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2023-12-1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范文第1篇

王海菊 所谓“情感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活动同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比,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语文,教师将引领学生在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熏陶感染,领悟中华儿女不朽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升腾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憾,思想的共鸣,激发对祖国语言全部内容、意义和价值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实践,触及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情感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进而在情感体验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情感教学的目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及其表现的思想内容组成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同化、调节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语言文字及其思想内容通过表象表现出的相应的情感涵义,并通过学生感受、组织而形成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寻求建立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思路。

其一,语文课堂教学凭借课文来进行。课文中的语词借助表象意义表现出相应的情感涵义。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语词的表象意义,学生能理解变“愁”为“喜”的内容,并能在头脑中形成“欣喜若狂”的具体而真切的“图画”——表象。语词中的情感涵义即是由学生通过头脑里这幅“图画”去感受和体味的。这就是通常说的语义传情。当然,语词中也有“不可言传”的情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描绘的梅花在寒冬吐艳,且飘散暗香,似乎有一种审美情趣,但其更深的情感涵义,必须以诗人坚持变法的事件和当时诗人的处境和心情为中介,通过体味和联想才能体验到词语中的情感涵义。由此可知,语词中的情感涵义总是粘附于表象而存在,一种是直接表现,具体可感的具象,一种是间接暗示,借物达情的喻象。

其二,课文中的语音表现化也是传递情感信息的形式。语词的声音变化本质上是属于心理的,是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音传情。首先作为主体对客体评价的语调,它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态度倾向和价值评判,它形成了课文的情感基调,即情调。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惊喜之情,《中国石》的自豪之情,《峨嵋道上》的赞叹之情,《卖火些的小女孩》中的悲怜之情等等。其次是语言节奏感、动感形成的语势,它能让语音得到强化,而营造出情感氛围,烘托出审美情感和竟境。如《白杨》中开头写道:“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却是浑黄一体。”鲜明的节奏,用以烘托一种荒凉感,衬托“白杨精神”。再如《景阳岗》中,大虫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三次“一闪”,这些生动的动感描写,无不营造出一种惊、险、恶的强烈气氛,让人从情绪中去感知和体味。

其三,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在特定场合往往具有语言文字不可替代的情感涵义。比如感叹号具情深切,省略号情意深长,问号情绪激动,冒号情味蕴含等等,就连顿号,逗号也有较强的情感作用。如《白杨》中爸爸对女儿说:“它(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连续的逗号,表现一种凝重、肃敬、坚定之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符号作为情感载体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涵义。从认知目标入手,对语言文字符号再认和感受,是规划情感目标的基础。

二、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课堂上,要注意通过教师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有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而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知识信息的传递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头脑,以充盈的神情气度铸造自己的教学言行。课堂上举止言行,眉宇间神情变化都要能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发乎外以煽情,聚于内以合理。

三、情感评价

课文要准确地传递情感,就要使学生的心态处于言辞所渲染的情感氛围之中,而语词所描绘的具体情景是不可能抽象或概括出具体的情感方式,这就需要将语词的具体意义进入学生认知领域后,或通过感知行为形成表象后,再通过感受、领悟、组织、评判对语词所表达的情感涵义进行再认,这时进入学生情感领域的应当是具体可感的情感内容。情感内容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和评价,它从层次和类别上具有高级情感、中级情感和低级情感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课堂教学所要学生达成的必然是高级的、积极的情感。在确立和规划情感目标时,也应以高级情感为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层次的情感可以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活动感。

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情感经验,但稳定性差,情绪化倾向较强。要让学生对课题中力的式样作出接受和反应,应给予必要的铺垫,或对学生有的图式作出必要的测量,即常说的课堂教学的引起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对学生进入新课题的原有基础一是要了解,以免无的放矢,一是要提取做到有的放矢。小学生原有图式中有低极或消极的一面,要利用新课题中的力的式样让学生重新估价和组织,一方面培植学生高级的、积极的情感,一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新意,敢于创新。

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目标、控制和评价主要有课前谈话、课堂观察、课堂环境设计和课后形成性评价等主要环节。课前谈话是为了掌握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图式,以便调控课堂新刺激的力的式样可能使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前谈话还为了调整学生情感的倾向性,以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题的力的式样,反应、估价和组织新的科式。课堂观察是在课堂上直接进行的,可以通过学生情感变化和学习行为进行现场即时的评定,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环境设计包括教师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技术手段设计,目标达成及评价方式的设计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和利于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良好环境。课后形成性评价,一是通过对知识、能力形成性测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形成性测验的试题中应当包括情感内容;二是通过一个阶段(单元)学习后对学生的问卷和教师观察日记进行分析、评价。中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与学生接触、交谈、倾听学生意见来考查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范文第2篇

(1) 操练与练习

这种模式是由计算机向学习者逐个显示习题,要求学习者联机作答,若学习者回答正确,则给与肯定,进入下一个问题,否则给与适当提示后,再向学生显示同一问题,此模式的教学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于学生通过做大量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其施教过程为:提问-回答-评判-再试或结束。

(2)个别指导

此模式是用计算机系统模拟教师授课的全过程,其教学形式由授课、提问、评判三部分组成,基本原理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教学单元,按教学目标连接各单元,学生在电子教师指导下自己组织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施教过程: 显示教学内容目录-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显示内容摘要-计算机授课-小结提问-学生回答-评判-进入下一单元或转入补救分支在学。

(3)咨询

咨询教学模式的原理是发现式学习理论,既设想-作比较-发现的学习过程。在咨询教学模式中,计算机向学生提供一个信息环境和获取信息的规则表,学生可以询问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联系型和指导型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计算机处于主动地位,咨询型模式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4)模拟

模拟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的现象并加以控制,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这种模式,认为它有利于生动形象的传播知识、培养能力。

(5)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一种智能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引导学生与程序一起求解一个问题,解题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掌握求解问题方案。问题求解模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设置模型.构成理论等比教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6)游戏

游戏型CAI不同于一般游戏软件,它是利用计算机产生一种具有竞争性的学习环境,把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兴趣.寓教于乐,这类软件主要用于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作能力。

上述模式只是一个相对意义的划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他们往往是相互结合加以运用的。

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

(!)大容量的非顺序式呈现;

(2)学生可控制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

(3)CAI系统可以通过提问、判断、转移等交互活动,分析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情况,调节学习过程,实现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

(4)计算机可以保留各学生的学习记录,并进行每个学生的学习教程分析和群体学习分析,为教师或教学软件开发者提供了教学决策支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范文第3篇

1培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孩子特有的心理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它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与思考。 所以,我们就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使得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愿意利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做详尽的解释。 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但探究的前提必须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因为所有的思维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促使学生去发展思维,这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必须把好这一关。 比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时,新课就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大家齐读课题。 之后提出如下的问题:1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2他,是谁? 3这是他什么时候的请求? 4为什么他有这样的? 这时,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民主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2创设探究情境,营造自主探究氛围

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强调学生以主体方式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浓厚的兴趣。 为此,上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并创设问题的情境, 利用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事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快速达到一种对知识好奇并渴望获得知识的理想境界, 在脑海中提出诸多问题,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比如:在教学 《 孔子游春 》 时, 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 并结合动画中涉及到的人物进行引导,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并充分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明确探究的目标与方向。 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分为若干学习小组, 针对画面中问题情境展开大胆的想象与猜测,画面要有引起学生产生丰富想象的空间,并能促使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与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去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探究性的学习,着眼点就在如何提高学生利用课本所学的知识,来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提高判断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

在小语教学中,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质疑是高层次的,应该进一步鼓励学生跳出书本,而不被教师的观点所束缚,就必然会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出更深刻的见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启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不断进行探究质疑和联想质疑。 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才能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教学《鞋匠的儿子》时,林肯的演说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充满感情,学生通过朗读,运用角色体验,已经觉得自己就是林肯, 并在自己的心里诉说着。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但这时作为教师, 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并展开大胆想象:当时在场的参议员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态度是怎样变化的?林肯是如何应对对手的歧视、批评、羞辱的?又是如何赢得大家的赞叹的? 假如有学生提出更深的质疑,教师就应该立刻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并抓住时机,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在质疑和解疑中学习新知、发散思维。

4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阐述:“培养学生智能, 不仅仅需要强调传授知识与形成技能, 而且还要考虑如何传授知识、 形成技能”。 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强调学习过程,要以学生的自行探究问题作为主旨,教师只是旁敲侧击。 探究性教学过程,主要就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也就是让学生从无疑到生疑,再到无疑的过程。 比如:《爱之链》一文,主要描写了乔依、老妇人以及乔依妻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可以让人们受到爱的感染。 很有可能许多学生只是停留在文章内容的表面,简单理解为付出就会得到回报。 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表面认识上,达不到真正理解的实效。 这时,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课题上展开联想,去印证“爱之链”的主题,更深刻地理解“爱之链”作题的道理。 这就是探究性的教学,它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拓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在现代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运用。

总之,在小语教学中去开展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显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使学生的创造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展望未来,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必将为语文课堂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必将给语文教改带来更为广阔空间,洒满无限生机,也必将给教学一线教师的课堂教研带来新的春天。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努力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有效地运用自主探究教学策略,努力构建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模式,让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自觉行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范文第4篇

一、“三段五环”发展性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理性解读

“三段五环”发展性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学习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基础上, 提出全面推行“三段五环”发展性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突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1、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和精髓。

“三段五环”发展性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实质和精髓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当堂达标”。“先学”可以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学习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看书、自学和练习, 也可以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评定、补充与更正, 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亲历实践的过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所谓“学”即学情, 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三就是学生可能获得的发展;所谓“当堂达标”, 就是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通过扎实训练, 实现学习目标。

2、“三段五环”发展性课堂的内涵。

以人的发展为本,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该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发展性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首要特征是注重发展, 这里的发展, 不仅指学生的发展, 也内含着教师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的展开过程, 对于所有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对于学生而言, 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 它的质量, 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中的最基本的构成, 它的质量, 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

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课堂教学模式为驱动, 以导学案为学习方法引导,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能力发展平台,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 以“三维目标”为学习目标, 以发展学生为方向的教育思想体系。发展性课堂本质特征就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教学的核心。其根本的转向是: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其根本的追求是:教是为了不教。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发展”的根本体现是学生正在学会学习, 他们喜欢学习, 主动学习, 创造性学习, 享受学习。

二、小学语文“三段五环”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1、“三段五环”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式

第一段预习.质疑。这是学习的开始, 学生先预习, 在预习中产生疑问。预习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排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文本, 做到三要:围绕导学案或“十注法”预习、自主解决50%问题、标注出“不会的”问题。

预习。也即是先学, 是“三段五环”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先学, 即有目标, 有质量的预习。学生通过预习有了对知识的理解, 有了对问题的把握, 就有了发言的主动权,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质疑。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怀疑,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质疑贯穿在“先学后教”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对同伴的推理过程、思维方式提出质疑, 还可以对老师提出的结论质疑, 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

第二段探究.展示。这是学习的展开与生成, 学生把预习的收获展示出来, 同大家交流与研究。本段分为三个环节, 即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质疑拓展。

(1)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读释疑) 。本环节要求通过独学、对学、群学,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从表情达意的角度领悟语言运用之妙。根据教材内容, 选择重点、难点, 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

(2) 展示点评 (交流展示、释疑导读) 。学生把学习, 获得的知识展示出来的给大家看, 这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展示, 学生语言的展示, 更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展示, 学生知识内化过程和思维过程的展示, 还是一种探索精神的展示。

各小组在展示的过程中, 要生生互动、小组互动, 讨论、交流、追问、点评、争辩、质疑, 彰显出学生主体生命状态, 彰显出学生合作学习的蓬勃生机。

(3) 质疑拓展 (紧扣目标、发展扩读) 。此环节要求由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构成教学的整体。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必要的补充和延伸,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语文,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扩展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好方法。

第三段检测.反馈。这是学习成果的盘点, 通过检测, 发现问题, 再反馈矫正。

检测。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目标达成度的一个重要形式,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通过当堂检测可使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学习的达成度, 明白还存在什么问题。

反馈。通过当堂检测, 把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及时反馈出来, 教师当堂掌握反馈信息, 对学生知识的缺陷及时矫正, 把达标落到实处。

2、“三段五环”的操作与运用

“三段五环”是发展性课堂的一个基本程式, 预习.质疑-探究.展示-检测.反馈各要素可以在一节课中全部呈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范文第5篇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是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的试验项目。它以计算机为手段, 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思想, 将小学语文教学和计算机教育以及汉字输入学习融为一体, 做“识字查字—编码打字—阅读理解—作文训练”四者的结合。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可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功能。教师通过广播、监看、遥控等手段将课堂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便于信息的共享、信息的控制及信息的传播, 还能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教学信息进行有效调控。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教学优势, 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 综合运用各种媒体资源, 为学生提供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这样就能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凭教师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的落后状况。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 可以扩大信息源, 提高信息量;可以改变信息转换方式, 丰富信息的储存;可以拓宽信息传递通道, 增强信息接受的效果。

2 以现代教育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

“四结合”试验研究, 以现代教学理论作为教改试验研究的指导思想。强调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强调运用认知学习理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外部刺激进行信息加工, 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作用。

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学改革来说, 其最终目的都是要通过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来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这就必须首先了解人类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 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找到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枸建主义明确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认为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教师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是知识的传递者, 而不是学习的灌输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器。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帮助, 运用已有信息, 通过认知、顿悟和理解, 对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处理, 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在哲学和心理学上解决了“什么是学习”或“学习是什么”的本质问题。

3 以探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为目标

小语“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在现代教育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推进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

经过多年的实践, 我们初步探索出了识字、阅读、习作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

3.1“看—听—说—写—打—想”的识字教学模式

看:看字形, 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听:听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读音;说:说出生字的拼音、部首、笔画顺序, 生字的字义;写:进行拼写和汉字书写练习并写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打:按所写的汉字编码, 用键盘输入, 看是否能打出所要的汉字;想:激励学生联想, 可以给出基本字由学生加部件组成新字, 也可以给出单字, 让学生联想组词或“组词接龙”, 还可以给出词语让学生联想造句。

3.2“预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默读与朗读—利用课件阅读—阅读竞赛—师生共同总结”的阅读教学模式

这种阅读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和自我测试的方式,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外它可以大大增强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量, 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竞赛, 通过寓教于乐,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创设情景—指导观察—局部分说—整体总说—打字表达—评议修改”的低中年级习作教学模式

在“创设情景”环节中,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景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并茂的情景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 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写话”。

在“评议修改”环节中, 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参与评议修改。如果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则可以选择学生中优秀作文或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终端机上, 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评议和修改, 能及时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习作情况, 学生普遍都有很高的参与热情, 因而能收到传统习作无法比拟的效果。

总之, 探索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 进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研究, 是探索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是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也是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这将是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摘要: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可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功能。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四结合,理论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 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科学出版社, 1996.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一篇: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