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论文范文

2023-05-23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亲子活动 家园共育 幼儿

亲子活动是施教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的,用以发展幼儿的情商、智商、体能的系列活动过程。亲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幼儿独立个性和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很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和家长的代沟日益明显,逆反心理严重,家长们都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理。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家长因为工作压力大,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亲子之间出现了隔膜,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这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结果。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陈帼眉教授曾说,“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一是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二是通过亲子活动,培养亲情,开发幼儿潜能,通过系统的教育、引导使幼儿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的开展各项亲子活动,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由一味训斥转变为活动过程中给予孩子以关怀、发展和教育,让父母增强对孩子的了解,增进亲子关系,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奠定基础,更好的完成家庭教育,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亲子活动中,教师不仅直接设计、组织、指导幼儿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对家长进行教养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指导,兼指导者和示范者为一身。家长同时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双重角色:作为学习者,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中接受教师的示范指导,学习教养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者,在活动中按照教师的示范和要求指导自己的孩子进行活动。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往往自以为是教育孩子的主导者,把家长看成是单纯的受教育者,“配合”变成了“支配”,联系不够密切,不能全面的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现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孩子的双向互动,无法将家长在活动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不仅应该转变观念,更应该不断更新观念,应当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本着尊重、信任的态度,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家长相互探讨,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亲子活动中教师要逐渐转变家长错误的、落后的教育观念,由指导家长参与亲子活动转向指导家长帮助幼儿发展。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合作中应该持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同时还应该征求家长意见,集思广益。家长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也有一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教师与家长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只有建立了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家园双方才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从而有效的开展亲子活动,促进家园共育。因此,教师应具备三方面的能力:

1.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精湛的业务能力;

2.与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进行良好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能够在交流和活动中及时发现家长的教养问题,并指导家长提升教育技能;

3.优秀的情绪表达能力,富有爱心、性格开朗、活泼外向、善于交流的教师更容易开展亲子活动,也容易受到幼儿和家长的欢迎。

二、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共识

很多家长往往有这样的思想,在幼儿的教育问题上,教师是幼儿教育的承担者,家长只要负责孩子的生活方面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心理专家和育儿专家指出:父母对于孩子身心成长的意义比人们想象的更重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基石。

现代教育学认为,感情的深化是由不断地交流堆积而成的。亲子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和幼儿一起合作的活动。它是幼儿园提供的一个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玩、一起游戏的机会,也是幼儿园和家长工作的一部分。家长对亲子活动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活动成果,关系到幼儿的发展。

亲子活动是以家长和幼儿为主体的,家长在活动中既是承载者又是传递者。为此我们在开展每一次活动前,应先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亲子活动的重要性,同时告知家长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预测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和问题,让家长知道该如何引导幼儿。根据每个孩子的自身情况、能力水平,与家长商议活动的具体方案,让家长知道自己在活动中应承担的任务,从而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策划活动、给活动提出宝贵建议的积极性。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规划亲子活动的具体形式,力争家园双方形成一致,从而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结束之后,应及时对活动效果进行讨论和评估,督促家长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以期为以后的活动提供更宝贵的经验。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技能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早期潜能开发。只有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技能,与家长共同携手,才能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行动迁移到对幼儿的教育中,使幼儿在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身心健康发展。

三、以亲子活动为载体,多种形式促进家园共育

幼儿年龄小,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可塑性较大,家长很难判断孩子在哪一方面具有特别的天赋,也较难判断孩子哪些方面需要加强锻炼。亲子活动是家长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亲子活动不仅是认知的活动,更是一种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幼儿和家长一起活动能感受到快乐,能密切亲子关系,还有益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同时孩子们会把在和家长一起活动中获得的对待事物和人际交往中的态度、方式、方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作为现阶段的幼儿教育者,一定要充分利用亲子活动作为教育载体,以多種多样的活动方式促进家园共育。

(一)依托主题活动,实现家园共育

主题活动,是指在幼儿园组织的集体活动中,以一个主题为核心线索,围绕主题进行活动与交流。在教师设计、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节假日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适合的。教师应结合幼儿实际,联系家长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重阳来开发教育资源,一方面实现对幼儿关注这些节日的启蒙教育,使他们能够初步的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另一方面,通过了解这些节日的相关内容,培养孩子们养成关注传统习俗、尊老敬老、善良友善的良好品质。例如,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在植树节这一天,教师组织《我们的环境大家爱》的亲子活动。教师、孩子和家长一起走进种植园,一起种小树苗。在活动中,家长负责挖土、放树苗,孩子们则根据自身情况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男孩子手拿小铁锹学着父亲的样子铲土,女孩子拿着水桶给树苗浇水。家长和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环境的爱护、对地球的关心。家长们将此项活动延续至家中,将活动照片反馈于班级墙报上,活动效果极佳。这样的活动既能使孩子们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又能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同时对幼儿形成优良的品质,如言行举止、道德规范、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会把和家长一起活动时获得的对待事物、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因此,主题活动是创建家园共育的好方式。

(二)举办体育游戏,促进家园共育

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尤其如此。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来说,在玩儿中学,在学中玩儿,是最符合他们这一阶段的学习特征的。亲子游戏可以拉近家长和幼儿之间的距离,使家长和孩子的情感得到满足,也会加强亲子间的亲密性,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

体育游戏有其趣味性,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强健孩子的体魄,对于幼儿的教育和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体育游戏往往成为在幼儿园举行的亲子活动中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形式。在“我运动,我快乐”亲子运动会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具有趣味性、合作性的亲子小游戏如:小脚穿大鞋、小青蛙跳荷叶、彩虹伞、蚂蚁搬豆等,为每个家长和孩子创设宽松欢乐的游戏氛围。在活动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全家人为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拼搏的气氛,树立了家庭责任感,家长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孩子遇到困难不惊慌,想尽各种办法解决困难,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等。通过这样的亲子游戏,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身体,体会到了运动的乐趣,意志力也得到了增强。

随着家长们参加活动次数的增多,他们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会更加有的放矢,达到家园共育的目标。

(三)开展亲子阅读,加强家园共育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体会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幼儿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在幼儿园走廊设置阅读天地,置办适合各年龄段幼儿阅读的书籍和温馨座椅,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亲子阅读的空间和机会。此外,还可以发动家长和幼儿,把自己的藏书带到幼儿园的阅读天地,与他人分享,达到资源共享。同时,教师指导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故事卡、小头饰等,分饰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亲子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亲子共读,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亲子共读,提高幼儿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精神,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行为表现力。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父母将良好的阅读习惯、探索知识的渴望、对真、善、美的崇敬等灌输给孩子,使孩子在观察父母、模仿父母和学习父母的过程中得到全方面的提高,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四、分享交流,促进家园共育

(一)教师与家长的交流

亲子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加强了家长与教师的密切聯系,每一次亲子活动,在构思主题、设计形式、开展活动等一系列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多次沟通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亲子活动,更达成了教育共识。亲子活动后,教师应与家长进行集体或个别交流,讨论活动目的是否达成、活动形式是否恰当、活动过程是否有更好改进等。通过交流,教师可以把活动的意图再次向家长阐明,同时与家长交换对活动的看法。家长也可提出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分享在幼儿教育中的经验和感想。教师与家长之间加强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对幼儿的教育。

(二)家长间的交流

幼儿的教育有共性教育也有个性教育。家长在自己孩子的个性教育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是经过多次的摸索并通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应该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介绍给更多的家长,这样不仅调动了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使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少走弯路,尽快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又可以弥补在教育中的不足。亲子活动为家长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创设了有力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一同探讨育儿经验,更增进了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教师也可以将家长在参加亲子活动时的一些有效事例记录下来,在活动后通过集体或小组形式,请他们将这些好经验介绍推广给所有家长,使其他家长在今后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启发和借鉴。幼儿园为家长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为促进家园共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次次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大大吸引了家长和幼儿的主动参与,他们在策划、准备、参与的同时更体会着活动的乐趣。从一开始家长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完成活动任务到现在灵活自如地指导幼儿。事实证明,亲子活动的推行,不仅提升了家长的育儿水平,更转变了家长们传统的育儿观念。同时,在参加亲子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也体会着教师工作的辛苦与繁琐,切身的感受到教师工作所需要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并逐渐理解教师、配合教师、信任教师。

总之,现代教育的发展给幼儿园教育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亲子活动这一家园共育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随着幼儿园亲子活动次数的增多、内容的丰富多变,家长对亲子活动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家庭和幼儿园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向家长宣传家园共育的理念、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班里的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外来人口的重要聚集地——上海青浦区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青年农民工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情况等基本特征以及他们所持的成才观、教子观、儿童观和亲子观等重要家庭教育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探讨和总结了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影响因素。通过对外来人口集中的学校进行入户访谈、教师访谈,确定了家庭教育指导常见且重要的问题,并开展行动研究,提出了旨在提升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青年农民工;农民工家长;子女;家庭教育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上海城市流动人口呈现出新的特点,最明显的是大规模化和常住化。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结果,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897.7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增加了591.96万人,增长率为193.6%;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8.6%提高到39%[1]。其次是家庭化。到2011学年,上海市共有50.17万名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其中36.89万余人在公办学校就读,占总数的73.53%;另有13.28万余名随迁子女在158所政府购买服务的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免费就读,占总数的26.45%[2]。由此引发了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普遍关注与深入思考,而家庭教育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无疑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在人口流动中家庭取代个体成员而成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发轫,还因为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提供了子女进入城市后的社会化基础条件[3]。

到目前为止,相对于“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现状”方面的调查研究而言,关于“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行动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的目的正是为了探索政府、教育机构、群众组织及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如何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家庭教育有效帮助和指导的方法、途径、方案及机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在青年农民工聚集的上海近郊青浦区开展的,根据子女性别对等、年级平均分布的原则向其辖区内10个街镇随机抽取了800户家有小学生且父母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家庭(每个街镇平均抽取80户)为样本,进行《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的问卷调查,从总体上了解家庭的基本特征及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特点,共回收有效问卷760份,有效回收率95%。在此基础上面向随迁子女占到生源98%的当地学校二、三、四三个年级部分来沪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行动研究。

本研究采取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问卷引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胡菲菲的硕士论文《东西部两城市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的比较研究》,共4个维度:成才观(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教子观(对教育的作用、家长角色、教育方法的看法),儿童观(对儿童的权利、地位及发展规律的认识),亲子观(对自己同子女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的看法,集中反映了教育动机),采取5级评分,通过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入户访谈选择11户具有代表性家庭,在访谈中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困惑及需要的帮助,同时实地观察家庭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关系。访谈提纲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后自编,分为6个维度:居住环境、基本情况、子女学习、未来期望、亲子关系以及奖惩子女等具体教育问题,共82个条目。行动研究以入户访谈的发现为主题进行设计,拟定干预计划并予以实施,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最后进行综合评估。

三、调查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青年农民工社会经济状况堪忧,但心态显乐观

从来沪情况看,81.1%的家长来沪时间超过5年,73%的随迁子女来沪时间超过3年。其中,57.4%是父母和孩子组织的核心家庭,38.3%为三代同堂,单亲等特殊类型占4.3%。家庭平均拥有子女量为1.79个,独生子女家庭占36.9%。89.5%的父母是中学及以下学历,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10.5%;69.4%做兼职或者合同工,甚至处于无业状态。83.6%的家庭住房或租,或临时搭建,或老板提供。41.3%的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62.2%认为来城市之后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而有81.2%预估五年之后经济状况会比现在“好一些”或“好很多”。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青年农民工家庭的五大社会经济特征: 第一,常住化和家庭化;第二,多子女;第三,低学历和就业不稳;第四,整体生存状况堪忧;第五,心态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误区,有望更开明

从成才观来看,青年农民工“对成才途径的看法”比较片面和传统,依然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因而对子女学历有着高期望和高要求,希望他们读到研究生程度的占22.4%,读到本科的占66.9%。当然农民工家长也重视孩子社会能力的培养,约81%表示赞同(包括“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下同)孩子担任班干部以及多了解社会新闻。

从教子观来看,青年农民工容易将家长与老师的角色相混淆,将管好孩子的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对于“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协助学校抓好学习”这一观点,92.7%的农民工家长持赞同意见。在对其他教育任务的看法上,“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分别占70.8%、13.5%,而“个性”仅占6.9%。然而,青年农民工十分认同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78.6%的人赞同“父母的行为与孩子的成就有直接关系”,97.1%的人认为“无论多忙多累,都要抽出时间管教孩子”。在教育方式上,农民工家长中虽有45.2%的人赞同或不反对“严厉管教”,但他们也显得较为开明,有89.8%的人赞同“做父母的要学会倾听”。

从儿童观来看,64.3%的农民工家长赞同或不反对“不能允许孩子做超越身份和年龄的任何事情”,72.5%的人赞成或不反对“小孩子不懂事,逼他(她)学习是我的责任”,印证了家庭管教比较严格,子女的主观探索行为极有可能受到压抑。尽管如此,他们也表现出教育的开放性:84.5%的人赞同“管教孩子,要考虑到孩子当时的心情和情绪”,93%的人赞同“允许孩子给家长提意见”。

从亲子观来看,88.5%的农民工家长赞同“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家长再苦再累也值得”;92.2%的人赞同“孩子有出息比自己事业成功更高兴”。显然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也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爱,容易给子女造成精神压力。在与子女沟通相处方面,90%以上的农民工家长认同“民主、平等、尊重”等现代亲子关系准则,74.7%的人对子女评价正面。但是81.7%的人赞同或不反对“爱孩子应爱在心里,不应表露在脸上”。然而这种爱的方式不一定能够被子女正确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青年农民工在家庭教育上表现为“高期望低水平”的基本特点,存在“重学业轻人格”,“强管控弱教导”,“多付出少表达”等误区。青年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存压力较大,这些导致他们特别信奉“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观念;另一方面他们无力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创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而父母对学业成绩的苛求,以及责罚等不当教育方式极易导致子女内心的沉重、压抑和无奈。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本身就面临着教育、健康、贫穷、社会边缘化等诸多挑战。家庭如果起不到子女精神压力缓冲器的作用,反而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子女自卑、退缩、攻击性强等诸多心理行为问题。所幸的是,农民工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意识比较强烈,并对现代家庭教育观念表现出接纳的态度,这为开展行动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三)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观念与社会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为了揭示影响农民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本研究采取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作进一步的分析。以家长的教育观念为因变量。自变量选取了两类:一类是家长因素,包括家长角色、文化程度、家长年龄、职业状况、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另一类是子女因素,包括子女年级、子女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子女学业水平。共选取10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对来沪人员教育观念有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以P≤0.05标准)的因素有5个,按影响力排序分别为:家长学历、子女的学习成绩,子女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家长年龄。这五个变量一共可以解释青浦区来沪人员家庭教育观念的19.8%,具有一定的综合解释力。换句话说,如果父母学历较高,收入较高,比较年轻,子女为独生子女,并且学习成绩较优秀,那么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就较为科学先进,反之亦然。

然而,农民工家长中89.5%是中学及以下学历,41.3%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独生子女仅占36.9%,学习成绩优秀者占45.5%,因而他们的家庭观念很难达到科学先进的水平。可见,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必须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从改善其经济状况,提高其社会地位,加强其社会融合等多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间接、稳步地提升其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行动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发现并界定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中的重点问题

行动研究是实践者为提高新的行为的效果而对其进行的系统性的研究[4]。行动研究与其他形式的科研很重要的一点区别是:行动研究从研究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入手,最终寻求问题的解决,它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因此发现问题是行动研究的起点[5]。本课题选取98%的生源为农民工子女的青浦区毓华学校小学二、三、四年级的110位农民工家长为行动研究对象。按照子女年级和性别均等的原则,随机选取了11户家庭进行入户访谈,以期发现并界定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中的重点问题。

访谈中,了解了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存生活环境较差。农民工居住地社区环境不理想,存在脏、乱、差现象。住房一般狭小拥挤,物品杂乱堆放。子女普遍缺乏安静、独立、采光较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有一户整日充斥着刺耳的大理石切割声),更谈不上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孩子上学的课本外,其他书籍、期刊、报纸等寥寥无几。

第二,担忧子女营养不良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遍显得面黄肌瘦,生长发育不达标,吃不洁零食的现象较为普遍。父母对子女的营养问题颇为忧心,但又无计可施。

第三,关注的焦点是学习成绩。父母虽然认可子女在生活中的乖巧、懂事(比如承担部分家务),但认为“没用”,“因为学习不上进”;他们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焦虑情绪,经常谈及“希望孩子学习更努力一些”。

第四,因对子女学习指导无力而深感困扰。父母对子女的学历要求可以用“越高越好”来概括,而且严格要求子女“做完功课才能玩”。但是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工作时间较长,缺乏指导能力,对子女的学习监管普遍反映“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在英语辅导方面,有着强烈的求助意愿。

第五,亲子互动仅局限于监督学习。父母与子女较多的互动在于监督学习或者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缺乏交谈、出游等更为积极丰富的互动形式,特别是身体接触比较少,有的家长反映很爱孩子,但是拥抱他们觉得别扭。

第六,对子女的兴趣爱好不予支持。子女一般兴趣爱好广泛(比如绘画、唱歌、跳舞、打篮球),而且希望能够课余参加培训。但是父母普遍认为“学这些没用,还会影响功课”,只有在作业完成的情况下允许孩子稍稍消遣一下。

第七,教育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父母所谓的教育以说教和打骂为主,很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奖励子女一般只善于运用物质层面的,比如“吃东西”、“买衣服”,缺乏更高明的方法。

第八,教育缺乏一致性。父母二人往往一方(多为母亲)为主导者,另一方(多为父亲)为赚钱养家者,参与不多。夫妻双方就家庭教育方面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少,缺乏一致性。

由于农民工家庭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容易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子女在情绪和行为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沉重和压抑。由于家庭缺乏民主氛围,子女往往担心惹父母生气,不敢在父母面前自由发言。亲子间沟通不畅,子女往往陷入爱父母,依赖父母,感恩父母,但不被父母理解的矛盾纠结之中。其次,子女产生负面情绪之后,一般采用压抑和发脾气两种处理方式,缺乏积极有效的情绪自我调控技巧。这与父母的言传身教不当以及正确引导缺失有关。最后,子女的上学动机不外乎这样几个——“长大了可以做老板,不用工作”;“老师说,没有知识就是废人”;“找个好工作可以报答父母”,等等。显然,这些动机多来自于外部,子女的内部自我激励不足。

综合以上发现,我们围绕青年农民工家长最为关心的子女营养问题和学习问题,存在最大误区的科学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健康亲子关系的基本要素,以及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情绪调节和兴趣培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制定了行动计划。

(二)制定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系统干预方案并予以实施

我们将“提升亲子关系”视为系统干预方案的立足点和落脚点。首先设计以沟通与默契为主题的亲子参与式活动,引导青年农民工父母与子女体验亲密的身体接触和直接的情感表达。这种考虑基于三点:一是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石;二是农民工家庭普遍缺乏亲子情感互动;三是亲子关系最容易激发父母的情绪感受,从而持更开放的态度参与后续干预活动。其次我们整合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儿童医院、上海教科院各相关单位的专家资源,组织了四次互动式专业讲座,主题包括“小学生饮食营养与膳食平衡”,“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当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重视孩子情绪处理习惯的培养”。在“小学生饮食营养与膳食平衡”讲座中,引用大量丰富的实例提出了组织家庭平衡膳食的四把尺子:食物多样化原则,食物均衡性原则,适量原则,个体化原则;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讲座中,将高深的理论寓意于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澄清内部动机的决定性作用,帮助父母走出依赖外部奖惩的误区;在“当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讲座中,引导父母超越对学习成绩的单一重视,阐明学习习惯、个性发展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强调“夫妻和谐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在“重视孩子情绪处理习惯的培养”讲座中,要求家长正视自己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培育、表达正面情绪,并掌握积极行为训练方法。最后我们根据子女的兴趣爱好安排了“讲故事”、“创意绘画”和“音乐体验”三种类型的亲子参与式活动,使得家庭在全新的互动中体验亲子情感交融,并使得农民工家长理解“兴趣是激发孩子内部动力和快乐情绪的源泉”这一道理。整个行动方案的实施以毓华学校为主体进行组织发动(包括家校通短信平台联系)。

(三)对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干预行动进行反思评估

我们采用了反馈问卷和随机抽取12户家庭开展团体访谈两种方式,进行了干预行动的效果评估。从反馈问卷来看,家长从讲师的专业素养,活动的形式,能够被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对实际生活的帮助共四个方面对干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好评率(其中选择“优秀”和“良好”的作为“好评”)分别为98.9%、96.4%、94.9%、99.4%。

从团体访谈的现场记录来看,干预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具体帮助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家长开始认识到“成绩不是判断孩子的重要标准”,“孩子的兴趣爱好很重要”,“家长自己存在很多问题,要经常静下心来反思”,“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则,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要平等,要有耐心”。第二,教育知识得到扩充,知道了“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第三,教育方法得到提升,对“爱要说出来”,“天天抱一下”,“多夸奖、多安慰、多鼓励”,“孩子情绪不好,先冷静下来,再沟通教育”等方法有认同。参加团体访谈的子女普遍反映家长在参加干预活动后有所改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方式更恰当——“不太凶了,最多骂几句,打很少了”;二是对兴趣爱好的支持——“肯让我打篮球了”,“妈妈说我可以去外面学画画了”;三是亲子关系更紧密——“更关心我了”,“烧得菜更好吃,花样更多”,“聊天时间比原来多了”。

通过此次行动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专业的、有的放矢的行动干预,对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扩充教育知识,提升教育方法具有比较显著的短期效果。同时也证明了一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模式:第一步,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现状和真实需求;第二步,以其需求为导向,厘清问题,建立目标,根据目标维度设计并执行一套科学的行动方案,并且在过程中随着服务对象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第三步,对照干预目标,进行干预效果的综合评估,进而对原来的行动方案进行修正和提升。

此外,我们也反思了两个问题:对农民工家长而言,一般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工作繁忙且休息时间没有规律,因而如何采用他们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开展讲座、培训,并保持服务的连续性?对农民工子女而言,传统教育体系,特别是应试教育占据的时间更长,份量更重,如何协调这一矛盾,安排合适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心理健康援助,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充分避免负面“标签”效应,保护子女的自尊心?我们认为讲座中更适宜采用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干预则可以建立小规模的父母自助团体,这样更容易统一时间。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包括家长会、班会,将服务项目融入到学校特色工作中。在干预过程中要进一步把握去标签效应原则,做到平等对待和鼓励自我价值的实现。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妇联等部门牵头,以学校为基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支持网络或系统,将短期效果向长期效果延伸。理想状态是:家长在课堂上受到触动后回家应用新的教育方法,得到子女的好评后,其科学的教育行为得到强化,逐渐形成一些好习惯。但实际上,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容易受到很多消极因素的干扰,比如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家长自己的工作压力增大或者工作收入减少等。要保持干预的长期效果,需要持续的跟进服务。青年农民工家庭居住地的流动性较大,居住环境不佳,因而社区的影响较弱。应充分利用学校这一平台,由妇联等部门牵头,对家长和子女开展分层次、多维度和可持续的帮助。比如在新生入学之际组织来沪家长参加“亲子共同成长讲座”或亲子参与式活动,统一的培训结束后成立多个农民工家长互助组织(以20人左右为单位,人数较少便于统一时间,不致造成成员的大量流失),将有着同质家庭教育问题的家长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主题沙龙活动,定期请专家指点。同时,在青年农民工家庭聚集居住区周边招募志愿者(退休教师、大学生等),对他们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然后由这些受过培训的志愿者上门为农民工子女辅导功课,在此过程中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家长参加专家讲座的时候,也不妨组织那些培训过的志愿者面向子女开展一些情感支持性的团体活动,既支持了家长(很多家庭无人代看孩子),也帮助了孩子,一举两得。毕竟只有保持亲子双方同步发展,才有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崭新的家庭教育模式。

第二,在具体干预过程中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对象为本”,从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出发,渗透式影响他们的观念与方法。在行动研究中,我们发现,相较于那些说教式的条框式的家庭教育原则的方法和宣传,通过讨论“学习动力”、“学习习惯”等家长所关心的,与子女的学习成绩相关的具体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宣传普及科学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更为有效。说到底,来沪人员需要的是“联系实际情况,贴近生活实际”的家庭教育指导,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学习动力”、“学习方法”、“智力开发”。其实讲什么主题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吸引家长来。等他们参与了之后,形成了一定的群体意识,再慢慢地通过讲课互动,影响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比如阐述“夫妻教育分工”,“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父母自我消极情绪调节”等重要主题,分析讨论“孩子做作业磨蹭”,“‘孩子迷恋网络’,‘孩子性格逆反’”等具体个案。

第三,整合多方资源,夯实社会支持系统,为青年农民工家庭争取优质、微利甚至无偿的社会教育资源,弥补他们在不利处境下的资源缺失,形成“亲子共同成长”的良好家庭氛围。小学阶段正是子女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而来沪人员家庭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给子女提供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机会。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企事业单位、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或者公益项目可以用微利甚至无偿的方式提供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大众媒体等手段寻求相关单位或组织的帮助。另外一些本市儿童的公共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也可以向农民工家庭免费开放。关键还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农民工家庭对这些资源的知晓率和利用率。在此过程中,提倡和鼓励亲子一起参与一起活动。通过提供更多亲子良好互动的优质、微利甚至无偿载体,逐渐培育“亲子共同成长”的积极家庭氛围。

总之,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三种资源进一步凝聚与整合,才能真正落实《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见:鼓励家长勇敢面对陌生环境和生活困难,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儿童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多与儿童交流,多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加强自身学习,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与学校加强联系,共同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上海统计局.上海人口发展特征及趋势[EB/OL].(20110923)[20120109]http:∥www.statssh.gov.cn/fxbg/201109/232633.html,2011.

[2] 俞 菀,黄安琪.上海: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逐步“同城化”[EB/OL].(20111111)[20120110]http:∥sh.xinhuanet.com/201111/11/c_13124181

9.htm,2011.

[3] 李伟梁.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16.

[4] 乔伊斯.P.高尔,M.D.高尔,瓦尔特.R.博格.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M].胡秀国,郭书彩,屈书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66.

[5] 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4.

(责任编辑 易 民)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次成功的学员和家长邀约活动,将会给招生员带来更多的成功机遇。但由于部分招生人员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其要领,所以不能使邀约产生积极的效果,这需要招生人员掌握招生营销邀约四部曲:

第一,以关心对方和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发出营销邀约。招生人员在发出营销邀约时,应当找出那些具有真正培训、学习需求的学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营销邀约发出后,可以寻找具有吸引力的话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但不宜对学员过度“赞美”。有了营销邀约的目标和对象,部分不理性的招生人员总是采取“轮番轰炸”的赞美攻势,往往使学员产生反感,适得其反,并不能达到良好效果。 第三,习惯运用二选一的营销语言。当招生人员进行营销邀约时,常常会发生学员不能自主的情况(例如不能确定学习专业),这时,招生人员应多用二选一的营销策略,以提问的方式展开话题,让受营销邀约的学员进行选择。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教育教学工作小结

教育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就如“天边远山,水里浮月”:走近山边天又远,拨开水面月还深。工作的过程更是一个自身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总结与反思。最近三年,我分别担任了高三(9)、高三(10)和高一(7)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将自己各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

在师德方面,我牢记母校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作为一名当代教师,其职责不仅仅师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只有从心底里热爱它,才能成为一名好的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方面,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作业的批改,我都做到了认真、负责、敬业;在教育上,我注重对学生思想问题的疏导。我充分发挥了自己与学生年龄差距比较小,易于沟通的优势,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我利用自己课余周末的时间,个别谈心,分层补差补缺,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教育要重言传,更要重身教。所以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要求自己必须先做到,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在教育教学学校考核中,连续三年名列前矛,并获得了校优秀党员和校先进称号。

在教学岗位上,我深知一名出色的政治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根基和过硬的专业本领。过去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可是在今天,我认为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既备学生,有备教材,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坚持写课后反思,不断归纳总结,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提

1 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3、认真仔细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坚持听课,我虚心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坚持听带教老师的课,并且认真做好笔记,然后写听课心得,取长补短。几年坚持下来,给了我极大的收获。连续两年任教高三政治班的教学工作,所教的班级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高考中名列全市前矛,考出了全市第

二、第三的好成绩。同时,无论是自己的业务能力还是教育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学生、家长们的一致赞赏。在课程教法改革实践上,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自己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大胆尝试着课堂教学改革。政治课作为中学德育的主渠道,是智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统一体。针对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我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把建构主义的发现学习和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时政论坛,小组实践等,发动学生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从2002年开始,我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它们凸显了政治课的实践特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同时,我积极参加了学校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的实践,开设了《生活中的哲学》、《时政漫谈》,组织了邓小平理论读书会的活动,多次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感悟生活,体验时代的变迁。组织了高

一、高二年级主题为“网络发展对我们中学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

在教育岗位上,我形成了“一则”、“一信”、“四心”、“四法”的工作特色:恪守尊重学生的教育原则,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坚持怀揣着爱心、信心、细心和耐心,把握好四个教育技巧——塑造优良环境法、抓住教育时机法、打造三位一体法、开展自我教育法。在日常工作中,我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通过与学生谈心,家访等各种手段,排除学生思想上的顾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我注重组建强有力的班委队伍,推出了家校联系制、责任到人制,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营造优良的班级氛围;我通过有计划分阶段的专题活动,倡导形成自己的团队精神——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同时,我对自己提出了要求: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关爱学生。尽管班级和学生发生了变化,但班级工作同样井然有序,无论高三的毕业班级,还是刚刚组建的高一的班级,在学习、行为规范、集体活动中都表现突出,班级集体、学生个人都荣

2 获了多项荣誉称号。

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自己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大胆尝试着课堂教学改革。针对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我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把建构主义的发现学习和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时政论坛,小组实践等,发动学生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从2002年开始,我展开了案例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模式的探究,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它们凸显了政治课的实践特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三年内,我完成了《案例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研究》《高中政治课问题教学模式运用的探索》的撰写,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奖励;参加了教研组课题《高中政治课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的研究,负责了开题报告的撰写,获得了学校的好评。目前,正着手初中拓展课教材的编写。同时,我积极参加了学校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的实践,开设了《生活中的哲学》、《时政漫谈》,组织了邓小平理论读书会的活动,多次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感悟生活,体验时代的变迁。组织了高一年级主题为“网络发展对我们中学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在教育上,我不断探索,展开“一则”、“一信”、“四心”、“四法”的工作特色和艺术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四法”:塑造优良环境法、抓住教育时机法、打造三位一体法和开展自我教育法。我建立和完善了学生档案信息库,积极进行特殊学生案例的撰写。

在教育教学成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2000年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获优秀称号;2001---2002的学校教学公开课比赛中获优;2003年获校优秀党员称号;2004年暑假,参加了与新疆阿克苏第二中学的教学交流,公开课《在社会参与中实现人的社会化》,获得一致好评。2004年,因任教的高三政治考出了全市第二的好成绩,获得唐氏教学奖一等奖。2000年,撰写的论文《开启思维的大门》获得学校论文评比三等奖,2002年市二中学教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让思维走进课堂——政治课教学之我见》发表于《徐汇教育》;高考政治复习论文《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发表于WE校园时代周刊;2004年论文《高中政治课问题教学模式运用的探索》获得徐汇区政治教师论文评比二等奖,上海市三等奖,并刊登在《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

3 获得严锋伟世通一等奖,校十佳青年教师、校优秀党员称号,并当选为校先进。同时,顺利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案例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研究》的答辩,完成了教育硕士的学习;在教育教学学校考核和测评中,连续三年名列前矛。在教育上,我探索了自己的工作艺术,总结自己的工作心得,完成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撰写,并完成了四个教育案例,多次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进行交流,展示课主讲班会《理想·志愿·奋斗》、《学会感恩·与爱同行》获得了学校领导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和赞赏。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既然我热爱教育,选择了教育作为我为之奋斗的事业,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我也相信,在教育教学我会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争取做一位出色的人民教师。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变得更加重要,人们越来越懂得学习了,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时时感觉自己有被淘汰的可能。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理论知识上的匮乏和受教育的不足,也看到一批和我一样已在社会上工作的同学,放弃了休闲和娱乐时间,孜孜不倦的上课,所以我没有犹豫的选择了在电大的学习来为自己充一下电。

我所选学的是英语专业。英语一直是我的喜欢的学科,但面对有别于高中和大学的教学方式,我有点不知所措,对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方式下能否学好这个专业课程很是怀疑。但通过《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的学习,我了解了开放教育的特点,也进一步的认识到再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在更新,每个人都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不想提高自己的人,不懂的自主学习的人,没有掌握一定学习技巧的人,就有被淘汰的可能。而电大的开放教育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继续学习的机会,

电大的学习,有别于普通高校校园内学生的学习,其最大的区别是:上课时间安排于晚上或者周

六、日,学生以自学为主,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录音课、录像课,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同时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这样既不担误工作时间,也免去了普通学校教学的死板性。通过开放教育入学指南,使我对有关的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教学实施细则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能按照有关教学要求,结合电大教学条件和专业的特点,制定出符合自己的个人学习计划。在电大学习,需要具备或逐步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工作的同时学好自己的专业。多考些证书,为今后工作积累资本。

上一篇:教育反思论文下一篇:教育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