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科论文范文

2023-03-20

护理科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目的:分析SHEL模式在预防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2010年-2012年收治的患者785例和我院精神科2011年-2012年收治的患者834例,对2010年-2011年收治的785例患者采用的常规护理,在2011年-2012年的834例患者护理中以SHEL模式为指导。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010年-2011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0%,2011年-2012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结论:采用SHEL模式指导精神科护理工作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不良事件;SHEL模式;护理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指的是在患者就医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伤人、自杀、走失、烫伤、毁物等不安全事件[1]。SHEL模式就是由軟件、硬件、环境和人组成的特定系统模式,采用SHEL模式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能够准确了解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而能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本文对我院2010-2011年和2011年-2012年期间进行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作了分析对比,2011-2012年以SHEL模式为指导进行了护理工作,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精神科2010年-2012年收治的患者785例,其中发生不良事件53例,按照损伤评定标准,53例不良事件公共造成了28起不同程序的身体损伤,其中重度损伤8其,轻度损伤20起。同时选取我院精神科2011年-2012年收治的患者834例,发生18起不良事件,按照损伤评定标准,9起造成患者身体不同程度损伤,其中2起为重度损伤,7起为轻度损伤。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2010年-2011年收治的785例患者采用的常规护理,在2011年-2012年的834例患者护理中以SHEL模式为指导。SHEL模式指的是护理管理者从S、H、E、L四个方面对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其原因和解决办法,具体来说,SHEL模式就首先要对soft即医务人员的素质进行分析,包括异物人员的责任心、业务能力以及工作流程等等;其次是对hard进行分析,主要是工作场所和设施的分析,看病区安全措施是否到位,护理设施是否缺乏等;再次是对environment的分析,也就是对临床环境的分析;最后是对litigant的分析,看工作人员是否存在疏忽,患者是否配合治疗等等[2]-[3]。

1.3评价指标 主要对2010-2011年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另外要对比SHEL模式实施前后护理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SPS13.0软件做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应用SHEL分析2010-2011年不良事件发生原因 采用SHEL模式对2010-2011年精神科不良事件进行逐一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护士业务素质和能力不达标造成的,占到总数的37.7%,其次是护理场所和当事人及他人,各占22.6%。详情见表1。

2.2 SHEL模式实施前后护理效果对比 通过对2010-2011年我院精神科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之后,2011-2012年我院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发生数量明显降低,从53例降到了18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也从7.0%降低到2.2%,详情见表2。

3讨论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较多,根据目前的调查主要有跌伤、坠床、烫伤、骨折、压疮、撞头、自缢、割腕以及顿服药物等等。根据SHEL模式分析,不良事件的发生最主要的与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其次是当事人和他人因素、临床环境以及工作场所和设施。护士责任意识不强、交班交代不清、看错剂量,医院病区布置不合理,危险地段没有醒目标志等都会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4]。要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必须要提高医院科室护理管理人员的水平,对管理缺陷及时发现,准确、彻底分析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

在以往不良事件分析中采用的是传统模式,在此种模式下分析人员的主观性较强,往往容易按照经验进行判断,很难清楚认识到护理质量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而SHEL模式能对护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展开细致的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和改进,从而能找出有效的改进措施,降低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 李红,裘珊珊,朱映梅.运用SHEL模式分析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J].护理学报,2010,17(6):24-26

[2] 崔莉敏,段隆芳.SHEL模式在预防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15):146-147

[3] 朱彩文,王娅丽,黄昶荃,郭琼,苏娜,王玉秀,张莉华.采用SHEL模式对精神科与综合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0):58-61

[4] 孙丽凯.SHEL模式在护理差错分析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116-3117

护理科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在精神科开展优质的护理服务并总结出客观的实践经验与成效。方法:结合众多的医学案例对精神科的优质护理服务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结果: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提高护理服务技能的质量和水平,以此可以加强护士服务意识,提高病人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服务;实践;成效

2010年1月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启动,旨在促使护理工作能够健康运转、更好地进行全国性工作会议启动。这次会议的主题则更是利于患者、临床、社会。通过此次会议也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这次的会议中,相关的精神和理念被广大的医学朋友所认可。因此,作为一些专业型的精神科医院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前卫的精神思想。积极的贯彻卫生部的各项精神。我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通过转变理念,使得护士的服务由原来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的状态。

一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

1.1 转变护理服务的理念,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

通过对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的学习,我们应该积极的组织全体护士学习有关“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相关文件,并且积极主动的领会其精神。这可以从其他方面来间接的体现出来,比如观看护士们自编自导扮演的与日常工作中相似的场景。通过这些扮演可以很好的使护士们站在病人的角度或者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对病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出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有利于护士们在护理服务理念上主动的去体会病人的心情,去感知病人们的心理等等。

1.2 正确的掌握相关的护理技能,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护理会议顺利开展后,全体护理人员都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相關的护理知识,并且把这些知识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卫生部所颁发50项基础技能操作的培训对于广大的护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具备学习价值的,是很宝贵的。所颁发的有临床常用的11项基础护理操作,护士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按主次的学习知识。加强与病人的沟通,积极的对病人进行规范性的基础护理,详细科学的量化每个值班、上班的责任护士所应当完成的工作。另外,卫生部还修订了并且完善了护理相关的内容,要求每个护士都应该尽职尽责,对与专科疾病的特征、临床所表现出的特点、应该能够观察的病情特点等等情况都应该熟练的掌握。只有这样才可以加强护士的学习与实践,才能够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3 创建病区的护理文化,美化病区的环境,引领护理发展的方向

在护理界,由于精神科的特殊性,病人们不能自理。“爱心呵护健康,真情赢得满意”是护理界的服务理念。所以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病人的安全,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病人们的满意。护士们应当秉着热心、耐心、细心的思想对每一个病人进行呵护与关爱。作为医院,积极的营造一个温馨的病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病区的布局方面应当适当的调整,病区的外界环境应当细心的料理等等。以此来打造优质的护理服务,针对于精神科的特殊性,满足病人的需求,促使病人的身心愉悦。

二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的成效

2.1 病人以及病人家属的满意程度提高了

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后,护士们的积极性是空前的高涨,护士也真真正正的理解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内涵。我们对进入医院住院的所有病人以及家属进行过统计,通过统计可以得出病人的满意程度由会前的93.2%是上升到99.5%。这足以说明护士对病人的关怀显著的提高,对病人的关心程度也是显著的提高。护士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与护理,比如说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等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的优质护理所得出的结果也是相当乐观的。

2.2 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护士的职业价值感提高了

在整个护理的过程中,护士通过学习与实践积极的转换了自身的角色,从“要我做”转变成了“我要做”。全部人员积极的参与质量控制,尤其是在护理环节方面,护士质量得到了保障。理所当然,护士的工作也得到了病人的认可,各项护理核心制度得到了病人以及家属的认可。这在另一个方面来说,护士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对于护士工作的实际情况得到了认可并给与奖励。这也促使医院氛围越来越好,在优质性护理服务方面只会越做越好。

2.3 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提高

针对精神科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关的绩效标准,进行科学的决策等等,对护士的工作进行具体量化。科学实际的安排工作任务,对于工作数量、工作难度、工作态度等等均进行具体科学的考核。站在病人的角度上考虑,为病人谋一份满意的答案。制定明细的奖惩条例,充分的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此次活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就可以得以调动,这有利于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得以提高,从而保证病人能够得到满意的护理。

三结论

自全国性护理会议的完美落幕,护理界开始了一轮新的学习风潮。通过这次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护士也会在理论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精神科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护理的特殊性。因此,做好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的任务是非常重要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通过对卫生部颁发的各项政策与学习法则,护士可以在理论知识丰富的情况下,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为病人以及家属提供优良的服务,只有这样,在这个比较专业的精神科里面,针对这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医疗服务者对病户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才会进行的越来越好,对病人、病人家属、护士等等都会有很好的帮助与效力。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2010-01-26.

[2] 张洪君,杨美玲,苏春燕,等.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意义与落实方案的思考.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22-23.

[3] 张会芝,卢杰,骆金凯,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转变护理工作模式.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29-31.

[4] 朱丽芹.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创建与实施.护理管理杂志,2009,9(10):51-52.

[5] 谢仲英,梁艳,覃志云,等.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现代医院,2007,7(2):69-70.

护理科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鉴于精神病患者的疾病特点,结合精神卫生法的要求,对精神科护士在道德行为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尊重患者、及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的同时,更要有认真负责工作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来确保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道德要求

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有各种精神疾病的病人,其中病情严重者,表现思维紊乱,行为怪异,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少病人否认有病,还会造成自伤或影响社会治安。病人的症状往往与生活经历、躯体和精神状态及社会环境、职业、文化背景等诸因素有关,因而形成了精神症状的复杂性,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对护士在道德行为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心理状态分析

了解研究精神病人的心理问题,是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当病人住进医院开始,我们就该尽快了解病情,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专业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心理学知识,依据精神疾病的演进规律,按治疗时间将精神病人的心里特证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1 治疗初期 大凡精神病人不论是首次发病,还是复发者,都不愿主动就医,顺利接受治疗和护理者极为少见,特别是一些重症精神病人。众多的精神病患者不能正确评估自我的精神状态,整个心里过程发生紊乱,重者思维活动脱离现实,难以正确理解客观事物,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对本身疾病缺乏认识,对所患的疾病持否认的态度,同时对身边的人、所在的单位以及医院,采取不配合的反抗手段。临床表现为猜疑周围人、恐惧住院、拒绝服药、私自出走等。

1.2 治疗缓解期

精神病人在经过住院初期治疗后,精神病的症状得以缓解或者部分缓解,病人的心态也发生相对变化,患者心里开始动摇,正常的心理活动开始活动,对周边的环境、所处的位置产生怀疑,我怎么在医院呢?我来这里干啥?我真的有精神病?

1.3 治疗好转期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随着患者自知力的恢复,病人开始理智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所患的疾病性质、疾病程度以及因为疾病而带来的各种损失。但患者心理活动比较单纯、单调,长时间处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我的病能治好吗?能根治嗎?出院后能正常工作吗?这时的病人情绪低落,心理压抑明显。

2. 对精神病人护理的人文关怀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大部分病人的治疗是被动接受。其护理的目的在于预防和治疗精神方面的障碍,唤起人们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患者往往拒绝住院,不接受治疗,难以护理,有的可能伤人、自伤或者毁物,甚至对医护人员抱有敌意态度;有的孤僻退缩或者意识障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人员全面照顾;有的表面看来安静合作,但病态支配下可能发生种种意外。因此护士工作繁杂多遍,心里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同时,必须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心理特征反应,对患者实行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护理。

2.1 针对治疗初期 对这一期病人采用的护理手段多为强硬的、机械的、但必须是人道主义的。此时的护理主要为:(1)尽快熟悉病人的病情、心里状态、家庭状况、社会支持能力等,为下期心理护理打下基础;(2)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尽量降低精神症状对环境的干扰,增强每个病人的自身安全系数。

2.2 治疗缓解期 此期病人能勉强地接受治疗和护理,是心理护理的最佳期。护士要做到:(1)加强医患间的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心里需要,精神病人更为突出。病人往往把健康的恢复完全寄托给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借助情感交流以其得到鼓励和启发。护理人员主动提供条件,在互相交流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病情。(2)避免恶性刺激。由于病人的病态心理开始动摇处于冬眠状态的正常心理开始苏醒,正常与异常心里交织在一起,不论是自控能力还是识别能力均偏低,对各种刺激的承受能力也较低。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2.3 治疗好转期 这一时期,护士要帮助病人做到:(1)力求心理适应。心理适应必须在生理适应基础之上完成。精神病人自我调节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趋利避害,需护理人员协助,包括环境净化,病人安全感形成,以及生存欲望的强化等等。(2)建立社会关系。长期的病态心理和住院生活,病人自我认知的能力降低。应沟通病人与家属、单位之间的联系,让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有益活动。

3. 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

3.1 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护士应了解病人的多种需要,不同病种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需要。病人有共同的需要,也有个体化的需要。特别是对病人病史中的隐私和病情应做保密,绝不允许作为嘲笑的话题。恢复阶段的病人,由于错误地认为得了精神病不光彩,被人瞧不起,无社会地位,并担心今后复发、遗传等问题,此时病人常产生自卑和轻生观念,护士绝不能忽视病人此阶段的心理状态和需要,应及时给予正确的疏导,使病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是可以治愈的,消除各种顾虑,树立正确人生观,同时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杜绝意外发生。

3.2 敏锐的观察力,确保病人安全

审慎思考,认真负责的工作,准确无误的行为,是避免发生差错事故,保证病人安全的关键,也是护理道德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观察力是知识和思维的结合,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和正确的判断,并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是精神科护士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体现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其中很重要的技能是观察病人的病情及心理活动。如精神科一级护理中的三防病人(自杀、自伤、冲动毁物、逃跑)护士必须做到坚守岗位,定时巡回,对重点病人心中有数,及时发现和杜绝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隐患。

4. 尊重病人的人格

精神病人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住院后出现新旧角色的冲突,常常不能配合治疗,如拒绝服药或藏药、毁物自伤等一些行为。此外,在护理时,除病情和治疗的特殊需要,应慎用约束。要维护病人的尊严,保护病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并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处理上述护理问题的态度与方法,是尊重病人的人格及护理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

精神科护士绝大部分工作时间和知、情、意障碍的精神病人在一起,接触密切,工作难度大,而且常遇到病人的病态辱骂或人格污辱,护士能准确对待和处理,使自己在工作中维护正常的心理平衡,促进病人的康复,这充分体现了精神科护士高尚的职业道德及耐心与容忍的心理品质。

护理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任务是研究护理工作的特点,找出其规律性,并遵循医院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提高护理质量[2]。精神病人因精神症状支配不能与现实环境保持一致,常发生伤害自身与他人的行为,因此精神科护理有其特殊性,不仅要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护理,更要为病人提供温馨的安全、心理护理。我科收治的主要为流浪救助,慈善、低保精神病患者,住院周期较长,这就要求我科在护理管理中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 加强教育、促护理观念转变

理念是指导人们思考行为的价值取向与信念。护理理念是护理工作的价值观与专业信仰。让全体护理人员达成有助于病人健康恢复的共识和共同信念,是高标准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医院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此我院在转变护士服务理念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选派护理管理人员与护士到行风建设先进医院跟班学习,促观念转变。二是组织护理人员深入开展“如果我是病人”、“如果我是病人家属”的大讨论,紧密结合护理人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换位思考。通過形式多样的教育,使护理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得到加强,“患者至上”、“患者是衣食父母”、“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病人”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使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维护病人的权益成为全体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从而有效地融洽了护患关系。三是开展十佳护士评比,完善护士绩效考核制度,根据护士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住院患者满意度,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晋升、评优相结合,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

2 建章立制、着力抓好落实

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工作职责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保证护理工作质量、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可靠保证。一是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以及工作流程,使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二是明确精神科临床各班的岗位职责,做到分工明确,配合密切,相互支持。三是狠抓制度的落实,抓好经常性的评比检查,对查对制度、查房制度、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要坚持周查月评,坚决杜绝有章不循的现象。四是病房的管理必须坚持做到“四化”“八字”(病房管理制度化、物品放置规格化、技术操作常规化、护理管理人性化。安静、整洁、舒适、安全)。五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思想教育,让她们充分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执行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在执行中加深理解。六是护士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模范执行。

3 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护士长在管理中的作用

护士长是第一线管理者,是护理队伍的骨干,是完成各项任务和实施计划的具体组织者和承担者,在护理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护士长不仅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护理业务技术,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管理艺术。一是按照德才兼备、任人为贤的原则,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好护士长。二是教育护士长要忠诚于病人的利益,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三是引导护士长从忙乱的事务中摆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好护理管理上。即基础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管理,业务技术管理,医疗安全管理,继续教育管理等。四是提高护士长的管理艺术水平。在工作中能妥善处理好上级与下级、医与护、护与护、护与患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做到以德感人,以情感人,以实带人,以能育人,以信服人,善于运用激励、沟通等方法,使科室人员认同总体工作的目标与计划,并充分地发挥科室人员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有效地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五是为护士长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轮换安排护士长到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学习业务知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全面提高护士长的综合素质。六是建立公正、公平、客观评价护士长工作业绩的标准体系,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4 抓住重点、提高专科护理特色水平

由于精神疾病的性质对专科护理要求有其特殊的内涵要求,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要针对其特殊性重点抓好以下管理。一是严格执行精神科安全护理制度和安全护理工作程序,重点做好防止精神病人自杀、外走、冲动伤人、毁物的工作,严格执行“四防”病人的护理常规,协助医生加强药物治疗,对“四防”病人,坚持做到入院时查,住院天天查,外出返回时查,严防将危险物品带入病房导致意外[3]。二是加强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灵魂,有道是“心病还须心药医”,精神病人大多伴有心理问题,良好的心理护理不仅能化解精神病人的心理症结,而且有利于患者的早日恢复。三是注重提高精神科护士识别精神病人伴发躯体疾患的能力,防止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4]。四是教育护理人员恪守职业道德,重视病人的生命,切实地尊重病人的人格。五是防止滥用对病人的干涉权。六是充分发挥病人自我管理的作用。病房要安排专职护理人员按照“以病人为中心,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自己管理自己”的要求负责做好病人的自我管理工作,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兴趣、爱好,在病友中的威信度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分别选出大组长、小组长、学习委员、卫生委员、宣传委员等等,使他们各尽其职,发挥一技之长,通过各种类型的工娱活动,康复治疗,为他们康复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5夯实基础护理、促进医患和谐

精神科住院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没有家属陪伴,所以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基础护理显得十分重要,基础护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康复,而且对其今后的需继续住院的依从性以及和谐医患关系都产生直接的影响。为此,一是要明确护士应当负责的基础护理项目及工作规范、工作标准。二是要增加护士配置,使病床护士比达到1:0.4,以保证基础护理工作的切实到位。

综上所述,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精神专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我院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风险,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降低了医疗风险,保证了医疗安全,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均,陶荣芬.从7起精神医患案例浅析相关法规问题.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27(1):57-68.

[2] 罗小年.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责任讨论的几个问题.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28(3):223-229.

[3] 刘孟斌.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伤害的法律责任探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27(4):305-311.

[4] 谢国军,张良诚.精神科医患纠纷的预防和处理.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27(4):385-387.

护理科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暴力行为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方法针对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事件进行分析总结,掌握精神科患者暴力的发生原因,并采取及时的护理干预措施,总结暴力事件制定防范措施。结果通过及时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使精神科的患者暴力发生率降低,伤残率降低,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的安全保障。结论及早对于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行为进行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干预,加强精神科暴力事件的高发期护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是预防暴力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精神科暴力行为;防范护理

精神科患者发生的暴力行为一般是指精神病患者对他人的身体直接伤害或破坏其他物体的不良性质的攻击行为[1]。它不仅对患者的自身安全造成一定送我危害,而且对他人和环境带来无形中的危害。针对精神科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实施预防和防范的护理措施是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关键措施。因此,笔者在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统一整体的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出相关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调查对象针对我科收治的住院精神病患者2595例进行分析,其中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有200例,发生暴力事件共343例次。其中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中男120例,女80例;疾病类型:心境障碍33例,精神分裂症107例,癔病18例,酒依赖戒酒22例,精神发育迟滞5例,其他15例;总年龄分布在15-52岁,平均年龄28.65±8.5岁。病程在2个月至15年,平均病程为5.12±5.93年。

1.2方法根据此组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护理交班報告为研究主要题材,对所有的暴力攻击性的行为相关护理记录整体的分析回顾并实施调查。2结果

2.1暴力行为的发生率针对我院收治住院2595例精神病患者,男1617例,女978例,发生暴力行为200例,占7.7%;共发生343例次暴力攻击行为。

2.2时间特点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200例患者出现了343例次攻击行为,所发生时间分布为:白天111例次,占32.3%;前半夜发生175例次,占51.02%;后半夜发生57例次,占16.6%,可见暴力行为多发生在前夜较多。

2.3暴力对象医护工作人员是精神科患者的主要暴力对象,其次是住院的其他患者、家属。对于环境病房内的设施照成破坏,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自身残伤。有时会涉及好几个人为攻击对象。

2.4导致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患者拒绝住院治疗的占主要地位共有89例次,占25.94%;幻觉妄想支配68例次,占19.83%;拒绝护理及治疗的96例次,占27.99%;行为障碍13例次,占3.79%;出现性情易激惹的71例次,占20.69%。

2.5暴力形式精神科患者徒手暴力的278例次,占81.05%,主要手段有抓伤、拳击伤;牙咬伤15,例次占4.37%;自伤12例次,占3.49%;或者随手抓及可接触的物品造成伤人毁物的38例次,占11.08%。

2.6暴力行为发生和患者入院时间的关联患者入院后的7天所发生的暴力行的次数共有191例次,占55.67%;7-15天内发生暴力行为的次数共114例次,占33.23%;15天后发生暴力行为的次数共52例次,占15.16%。可见在入院后的7-15天内较常发生暴力行为事件。3暴力发生的常见原因

3.1精神病患者一般是由家人在强行压制下带来医院进行治疗,患者自身易激怒加之当工作人员对其实施严格的管理,极易出现对工作人员产生拳打脚踢的现象,甚至在没他人的有防备下,拿起办公室内的其他物品就对他人进行暴力性质的攻击[2]。

3.2精神病患者病情平稳后觉得自己住院时间太长,住院的日子枯燥乏味。心情产生急躁,希望早期出院。出院的想法受到医生及家属的拒绝,自此将怨气转移到护理工作人员或其他室内病友的身上,因此发生暴力的行为;长期治疗会使部分患者出现消极的心理,因此导致自残自伤的暴力行为。

3.3精神病患者的病区活动范围较小、环境内较为嘈杂,导致患者心情烦躁,这也是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4相关护理防范措施

4.1改善病房的整体布局对于精神病病房要加强病房内的安全管理措施,病房内加大空间,床位数和床间距应保持合理的比例,禁止发生患者过分拥挤的现象。保持室内环境整洁,简单、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声音对患者产生刺激,病房内的布置要采取安全且简洁为主,减少易拿起的物品摆设数目。危险物品要严格管理,定期对危险品的检查及收缴,尤其是对新入院患者以及外出活动的患者要进行严格全身的检查,禁止携带危险物品,以免使暴力行为基础。

4.2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一般是急性期疗效差的患者中,所发生的次数并与精神症状的严重性成正比[3]。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制止患者冲动伤人的危险因素因,如对年轻男性患者的精神分裂症刚入院时要加强病情监护。对于先兆暴力行为的症状要采取措施,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因素刺激,最有利的将暴力行为症状消失在萌芽状态。

4.3加强精神病患者高发期暴力行为的护理基础对于暴力行为事件的高发时间内,可适当的增加护理人员的团结性工作性质,并采取多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

4.4加强工作人员的应激能力采取特殊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以正确的方式对神科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接触,并掌握其中的技巧以便提高护患关系。针对暴力行为事件时护士应沉着冷静的态度,及时控制暴力场面以及立刻寻求帮助,机智有效的制止暴力事件,使暴力的患者隔离,最终将暴力损伤降至到最低的程度。

4.5提高服药的质量提高有效的服药率是控制患者病情以及预防和治疗暴力行为的最主要措施和正确的防范手段,对暴力攻击事件的先兆及时有效的预防,并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因此加强患者的服药质量,防止出现吐药、藏药的不正当现象[4]。尽快控制患者的病情是减少暴力事件的根本防范措施。5讨论

对于精神科的患者不论男女,均会出现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行为,掌握患者的暴力事件的前期性质,预防和制止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学会自我保护能力,降低她伤现象。对于精神病的患者的护理要加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能顺利接受治疗,因此精神科的护士对精神科患者的护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朱琴芳,金冰冰.精神科低年资护士遭受暴力及防攻击学习现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18(4):32.

[2]庞秀丽.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特点及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2,16(3):710.

[3]农彩云.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健康必读,2011,9(2):107-109.

[4]李荣姣.精神分裂症患者再入院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内科护理学,2009,4(1):68-69.

上一篇:主任医师论文下一篇: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