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比较与运算评课稿

2023-02-12

第一篇:角的比较与运算评课稿

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教师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教师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的平分线。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和画相等的线段,线段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根据教材意图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迁移的能力,用类比的思想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较的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我在上课时认真把握了以下几点:

1.首先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旧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使学生能能角的知识有一个更深的记忆。

2.在角的形象比较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重叠法是一个难点,但此法比较适用于实际中的比较。

4.角平分线的知识是一个几何中的重要知识点,虽然在此不是重点,但在教学中,老师不能放松,而是要加强讲解。

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二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但静心思考,本节课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现对本节课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成功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课题引入较自然

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所以上课时我就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比较三边的大小,因为有了上节的基础,学生能很快的比较出三条线段的大小。紧接着我又提出:我还想知道三个角的大小关系,怎样比较这三个角的大小呢?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本课课题。

2、多次运用类比思想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线段大小比较做铺垫,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学生理解得很好;由于对线段和差符号语言强调得很到位,学生 在真正明确了线段和差的意义的基础上,模仿来说角的和差语言,自然顺理成章,不成问题;联系线段中点定义,学生很好理解了角的平分线概念。然后,模仿线段中点的符号语言,得出角的平分线符号语言。

3、运用电化教学

教学设计中部分环节运用课件展示的益处很明显,学生一目了然。如:叠合法的操作过程;画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两种办法;三角板拼画角等,都起到了教学设计中预期的效果。

4、懒教师,勤学生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懒”一些,学生应该“勤”一些。在讲如何画一个角的平分线时,由于课前已让学生各自准备了一张半透明的纸,让学生在上面任意画一个角,然后自己折叠,从而探索出折叠法。还有在探索用一副三角板可拼出多少度的角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前面讲解过细,导致一节课的四个目标只完成了三个。

(2)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放不开,导致探究活动作用降低。

“三角板拼图”,学生没有预想的那么积极,而且明显对小组合作比较陌生,,且时间有点仓促,学生探索与展示的都不是很充分,好在课件弥补了不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好地总结出了规律。

结合这节课暴露出的问题,我会做如下的改进:

1、引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学落到实处,真正解决自己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

2、教师先解释一下线段中点符号语言中各线段含义,再让学生得出角的平分线的一些符号语言。

总之,一堂课的教学,总会有收获和遗憾的。我要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提高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以便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三

这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到有关角的运算问题,几何入门教学很关键,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延续小学一贯的作风,只有数据的运算过程,而对角的名称却忽略不写,只看重结果而对解题过程不考虑,于是,针对这些情况,我反复演示了典型例题的解题方法,有关角度计算题的书写格写,过后再让学生去做,学生却总也难以灵活的应用。这种情况,教师在解题教学中经常会遇到。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通过谈话,调查得知,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单纯的模仿,诵记为主获得的解题方法,因为缺少过程知识的支撑,难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这里的过程知识是指个体在自己的解题活动中获得的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在个性化的知识。其中既有成功的体会,也有失败的感受。由于这种过程知识融入了个体特定解题活动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对解题者本人而言是鲜活的,有生气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善加引导和利用,帮助学生恰当表征过程知识,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启发学生将那些难以说清的过程知识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如概念图式、关系网、线路图等形象地表征出来,以丰富学生的解题“知识库”,如果对学生的过程知识给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学生会自然生成一种成就感,满足感,也就容易意识到:

1.解题应该是自己的活动,自己发掘和利用智慧潜能,大胆地做出猜想,再创造,只要是自己付出的,就应当是有所收获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解题失败者。

2.自己形成的解题思路,就应当有与之相应的合理性解释,敢于承担起为之辩护的责任,成为一个有主见的解决问题者。而不应人云我云或者等待老师讲解,摆脱对老师的信赖性。

3.解题同伴(包括老师)并无过人之处,大家不过是各自在自己所走的路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过程知识。

总之,在解题教学中,适当的板书,演示是要的,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千遍一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路、解题方法、训练、发展他们的高层次思维能力,有效地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判断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效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第二篇: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7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难点.

3.关键:从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角的大小关系,•认识角的和差关系及认识角平分线,也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复习、展示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从而引入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二、新课讲授

通过类比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进一步展示、讲授角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例

1、 例

2、例3以及三道练习题让学生了解角的平分线,掌握角的有关运算、角度的换算。

三、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和角的大小关系有哪些?认识了角的哪些运算. 2.本节课学习了用三角板拼出哪些角?

3.角平分线的定义是什么? 4. 角度如何计算?

四、作业布置

课本第145页习题4.3复习巩固5,综合运用10,拓广探索15.

- 1 -

第三篇:角的比较和运算教案

罗思强

目标预设

一、知识与能力

会用两种方法比较两角的大小,知道两角的和、差的意义,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并能用肯定语言表示。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操作、合作交际,画图、比较、归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通过角的比较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二、难点:角的平分线和角的和、差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两种方法说明怎样的图形是角?

2、如图,(1)∠AOB和∠EOF是同一个角吗? (2)∠OAB和∠OEF呢?为什么?

3、如图, 共有几个角?请分别写出来?∠AOB与∠AOC两个角,哪个角大?∠AOC与∠AOB和∠BOC有什么关系?

4、想想看,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二、学习过程:

当用重叠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应做到_______重合与_______重合。

如何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比较方法

1、用刻度尺度量

2、重叠法

(1)端点重合

(2)所在的直线重合

1、用量角器度量

2、重叠法

(1)角的顶点重合

(2)一条边重合

三、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学习了角的比较,角的比较与线段的比较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角的比较和线段的比较都有两种方法;当用重叠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要求“两个重合”;角平分线,线段有中点等,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列个表把线段和角的有关内容进行对比学习。

作业:高效配套练

补充、

1、已知互余的两个角的度数之比为2:7,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2、.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的一半少20°,求这个角

的度数.

课后反思

《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内容。课本在编写时包含了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角平分线三个重要板块,其中有1个活动、1个探究、1个思考,知识多且杂。那么,如何在40分钟里将这么多内容成功整合是我前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根据教材意图,要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迁移能力,用类比思想引出角的大小比较也是这两种方法。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每位学生都能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能从简单图形中获取信息,认识角的和差关系和角平分线,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几何语言规范表达上还有不少学生存在问题。课堂不够开放,其实通过开放性问题、开放性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灵活地学习知识。如果重新讲这节课,我想应该会更流畅一些,会把课前预想不到的问题,但是在课堂上发生了的,做得更充分一些,在调动学生展示的方面会多给一些时间,尽量让她们学会表达出相应的意思和方法,鼓励和引导用几何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互相纠正。

第四篇:初中数学《角的比较》评课高观课报告

《角的比较评课高》

一、闪光点

1.导入设计比较新颖。执教者通过开场白的自我介绍(来自黄山市的一位选手),多媒体展示一幅黄山山峰的一张图片,设计了两条上山的路,问学生从那条路上山更省力一些。通过追问为什么,将这个生活问题抽象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从而揭示本节课课题。通过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对激发学生的探求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非常有必要。良好的学习情境必然会唤醒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必然会带来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

2.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把握得当。本节课主要围绕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平分线的概念展开,重点放在角的大小比较,难点定位在角平分线的概念的理解,并通过知识的生成,培养学生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以及几何语言之间的转化能力。

3.例题的设置有梯度,有新意。比如:已知,如图1,∠AOC=30°,∠COB=60 °,ON、OM分别平分∠AOC、 ∠COB,求∠MON的度数。课本上本没有例题训练,为了巩固角的和差运算以及角平分线的概念,执教者挑选了这样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巩固,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真正做到少而精。在此基础上,对这道题作了适当的变式,让同学们自主完成下题,已知,如图1,ON、OM分别平分∠BOC、∠AOC,∠MON=45 °,求∠AOB的度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逆向思维)。

再如以下题目也很有趣味性,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借助一副三角尺你可以画出75°、15° 的角吗?在0 °到180°范围内,你还能画哪些度数的角?试一试!

4.教师基本素养很高。上课时,裴老师教态自然,速度适中,语言清晰,既威严又亲切,作为一位男教师有如此的亲和力实属不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运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活动,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且采用了以活动为载体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新课引入到整堂课的组织,延伸到课尾的人性化的作业布置,小结巩固,结构严谨,安排有序,充分体现他扎实的基本功。

5.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恰到好处。课件制作简洁精美却不显花哨,特别是关于角的叠合我们用常规手段虽能完成,但不便于演示给全体学生,执教者利用PPT中的动画功能,直观地呈现了叠合的过程。

二、几点建议

本课时知识点共分为三大块,分别是: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平分线的概念,执教者在知识的呈现过程中,没挖掘出三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过渡不自然,有脱节的感觉,没整体性。下面我谈谈我对这块知识的理解及设计思路。本节课的中心话题是角的大小比较,了解如何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其实度量法也是一种叠合),得到三种大小关系,这只是一种角的大小的定性的描述。若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大多少呢?由此得到角的和差关系,对角的大小作出定量描述。如何过渡到角平分线的概念呢?角平分线实际上还是比较角的大小,我可以这样设计:如图,射线OC是∠AOB内的任意一条射线。你能比较∠AOC与∠BOC的大小吗?学生会发现这里大小关系不确定,存在三种可能,这时我通过几何画板,将射线OC从边OA开始顺时针方向向OB边旋转,同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显示∠AOC与∠BOC度数,感受到∠AOC的度数越来越大。而∠BOC的度数越来越小,在这个过程中间,必然存在两个角的度数正好相等,并且这种情况下的射线OC的位置是唯一的。我们把此时OC的位置作为这两个角大小的一种特例,从而引出角平分线的概念。我想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本节课,然后去设计教学,既有利于学生系统有条理地学习数学,又能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让动态生成的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课堂上要真正地关注学生。这种比赛课老师对每一个细节都做了精心的预设,甚至可能预设到每一句话该怎么说,这种“精心”往往导致老师更多的是只关注自己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学生多次出现回答的结果及思维方向与教师预设不一致,执教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强行扭转学生的思路,想让他们回到老师的轨道上来,降低了课堂效率,部分学生还感到一片茫然,若我们多去想想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种回答对知识的生成有什么帮助,说不定学生的错误不但不会降低课堂效率,反而成为课堂上最好的资源,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执教者经常打断学生的发言,在自己精加工的基础上重复学生的回答,无非担心学生叙述不够清晰,怕其余学生听不懂,这种现象既是对回答学生的一种不尊重,也无形中剥夺了同学们独立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问时执教者在倾听表达者的观点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余同学的状态,适时地组织生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学生的课堂,作为老师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总之,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的前提下还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学会倾听,构建和谐的课堂。

第五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富春七小李燕苹

根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师会议室举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郑老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注重教师的引领指导与示范演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郑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严谨扎实的课堂。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陈老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郑老师话锋一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本上告诉我们角是怎么画的。然后郑老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最后孩子们才拿起尺子正确规范的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步步落实,扎实到位,相信孩子们不仅学到的是画角的方法,更学会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郑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后出示了3时整的闹钟、折过的吸管、剪刀等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郑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上剪一刀,会变成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郑老师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如果运用重叠法,把老师折的角与学生折的角重叠后比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动角演示角的变大、变小过程,相信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这一结论会更明确、清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警察作风整顿心得体会下一篇:家长怎么教育孩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