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2022-09-13

改革开放30年来, 农民兼业化成为农村最大的变化之一, 也成为了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劳动力素质较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制约着农民持续增收, 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也是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从促进农民增收角度, 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探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和对策。

1 劳动力素质成为影响泰州农民增收的重要因子

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 长三角城市群之一, 工业较为发达, 农业资源丰富。全市国土面积579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80万亩, 养殖水面80万亩。2007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86亿元, 实现农业增加值102.4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69元。全市总人口504万, 农村劳动力资源 (指农村常住人口中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总量为217.67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43.2%, 其中, 男劳动力106.46万人, 占48.91%;女劳动力111.21万人, 占51.09%。

1.1 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

据泰州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 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文盲14.28万人, 占6.56%;小学文化程度69.45万人, 占31.91%;初中文化程度100.73万人, 占46.28%;高中文化程度28.8万人, 占13.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4.41万人, 占2.02%。由些看来, 泰州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总体还不高。

1.2 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

近年来, 全市大力实施农民走出去战略, 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 从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2007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69元, 其中工资性收入3560元, 占55%, 以转移就业为重点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 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138.31万人, 占农村总劳动力的67.9%, 其中劳务输出81.04万人, 比重达到39.9%。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中, 绝大多数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 占98.49%。

1.3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制约着劳动报酬

2007年, 全市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文化及以下的占15%,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9.24%, 高中文化的占12.02%, 中专以上的占3.74%。可以看出, 劳动力转移人口文化水平偏低, 以初中文化为主, 这对劳动力的择业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 其劳动报酬也就越高。据对2007年全市500户农村住户统计抽样调查资料分组研究分析, 在20%的低收入户与20%的高收入户中,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分别为8.6%和27.4%, 不识字及识字很少的劳动力比例分别为12%和4.6%, 而高收入户当年收入是低收入户的3.22倍。

2 农村职业教育在提升劳动力素质中发挥较大作用

农村劳动力输出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渠道, 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作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市, 近年来泰州市十分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2.1 办学规模稳步扩大

全市共有中等职技类学校37所, 在校生近5万人;高职院校4所, 在校生2万多人;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135所, 年培训5万多人次。同时, 12所省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与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联合办学, 不少职教中心、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挂钩合作, 较好地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促进学校综合能力提升。

2.2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全市共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合格职教中心校5所、省重点职业学校6所, 分别占现有学校类别总数的62.5%、62.5%和46.2%;建成了3个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4个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7个省职业教育示范专业、4个省级农科教示范基地。

2.3 职业教育成效明显

全市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设各类专业100多个, 为社会输送了10万多名中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培训农村致富骨干82.06万人次, 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65.9万人次, 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4万人。

虽然近年来泰州市农村职业教育在促进和加快劳动力转移输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总体而言, 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一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还不够协调, 将导致就业结构缺乏层次性。目前泰州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为10万人, 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只有5万人左右;二是职业教育资源分局还不合理, 一些地方过于集中, 覆盖面不广, 特别是乡镇一级职业教育的水平还较低;三是职业教育的机制还不够灵活, 市场化程度不高;四是面向农民的教育培训, 往往短期为多、应付式为多, 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培训。

3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更是我们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 “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快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 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当前实际情况, 今后一段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要围绕增强整体素质、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目标, 着眼于建设培育新型技能型人才摇篮的新定位,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布局, 创新职业教育机制体制, 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进一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水平。

3.1 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布局

《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应农村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统筹发展的需要, 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 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 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加大地方政府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 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真正纳入县级政府目标考核, 树立发展农村职教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思想理念, 科学制定县域教育发展规划, 真正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按1:1比例协调发展、大体相当。在此基础上, 整合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好县级职教中心的龙头和示范基地作用。依托职教中心将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办成县级职教中心的分校, 最大限度利用好县级职教中心现有的师资、设备、实验实习场地和乡镇成人教育学校方便群众、就近培训、工读结合、长短班结合, 据农时闲忙、农民所需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两大优势, 为大批学龄青年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搭建广阔的平台。

3.2 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机制体制

一是创新教育模式, 增强农村职教活力。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实行多元投资并举的办学体制、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模式, 鼓励行业、企业与民间资本参与投资举办职业教育, 探索股份制、承办制、政府与企业联合办学等多种办学体制改革, 提高职教优质资源份额, 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共同提高。充分发挥民办职业教育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的优势, 促进职业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二是改革教学制度, 提升农村职教水平。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原则, 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产教结合、校企结合、订单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职教发展新模式, 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办学之路。坚持“上挂、横联、下辐射”, 充分利用职业学校自身的人才、技术和信息优势, “上挂”科研院所和有关高等院校, “横联”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和乡镇企业, 构建以农村职业学校、乡村成人学校和科技推广组织为依托, 教师和学生为中介的面向广大农户的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网络。三是强化社会引导, 提高社会对职校的认识和认同。要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职校发展的舆论氛围, 要使“上职校也是成才之路、职校也能成才成功”形成社会共识, 采取有效措施, 引导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进入职校继续学习, 进行技能教育, 提高就业技能, 培养技工型人才。

3.3 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

从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践来看, 职业技术教育所用经费应比普通教育高, 但实际上我国绝大多数职业中学的实际经费支出比普通中学都少, 而农村职业学校就更少。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切实承担起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的责任,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 通过宣传引导、政策优惠、措施激励, 多渠道、多方面吸引其他方面的投入, 如民间资金、企业资金等的投入, 独资兴办或参股合作兴办农村职业教育机构。

摘要: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是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农村职业教育已成为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渠道, 本文在分析农民收入构成及劳动力素质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从整合农村职教资源布局、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机制体制、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等方面, 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民增收,农村职业教育,农民素质,对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