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译论文范文

2024-02-21

英语口译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对具有外语应用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攀升。因此,培养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 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特征分析;教学革新

一、旅游英语及其教学的特征和目标分析

1.特征分析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旅游英语的市场化倾向很明显。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的不断增长,外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掌握与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旅游知识之外,更应具备较高水平的外语应用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知识覆盖面广,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英语的专业知识面覆盖极广,主要有三个知识覆盖面:一是历史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历史、宗教、地理、民族、风土人情、风物特产、文化艺术、古建园林、旅游景点、历史典故等。二是与旅行游览相关方面的旅游常识,包括交通、货币、通讯、卫生、甚至法律常识、热点话题等。三是广泛的专业知识,包括客源市场的地理概况、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民情、风土民俗、思维方式等。国外与国内有着巨大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旅游英语的学习者必须具有丰厚、广阔的基础知识作后盾,才能在语言的实践中运用良好。

要求有突出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突出口语训练,这是由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实际情况对从业人员要求所决定的。英语导游服务的特点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英语词汇之后,将我国的名胜古迹以及涉及到旅游方面的各种知识和问题用英语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达到相互交流和了解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要强,要能用外语和外国旅游者交流文化,沟通思想,表达自如。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突出口语表达是教学的特殊要求。

2.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旅游英语及其教学的特征分析,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蓬勃发展中的中国旅游业,了解中国的著名旅游风景点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事物和文化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学上以导游英语为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特征,为以后从业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二、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复合能力欠缺

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既包括使用英语授课的英语专业课,同时也包括使用中文授课的旅游专业课,而往往这些课程都是由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分别授课。作为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其自身的英语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对旅游专业知识却一知半解。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旅游专业的教师身上。一些教师由于自身英语水平所限,无法将旅游专业方面的一些重要词汇及国际旅游市场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体现不出本学科的时代性和全球化特点。

2.旅游英语课程设置欠合理

基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没有设置语音课,某些学校英语听力和英语会话的教学也是分开上的。课程设置上也未能充分重视语言课程与专业的结合。没有足够重视旅游应用文的写作和“泛读”课的综合设置。课程设置上讲授类课程多,而研讨类课程少。另外没有充分考虑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课程。

3.旅游英语的语用失误现象

在旅游英语的交际过程中,包括翻译或导游解说等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译员或导游发音准确,不存在语法错误,能够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却未能使交际双方达到沟通;有时还会使游客感到莫名其妙或不快,甚至产生误解。这就是常见的语用失误现象,语用失误的产生和存在给旅游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课题。这其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汉英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汉语作为第一语言负面迁移的影响;言语行为理解上的失误;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差异等。

4.考试导向不合理、评估方式单一

考试导向偏重于书面和语法知识,而不很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评估方式单一,多强调笔试。目前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对理论性的内容传授十分丰富,但对实践中应用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很多旅游英语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数采用期中期末笔试答卷的方法,这些课程的实践性要远远大于其自身的理论性。所以只采用笔试考核的方法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大部分学生习惯于题海战,而忽视了听力、口语课等其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旅游英语教学革新的路径探析

1.加强教师复合教学能力的培养

由于旅游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复合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组织英语教师进修旅游专业的相关课程,如《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等。英语教师在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后,再来传授旅游英语,必定会更准确、更生动,从而更受学生的欢迎。在旅游系里英语基础不错的年轻教师,可以采取跟班听课的方式进修英语。用不了多久,他们就可以胜任《旅游英语》的教学工作至会比英语教师略胜一筹。旅游专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为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2.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抓好课程建设工作

专业老师在接受任务后,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并写出论文来论证该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经过系、院学术委员会的反复研讨后最后确定下来。在课程设置上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基础课程与专业的关系,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的关系以及课程设置与教学对象的关系。另外,要努力抓好课程建设工作。

3.实行小组合模式的教学策略

目前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如何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地学习是目前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和功能正是解决上述难题的良好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以完成共同学习任务为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考核形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打破了以往只以个人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模式。

4.正确对待考试,改革评估方式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比较客观的方式作为教改最后一项的考核方法改革至关重要,它体现了教学改革的一致性、完整性。所以在学校教学中,考试是无形的指挥棒。根据这一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要切实加强听、说考试的难度,用接近于实际的方法进行测试。比如加大口语考试的力度,在口語考试中增加模拟情景的成分,教师根据实际不断设置一些障碍,考查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等,从而使口语、口译的教学恢复其应有的地位。在评估时机上改变静态的一次性考试形式,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对学生实施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及总结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毕业后的跟踪调查等。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就,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旅游英语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要适应未来市场的要求,就必须使旅游英语的教学工作着眼于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以后掌握全面而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学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王苏平.旅游英语[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

[3]潘惠霞.旅游英语(上、下册)[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

[4]郭传省.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张连亮(1969-),男,硕士,河南省焦作市焦作大学外语系(新校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河南 焦作454003

英语口译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体系和培养过程等对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从现阶段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和教材体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教学情况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不同主体和角度,揭示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增强课程体系专业应用性、提高学生思想认知水平、强化师资能力和增强反馈作用等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及生活中的专门人才,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与转换能力”等基本特征。[1]商务英语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重要门类,与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事业同步发展,2007年被定为本科英语专业,兼具英语教学和经济贸易等教学内容,旨在培养能够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经济、贸易、金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当前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基本处于“理论与实践严重不协调”状态,不仅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而且无法与企业经营实践有效衔接。因此,拓宽和深化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显得更加迫切。

一、 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培养目标随着市场经济行为和国际大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追求新的定位和培养内容。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与其有着共同点,因此有必要从教学目标定位、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

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推动商务英语口译教学重新定位

智能化时代,全球经济处于不断转型发展期,传统经济遭遇经济下行的严峻挑战。从国家战略角度看,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战略,需要转化为局部战略,且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才能够真正实现其价值。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正是其局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体战略的支配,首先体现在教学整体定位层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缘于高等学校生存于市场的土壤中,高校毕业生最终输送和回归到市场,为市场需求所用。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称职”“称心”地与工作岗位相匹配,一方面达到岗位要求,即满足市场选择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满足自身要求,即学生从满足选择市场的主观要求中实现自我价值,[2]这就从宏观层面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以此为大方向,比以往更加强调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更加重视对毕业生成长轨迹的追踪,实地探讨市场人才需求和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之间的紧密关系,与时俱进提炼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以此指导教学改进,提升商务英语口译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对人才期望的契合度,切实将这种需求精准转化为人才培养标准和对人才的定位。同时,不同高校还将自身优势融入商务英语口译人才培养目标中,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共性集成转化为适合自身的定位。

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促进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结构更新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围绕其目标定位进行,整体上是相对于学科性培养体系而言的,以摒弃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过度沿用学科性人才培养理念的模式,针对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以分解培养目标为第一步,培养体系被分解为若干培养元素,可以被划分为素质、知识、能力、情感等不同范畴,之后再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分类归纳。例如“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由英语专业的不同课程如“商务英语”和“口译”组合构成,其中商务英语可针对英语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口译教学也可穿插其中,但针对不同专业所讲授的内容和程度应该是不同的,于是,不同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教学就显得不合时宜,这正是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结构更新的意义所在。整体而言,课程重构应该始终保持学科体系的严谨性,将学科体系培养方式转化为以能力为主的应用型培养体系,围绕能力培养的主线设置课程,且将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内容和方式合理预置,预先设定课程教学所达到的水平。同时,商务英语口译课程体系重构围绕专业能力进行布局,从课程负责人到师资,都要求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双重能力达标。教学时,教师能够不偏离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的主线,将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相叠加,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结构更新的总体要求。

3.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要求以商务英语口译复合人才为支撑

应用型人才培养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选修课辅助等为支撑,英语教学还有第二课堂辅助教学为支撑,要经历从初级技能型到技能型、高级技能型,最终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漫长过程。商务英语口译人才应以应用型为特征,在精通英语语言运用、口语交流的同时,具备经贸、旅游、金融等专业知识,即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具体措施和有力支撑。在培养要求明确后,部分外语类高校积极开展专门的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设置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学科交叉教学、精修选修模式相结合等多元化的教学改革方式。大多数高校意识到智能教育的重要趋势,积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教学手段,推进商务英语口译网络教育,从实践层面逐步实现为国家战略提供专业外语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的目标。[3]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改革的困境

1.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偏离应用性和专业性

我国高校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和教材体系普遍处于不完善状态。高校商务英语口译教材拘泥于某种固定教材,忽视了一种教材难以全面满足口译教学的事实,导致实际教学不能涵盖商务英语口译的多种场景,且部分内容与时代和社会脱节,教材体系与一般口译专业无法区分,缺乏应有的专业性。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部分高校照搬一流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和体系内容,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被忽视,商务英语口译课程体系高度一致和单一,且课程体系不能够及时更新,逐渐与专业性相背离。综合而言,商务英语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依旧处于传统的研究型教育框架中,对学生的口译能力和职业应用能力不够重视,并未意识到口译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取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实际价值。[4]現阶段,学生课后练习的主要工具是口译教材,单一的教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英语口译应用的探究,而教学重在考察学生对某一材料的反应速度和口译转换能力,导致学生对医药、法律、贸易等具体领域的专业词汇和句法运用十分陌生,与市场要求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要求相差甚远。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需要被肯定,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应该被重视,这是现阶段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主要欠缺的部分。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未充分将学生思想认知能力的培养纳入其中,导致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把握不准,难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设置的学习频率不相符合。在此教学环境下,大多数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并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不能够合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提升自身口译能力,并未采用小组对译等自主学习方式。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学习口译被限制在固定模式中,思想和认知不能得到解放,导致其缺乏口译实践模拟经验,口译相关技能难以提升。

3.教师口译教学知识理论研究偏离实践效用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纵深发展,教学脱离实践性的现实问题愈加凸显,是导致口译应用型教学改革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多数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将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等同于一般的英语翻译教学,花费较多的时间讲解理论、词汇等,且将教学目标设置为让学生通过商务英语翻译考试(English Translation Test of Business Language,简称ETTBL),使得口译教学失去特色,学生学习兴趣降低。[5]部分教师对于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理论研究不充分,研究内容难以创新,研究范围局限在现有的口译研究层面,对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指导意义较小。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与传统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基本相同,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平台教学时,基本采用提问方式进行,口译训练偏重于语句或者文章的中英文转译,学生体验仿真口译场景的机会较少,阻碍了学生对口译学习实践效用的认可,降低了教学质量。

4.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偏离反拨作用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处于缺失状态。从宏观角度而言,商务英语口译教学评价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忽视了高校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导致评价信息不對等、评价结果不科学。从微观角度而言,商务英语口译教学评价主体缺失,忽视了口译教学涉及的企业、商务领域专业人士等主体,以学校教师评价为主,而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口译实践能力不足,且评价经验不够丰富,使得评价意见不够全面、客观和中肯,对教学的参考价值不大。教学评价方式较为陈旧,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口译课程以商务英语口译单门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而其他课程考核主要以笔试进行,偏离了口译教学的初衷,让部分教师误认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口译实践运用能力并非教学考核内容。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改革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增强教材课程体系建设的应用性

市场的进化需求客观上要求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应独立承担培养专业商务人才的责任。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所设置的英语口译专业教材和课程体系基本趋同,教育部门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选定一批电子商务专业办学突出的高校和英语口译专业办学突出的高校,成立电子商务口译教研组,将电子商务和英语口译专业的教学优势相结合,初步制定符合学生水平和社会经济贸易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并重新修订教材。一方面,商务英语口译教材应朝着多元化方向拓展,在使用统一教材的基础上,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选择多样化的教材,丰富教材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商务英语口译教材应及时更新,必要时制定校本课程,将教材分为外贸、金融等不同主题,对应不同体系,并总结出不同的口译技巧,为教学实战训练提供理论支持。与此同时,课程体系也应做出调整。教学管理部门和就业部门应关注英语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做好追踪,组织经验分享讲座,了解市场动向和需求,以此指导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及外贸工作和商务口头交流需要切实融合,[6]初步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应用性特点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为商务英语口译应用型教学提供硬件支持。

2.以认知为突破口,普及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改革切实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之互联网智能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学习模式成为改革的重点。高校英语教师和相关教学主体应认识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根本上取决于其思想认知”,口译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正确引导。事实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三年或者四年的学习时间本身较为紧张,这就需要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意识,高效利用课后时间,将口译学习与生活以及职业规划切实融合,找到适合自身学习的节奏和方法。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管理部门应在引进多媒体口译教学设备、配备同传箱等设备的基础上,不定时开办教育讲座,可以“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平台搜索口译训练材料”“如何从身边事物学习口译技巧”“商务英语口译就业前景”等为主题,夯实学生对口译学习应用性的认知。以此为启发,学生可成立口译学习小组,利用多媒体搜索相关的口译同传、交传等视频,与小组成员进行互助对译,并将模拟演练过程拍摄成视频,与原视频进行对照,互相评比,找出口译练习中的不足和优点,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还可以模拟情景教学法,模拟商务谈判等会议情境,[7]提升实践能力。

3.以实践为导向,强化教师研究和教学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高度重视自身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并从教学方式、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升自己。首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切忌将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目标与其他英语专业目标混为一谈,力求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将听说读写与口译教学相结合,以口译教学形式考察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综合运用能力。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商务英语口译能力,以过硬的口译知识和能力创设多样化的仿真模拟场景,多与学生进行对译训练,提高学生口译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第三,教师应加强商务英语口译理论研究,加强与同校教师或其他院校教师的学术沟通,将教学经验作为真实案例,丰富理论研究成果,以此指导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运用。总体而言,教师应该采用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8]通过将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国际商务活动等知识融入口译练习中,优化师生知识结构。第四,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同传箱等设备,让学生体验新闻发布会、商务洽谈会等现场环境,找准自身不足。教师在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应适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口译服务机会,可以从简单的商品交易会、不涉及签约的商务洽谈会等入手,[9]提升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

4.以“以评促教”为目标,完善评价反馈机制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必不可少,是教师、学生、高校等主体的沟通交流平台。完善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应包含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其中,课堂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各环节和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即时评价和反馈能够促进教师按照现代商务活动特点,更新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流程设计,将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培养商务英语复合型口译人才提供直接动力。[10]课后评价同样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能够对课堂评价和整个教学活动产生反拨作用,是培养商务英语口译实践能力的检验关口。基于此,口译教师应在课后评价环节与商务英语其他课程教師进行协作,调整考核内容,除了涵盖口译课程授课内容之外,还可以涵盖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商务洽谈等相关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口译表达能力。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将其学习态度、进步幅度、自主学习等纳入考核范围,推进形成性评价反馈体系的形成。评价主体也应相应调整,各门任课教师可以交叉评价,对学生在其他课程中的口译表现给出客观评价,学校合作企业或者实习单位负责人员也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在口译实战中的表现进行评价。[11]如此,评价反馈机制全方位得到完善,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改革的推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惠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6.

[2]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

[3]张昀.应用型本科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24):146-147.

[4]王楚君.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J].人才资源开发,2020(22):10-11.

[5]豆亚娟.高校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94-99.

[6]赵霞.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英语广场,2018(5):71-73.

[7]王宝,何丹丹.商务英语口译课程中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11-112.

[8]李红霞.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方法与应用技巧研究——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0(3):113.

[9]徐美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100.

[10]俞蓓.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风,2020(22):63-64.

[11]乐国斌.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课程协同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商论,2017(23):181-182.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pplicable Talents Nurturing

YOU Y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830, China)

Key words: Applicable Talents Nurturing; 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Reform

收稿日期:2021-06-29

作者简介:游忆(1991),女,江西抚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英语教学。

此文为2017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语境下商务英语笔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596)的研究成果。

英语口译论文范文第3篇

1 口译教学

口译教学法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为主。口译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这些技能包括口译准备技能、听力技能、表达技能、记忆技能等。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口译工作的特点及对译员的素养、技能要求, 并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这些技能。 (1) 认知储备阶段:在言语理解的认知过程中, 语言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对言语输入进行感知、领会、摄入与综合。当前输入的言语要与记忆中储存的有关信息整合, 才能得到理解。如果学习者不曾朗读过一个词, 那么在他的认知结构中就不会存有该词的声音资料, 他就不可能迅速准确地把听力材料中所感知到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资料相互联系, 自然就无法理解上下文的信息含义。 (2) 联想阶段:如果学生没有相关信息储备, 在接下来的联想阶段他就不可能迅速准确地把听力材料中所感知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资料相互联系。英语单词的音、形、义是相互依赖的整体, 所以在习得词汇时一定要有多种感觉器官一起参与联系, 加强对大脑的刺激, 提高记忆的效率。 (3) 自主运用译语的阶段:口译教师要加大信息的输入, 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自主化程度。要想译出清晰、准确、地道的英文句子,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透彻了解和掌握英语族人的思维方式, 再进行有效的模仿。长期不懈的模仿和记忆, 能够提高讲话的速度和表达的自如性, 建立心理优势, 排除焦虑情绪。

2 口译中学生的主要障碍

(1) 理解障碍:学生在这个阶段中碰到的一个困难就是听力造成的理解障碍。虽然口译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听力水平但毕竟口译课中的听力训练不同于听力课中的听力训练。在口译课中, 听懂从唯一的目的变成了口译过程的一个程序, 学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听懂原文, 并对之消化理解、分析、重新组合。因此, 学生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单纯的听这个行为上, 这无疑对学生的听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阶段中还有另一个因素同样甚至更令学生感到困惑, 那就是文化差异。口译就是交流, 是跨语言的活动, 同时也是跨文化的活动,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2) 记忆障碍:在教学中, 笔者经常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听懂了, 但就是记不住, 这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在口译活动中, 可以将记忆粗略地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记忆;另一种是文字记忆。专业译员在翻译活动中, 都努力将词语同意思分开, 忘掉原话的用词, 而记住原语所传递的意义, 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但是, 有时候某个观点与讲话人其他观点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 在口译中应当复述它的时候则很有可能把它漏掉。 (3) 表达障碍: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学生在这个环节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试图进行词与词的对译。遗憾的是, 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很多学生甚至老师的注意。他们认为逐字对译出来的句子虽然听上去比较生涩, 但毕竟还能够传达出讲话者的原意。然而, 事实上, 这个习惯的危害性非常大。

3 口译技能训练方法

(1) 步开展口译口语训练。口译口语即翻译口语, 换句话说就是译语表达。译语要涉及文化背景、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等等。把汉语口译成英语, 译员的译语表达必须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英语口语好, 是译员的基本条件, 但不一定能做好口译, 因为口译受到原语的制约, 译员不能凭个人的好恶讲英语, 只能忠实地传达原语所表达的信息内容。同时, 口译受时间限制。译员如何才能将口语优势转化为流畅的口语呢?这就需要口译技巧训练, 达到译语像“自由”口语一样流利。 (2) 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能力。在连续传译中, 口译内容可达到一两千字;再加上复杂的语法结构、生僻的专业术语等等信息, 有时会超出人脑的短时记忆负荷, 而笔记则可以成为译员记忆和表达的好帮手。笔记训练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 在表达时起提示作用。口译笔记不是课堂笔记, 具有很强的个性。记录的多少完全因人而宜, 没有一定的规律, 但有些信息如数字、专有名词、特殊词汇、话语的开头和结尾等则是不能遗漏的。学生可以动用各种符号、代号、缩写等等形式, 但是切忌临场发明新代码, 在课堂训练中, 教师可以抽取学生的笔记利用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对比分析和讲评。 (3) 口译课堂训练场景的设计。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口译训练最终归结为综合各种技能的训练。因此, 如何设计口译课堂的场景十分重要, 应使课堂有一种紧张的气氛, 有口译现场的压力, 但又要使学生做到翻译前不怯场、不紧张、自信。教师应树立学生的信心, 做学生的榜样。例如, 选取长度为3~5分钟的中英文发言、演讲材料, 让学生模拟发言、演讲等场景, 这是一种很好的“热身活动”。切忌把口译课上成“填鸭式”教学, 即以教师为主, 向学生讲授有关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 应该开动脑筋, 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局面。比如, 可以模拟与外宾会面、领导人会晤、商务谈判、记者招待会、研讨会等现场, 这样就至少有三位学生参加,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把同学的错误记下来。模拟活动结束后, 先让同学讲评, 最后由教师总结讲评翻译过程中所犯的技巧性和语言性错误, 在必要的情况下要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 教师在口译训练中起着示范性、指导性作用。 (4) 加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正式隆重的场合下做到举止大方, 思路清晰, 表达流畅, 胆大心细, 灵活应变, 拥有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

4 结语

口译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技能训练课, 口译中口语的美、文体的雅、用词得体固然十分重要, 但鉴于口译过程的迅速、紧迫、灵活的主要特点, 口译训练绝不能像笔译教学那样咬文嚼字, 为了受训者译文的高雅、得体而忽略了训练其最主要的记忆、灵活性、专业知识等方面。语言功底和文化背景知识也是一个合格口译人员所不可缺少的, 口译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广博的兴趣, 拓宽知识面, 为进行口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口译 (又称传译) 是一种翻译活动, 顾名思义, 是指译员以口语的方式, 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和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 市场需要大批优秀的口译工作者。因此, 各高校英语专业均开设了口译课。本文将探讨口译课上的几种训练方法。

关键词:口译,英语专业,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 吴冰.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 2004.

英语口译论文范文第4篇

1 关联-顺应口译理论模式的理论基础

1.1 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

Sperber和Wilson在Grice会话含义理论和“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以认知理论为基础, 分析了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 提出了关联理论, 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 从说话人角度讲, 交际是一个明白无误地示意的过程, 即交际时说话人用明说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从听话人的角度而言, 交际又是一种推理过程, 即从说话人通过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顺应理论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行为进行的综观。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 也就是研究语言的选择过程, 而语言的选择过程则是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 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做出的某种顺应。使用语言交际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 语言的选择过程之所以能够完成, 取决于语言的可变性、协商性和顺应性。[2]

Verschueren认为语言顺应包括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境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过程。

1.2 关联-顺应口译理论模式的理论框架

我们把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他们互补性, 建立关联-顺应口译理论模式。该理论模式认为, 口译过程则是以译员为中心、在发言者、译员和听众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是一个在关联、顺应原则指导下的推理和明示过程。这一模式既可以发挥它们在理论上的优势, 又能克服各关联理论在语言的使用过程和顺应理论在语言的理解方面论述不足, 从而可以成为描述口译过程强有力的理论模式。

语言的使用过程包括语言的理解和生成过程, 是以关联顺应为特征的, 也就是说“话语交际目的在于寻求最佳关联;言语交际之所以能够进行, 是因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自觉遵守了一条原则——关联原则:人类认知往往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3]关联、顺应过程就是指语境成分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4]。在口译过程中, 译员首先以最佳关联假设为取向、顺应认知语境, 确定发言者的交际意图, 然后在自己语听话人之间寻求关联语境并且顺应关联语境、最终选择话语形式或语用策略传递发言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在口译过程中, 译员不论在原话语理解还是在目的语输出过程中时刻都在进行着语言选择。从本质上来说, “交际中的语境顺应和关联选择的目标是一致的”[6]。译员语言的选择过程具有关联、顺应的特征:译员顺应语境, 寻找最佳关联;同时关联性同时指导着译员进行正确的顺应。

2 关联-顺应口译理论模式对口译过程的阐释

2.1 在原话语理解过程

在关联-顺应口译理论模式中, 译员在原话语理解过程中, 不但理解发言者的信息意图, 更重要的是获得发言者的交际意图, 因为交际意图才是发言者所要传达的意图。译员对原话语的理解应该是运用推理机制, 顺应语境来寻找与原话语信息密切关联的语境假设, 最大程度地增强语境效果, 减少推理努力, 以达到语境上的最佳关联, 然后推断出发言者的意图。

例如, 当外宾对导游的陪同表达感谢时, 导游通常的回答是“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译员按照字面意义也就是信息意图翻译出来 (It is my duty) 。这时译员顺应目的语语境, 获得最佳关联, 选择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It is my pleasure, 避免了文化冲突, 实现成功交际。

在处理有关涉及文化背景的对话时, 译员要充分把原话语的词汇信息、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和语境假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获得最佳关联, 达成对原话语的理解。

2.2 在目的语产出过程

译员在掌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之后, 首先要考虑顺应目的语语境, 作出最佳译语的选择完成口译任务。语境包括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 后者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场合、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交际者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等。

2.2.1 译员顺应交际语境

译员必须“顺应译语文化, 考虑具体的交际场合、听众的文化背景以及认知情感等因素, 找到最佳关联, [5]”传递发言者的意图, 从而完成交际的目的。例如, “你不要班门弄斧了。”

“班门弄斧”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句成语, 如直接译成英语为:“Don’t display your axe at Lu Ban’s door”。对西方听众来说这种表达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可能认为这与暴力相关。所以译员顺应译语文化将其翻译成“Don’t 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这样就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2.2.2 语言结构的顺应

译员的语言选择过程首先要对语言的结构做出顺应, 即译者需要在译语的语言风格、语音结构、词汇、句式、语篇等各种层面上做出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的选择, 通过使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选择恰当的词汇、句式、语篇等形式, 顺应意义的生成。例如,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 发言人在表达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立场时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态度没有改变。”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中, 译员要慎重地选择语言风格, 所以这句译语“On this issue, our position remains unchanged.”要比“We have not changed our view on this issue.”更适合这种外交场合。

在词汇层面上, 我们知道汉语句子中动词使用的频率远远高于英语, 而名词、非谓语动词和介词短语则在英语里被高频地使用, 因此译员要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注意灵活地转换词性。在句式和语篇层面上, 由于汉语在句子结构上属于意合语言 (parataxis) 而英语则重于形合 (hypotaxis) 。例如, “One will regret in old age, if he does not exerts oneself in the youth.”这句其实相当于汉语中的“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2.3 目的语生成过程中的的动态顺应

Verschueren在其语言顺应论中提出了动态顺应概念, 动态顺应是顺应理论的核心, 它是指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语言使用主体、语境和语言结构客体相互作用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动态地促成话语意义的生成。

译员目的语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体现在时间顺应、不同语境语言选择的制约、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性变化。译员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 对话语的信息结果进行灵活安排, 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和语段。

4 结语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在动态口译过程中译员的思维活动。译员所进行的选择过程因语言的特性而具有关联顺应的本质。这一新的口译理论模式能丰富口译的理论研究和对提高口译译员的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口译过程是一个以译员为中心, 在原话语发言人、译员和听众三者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译员的角度来说, 口译是一个在关联-顺应原则指导下的动态的顺应推理和明示的过程。译员做出选择的过程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关联-顺应性。

关键词:关联-顺应模式,最佳关联,交际意图

参考文献

[1] 黑玉琴.从关联理论看口译过程中的最佳意义选择[J].外语教学, 2003 (6) :94.

[2]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 1999:58~61.

[3] Sperber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5:260~66.

[4] 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 2001 (6) :21~28.

[5] 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 2004 (2) :28~33.

英语口译论文范文第5篇

近年来, 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迅速, 国家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频繁, 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大量的外语口译专业人才, 英语作为世界上主要通用语言之一, 发挥着更为重要的沟通交流的纽带作用。但口译过程有着其独特性和主体性, 主要体现在口译过程给予口译员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口译的文本也绝非字对字的翻译, 需要口译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发言者的文稿内容在保证传达信息准确一致性下进行文化背景的转换, 传送到接受者。Samovar (萨莫瓦) 和Porter (波特) 在谈到语言与翻译的关系时, 认为译员在翻译作品时不仅应该搭建语言的桥梁, 更应建起一座文化的桥梁;译员不仅要跨越语言的界限, 更要反映出另一语言背后的文化精妙之处。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口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图为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因而, 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若想准确表达出发言者说话意图, 将信息准确传达, 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更需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所以对于英语口译人员的培养中, 提升口译人员的文化素养, 增强口译人员的文化差异意识是解决因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译质量影响的重要举措。

二、文化差异对于英语口译影响的现状

王佐良先生说:“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在一种文化里头不言而喻的东西, 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浪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在现如今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情况下, 语言作为国与国之间沟通的桥梁, 其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 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之一, 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中国在每一次人大代表会议举行之时, 都会举行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而这其中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交流, 同时也是文化的交流。对于总理回答的每一个问题, 尤其是历史典故的引用、成语的使用和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词汇, 都涉及到了文化差异的问题, 翻译不当将造成外国听众的困惑甚至是误解。国际上有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 也积极的致力于解决由于文化差异问题所带来的沟通交流障碍, 但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笔译活动, 对于口译当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研究却寥寥无几。

三、文化差异对于英语口译影响的原因

(一) 词汇表达

由于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 生活的方式和饮食也是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因而在对饮食和生活方面等进行口译时, 某些东西有着翻译学上的不可译性, 此时就需要对两国文化不同的地方进行加工, 进一步解释。比方说, 在中国的北方, 人民会自己生炉子、烧炕, 这里“炕”在西方却是没有的, 所以如果译员在翻译时若仅单单直译, 接受者会不知所以然。同样的还包括中国的“年糕”“粽子”等, 在口译当中都需要有着文化差异的意识, 需要进行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再输出。

(二) 语用规则

对于称谓的语用规则, 在中西文化当中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较为正式的场合中, 中国人一般情况下喜欢在姓氏之后加上本人的头衔, 表示对其的尊敬, 比方说“王主任”“刘经理”“张老师”, 同时中国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 讲究长幼有序, 如“大舅”“二舅”“大姑”“大姨”;而西方人对于称谓比较简单, 较正式的场合, 对于已知已婚的人士会在姓氏之前加上Mr.或是Ms, 对于未婚则用Mr.或是Miss, 对于老师也并不是“Teacher Zhang”, 而是直呼其名便可, 而且在非正式场合中, 西方人一般都会直呼对方名字。

对于交际的语用规则, 中西方也是大有不同。在中国, 人们见面喜欢说“吃了吗?”“你要去哪啊?”, 这对于西方人来说已经侵犯他人隐私, 会是对西方人感觉有人要请吃饭或是他们可能要被跟踪, 因而在口译当中不能直接将其翻译成“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 而是通过文化的转换, 以西方人常用的方式翻译成“How do you do?”“How is everything going?”。

(三) 思维方式

社会发展的形式不同导致每个民族的价值观不同。这在口译当中也为口译员的翻译质量和信息传送的准确性造成了影响。例如:参加一个集体会议, 在会议最后, 中国人往往喜欢用具有团结性的话语激励大家来结束会议, 像是“我们共同努力, 再创佳绩!”“只要我们心往一起使, 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而在西方人看来, 这些似乎与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因而在进行口译活动时, 要对信息进行加工, 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为基础表达出源语所展示的信息。

(四) 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 其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秦始皇陵兵马俑、故宫、万里长城等。相同的, 西方由于其不同的发展历史, 也有着其独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例如在文艺复兴中所涌现的诗人莎士比亚等。因而, 在口译活动中, 如若涉及到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口译员若只是单纯的将人名和历史事件的名字直译出来, 就会使信息接收者不知所云, 信息的传达就不能达到“桥梁”的作用。

四、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译影响的应对

文化差异问题存在于口译活动中是毋庸置疑的, 因而明确翻译的相关基本原则就是必要的。著名学者严复先生曾提出翻译的三大基本原则——信、达、雅。但由于口译本身具有及时性的特点, 给予译员的时间有限, 因而想要达到翻译文本的优雅是非常困难的, 口译要求表达的信息要与源语基本一致、输出的文本结构利于理解以及信息传送要及时。但同时译员在不同的情境中要有跨文化意识, 在保证源语信息与输出信息一致的前提下将源语以接受者文化为背景进行加工, 进行口译活动。

(一) 提升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分配在课堂上, 知识点的积累也大多数来源于教师课上的讲授,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个人拥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就尤为重要。教师不仅仅扮演着文化的“搬运工”, 同时肩负着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责任。因此, 教师本身要对不同国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人文风情和历史深入细致的了解, 为改善学生跨文化意识创造学习的条件。

除此之外, 世界各事各物都在迅速发展, 语言和文化也是不断吸收着新鲜的血液融入其中。《牛津词典》的一次次修订, 不断加入更多新词汇, 无不证明着时代的改变, 我们各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变。正如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过:“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随时变化, 语言何独不然!一个外语学者, 即使已经十分纯熟地掌握了一门外语, 倘若不随时追踪这门外语的变化, 有朝一日, 他必然会发现自己已经落伍。”因此, 教师要不断对自身的文化修养进行提升, 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激励学生养成跨文化意识, 进而能够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二) 丰富课程种类设置

各高校的领导应就英语学生的培养方案, 制定出符合本专业社会需求的课程类型。现如今,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 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增多, 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中国高校几乎都设有英语专业, 但就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外语人才, 却没有得出很好的解决办法, 尤其是口译人才的培养。目前, 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种类设置大体相同, 主要从外语的五大方面入手, 即听、说、读、写、译, 这对于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必不可少, 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真正地了解和掌握英语, 也不能确保学生在学完大学四年的英语之后能够很顺利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 这其中缺少了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 合作不再局限于国内不同地区, 而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文化碰撞, 因而有关高校, 尤其是应用型为主的高校应该加强对于英语口译人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开设中国文化课程、西方文化课程以及中西文化比较之类的课程, 避免因为口译员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造成合作的终止。

(三) 剖析不同思维模式

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 对于问题的处理和判断都有着完全不同的方法和态度。首先从思维角度来说, 对于一道难题的解决, 中国人倾向于是人民的力量解决, 而西方人则会认为是个人的努力将问题解决;其次, 从社会认知角度来说, 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中国人更加关注外部世界, 因而产生了外部依赖性。而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因而西方人倾向于将目标放在自身和客体上。

最后, 中国自古就是基于农业为主的社会, 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制度, 强调的是和谐。而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 相对而言, 他们的文明更多依赖的是生态环境, 因为他们大多数是以狩猎和捕鱼为产业, 而这种产业对于人的个人特征要求较高, 所以随着发展, 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 而中国人则是人际式的。综上所述, 口译员在口译活动时, 对于思维模式要进行剖析, 译员要针对不同的接受对象, 采取不同思维方式进行翻译。

五、总结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 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是英语口译员将源语进行准确翻译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 在进行英语口译人才培养中,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激励学生主动了解跨文化知识;学校要进行课程设置种类的多样化, 系统的将跨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让其对跨文化现象产生应有的意识, 进而能够主动的去接触跨文化相关内容;最后, 学生和教师要不断剖析中西文化的不同思维模式, 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更加深度的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运用于口译活动中, 将信息准确传达。

【相关链接】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 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 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 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例如, 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 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 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 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 关系也更融洽, 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 实现个人价值。中国相对而言, 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 在这里地位象征非常重要, 上级所拥有的特权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这种特权大大地有助于上级对下属权力的实施。这些特点显然不利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创造和员工在企业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因而要在中国的企业当中采纳“构建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为员工在工作当中提供学习的机会, 使他们不断进步”这两项人本主义政策, 管理者有必要在实践当中有意识地减小企业内部权力之间的距离, 才会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中国是一个女性度的社会, 注重和谐和道德伦理, 崇尚积极入世的精神。正如我们上面的叙述, 让员工积极参与管理的人本主义政策是可行的。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第五个维度从对于世界各地的23个国家的学生的研究中得出。这项研究使用的是由中国学者设计的调查问卷, 可以说是注重德行而不是真理。长期取向的价值观注重节约与坚定;短期取向的价值观尊重传统, 履行社会责任, 并爱‘面子’。这一维度的积极与消极的价值取向都可以在孔子的教义中找到, 他是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哲学家, 生活于公元前500年;然而这一维度也适用于没有儒家传统的国家。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推进, 英语口译作为沟通的主要桥梁之一,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英语口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简单翻译, 同时包含着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换。本文就文化差异对于口译的影响进行浅谈, 包括词汇表达、语用规则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 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包括提升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丰富课程种类设置以及剖析不同思维模式, 希望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为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口译,影响与应对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 A, Porter R E, Stefani L 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Third edi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Asia, 2000:131.

[2] 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 李传斌.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文化差异与认知体系[J].山东大学学报, 2004 (7) :19-21

[5] 刘建芳.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 :58-60.

[6] 谢丽佳.英语口译中的跨文化现象[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7]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说明文教学论文下一篇:英语口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