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

2024-03-12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1篇

从事语文教学,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1、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2、效率低下。3、效果不佳。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 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

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从2002年下半年即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课题,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一、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训练步骤。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2、课程设置。

与训练步骤相应,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反刍课(即再写再练)。

三、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半月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4)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5)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月一改(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

通过一个学期的专题实验,大部分同学在写作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针对任职教育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象、建设与管理规范性不够、信息化手段应用依然短缺、绩效评估体系尚未成形的现状,结合新教学评价体系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要求,文章在分析精细化管理基本特征和实施方法的基础上,从以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以数据化信息化为依托、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三个方面提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对新形势下任职教育院校实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精心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精细化 实验室 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1]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任职教育院校来讲实验室更是提高学员第一任职能力的重要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任职教育院校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运用科学手段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对任职教育院校提高教学能力有着重要支撑作用。本文在分析精细化管理基本特征、实施要点的基础上,针对任职教育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精细化管理概述

1.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1)精细化管理的概念。精细化管理[2]源于科学管理,强调通过细节的管理,实现生产出精品、管理讲精益、员工求卓越的生气勃勃的局面。精细化管理[3]是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种先进管理理念,是由日本丰田公司提出,并广泛应用的一种管理理念,有时又称为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指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标准化、程序化和细致化。精者[4],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也可以说,“细”是精细化的必经途径,“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

(2)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2][4]。作为一种高效、集约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有以下特征:

一是强调数据化、精确性。数据化是精细化管理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精确性则是数据化的应有之义,在每一个细节上均应做到数据化、精确化,这些数据化、精确性的资料则是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是改进和完善管理流程。精细化管理非常关注流程的简洁、集约、流畅,优化流程、减少浪费始终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作。

三是强调持续不断改进。精细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改善、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要从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

四是强调领导力建设。强大的执行力、合适的战略性管理等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是有强大的领导力,精细化管理强调对领导力的建设,为领导力的建设从制度上、措施上、方法手段上创造了平台。

五是创新。精细化管理以持续的自我改进为特征,而创新则是自我改进的永恒主题,包含把小事做细的精细化管理则强调“非数据不精、非创新不细”。

2.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1)精细化管理的三大原则。一是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则指“唯精惟一”,不仅强调组织的专业化,而且强调个人岗位的专业化。二是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逐渐、连续的改进,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的不断改进。三是造物即造人。就是把人的进步和组织当中相关人员的幸福看成这个企业、这个组织的使命之一。

(2)精细化管理的四种手段。一是规范化。规范化指给组织及其成员提供准确的流程、程序、岗位和制度。具体说流程和程序是做事的规范,岗位和制度是有关于人的规范。二是标准化。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再往下才是标准化。就是把反复、长期的事情,从可操作、易执行、能复制的角度来考虑,变成非常容易的一些标准。三是数据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尽可能数据化,具体实现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标准数字化,再一个是考核的量化,再一个是管理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化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尽可能做到标准的数字化、考核的量化和管理数据库建设的完备。四是信息化。信息化最主要的作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速度极快;二是信息化有一个很大的好处,从规则角度来说,会使流程和程序固化[2][4]。

二、任职教育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

1.新教学评价体系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要求。

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着眼创新、重在发展”为主要原则的新一轮军队院校教学评价目前已全面展开,其主体多元、分类指导、注重过程、简便易行的主要特点包含很多精细化理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评价体系对实验室建设提出要求为:系统配套,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达到总部建设标准,满足教学训练需要,管理规范,保障到位,开放运行,利用效益高。在考核指标上明确:教学装设备维修不及时,设备完好率<85%,装备完好率低于装备管理条例规定,每降低1个百分点分别减1分;实验室重建设轻使用,减5分。

从评价要求来看,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出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因此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已迫在眉睫。

2.任职教育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任务转型期实验室建设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全军十六次院校会议对全军院校任务进行了进一步整合,原有实验室体系已无法满足新承训任务需求;为第一时间形成承训能力,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上通常采用的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造一切条件进行实验室建设;在这种外延式建设背景下,建设效益、建设质量都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整个建设模式都属于粗放式建设。

(2)建设与管理的规范性不够。从建设层面来讲,谁来建、为谁建、怎么建的问题没有厘清,业务机关和建设单位在实验室建设理念上存有差异,业务机关的建设理念、思想无法有效贯彻,建设单位任务面广,无法集中全力进行实验室建设论证,为建而建、机关帮建的思想一定程度存在。从管理层面来讲,没有统一的使用规范和现场管理标准,在管理使用层面上随意性比较大;使用单位存在把实验室当做“自留地”的观点,实验室开放、共享严重不足。

(3)信息化手段应用依然短缺。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对建设和使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同时无法全面准确掌握实验室建设、管理状态数据。

(4)绩效评估体系尚未成形。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施绩效评估,是提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效益的有效手段,目前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评估通常结合体系评估进行,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即便个别院校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但实际按指标体系实施评估的几乎没有。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精细化

1.以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建设与管理流程。

(1)制度先行是规范化的前提。在精细化视角下实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最基本的是建立符合单位实际的一系列实验室建设、管理的相应规章制度,按照从上到下的模式,明确实验室建设管理过程中个人与组织的职责、建设使用流程等规范,为建设和管理提供模板,规范建设和管理过程。

(2)固化执行是标准化的基础。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只是精细化的第一步,最主要的是把制度落到实处,在制度制定之初在强领导力的保证下强势推进制度执行,以“僵化”的思想强势推进制度执行,使按规定办事(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把制度固化执行下去。在固化执行的基础上,对可操作性、易执行性、能复制性比较差的制度进行优化,从而制定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流程。

(3)流程再造是精细化的必然目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初级阶段,由于教学任务、实验技术、管理技术等都是动态更新的过程,有效实施精细化管理还必须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持续对各类流程进行更新改造,把过程管理、流程再造的理念固化入建设与管理全过程。

2.以数据化、信息化为依托,实现建设与管理过程精确化。

(1)指标数据化是精细化的基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各要素指标的数据化是有效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要在标准化内容上实施建设与管理目标的数据化,为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建设与管理过程精细管理奠定基础,要对所有建设指标进行数据化处理,使指标能够量化评估。

(2)过程信息化是精细化的高效平台。过程信息化的前提是各类建设与管理指标的数据化,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过程信息化可以动态掌握各类指标动态数据,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为流程再造提供决策依据;其二,可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监控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各类物资的状态,实现“互联网+”模式的实验室资源设备的动态管理。

3.以绩效评价为核心,实现建设与管理成效持续改进。

(1)实施绩效评价是精细化的必由之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水平如何,必须通过一定方法手段进行评价,评价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延伸,是对建设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测定,对建设和管理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目前管理领域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是实施绩效评价,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领域实施绩效评价主要指对照建设目标和管理流程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建设完成情况、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产出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常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采用不同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侧重建设目标、经费预算、建设效益等方面的评价;管理过程的评价侧重使用率、仪器设备完好率、利用率等方面的评价。

(2)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评价的核心。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有效评价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基础,也是实施评价的核心。对于实验室建设过程的评价重点从项目管理、项目绩效等两个一级指标,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经费、项目产出、项目效益等五个二级指标,立项论证、项目目标、物资采购、实施进度、经费预算、经费执行、产出数量、产出质量、经济效益、教学效果、可持续性等十一个三级指标进行评价;对于实验室管理过程的评价重点从实验室综合效能、实验教学效果、实验室综合管理等三个一级指标,实验室利用率、仪器设备在用率、仪器设备完好率、实验项目开出率、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共享、实验室规划、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及安全卫生等十一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制定评价体系时,要对每一个评价指标明确细分评价分值和评价标准,并对评价实施明确怎么评价、结果如何量化进行明确,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3)持续改进是实施绩效评价终极目标。绩效评价的实施是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实施评价的过程,实施评价的过程既包含对建设和管理内容的评价,又包含对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评价。对内容的评价是发现不足,明确改进方向的基础;而对评价的评价是对评价有效性、科学性的验证和改进。无论是对内容还是对评价的评价,整个过程都包含持续改进的思想;持续改进既包括建设与管理内容、方法的改进,又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改进。

四、结语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同样没有固定的模板,持续跟踪管理领域先进理念,以“互联网+”的理念为基础持续改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法手段,才能有效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同样是精细化管理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汤军,陈勤,王贵勤,曾晓荣.试论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9-10.

[2]许世宏.精细化管理理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1.

[3]鹿伟.过程监控与精细化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4]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3篇

府谷县第二幼儿园 王彦春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当前幼儿园素质教育研究中,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所谓“小学化倾向”是指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它违背幼儿发展规律及教育规律的要求。在这一错误倾向下,孩子欢乐的天性被剥夺了,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让幼儿在自由的空间里获得最佳的发展。

下面就这一问题我从三方面谈谈我的观点:

一、小学化倾向的现象:

小学化倾向的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分科式教学。众所周知,分科式教学出现在小学或更高一级的教育中,但在我们幼儿园,也存在分科式教学。幼儿教育专家早在前些年就把幼儿教育分为五大领域: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而在我们现行的教学中呢,语言有了明确的分工:识字、拼音、语言,将其分为三科,这不是分科式教育模式吗?也即,是一种小学教育模式。

第二种:活动时间的严格划分。一节课30分钟,不论一节课在开展何种教育活动,统统在三十分钟内完成,这可能吗?绝对不可能。幼儿教育的生成性问题很多,年龄差异存在,能力强弱存在明显不同,要严格在三十分钟之内完成教育活动,明显有待商讨。举个例子,比如开展一节商场购物活动,课前老师将“模拟商场”布置好,上课了,老师得交待活动内容,讲清规则、开始购物、购物结束,依据这一活

动流程,30分钟很显然无法完成教育活动内容。

第三种:教师的管理。当前有很多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并非专业的幼儿教师,他们不了解学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因而不能对其施以正确、科学的教育。

第四种:家长认知的盲目性。现在家长口头流行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了这种思想做基础,结合当今社会竞争的激烈,家长更是认定了孩子进到幼儿园就是要识字、学拼音、算算式的,因此对幼儿园、对老师提出了种种要求,从而影响了幼儿教育的素质化进程。

在这几种现象的共同作用下,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便日趋明显,那么“小学化倾向”有何弊端。

二、“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首先,“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

其次,“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象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结果,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第四,“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得以产生。

面对以上弊端,我们势必要克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而这一问题又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因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三、克服“小学化倾向”:

以《规程》、《条例》为指南,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端正幼儿教育的素质化。

(一)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实际上是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要解决“小学化倾向”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它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智力的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幼

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南,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质。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小学有严格的区别,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是幼儿身发展所不允许的,也是国家幼教法规所禁止的。

(二)遵循幼教规律,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幼儿教育的特点。

第一、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主,幼儿所学习的只能是其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原则。在幼儿园中,一切教育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启蒙教育的要求进行,按照启蒙教育的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活动,使幼儿在获得智力启蒙的同时,掌握其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体现幼儿发展特点。在国家规定的幼教法规中没有“课程”的概念,这是由幼儿教育的规律所规定的,因此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要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自由,以幼儿的班集体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趣味性活动为主。在安排一日活动时,应注意将一日活动的各环节有机结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活动的交替,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的交替。还要注意集体活动,自选活动和自由活动的结合,注意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出整体性、节奏性、灵活性的特点,体现出一日活动的质量。

第三、开展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学习活动。有人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其实强调的就是幼儿的玩乐天性和幼儿是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安排上应该要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活动;要尽力为幼儿开辟游戏场所,扩大游戏空间;要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游戏主题,广泛开展游戏区角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无论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还是游戏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目标,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注意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品德。

(三)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与一些家长的错误看法和错误需要有关,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经常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让他们通过不定期的教育讲座、家长学校、幼儿园与家长的各种联系渠道,学习正确的教育理论,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方法,当他们充分了解了幼儿园的教育作法和教育观点是正确的时候,就不会再要求幼儿园搞拔苗助长式的小学化教育了。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4篇

第五部分 化学实验

第十五单元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一、常见仪器的使用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三、试剂保存与实验室安全

第十六单元 物质的制备

四、常见气体的制备

五、重要无机物的制备

六、重要有机物的制备

第十七单元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鉴别

七、物质的分离

八、物质的提纯

九、物质的鉴别

第十八单元 化学定量实验

十、化学定量实验

十一、实验数据的处理

第十九单元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综合实验 十

二、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十

三、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十四、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第5篇

1 结合运动特点, 实现教学形式的本位化

虽然小学体育教学是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来设置的体育课程教材和大纲。但是, 过去的小学体育教材是沿袭竞技运动教学体系来设置的。竞技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而并非促进广大学生的健康。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 其骨骼硬度小, 韧性大, 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 耐力差;心率快, 肺活量小, 负氧能力差, 易疲劳。因此在实验教学中, 如何使竞技运动中的某些内容为我们新课程服务, 摒弃竞技运动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弊端, 兼顾学生的身体发育, 发掘竞技运动对人的激励作用, 回归竞技运动的本质功能, 就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对竞技运动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 选取合适的内容作为小学生的学习内容。

例如,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 跑是人生存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国外一些体育课上, 小学生经常是赤脚在不同的场地上练习跑。我们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也要进行跑的形式的更新, 丰富跑步活动的内容。如距离形式不同的跑——短跑、中长跑、障碍跑、接力跑等;如在不同场地上的跑——跑道上的跑和场地上的跑等;如侧重点不同的跑——比赛速度或者突出灵巧性的跑……对竞技运动的适当的改造, 将一些竞技性、成人化的项目内容简化其方法、规则, 降低难度要求, 以达到适合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 保留能使学生能“玩”起来的简单规则;简化战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以降低运动难度、动作难度, 不苛求动作的细节。减少器械重量, 淡化“达标”终结性评价内容,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更好的适应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 促进学生兴趣的形成和多方面身体技能发展的需要。

2 结合生活实际, 开展教学内容的本位化

新课程理念中突出课程和生活的结合, 小学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紧紧围绕着生活进行, 以促使小学体育教育向生活的回归。

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学习的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就越是容易接受。像生活中就有着大量的体育素材可以供教学选取, 如同学们自编的游戏中, 就包含了许多体育锻炼和健康训练的内容, 而且其中的游戏规则他们都是能很好的遵守, 自觉的执行。如果能够把这些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 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奥运会还能不断的纳入新的体育运动项目进去, 学校的体育实验也可以接纳新的教学内容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实现。就像女生的跳橡皮筋、造房子、跳格子、跳楼梯, 男生的奔跑追逐、打雪仗、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等, 这些游戏的规则都可以是他们自己制定的, 这样他们的身心在游戏中都可以获得无比的愉悦。还有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运动中的常用的动作开展体育锻炼创新, 比如跳高当中的直线助跑、斜线助跑、弧线助跑;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等等, 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而且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保障。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转变, 各种源于生活的创新运动方式不断涌现, 比如各种简单易学的健身操和体育舞蹈或是流行和时尚的街舞、独轮车、滑板、跳舞毯、攀岩、短式网球、定向运动、三门球等竞技和休闲运动项目。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体育教师不仅要汲取这些时代的运动方式充实自己的教学, 也要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营养, 根据学校的条件、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兴趣适量选择, 创新出更好的实验教材为学生的健康服务。

3 结合地方实际, 开展课堂体育运动项目的本土化

体育与民主传统的结合是实验教学的一大突破。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也是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 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地方、民族与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也可以为小学的体育实验教学所用, 作为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验对象, 对一些基本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改编后再运用, 如跳竹杠等;把这些教学内容引进课堂, 不仅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时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中再回归社会。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 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体育运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就是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 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就更加突出了从生活实际中创新的特征。教学内容选择还要注意时代性, 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内容, 发展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并且把它们引进到课堂作为体育教学内容,

在运用民间传统的节目时, 也要巧做安排来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 抑制能力差, 注意力不易集中, 单调的练习容易失去兴趣。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 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 改变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 让学生在充满欢愉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例如在游戏的组织中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 例如, 小学二年级《欢迎中国年》, 可以让学生自制“龙头”、“爆竹”、“小灯笼”等模拟器具, 加上音乐的配合来创设情境氛围, 让学生在喜庆的气氛中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传统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 采用变换游戏方法, 加深形象化教学, 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

小学体育实验教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体育教师重视小学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根据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体育教学纲要, 开发校本教材, 丰富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少儿身心发育特点, 构建快乐体育模式, 帮助和鼓励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 培养他们体育兴趣爱好、协作精神和意志品质。从少儿的实际出发, 真正以人的快乐成长为本, 以健康发育为本, 以人的兴趣培养为本。

摘要:在小学体育实验教学改革中, 理念的突破带动教育的革新, 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动体育教学朝向尊重学生的科学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本文论述体育实验教学的本位化原则, 是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本土化改革上进行分析。要推动实验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定向思维, 实现创新突破。

关键词:体育实验教学,思维突破,创新,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古代文论论文下一篇:英语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