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问题分析报告范文

2023-05-09

管理问题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摘要: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能否贯彻教育公平原则,对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文章分析了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存在着因性别、成绩好坏、座位安排、师生交往等引起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并针对不足提出建议,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尽可能公正公平的学习、成长环境。

关键词:班主任;教育公平;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王碗(1976-),女,江苏南通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务科研办主任,助理研究员。(江苏 常州 213001)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曾经说过:“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可见,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国际教育界教育改革和教育运动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在内容上包含: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在性质上包含显性公平与隐性公平。作为现代教育理念来说,教育公平理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逐渐形成的共识。

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学校的基层管理者,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专业工作者,同时也是班级教学和社会资源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因此,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仅仅关注学校以外的宏观教育公平是不够的,因为政策、制度、资源,最终都要通过学校和教师来实现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公平。班级管理作为微观层面的教育,它是宏观教育公平的具体化,是内在的、实质的教育公平。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班主任,其工作中的公平问题是整个教育公平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是教育公平在联系学生这一关键环节的具体实施。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环节”,只有“贯彻到班级管理的最深层”才能使理念公平转化成现实公平。[1]班主任工作中的不公平包括显性和隐性不公平现象,如何在工作中做到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坚持“无歧视原则”,为学生提供一个尽可能公正公平的学习、成长环境,对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从班主任工作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入手,从微观方面探讨教育公平的问题及对策。

一、班主任工作中教育公平实践的重要意义

班主任工作中教育公平的贯彻与实施,体现的是一种公平理念的普及。教育公平反映到班级管理中,就是在班级管理中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教育策略,在教育态度、活动参与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方法选用、教育评价等方面均采取的公平合理的行为,一视同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公平的、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充分发展的机会,这不仅是建设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教育有效性的客观保证,班主任工作中教育公平的实践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以协同性确保班主任职责的履行

协同性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是使师生属性互相增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相干性,也是教育公平显示后的一个重要特征。班主任管理中师生的协同性离不开教育公平力量的发挥,班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失当的有失公平的主体性行为都会对整个班级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进而影响班级管理工作以及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师生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教育公平的共振,师生共同进步更是离不开教育公平的促进。班主任不仅要有追求公平的志向,还应在日常管理中坚持公平信念,在班级教育中践行公平原则,在公平的思想中形成协同的局面,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有所提高,实现自身最大限度的发展。

2.以差异性保障学生合理的发展

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是基于差异发展的公平,而不是盲目的无差别的对待。差异发展保障了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在追求个性特点的今天显得很重要。我们所处的世界和生活充满差异,教师的教学存在差异,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差异。在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个体在发展水平、发展的潜能、发展的优势领域、追求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此,在注重教育统一性的同时,更要重视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能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了公平发展的环境和机会。只有理解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才能正视并尊重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育公平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了平等的氛围,保障了他们的个性化与自主选择,这些不仅是教育有效性的前提,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整体性保证教育过程的和谐

班级整体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以教育公平为原则建立的良好的师生相互信任的关系,教育公平使得班主任民主平等的对待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而且有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减少因为不公平对待而产生的嫉妒、小团体、冲突等不和谐因素,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促成了和谐的班级环境,保障了教育过程的和谐。同时,也可以保障学校作为一种极其有限的社会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将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最大化的效用,所有这些都促成良好班级整体氛围的产生,为有效的班级管理、班级学习提供环境保障。[2]

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及归因分析

目前很多学校的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存在着诸多有失教育公平的现象,这些不公平体现在违反教育规律,背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漠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独立人格,以一些非民主的,或者不科学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与教育实践。具体的来讲,现存的班主任工作中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性别不同而导致的教育不公平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又称之为“异性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异性学生有时也会在潜意识中更加的关心与照顾。对于部分班主任而言,他们可能认为男生心理更加的叛逆,难以管理,而且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男生往往生龙活虎、淘气顽皮,不如女生那么可爱乖巧,这些教师可能会更喜欢更关心女生,而且这种偏爱一旦表现出来,会让男生觉得班主任对男生的一种“放羊”暗示,便会纵容自己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对于另一些班主任而言,他们认为男生比女生聪明,认真起来进步更大,而且由于遗留的一些思想禁锢,对女生不够关心,因为女生的心理比男生脆弱,因此一旦感觉到班主任的不公平对待,会产生一些心理阴影甚至导致性格孤僻。因性别不同而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是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2.因成绩好坏而导致的教育不公平

以成绩论英雄是班主任管理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班级里总是会存在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相对不好的学生,班主任很容易的便会喜欢那些成绩好、行为习惯又好的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心理的天平很自然的就会向优等生所倾斜。可以用马太效应来阐述班主任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的不同,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在班主任的班级教育过程中,因为对优等生的偏爱,经常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机遇,更多的夸奖,比如组建班委时,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做班委,各种荣誉集成绩好的学生于一身;反过来,对后进生关心不足,而且经常对他们提出批评。殊不知,这样不公平的教育对待,只会使得一些优等生产生自负、自傲、目中无人的陋习,也会使得后进生自尊受到伤害而自暴自弃,最终使得整个班级都进入到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班主任、高校班主任及辅导员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教基一[2009]1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年教育部令第24号)等宏观政策,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职责与任务、发展、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总体行为准则。在具体的微观操作上,需要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实施方案或办法,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规范,既要明确日常工作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又要给个体创造性开展工作留足空间,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系列化的班主任岗位工作规范,细化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环节、基本内容和相关要求,而且这些规定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修改补充,使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发挥制度在规范中的作用,保证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班主任工作步入良性管理循环轨道。这也充分的印证了“公平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可操作的制度体系”。[9]

四、结束语

无论一个社会的共同特定的文化价值如何,有一种东西是每个成员都应该得到以及给予的,这就是公平待遇。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系统中的衍生与体现,在希冀班主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公平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政策支持,为班主任本身的公平,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对教育公平的每个参与主体都提供以最公平的待遇,这正是教育公平的最终体现。

参考文献:

[1]刘华蓉,苏婷.义务教育应针对学生个体情况因材施教[N].中国教育报,2010-05-16.

[2]王升,张燕.教学公平重要性及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9,(5):

28-30.

[3]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32.

[4]杨东平.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和反思[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68-71.

[5]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M].北京:三联书店,2001:26.

[6]华京生.关注超常学生的特殊需要[N].中国教育报,2009-07-23.

[7]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75.

[8]苏霍姆林斯基.人的教育问题[J].外国教育资料,1986,(4):27.

[9]王翠英.现代公信力的道德价值[N].光明日报,2005-07-26.

(责任编辑:孙晴)

管理问题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1 石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 然而就我国当前石油企业管理工作来看, 企业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制度繁多, 没有达到统一, 管理机构臃肿。另外, 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不统一, 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缺乏联系,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1.2 管理理念落后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石油企业一直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核心来开展管理工作, 而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 那种传统管理理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此, 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1.3 技术落后

石油企业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一部分, 在石油企业发展过程中, 技术是石油企业发展的保障, 石油的开发利用都需要先进的技术, 然而就目前来看, 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技术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管理系统,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1.4 人才问题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 专业的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就目前来看, 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水平不高, 在管理工作中依然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开展工作。同时, 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强烈, 在实际工作中马虎了事, 留下了许多隐患, 危害到了企业的利益。

2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2.1 管理制度创新

首先, 石油企业必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结合企业发展情况, 加强管理, 其次, 企业必须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加强管理监督, 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从而有效地提升管理水平;再者, 企业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1]。

2.2 管理理念的创新

首先, 石油企业必须摒弃计划经济下那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石油企业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立足市场, 结合企业发展, 不断推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其次, 企业要将“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观念逐步向着“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转变。在企业管理工作中, 要尊重企业员工, 要关心员工, 全面贯彻人文主义管理理念, 进而更好地凝聚企业员工的向心力,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2]。

2.3 技术创新

对于石油企业而言, 有着高风险的特点, 由此可见, 加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的发生, 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重视技术的运用, 加大技术的创新。首先, 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线, 加大技术的应用, 完善企业管理方法;其次, 石油企业必须加大对外联系, 尤其是国外, 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 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另外, 企业还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 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3]。

2.4 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的加剧, 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大, 尤其是创新性技术人才, 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大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对于石油企业而言, 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 就必须加大创新型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 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首先, 企业必须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 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尤其是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 企业必须对外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 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另外, 企业还必须加强对外联系, 学习他人先进的管理经验, 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安排人员出国深造, 学习国外新近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进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4]。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对企业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作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加强企业管理可以更好地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降低企业风险, 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石油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加大管理, 创新管理理念和体制, 加大技术创新和创人人才的培养, 进而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石油企业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石油企业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石油企业而言, 管理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是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 石油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 就必须重视管理工作, 加大管理创新。本文就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少华, 刘新利, 康献玲, 孙剑, 石占君, 沈兴.关于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有关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 10:128.

[2] 许石贤.浅析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今日科苑, 2010, 16:151.

[3] 张军, 陈红陵, 蒋晓慧, 赵清英, 张巍巍, 原建国.关于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有关问题的思考[J].河南石油, 2003, 03:72-74.

管理问题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学校教育的逐步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一切体制运行核心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所改进和完善,但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学校收费则涉及到千家万户,更是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学校 财务管理 分析 对策

作为学校管理中的组成部分之一,財务一直是衡量一个学校实力的重要标准。如何做到有效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又会有哪些问题出现,如何解决,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寻找对策,将这一制度和工作建立健全,来保障学校的有序运转。

一、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的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以下几项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够

财政部门要求学杂费收入必须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但个别学校还存在“坐收坐支”现象,财政返还的资金也没有按规定用途使用。为了逃避检查,只在正规票据上开出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超范围、超标准收取的部分仅凭班主任与学校财务部门的结算单为依据,票据管理混乱。在支出的票据中,许多学校都使用白条来代替发票,显而易见,是管理不够规范,监督不够到位。

2.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客观上学校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学校资金安全也存在些许隐患。如有些部门利用学校的品牌、设备与人力资源进行创收,而收入不上缴;截留预算外资金,用于设置部门“小金库”;一些学校收费没有经过教育、财政、物价批准,擅自制订收费项目和标准,违反规定乱收费等。上述行为违纪金额数量之巨大,行为之恶劣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信誉和人们的信任,因此应重视并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3.资产管理意识薄弱,资产使用效率低,浪费现象突出

我国中小学校固定资产购置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不要求对学校购置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因而导致学校的领导及教职工在这种背景下只重视教学计划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部分学校对固定资产入账、销账不及时,入账价值不准确;各部门购置的设备等一经形成固定资产就为其所占有和使用,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以致于资产使用效率低,浪费现象突出;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没有定期核对制度,缺乏沟通与协调;在资产配置中,学校过于重视找项目,要资金,购设备,而轻视资产使用的管理与考核,忽视建立完善学校资产配置的约束性机制。就资产配置部门和决策者来讲,对资源配置得当与否并不承担责任。以上这些都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松懈与无序。

4.财务分析工作薄弱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发展,学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经济业务也变得更加多层次化、复杂化,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但目前许多学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反映一定期间的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状况,仅限于提供历史数据和解释财务信息。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效益缺乏系统分析,以至于无法科学地考核学校整体和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学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缺乏规律性认识。

二、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合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和症结,我们需要进行合理安排,进行有效化管理,来完善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可采取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1.强化学校财务审计监督和责任追究

地方各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协调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定期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对挤占、截留、挪用学校经费,违规向学生乱收费,违反有关管理规定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或损失浪费,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乱发钱物等行为要严肃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落实学校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制。

2.加强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学校内部会计控制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源流失,保证学校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在单位贯彻执行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是学校内部自身的管理和约束。学校应建立一系列内部会计制度,具体体现内部控制要求,实现内部目标,达到控制目的。

3.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其使用效率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干部和人员负责管理工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工作的主要任务有:根据有关财政和法规,制定校内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办法;会同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专家对国有资产的购置或建设进行论证;强化各部门对国有资产使用保养等的监督、检查;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定期清点、核实,严防流失。

4.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建立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学校财务分析评价是运用事业计划、财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学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获得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学校财务分析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财务综合实力评价;财务运行绩效评价;财务发展潜力的评价。校财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计数据,全面系统地分析各类资产的拥有和配置状况,掌握学校的总体实力,充分挖掘学校的内部潜力,努力增收节支,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为学校的重大决策提供准确的资料。

总之,学校教育越发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就显得越为重要。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和解决学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努力提高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有深远的影响。

管理问题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建筑设计的过程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选址、可行性研究、决策立项,到设计准备、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以及施工,一直延伸到项目的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为止。因此,研究工程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工程建筑;设计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1 建筑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

1.1 设计的进度管理

(1)合理编制设计进度计划,明确进度控制目标。在编制设计进度计划时,要注意与设计单位沟通,一方面使设计单位了解建设单位对项目进度紧迫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使业主了解针对具体建设项目在设计进度上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合理的编制设计进度计划,并明确进度计划中的各个控制节点目标。(2)要合理编制进度计划,并适当留有余地。在编制进度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完成设计的时间,而且要考虑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交换意见、不断修改调整的时间。此外,在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要重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给予两阶段较为充足的时间。(3)不应过度压缩设计进度,避免过紧的进度计划对设计质量的影响。(4)在设计进度管理中,建设单位应勤于与设计单位沟通,不断检查、监督设计单位的完成情况,协助、督促设计单位按计划完成设计任务,必要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时修订、调整进度计划。

1.2 设计质量的管理

(1)设计质量管理的五道关卡。建设项目的各涉及相关单位,都不同程度的参与对设计质量的管理。(2)五道关卡失效的可能原因。尽管对建筑设计的质量有多道关卡进行审查,但由于管理审查的方向、重点以及角色和主体责任原因,实践中不少项目的设计成果质量仍不尽人意。(3)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设计是由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单位是建筑设计的主体,因此,加强设计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管理。

1.3 造价(投资)的管理

(1)设计管理中造价(投资)管理的重要性。项目建设进程中,影响工程造价最大的是设计阶段。建设项目的设计费一般只有建设项目全投资的3%不到,但是这少于3%的费用对建设项目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越是设计前期阶段,对建设项目投资的影响越大,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对工程投资影响分别为75%~ 95%、35%~ 75%、25%~ 35%。(2)造价(投资)管理是目前设计管理的難点。建设项目的造价(投资)的构成比较复杂,除了项目的建安造价外,还包括设计、勘察、监理、政府规费等诸多内容。项目的建安造价也包含材料设备标准、施工建设过程管理等一些非建筑设计所能把控因素,因此,对造价(投资)管理是目前设计管理的一个难点。

1.4 设计变更的管理

(1)设计变更产生的原因。设计变更的发生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发的。因设计单位的错误和失误导致施工困难或无法施工而进行的设计变更;因建设单位的使用功能、设计意图、建设标准变化导致的设计变更;因客观原因如现场条件变化造成的设计变更。(2)设计变更的决策。对于是否进行设计变更,可通过以下角度的分析进行决策:设计变更满足建设单位需求和对项目质量的影响,是变更与否的关键;对项目造价的影响,是考虑的重要因素;对进度的影响,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3)设计变更的管理。减少因建设单位的使用功能、设计意图、建设标准变化和客观原因引起的设计变更;但最主要和重要的措施是提高设计质量,减少因设计单位的错误和失误而产生的设计变更。因此,加强设计质量的管理是减少设计变更的根本途径。

1.5 设计合同的管理

(1)设计合同是设计管理的手段和保证。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是通过设计合同明确相互的权力和义务,建设单位对设计单位的各项管理内容和措施需通过设计合同予以体现和明确,因此设计合同是设计管理的手段和保证。(2)设计合同中应体现的管理内容。设计合同国家已有制式的示范文本,其通用合同条款已明确了双方的主要权力和义务。作为补充,建设单位可考虑在专用条款中增加以下的内容约定,为设计管理提供支撑。

2 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界面管理问题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交界处专业设计极易产生分歧,给施工工序有效衔接造成了影响;二是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具体施工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影响设计中部分内容的可行性,导致设计方案无法施工,造成施工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

2.2 信息管理问题

设计信息管理在设计方案实施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从现阶段建筑设计信息管理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等。同时我国建筑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匮乏,难以充分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致使设计信息难以及时、精确地传递。

2.3 设计质量评价问题

第一,非常规性。以建筑设计评价管理系统为例,存在的显著特征就是非常规性,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建筑设计评价单位并不了解建筑设计,同时缺乏相关管理制度的约束。所以,建筑设计评价单位在设计评价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规律性及常规性缺失的问题。第二,有限性。建筑设计评价环节,评价主体参与者缺乏代表性。评价人员多以建筑设计专业人员为主,此方式虽然为建筑设计规范性提供了保障,但与建筑设计的广泛性背道而驰,不能满足其他行业人员对建筑设计的需求。

3 解决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设计界面管理协调机制

通过完善设计界面管理协调机制,能使设计界面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建筑设计质量的关键保障就是设计界面,所以应建立无等级协调模式。该模式具体是指无需强制性管理指令,在共同协商和沟通问题的情况下来解决问题,可以减少各部门间矛盾,同时达到营造融洽工作氛围的目的。此外,还应注意专家评审团的组织和构建。在协商解决问题时,由专家评审团参与其中,有效分析问题并进行评价,不仅能为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引导作用,同时也能使双方分歧得到有效地解决。

3.2 构建完整的建筑设计管理组织框架

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的提升,必然离不开健全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建筑设计管理工作开展时,如果仅以人的自觉性为主,无法实现设计质量提升的目的。通过健全质量管理组织及体系,规范人的行为,确保建筑设计管理人员能够自觉强化管理力度。此外,组织框架能为施工管理者监督管理各施工环节提供辅助作用。

3.3 提升建筑设计质量控制

在监管和审查建筑设计方案、施工图等方面加强力度。开展监管工作时,可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约束、管理作用,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具体来说,监理单位要监管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工作,以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在设计审查过程中,应规划设计方案及设计图审查方式,该环节需要设计人员、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收集相关的意见或建议,为建筑设计的优化、完善提供可靠参考依据,进而提高建筑设计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深化改革背景下,建筑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与此同时,建筑设计的重要作用也逐渐凸显。因此,项目建设前期,必须要科学开展规划设计工作,贯彻落实设计管理工作,确保更好地推动工程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汝莉,姬海莲.工程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J].江西建材,2019,8(14):146-147.

[2] 张欢.工程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1(14):181-182.

[3] 方小龙.工程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5(26):178-179.

[4] 张华久.基于工程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0,5(10):188-189.

管理问题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摘 要:审计风险管理是为达到最理想的审计效果而采取的全面、系统、综合的管理方法。审计风险管理对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方面,审计风险管理比审计风险防范更有效。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要明确审计风险管理的概念,并且在审计执业活动中,加强对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视。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

1 创建审计风险管理的良好环境

1.1 创建审计风险管理的监管环境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多头管理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样既容易出现监督空白,又人为地加大了监督的成本。还有行业监管不力,权威性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方式。

针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存在的弊端,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做法,确定适合我国的行业监管模式。公共会计责任委员会是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监管机构,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进行质量控制复核、惩戒及制定审计准则。我国也可以考虑设立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委员会,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实施独立监管。该委员会既要独立于被监管的对象——注册会计师行业,又要独立于政府等部门,真正实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和自处。委员会有质量监督复核、惩戒和审计准则的制定职能,并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

独立监管模式的核心在于使建立的独立监管机构能真正的把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该监督委员会人员的构成与资金来源成为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1)在人员构成方面,监管委员会应是一个主要来自非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众人员组成的、非盈利性质的民间机构。来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员不得超过二分之一,他们只提供特定的专业技术服务,决策由委员会中的公众人员共同控制。委员会的人员必须是能力和素质都要很高的全职。

(2)资金来源方面,一部分由委员会对注册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收取注册费和年费,另一部分由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人缴纳的审核费。

1.2 创建审计风险管理的执业环境

净化和完善执业环境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以及审计风险管理至关重要。这里的执业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被审单位的会计环境和被审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

净化被审单位的会计环境主要是遏制被审单位的会计作假。一方面是从被审单位的角度制止会计作假。首先国家要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不给公司作假的条件。其次被审单位要聘用合格的、能力和素质较高、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是通过审计职能的完善和审计地位的提高制约被审单位的会计作假。

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会使审计风险加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发挥公司股东会的地位,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来说非常重要。审计职业界可以由监管机构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综合考虑参与投标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有无违规现象、人员的能力、内部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适当考虑事务所本身的能力与所承接的审计业务量的配比,为客户选择聘用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完成后,客户将审计费用交给监管机构,由监管机构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费用。这样就能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所处的劣势地位,弥补由于被审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缺陷带来的不足。

2 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进行审计风险管理

2.1 进行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我国可以设立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和合伙制的会计师事务所。这两种体制弊端明显,都不很合理和适用。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体制改革,就能以一种更合理的形式存在,拥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审计风险管理主体,将有利于审计风险的管理。

目前,国际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合伙制。这种形式与有限责任制相比,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了风险意识,提高了其规避风险的能力。这种形式与合伙制的形式相比,其合伙人不必为别人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解除了后顾之忧,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与发展。

2.2 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规模小。在国外,由于形成了比较有序的竞争市场,会计师事务所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承接客户。由于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其特定的背景,即使事务所进行了脱钩改制,还存在依靠原来挂靠单位的关系获得审计业务的现象。所以事务所也能够通过这样的途径承接到比较大型的业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事务所本身的实力、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等等来看,事务所根本达不到承接此类大项目的要求。

从审计风险管理的角度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长远发展来看,事务所规模的扩大是一个趋势。事务所的规模扩大,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更好的利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使事务所有能力承接大型的业务和开展新的业务,增强风险抗拒能力,能够有精力加强审计风险管理。

但是会计师事务所也不能采取简单合并的方法,这不仅不能优势互补,反而会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如果采用合并的形式扩大规模,要注意合并后的内部整合问题。

2.3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规范审计收费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普遍较低。审计收费过低,会迫使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通过采用简化审计程序、减少业务人员、缩短审计时间等方法,来降低审计成本。这种做法势必会降低审计质量,增大审计风险。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对审计收费加以规范。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一般包括产品费用和会计师事务所正常的利润这两部分。我国应以资产或资产总额为参照物,同时综合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诉讼成本、事务所的正常利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2.4 改革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审计方法

会计师事务所采用先进的适用的审计方法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目前西方国家已基本上都采用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方法,而我国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或制度基础审计的阶段。

风险基础审计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其优点是将客户置身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和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把客户的经营风险加入到其自身的风险评价中去,把风险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风险基础审计做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应该重点对待的地方,它能更有效的控制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减轻审计人员的责任,审计人员由被动的承受审计风险到主动地控制审计风险。

因此,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快审计方法改革,采用风险基础审计的方法。

3 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进行审计风险管理

3.1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审计风险管理,其优点就在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待风险积极和主动的态度上。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是审计风险管理的基础。

由于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从接受业务委托直到出具审计报告,都要加强审计风险的意识。注册会计师只有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把对审计风险的管理当作与己相关的事情,才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3.2 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缺乏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独立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客户和其他单位之外,与客户和其他单位免除任何利益关系,以客观、公正的原则和立场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单位的关系密切,肯定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目前我国的审计职业界对客户提供的非审计服务还不是很多,像管理咨询服务,因此对同一客户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所引起的审计风险并不很明显。但我们仍应吸取有关经验教训,加以足够重视。

3.3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专业胜任能力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具备专业学识和经验,并具有足够的分析、判断能力,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职业怀疑态度。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有限。由于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门槛较低,取得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并不代表其具有了执业能力。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复杂,更需要其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素质。

要通过后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首先要加强职业后续教育。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对一些容易产生审计风险的业务进行专门的培训。其次就是改变注册会计师的组成结构和知识结构。审计机关要明确并突出未来需要的新的或专门的技术,加强相关领域的人员录用工作以获得所需要的技术。会计师事务所要强化针对性的培训,力争培养一批既懂财会知识又精通经济、工程、法律、计算机等各方面的人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另外,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改变审计职业界面临的严重的诚信危机的状况。

3.4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

审计业务进行的过程也是注册会计师和被审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两者沟通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注册会计师在整个业务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与被审单位加强沟通。

业务承接阶段,通过沟通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通过与管理层的交流可以了解管理人员的品质和能力,甚至能够明确审计的意图。这样就减少了接受审计委托的盲目性,能够避免接受风险较大的客户。审计执行阶段,通过交流可以发现以前被忽略的方面,而且通过与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能确定能否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及应该依赖的程度。注册会计师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缺陷等,向管理当局出具的管理建议书,也是与客户的一种沟通。出具审计报告阶段,与被审单位的沟通是既繁琐又艰辛的。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意见以外的其他三种类型的审计报告,而被审单位拒绝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该向被审单位有关人员解释其原因,向他们宣传会计税务政策及有关法规,让他们了解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及立场。

注册会计师在与被审单位沟通时,要讲究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然,这需要注册会计师具有相当大的韧性、耐心和较强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错误原因分析报告下一篇:岗位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