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

2023-09-09

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第1篇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读书作文谱》。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4.孔子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 5.课程论成熟的标志就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论》。 6.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合,包括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7.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8.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9.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10.教学论包括:(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理论传统,代表作有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罗夫编著的《教学论》(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代表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3)认知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4)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情感教学的代表。 1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连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方面(1)物质性的(2)活动性的(3)关系性的 13.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14.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而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5.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1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 18.教学法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教学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19.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语

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 第二章

1.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3.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写字。《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 4.“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5.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6.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7.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

三、百、千”三本书结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朗诵。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三字经》是把伦理教育与识字教学结合的最成功的例子,最能显示语文的独立社会价值的是《百家姓》。4)联系日常生活。5)激发儿童的兴趣。 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践,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3)教学方法问题。

9.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最突出的有语文单独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这三件大事。

10.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11.蔡元培199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临时称为“国文”。 12.语文教学中的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1920年该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 1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真确方向。

14.“国语”的基本性质就是标准的口头语言和用标准的口头语言写成的现代文。

15.现代文教学逐步取代文言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上的变化;以“传道”为主变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本质上的变化。 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第三章(全日制义务教育)

1.课程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他在几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初中》 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5.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6.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1)人是3500个左右常用的汉字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二)阅读:背诵优秀的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写话: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5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使用冒号、引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2)背诵优秀诗文60篇3)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 第四章(普通高中)

1.课程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课程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3.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5.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 第五章

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集中体现了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2.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造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3.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3)适应社会需要。

5.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可理解的。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5)要有具体表现程度。6)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6.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治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7.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8.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而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素: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

9.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0.单元教学的基本特点:传统语文的基本特点是文章选编,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单元组合。随着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变化,单元教学逐步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结构形式。单元教学就是把体裁、题材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

11.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板书主要内容有文章结构提纲,人物形象提纲,情节发展提纲,写作方法提

纲,景物描写提纲,知识讲解提纲,训练要求。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有书写、表姐、图示等。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书写必须符合硬笔书法的基本规则。首先要做到字体规范化,工整、流利、醒目、美观等。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工艺。3)版面设计的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难点、疑点等,来设计版面的形式、结构、顺序等。要做到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构完整。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1)简洁美。能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复杂课文的内容作高度概括,做到语约义丰,以简驭繁。2)含蓄美。简练和概括,使一切板书形式中都具有很多“空白”,能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含蓄美。3)缜密美。能够展示课文内容特别是繁杂课文内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谨严、缜密的总体美。4)映衬美。板书常用位置排列,色彩区别等方法,将具有对比或类比性质的方法显示出来,相映成趣。

14.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第七章

1.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至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一)阅读感受力 二)阅读理解力 三)阅读欣赏力 四)阅读评价力 五)阅读迁移力 六)阅读创造力。

3.写作教学的任务: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 二)广泛涉猎读物

三、思维训练 一)善于想象与联想 二)深入地思考问题 三)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四、语言训练 一)准确生动 二)简明得体

五、简明训练 一)审题的能力训练 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 2.弄清写作的要求 二)立意能力的训练 1.正确2.深刻3.新颖 三)选材能力的训练 1.真实2.典型3.新颖 四)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 五)运用表达方式能力的训练 六)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六、文体训练

七、写作速度训练。

4.写作训练方式:一)单项作文训练 二)命题作文训练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 四)想象作文训练 五)话题作文训练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七)自主作文训练。

第九章

1.口头语言主要特点是有声化和情景化,书面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符号化和规范化,书面语言较之口头语言是更为高级的发展形式。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和背景,能够不断丰富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口头语言的继续和提高,能够规范和指导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1.口语交际的态度 1)耐心专注地倾听 2)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识别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力。

3.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听讲 二)诵读 三)复述 四)答问 五)讲述故事和见闻 六)专题演讲 七)即席发言 八)讨论或辩论 九)创设生活场景。

4.综合学习的主要特点:一)整体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综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最基本的层次。较高层次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各个学科的综合。最高层次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立足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自主性。语文教学的其他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三)开放性。学习目标不以获得知识为唯一目标,而以语文素养和人格力量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5.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点: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

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综合性学习评价的一大亮点就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由过去“一把尺子”的评价变为“多把尺子的评价”。四)强调过程和方法。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6.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是顺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唯一途径。

7.综合性学习一般有三种形式: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7.语文教师的转换:

一、教师角色的隐喻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四、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1)与学生的合作 2)与其他教师合作 3)与家长合作 4)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5)学会合作的三大技巧(倾听、交谈、沟通)

五、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1)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的精神 2)新课程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得条件 3)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4)语文教师的创新体现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8.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1)单相交流方式 2)双向交流方式 3)多向交流方式 4)综合交流方式。

9.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

一、语文教师应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1)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教学结构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指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纵向结构指教学环节的教学结构,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也就是主体的呈现,主题的展开、主题的完成。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应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1)教学语言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规范、正确、得体。2)课堂组织能力—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组学习的正确形式。

三、语文教师应提升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1)设计练习的能力 2)处理作业的能力 3)综合评价的能力。

四、语文教师应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五、语文教师应提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1)是它的物质形式,它的基础设施等 2)是它蕴含着的人类高级智慧。

10.导入方法:1)释题入手,步步深入(释名物、释题意、释结构)2)联系旧课,以故引新 3)制造悬念,引起注意 4)故事引入,激发情趣 5)描绘形象,引入联想 6)演示练习,激荡思维 7)精于设问,循之善诱 8)比较异同,变换角色。

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第2篇

毋庸讳言, 语文课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人文基础课程。中职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充分发挥语文课的重要作用,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各门专业基础课程, 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1.1 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

在职业教学中, 公共课、专业课还是选修课等课程知识的内容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 而不管是教师对课程的教学还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过程, 都是一个沟通过程;课堂或是课后的学生作业, 同样也离不开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尤其是阅读和理解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所以, 在中职教学中,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课程, 显得尤为重要。

1.2 未来职业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又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中职学校普遍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 但在这个过程中切不可忽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单纯掌握专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已无法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 现在更多的时候他们要与下属、客户交流, 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理念, 在此过程中对他们而言, 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交流等软技能显得至关重要, 而这些相关技能的提高有赖于语文教学中互动式的训练。因此, 中职语文教学在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对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在延续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有更高层次的突破和创新。对于中职学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偏低;语言运用能力不强, 书写不规范、整洁等, 我们要及时扭转轻文的思想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等, 同时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相配合, 在考虑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整合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 使各门学科能够相互渗透、协调, 发挥教学系统的最大教学效益,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

3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策略分析

专业课程在对专业技能进行阐述的同时, 本身也在传递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和理念。因此, 以传递人文价值和理念的方式教授专业技能将对学生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 探讨如何使语文教学能够以渗透的方式融合进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 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3.1 处理好语文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关系

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职语文教学除了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外, 也必须重视发挥语文的重要作用。赋予了工具价值的语文学科将更具有它存在的意义。在人文性中体现工具性, 在工具性中体现人文性, 在突出工具性时, 挖掘其中包含着的人文因素;在发扬人文性时, 注意学科特点, 发挥语文的重要功能, 以此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和结合。在中职学校的教程中, 通过将语文教学和专业课相结合, 选择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 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 将取得显著的效果。

3.2 合理选择教材

语文课本选择的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 课本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 选择具有时代感、较贴近生活或是与学生专业课程有关的一些教材, 在教学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启发他们从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发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一面, 进一步发现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热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等方面启迪的同时, 还必须针对职业学生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职业方面相关知识的传递,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3.3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融入社会后, 面临的社会环境将不再像学校那么单纯, 在与复杂化、多样化的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中, 语言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在许多中职学校过于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 导致学生语文基础不好, 在交流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善于理解对方的说话意图等等,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如全面推广普通话、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结合专业设置相关的情境, 进行多样化的听说训练。

3.4 加大应用文教学的比重, 提高学生从业技能

应用文在日常事务处理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频繁运用于行政事务、商务活动之中。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加大应用文教学的比重, 能够满足学生将来工作实际应用的需要。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常见应用文体的训练, 如书信、公文、商务文件等等, 在教授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格式和规范, 并在大量的实例中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促进他们能够熟练地写作应用文, 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遇到实际问题能够沉着有效地应对。

3.5 在教学中注重书写训练,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现实中中职学生的书写能力令人堪忧, 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书写能力对于个人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软技能。所以,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该开设书法课程, 加强对学生的书法训练, 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 也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6 以学生为中心, 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第一, 考虑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 因此在语文测试中, 对于阅读材料, 可以适当地选用一些和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参考;第二, 以学生为中心、主体, 开展灵活多样的课程训练, 如课堂提问、讨论、辩论等, 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 加强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引进课外的丰富资源, 把语文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认识阅历, 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 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减少单纯靠死记硬背得分的题型的比重, 增加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 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察, 从而推动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中职学校和学生一味地高度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 导致语文教学被边缘化, 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 对如何将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专业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 王秀丽.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4) .

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第3篇

1 为往圣继绝学, 从自己做起, 从扎根的教育抓起

语文教师肩负着继承弘扬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的艰巨使命。宋代理学家张载说,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投身教育事业, 理当“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从自我的修身做起, 学习儒家经典, 力行学做谦谦君子, 从儒家的根“孝悌”做起, 从《弟子规》做起。近年来, 老师越来越难当, 学生在家里对父母不恭敬, 来了学校对课本、对圣贤、对老师缺少恭敬。《弟子规》成为中小学生的必读书, 从孝敬父母抓起, 有助于良好学风与做人态度的培养。相信一个孩子有了孝心, 时时处处想到让父母放心、宽慰, 这个孩子就将不让人担心了。学习《弟子规》, 不是喊口号, 而是要抓落实。我利用课前2~5分钟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弟子规》, 适当讲解并穿插古今小故事, 得益最大的是自己, 大多数孩子都能有所觉悟, 更可喜的是个别孩子学习态度有明显的好转。

2 央视《百家讲坛》成为教材最好的补充与注本

央视《百家讲坛》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 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鲍鹏山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和《胡雪岩的启示》、于丹的《论语心得》和《庄子的智慧》、吕立新的《水墨齐白石》、钱文忠的《三字经》等, 都是我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比如讲《逍遥游》《愚溪诗序》关于天人合一的理论时, 就可以引用曾仕强教授《易经的奥秘》中对“亦一亦二”的解释。

3 关于作文教学

1) 我对学生耳提面命, 审题, 如果没有把握做到出奇制胜, 就老老实实按常规思路去考虑, 掌握各类文体的基本要求和各种题型的操作要领, 注意结构安排, 要自圆其说, 语言要得体, 表意要明确。如果能较恰当地用上一些成语、诗文名句或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什么的, 就会使你的文章大为增色。

2) 我开诚布公地告诉学生, 作文得分常常会受到阅卷老师当时的情绪和心境的影响, 因此, 除了不能跟命题者叫劲之外, 如何博取阅卷人的欢心就成了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 字迹清楚、卷面整洁、语句通顺、结构合理, 自然会让阅卷老师感到心情舒畅。

3) 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跟学生说, 写记叙文也好, 写议论文也好, 你心里究竟怎么想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写出来要像真的一样, 哪怕懵住阅卷老师一会儿也行。事实上, 你心虚气短, 你腹中空空, 你自己都觉得不知所云, 但写作文那会儿, 一定要表现得煞有介事、理直气壮、情真意切等。

4 关于阅读教学

4.1 融入“人文味”, 让语文教学“铸魂”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 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 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 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 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 净化心灵, 塑造健全人格。为此,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 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 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 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 获得“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 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要融入“人文味”, 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4.2 注入“人情味”, 让语文教学“育情”

语文课堂上, 教师注入“人情味”, 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 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 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 (课文) 的情愫, 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 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 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 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 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 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 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 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 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 怎一个情字了得。要想使语文课堂“育情”, 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才能达到。

5 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 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 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个性化选择, 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 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探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 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自己的目标。

6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 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 学会宽容和沟通, 学会协作和分享。

根据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要求, 笔者作了上述反思分析。最后要指出的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没有统一的模式, 因为教学有法无定法, 最好的方法是结合本人及受教育对象的实际, 创新有自我特色的教授法。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剔除“虚”“闹”“杂”“偏”的因素, 平平淡淡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是一种境界。扎扎实实按新课程要求教语文, 轻轻松松教语文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追求。

摘要:许多改革专家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应该遵照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几点要求, 突出课堂教学的价值, 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本文对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几点要求作了反思分析。

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第4篇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指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2.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创设情境 ,激 发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的导入是一门学问,导入环节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本节课的积极性和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各种情景,用缤纷绚丽的色彩,美丽迷人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例如教学《欢庆》一课,笔者以祖国成立60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阅兵仪式视频来导入新课,伴随着《歌唱祖国》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一同观看整齐的阅兵式视频,学生们瞬间被感染了,这种激动兴奋地心情一直贯穿着课堂始终。再如《可贵的沉默》是对亲情的赞美,笔者用《祝你生日快乐》歌曲导入新课,学生看着屏幕上的大蛋糕和哼唱着生日快乐歌,仿佛看到了自己过生日的场景,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正是因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诱发了学习动机,才使得学生产生多元化的感受。

2.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突出重点 ,突 破难点

每篇文章都有其重难点。在传统教学中,单凭教师用语言去讲解课文可能无法解决重难点。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了解和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如果传统老师只是单纯的说教,学生被动的接受,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时,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詹天佑的生活背景和资料,通过抓课文中关键字词和朗读课文体会詹天佑的壮举和爱国热情。而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方法开凿隧道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但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不能理解。于是笔者用课件这种直观的演示,不用教师多讲,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会了解到人字线路的巧妙设计,自然会深深佩服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从而顺利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课外拓展

语文学习重点是感悟和积累,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延展,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教学《寓言两则》时,学生对寓言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引导学生课下上网查阅寓言故事,然后班会课进行寓言故事讲述比赛,或自由编剧本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又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课上通过向学生提供有关更多小动物能预知环境变化的, 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文章所形成的资源环境,能够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 开阔学生的思路, 增强了学生对这篇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

此外,信息技术还起着交流工具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实现异地非实时的情感与信息交流,增加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题或交作业。教师还可以与家长通过网络工具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出现的误区

首先,关注课件,过多展示多媒体,忽视教学过程。很多老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 必须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所用色彩比较艳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还有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是万能的,授课时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成为了“课件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大量多媒体课件就是把传统教学中该说的、该板书的信息材料变成电声光教育媒体,到必要时放出来给学生看、听。我们的课堂看起来是丰富多彩、热闹纷呈,这样只追求形式,不追求实质的整合使得教师仍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4反思

信息化时代的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加强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要积极热心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究如何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对于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和资源技术,教师要热心钻研和自我探索,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此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有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的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地选择、探索和建构。这就要求学生由更高的学习自觉性, 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 教学 新课程 技能

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担负的责任,更多的体现是促进。因此,教师必须补充下列“促进学生发展”的技能。

1 学习指导技能

新的学习方式强调,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无所作为。在处理教学中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者关系时,新的教学理念固然重要,但“指导”的技能也是致关重要的。比如,在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围绕听课、记忆、迁移、背诵、演练等接受活动进行;新课程强调了学习的探究性,教师对学生需要进行课题发现的指导、问题解决的指导、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体验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信息收集指导等。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安全、快乐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空间。

2 教育科研技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兴教(校)”已形成共识,教师教育科研意识逐步增强。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技能,其目的在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从课例收集、撰写、分析到总结反思,形成课题。围绕通过实践形成的课题进行行动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而其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教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过程。同时,通过课例(题)研究这个切入点,可以牵动教研、科研、培训、管理工作的开展,激括学校的整体工作。

掌握教育科研技能还存在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目的指向,即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3 合作技能

新课程的综合化、社会化、民主化的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

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合作,如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合作等。师生之间的合作就是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像学生的一员一样,参与提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情境,就会在师生的合作中形成。其次,教师之间的合作。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第三,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由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第四,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在新课程中,教学活动许多方面的变化,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复杂并逐渐走向开放。对教师而言,无论是正常教学,还是实施教学改革,都将涉及许多方面,需要多方支持与帮助,并接受多方的监督与指导。这其中来自教育管理者的监督、指导和帮助,是最为直接的,也是经常的。与教育管理者合作,求得教育管理者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是新课程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

4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能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即教科书”的传统观念教材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师生获得课堂资源的方式基本上只有一种,那就是书本。这种单一化的课程资源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中老师必须走出书本,走进资源丰富的现代课程,将自己的角色由书本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者、利用者。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是人生的教科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向课外拓展,向社会和家庭开放;既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教材,努力促进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

5 课堂组织管理技能

课堂管理的涵义不再仅仅是应对混乱、维持秩序以及教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

管教,更重要的是建设并形成良好的教室气氛。美籍教授威廉姆士博士在考察中国教育之后,写下了一封有针对性的信,他认为“教师不应自称为握有‘真理’,倒不如说真理是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另外的某个地方,而且探求真理是他们的共同任务。”课堂管理应是师生的共同行为,其主旨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课堂控制。因此,新课堂的管理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课堂应是充满温暖,师生之间彼此熟悉、相互接纳、安全轻松的学习场所。因此,教师课堂的管理应变成引导、对话与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行为首先应该是理解和尊重的,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6 学习评价技能

以往的学习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新课程中的学习评价则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表征与结构的变化。评价不再是选拔的手段,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明确课程评价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上一篇:语文课程标准下一篇:金融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