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

2023-07-09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分别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个性兴趣、鼓励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以及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客观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了对个性化理论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这一话题的研究。

【关键词】个性化理论;高职大学;英语教学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应用个性化理论,在尊重学生差异性与个性化的总体思想指导下主要包含有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增加个性化教学活动、给予个性化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

1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培养高职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而要想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便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并且在个性化教学中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同在平等地位,进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个性化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指导思想贯彻課堂始终,形成开放式英语课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做好学生英语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与指导者,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性。

例如:

在进行英语教学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再给予学生相关组织与引导之后,便应该鼓励学生自己编排对话进行实践模仿,从而使得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激发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个性实现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如,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游戏活动中,针对个性活泼开朗的学生,教师便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便需要教师积极地予以鼓励,使其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将目光投入到全体学生,尽可能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知识储备与个性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全体学生的个性、兴趣以及英语基础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与调整,从而使得每一个同学都能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指导。除此之外,在个性化英语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应该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畅所欲言、相互讨论,并且教师也应该与学生保持坦诚的商讨与沟通、指出其英语学习不足,进而帮助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进步。

2 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个性兴趣。

个性化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便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的求知欲能够得到引导,如此一来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便会事半功倍了。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英语知识。并且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个性、英语基础以及爱好兴趣等因素,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例如:

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增加以下口语竞赛或是写作竞赛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踊跃参加,从而使得学生在竞赛活动中获得英语知识的应用与积累,并且可以获得个性的发挥与张扬。或者,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设计戏剧情节,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积极挑选戏剧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安排他们客串一些次要角色,从而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不仅使得学生个性得到了尊重与张扬,更加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 鼓励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计划

“教师推一步,学生走一步”的传统学习观念,只能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的越来越被动,学生不能够完全依赖教师统一制定的学习目标或是学习计划,教师应该对学生自主英语学习能力进行激发与提高,鼓励其主动对英语学习进行思考与研究,引导其找寻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所有学生在具有共性的同时,相互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每个个体都应该有个专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英语学习计划的时候便需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提点。

例如:

有些学生本身记忆力就相对于其他学生更强一些,而有些学生这方面能力就相对较弱一点;部分学生学习效率在早晨最高,而部分学生的最佳学习效率会在晚上,教师对这些学生个体特征差异,再结合英语教学课程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出个性化学习计划,如此一来,便能够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予以个性化评价。

学生在高职英语学习过程中,会由于个性特点的不同、英语基础的不同、学习习惯的不同等等多方面个体差异,而获得的教学效果也必然会存在差异。传统教学评价中的“一刀式”方法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一定程度上抹杀了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进步,并且对于学生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正常发挥、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都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不能够直观的看到自己英语学习的进步,往往会使得英语成绩本就较落后的学生更加厌倦英语学习,更是导致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在进行阶段性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不仅仅要鼓励英语成绩突出的学生,更要对于英语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激励与尊重,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再一次进步与突破。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篇文章主要就个性化理论与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这一话题展开研究,同时总结并提出了几点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个性化理论的应用方法与措施,希望能够对提高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吴阿娜.高职院校运用多媒体实施个性化英语教学的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5-6.

[2]孙秀莉.个性化教学方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0):119-120.

[3]覃德英,李贺静,周桂香.分阶段实施常规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医学高职高专大班英语个性化创新教学设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5):135-136.

作者单位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教育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听障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特殊的群体,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较高的关注。在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听障大学生在教育的整体水平上很难得到快速的提升,师资力量较低,难以对听障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导致教学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本文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的教育现状展开详细的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对策的提出,从而推动听障大学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听障大学生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伴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听障大学生在数量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听障大学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立足于传统文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教育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由于听障大学生在身体上的缺陷,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受到的影响较大,不利于听障大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1]。因此,针对传统文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确保传统文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能够顺利发展。

二、传统文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的教育现状

在国家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在听障大学生的教育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听障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听障大学生教育的重视,在专业教学以及心理课程上进行设置,使得听障大学生整体教学质量缓慢上升。然而,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的教学整体效果仍有待提升,加上听障大学生在身体上的缺陷,造成大部分学生从内心产生自卑的心理,缺乏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听障大学生教育的全面开展,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程度便随之下降[2]。因此,从传统文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的教育现状来看,需要立足于听障大学生学习的相关特点以及实施教育的相关措施,从而促进听障大学生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听障大学生教育的相关特点

(一)听觉能力的丧失

听障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突破了较多的阻碍,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从听障大学生教育的相关特点来看,首先听障大学生面临着听觉能力丧失的问题,对外界知识的获取大部分需要依靠外力或者视觉的形式,整体上来看造成听障大学生教育水平的下降[3]。此外,听觉能力的丧失,是听障大学生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阻碍,声音教学失去了重要性,加上听障大学生本身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为薄弱,从而难以正常地对书本知识进行准确的学习和把握,根本上造成了听障大学生教育质量呈现出不佳的状态。

(二)注意力不集中

课堂教学是我国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相关知识的引导和教学,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听障大学生受到了国家教育的高度重视,国家加强了对听障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和心理课程上的设置,旨在提升听障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通过对听障大学生教育现状的观察,听障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注意力集中,思想跳跃性较大,同时在情绪上的波动较为明显,经常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正常开展下去[4]。

(三)记忆语言文字困难较大

听障大学生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听觉能力的丧失,从教育的现状来看,和正常大学生的教学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听障大学生记忆语言文字的困难较大,听觉能力的丧失,只能够通过视觉的形式,从人记忆力的特征来看,一方面能力的缺失,必然會对学习的整体效率产生负面阻碍。听障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呈现出较慢的状态,对知识的忘却程度较快[5]。此外,听障大学生受到了身体上的影响,部分学生面临着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记忆较差,难以集中注意力。

四、传统文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听障大学生学习观念较为落后

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听障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整体发展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通过对听障大学生教育现状的观察,发现听障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较为落后,在日常学习中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忽视了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加上身体上的缺陷,导致听障大学生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在长时间的影响下,造成听障大学生对学习的厌恶和反感,不利于听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6]。此外,听障大学生由于学习观念上的落后,在传统文化背景的长期影响下,导致听障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难以对自身的能力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不利于高校教育对听障大学生教学课程的正常开展。

(二)听障大学生的教学模式不合理

听障大学生和正常过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由于受到了身体缺陷的影响,丧失了听觉能力,对教学模式的开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听障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全面的掌握[7]。然而,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教学模式缺乏合理性,课堂成了教学开展的主要场所,加上听障大学生在思想集中能力上较弱,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听障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同时在心理发展上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对听障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产生了不良的阻碍,只有转变教学模式,结合听障大学生发展的特点,才能够实现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听障大学生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

传统文化对人才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需要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反之会对人才的发展产生阻碍。从现阶段的听障大学生教学现状来看,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教育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较低,同时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导师听障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不高[8]。通过调查发现,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给予听障大学生更多的快乐,进行情绪上的体验,同时加上教师和家长在心理上的推动,对听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推动意义。因此,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教学缺乏良好的环境。

五、提高听障大学生教育水平的有效对策

(一)引导听障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观念

听障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听障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着诸多不愉快的情况,导致在面对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从根本上阻碍了听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心理上也会产生诸多的问题。因此,针对听障大学生教育现状,立足于传统文化背景下,引导听障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观念,提升听障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帮助听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展开努力[9]。此外,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听障大学生,基于传统文化的相关理念,对听障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帮助该类群体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听障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一)帮助听障大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听障大学生由于心理上较为脆弱,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环境对听障大学生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针对传统文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教学环境的落后状况,需要改变其现状,促进听障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良好掌握,同时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因此,在传统文化背景下,需要帮助听障大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听障大学生能够和正常的大学生在一起进行日常学习,增进友谊,在融洽的环境当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健康心理的培养[10]。此外,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听障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合理采用,从而激发听障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二)建立健全听障大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从现阶段的高校教学来看,整体上趋向于统一教学,忽视了对大学生发展特点的研究,尤其听障大学生由于在身体上的缺陷,和正常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和学习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针对目前听障大学生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至关重要,需要建立健全听障大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针对听障大学生的发展特征,立足于传统文化背景,对听障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加强对听障大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避免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心理方面的问题,促进听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因此,在时代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听障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势在必行。

六、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听障大学生虽然在身体上存在着缺陷,国家不断提高了对听障大学生教育的关注,近年来,听障大学生在数量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听障大学生教育现状来看,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教学模式的单一,听障大学生自身学习观念的落后以及教学环境的不佳,都对听障大学生的教育开展产生了阻碍。因此,针对听障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听障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观念,结合时代发展的特色,对听障大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听障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蔡翮飞.健听大学生对听障大学生的接纳态度及教育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0:48-52.

[2] 张艳琼,管晓璇,马艳青.数字化阅读对听障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J].无线互联科技,2017,17:92-93,106.(2017-09-13).

[3] 李敏.绘画治疗在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下),2016,12:126-127.

[4] 张艳琼,潘健,刘菲.听障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数字化阅读比较研究——以江苏地区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6,22:23-26,36.

[5] 张经慧,苗新见,刘新学.普通大学生对听障大学生的体育刻板印象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7,3801:87-90.

[6] 陈蕊.听障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以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22:18-19.

[7] 汤傅佳,陈晓艳.听障大学生休闲动机、休闲参与及满意度的关系[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3303:100-105.

[8] 郭晨涛,韩梅,王凯.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听障大学生教学体系优化[J].绥化学院学报,2017,3707:37-39.

[9] 黄起东,张桂新,王淑华,唐敏.北方高校冰上课教学对听障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冰雪运动,2015,3703:66-69.

[10] 郭淼.浅析听障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搭建路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2:9-10.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推崇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尊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往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虽然注意到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却忽视了不同教师教学模式的个性变化。学生在每天面对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难免觉得乏味无趣, 无法感受知识海洋里的无穷奥妙, 也无法体验生活的乐趣和多彩。这种“统一”的教学方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极大的削弱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 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所以培养出设计师的设计风格才容易千篇一律, 没有特点[1]。

我国最早是一个先生教一个学生, 大部分人是没机会接受教育的, 随时代发展需求逐渐变为一个先生教多个学生的群体教学模式, 人类的文明的发展进程也得以快速推进。而今的信息化时代, 群体教学固定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制约, 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发挥。个性化教育孕育而生, 个性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发挥自己无限的才能, 尽情的施展, 更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

现如今教师责任已不是单纯的教授书本内容, 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便捷的自主学习环境和平台, 开始大力投资建设校园网。对学生的考评不应该单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是要从学生对信息获取, 到信息分析, 再到信息加工的能力, 来综合考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像比尔·盖茨说的:“你孩子的世界不会与从前一样, 他们的未来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概念, 作出新选择, 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在当今全新的社会环境, 人类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将不断替代机器和陈旧的工厂。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对那些拥有创新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的人来说, 无疑更得心应手, 而对于缺乏这样能力的人, 当旧的社会环境彻底瓦解时, 他们面对的只能是被这个社会所淘汰[2]。

为了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朝着个性化发展的目标进步, 我针对国内外高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

一、国外高校教学模式

1、美国高校教育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 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固定的教育内容, 根据学生需求实际情况来教学。

2) 组织讨论。课堂多以讨论为主, 老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充分讨论, 并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分析, 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讨论和思考中掌握教学内容。

3) 注重课后总结。学生课后都要参加学习小组, 在学习小组里, 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讨论总结, 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其他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并给予意见和建议。

4) 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会根据作业反馈, 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针对不同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

2、英国高校教学模式的三个特点

1) 导师责任制。英国高校的教学模式是导师责任制, 一名导师负责几名学, 集中授课。

2) 教学时间短、内容简单。英国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只讲授教学提纲和重点内容。

3) 大部分课程无固定教材。英国高校教师只给学生提供参考材料给学生, 学生通过图书馆、书店等渠道借阅资料进行学习。

二、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

我国本科教学模式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我国高校毕业生不能快速的融入社会发展, 参加工作中所需的能力, 在高校教育中根本没有得到锻炼, 使得毕业生无法胜任工作。

2) 教材式教学。我国高校教师是按照固定教材及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教授, 基本不能与现今科学发展相匹配, 对各项专业技能讲解更少, 学生所学知识基本在现代的生产生活中无用武之地。

3) 一讲一听。高校教师在课堂只按照教材内容机械化教学, 完全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只负责讲, 学生只负责听, 没有相互讨论, 传授知识很被动。

4) 我国高校教育不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我国高校, 各专业学科设置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虽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部分选修课, 但个性化的学生没有更多样性选择, 个性发展收到制约, 学生的个性慢慢变成共性, 最终变成千篇一律的人才。我国高校专业课设置应兼容个性化学生的发展, 为其设置更广泛的专业课程, 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的一面。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讲究个性培养和发展、突显本色与魅力, 大胆的、彰显个性的教学模式, 无论是对高校人才的培养, 还是对时代的进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对个性化发展的支持和倡导, 是高校培养新型个性化人才的必然条件。我们高校教师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的教育和教学中, 要努力做到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趋向, 要有针对性的, 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又科学的个性化专业指导, 引领学生专业发展的正确导向。当下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上升, 高校设计专业不断扩招, 而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却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 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因此, 个性化发展教学模式是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个性教育

参考文献

[1] 邱志涛.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J].装饰, 2003 (2) .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一、大学教育现状呼唤个性化教育

当今我国大学教育, 尤其是经过以“大学扩招”与“大学圈地”为主要特征的“大学大跃进运动”之后大学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 大学教育有数量规模优势而缺乏质量, 在科学与知识的创新、独立自主公民人格的形塑及创新人才的培育方面则相对滞后。笔者认为, 大学教育在继承西方大学教育精华———大学精神外, 更要做好大学教育的本土化工作, 让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华———个性化教育在当今大众化的大学教育中得到继承与发展。而我国大学教育除因教育行政化导致的大学精神的沦丧外, 传统个性化教育因现代“大学工厂批量式生产教育模式”的盛行而消失殆尽。这正是当今中国大学教育的人才培育功能、科学文化创新功能滞后等弊端形成的重要原因。

个性化教育思想集大成于春秋战国的孔子, 经秦汉绵延于清朝及民国时期。个性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量身定制”的教育模式, 其核心思想是“因材施教”, 即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特质, 如性格、兴趣、潜质等, 采用针对性教育方法, 教授与其相适宜的教育内容, 让不同资质的受教育者获得最大的发展而成为特色人才。个性化教育具有两大灵魂特征:一是个性化教育以密切、全方位、高效的师生互动为基础。密切、全方位、高效的师生互动保证了教学的效率性, 这主要通过小班级教学的组织模式和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二是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个性化与自主性。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个性化与自主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被教育者的优势, 有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育, 这主要通过学生最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及教师在洞察学生特质基础上的个性化教育方案来实现。由于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而在不同程度上实行愚民教育, 在教育的内容上进行严格的限制, 使得传统教育自秦汉以降走上不同程度上背离个性化教育的道路, 加之中国传统教育存在重人文轻科学的特点, 造成了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呈现出“由早熟走向僵化与贫乏”[1]的特征, 同时中国传统社会也由繁荣日益走向没落。

我国大学教育沿袭了西方现代课堂教学、班级教学为主导的模式, 形成一位教师对应数十名甚至一百多名学生的教学互动关系。这也经成为我国当下大学教育常态现象。如有本硕博完整学位授予权的综合性高校———G大学平均师生比大约在1:29左右, 少数学院师生比超过1:40, 教学大多采取2-4个班级合班教学的课堂模式。这种大班级课堂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师生课堂互动的不充分。大学新校区大多处于偏远市郊, 而教师大多倾向于居住于市内, 教师上完课便忙于赶班车, 加之有些大学 (如G大学) 普通教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 这样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生活区域的相互隔离及师生互动机会的丧失, 造成了教师与学生课余互动障碍。这样师生课堂与课余互动的不足导致个性化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充分的师生互动的丧失。加之, 我国是一个行政主导型的社会, 大学行政化非常严重, 导致了大学教育内容与方法上僵化, 使得个性化教育中核心内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个性化不复存在。这样最终导致个性化教育在当今大学中的丧失或流于形式。大学个性化教育的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与进取心下降、多元而个性化人才的缺乏等, 导致我国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功能及科学文化创新功能方面的不足。

二、教育网络化:现代大学教育条件下的个性化教育新路径

解决当前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与科学文化创新功能的不足问题的关键是在现有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如何实现个性化教育。正如前文所述, 当前大学个性化教育主要直接障碍在于两方面:一是当前大学因高师生比、大班级教学、师生生活区域的相互隔离等造成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密切、充分、高效的师生互动的师生互动不足丧失;二是大学行政化导致大学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个性化、自主性的丧失。而高师生比、大班级教学、师生生活上的相互隔离、大学行政化等是当下大学教育所在的客观大环境, 也是在相当长时期内没法改变的客观事实。那么, 有什么突破或超越当下大学个性化教育障碍的路径呢?笔者认为, 正在兴起的“教育网络化”[2]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将极大改变教育现有模式, 也为大学个性化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希望和新的实现路径。

大学教育网络化将为大学个性化教育创造以下主要条件:一是教育网络化将实现课堂师生互动与网络师生互动的融合, 各种即时通讯工具更让师生互动突破时空限制。这将极大地改变当下大学师生互动的不足难题, 甚至还可营造一个比较传统教育中更全面、更深层、更密切、更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 从而为个性化教育奠定了前提性基础———密切、充分的师生互动, 进而为教师洞悉学生的个性特质与资质、量身定制个性化教育方案提供保证。二是教育网络化将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融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融合。这改变传统教育中教与学的存在形态, 各种自主学习系统的支持让学生“自主性学习”[3]成为可能, 同时教育网络化因全球优质教学资源自由分享而有利于突破当下大学行政化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僵化局面, 将使得为学生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教育内容与方法得以真正实现。三是教育网络化将改变大学过于单一化、标准化的教学与学习模式, 营造出大学个性化教育的环境。新兴的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模式及方法将改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中的角色, 在对教师与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 也有利于发挥教师各自的教育特点与特长, 有利于发挥学生各自学习特点与特长, 从而形成一种大学多元化教学与多元化学习的氛围环境, 改变当下大学教育过于单一模式化特征, 从营造了一种培育多元化个性化人才所需的多元化环境。总之大学教育网络化将突破或超越当下大学个性化教育的种种现实障碍, 为大学个性化教育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行性行路径, 也将提升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文化创新的功能。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个性教育模式的实现路径及条件

如前文所述, 大学个性化教育主要障碍在于师生互动的不足及教学内容与方法僵化, 因此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优势来弥补师生互动不足、改变教育内容与方法僵化的局面是实现大学个性化教育的关键。笔者着眼于在当下大学教育客观环境, 结合本人在社会学学科改革与创新中的个性化教育尝试经验, 同时借鉴相关学者有关大学个性化教育的研究, 来探讨当下网络环境下的大学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实现路径及条件。

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建构即时、全面、高效的师生互动平台。通过电话、微信、微博、邮件、QQ、飞信等网络渠道与学生进行课内外师生互动是洞悉学生个性资质的有效途径, 也是课堂教学互动必要构成部分。根据互动内容和目的, 可以相对分为: (1) 师生生活互动, 目的是了解学生生活状态、身心状况, 洞悉学生的偏好与天赋, 进而为制定个性化教育提供科学根据, 同时培育师生互动的情感基础以提升教学互动的效率; (2) 师生教学互动, 这是师生互动最重要方面, 这方面的互动可以是相关知识点讲解、相关社会现象及主题的交流与讨论、学生个性化的专业方向的讨论及学习方法的交流, 也可以是相关学习、实践、就业等方面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等。这样, 网络师生互动平台突破了当前师生互动的时间、空间障碍, 实现了大学师生互动的即时性、充分性、全面性、高效性, 弥补了当前大学教育中师生互动充分性不足的弊端, 同时把课堂教学环节扩充、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 使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时间点和场所都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时间点与场所。

利用专业性网站或数据库建构教育资源分享平台。信息互享是网络时代最重要特征之一, 教育资源的互享是教育网络化的必然趋势。目前世界各大学逐步突破大学围墙实现相互信息的互享, 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的有些名师课程与讲座都可以通过网络选修或聆听, 再如大学数字图书馆出现使得大学图书互享成为可能等。教育资源分享平台主要功能是为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提供辅助性内容资源, 其建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教学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2) 教学资源库 (各种媒体素材库) ; (3) 网络精品课程; (4) 数字化图书馆; (5) 教学网站; (6) 其他网络应用软件。”[4]教育资源的分享平台可以突破了当下大学行政化下的教育内容趋同、僵化现状, 为教师的个性化教育及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提供养分支持, 解决大学普遍存在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天赋之间的冲突, 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教育自秦汉以来的教育内容因政治原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日趋背离个性化教育轨道的问题, 使我国教育回归于个性化教育。

利用现代网络课堂教学技术及模式建构学生自主性学习平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学教育技术、方法、模式也呈现出日新月异发展势态。大学新的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的出现, 如图文并茂、音影俱全的课件技术及教学技术等, 改变传统师生教学互动方式, 使现代大学师生教学互动呈现多样性、生动性、超时空性, 使得现代师生教学互动与传统师生互动相比更具有效率。大学新的教育与教学模式的出现, 如MOOCS教育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度等, 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 为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条件, 进而为大学教育大众化、规模化背景条件下个性化教育的回归提供条件。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依据其个人的学习需要而进行选择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其优势是学生成为个性化人才, 其本质上是个性化教育方法。笔者认为,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教学技术与方法、利用新兴的现代教育模式, 为我们超越传统小规模教学条件下的个性教育模式、并在现代大规模教学条件下弘扬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尽管教育网络化提供当下大学教育背景下实现个性教育的可能性路径, 但大学个性化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其真正的实现更需要社会诸多配套条件保障, 其中教师在知识面、教育角色的转换、教学方法、教学投入上适应教育网络化下的大学个性化教育则是大学个性化教育实现的配套条件之一。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将是网络化下大学个性化教育的新常态, 与学生进行密切师生互动、洞察学生资质, 进而把定制个性化教育方案, 并在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引导式教育, 是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方式, 广博的知识积累、熟练的人际沟通技巧、科学的教育方案的分析与制定能力、耐心而高超的教育引导技术、全身心的投入则是合格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笔者在社会学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个性化教育实践中, 感觉到了本人在上述方面的不足, 更感觉到了大学教师因多重压力而无法全身心投入的无奈, 也体验到了自由宽松的教学与学习环境的重要性等。本人就大学教育网络化背景下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探索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而中国大学个性化教育的现实则需要国家、社会、个人的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探索, 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

摘要:大学教育现状呼唤传统教育的精华——个性化教育的复归。多种现实因素造成的师生互动不足与教育行政化下大学教育内容与方法僵化是当前大学个性化教育实现的主要障碍。顺应大学教育网络化发展趋势, 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建构即时、高效的师生互动平台, 利用专业性网站或数据库建构教育资源分享平台, 利用现代网络课堂教学技术及模式建构学生自主性学习平台, 则是突破现有障碍、实现大学个性化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教育网络化,大学教育,个性化教育,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瞻望[J].社会学研究, 2000 (1) :40-50.

[2] 白耀琳, 胡朝举.中国高等教育网络化发展分析[J].教育评论, 2015 (2) :47-50.

[3] 孟万金.网络教育的真谛:人文交互环境下的自主性学习[J].教育研究, 2002 (4) :52-51.

大学个性化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全国各高职院校已逐渐进入零零后时代,零零后学生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群体的主力军。零零后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从零零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入手,阐述零零后高职院校学生制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并对零零后高职院校学生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协调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零零后;高职院校;制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协调发展

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之后,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也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当前,全国各高职院校已逐渐进入零零后时代,零零后学生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群体的主力军,这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从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协调发展视角入手,对零零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零零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主观意识强,自控能力差。零零后高职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更加多元、丰富,他们往往对授课、管理等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较为抵触教条式灌输。同时,一些零零后高职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网络的影响,喜欢虚拟的网络世界,生活自理能力相对缺乏。

(2)成长环境好,毅力缺乏。零零后高职生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在价值取向上具有较强的优越感,自我意识较强。但是,他们遇到问题时难以独立解决,倾向于逃避而非主动克服,毅力较差。

(3)坚强表象化,自卑心仍在。零零后高职生多为独生子女,一些父母代劳了本该孩子自己去经历和完成的事情,极力地为孩子铺平成长道路,不让孩子经受任何挫折,这导致零零后高职生抗挫折能力较差,性格中往往带有孤僻、自卑等特征,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零零后高职院校学生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也应该随之更新。高职院校应贯彻制度为准、以人为本方针,协调制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激发高职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意识,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时期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

(2)实现科学高效管理。基于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协调发展的零零后高职生管理工作,要求综合考虑各种要素,在充分重视人性因素、挖掘个体潜能的同时,利用具备规范特征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形成制度化与秩序化并存的科学体系。这样,就能实现对学生的科学高效管理。

(3)推进法治化社会进程。零零后高职院校学生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协调发展,可以响应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法治化要求,为法治化社会进程推进提供支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协调发展是推进法治化社会进程的基本保障,可以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存发展意识,避免社会陷入机械化管理模式,形成多元管理文化,激发法治社会内生活力。

三、零零后高职院校学生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协调发展的对策

(1)全面落实人本指导。零零后高职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决策意识较强。因此,高职院校应秉承人本理念,立足客观视角,着眼于零零后高职生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多自主决策空间,营造宽容、平等、开放的管理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应设身处地调查、分析和思考零零后高职生的具体情况,关注其学习和生活状态,探索零零后高职生群体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特征。应以“人文关怀”为基础,适当将管理权下放给学生,以监督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指引学生在制度范围内约束自身、管理他人。这种人本指导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落实,可以激发学生接受制度管理的自觉性,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素质。此外,高职院校可以与其他学校、合作企业联合举办联谊会,由指导教师引导高职生参与联谊会工作,为其提供组织活动、参与节目表演等锻炼机会,提升他们的毅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强化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责任意识。需要注意的是,人本指导的力度应适中,否则会使管理失控或者无法激发高职生的参与兴趣。

(2)加强激励手段应用。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进行分析,个体需求不仅包括生理、安全等低级需求,而且包括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以零零后高职生的不同需求层次为出发点,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考虑到零零后高职生处于动态发展阶段,为了实现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协调发展,高职院校在建立规章制度时应立足于人性化管理理念,加强激励手段的应用。比如,可以制定学生申诉奖励制度,允许高职生向领导反映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问题来维护自身权益,并给予申诉有效的学生一定奖励。同时,可以完善仲裁管理制度,允许平时表现较为突出的高职生担任仲裁者,与教师共同维护全校师生的权益,完善校内行政行为监督、审查体系。比如,针对贫困生扶助情况,允许担任仲裁的学生和教师在人性化保护原则下,审查贫困生扶助过程,保证贫困生扶助的公平合理性。

除以上激勵手段外,为激发高职生自身改造需求,实现长久而有效的激励,高职院校应从系统视角入手,综合考虑行为绩效评估、个体调研、激励方式修正、激励效果反馈、激励目标设定等要素,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生动力不足问题,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支持。在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协调发展需求指导下,高职院校应主动征求高职生意见,对多媒体设备、实训基地及设备设施、专业技术书籍或专业数据库、校园网络、用水用电等外在条件进行改善。同时,要发挥高层制度设计、监督、指导功效,建立学生长期教育发展机制。除了设置奖学金、开展评比活动外,还要根据操作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奖励项目,如技术创新奖、专业知识优胜奖、优秀实习生奖等,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督促高职生不断完善自己。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往高职院校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利用某些惩处手段或鼓励方式,促使高职生朝着学校管理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制度化管理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但容易导致管理者和高职生之间关系紧张,管理效率低下。为此,高职院校可以从师生沟通角度入手,要求管理者尊重学生,深入零零后高职生群体,了解其对教育、生活的看法和态度,依靠微信、QQ等搜集零零后高职生动态信息,加深对零零后高职生的理解。除了主动与高职生沟通以外,管理者还可以通过班干部或学生会成员,了解高职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对于生活、学习中存在困难的高职生,管理者应及时给予关怀及力所能及的帮助,放大其优点,引导其在适当的平台上体现个体价值,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还应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和沟通,逐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零零后高职生主观意识强但自控能力差,成长环境好但缺乏毅力,且存在抗挫折能力差的問题。因此,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根据零零后高职生特点,创新和优化教育管理手段。应从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协调发展角度入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重新构建育人体系,允许零零后高职生张扬个性,发展优势,实现多角度、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赵婷娟.高校学生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协调发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

[2]夏韩辉,黄伟萍.论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J].高教探索,2012(06).

[3]徐晨.浅谈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性化与制度化的有机统一[J].西藏教育,2011(11).

[4]郭慧.论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和人性化的有机结合[J].教学与管理,2019(15).

Explor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and Humanized Management of Post Zero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Zhang Jingjing

(Wuhan City Polytechnic, Wuhan 430000, China)

Key words: post-zer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humanized manage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张京京(1988-),女,湖北武汉人,助教,从事思政教学研究。

上一篇:护士试用期自我总结下一篇:大学生村官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