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论文范文

2024-01-16

程序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模式;学习评价

VB Program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Network Information

ZHI Yuan, HUANG Xiu-juan

(Liu Guojun of the Jiangsu L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in Changzhou,Changzhou 213000,China)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teaching mode; learning evaluation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来更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目前已成为高职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方向。我校自2013年起全面推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而计算机专业课程在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上的资源,改进现有教学效果方面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信息化教学不仅提高了教育机构的工作效率,更使学生合理的利用自由时间进行有效学习。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也正受到国家的重视,已经成为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

1 我校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国家对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及资源共享专业的深入开发,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已经是一项对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目前,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成为高校信息化教学重要媒介[2]。以我校VB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并纳入常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截至目前,已经实现大部分电子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课程标准、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试卷库、习题库等。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开展教学、布置和批改作业、在线考试等,学生借助平台自主选择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学习。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否认的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自主学习性不高,个别学习项目访问量较低,学生参与论坛讨论的习惯还不够自觉等问题。本文在已有课程信息化平台教学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挖掘网络平台优势,优化项目内容,改善学习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2 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最基本的就是要有开放的网络信息平台和具有良好特性的教学资源,二者不仅要利于教师的便携管理,也要助于学生的体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性。

1)信息化教学平台具有模块化、智能化的特点

我校信息化教学平台是以超星泛雅教学平台为基础,平台基本功能包括课堂、小组、专题、笔记、云盘、调查问卷等模块,教师主要用到课堂模块,可以创建自己的一门或多门课程,课程按项目模块进行整合,每个项目中包括统计、资料、作业、考试、讨论、设置等子模块。系统具有智能汇总统计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的能力,有效提高过程评价的测量依据。学生可以实时在线完成任务学习及测试,借助论坛模块与老师、同学甚至互联网上其它高校的师生进行互动,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性,使课后自学有所依助。

2)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互动性、兴趣性的特点

学习资源的建设要注重学习者的兴趣性和接受能力,它是衡量一门课程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不仅要考虑用户学习的兴趣点和方便性,也要兼顾学习者的使用感受。所以在制作信息化资源过程中除了熟练使用常规的PPT、Prezi等课件制作工具外,还借助功能强大的Camtasia Studio等视频编辑软件,使得微课交互性、兴趣性更强。

3 改进学习评价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3.1 建立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新的评价模式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评价模式要遵循发展性、主体性、个性话、激励性的原则。学习评价坚持以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评价的主要依据,立足学生的差异性,从思想上,情感上,行为方式上接纳不同风格的学生。学习评价必须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外在的环境与条件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借助学生在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要注意最大程度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不仅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要注意保护和调动被评者学生在评价活动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5]。

评价时空过程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从时间上看,将课前的诊断性评价,课中的形成性评价与课后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空间上看,不仅包括数学课堂上的评价,还包括网络信息平台上的评价。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要求注重平时的过程信息搜集,包括问卷调查、论坛讨论、课堂互动、课后在线作业,还涵括课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参与状态、参与广度、参与时间和参与品质等。

3.2 设计制定学习评分计划

传统的“过程考核+期末考试”评价模式存在着过程考核数据采集、审查难度大,尤其专业操作课程可操作性差的问题。现在,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新知与动手能力,也更注重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创新的职业素养。新目标下可以加大过程考核比例,过程考核占比可以达到60%-70%,包括任务点学习、测试题完成情况、作业完成率、论坛讨论情况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评价模块的权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过程评价操作性更强。结合该平台的教学实践,设计如表1所示评分计划表:

3.3 培养信息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成功典范——可汗学院的“微课”模式采用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让学习者能直观地看到专题知识以及学习路径,为的是给学习者提供较好的路径指导,避免所学知识碎片化与彼此孤立。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根据不同班级、学生个体情况设置不同的学习路径,让学生有径可循,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痕迹不断改善课堂教学内容[2]。学生必须按照时间节点完成项目知识点中课件、视频的学习,完成有关测试题目从而达到理解、考核的目的。

本课程活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在“提问——思考——查找——回答”中学会自学,把随时遇到的问题通过移动客户端即时发布并在线做好笔记,有效避免了“不会不问不做”的学习怪象。对于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课程,既要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也不能忽视其理论基础。结合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考纲要求,笔者在平台上创建了丰富的题库,教师定时推送试题,学生在课上、课后均可在线完成,也可借助移动客户端答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学生在评价机制的监督下,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改进,学习评价效果如下图所示:

4 结束语

当今,信息化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实践的主体作用,有效借助信息化手段大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兴趣性,师生双方要走的路还很远。微课制作是降低专业课程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性的重要举措,应在微课设计开发上多下功夫,注重团队协作开发。教师围绕项目重点、难点和疑点拍摄制作时长一般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学生学习自由度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蔡绍峰, 肖淮. 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 赤峰学院学报,2014(8).

[2] 刘红.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时代教育,2014(10).

[3] 支元. 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究[J]. 无线互联科技,2015(4).

[4] 呼广顺, 张小虎. 基于“翻转课堂”共享网络视频公开课的设计实践[J]. 无线互联科技,2015(4).

[5] 互联网文档资源[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172b23fd910ef12d2af9e7a8.html.

程序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机械制造的整体流程并不复杂,但是其实际的工艺流程复杂程度会随着加工零件的复杂程度而增加,尤其是在多曲面零件的加工和制造过程中,其实际的加工周期将会非常长。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技术人员可以将智能化系统控制单元嵌入机械制造控制系统中,从而为机械制造设备提供自由决策的空间。与普通机械制造过程不同,结合了智能化技术的机械制造流程对人工行为的依赖程度较低,这就促使其可以降低人为误差。更为关键的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形式将会更加灵活,相关的机械制造流程也会在这种综合性的加工技术影响下实现更高的加工制造效能,相应的工艺灵活程度也会显著提升。

关键词: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机电一体化;融合研究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机械工程提供了模式转换的可能性。随着现阶段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这是与智能化融合的优先体现。因此,未来机械工程的发展已经是为了加强信息工程与机械工程的有效融合,应该不断探索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发展。根据这一要求,智能机械工程的发展可以消除机械工程对实现机械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智能化机械化将成为未来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针对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的融合展开讨论,以供参考。

一、智能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应用优势

(一)生产安全性较高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下,制造人员能够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系统与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对机械生产进行自动监视、断电保护等工作。在这种环境下,机械设计制造的安全性得以保障。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对电压及电流变化的感知较强,当发现有异常变化或设备超负荷运转时,该系统能够自行断电并发出警报,避免设备中的电子元件受到损坏。以内燃机生产为例,由于当前对内燃机的产品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程序设计与电路控制,推动内燃机生产流程的自动化发展。这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内燃机的切割精度,还能为其生产流程的安全性提供保障,有助于满足我国对内燃机行业的生产需求,实现大型机械设备研发和生产目标的落实。

(二)保证机械制造精度

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能够对整个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以及参数进行采集和分析,确保机械制造过程中数据以及参数的准确性。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通过对机械制造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机械制造数据存在的问题,保证机械制造质量。数控技术能够对机械制造过程进行管理,保证机械制造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会出现信号干扰等情况,导致机械制造参数以及数据出现问题,数控技术能够消除信号干扰,保证机械造精度。数控技术还能够储蓄机械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参数,为工作人员提供机械制造数据依据,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数据以及参数对比,对机械制造数据参数进行调节,保证机械制造生产质量。

(三)完善工业化系统

虽然我国工业机械制造行业不断发展,工业机械制造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但是在整个工业机械制造系统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在机械制造控制系统以及机械加工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在机械制造中应用数控技术,能够完善机械制造控制系统,有利于促进我国机械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能够推动技术人员对机械制造践行分析以及研究,发现工业机械制造发展中存在稳定问题以及阻碍,并能够利用数控技术解决工业机械制造中存在问题,不断完善以及优化机械制造系统,保证机械制造行业水平能够稳步提升。

二、智能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融合应用技术分析

(一)高速数据分析技术与智能决策技术

在融合了智能化技术的机械制造数控中心中,其集控单元往往与智能化数据分析单元相联系。现阶段,大多数数控加工中心都会在接口拓展结构中加入与网络信息相关的拓展接口,通过应用此类接口,可以实现对数控加工中心的网络化管理。从其智能化技术应用形式的角度分析,在此类机械制造数控加工中心的运行过程中,集控单元会根据预设程序对走刀路径进行模拟,并以可视化的结果表示走刀路径的合理性,此时,工作人员即可根据实际的走刀路线对加工路径进行再次优化和模拟,从而筛选出更加合理的加工工艺流程。在此过程中,与智能决策相关的技术应用模组会对数控加工中心的工艺加工习惯进行记录,也对机械制造的各种工艺环节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结合此类数据的特点,对与数据相关的加工行为进行筛选和记录,这样在后续加工过程中,如果需要执行相似或者相同的加工动作,即可直接应用先前积累的数据。这种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形式即为高速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形式,而此种技术应用形式需要以智能决策技术为基础。现阶段,在智能化的数控加工中心中,已经实现了动态捕捉摄像视角的布置,系统可自行对加工条件和加工状态进行诊断,从而实现自由度更高的自主决策过程。

(二)工程机械智能化检测与相关技术

随着传统制造业的提升,工程机械智能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监控和事故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生事故时,智能操作可以让员工远程执行任务,及时维护和修理故障设备,从而防止工程事故进一步升级。随着微型机械的发展,智能工程机械开始在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现代医疗和军工行业,很多仪器设备都需要非常精密的灵敏度和精密的做工。如果只有人工操作,微型仪表、传感器等微型机械工具将难以达到标准要求。智能施工机械的引入将能够弥补这些缺点。在设备监控方面,微型机械产品工程机械智能化优势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在机械设备中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可以保证对工程机械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在机器出现故障时分析事故原因,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损失。

(三)结构微调与微动控制技术

在动态反馈技术与智能调节技术的支持下,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在智能化技术与机电技术结合之后,即可实现对系统动作的微动控制,而这种微动控制往往基于具体的机械结构。实际上,这种微动控制结构在现阶段已经得到了应用,包括波士顿公司生产的测试机器人以及航空战斗飞机的微控系统中,均应用到了这种相对智能化的微动控制技术。从这种技术的具体应用形式角度分析,结构微调与微动控制技术也是全流程巡航技术的一种,其可以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数据,对系统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尤其是在涉及定位控制以及定点动作传导时,微动控制系统会对相应的控制动作进行细化分析,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对控制点的移动行为进行标定,这样即可实现相对稳定、准确的定位控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的运算量往往异常巨大,需要大数据技术以及超级计算技术的支持,这就导致此类技术的应用成本相对较高,与此类设备相对应的机械结构制造标准也具有较高的要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新时期,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互融合的发展需求明显增加,这种技术融合的过程也是智能化技术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从技术应用实践出发,积累技术应用实践经验,并结合此类技术应用经验,优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形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數控技术会向着高精度、高效率、柔性化、复合型、多轴化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峰.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20(23):79-80.

[2]程尤亚,王明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20):141-142.

[3]钱伟,周海燕.机械制造智能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分析[J].南方农机,2018,49(2):1.

[4]冯超.机械制造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探析[J].通讯世界,2018(1):325.

[5]马海丰.机械制造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111-112.

程序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为当今Internet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对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发展环境,新需求迫切要求我们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以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的新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结合我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现状,提出了新环境下,一系列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尤其实践教学应以基础技术验证性为根本、以基础技能拓展和知识体系综合为最终目标,设计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由基础教认知,到知识拓展综合,进而创新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世界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 实践教学 改革

一、引言

习近平同志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上指出,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对待[1]。

新时代Internet下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应该有更明确、更系统的教学目标要求,当前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促进理论的学习,走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创新的道路,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规范实验教学,形成与理论教学改革相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迫在眉睫。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网络课程特征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课程传授既要注重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分析,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其网络组建、网络分析、网络安全维护等能力的培养。在目前教学中,呈现出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网络实验教学仍是在封闭固化好的网络环境中,以观测等方式来讲述基本网络的基础应用。为了适应新的Internet环境下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加强实验室基础建设构建创新环境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必须拥有一个良好开放的实验环境,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是事关改革成效的重要保障,为此我院于在05年开始在“吉大中软”的协助下建设了计算机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室,08年我们与“锐捷网络”合作建设了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室,同时在网络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创建计算機网络安全实验室。13年又建设了网络云处理实验室,形成了以基础物理网络组建,到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网络服务的构建,再到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全系统的开放环境、能够适应计算机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环境,目前该实验室系统为全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关的专业学生开设网络工程、网络应用和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系统性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本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四、整合网络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的改革从实践教学体制与体系方面着手,开始一减一增改革,减少观测类实验实习,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实习。按照专业的特点,采用分层次,分方向的,加强实践、着眼创新的培养方案。按照知识认知,知识拓展,知识创新的规律,分别安排基础技术验证性、基础技能拓展和知识体系综合设计四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其中50%的项目作为基础实验的内容,30%的项目有意识的引导开放实验,20%供学生自由选择选择创新,尊重学生主动性和个性化发展。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四个层次教学体系的安排:

1.基础网络工程应用实践教学

以建立校园网拓扑为案例,做相应基础性实验。如图1网络工程案例所示,分别构建2个园区网,1个公共网,园区网内用三层交换机搭建出内部服务器区、办公区,用路由器完成Internet的接入。

在此拓扑上完成内部网络管理,包括网络安全,网络访问权限,网络效率管理,Internet接入路由器上实现VPN(虚拟专用网络)、无线、语音传输、防火墙等的网络工程实验项目。

内网络服务器区以搭建网络应用服务平台目标,形成以Web服务、FTP服务、E_mail服务为核心的网络应用平台。进行网络数据流量测试,压力测试。

2.网络安全分析

Wireshark网络包分析工具,在接口实时捕捉网络包,并详细显示包的详细协议信息。Wireshark可以捕捉多种网络接口类型的包,包括无线局域网接口。并可以打开多种网络分析软件捕捉的包,支持许多协议的解码。实验中可以练习用它来检测网络安全隐患、解决网络问题,分析网络业务流形成过程等。如图2:捕获了一次完成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的数据传输流程,从而可以更清晰的了解HTTP协议,DNS、TCP协议工作的过程,

3.网络通信程序设计实践教学

用C语言开发基于Windows与Linux平台上的Socket和P2P通信机制进行得的网络通信程序设计的实验项目,完成数据的远程传输,网络数据的捕获、分析,网络的攻防实验项目。如图3所示,完成基本网络协议编程,完成网络数据在底层传输处理,加强学生对网络协议处理细节理解,对协议安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安全系统的程序设计。

4.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利用基于HTTP的Web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实现网络在线测试,在线答疑。

在近几年教学活动中通过以上四个体系中的开放式的、分层次的实验内容,不断进行了完善、扩展,使各层面同学既达到基础知识灵活掌握,又实现专业基础课程上进行自主拓展创新实验,最终达到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密切结合。

五、加强考核管理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和实验课程的管理采取课程负责人统一协调下的教师责任制。严格实验考核过程,加强考核质量。在实验成绩的评定上,既看结果又看过程,并着重考查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创造性,考查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观察、分析和处理能力。

六、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经过几年来的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环境的支撑下,为适应不同级别学生的需求,制定了不同教学方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采用原版英文教材进行“双语”模式教学,以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2.对基本工科的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调整,充分考虑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3.建立一个综合的、科学的、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灵活的组织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http://www.wicnews.cn/

[2]创新网络实验教学,培养专业网络技术人才-锐捷高校网络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8):114~116.

[3]谢希仁著.计算机网络(第5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苗凤君等编著.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宋宏光等编著.高级语言程序设计[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4.

程序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C语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随着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应用的不断深入,高校都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进行程序设计,必须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作为编程工具,由于C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它既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通过该课程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进一步为学习其他涉及到计算机知识的专业课程或者从事编程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很多高校都把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基础的必修课进行开设[1]。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学生普遍反应C语言难学而老师感觉难教,课程结束后很多学生对程序设计没有清醒的认识,更谈不上进行实际的应用开发[2]。如何解决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每一位从事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教师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高校C语言课程大都在一年级开设,由于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接触计算机编程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感觉其枯燥、抽象、难以掌握;对基本概念尚能理解,但当实际编程时,又感觉无从下手。这些问题跟教师讲课过程中过多注重语法等理论知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有很大关系,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不明确。一些学生不清楚程序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认为就是学习语法规则,学习内容抽象并且晦涩难懂,没有实用价值,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及格,认为大一开设的课程是基础课,和专业课联系不大,对自己的就业没有影响。一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目的甚至只是为能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拿到证书。

(2)学习内容不合理。许多老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往往都是先给出一般的语法格式,然后介绍语句的语法规则,最后讲解语法要点和例题,没有易于理解和能够提高学习的案例,由于书本内容死板枯燥且和实际问题脱节,无法满足学生的认识水平,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上机实验时,试验内容往往是书本上的或是老师上课时所讲的案例,由于内容的选择不恰当,上机实践很大一部分情况下都变成了打字练习,或者只会验证性地做一些修改对错、得出程序运行结果的实验,一旦要求功能改进,不能进行算法和语法结构的调整,最后学生总会觉得出C语言难学的结论[3]。

(3)教学方式不完善。部分老师的教学仍然采用理论讲授在先、上机实验验证、最后布置作业巩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学习语法格式等理论知识,重点分析程序和算法的运行过程,而不是讲解根据问题如何分析和设计算法和程序,从而致使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不强。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学得很好,考试的时候也可以拿到高分,但在真正要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没有编写程序的思路,不知如何下手。由于经常解决不了问题,不能体会到计算机编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带来的便捷以及没有编程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计算机编程的动力。

二、解决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并对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证明学习者只要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使人脑处于开放状态,学习者对于学习的兴趣越浓,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干扰就越小,信息接受量就越大。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人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乃至想象力都和兴趣紧密相连,兴趣能使人的认识理解记忆处于最佳状态,思维能力最为主动和活跃[4]。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有可能有意识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在C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变量值交换时,有位老师就问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如何把桌上的两瓶水互换,这个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把一瓶水喝了,再把另一瓶水倒进来,这时老师就问那个空瓶子的水呢,学生很不好意思,就说再吐出来,全班大笑。这时,老师就因势利导地说,对了,在变量值交换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找一个人来喝水,然后再吐出来,然后就讲解变量值交换的过程。由于学生觉得当时的情况十分有趣,因此对交换变量值的过程就记忆深刻。再比如,C语言中指针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问学生,如何让某一个同学起立来回答问题,学生往往就会回答,叫他名字,老师又问如果不知道那个学生的名字呢?学生就会回答叫第几排的第几个同学。这时,老师就讲解假如学生的名字相当于变量名,如果我要让某个学生回答问题,叫名字就是通过变量名来访问,叫第几排的第几个就是通过指针来访问,这只是方式不一样,但都是同一个人,教室有多少个座位相当于计算机内存有多大,第几排第几个相当于座位编号就是指针变量的地址,这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变量、指针及其地址。

(2)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希望做事情有成就感,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并受人尊重,当其有成就感时,往往能够以更大的精力和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工作中去。成就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有两方面的来源,一是自身的价值观念,二是他人给予的肯定评价。一个人如果自身有一个价值判断,而且能够不管别人的看法,坚持这个判断,那么只要他自己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当他尽自己的努力,哪怕有一些错误,却有人关注,能够对他进行好的评价,他就能感受到成就感[5]。因此在C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应及时鼓励学生表扬其优点,使其有学习C语言的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中出现的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要及时宣讲并公开表扬,以鼓励这种有创意的学风[6];对编写的程序不符合规范的学生,也要从中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不能因程序编写中存在的问题而一概否定。在讲授循环的教学环节中,有一个题目叫求水仙花数,大部分同学根据教材思想从100开始到999单循环,分别求出变量的个位数、十位数和百位数,三次方后相加,如果求和与变量本身相等就输出。有一个同学则是使用三重循环,对三个循环变量进行三次方后相加,如果求得的和与三个变量按顺序组成的三位数相等则输出。由于该同学使用了不同的算法思想,老师对其大加赞扬,结果该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空前提高,后来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又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对理论起决定作用;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接受实践的检验,为实践服务,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用社会实践指导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理论知识的能力[7]。C语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程序设计的知识,为以后结合专业学习计算机技术以及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基本语法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熟悉常用的算法与编程技巧,具备初步的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学生如果只会纸上谈兵,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就失去了开设该课程的意义。因此在C语言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基本的语法和语句等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外,还应该注重对算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利用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输入一个成绩输出其等级的问题时应该有效性判断,如果输入的成绩大于100或者小于0则为无效成绩。教师在讲授该环节时一般都会告诉学生,有效性判断是为了防止输入误操作,在实际编程中要加上条件判断语句,不满足时要重新输入。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却并非如此,因为在输入的操作过程中,很有可能第一次输入错误,第二次还是错误,以此类推,因此采用条件判断的分支语句在第二次输入错误时程序已不能运行,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目的是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培养使用计算机编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对教师而言则应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探讨永无止境,只要能够符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文中所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得出,并已在C语言课程教学和实践中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努力使C语言课程教学日趋完善,让C语言程序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陈一昌.C语言程序教学新探[J].科技经济市场,2011,(9):107.

[2]刘志宏,刘舟荷,张雯晖,等.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39.

[3]万丽华,夏侯贇.C语言项目教学法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的教学体会[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5968-5969.

[4]常丁.程序设计教学中如何提问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37):197.

[5]赖小科.关于“成就感”的思考[J].体验,2010,(7):52.

[6]徐晓伟.《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软件导刊,2008,(7):207-208.

[7]甄阜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构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11,(5):79.

[8]贾宗璞,许合利.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程序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的民营企业经济终于从法律上合法与不合法的状况走向了正轨,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我国的众多经济成分中,具有特殊的企业特征,因此设计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成为当今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薪酬管理薪酬体系

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体制顺利过渡到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近段时间来民企的人才流失也越来越严重,大量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也加快了人员流动,因此,如何设计合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薪酬管理的内涵

薪酬是因为员工给企业工作而得到的回报,在这里反映了组织对员工所付出的知识、技能、努力和时间的补偿,它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福利组成。根据狭义薪酬的理解,薪酬管理指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薪酬差别,即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薪酬制度。

二、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内许多学者关于薪酬的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地方。

(一) 薪酬制度与经营战略脱节

企业一般较多考虑的是公平,补偿性或利害相等原则,透明原则,整个薪酬的界定却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薪酬设计上的战略导向原则,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实行的薪酬策略与企业经营战略脱节。同样。许多民营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战略思考不多,更谈不上思考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去支撑企业发展战略。

(二) 对薪酬界定的程序公平关注不多

一般地说,谈到薪酬设计的问题时,民企经营者会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诸层次——各生产要素所得的公平、同等级员工薪酬的横向公平、不同等级员工的纵向公平等,但他们往往只注重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对薪酬界定程序公平的关注。秘密薪酬支付只会引起员工的好奇心,互相猜测和怀疑,常常高估别人的薪酬低估自已的薪酬,容易有不满情绪,甚至消极怠工。

(三) 对企业“内在薪酬”的重视度不够

广义的薪酬可分为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两部分。在企业进行薪酬制度改革时,尤其要注意内在薪酬的提升,因为企业的理念和文化都在随着转型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让员工接受和认同企业的新理念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四) 薪酬设计有不科学之处

首先,薪酬调查的数据缺乏真实可靠性,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在薪酬调查上只能粗线条地观察市场总体行情,使得薪资水平的确定缺乏科学性。薪酬管理有很大的随意性,即人治局面。往往主管—句话决定了工资等级晋升,奖励幅度等问题,缺乏科学的程序和制度。

(五) 薪酬计量方法陈旧

大多数民营企业使用的是与绩效考核无接口的薪等制方法。民营企业在其薪酬管理上,一般也根据员工所处的工作岗位,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等因素,把所有员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薪酬的计量就以此等级作为主要依据,但相比之下,目前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与员工薪酬计量直接相关的绩效考核,即使某企业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也往往成为“走过场。”

三、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的目标

(一) 留住现在人才,吸引外来人才;

(二) 为企业能够合理支付薪资奠定基础;

(三) 根据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和行业特点,使各种不同的岗位的重要性和价值能够在薪酬体系中得到体现;

(四) 建立绩效的薪酬文化;

(五) 帮助企业高层以及管理部门沟通薪资政策来方便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四、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内部公平性;2、外部竞争性;3、与绩效的相关性;4、激励性;5、可承受性;6、合法性;7、可操作性;8、灵活性;9、适应性。

五、薪酬体系设计程序

薪酬体系设计是企业全体都参与的过程,是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部分紧密结合的过程。

1、培育管理环境

保证良好的管理环境,与上层沟通好,获得支持;与中层沟通好,获得配合;与员工沟通好,获得认同。

2、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保证组织里所有的工作都能合理分配到合适的人身上,为随后的岗位评价奠定基础。工作规范以职位说明书的内容为依据,说明工作执行者组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

3、职位评价

职位评价是对组织中所有职位的相对价值进行排序的过程,主要方法有:排序法、分类法、要素比较法和要素点值法。其中最复杂也是相对比较科学的是要素点值法,它是选取若干关键性的薪酬要素。并对每个要素的不同水平进行界定,同时给各个水平赋予一定的分值,这个分值也叫做“点值”或“点数”,然后按照这些关键的薪酬要素对职位进行评估,得到每个职位的总点数,以此决定职位的相对薪酬,保证组织内部薪酬的公平性。

4、薪酬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结果也只是起到参考作用,具体到企业的薪酬设计,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企业规模、盈利情况、员工层次等等。

5、与其他制度衔接

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部分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设计薪酬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认可。

六、结束语

从整体上来看,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是一种战略决策,与企业经营发展方向,行业特点、竞争环境、企业历史和文化等紧密相关,我国许多企业的薪酬制度还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尽管薪酬管理的内容、管理模式、方法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改进,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理论方法,为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文结合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观点:民营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要以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使薪酬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保持步伐统一,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远优势。

参考文献:

1.伍双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王一江、孙繁敏:《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石金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海交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孙剑平:《薪酬管理——经济学与管理学视觉和耦合分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姜农娟、邓冬:《中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2期。

5.唐东方、张建武:《避免薪酬认识的误区》,《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4期。

6.张学文:《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管理对策研究》,《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3期。

7.张建国:《企业工作文化与薪酬制度模式》,《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1期。

上一篇:听力教学论文下一篇:广告创意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