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初三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2023-01-10

2007年随着江苏省高考制度的变化, 南通市中考方案亦随之改变, 历史首次被列入中考范围, 考试形式为闭卷。目前, 南通市中考科目共八门, 即使“优”生也深感时间不够分配, 何况历史只占50分, 多数学生认为其是“副”科, 为了减轻学习负担, 丢“副”保“主”, 导致历史成绩不甚理想, 教师也苦不堪言。

笔者在实施初三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 力求从教法有效、内容有效、问题有效、复习有效四个环节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教法有效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初三历史新课采用目标导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教法比较适合初三教学的实际。目标导学法的最大好处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课堂教学具有很高的针对性, 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问题教学法,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史的兴趣。这两种教学法都有助于学生当堂课掌握所学知识, “减负增效”的效果不错。而复习课则采用谈话法、图示法等教法比较适合。谈话法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回忆, 老师亲切的口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图示法有利于学生缩短认识教材的过程、加强对教材框架体系的理解, 有助于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其实每一种教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 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任何一种教法的使用都必须因内容特别是因学生而异, 不能生搬硬套,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

2 内容有效

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编写历史教材, 每“课”涉及面广, 但教师不必面面俱到, 要保证教学内容真正有效, 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2.1 树立课标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给教师提供了教育教学依据。初三教师要树立课标意识, 充分利用课标的指导作用。备课时要仔细研读课标, 紧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由此展开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

2.2 要针对中考命题的改革方向来设计教学内容

2007年南通市首次历史中考试题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2008年的中考则有了重大改革, 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归纳能力。中考命题改革的方向, 也正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方向。这绝不是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走“怎样考就怎样教”的应试教育道路, 而是要充分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 将中考命题的要求全面渗透、落实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使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 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根据中考命题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 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适当调整教材,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立体化;二是对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分类处理, 突出内在联系;三是对历史现象、事件、人物进行多角度立体分析, 形成全面认识;四是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深化、拓宽、拔高处理, 凸现隐性知识。只有当课堂学习内容有效时, 学生的课后负担才可能减轻一些。

2.3 要针对教和学的薄弱点来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情和学情, 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中的疑点、盲点、易错知识点等内容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以增强有效性、避免盲目性。如“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 尔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这样的问题, 教材中要么一语带过, 要么含而不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类问题, 最大限度的提取教材所隐含的知识信息, 充实学生的认识。

2.4 要针对历史教育的目的来组织教学, 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现实化

教学中, 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贯通, 实现历史与个人的融合, 这是搞活历史教学, 发挥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关心时事, 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 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恰当结合点, 增强学生对现实的感悟能力;二要了解学生的愿望、苦恼和要求,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迫切需要出发去发掘教材内容, 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 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政策联系起来讲解, 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改革是强国之路, 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历史的启发性和现实感;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努力争取最后的胜利”, 与中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不恰当做法结合起来讲解, 就大大增强了历史的教育意义, 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这样的教学内容, 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灵活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历史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

3 问题有效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问之不切, 则听之不专。”西方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看来, “疑为思之始”, 有疑才会有思考, 才会有探究, 才可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这是教师设计教学问题的心理学依据。可以说“问题”是中学历史课堂的灵魂,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 有疑而思疑, 思疑而解疑, 解疑而心悦。但要注意“问题”的提出要科学合理, 设计问题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 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

不同学习能力, 不同性格的学生, 都有展现自我的心理需要, 所以, 针对全班学生设计的问题, 尽量起点低些, 让大家都有话说, 争取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机会、都有思维任务和训练, 也都有获得表扬的成功机会。

3.2 设计问题要科学, 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四点, 一要适度, 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做到难易适中,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要选择最佳切入点, 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和探索性, 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 而应由易到难, 步步接近问题的本质,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避免产生畏难情绪, 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同时要注重思维含量, 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如八年级下册第8课《辛亥革命》, 因内容庞杂, 学生很难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 而我用以下四个问题就可以将整堂课教学内容串联起来: (1) 孙中山先生有哪些革命活动? (2) 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各方怎样的反应? (3) 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4) 你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这四个问题基本上是按“识记史实→归纳现象→阐释历史→探讨历史”不同能力要求, 由低向高顺序依次提出, 符合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当问题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形成纵横交错的历史知识体系的桥梁时, 它才是真正有效的问题。

3.3 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提出问题不是目的, 而在于以问题去启发学生思索。开放式问题, 最能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你是否赞成义和团运动将“反清复明”口号改为“扶清灭洋”口号?此类问题一旦提出, 无须教师费心引导, 立即就能引起学生热烈讨论, 有彼此对立形成辩论之势的, 有互相补充结成合作关系的, 观点不一,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答案或正或反都不重要, 关键是论证的过程, 锻炼了学生思维。

4 复习有效

初三历史课堂复习是初三教学的关键, 南通市这两年的历史中考已由知识考查转向能力考查, 故此更凸现复习在整个初三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特别对临近中考的毕业生来说, 寻求适当的复习策略, 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因而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复习指导》, 找准方向, 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克服盲目性, 避免做无用功, 力求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复习备考效率。具体复习步骤有以下几点。

4.1 回归课本, 夯实基础

课本是中考命题的根本, 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 学生只有熟悉课文, 打好基础, 以此为前提培养能力, 才能应对各种变化。离开了基础, 能力只是空谈。复习的第一阶段, 教师在课上要引导学生注重课本的阅读, 从中掌握最基本的史实、最基本的概念, 按照每课过关、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方法, 讲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需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不是上新课, 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知识层面上, 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宽, 深化。

4.2 专题复习, 关注热点

第一阶段的复习是使书本由薄变厚的一个过程, 学生从中掌握了大量信息, 但一时难以消化、吸收。为使学生真正掌握住基础知识, 迫切需要将其系统化、专题化整理, 即将书本由厚变薄。方法是在复习时重新组合教材, 以历史主干知识为枢纽, 以线索为网络, 教师进行“纵横”联系, 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及时把同类型历史知识归并起来形成专题, 这样就可以清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例如, 世界近代史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归类为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专题。这种把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就是历史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 社会上每一事件, 都前后联系、一脉相承, 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 使其基础知识系统化, 这就是历史的“纵向”联系。

4.3“实战演练”, 培养能力

这个阶段教师要精编练习, 每周进行“实战演练”, 培养能力。然后根据演练结果讲解正确的审题、解题方法, 探求命题的途径和规律, 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学一法, 会一类, 通一片, 达到巩固深化基础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和效果。

然而“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内化”, 之前的复习中, 教师一直把握着复习方向、方式、进程和内容,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进入这个复习阶段后, 教师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些时间以内化知识, 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是一个学生主动消化、真正内化知识的过程, 这比教师从头至尾一味的强灌, 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梳理、内化知识, 才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历史知识。

总之, 教师在初三历史复习课上, 要讲究复习策略, 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保证复习效果。

南通市历史科加入中考的这两年, 笔者一直冲在中考历史教学第一线, 每当看到疲惫不堪的学生, 就深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教师想要减轻初三学生负担, 最佳途径就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多下功夫, 避免做无用功。以上所述, 只是笔者在实践中的粗浅认识, 仅供参考。

摘要:南通市中考科目共八门, 历史科刚纳入中考两年, 学生学习负担沉重, 本人在初三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教法有效、学习内容有效、问题有效、课堂复习有效四个环节来落实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避免做无用功, 以减轻学生的学史负担。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减负增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II型GPRS负控终端故障检测分析的探索下一篇:关于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