企业组织,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此外作者还提出一个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煤炭企业,不仅要了解企业的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要了解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状况。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培养煤炭企业内部每一位员工的学习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应对时代的挑战,从而才能建设一种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煤炭企业文化。

第二篇:小微企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经济转型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知识研究)

一、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对于小微企业的研究重视主要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1、关于从银行角度来研究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知识

李雪梅(2010)在文章《金融如何进一步完善小企业融资服务》认为小企业与银行合作融资业务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企业的 进一步发展。作为银行业,改善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快业务创新,使我国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不得到改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银行业而言,完善小企业融资服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林波(2010)和王国才(2010)分别以民生银行和工商银行为载体,阐述了两家银行先行开展小微企业所取得的成绩。而周斌(2012)在《民生银行——谈小微企业融资之道》中指出民生银行在全国有400多个网点,小微企业融资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它现在有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民生银行将把小微企业变成零售部门。宋萌萌(2011)在论文《小微企业融资之银行策略研究》中指出,银行不愿意为小微企业贷款的根本原因:第一,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较高;第二,按照服务大企业的传统模式开展的小微企业信贷,人工成本太高;第三,由于监管机构对于与农行的不良贷款生成状况有严格要求,银行往往担心会因为小微企业贷款的高不良率而被问责。彭凯和向宇(2006)提出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原因,在我国开展小微企业贷款有优势也有困难,这些困难除了观念上的、风险上的制约,更主要的是人力成本难以控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我国经济未来更好更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关于从小微企业本身角度的研究

龙永图(2012)在“首届中国创业家联盟论坛举行 小微企业‘抱团取暖’”上指出,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型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骨架,草根企业,小微企业才真正是中国经济的血和肉,它们承担着解决民生、解决社会稳定的重任。凌宁(2012)在中国科学报《小微企业脱困如何标本兼治》对小微企业的生存现状表述现在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严重。2008年时主要是外部冲击,现在则不仅是出口,内需也在萎缩。尚福林(2012)在“2011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评价会”上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四个认识”:即更加深刻地认识服务小微企业与支持实体经济的关系、更加全面地认识服务小微企业与银行战略转型的关系、更加充分地认识服务小微企业与推进金融创新的关系、更加辩证地认识服务小微企业与加强风险管理的关系,进一步抓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引导、信贷投放、机构建设和外部联动等工作。揭筱纹(2011)在《学者:打开小微企业发展的“玻璃门”》中指出小微企业的资金链一直都是不畅通的,国有银行以风险大为由很少给小微企业贷款,民间资金也难以到位,这不畅通渠道让小微企业在发展中常常碰到“玻璃门”。历以林(2011)《将小微企业划分出来定做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金融服务体系,减轻小微企业赋税。保育均(2012)在《谈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中指出,小微企业和政府之间最大的障碍是信息不对称。

3、关于从民间融资角度研究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知识

罗丹阳(2009)在《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通过考察中小企业自主创造的民间融资方式,发现包括私募股权融资、企业债融资、民间票据融资、商业信用等在内的民间融资能够适应中小企业的特殊融资需求。邵燕翔(2007)在文章《浙江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问题探讨》通过对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特点的分析,肯定了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了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消极因素,从而提出了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嘉思瑶和宋若锋(2009)《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行为探讨》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青睐民间融资原因分析提出放开民间贷款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良好途径。吴晓求(2012)《规范民间融资为小微企业提供新融资渠道》认为,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不意味着对民间融资合法性的肯定,但规范民间融资对温州及至全国的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二、国外研究概况

从目前国外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对于小微企业的研究可以分为关于研究对象数学建模方面的研究和关于研究对象理论方面的研究。霍尔斯特.艾莉森(2004)的文章《以学习型社区的倡议或增长的鼓励措施来吸引微型企业》中以微型企业在社区产业园中的人力资源利用为基数,利用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来验证人力资源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林德尔.L.纳帕德罗(2008)为代表德作者在《商业支持和技术平台对南非小企业德贡献》以南非德小型商业支持和技术“孵化”为切入点,说明了南非发展小微企业需要哪些支持。比塞尔.米安妮(2005)在文章《对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连续资本支持》中利用计量模型来验证人力资源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史帝夫.贝克和蒂姆.奥隔登(2007)在《谨防小额信贷贷款》认为,小微企业德信贷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增长的新突破,但因为小微企业自身方面的缺点,所以要格外担心出现的坏账。克劳迪.奥冈萨.雷斯维加(2006)在《什么影响新老企业扩张?在俄罗斯小公司的证据》通过数据模型来阐述俄罗斯的微新企业(微型创新企业)在融资方面所遇到的困难,但并未就这些困难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索罗斯坦.贝克(2007)在文章《世界各地的中小型企业》中提出了小型企业的重要性及它在非正规经济的营商环境下的不同层面的指标。这样可以发现,几个层面的商业环境,如更好的进入和信用信息共享,降低成本,都将对小企业控制成本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第三篇:国内企业仓储体系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09-04-23 08:3

5(1)国内企业仓储体系研究的内容。现阶段我国现代企业仓储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部分:现代企业仓储体系的布局设计、库存最优控制。

仓储系统布局是顶层设计,也是供应链设计的核心。就是要把一个复杂纷乱的物流系统通过枢纽的布局设计改造成为“干线运输+区域配送”的模式,枢纽就是以仓库为基地的配送中心。在相应的信息系统设计中,表现为“联库管理”的模式,分为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三类,其中配送中心的选择和设计是整个系统布局的关键。这部分内容通常并不包含在仓储信息系统WMS之中,但是对于布局设计变化的适应性、通用性也会成为客户选择WMS的一个重要依据。

库存的最优控制部分是确定仓库的商业模式的,即要(根据上一层设计的要求)确定本仓库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模式,如果是供应链上的一个执行环节,是成本中心,多以服务质量、运营成本为控制目标,追求合理库存甚至零库存;如果是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则是完全不同的目标和管理模式,除了服务质量、运行成本外,更关心利润的核算,因此计费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成为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在计费系统中固化了市场营销的战略和策略。仓储作业最基础的是所有WMS最具有共性的部分,正因为如此,仓储作业信息化部分成为WMS与其他管理软件如进销存、ERP等相区别的标志。这部分内容不仅要根据上一层确定的控制目标和管理模式落实流程,还要与众多的专用仓储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相衔接,所以是技术上最复杂的部分。国产WMS与国外先进的仓储软件相比,最大的差距可能也就在这里,市场价格会相差数十倍、上百倍,也是这个原因。

现代企业仓储体系(WMS)是企业仓储管理的具体形式,它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我国市场上呈现出二元结构:以跨国公司或国内少数先进企业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其应用WMS的比例较高,系统也比较集中在国外基本成熟的主流品牌;以国内企业为代表的中低端市场,主要应用国内开发的WMS产品。下面主要结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征集的物流信息化优秀案例,从应用角度对国内企业的WMS概况做一个分析。

第一类是基于典型的配送中心业务的应用系统,在销售物流中如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在供应物流中如生产企业的零配件配送中心,都能见到这样的案例。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现代物流中心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该系统的目标:一是落实国家有关控制标准GSP,二是优化流程,提高提高效率。系统功能包括进货管理、库存管理、订单管理、拣选、复核、配送、RF终端管理、商品与货位基本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通过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式,提高库内作业控制水平和任务编排。该系统把配送时间缩短了50%,订单处理能力提高了一倍以上,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成为医药物流的一个样板。此类系统多用于制造业或分销业的供应链管理中,也是WMS中最常见的一类。

第二类是以仓储作业技术的整合为主要目标的系统,解决各种自动化设备的信息系统之间整合与优化的问题。武钢第二热轧厂的生产物流信息系统即属于此类,该系统主要解决原材料库、半成品库与成品库之间的协调运行问题,否则将不能保持连续作业,不仅放空生产力,还会浪费能源。该系统的难点在于物流系统与轧钢流水线的各自动化设备系统要无缝连接,使库存成为流水线的一个流动环节,也使流水线成为库存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种专用设备均有自己的信息系统,WMS不仅要整合设备系统,也要整合工艺流程系统,还要融入更大范围的企业整体信息化系统中去。此类系统涉及的流程相对规范、专业化,多出现在大型ERP系统之中,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类是以仓储业的经营决策为重点的应用系统,其鲜明的特点是具有非常灵活的计费系统、准确及时的核算系统和功能完善的客户管理系统,为我国的仓储业经营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华润物流有限公司的润发仓库管理系统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此类系统多用于一些提供公共仓库、仓储服务的企业中,其流程管理、仓储作业的技术共性多、特性少,所以要求不高,适合对多数客户提供通用的服务。该公司采用了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WMS以后,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仓库利用率,明显增加了经济效益。

上述三类企业仓储体系只是从应用角度来做的一个简单分类。第一类企业仓储体系比较标准,但是并非所有企业就能一下子用起来。第二类企业仓储体系是企业内部物流发展进程中经常会用到的,当生产企业或商贸企业在推进其信息化的时候,物流部分往往先从自动化开始,然后与企业的其他信息系统整合起来。第三类企业仓储体系则是传统仓储企业向现代

物流业过度的进程中经常会见到的情况。现代企业仓储体系的这些分类反映了我国仓储行业需求还不很成熟的现状,所以各自有其用武之地。

(2)国内企业仓储体系研究的特征。我国企业仓储体系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仓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单纯的储存保管货物的静态储存进入了多功能的动态仓储新领域,成为生产、流通的重要枢纽和服务中心。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的企业就开始建造自动化仓储体系,把我国的仓储业推进到自动化的新阶段。而我国物流仓储系统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仓储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发布。虽说我国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部分理论研究成果的可利用性不强。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在企业仓储管理体系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党和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改革了仓库管理制度法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后勤保障作用。而现阶段我国仓储体系主要内容体现以下特征:

①具有明显部门仓库的特征。自从我国确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后,建立起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形成了以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生产资料流通完全纳入了计划分配轨道,企业所需要的物资只能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进行申请,经过综合平衡以后,再按照各部门进行计划供应。而各部门为了储存保管好分配来的各种物质,就需要建立仓库。于是,层层设库的现象层出不穷,逐渐形成了部门仓储管理系统。在当时来看,企业部门仓储的建立为了保证本部门的物资供应,完成本部门的生产建设任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个部门都是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很少顾及其他部门或国家利益,再加上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又没有一个统一管理部门来进行协调和统筹安排,因此,出现了目前存在的重复设库问题,物资流通中转环节多,流通渠道不畅,库存居高不下,物资损失浪费大,等等。

②仓库的拥有量大,但是管理水平较低。由于我国是以行政为系统建立仓库的,所以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为满足自身使用的方便都设立仓库,这就使我国的仓库拥有量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没有一个统一的仓储管理部门,也没有做过全国性统计,所以我国仓库有量的底数并不十分清楚。

我国的仓库数目的虽然很多,但是仓库管理水平却不高。究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有些领导在思想上对仓储管理不够重视引起的。常见这样的领导“手中有货,心中不慌”,他们把

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争取货源上,一旦货物到手,往仓库里一放,就认为是万事大吉了,至于如何管理好库存物资,就不太关心。再加上我国社会上普遍对仓库工作存在一种偏见,认为仓库不需要知识,也不需要技术,致使仓库人员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仓储机械设备也少,因而仓储管理水平较低。

③仓储技术发展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仓储技术得到较大发展,但是各地发展不均衡。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先进的仓储技术传入我国,使我国仓储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自动化仓储技术传入我国以后,我国的仓储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造自动化仓库,例如北京汽车制造厂、南宁拖拉机厂等先后建造了自动化仓库。与此同时,人们对仓储工作的看法也起了变化,逐渐重视仓储管理工作,并注意引起先进的仓储技术和提高仓储工作人员的素质。但各地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在仓储技术方面还处在先进与落后并存的状态。

根据上述仓储体系的现状的主要特征,我国的仓储体系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①仓库过多,且仓库布局不尽合理。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形成各种部门仓储业格局,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仓库,自称体系,各自为政。仓库最初建设的目的多是为了满足本系统或本部门物资供应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但是,我国的仓库大部分是平房仓库,占地面积大,储存效率低。这些仓库大部分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仓库的重复建设不但加大了我国的基础建设投资,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更因为我国是一种部门仓储业,因此出现同城同类仓库来回倒库的严重的问题,结果造成货物中转环节多,货物旅行等不合理物流现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一些边远或落后地区在发展经济急需建立仓库时,又由于资金不足或其他的原因,不能及时到位修建。仓库布局的这种不平衡状况,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城市或地区整体发展规划的实施。

②对自动化仓库技术的引进缺乏必要的经济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在引进自动化仓库技术方面也缺乏必要的经济技术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挂起了一股自动化仓库热风,许多企业和部门纷纷建立自动化仓库,投入了大量资金,物力和人力,但是真正充分发挥自动化仓库作用的缺不多。

③仓储设备状况相差悬殊,各仓库作业效率不均衡。目前我国各仓库所拥有的设备状况不一样,有的现代化仓库拥有非常先进的仓储设备,如各种先进的装卸搬运设备、高层货架仓库、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等;而有的仓库却还在以人工为主的原始管理状态,仓库作业大

部分靠人拉肩扛,只有少量的机械设备,当出入库任务较集中时,不得不采用人海战术,仓库作业效率极低。还有一种情况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机械设备和铁路专线,但利用率不高,有些设备已经老化,有些已经陈旧,但由于资金不足,无力更新,只得带病作业,隐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另外,有些仓库为了维持日常的经费开支,不得出租库房,专用线等,使我国的仓储综合效益难以提高。

④大部分仓储业务员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仓储部门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如铁道部仓储工作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全路物资职工的2.9%。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是我国物资储运系统内较大的单位,大约两万名员工,而中等以上学历的只占18.2%。学历层次不高,直接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⑤仓储管理方面的法规、法律还不够健全。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是仓储管理的一样基础工作,严格的责任制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规范每个岗位职责的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不少仓储方面的规章制度,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至今有些规章制度已经不适合工作,需要进行修改和新建。在仓储管理法制方面,我国的起步较晚,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仓库法》。同时,我国仓储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强,不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企业的利益。

(3)国内现代企业仓储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仓储活动与仓储管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任务。仓储活动应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采用JIT等新的管理办法,对于仓储货物的多品种、小批量的变化趋向和标准化趋势也应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从现代企业仓储体系发展的动向来看,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可能反映了仓储应用和仓储管理的发展变化趋势。

①随着物流资源的整合,在网络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在大型物流网络中,仓储管理的集中模式与分散模式的关系问题。在现实应用中既有集中管理的仓库,也由分散管理的仓库。前者如国家储备粮系统,后者如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分散与集中各有其市场需求,似乎并不会有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然界多数复杂系统的构成,是由简单系统采用“分布式”模式结合起来的。由此可以认为,集中总是相对的,分散却是绝对的。当我们构造一个大系统模型时,分布式系统才是基础。技术方案的思路也就变成了如何在分布式仓库网络基础上,解决那些需要集中管理的困难。IBM推出的SOA构架就是此类研究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此基础上WMS的基本结构、标准模块和数据交换接口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正在

深入。

②以RFID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仓储管理和现代企业仓储体系,甚至孕育着一场“物流革命”。由于种种原因,RFID还不可能马上普及应用到所有的商品上,全世界也不会很快就采用统一的物品编码标准。但是在物流环节可以通过车辆、集装箱、托盘、货架等设备应用RFID技术,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在不少WMS案例中采用了RFID技术。因此我们预期物流设备的RFID加上商品的条形码可能是未来一个时期在现代企业仓储体系中探索RFID应用推广的一条实用之路。

③JIT配送将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仓储体系服务的主要市场需求。我们在把企业仓储体系应用分为三类,是由我国的仓储业整体应用水平决定的。随着市场逐步成熟,仓储管理在流程中的整合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仓库将向配送中心转化。JIT生产方式的普遍化也将导致JIT配送需求的增长。现代企业仓储体系的发展要基于需求的这个变化趋势。与此同时,配送需求的专业化市场细分业在深入,要求现代企业仓储体系更加支持JIT配送的专业化。④商业智能技术(BI)在现代企业仓储体系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多。商业智能就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发积累的数据信息,使之变成可以利用的知识。例如利用库存数据分析市场变化规律,发现市场异常现象,研究仓库作业的优化方案等等。信息是作用在于应用,在于支持决策。在低水平的应用中,往往是系统采集数据,人工进行决策。经过一定的积累,应该过渡到系统具有决策的功能,这标志着系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现代企业仓储体系中商业智能技术模块将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了现代企业仓储体系的建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优化方法和算法的研究。(原创)

第四篇:国内企业品牌战略应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国内市场己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实施企业品牌战略。近些年来,国内企业的品牌意识有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的后,越来越多的外国著名品牌将进入到国内市场。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品牌冲击,国内企业只有应用企业品牌战略,造就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才能走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大竞争。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注重品牌,追求品牌,增加品牌消费的现象日益明显,因此国内企业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也只有应用企业品牌战略,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品牌战略应用现状进行系统地分析,并结合国内企业品牌战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对企业品牌战略的再认识

品牌战略是指企业以树立品牌在市场上的预想地位和形象为核心,以使企业取得在市场上的领导者地位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战略的总称。企业品牌战略的实质是为赢得品牌的市场统治权的战略,它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为实现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服务。现代意义上的品牌=产品质量+社会效益,它是某一产品(及企业)的优良品质在社会不同范围获得了相当的认知度,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连动效应。

对一个企业而言,品牌既是无形资产,又可转化为有价资本。优质品牌传达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产品的良好品质,它更体现出产生这项产品的企业实力、信誉和成功管理体系。当一项品牌被社会所公认,它就会使企业获得巨大的资本利益。因此,许多有发展眼光的企业,都非常重视通过创立自己的品牌,一方面追求最大的利润回报,另一方面提升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并以此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进行实施。这就要求企业发展自己的企业品牌战略。

企业实施企业品牌战略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获得高知名度。高知名度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得以顺畅销售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国辉 (常常想着让祖国更加辉煌),世界脑力锦标赛华中区总冠军,“世界记忆大师”证书获得者,现任天下伐谋咨询高级合伙人,记忆力学院院长,1分钟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5分钟记忆310位随机数字;40秒记忆一副打乱顺序的扑克牌;1小时记忆17副打乱顺序的扑克牌;四天熟记《道德经》 ;一周熟记《考研单词》红宝书。

2、建立产品在市场上的高信誉度。对消费者而言,具有较高市场信誉度的品牌代表着产品的高品质和良好的服务水平;对合作企业和提供贷款的银行而言,代表着可靠和值得信赖;对企业本身而言,则代表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获得市场主体认同的保证。

3、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了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建立了高信誉度,从而在市场上更容易扩大其市场覆盖面,增加其市场份额。

4、获得长期经济效益。成功的企业品牌战略在提升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知名度,扩大市

场份额的背后,带给企业最直接的好处就体现在帮助企业实现巨大的销售额和高额的利润,使企业获得丰厚的资本利益。

二、国内企业品牌战略应用的现状

目前,国内品牌战略应用的状况怎么样呢?从总体来说,对应用企业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还是刚刚意识到。这种意识可能来源于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竞争的实践。许多商业企业已经觉悟到,商业发展到今天,再走传统的道路不行了,应走现代经营之路,去实施和推进企业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但是,许多企业意识到品牌战略是一回事,在付诸实践时又是一回事。当前,商业企业在应用品牌战略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

(一)国内企业品牌战略应用存在的问题

1、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整体差距明显难以抗衡,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产品的竞争不再直接以产品与产品的竞争来表现,而是以产品的品牌之间的竞争体现出来。价格竞争、服务竞争等等也是通过品牌之间的竞争体现出来。由于国内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起步较晚,市场经验不足,与国际品牌、世界品牌的差距十分明显。突出体现在:

(1)经营观念的差距。

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经营观念、经营方式根深蒂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适应国际惯例的经营理念、经营观念的建立当然需要较长的过程。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说,与外国人公司相比,国内企业缺少的可能不是规模,不是资金,不是技术,甚至不是人才,最缺的是现代经营理念和观念。

(2)经营规模的差距。

以“中粮”为例,尽管连续八年名列《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而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经营规模最大的10家企业中名列第六,但“中粮”在500强贸易类企业中位居最后一名,营业额不足第一名“三菱”的三分之一。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公司—徐州工程机械公司的资产总额和销售总额分别相当于500强之一的美口卡特匹勒的1.9%和1.4%。规模差距是造成整体竞争力不高的重要因素。

(3)技术水平低。

品牌产品以过硬的质量为保障,产品质量又以生产技术水平为基础。国内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手段、工作水平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阻碍品牌创立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企整体技术装备较差,大约30%左右处相当于国际上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70%处在60-70年代水平。

(4)市场全球化程度低。

有关资料表明,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中,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50%以上的企业多达一半以上,其中“可口可乐”公司的海外销售额占70%(利润80%来自海外),“雀巢”、“飞利浦”这一比例高达90%以上。在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人,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生产和经营范围局限于国内市场,产品出口数量在总销量中比重不高,海外自接投资更少,致使品牌产品很少参与国际竞争。

(5)品牌价值的差距。

品牌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据2002年北京品牌资产评估事务所公布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排名第一的“红塔山”品牌价值为439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第一的可口可乐品牌价值高达694.6亿美元,这说明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品牌价值的差距是巨大的。

2、国内企业品牌流失和假冒侵权现象严重

外商在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在境外大肆抢注我国出口品牌商标,阻碍真正的中国产品的进入,同时享受中国品牌带来的收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年来有240多个品牌被外商抢注,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中国知名企业品牌的国际互联网域名近期遭到新一轮恶意抢注或被其它具有相同或相似名字的单位和个人提前注册。据统计,在1999年上市公司中报业绩排行前100名的公司中,90%以上都不拥有以自己公司的汉语拼音命名的国际顶级域名。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50多个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从最初的产品和技术输出,发展成为资本和品牌的输出,最终树立起其品牌形象,然后通过参股和控股等方式侵入中国原有的品牌企业。挤占和取消中国品牌,扩大他们自己的品牌。美国惠而蒲公司收购了北京的“雪花”、德国的西门子收购了安徽“扬子”、韩国三星收购了苏州“香雪海”。

更为严重的是国内一些假冒品牌商品的泛滥,使中国企业和品牌缺乏信誉,使国内顾客对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放心。这些假冒侵权现象日益增多,也使国内企业品牌流失现象更加严重,使国内企业失去了在市场的长期开拓和保护以及品牌形象的树立。

第五篇:国内外企业廉洁文化研究综述

摘 要:近年来,围绕着企业廉洁文化这一课题,国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外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经验,总结国内研究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归纳出国内企业廉洁文化进一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对于加快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廉洁文化;企业文化;企业廉洁文化;综述

在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之前,有必要对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企业廉洁文化(corporate integrity culture)以及企业伦理文化(corporate ethical culture)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梳理。经过对相关文献加工整理之后我们认为,企业廉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子文化,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二者互为支持,相辅相成。企业文化是廉洁文化的基础和载体,而开展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又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及延伸和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成功的重要保证。正如Kullberg, Duane R.认为,企业伦理并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的很多成功企业都得益于企业伦理[1]。从企业廉洁文化和企业伦理文化的关系上来看,企业廉洁文化是企业伦理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国外企业廉洁文化研究综述

在国外,企业廉洁文化的提法并不多见,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是以商业伦理(business ethics)、企业伦理文化形式出现的。国外关于企业廉洁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一些美国跨国公司在不道德行为暴露之后,一大批学者把廉洁文化纳入企业伦理道德范围之内,率先在全球提出了制定公司道德守则和旨在预防腐败的遵约方案。80年代至90年代,其他国家的公司也开始采取美国式的反腐败方案,很多企业都把建立企业道德守则(Corporate codes)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他们认为,采用统一的商业行为标准,建立公正、廉洁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2]。至此,美国式的反腐败遵约方案出现了全球化趋势。

从美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西方国家,美国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西方人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他们重视工具,重视理性,强调通过制度、法律等途径来制约人的行为。因而,重视通过立法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企业诚信经营是美国企业廉洁文化的重要特征。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先后颁布了证券交易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邮政电信反欺诈法(Mail and Wire Fraud Acts)、国内税收法(Internal Revenue Code)以及虚假陈述法(False Statements Act)等法规,严格限制美国公司的对外行贿行为。1977年水门事件发生,使美国高官和大企业主管这些传统上受人尊重的上层阶层的诚信度遭到社会质疑。社会要求加强对政府官员和大企业行为的监督。传媒界借机掀起揭开黑幕运动。各种官方调查也随之展开。同年,美国国会以绝对优势通过《美国海外反腐败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以下简称FCPA),这是第一部完全针对美国本国公司向海外政府机构的贿赂行为的法律,旨在遏止对外国官僚行贿,重建公众对于美国商业系统的信心[3]。

此后,在这一方案的指导下,一些美国跨国公司首先在全球提出了制定公司道德守则和旨在预防腐败的遵约方案,可谓是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中的创新之举。199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组织判刑准则》,对这一行为从制度上给予了肯定,鼓励公司建立遵约文化,制定先进的遵约制度,其目的在于减少雇员渎职和搞欺诈的风险。公司通常认为,一项成功的反腐败工作有四个要素:公司领导的积极支持;公司价值观和雇员行为守则,其必然也会形成一套详细而一致的政策和经营程序声明;确保所有雇员都熟悉公司准则和道德期望的执行机制;适用于资源监督和承诺、举报与告发的预警系统。这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了公司的遵约文化[4]。1992年,美国又成立了道德官协会(Ethics Offers Association),极力在全球范围内推举公司的遵约方案。如今,在《财富》100强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公司加入道德官协会。协会通过举办会议、开展研究等途径努力改进公司的道德管理。

从研究成果来看,伴随着企业反腐败实践的发展,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企业道德守则和伦

理文化。全球商业伦理董事会主席Berenbeim,ron在分析了公司目前反腐败面临的巨大障碍之后指出了保证公司反腐败措施的顺利实施有三条途径,包括能够容纳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对员工和公司的绝对忠诚以及对产品的质量予以承诺[5]。华盛顿道德资源中心的主席Gary Edwards先生指出,在企业操守自律方面,美国早在1979年就开始研究,探讨公司在制定及实践纪律守则方面的情形。该中心向《财富》杂志500榜的最大工业机构高级行政人员及150间最大的非工业及服务性机构进行调查表明,近3/4(73%)的被访者称已制定纪律守则,而半数公司是在过去五年首次制定纪律守则[6]。斯图尔特·吉尔曼(Stuart Gilman)认为,虽然规章制度在短期内可能遏止腐败现象,在长期则是集中灌输廉洁。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行为提供了几个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有效的伦理管理,动态伦理守则,奖励道德行为[7]。Andre Nijhof,Stephan Cludts,Olaf Fisscher,Albertus Laan三位研究者针对企业道德规范的全球化趋势,对道德规范的具体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8]。Stevens,Betsy就道德规范的实际应用(包括道德规范如何交流、是否被雇员所认可和接受以及是否影响了员工的行为)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9]。

当然,上述的研究只是就表象而论,比较而言,杰瑞米·波普在《制约腐败——建构国家廉政体系》(Confronting curruption:The elements of a national integrity system)中的分析就显得较为深刻。他认为,企业反腐败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要求公司必须:把具体的反腐败内容列入公司的行为规范中,让所有员工切实明白,必须遵守;鼓励经理们积极监督公司行为规范的实施和效果;督促本公司经理所属的任何别的跨国专业团体,在其行为规范中列入强制性的反腐败条款等等[10] 。

从个案研究来看,被美国《财富》杂志誉为全美最令人尊敬的公司——Cintas公司,其主席Richard T.farmer认为,企业文化能够促使企业转败为胜,企业廉洁文化甚至比现金更有价值。它是把一个公司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剂。企业文化是我们的第一竞争力,我们公司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挖掘、保护和传播我们的企业文化,因为我们认为这方面的投入是完全值得的,维护企业文化就是维护我们的将来

[11] 。

Andrea Bonime-Blanc指出,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良好社会声誉的贝塔斯曼公司(Bertelsmann Inc),在2001年安然公司丑闻揭露之后,采用了美国公司行为规范。为了保证规范的有效实施,公司还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伦理操守部,为员工提供广泛的伦理操守培训工作;Gloria Santona指出,诚信是企业的无价财富,尽可能地做到透明、公开、公正是麦当劳(McDonald)公司努力的目标。在长期的发展中,通过召开董事会议、发放季度利润、年度报告、政策报告等方式和各个地区、顾客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公司的伦理道德规范涉及到每一个员工,对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还制定了特殊的伦理守则。Hermann介绍说,Jefferson Wells公司通过长期的诚信交流、廉洁行事,公司已经在投资者、员工以及顾客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信任。Thomas Niles说,伦理行为依赖于一系列的原则和实践,这些原则和实践必须习惯化。Cincom公司通过竞争、特色和承诺和股东建立了公开、信任的关系[12]。

Ian W.Jones 和 Michael G.Pollitt介绍了史克必成(SmithKline Beecham)公司如何把廉洁、诚信的价值观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从而培养一种价值观取向的企业文化。文章分析了该公司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公司发展廉洁文化提供了建设性意见[13] 。

除了企业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国际商界及非政府组织在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方面也有创举。国际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TI)于2002年12月出台“商业原则”(Business Principles),还为小公司(SMEs)制作了一个新版本的商业原则,为企业制定反商业贿赂、促进企业廉洁经营方案提供了实际的指导。国际商会(ICC)在1977年就通过了《打击敲诈勒索行为规则》(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s Rules of Conduct to Combat Extortion),此后,又分别在1996年和1999年对其进行修订和更新。制定这套规则的目的在于“作为一种自我规范的方法”,希望“商业公司自愿接受,这样,不仅会促进商业交易中高标准的廉洁,而且将形成一套很好的防御和保护,使那些公司免受敲诈勒索的侵害”。此外,联合国全球协定(The Global Compact)在2004年通过了第10项原则,规定企业应当反对各种形式的腐败,包括敲诈勒索和贿赂;国际顾问工程师联合会(FIDIC)专为顾问工程师制定了一个商业廉洁管理体系(BIMS);联合国反腐败(UNICORN)是一个全球性贸易联盟的反腐败网络,国际商业领袖论坛(IBLF)于2002年发起了有关反腐败的项目等等[14] 。

二、国内企业廉洁文化研究综述

我国关于企业廉洁文化的思想源远流长,但企业廉洁文化这一词正式进入我国的学术界是在21世纪初,它是随着企业文化的发展而出现的。自从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引入我国之后,国内学者结合我国企业反腐败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文化治腐的新举措,在国内掀起了企业廉洁文化研究的热潮。具体表现在:

首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工作。2004年,为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部署,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和国资委联合颁布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廉洁从业规定》),这是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用权行为、促进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规章。2005年,中共中央发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7月,推进中央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研讨暨观摩会议在山东东营市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召开,国务院国资委对推进中央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提出分步走的新要求。同年8月,国资委纪委、驻委监察局召开了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座谈会。2007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纪委在湖南长沙召开了中央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讨论了对《〈关于推进中央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中央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15] 。

其次,对企业廉洁文化基本理论进行了探讨。近年来,我国一大批从事纪检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专家、学者,主要从文化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监督学的角度,论述了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定义、内涵、功能、作用以及建设的途径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成果不多,主要是以论文为主,主要有:王振法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上发表的《推进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介泽斌等人在《求实》上发表的《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要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杨小平在中国纪检检察报上发的《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等若干文章。独立的论及企业廉洁文化的专著还没有出现,只是出现了一本由宁波市勤州区委编撰的《中国廉政文化建设丛书》之一,《廉政理论》论文集。

再次,对企业廉洁文化的个案分析,主要围绕中石化公司、重庆电信、武汉钢铁公司、广州海运公司、秦皇岛港务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展开,试图从中找到可以为大多数企业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代表性的成果有:谈正鑫(2007)总结了江苏油田廉洁文化建设经验,刘冬梅介绍了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在着力营造廉洁氛围中的具体做法,张翼、冯蕾(2006)介绍了中石化的创新举措,姚宝柱介绍了黑龙江省龙煤集团鸡西分公司的做法,王社民介绍了武钢廉洁文化建设的做法,何志国(2007)报道了首钢实业公司的做法,刘开智(2007)介绍了长江海事廉政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皮洪琴(2007)在《电网企业文化管理》一书中,探讨了电网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内涵以及建设策略。研究成果以论文、报告居多。

我国现有关于企业廉洁文化研究的主要观点和说法包括:

(1)关于企业廉洁文化的内涵

王振法(2005)指出:“廉洁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倡导和积累起来的促使员工廉洁从业,推动企业依法经营、廉洁经营的思想理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和从业行为等的总和。”这种认识从企业历史发展的实践出发,揭示了企业廉洁文化的内容和建设的最终目的。”[16]毕淑琴(2005)指出,企业文化首先是法人的行为文化,而“廉洁文化”是法人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文化”内涵丰富。说到底,它是自然人和法人作为当事主体,做事、为人所秉持的态度,展现的是对高尚的价值观追求。”这种认识从法理的角度对企业廉洁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探讨。[17]杨小平(2007)认为,“廉洁文化是以廉洁为内核、文化为形式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是廉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18]这种认识揭示了廉洁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本质联系和包容关系,并指出了廉洁文化对于推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作用。

(2)关于企业廉洁文化的特征

刘立范(2007)认为,企业廉洁文化主要有四个特征:主体的大众性、指向的权力性、实施的职业性和组织的公共性[19]。

杨小平(2007)认为,企业廉洁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先进性。企业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着社会伦理价值、时代进步特征和企业发展要求。二是传承性。廉洁理念古已有之,伴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廉洁之风是中华优秀传统的一个重要表现。三是群众性。广大员工是实践廉洁文化的主体,企业廉洁文化反映了广大员工的利益和愿望。四是实践性[18]。

(3)关于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容

王振法(2005)认为,企业廉洁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形态[16]。王兴素(2005)认为,廉洁文化建设是国有企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提升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水平,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廉洁从业理念、制度、阵地、产品、监督以及群众广泛参与六个方面推进[20]。

(4)关于企业廉洁文化的机制建设

刘素华(2006)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建立健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机制。第一,建立健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机制。第二,建立健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监督机制。第三,建立健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第四,要建立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不断扩大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加强对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投入[21]。

(5)关于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从众多学者的观点来看,目前国内廉洁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从加强廉洁理念、制度、物质和行为以及长效机制等方面来进行,力图通过软约束和硬约束,在整个企业形成良好的廉洁文化建设氛围。王振法(2005)认为,推进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完善设施,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打好物质基础;二是要抓住根本,积极培育企业廉洁理念;三是要健全制度,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四是要养成行为,使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取得实际成果。在反腐倡廉教育中,要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企业员工的廉洁从业意识,养成廉洁从业的行为[16]。康臻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握好三个关系,推进工作有序开展;突出“三个重点”,增强工作实效;搞好“四个结合”,突出工作针对性[22]。

(6)企业廉洁文化体系的构建

李运东(2007)指出,企业廉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企业的生存发展而发展形成的,是植根于本企业土壤里的特有产物。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它以服务企业目标为目的,以塑造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为行为准则,既体现为现代企业的法制观念和要求,又体现为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要求。当前,要从四个方面来加强企业廉洁文化的体系建设: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廉洁文化教育体系,着力培育员工的廉洁信念和廉洁信仰,树立道德与法制相一致的文化理念;二是要推进建设廉洁文化的制度体系;三是要加快建设廉洁文化的阵地体系;四是要着力建设廉洁从业的监督体系[23]。

三、企业廉洁文化研究述评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廉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研究综述可以看出,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以美国为首的国外企业在廉洁文化建设时间上较我国早,内容、方法、手段上较我国丰富,而且很多做法已经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很多企业因此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效益。而我国企业由于开展的时间晚,实践经验不足,很多企业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还处于探讨和摸索阶段,在研究成果上表现为理论研究不深、实践操作性不强、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企业廉洁文化研究还停留在初步探讨的阶段。企业廉洁文化研究是一项实践意义很强的理论研究,理论的突破必然依赖于实践的发展,实践的不足必然制约理论的飞跃。当前,我国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刚刚起步,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多数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廉洁文化的含义、功能、作用以及建设的途径等方面,真正有理论深度的研究为数甚少。

第二,企业廉洁文化研究理论指导性不强。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现实需求和必然选择。近年来,针对企业发展中出现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消极现象,我国企业结合自

身发展实际,积极开展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但由于对企业廉洁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企业廉洁文化的定位、企业廉洁文化的变革等理论问题缺少长期深入的研究,所以企业廉洁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

第三,企业廉洁文化研究方法不充分。当前,现有研究主要是运用理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传统方法笼统地对企业廉洁文化进行一般性的探讨,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虽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的措施,但对策性不强。同时,现有研究只囿于国内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没有对国外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经验进行分析和介绍,缺乏从横向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

结合国内企业廉洁文化研究现状,借鉴国外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经验,我们认为国内企业廉洁文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是:

首先,深入挖掘企业廉洁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具有现实时代性,不同的社会、民族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廉政文化基础的国家,形成了许多博大精深的“廉说”、“廉论”,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界定企业廉洁文化概念应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去提炼,要批判性地吸收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廉洁、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并把这些精华和当前我国廉政建设方针政策相结合,和具体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宗旨相融合,概括出具有中国企业鲜明特色的企业廉洁文化内涵。

其次,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可以说,规律就是关系,研究企业廉洁文化的内在规律,必然要从相关的关系入手。这些关系主要包括:企业廉洁文化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企业廉洁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廉洁文化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等,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关系,才能把握企业廉洁文化的内在规律,从而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例如,国外企业注重廉洁文化制度建设,而国内企业在制度建设上颇显薄弱。这就启示我们要把企业廉洁从业的道德要求纳入制度建设中,建立企业道德守则(Corporate codes),并建立相应的执行、监督、惩戒等配套机制。

再次,进行实证研究。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在特定的企业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不同的企业开展廉洁文化的理念、目标、途径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因此,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不同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和不足,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最后,开展比较研究。博采众长,才能求得发展。企业廉洁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必然具有文化的特征,而文化是在不断地吸收、借鉴中发展的,因此企业廉洁文化要求得发展,必然要进行比较研究。因此,国内企业廉洁文化进一步的研究就在于挖掘、整理国外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并和国内加以对比研究,从中提炼出借鉴性的做法和经验,将对推动国内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ullberg, Duane R. Business Ethics: Not a Luxury;

Standards of Ethical Conduct for Management Accountants.

Management Accounting.Montvale:Feb 1990. Vol. 71, Iss.,

p. 20 (2 pp.).

[2]Ronald Berenbeim.Ethics in the Global Workplace;Corporate

Codes and Combating Corruption.the Conference Board

Delivered to the 9th International Anti-Corruption

Conference,Workshop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business ethics Durban,South Africa,October 12,1999.

[3]程宝库,王欣.美国《海外反腐败法》及对中国的影响[N].中国

经济时报,2005-07-04. http://news.sohu.com/20050704/

n226174131.shtml.

[4]让-弗朗索瓦·阿维,罗纳德·贝伦贝姆 东亚地区私企反腐败[M].李长山,陈贻彦.臧惠娟,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Berenbeim,ron.Cutting off the supply side of bribes:Beingagainst corruptio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you think.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New York:Apr15,1999.VOL.65,Iss.

[6]Gary Edwards.Beyond the Code - The Implementation ofCorporate Ethics[J].管理有道,1995,(2).

[7]StuartGilman. the Bottom LineisIntegrity ..

[13]Ian W Jones, Michael G.Pollitt. From promise to

compliance: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ity‟at SmithKline

Beecham.Long Range Planning Vol.32.April 1999.

[14]Anti-Corruption Portality .www.ethics/org/erc-publications/staff-articles.asp.2002.

[15]刁吉海,鹏程,马妮妮.廉洁文化建设要做到“六个进一步”——中央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湖南长沙召开

[J].企业文明,2007,(11).

[16]王振法.推进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10).

[17]毕淑琴.倡廉洁文化 促企业发展[J].中外企业文化,2005,

(12).

[18]杨小平.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7-06-13.

[19]刘立范.关于中央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3).

[20]王兴素.试谈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政工探索,2005,(3).

[21]刘素华.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J].学习月刊,2006,(9).

[22]康臻.要切实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J].中国监察,2007,(24).

[23]李运东.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亟待加强[J].学习月刊.2007,(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文化精编学习资料下一篇:全员升级智慧系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