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论文

2023-01-19

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教师用一定的理论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 把社会正确的思想观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信念, 并渗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它是一种理论教育, 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 目标就是要把学生的的思想理论水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 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推动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在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的探索上取得一定实效。但本人认为要增强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实效性最根本应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研究, 对此本人作一定的探讨。

1 构建与高职高专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面向基层一线适用人才的培养方向。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确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以必需和适用为尺度。而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课教材内容由中宣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 教学内容涵盖的理论多、基础知识和教学内容含量大, 而高职高专的课时只有40学时, 在这40学时的教学时间里对教材所涉及的重点、难点、疑点等诸多问题都不能做深入的讲解和阐述, 致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很难讲透,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囫囵吞枣。基于这种情况, 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目标及学生特点,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

1.1 构建学以致用有效的调整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课, 更重要的是一门实践课, 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突出教学的实用性。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应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 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讲授, 设计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生活中的思想困惑问题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实际问题, 常言道“情在书外, 理在书中”, 这样既能使课程知识生活化, 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真正发挥思想理论课教育释疑解惑的功能, 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 而不是空洞地从理论到理论。通过这种教学内容的改革, 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现实性、有用性, 从而引发了学习的极大兴趣。

1.2 构建结合时事的最新思想和理论相一致的教学内容

时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问题、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 客观现实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必须跟上时代步伐,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成就、新举措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使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和党的政策, 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构建与相关课程相衔接的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课的内容, 一方面, 在中学的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学生们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 教材由于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 各自都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体系, 内容有重复或相似的地方。因此, 在有限的学时里, 应与学过的内容及其它相关学科相衔接, 在教学内容上作合理的调整, 做到不重复教学。

大学的教学应从知识性转向思想性, 以培养思想为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减少知识的描述, 重点对问题作深入分析。各教研室、各门学科之间要进行合作备课,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专题讲授, 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1.4 构建与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特点相吻合的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课统编教材吸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理论, 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 包含的知识点非常丰富, 内容博大精深, 且相应的详细素材较少。学生的认识水平很难将这些理论融会贯通;另外, 大学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 他们能从各种不同渠道便捷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但学生的分析能力无法对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整理, 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创新, 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等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难点问题, 按照专题的形式来集中讲述, 通过扩大教学内容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把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有机结合, 让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取向上日渐成熟。

2 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改变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专业课和实践课。专业课的目标是以灌输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为目的, 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理解相关知识;实践性课程是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基础, 通过实践教学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以塑造人为目的,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而这就决定了掌握知识不是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课的教学的唯一目的, 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目标改变教学理念。

2.1 由注重理论教学转入注重情感教学

思想理论素质是建立在知、情、意、行的基础上, 通过学生反复地学习、思考、实践与体验才能内化为个体自身的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修养课过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人生观、价值观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形成的, 而是靠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出来的。大学生他们经历了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 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是非观, 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在理论课上一味地说教大道理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引人反感,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难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 采取科学的情感教学方法, 设计和运用融时代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需要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典型人物匡扶内心价值准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广采博闻把与教材有关的故事引入课堂, 教师要善于利用大学生身边的先进的、感动校园的平凡真实的身边人物作宣传教育, 教师还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通过真实案例回放、图片展示、电影、电视等音像资料的运用, 让学生感到知识易于理解, 道理让人信服, 使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大学生们能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能从中借鉴和发掘微言大义, 让学生感悟先进人物的精神, 体会平凡故事的内在哲理, 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行为, 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有利于学生思想理论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2.2 由注重教师说“教”转入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引导, 但是, 大学的教育只是外因, 不能代替大学生的自我理解、自我认同的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高职教育要建立相辅相成的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机制。

当代大学生是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面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多样化、面对网络空间中社会负面新闻及消极言论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思想、价值观的也呈多元化。在受教育过程中, 他们不满足被动式的受教育, 喜欢自我参与、能够突出个性特长、促进和完善自我发展的形式。这就给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不能延用传统的“说教”方法教育学生了, 必须重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 努力创造一个自我教育的格局。教师要运用至理名言、名言警句, 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净化自我人格, 美化内在心灵, 深化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细化催人奋进的激励功能, 提高判别是非对错的能力。

2.3 由注重“共性化”教育转入到注重“个性化”教育观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到了“大众教育”, 庞大的数量、复杂多样化的生源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化时代, 是一个个体要求得到充分尊重与展示的时代, 时代不同, 对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要求, 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着力于当代人的“个性化”培养。

传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用同一个模式、同一个方法、同一个老师开展教学, 让学生对既定规范的遵守, 追求“共性化”模式, 忽视教育者内心认同及塑造完善人格, 其最终是受教育者抹灭自身个性去适应“共性化”的严格规范要求, 失去了主动、积极参与知、情、意、行的实践过程, 出现“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要改变这种传统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本, 调整教学观, 坚持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建立在这种思想指导上的“个性化”教育, 它所实施的“教”不再是直接灌输、强制执行, 而是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 对不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 将社会要求向个体需要转化, 从而找到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发展的特点, 将社会认同的社会秩序与规范转化为个体头脑中的观念, 内化为个性品质, 塑造完善人格, 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个性化”教育, 培养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体。

3 注重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课教材本身包含深刻的思想性, 要把深刻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任课教师就应把统一规范的教材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 把科学严谨的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共识。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课在运用教学语言上, 应把握科学严谨性。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事关政治原则、立场、方向的问题, 教师的语言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这是政治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原则, 牢记学术无禁区, 讲台有纪律。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课在运用教学语言上, 除了科学严谨性外, 还应时尚、形象、生动性, 化深奥为浅显, 化枯燥为风趣。教师可以运用时尚、青春、网络语言, 缩短与大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的距离, 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 有利于师生心理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让课堂充满青春的活力, 进一步强化教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切实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宏伟蓝图, 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必须认真思考创新教育, 使受教育者在祖国各个建设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做好准备。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目标和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要求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从高职教育特点出发, 以学生为本, 对教学体系、教学理念、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创新, 探索适合高职高专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素质。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玉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9.

[2] 程美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中天学刊, 2008, 2.

[3] 苏令银.把思想教育内容落到实处——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教育内容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综合.

[4] 杨化.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 2006, 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激发学员学习动机的思考下一篇: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经济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