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金融产业发展历程

2023-02-06

第一篇:湖北金融产业发展历程

6个月,60年---湖北农信社发展历程

6个月,60年

6个月前,键盘,打印机,电脑,是我金融生涯的开始

60年前, 算盘,自行车,手工账簿,一管钢笔是你的坚持

6个月前,刚入行的我青春稚嫩和小心翼翼

60年前, 百废待新,风雨飘摇的新中国你步履蹒跚

6个月间,从面对未来的不安到客户,信用社,传票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6个月间,从最初的办业务和面对客户的忐忑和惶恐到现在的冷静自若

6个月间,从最初觉得与客户沟通困难到现在的业务后轻松的谈笑

6个月间,从最初重复单一的工作的抱怨到现在发现工作乐趣的惊喜

6个月间,从最初对客户不理解不屑满肚委屈到现在换角度的将心比心

6个月间,从进网点有被穿越回80年代的无奈到现在即使在再艰难环境也淡然 6个月间,从最初对要立足“三农”的不解到现在对根植“三农”的信念的坚持

60年间,你从1951年的浠水到1980年的黄州,从2000年的荆州到2001年的十堰 60年间,你从1982年恢复三性到1996年与农行的脱钩人行的托管

60年间,你从1998年省结算中心的成立到2006年第一张福卡的发行

60年间,你从2003年湖北信合网的开通到2010年《楚天农村金融》的创刊 60年间,你从2005年省联社的成立到2007年湖北第一家农合行在黄石的挂牌 60年间,你从1993年的存款103个亿到2012年的突破3000亿

60年间,你从2009年的贷款1000个亿到2012年的突破2000亿

无论6个月还是60年,

每一次风雨飘摇,每一次沧海桑田,我和你都在践行着最初那个承诺

根植三农,服务三农

无论6个月还是60年

每一次破茧成蝶,每一次凤凰涅槃,我和你都在坚守着那份勇气和力量

信达于民,合源于心

无论6个月还是60年,

每一次同舟共济,每一次知难而进,我和你都在坚持着那个曾经的梦想

以信致远,合作共赢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浩淼农信事业的大海里:

每一年,每一月,

作为湖北农信峥嵘岁月里渺小的一段

我们都期待着今天的努力能让湖北农信明天能有个更新的起跑线

每一时,每一刻

作为湖北农信工作者中那最普通最平凡的万分之一

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服务三农这件不平凡的事

每一分,每一秒

作为湖北农信光辉岁月中那6个月,60年的一部分

我们都怀这一颗赤子之心渴望湖北农信的明天会更好

因为,

无论岁月如何打磨这无数个6月,60年

湖北农信都是我们万名信合人最温暖的家

樊梦

老官信用社2012年3月

第二篇:我国金融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治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我国的金融会计发展主要历经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 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基本制度时期(1978-1992)

1978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格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重新建立。1980年中国银行从人民银行分设出来,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立出来,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1985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信贷收支计划全部纳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不久,又相继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中信实业银行;重新组建了交通银行; 中央和地方设置了近600家信托投资公司, 在试办的基础上,发展了1000多家城市信用合作社, 恢复了集体所有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到1987年,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 与此同时,为迅速恢复会计工作秩序,国务院于1978年9月12日颁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首次规定总会计师制度和会计人员技术职称制度。 1984年4月,财政部颁发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对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和办理会计交接进行了详细规定。1985年1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六届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并于1985年5月1 日正式施行。

为统一全国银行会计准则,充分发挥银行会计在各项业务、财务活动中的核算、监督和管理作用,依据《会计法》和《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于1987年4月11日发布了《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基本制度》。

第二阶段: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2-2001.11)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财政部于1992年11月 30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1993年7月1日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基本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

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1993年3月17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这次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考虑了金融会计信息服务于宏观经济决策需要,又肯定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确立了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体系

三、第三阶段: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2001年11月至今)

2001年,继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颁布实施之后,财政部

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重新颁布的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

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是以《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依据,充分吸收了具体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按照会计要素的科学定义,借鉴国际金融会计的最新惯例,在分析总结我国金融企业特别是上市金融企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后制定的。它是完善我国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金融会计改革高潮的到来。

三个阶段的改革是我国的金融会计制度步入了新的阶段,但在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制度规定过于笼统,与金融业的特殊性不相适应 为了保证金融业同其他行业会计制度的一致性,金融业会计制度在当初制定时对金融业务进行了高度地浓缩和概括,却忽视了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规范上,会计科目过于概括,尤其忽视了银行业支付清算业务的特点,形成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在实务操作中行不通,各系统行不得不补充新会计科目以满足需要。

(二)制度规定不细致,形成账务处理随意性大 金融业会计制度对某些金融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模糊现象,规定上的模糊形成会计人员理解上的差异和操作上的无所适从或随意性,结果使不同系统或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受到影响。

(三)会计制度没有伴随新业务的出现而及时地进行修订与完善 随着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出现,客观上要求与之配套的会计规范相适应。但金融会计制度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改,滞后于金融业务的拓展,形成各单位自行设计会计处理方法,导致会计处理方法的各异,不但影响了新业务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金融信息的共享和金融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再者,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会计面临着确认、计量和揭示的新问题。由于新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按现行制度规定,是不能在表内确认的。再加上新的金融工具发展较快,种类很多,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金额、期限均不相同,他们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也不同,金融会计对它的反映、控制显得相对落后。目前,很多创新的金融工具,都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这些资产负债表外项目对报告使用者构成了隐藏的潜在隐患,有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外损失的风险。

(四)现行会计制度与金融业会计电算化不相适应

现行金融业会计制度主要基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而制定的。金融业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不仅会计核算手段发生了变化,会计操作技术发生了变革,而且也会对金融业会计核算的内容、方式、程序、对象等会计理论和技术产生影响。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账册、报表的设计,不但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制度,还要遵循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一些特定

的电算化制度,原有的会计制度必须根据会计核算手段的变化进行重新设计。但现今的情况是金融会计制度没有伴随金融会计电算化进行相应的设计,结果导致实际执行中用手工处理情况下的会计制度强硬地去套取电算化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导致各行会计资料异常复杂和不规范,从而导致会计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受到影响。

(五)会计制度支撑不足

1.稳健性原则使用不到位。如: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没有按照贷款的质量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度提足,不能全面反映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使得贷款风险分类在会计核算上的体现不全面。而作为稳健性原则的另一种体现则是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取舍。从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加速折旧法更符合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消耗的客观事实,但目前对其限制较死,在资产更新加快的今天,势必会出现企业前期虚增利润,资产超期服役的现象。再者,稳健性原则只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预计可能的利得,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和实质重于形式相悖。

2.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机构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会计体系不完善,滥用会计科目,账务核对制度不严;现行金融会计缺乏由会计事项中反映的金融业

加强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思路

(一)基本把握点

1.会计制度的构建具有一定的 理论 基础支持。主要包括 哲学 、 经济 学、管 理学 与法学等方面。其中哲学作为方法论,是构建会计制度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石;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会计学的基础学科,是构建会计制度目标的两大支柱;法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构建会计制度思想的支柱。任何会计制度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不同环境造就了不同 内容 和形式的会计制度,产生了法典式会计制度、规章式会计制度、混合式会计制度和 社会 式会计制度等不同的会计制度模式。针对我国的会计环境,应该继续坚持规章式会计制度模式。

2.会计制度的设计具有多重性。不同层次的会计制度,其设计主体也不尽相同。规章级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可以是财政部、国务院其他部委或地方人民政府,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是企业本身。

3.为了保证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会计制度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包括符合政府要求、考虑企业特点、采用综合导向、实施国际协调、坚持稳定适用、供求平衡以及遵循成本效益等方面。

4.研究会计制度 规律 。总体来看,会计制度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会计制度的构建离不开会计制度概念框架的支持、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离不开会计制度的规范、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有赖于会计实践、会计制度的繁简程度有赖于政府政策、会计制度的运作方式有赖于文化背景、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源于经济全球化等六个方面。

5.信息技术的 发展 及其在会计领域中的 应用 ,推动了会计制度的建设,

同时给会计实务、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计算 机的出现,将原来的手工会计改变为计算机会计,因特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 电子 商务、ERP,形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并引发了 网络 会计的发展趋势,由此必然引起相关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的重新思考与调整。

论我国金融会计制度发展及加强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探讨

会计086班 陈静

学号 08581084

第三篇:工商银行金融IC卡业务的发展历程

《中国信用卡》:请您介绍一下工商银行金融IC卡业务的发展历程。

任西明:从1995 年开始发行首张金融IC卡至今,工商银行金融IC卡已历经十数年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说,可以分为探索准备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5 年开始到2006 年, 这一阶段属于探索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了芯片卡产品标准的建立以及业务模式的探索创新,并尝试发行了几十万张金融IC卡。1995 年,我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张工商银行标准的牡丹智能卡;2000 年,发行了符合人民银行P B O C 标准的牡丹IC卡;2005 年在国内率先完成E M V 迁移,推出国内首张E M V 标准金融芯片卡;2006 年推出了Visa 品牌的EMV 标准芯片卡。

第二阶段从2007 年开始至今, 我行金融IC卡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IC卡发行量突破2000 万张。利用自有知识产权和成熟的芯片卡技术平台,大规模开展芯片卡产品创新和应用创新,我行推出了一批在市场上具有引领作用和影响力的芯片卡产品, 获得了先发优势。2007 年推出了国内首张符合PBOC2.0 标准的芯片卡——牡丹交通卡,迎来了芯片卡的规模化应用和快速推广。2008年又相继推出了V i s a 白金芯片卡产品、牡丹中油车队卡、国内首张非接触式芯片卡牡丹百盛卡、国内首张芯片航空联名卡牡丹南航明珠信用卡、国内首张服务于高尔夫高端客户的1872 牡丹信用卡等。2009 年,我行推出理财金账户芯片卡产品,进一步丰富了芯片卡产品线;启动了“工行之芯”芯片卡升级活动,推出了建国六十周年银联标准芯片卡产品和牡丹白金信用卡,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全面推广金融IC卡。2010年,我行联合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共同推出了国内首张符合P B O C2.0 标准的手机芯片卡产品。2011 年,我行将金融应用与民生服务相结合,金融IC卡在社保、医疗、交通等诸多领域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经过多年发展,我行逐步形成了产品系列齐全、服务功能完备的芯片卡产品体系, 芯片卡已拓展到金融服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在交通管理、铁路客票、高速公路、商业联名、社保医保、物业管理等诸多领域广泛应用。截至2011 年末,芯片卡发卡数量超过2000 万张,发卡规模和发展速度均居国内同业首位。

多种业务模式巩固领先地位

《中国信用卡》:近年来,工商银行金融IC卡多功能应用取得了哪些成绩。

任西明:近年来,我行充分发挥芯片卡的安全、快捷、行业应用等特点,不断丰富使用功能、扩大应用领域,实现了多行业、多应用的集成。通过芯片卡的发行,实现了金融应用与行业应用的有机整合,开辟了银政、银企和银商合作的新天地。

目前,我行已经与多个行业开展业务合作,推出多种业务模式。例如,以牡丹交通卡为代表的交通管理模式;以广深铁路卡为代表的城际交通模式;以贵州交通卡、陕西三秦通卡为代表的高速公路收费模式;以宁波市民卡为代表的市民一卡通模式;以深圳手机银行卡为代表的手机支付模式;以广东国民旅游卡、北京畅通卡为代表的门票管理模式;以重庆、新疆社保卡为代表的社保卡模式;以南航联名卡为代表的航空会员模式;以百盛联名卡为代表的集团商户模式;以太平保险卡为代表的金融保险服务模式;以宁夏诊疗卡为代表的医疗结算模式等。这些业务有效扩大了市场规模,并使我行始终保持着芯片卡行业领先地位,树立了工银芯片卡的良好品牌。以交通卡为例,该卡是我行与当地公安交警执法部门合作推出的,主要为满足当地公安交警执法需要,采用芯片+ 磁条卡方式发放,利用IC卡在身份认证、信息安全存储方面的优势,对驾驶员的身份资料、违章记录进行管理。 目前,北京、上海、浙江、陕西、江苏、贵州、海南、四川、河北、宁波、苏州等分行的交通卡项目已经上线,发卡量超过700万张。交通卡面向驾驶员群体,作为我行金融IC卡与行业应用结合的最早产品,在我行芯片卡推广中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发卡及受理模式非常成熟,具备全国推广意义。

行业应用已呈竞争态势

《中国信用卡》:工商银行发展金融IC卡多功能应用有哪些优势?在实际的工作中是如何利用这些优势的?还有哪些资源利用得不够充分?

任西明:工商银行是国内最早研究发行金融IC卡的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我行芯片卡多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技术优势。我行自主研发了借记卡平台、芯片卡多应用平台和借记卡安全管理平台等多个与芯片卡密切相关的产品和技术平台,支持快速灵活配置芯片卡产品服务功能,下载金融应用和行业应用,并有效控制银行卡风险。依托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我行在技术应用方面加快了芯片卡产品创新步伐,为扩大芯片卡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是服务模式。目前我行已经积累了与多个行业开展业务合作的经验,根据人民银行和合作行业的要求,量身打造、精心设计推出了包括多功能应用的多种金融IC卡产品。通过深化行业合作,推动金融支付与相关行业的紧密融合。

三是受理环境。我行在加快芯片卡应用系统功能开发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芯片卡受理环境的改造工作,并在P O S和自助设备采购中一直将支持芯片卡受理作为必要条件。目前我行收单系统已具备金融I C卡受理能力,渠道包括自动柜员机、POS 及营业网点柜面等。我行芯片卡受理渠道的完善为发行金融IC卡、发挥芯片卡优势、保障持卡人用卡提供了安全的交易环境。

四是产品种类。通过近年来的产品开发和应用创新,我行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芯片卡产品体系,相对丰富的产品种类和服务功能,为推进芯片卡多应用提供了合作基础。从品牌上看, 发行了中国银联、V i s a 和万事达卡芯片卡;从卡种上看,覆盖借记卡、信用卡和预付卡卡种;从介质上看,支持接触式、非接触式及双界面;从产品形态上看,支持标准卡和异型卡;从功能看,支持借贷记应用、电子现金、电子钱包、脱机支付、快速支付等功能。

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我行在芯片卡的发卡数量、行业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同样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这种巨大的领先优势是不可持续的,国内芯片卡市场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工商银行在推进芯片卡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过程中,也存在资源整合利用还不够充分,如行业合作有待深化、服务领域有待拓宽、多行业应用有待深度融合等需要关注的问题。伴随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等IC卡推广政策的出台,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在芯片卡上加大投入,陆续推出相应的新产品,在芯片卡行业应用上已经呈现出市场竞争态势。

业务与技术整合有重要意义

《中国信用卡》:在发展金融IC卡多功能应用过程中,您认为应如何协调技术、业务、市场等各部门的工作? 任西明:金融IC卡相比传统个人金融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其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在IC卡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过程中,如何有效整合业务与技术部门的业务开发资源,形成业务推进合力,快速响应市场,达到业务和技术之间相互促进,对金融IC卡多功能应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组建金融IC卡研发项目组。在产品研发阶段,针对每一个金融IC卡项目,业务、产品和科技等部门都组建专门的项目研发小组,从方案设计、需求编写、功能评审、开发编程、系统测试到最后的投产验证阶段,项目组全程负责跟进,研究论证每一项服务功能,确保产品推出符合市场需求。

二是成立金融IC卡推广小组。一项产品研发投产之后,如何使产品更为有效地推向市场是一个关键核心。由于金融IC卡技术含量较高、应用功能广泛,总行专门由业务和技术部门共同组建成立了金融IC卡推广小组,负责指导各分行金融IC卡的业务推广,协助分行制定产品创新和业务推广方案,提供各项业务和技术支持。

三是组织开展金融IC卡专项培训。近年来,总行针对分行业务和科技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分别组织了多场金融I C卡专项培训,编写了一整套通俗易懂的培训学习材料,促进各分支行形成一支知政策、熟产品、懂技术、拓市场的金融IC 卡队伍。

应用推广问题影响使用

《中国信用卡》:目前,人们对金融IC卡的接受程度如何?金融IC卡的哪些优点得到了持卡人的欢迎?还有哪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任西明:随着国家鼓励金融IC卡发行政策陆续出台,媒体对金融IC卡的大力宣传和银行对金融IC卡的积极推广,金融IC卡逐步得到持卡人的认同,主动到银行咨询了解金融IC卡的客户也越来越多。同时我们也看到,对金融IC卡认知程度较高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些金融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整个社会全面接受金融IC卡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从我们市场营销的过程来看,金融IC卡至少有三个突出优点得到了持卡人的热烈欢迎。一是安全性。近年来,不法分子通过获取银行卡磁条信息,进而盗取持卡人资金的案件屡屡发生,用卡安全成为持卡人使用银行卡最为关注的问题,而IC卡运用多重加密验证技术和个人身份认证,可以提高交易的安全性,有效抵御伪冒欺诈风险,至今尚未发生由于盗取IC卡信息导致持卡人资金损失的案件。二是多应用整合。由于芯片卡存储量大、多用性可以与行业卡服务结合,派生丰富的增值功能,可以大大减少客户的持卡数量。三是便捷性。芯片卡可以支持离线交易及非接触交易,服务领域更加广阔,特别是电子现金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持卡人用卡交易时间。

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应用推广的问题直接影响持卡人用卡。一是受理环境有待改善。尽管人民银行、中国银联以及部分大型商业银行都在全力推进金融IC卡受理环境的改造,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受理金融IC卡的设备还不够普及,用卡环境的不完善导致持卡人依然要使用磁条进行交易,客户用卡体验不佳。二是多应用尚需加强。芯片卡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卡多能”、“一卡多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般都只有两个应用——一个金融应用和一个行业应用,真正在一卡中集成两个以上应用的金融I C卡还不是很多,芯片卡离真正的“一卡多能”还有一段距离。三是应用下载的渠道需要更加便捷。目前,国内金融IC卡大部分都是J A V A 卡,卡片本身支持灵活下载各种应用,但是国内大部分银行尚不支持通过二次发卡的方式进行应用的下载,而我行虽然在柜面、自助渠道支持下载,但是还缺乏网上银行、空中下载等方式,对持卡人来说金融IC卡应用下载依然显得不够方便。 《中国信用卡》:您认为金融IC卡多功能应用还将在哪些部门和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任西明:金融IC卡在行业的应用取决于金融IC卡和合作行业的特点。金融IC卡具有安全性高、信息存储量大、功能拓展性强的特点,在社保、医疗、交通、市政等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通过分析这些合作行业,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行业对支付的便捷性及脱机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传统的磁条银行卡难于满足其需求。金融IC卡不仅能够满足行业支付的要求,同时可满足行业对支付环境和行业信息的综合管理要求,这也是双方合作的切入点。从上面分析来看,金融IC 卡可以应用的行业非常广泛,比如说电子身份认证以及与之相关的应用服务领域,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开始研究实施,即通过金融IC卡集成客户的身份认证信息,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认证客户身份,确保客户隐私不被泄漏。又例如,通过在I C卡中灵活方便下载各种电子优惠券,实现优惠信息和金融支付的融合,将逐步取代现有的各种纸质优惠券。

丰硕成果源自坚持不懈

《中国信用卡》:发展金融IC卡是一项耗费大却见效慢的艰巨工程,工商银行在调动各分行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有哪些经验?

任西明:任何一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收益,在金融IC卡的研发上同样如此。确实如您所说,发展金融IC卡是一项耗费大却见效慢的艰巨工程。我行金融IC卡从1995 年研发到2007 年大批量发卡,期间历时十二年,用巨大的投入和艰苦创新,最终换来了丰硕成果。我想我们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以与同业分享。

第一,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金融IC 卡的应用发展,是贯彻国家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是防范银行卡欺诈风险的需要,也是银行卡产业战略转型的需要。由此我行认识到以芯片卡替代传统磁条卡将是实现银行卡价值拓展新的蓝海,也是全球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早在2005 年,我行就制定了《金融IC卡发展“十一五”规划》,将推进芯片卡的发展作为我行的发展战略,明确将电信行业、公共交通行业、公用事业行业、金融行业、劳动和社会保障行业、石油石化行业、电子口岸系统和商品零售等八大行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第二, 要加大研发投入,丰富芯片卡产品线。我行积极参与人民银行组织的P B O C2.0等一大批标准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工作,投入大量资源率先开展了标准体系下的技术研究和平台研发工作,将芯片卡作为全行的重点攻关项目配置资源,并纳入平台化建设轨道,有效拓展了芯片卡应用范围,完善了芯片卡借记与贷记支付、小额脱机支付、非接触支付等金融支付功能,实现了各类行业应用的全行统一管理和分行共享快速复用。

第三, 要完善金融IC卡受理环境。近几年,我行按照受理芯片卡的应用标准,对所有P O S 和A T M 机具进行了改造升级,目前我行99% 以上的POS、ATM 机具均能受理芯片卡业务;我行柜面已配置双界面读卡器,受理环境的改善保障了金融IC 卡的投产应用。

第四,要加快与行业融合。我们将金融IC卡与客户服务及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坚持践行大行的社会责任,将绿色环保、民生工程、促进消费、引领时尚和安全便民作为优先策略。在与多个行业领域展开金融I C卡合作上,重点放在民生领域以及大行业、大企业、大事件上,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交通、航空、通信行业;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亚运会、世博会、奥运会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等大的事件。第五是强化风险管理。虽然芯片卡本身具有防范欺诈风险的功能,但我行重点加强对磁条芯片复合卡的风险防范。针对风险因素形式多变、手法升级的特征,不断优化系统功能, 增加风险防控的技术量,以高科技的风险防控手段确保银行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IC卡发展需各方统筹协调

《中国信用卡》:您认为大力发展金融IC卡多功能应用还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任西明:芯片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居民收入的提高,得益于人民银行的大力推进和监管部门的支持,也得益于媒体的大力宣传推广。在芯片卡的发展过程中, 依然需要监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以及中国银联统筹推进各行金融IC卡转换工作,协调解决金融IC卡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一是尽快出台银行卡风险转移政策。目前发卡行对受理环境尚未完成改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尚未出台实施银行卡风险转移政策。尽快出台金融IC卡伪卡风险责任转移制度,明确当发卡机构或收单机构有且只有一方未完成P B O C标准芯片卡迁移时,由未完成迁移方承担伪卡交易风险责任,以促进芯片卡受理环境的改善。

二是建立健全芯片卡的各种风险防控机制。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芯片卡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在业务高速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防止无序竞争和盲目发卡,使其发卡数量与风险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相适应。规范芯片卡受理市场, 明确发卡银行、转接机构、收单银行、持卡人、特约商户、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健全市场化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建立一套芯片卡参与方准入和退出机制,审查发卡银行、芯片厂商、制卡厂商、合作机构等市场参与方资质,重点关注芯片卡的应用开发、卡片管理和密钥管理等重点环节,杜绝出现芯片卡业务风险。

三是协调出台芯片卡补贴激励机制。推进银行卡的芯片化关乎国家金融交易环境和持卡人资金安全, 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对持卡人和银行都是多赢,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芯片卡替代磁条卡需要大量前期的资源投入,除卡片成本外,还需投入大量的资源更新受理设备,银行或者持卡人均难以单独承担。因此,我们希望国家主管部门能够牵头出台芯片卡相关补贴激励政策机制,例如,给予各发卡行和终端改造行更优惠的扶持政策。

第四篇:湖北“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湖北省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促进全省金融业在“十二五”期间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构建我省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条件

(一)产业现状。

1、各类金融机构逐步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银行业法人机构140家,分支机构6842家。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5家,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6家,外资金融机构5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73家,农村合作银行12家,村镇银行11家,贷款子公司2家;信托公司2家,金融租赁公司1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财务公司7家;小额贷款公司74家;法人证券公司2家,证券公司分公司5家,证券营业部167家,基金公司分公司2家,投资咨询公司分公司1家,期货经纪公司3家,期货营业部29家,有5个品种10个期货交割库;法人保险公司1家,保险市场主体45家,各级营业性保险机构及营销服务部3194家,专业保险中介法人机构58家,分支机构126家;创业投资和各种私募股权基金60家,注册资本总额约70亿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240家(不包括担保兼营机构),注册资本130亿元。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金融服务和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

2、各类金融业务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金融实力不断增强。最近5年,我省金融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预计达到530亿元,是2005年的4.17倍。银行业资产总额增长迅猛。截至2010年末,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25418亿元,比年初增加4382亿元,存款余额21769亿元,贷款余额1464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6倍和2.5倍。全省证券化率为34.67%,证券交易量达到2.97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在全国占比为3.10%;投资者开户数376.90万户,占全国总数4.38%,居全国第9位。全省期货交易代理交易额同比增长148.15%,期货投资者人数同比增长超过20%,实现手续费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37.86%。全省保险业完成原保险保费收入500.4亿元,是2005年的2.45倍,规模居全国第10位,保险业资产总额820.8亿元,是2005年的2.8倍。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3.37%,比2005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875元,比2005年增加501元。保险覆盖人群达到39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0%,覆盖率比2005年上升30个百分点。

3、各类金融市场平稳发展,融资结构不断改善。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新增2591亿元,增加额居中部六省第一。全省金融机构商业汇票承兑余额98.7亿元,金融机构贴现余额17.1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375亿元、中期票据124亿元。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呈现稳定增长势头,全省共有73家上市公司,居全国第8位,累计融资1089.05亿元。全省发行企业债券50亿元。2010年全省产权交易成交总额366.50亿元,产权交易综合业务指标继续位居全国同业前列。

4、金融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最近五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获得突破性进展。湖北银行获批筹建,武汉市商业银行重组更名为汉口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并跨省设立了重庆分行;武汉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重组改制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副省级城市中组建的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组建了12家农村合作银行;交通银行重组湖北国投成功,交银国际信托公司发展迅速;长江证券公司成功上市;有13家企业在境内上市、5家企业在海外上市,步入快速发展轨道。金融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共有外资银行机构5家,外资村镇银行2家,外资贷款公司2家,外资保险公司5家,外资金融机构数居中部之首。省行(会)合作机制不断巩固,省政府先后与24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全国已有39家金融机构决定或有意向将后台服务中心建在武汉。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启动,武汉金融中心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正在加强。

5、信用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省持续推动农村信用、企业信用、社区信用和区域信用四大信用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已有595万农户被评为信用农户,755个乡镇被评为信用乡镇,全省信用农户的贷款证发证率达到82%。开发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平台”,为全省10.2万户未贷款的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全省共有17个市州先后被评为A级信用市州,64个县(市、区)先后被评为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区)。

(二)主要问题。

1、金融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市场主体数量偏少、偏小,实力不强,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不高,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金融体制和服务创新不足,不能适应多样化、多层面的金融需求。

2、金融市场结构不平衡。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较缓慢,金融资讯、现代投资银行等高端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有待发展。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相对集中,县域、“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薄弱。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传统产业,保险覆盖面不够宽,金融发展中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

3、直接融资比例偏低。全省经济证券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不高,规模偏小,再融资能力不强。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的意识不强。产权交易平台不完备,产业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发展滞后,各级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机构较少,融资能力偏低。

4、地方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实力不强。全省城市商业银行单体规模小、资产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农村信用社改革任务艰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证券公司资本实力较弱,期货市场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保险企业赢利能力不强,中小保险公司经营压力较大。

5、金融业开放程度较低。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较少,外资证券机构、基金公司等还没有进入,金融业的对外合作也处于较低层次,与我省金融业规模、效益水平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

(三)有利条件。

1、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金融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10年以来,我省GDP年均增长12%。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4840亿元。全省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工业结构高级化特征正在显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市场基础和体制基础,同时也为金融业的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

2、国家赋予我省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金融产业振兴带来了机遇。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及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的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方面使我省获得先行先试的机会,有利于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促使我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有利于金融服务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当前国家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对我省强化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和机遇。

3、对外开放的扩大为金融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金融业可以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入缔约国金融市场发展业务,有利于金融企业拓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外资金融企业陆续进入我省金融市场,也将为我省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参照体系,促进金融业竞争局面的形成,推动我省金融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依托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布局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整合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着力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加强金融调控和监管,显著增强我省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促进全省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撑。

(二)基本原则。

高效发展原则。坚持金融发展速度与绩效并重,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增量调整存量,在发展中调整,在改革中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和效益观念,既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又保证较高的发展质量,实现湖北金融业高效发展。

创新发展原则。坚持金融创新与金融增长并重,全面推动金融业的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创新对金融发展的持续推动力,以创新促进湖北金融业跨越式发展。在创新的同时,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要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开放发展原则。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金融主体在湖北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大力推进地方金融机构发展,鼓励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全国性金融机构。

协调发展原则。坚持金融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统筹金融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握好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发展城市金融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关系,实现湖北经济金融的全面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金融支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以创新服务领域、支持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方向,以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重点,以创新管理与服务为保证,实现金融资源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推动湖北低碳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创新内部运行机制,推动湖北金融业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实现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金融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全省金融机构要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努力实现“七项目标”,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将我省建设成为金融资源的聚集地、金融创新的基地和金融人才的高地。

1、金融业增加值发展目标:到2015年末,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2、金融业总量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存款规模力争达到400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8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每年实现双降或双控;全省上市公司数量超过130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累计总额突破1500亿元,证券化率和企业债发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全省期货交易额占全国比重达到8%,全省直接融资总规模达到3000亿元;全省原保险保费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幅18%以上,保险深度达到

35%以上,保险密度达到1600元;各类产业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规模争取达到1000亿元。

3、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发展目标:到2015年,争取引进未在省内设立机构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全部来鄂开设分行,设立1—2家省级商业银行,引进8-10家外资银行,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贷款子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00家以上,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各2—3家,争取2-3家地方金融机构上市。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各达到200家以上。全省证券营业部达到200家左右,培育2-3家规模大、实力强的期货经营机构进入全国前列。积极争取相关期货交易所在我省设立稻谷、玉米、钢材等期货品种的现货交割仓库。力争法人保险机构达到3家,保险主体60家以上,各级保险分支机构达4500家以上。大型综合性股权投资基金达到2家以上,多方式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200家以上。

4、金融服务结构调整目标:加大金融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弱势群体的力度。争取每个市州开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达到3家以上。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确保农业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全部新增贷款增幅。各市、州、直管市至少新增2家上市公司,全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票据10期以上。保险业发展结构协调合理,县域农村业务占比显著提高,科技保险覆盖率明显扩大。到2015年,各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至少设立1家注册资本金1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湖北中企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达到20亿元以上。培育1-2个资产过2千亿元的金融控股集团。

5、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目标:到2015年末,武汉地区银行存款余额达到2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

15万亿元。上市公司总数突破80家,资本市场融资总额突破1000亿元,各类直接融资总额力争达到2000亿元,全市经济证券化率高于全国同等城市平均水平。设立和引进证券机构总部3—5家,分公司及地区总部10-15家。武汉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23%;总部保险法人机构达到4家,引进4-6家保险机构区域总部,专业性保险主体10家,外资保险主体10家,保险机构在汉一级分公司达到60家以上。设立和引进各类产业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150家以上。争取设立各类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达到30家,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使武汉成为金融机构密集、市场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高效、创新活跃、具有较强吸纳辐射功能的区域金融中心。

6、金融生态建设目标:到2015年,建立覆盖全省的农户及中小企业信用评定体系,信用农户及信用乡镇占全省农户总数及全省乡镇总数的90%以上,全省各县(市、区)均成为金融信用县(市、区)。建立信用档案的中小企业超过30万户,创建信用社区1500个以上。开发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形成金融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

7、金融安全建设目标:建立商业银行可持续的动态资本补充机制,保持较高的资本质量和充足的资本水平,强化资本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切实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建立良好的监管协作机制,加强“一行三局”及有关部门的政策协调与信息沟通交流,实现对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全方位的有效监管,形成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及时处置各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上市公司内幕交易和金融诈骗等行为,确保辖区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改革创新,实现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

1、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的改革创新意识。改革创新是推动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全省金融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在实现金融业规模和总量发展的同时实现服务功能提升和结构优化转变。

2、进一步完善金融改革创新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金融创新激励机制,通过有效激励,调动各级部门和员工金融创新的积极性,有效提高金融机构的创新质量和经营效率,降低创新成本,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合的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和监管体系,在改革创新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

3、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工作力度。在机构方面,要加大法人金融机构产权改革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改善资本结构。支持金融机构实施员工持股,完善股权激励机制。积极发展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鼓励金融机构进行收购兼并,开展综合性、多元化经营,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保险等综合服务。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各金融机构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结合经济主体的实际,大力开发和推广新的业务品种,满足各类经济组织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要打破银行、证券、保险和股权投资等市场长期相互割裂的局面,联合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股权投资、担保等融资服务机构,特别是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股权投资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大力营造相互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实质性合作,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和服务模式,形成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金融服务联盟,为经济主体发展提供功能多元、风险共担、形式多样的结构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

(二)以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点,加大金融对全省经济的支持力度。

1、合理规划金融产业布局。落实省行、省会合作协议,为武汉城市圈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推动武汉城市圈信贷市场、票据市场、资金清算、金融信息一体化、产股权市场一体化进程。支持建立完善鄂西圈投融资运营体系,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融资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引导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长江经济带项目规划、论证,给予融资支持。大力开展科技金融创新,积极探索为科技企业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新业务和新产品,不断加大对科技产业的信贷投入,不断改进和创新金融服务。

2、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信贷投入,加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对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项目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加大对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电子产业中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引导金融资源向规模型集群经济和高新技术园区聚集,向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倾斜,向现代服务业辐射,向全民创业型经济和中小企业延伸。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积极参与行业整合、产业整合或跨行业收购兼并,努力把绩优公司打造成行业龙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传统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推动高风险上市公司优化重组,有效化解市场风险。

3、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探索适应科技企业发展要求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担保方式,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货融资、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服务外包贷款、并购贷款等新的信贷品种。加快开展对科技企业信用贷款的试点。不断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建立武汉城市圈银企信息对接共享机制,筹建武汉城市圈银企信息对接共享平台。探索建立与政府投资平台、产业基金相配套的信贷服务方式,探索研发与高新企业孵化器、风投基金相配套的信贷产品,促进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和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创新资金结算、基金托管、企业银行、理财服务等业务,推出贷款与投融资的综合服务新产品,发行区域性项目债券、企业债券和区域建设政府债券,规范和推动信托融资和民间借贷活动,提升圈内资本市场功能。积极支持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推动商业承兑汇票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与使用。扩大信贷抵押物范围,拓展抵押方式,积极探索发展各种适应多层次、多元化要求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工具。

(三)加快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增强金融集聚力和辐射力。

1、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武汉投资组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重点引进成长性好、经营有特色的法人机构和区域性总部,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吸引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来汉设立代表处、分支机构,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市、襄阳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台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鄂发展,寻求合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筹建光谷科技银行,大力支持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支持设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设立外资保险公司、合资基金公司等。

2、推动本土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加快组建省级法人银行和证券、保险法人机构。支持湖北银行和汉口银行做大做强,实现跨区域经营,并择机上市,使其尽快成为全国一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武汉农商行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拓展发展空间,提高服务“三农”水平,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和方正东亚信托有限公司大力拓展湖北本地业务,打造精品信托品牌;支持光大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做大做强;支持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壮大资本实力,拓展重点业务,扩大服务领域;支持天风证券进一步扩大资本规模,提升分类等级,拓展业务领域,提高经营业绩。积极支持合众人寿实施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提高竞争实力。积极筹建长江财产保险公司,并支持其发展。积极支持期货公司增资扩股,扩大资本规模,提高竞争实力。鼓励省内期货公司到省外增设网点,提升市场占有率。

3、引进区域性金融管理中心。争取金融机构在省内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后台运行与服务机构,使更多信用卡中心、数据备份中心、研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区域业务处理中心、培训中心等机构入驻武汉市,建设武汉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争取金融机构在省内设立区域性授信审批中心、稽核监督中心、审计中心等区域性管理中心,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对新设立或新引进的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性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其落户城市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4、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大力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保险代理、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培育知名品牌,为金融市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引导督促金融中介服务行业制定规范的行业规则和从业人员职业规范,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实现金融中介服务行业的规范化管理。鼓励担保公司出资人增加资本金投入,完善地方财政对市属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5、稳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深化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武汉成为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地区,鼓励武汉地区银行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为发展武汉离岸金融市场创造条件。加强湖北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全面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现代化管理模式、国际化人才战略、长期化激励机制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业务技术,使湖北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业务推广、风险控制、市场培育等各个环节有明显改善和提高。认真做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四)实施金融帮扶工程,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及社会弱势群体发展。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向农村延伸机构,鼓励和支持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组建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银行机构合理确定县域机构授权授信,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引导银行机构下放外汇业务经营权限,使县域企业可以就近开立外汇账户、办理国际结算、外汇贷款、结售汇等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期现套利,积极推动期货交易所在湖北设立稻米、玉米、水产品等相关农副产品交割仓库。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失地农民保险、农民补充养老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农房保险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不断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2、创新小企业金融服务。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组建服务小企业的专业部门和专营机构,不断丰富服务小企业的市场主体。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支持行业协会建立会员制的联保公司。开办“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网”,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网络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政策咨询、融资申请受理、融资问题答疑等综合服务。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社会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贷款信托的发行工作,引导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3、加强金融扶弱工作。不断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机制,优化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审批发放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积极对贫困学生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研究适应农民工的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创业致富。有针对性地开展浅显易懂的金融知识宣传和咨询工作,引导农民工关注金融,更好地利用金融手段创业兴业,实现发家致富和扩大再生产的愿望。

(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1、加大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适应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形势,进一步优化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完善动态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拟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培育,提高后备企业质量,确保“培育一批、上市一批、储备一批”。加强与中国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的沟通,进一步加大上市后备企业辅导力度,充分发挥各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进一步完善推进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努力降低企业上市成本,鼓励和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适应湖北上市后备企业特点,重点推进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并按照多头并举的方针,积极拓展主板市场和境外市场。

2、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打造一批行业龙头和地方蓝筹旗舰公司。促进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定向增发等多种方式进行再融资。支持和鼓励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优化融资结构。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工作。积极推动各地通过划拨国有资产、重组、注资等方式构建企业债券融资平台,积极培育发债主体。大力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可转债、分离债等多种形式进行债券融资,支持信托股权融资。积极支持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的债券发行。

3、着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做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合作,重点支持省内高新技术企业和初创型企业发展。落实促进创业投资公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和有限参与,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个人、外商等各类投资者积极参与创业投资,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风险投资机构落户湖北。

4、加快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推进东湖高新区、襄阳高新区进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探索开展未上市中小企业股权交易试点工作。推行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制度,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的发展。加快以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为核心的产权交易机构整合重组,尽快形成立足城市圈、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性产权市场。加快排污权交易发展,争取建设成为全国排污权交易中心。

(六)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切实增强保障功能。

1、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优化保险市场结构。大力引进有经营特色的健康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企业年金等专业性保险公司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导保险机构稳步推进分支机构建设,优化省内各地区保险机构网点布局,为扩大保险覆盖面夯实基础。稳步发展保险代理机构,大力发展保险经纪与公估机构,规范发展兼业代理机构,完善保险营销员制度,形成多层次的保险中介市场。

2、不断推进业务创新,努力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创新保险产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需要,扩大保险覆盖面。加快发展责任保险,充分发挥责任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直接相关的火灾公众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校园方责任险、雇主责任险、医疗责任险、产品质量责任险、建筑工程责任险、承运人责任险、旅行社责任险等保险品种。推动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融资业务的有机结合,支持对外贸易。推动科技保险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支持科技产品创新。加快发展民营企业保险,大力发展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险业务,提高居民人身保障水平。积极支持保险创新业务在湖北试点。

3、加快保险服务创新,建立方便快捷的服务体系。推行保单标准化与通俗化,规范保险合同的内容和格式。扩大投保提示制度和理赔服务标准覆盖范围,规范和约束保险公司的理赔程序和时限,提高理赔服务质量。创新销售渠道,鼓励和支持新业务销售模式,继续发展银行、邮政代理保险业务,促进公司销售或直营、个人营销、专兼业代理业务的齐头并进。探索建立保险合同纠纷快速处理机制,为被保险人提供快捷便利的纠纷调解服务。

(七)加强金融基础性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1、建立安全通畅、高效便捷的支付清算服务平台。完善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银行卡支付、网上支付、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国库会计核算等业务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支付清算体系,为资金周转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建立诚信和谐、长久有效的社会信用服务平台。充实、完善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系统,建立社会征信服务体系;建立金融生态监测评价系统,促进社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健全反假货币网络体系,净化现金流通环境;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预防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金融秩序。

3、建立公开透明、优质便利的外汇综合服务平台。在现行外汇管理框架下,实行简政放权、流程管理、阳光操作,远程服务,便利企业、居民办理外汇业务,促进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

4、建立全面及时、准确权威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经济金融数据的统计和监测分析,规范信息披露,为服务对象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金融信息服务;推行政务公开,为社会提供低成本、方便、全天候的政务信息服务;加强金融宣传,提高公民金融意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全面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强对金融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出台财税政策、奖励政策等加大对金融业发展的扶持,通过改进行政服务、积极处置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等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建立省政府金融发展咨询委员会,提高金融发展决策的科学性。省政府金融办与相关部门建立金融产业发展建设联席会议和日常沟通联络机制,定期研究部署金融产业发展建设工作,通报重点创新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发展金融业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推进省行(会)合作。

要深刻认识到省行(会)合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推进省行(会)合作机制的建立,促进省行(会)共建。积极联系目前尚未与我省签订省行合作协议的金融机构,创造各种条件,尽快签订省行合作协议,实现全覆盖。加大与已签订协议的金融机构的互动与沟通,进一步推进省行(会)合作协议的落实,深化合作领域和合作内容,完善省行(会)合作机制,为我省金融业的发展争取有利政策环境。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已出台的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进行全面梳理,确保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设立湖北省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三农”、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支持,奖励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为湖北金融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和个人。完善财政补充担保机构、融资平台资本金的具体办法,促进其做大做强;完善激励措施,细化对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融资平台、担保机构的奖励措施;研究出台打造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政策措施,对一次性投资较大的区域性金融服务和管理中心,给予适当补贴和奖励,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

(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广泛开展金融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素质。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公务员培训内容。加快以企业信息系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政府政务信息系统、农户信用档案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推进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深化信用社区、信用乡镇建设,深入开展“金融信用市州县”、“保险先进县市”创建活动。推动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加大培植“A级信用企业”力度。健全政府主导、监管机构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金融生态建设长效机制,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和行政服务环境,切实维护金融机构权益,在提高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和降低银行处置抵贷资产、企业抵押担保融资成本上取得更大的成效。

(五)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制定金融人才培养计划,采取与各金融机构配合、与金融监管部门及武汉高校联合组建金融人才培训中心等方式,对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外金融机构培训,培养国际型金融人才。制定有关培养、使用、引进金融人才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和作用,并为人才长期留用解决后顾之忧,在家属安置工作、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金融机构为引进急需高级管理人才而支付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安家费等费用,可据实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加快建设中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培训平台,采取多种形式提高金融管理者、金融机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层次金融人才队伍,把武汉打造成为金融人才高地。

(六)防范金融风险。

加强金融稳定协作机制的培育和完善,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完善区域金融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发布评价结果和预警信息。制定防范金融突发事件协作预案,完善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积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执法力度,有效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完善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有效地做好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规范发展各类准金融机构,进一步做好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的监管,建立健全日常监督管理制度,促进经济金融稳定协调发展。

第五篇:外经贸金融学专业考研心路历程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认识自己:

1、四六级:都说四六级和考研英语不同,是这样的。但是我觉得四六级可以说明你的英语能力问题。如果你的英语底子好,那么恭喜你,815有50分的英语翻译,这样你就可以在英语上少花点功夫,最优配置你的时间。我专业课复的相当晚,十一的时候才把平迪克的书看到第六章,所以后面大多时间是用在数学、专业课上了。我自己的四级613,六级578,虽然不能和大神们相比,但是还说的过去,可以供你做个参考。

2、数学:本科的期末考试实在是太简单了,考满分完全不能说明你的数学能力。但是若是你觉得这种考试也比较吃力,就需要要警惕,一定一定得在数学上下苦工。

3、专业课:我自己本科是金融的,这里针对经济类的同学而言。因为初试考的是宏微观,所以只要是经济类的同学都一样。虽然本科的难度要比考研低,但是还是建议你好好学,以后复习起来省事。

如果你觉得你英语不错,数学还可以,专业课学起来不吃力,那么请即刻起,下定决心,好好复习,你一定可以考上的。

下面我想讲下关于各门课的复习,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因为我各门课复习的都比较慢,后期很着急,所以我建议将我的复习时间看成你们复习的底线,一定一定不能比我更晚了。

一、数学

我在数学上花的时间最多,虽然号称11月就开始看书了,但其中发生了各种事情,一直看到5月底才结束。用的书是:高等数学(同济版),线性代数(同济版),概率论(浙大版)。高数和线代的课后题是挑着做的,概率后面的题都做的。

6月便开始看复习全书了,用的是李永乐王式安的那个书,那个书因为是新版,错误非常之多,不过都是些小错(大的我也看不出),一直看到9月底。复习全书我只看了一遍,后面的题目也是挑着做的。

暑假的时候上了课,很幸运,数学上到了李永乐、王式安老师的课。强烈推荐这两位老师的课,你上完后会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特别是线代,原来让你困扰不堪的各个定理,在老师的梳理下,再用起来的时候简直是信手拈来的感觉。记得李永乐老师上完课后,我跑到台上,跟他讲了我的复习情况,请他给我后面的复习做点指导,顺便还讨要了一份签名~~(*^__^*)~~老师人非常非常的好啊~~

10月份的时候就开始做真题了,配合着模拟题一起做,(模拟题用的是400题,后期还用了5+3)大约是3天一份题的进度。第一天:做题,批改;第二天:针对做错的,或者不熟练的地方,回顾全书,或者暑期讲义上的知识点,适当做笔记;第三天:继续前一天的工作,把全书上类似的例题都做一做。别看我说的简单,其实做起来非常浪费时间,不过我觉得慢慢做,把基础打扎实,事半功倍。

大约考前3周,这时候真题已经都做完了,模拟只做了一部分。建议现在开始,模拟题适当再做1~2套,保持对新题的手感,这一阶段重点回顾真题,复习错题,配以之前做的笔记,效果更佳。你可以选择用5+3(5+3的5是指5套改编版的真题)或者把真题从近的年份往远的做。

考前几天,每天掐着点,做一套真题,保持手感,你就可以上考场了~~

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基础上,如果时间充裕,建议完成以下任务:

(因为我复习的很慢,所以我没有做或者只做了一部分,但是个人复习情况不一,有的同学是很速度的那种)

1、660:这本书应当贯穿你复习始终来做,用零碎的时间来做(这不是我说的哦,是李永乐老师说的~~)

2、真题:真题的正确做法是一遍套题,一遍按类型做。真题那本书后半部分是按照类型编的题,还收录了数一数二曾考过的一些题型。因为我实在来不及了,我只回顾了错题。

3、400和5+3:400题很难,做的你很崩溃,我大约做了5~6套,你时间充裕可以都做了。据说这个题能考在100+,那么考试时你应该可以在130+。5+3,这个书的难度要比400题小,5我没做,3我做了2套,今年真题居然考到了一个方法类似的题,不过真题比较简单~~所以你懂得~~

最后,在数学上我想说的是,得数学者得天下,高分者数学一般都考的好。题不在多(你从我的复习中应该看出来了),关键在质量,做了的题要入脑子,否则也是白费~~再就是细心,不要用新方法,用最保险的方法最佳。我考试的时候,脑中不知咋想起来老师那句:能不用罗必塔就不用,泰勒展开才是王道。然后我把cos的泰勒展开从上面抄下来把阶乘抄丢了……结果……哎~~

二、英语

我英语在4月的时候上了春季班,纠正了我做阅读的坏习惯,受益匪浅。吴老师上课会用1个多小时讲方法,其余时间谈人生谈理想,希望上到吴老师课的同学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不要有任何抵触情绪,好好听课,你会受益的~~

因为我觉得英语底子还不错,前期就背了单词,做了张剑的150篇,我觉得这书不错~~9月做了英语真题,之后就没咋看英语了~~然后一直到考前一个月,背了作文,一个叫30天30

~~

三、政治

政治我觉得,第一要知道各章在讲什么,能够梳理出属于自己的脉络;第二就是找方法记下各个关键点,最后,上考场编。

关于找方法记关键点,我特讨厌背东西,所以我的方法就是编口诀,供大家参考。那些分点答啊什么的技巧我就不说了~~应该都知道的吧~~

Eg1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解决当前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口诀:发展现代化要两力(量力),小心解决问题。

Eg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口诀:国家的社会,农村的区域社会

上了考场并不要求一字不差,只要关键点在就行,那些话编就好了~~口诀随便编,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无论诡不诡异~~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四、专业课

我专业课复习的比较晚,前面已经说过了,我总觉得专业课就100分的内容(50是英语),4本书,花很多时间很亏~~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我后面很着急,建议大家暑期就开始带着看,专业课不难,这部分大家可以参考专业课大神的建议~~

我的感觉就是英语翻译在变简单,理论部分,理解最重要,不要死记硬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回到教育原点心得体会下一篇: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