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对促进农民工代际和谐的启示

2022-10-04

一、农民工代际和谐

(一) 对代际和谐的解读

农民工代际关系主要是指农民工与父母的关系、农民工与子女的关系以及农民工的夫妻关系。和谐发展理论认为:和谐是在不同层次整合力的作用下不断升华的结果, 不同事物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和谐既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1]根据代际关系与和谐的概念, 我们可以推论出:代际和谐是能够整合不同层次的合力以调节好家庭内成员关系, 不断促进家庭以最佳的状态朝最优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必然指归, 朝着最优的方向发展, 是一个家庭存在的最佳状态。

(二) 当代农村代际关系的演变

中国是农业大国, 沿袭着传统的小农经济, 农民最主要的劳动对象是土地, 生活在一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几乎可以自给自足的乡村文明之中, 繁衍生息,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和谐, 在这个阶段, 人作为“自然人”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以家庭为单位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稳定,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孝道观念, 因此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能够很好的得以传承, 传统孝道的维持又可以促进家庭代际和谐, 并成为了家庭代际和谐的精神支柱。

2016年农民工的统计数量高达2.8亿人, 任然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 外出务工农民工数量之庞大增长值迅速, 反映出农民工作为社会底层的群体存在在社会的发展中是不能够忽视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打破了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体制, 传统的家庭结构也遭到解体, 再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作为“自然人”的特点被消弱, 传统孝道传承因缺少现实条件的支撑和完整家庭作为载体而遭到了破坏。再加上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 当代人正面临着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 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被削弱, 其中也包括孝道文化, 因此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民工的代际和谐。

二、孝道与农民工代际和谐

(一) 传统孝道

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的道德观念, 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年历史。一般的说, 孝是子女对父母的的奉养和尊敬。[2]]从“孝”字的构成来看, 上为老、下为子, 意思是子能乘其亲, 并能顺其意。就是说, 实现对父母的孝, 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孝养和孝敬, 即对待父母不仅仅在于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 照顾好他们的身体, 还要在于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 尊敬父母、让他们感受到亲情和家的温暖, 能够在年迈的时候安享晚年。作为家庭道德的“孝”, 孔子曾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说:“今之孝也,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有能养, 不敬, 何以别乎?”[3]对父母的敬养是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要求, 也是人的“自然性”的一种体现, 但是在这里孔子又强调“不敬, 何以别乎?”对待父母不仅孝养而且孝敬是人比动物能达到至高境界的一种体现。

(二) 农民工代际问题

现如今, 大量农民工的外出, 不仅导致了家庭的整性遭到破坏, 而且打破了农村以土地为根基的代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留守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出现是这个时代代际和谐出现危机的主要体现, “老有所终, 幼有所养”很难实现, 因此, 大量的留守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短板。

1. 农民工与父母的代际和谐问题

新时代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农村留守人员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 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 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对父母的孝养, 子女与老人的空间距离使奉养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迫于生活的压力, 农民工外出打工谋求生计以支持整个家庭的支出, 在家庭中照料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现实条件有限。但是, 根据研究发现, 在现代化进程中, 父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子女照顾老人的意愿也在下降。[4]根据霍斯曼的交换理论, 基本的社会过程是价值资源的交换。所有的社会互动都是围绕着行为者之间的资源交换进行的, 现阶段农民工代际之间的亲密联系与互助不是源于中国孝道文化中关于亲属责任和义务的规定, 而是家庭关系或家庭行为也出现了具有彼此交换的关系。从这种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 孝在当代农村失去了其权威性, 也使一部分农民工不能够自己意识到对父母应履行的义务存在其天然的合理性, 并认为父母照看子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仅以物质作为补偿。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不能与子女特别是姻亲关系子女进行这种交换时, 子女对父母的“孝养”意愿也会有所下降。因此, 部分农民工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很难够担负起赡养年迈父母的义务, 很难沿袭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对父母尽“奉养”之孝, 对老人尽“孝敬”的孝道意识迫于现实的压力以及孝道行为的缺失而逐渐淡化。

2. 农民工与子女的代际和谐问题

有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被称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的孩子。[5]生活在这样家庭结构不完整的环境里, 农民工子女对孝的实际内涵的理解与体验是不够充分的。由于农民工外出导致了其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子女角色的缺位, 部分农民工本身是具有一定的孝道意识并且愿意履行自己对父母的孝心, 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束缚, 并不能长时间在家庭作为一个孝道模范影响子女, 从而其子女对孝道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缺失。所以由于农民工子女对孝道认知的缺失, 其孝道行为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而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失守, 农民工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和谐面临危机, 主要表现为:留守儿童在其父母年迈时能否做到对父母的奉养和敬养, 能否将以传统孝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传承给下一代。

(三) 孝在农民工代际和谐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1. 孝道对促进农民工代际和谐的积极意义

孝道是我国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传统, 不仅如此, 《孝敬》指出“夫子之道, 天性也”, 孝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 也是出于人的本性的对父母之爱、子女之爱内容的自然流露与表达, 这种自然行为虽然是出于人的本能, 但是也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培养来加强以维系亲子之间的情感、加强家庭成员的孝亲意识。“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 中华优秀传统孝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家庭成员孝道意识的一种强化与规范, 从而起到规范社会家庭关系的作用。在农民工家庭中, 强化农民工和留守人员的孝道意识与孝道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留守人员的孤独感, 强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子关系。

2. 农民工代际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农民工代际和谐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 代际和谐取决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代际关系, 而代际关系中的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社会构建的是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农民工代际和谐度越高, 其社会责任感就越强, 反之其社会责任感越低, 因此, 庞大数量的农民工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次, 我国传统社会中“家国同构”的社会和谐思想, 其可取之处就是把家庭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 把家庭成员间的义务和责任建立在“亲情之爱”的基础上, [6]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家庭依然是农民的避风港, 抵御风险的“救生筏”, 同时也是家庭成员交流、理解和关爱的空间。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因而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促进农民工代际和谐的措施

(一) 发展农村经济, 为“孝”的实现提供条件

一要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二要鼓励农民创业, 因地制宜, 为当地农民增加就业岗位。为农民工对父母的孝养和敬养提供现实条件, 使农村留守老人得到敬养和奉养可能性更大, 农民工能很大程度上践行“孝”, 真正地体现人的自然属性, 也为处理好家庭代际关系提供前提, 从而在两代之间出现的孝养和敬养不仅仅是处于权力和义务的对等, 而是出于自人的然生命本能对于父母的爱。留守儿童在这样的条件下更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孝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继承和践行孝道文化。

(二) 完善城乡一元化制度和农民工节假日制度

完善城乡一元化制度, 最大限度地取消城乡壁垒, 为农民工与子女、父母提供更多的共同居住的条件, 如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镇居民子女平等的入学条件, 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从而减轻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针对农民工制定相应的x休假制度, 如清明节回乡祭祖并与父母团聚, 准许农民工回乡探望照顾生病的父母, 并为其保留工作岗位等。

(三) 完善农村养老体制, 加强农村孝道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敬老院和福利机构建设, 既要发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养老”的基本功能, 又要在此基础上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立健全农村文化设施和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对于留守老人既要以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为主, 又要辅之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功能。以此来减轻农民工的精神压力, 填补农民工父母家庭养老的不完善。加强农村孝道文化建设, 乡政府要大力宣传孝道文化, 对践行孝道文化的楷模给予褒奖并在公示栏进行公示, 利用标语、广播、活动等形式塑造农村孝文化氛围。

(四) 加强孝道教育, 传承孝道文化

首先, 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孝道教育体系, 大力开发中国优秀孝道文化资源, 改变对中小学生孝道的传统课堂教育方式, 改变以孝道知识的传授和测评为目的的教育。丰富孝道的教育内容,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倡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 激发学生的孝道情感, 把知与行统一起来, 填补留守儿童孝道教育的家庭缺位。对留守儿童多进行感情教育, 如用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像他们展示外出务工人员生活现状, 特别是农民工的生活现状, 以引起情感共鸣, 从而更加的体会与谅解外出务工父母的不易, 从而激发对父母尽孝的情感。其次, 村委会要充分挖掘孝道文化教育资源, 利用现代普及的通讯工具, 宣传农村孝道文明和与孝道有关的法律知识, 发挥舆论的作用, 加强农民工在家庭中重要的孝道模范作用。

摘要:“天地重孝德撒人间, 代际和谐国泰民安”,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根基, 代际和谐是一个家族绵延繁盛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并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进入新时代, 农民工的数量依然庞大, 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民工代际和谐受到挑战,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也有利于幸福家庭的建立和社会机体的正常发育, 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传统孝道,农民工,代际和谐,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刘长明.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N].济南大学学报, 2001 (1) .

[2] 潘剑峰, 刘峰.论传统孝道中养老思想及其对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启示[J].江淮论坛, 2015 (3) :20-24.

[3] 程昌明.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

[4] 叶敬忠, 贺聪志著.中国留守人口之留守老人:静寞夕阳[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11.

[5] 周福林, 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 2015, (6) :5-17.

[6] 陈名财.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J].攀登.2008, (1) :85-8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生物化学教学策略下一篇:浅析当今住宅小区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