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技论文范文

2023-04-04

生活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活德育;为德两善;力行反己;终身追求;《菜根谭》

自古以来中国就极为重视道德教育。至少自孔夫子起,中国传统德育的一个鲜明特色便是:主张德育生活化,强调“美德在践履” [1 ]。由此诞生了一批看似通俗,实则精辟的著作,《菜根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明代万历年间,洪应明著《菜根谭》,书中糅合了儒释道思想,把传统的道德规范推广为民众的生活准则,向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智慧和经验。

前人对《菜根谭》的研究多是对《菜根谭》译本的比较研究,或是对其儒释道思想、人生观、管理观、伦理观、文学审美、美学审美与阐释学的研究,当然也有少量对德育的研究 [2-7 ],但这类研究大多数仍停留在整理归纳《菜根谭》的德育思想内容与探讨其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渊源上,未对蕴含其中的生活德育思想作深刻探讨。本文试图通过精研《菜根谭》,先将其有关生活德育思想的文本作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其生活德育思想内容的核心观点,深化对《菜根谭》生活德育思想的认识,以期为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生活德育活动提供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以促进当代德育的发展。

一、为德两善:回归人性的德育内容

人类曾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是能与神相通的特殊存在 [8 ]。基于“神人观”的德育是一种“神化”的教育,如儒家推崇的“圣人”境界就是要将人升至“神”的层次 [8 ]。但人终究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人们逐渐发现,将人神化不切实际,由此又产生了“物人观”,认为人性与自然性一致,培养德性就是指导人按其自然性生活 [8 ]。但“物人观”实际上是一种享乐主义,它将人性淹没在物欲中,违背了德育的初衷。因此,现代德育主张人的自我回归,即人既不是神,也不是物,人只能照其本然方式存在,“成人”则是人的终极目标 [8 ]。而《菜根谭》早就提出回归人性的生活德育观,认为追求君子人格的同时,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主张将“为己”与“做人”相结合,构成生活化的德育内容(见表1)。

1. 君子四德:《菜根譚》中的为己观

《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 [9 ],《孟子》中出现了82次 [10 ],《易传》中出现了84次 [11 ]。可见,做人应循君子之道,尽力达成君子人格,是儒家的一贯传统 [12 ]。《菜根谭》认识到这样一个做人规律:“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恨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死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13 ]因此,《菜根谭》提倡做人要做君子。“君子”在《菜根谭》中共出现36次,区别于《易经》指代古代贵族或士的“君子” [14 ],而单指德行高洁之人。对《菜根谭》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菜根谭》提出君子应具备至善、至诚、至廉和至律四个核心素质(见表1)。

(1)至善 “至善”是《菜根谭》为己观首推的素质,它与儒家所说的“仁”相似,是中国文化中“道德”的本质体现 [14 ],表明立人根本。“善”字在《菜根谭》中共出现26次,其中作“仁爱善良”义有21次,作“擅长”义有5次;“真”字在《菜根谭》中出现了55次,其中作“善良、正直”义为9次。“至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代表善良纯朴的本性。《菜根谭》认为,“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 [13 ]。君子要摒除后天的机巧,致力纯真的本性。二是为人要“与人为善”,拥有宽厚之心。“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 [13 ]《菜根谭》中提及“宽厚”的格言有14条,认为“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熙育万物” [13 ]。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宽厚不代表使人恣纵放荡;二是心胸宽广,也要是非分明 [15 ]。两者结合才是为人“宽厚”的本意。“善”是社会基本的道德观及价值观,人实际上都在追寻“善”的生活,同时人还以对“善”的追逐,为自身的生活与发展指引方向 [16 ]。在现代德育过程中,教导学生追求“至善”,意味着帮助他们构建良好的道德价值信念,促使其过上“善”的生活。因此,德育就是要以“善”引导追求,用“善”面对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2)至诚 “至诚”与“至善”联系紧密,两者都蕴含于“真”字中。“诚”本意诚实不欺,真实不妄。《菜根谭》中“诚”字共出现4次,“真”字作“诚”义也出现了4次。《菜根谭》认为,“至诚”是为己的规范。君子“至诚”,既要做到“自明诚”,又要做到“待人诚”。首先,“自明诚”是君子“至诚”的砥石。《菜根谭》说:“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 [13 ]为己的根本是要正视自己的内心,反身而诚。君子在道德修养的道路上要尽力追求内在“至诚”的精神境界。其次,君子要待人真诚。《菜根谭》说:“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胜于调息观心万倍。” [13 ]如果与人相处能做到心地真诚、态度和气,那么人际关系,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会变得和谐。同时,《菜根谭》认为,真诚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镂。” [13 ]情志“至诚”,便能打动上苍,化腐朽为神奇。因此,在现代德育中,诚信问题不容忽视。学生诚信,本质上也是“善”的体现,诚信即为讲善 [17 ]。诚信不仅意味着对自己真诚,还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善行”。“成人”本身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我们要强调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至诚”的意义,塑造完整的道德人格。

(3)至廉 “至廉”指为人廉洁。儒家传统中“廉”一般与“孝”连用,即“孝廉”,认为“孝”是“廉”的伦理基础,“廉”是“孝”的道德提升 [18 ]。而《菜根谭》并没有将“廉”与“孝”结合表述,而是单独阐述了“廉”的重要性。《菜根谭》说:“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 [13 ]即使富贵显赫,也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 [13 ]。“唯廉则生威” [13 ]。只有清白廉洁的人才值得世人敬畏。《菜根谭》指出:“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 [13 ]真廉者不会贪图虚名,而四处树立声誉之人,有“沽名钓誉”之嫌,因此君子为己应更多地关注内在修养,提倡“廉于心”,而非“廉于名”。在中国传统德育观中,“至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极具特色的德育内容 [19 ]。现代德育应将“廉德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廉洁观念,从而促使其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质,成为“至廉”思想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4)至律 《菜根谭》中“至律”是指一种道德自律,不同于他律,是对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自我約束。“至律”包含于儒家的“礼”,体现了“礼”的深层内涵,即君子将社会准则内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并由衷地遵从它,以此来对自身行为进行管理,体现了一种内在制约的精神力量。《菜根谭》认为:“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 [13 ]君子“至律”不是阶段性产物,而是一种终身管理,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即便是在独处的情况下,都要严于律己,从内心约束自我,做到“慎独”。德育的实质从一定意义上看也就是他律与自律的互动过程 [20 ],真正的德育,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无论何种形式的德育模式都必须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20 ],让学生自由地养育道德品质。

2. 时中而动:《菜根谭》中的做人观

中国社会是一个极为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脱离社会关系的中国人就等于失去了自我 [2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做人观支配着人们的意识与行为,因此如何做人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15 ]。中国的做人观大多是关于适应社会和发展自我的内容,通常包括对日常生活的实践与人情世故的经验总结等 [22 ]。对《菜根谭》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菜根谭》提出的做人观应具备和气、谨慎、敛藏、方圆四个核心素质(见表1)。

(1)和气 中国传统文化有厚重的尚和思想,在先哲眼中,“和”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法则 [23 ]:在处理身心关系时,主张身心之和(身心合一);在处理人我关系时,主张人际之和(人我合一);在处理天人关系时,主张天人之和(天人合一) [21 ]。“和”字在《菜根谭》中共出现15次,其中作“人际之和”义出现9次,作他义共6次。《菜根谭》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以人际间的互助关系为基础的。在此,“互助”有两层含义:一是君子要乐于助人,不图回报。《菜根谭》中单独阐释施恩不图报的格言有7条,且在教导君子助人的格言中也必定蕴含施恩不图报的意味。《菜根谭》认为,真心帮助他人,便不要计较自己的得失。若希冀对方知恩图报,那善心就变了质,且“怨因德彰”。若行善是为了博得赞美,那不如既不要赞美,也不让人心生埋怨。二是君子要愿意接受帮助,并懂得知恩图报。因中国人实际生活中存在“真和”与“伪和”两大类 [21 ],所以《菜根谭》指出,“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胜于调息观心万倍” [13 ],认为“伪和”不属“和气”之列,只有人际关系“真和”,才能百福自至。

(2)谨慎 “谨慎”意为“谨言慎行”。有四种表现方式:其一,慎言。《菜根谭》认为,“口乃心之门” [13 ],个体在言语上的不谨慎会招来杀身之祸 [15 ],因此君子“宁默毋躁”。其二,慎听。《菜根谭》认为,“闻恶不可就恶,闻善不可即亲” [13 ]。君子在分辨事物时一定要谨慎 [14 ],“宜净拭冷眼,慎毋轻动刚肠” [13 ],以免“枉人”与害己 [15 ]。其三,慎行。《菜根谭》认为,君子“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13 ],主张君子要事事谨慎。即使是平凡无奇的小事也要小心。其四,慎独。“慎独”在儒家思想中最初被理解为“诚”,即心不自欺 [24 ]。至东汉,郑玄认为,“慎独”是指“慎独者,慎闲居之所为” [25 ],后世基本沿用这种解释。《菜根谭》的“慎独”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君子欲无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13 ]想要没有过错,必须在独处时也严于律己。即使“人不知,己独知”,也要三思而后行。二是君子交友也要“慎独”。《菜根谭》认为,“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13 ]。君子不应与小人为伍,若无高洁之人同行,就要做到“慎独”。

(3)敛藏 《菜根谭》中表示“深藏不露”的“藏”字共出现5次。“敛藏”作为《菜根谭》的做人原则之一,含义有三:第一,君子谦下不矜 [15 ]。《菜根谭》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13 ]“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13 ]因此,君子宁可显得笨拙也不要显示自己的聪慧,不可轻易崭露锋芒。第二,君子要学会大智若愚 [15 ]。《菜根谭》认为,“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13 ]。真正智慧的人不会卖弄机巧,只有那些为了掩饰自己愚笨的人才会刻意卖弄。追求身名的人不是真正的大智者。第三,君子喜怒不形于色 [15 ]。《菜根谭》指出,要想做人高人一筹 [15 ],便要做到“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13 ]。“觉人诈不言”,则“我之诈高于彼”。“受人侮不动色”,则“彼受侮更甚” [15 ]。因此,君子“敛藏”,才是可“肩鸿任钜”之人。

(4)方圆 传统观念中“方”与“圆”相对立。“方”意为刚正不阿,遵守原则 [26 ];“圆”意为灵活变通,顺势而为 [15 ]。而《菜根谭》将两者相糅合,认为做人不能一味“方”,也不能一味“圆”,主张以“方”为根本、“圆”为方法的“内方外圆”做人哲学。《菜根谭》说:“做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13 ]《菜根谭》强调,做人要知进退 [15 ],在必要时擅权变,不能只知“进”,而不懂“退”。作为中国人特有的做人品格之一,“忍”字深刻体现了“退”的内涵。“忍”可分为两类:一是“以退为进”。《菜根谭》认为,“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13 ]。以“忍”来应对逆境,是一种取胜策略。二是以“忍”求全。委曲求全是为了适应外来压力 [15 ],但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而是一种根据“时”来调整自身行为方式的处世之道。“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 [13 ]“方圆”本质上是一种保全自身的做人策略。

今天,我国现代德育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育目标偏政治化,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只注重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不重视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的养成等 [27 ]。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做人”教育的缺失。学校德育课程只关注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掌握,即只进行“为人”的教育,而忽略了“做人”的重要性,这直接导致我国现代德育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倡导生活德育,将“做人”纳入现代德育体系。因此,从《菜根谭》主张的“做人观”出发,加强学生处世知识教育不失为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法。

二、力行反己:内外并重的德育途径

培养德性,既不能只重外,也不能只观内 [28 ]。《菜根譚》主张“力行反己”的德育途径。认为个体既要在生活中践履道德,以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又要克己自反,形成对道德本质的深刻认识 [29 ]。个体只有在生活中践履道德,并自觉追寻内在良知,才能“成人” [14 ]。

1. 美德在践履

现代德育把道德教育看作是教导学生学习与应用道德知识的过程,忽略了生活实践的意义。其实,道德认识由生活实践所揭示,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即为道德本身 [30 ]。践行道德不是为了学习道德知识,构建道德理论,而是让人过上道德的生活,并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0 ]。因此,不能将德育简单归结为道德知识的教授 [30 ],而应将目光转向道德实践。“美德在践履”作为德育途径之一,含义有二:第一,德育要坚持“知行合一”观。“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13 ]中国先哲一贯主张“知行合一”的德育观 [31 ],强调将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统一 [31 ]。“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13 ]《菜根谭》认为,人性中的善端只是一种善的潜能,要让它们成为真正的道德,就必须通过实践的磨砺 [1 ]。因此,德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是实践。个体对道德产生真实体验的主要载体就是道德实践。通过践行道德,个体的道德认识得以充分发展,道德品质得以充分提升 [8 ]。同时,《菜根谭》十分注重道德习惯的培养,认为“至人只是常” [13 ],道德习惯是完善道德自我的根本 [31 ]。真正的德育要在生活中展开,使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道德习惯 [31 ]。个体只有通过反复践履道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逐渐产生道德认识,从而萌发深切的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最后形成道德自我。第二,在中国人看来,德是“成人”的依据 [21 ],人进行生活实践的意义在于满足“成人”的需要 [8 ],因此德育要重视“践履即美德”思想。“践履即美德”是指判断道德的标准应着眼于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在于道德意识 [1 ]。中国先哲认为,“道为德之源,德为道之行” [31 ]。“道”与“德”连用本就有实践之意,因此实践既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德育的终点 [1 ]。《菜根谭》说:“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 [13 ]任何没有落实到德行上的道德认识,都不是真正的道德 [1 ]。因此,“成人”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实践,要成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道德意识,更要有相应的道德行为 [8 ]。对于道德行为的检验,《菜根谭》认为可分为具体的三步:一是理解性检验。个体对道德准则的认识不能停留于表面,要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2 ]。二是自觉性检验。“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 [13 ]。真正的道德行为应由主体自发产生,而不是强制产生。三是持续性检验。“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13 ]。真正的道德行为不是阶段性的 [32 ],更要关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坚守。综合“美德在践履”两层含义看,《菜根谭》主张的生活德育观就是使人回到“人”的原点,使道德回到“成人”的起点 [8 ]。个体只有在道德实践上下工夫,在实践中获得实践属性 [8 ],才能从本质上把握道德外求的正确途径。

2. 观心证道

道德通过人类赋予它的意义,成为对人的存在方式进行评价 [8 ]的标准。从生活德育观出发,道德被赋予了实践的意义。实践一旦被认为是道德的,就成为了人的主观设定 [8 ]。然而道德的主观设定应以人的良知为根本,进而促使个体自发追寻“成人”的目标 [8 ]。《菜根谭》说:“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篇断简封固了。” [13 ]个体的良知往往会受外物蒙蔽,“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13 ]。因此,德育在引导个体道德实践的同时,还要引发人对生活实践的思考 [28 ]。“成人”要学会“了悟心性”的功夫。《菜根谭》说:“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 [13 ]道德内求的关键在于内省。《菜根谭》认为,内省不仅能促进道德认识的发展,也具有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与导向作用。道德实践产生道德认识的过程相对复杂,内省加强了个体对自身的关注,使个体逐渐意识到道德行为背后的内在价值,以此提升个体对道德意义的理解,但内省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菜根谭》说:“减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13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觉真现而妄难逃” [13 ]的情况,因此个体只有通过反复内省,才能逐步获得“真知”。同时,内省促使个体对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即个体通过内省找出自己言行上的缺失 [31 ],从而对自身道德认识及道德行为进行反思。《菜根谭》主张君子“扫除外物”,“直觅本来”,对自身德行进行评价。若“无罪于昭昭”,便获得了良知上的平衡 [32 ];反之,则会“于此中得大惭忸” [13 ]。道德实践在反复的探问与反思中被赋予新的意义,个体又在新道德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新的道德实践,因此内省在一定程度上对道德实践起着导向作用。《菜根谭》同时指出,想达成真正的内省需注意三点:第一,静。“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 [13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 [13 ]在宁静中才能发现心中真正的本源。第二,闲。“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 [13 ]在闲暇时才会发现心中真正的玄机。第三,淡。“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 [13 ]在淡泊的意趣中才能发现心中真正的趣味。

三、终身追求:永无止境的道德修养境界

“成人”是人的终极目标,但“性日生而日成” [33 ]。“成人”的过程是变动的、不断生成的 [8 ]。因此对终极目标的追求无止境,应贯穿于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 [32 ]。《菜根谭》认为,道德的终身追求应与生活德育内容密切联系,体现“为己”与“做人”两方面。

1. 终身坚持心性修养

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 ]。可见,终身坚持心性修养是儒家的一贯传统 [34 ]。而终身坚持心性修养的原因在于道德实践的永无止境。人的生活就是发觉、生成及实现意义的永动过程。人总在追寻更有意义的生活,并为之不断努力 [30 ]。就个人而言,建构更为有意义的生活是终其一生的追求,而构建意义生活世界离不开实践 [30 ]。因此,实践既是生活世界的创造者,又是生活世界的开辟者 [8 ],它永远不会停留于此,并在不断地拓展与深化。人也在这种永无止境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地超越赋予自身新的意义。道德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建构源于实践,因此实践是道德生发的土壤。《菜根谭》说:“道在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13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 [13 ]。道德认识既从道德实践中来,就势必具有实践意义,是实践的一部分。因此,道德认识应内在于心,表露于行,它的根本不在“知”,而在“非知”,是为了实现自觉的践履 [30 ]。同时,“德随量进,量由识长” [13 ]。道德认识随个体道德行为的变化而变化。“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13 ]对道德实践的反思也决定了道德认识的不断生成与变化发展。因此,道德的实践性决定了人永远在“成人”的路上,道德修养是人永无止境的追求 [8 ]。

2. 终身践履做人之道

《菜根谭》认为,德育终身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践履做人之道,而做人之道的精髓就是力行中庸。中庸有两种内涵,一种是道德范畴的中庸,另一种是处事上的中庸 [35 ]。《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9 ]孔子将中庸理解为“应该”,认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指“具有选择能力的品质”,强调个体的道德自觉,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35 ]。随着儒学的发展,中庸逐渐生出“中和”之义,指代万物的普遍法则 [35 ]。《菜根谭》提及的中庸正是这两种内涵的结合体,即作为德性的中庸与作为普遍法则的中庸相统一。而终身力行中庸的原因有两个。第一,道德自律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权势似烈炎,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烁矣” [13 ]。中庸作为一种内在德性,十分强调个体道德自律的作用。而道德自我的形成是沿着他律到自律到自由的路径发展的,其发展过程极为漫长,它以消耗大量的时间为基础,以确保道德自我的充分发展 [32 ]。第二,处事中庸難以把握。《菜根谭》认为:“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13 ]君子做人要懂得“中庸”,只有掌握好中庸的尺度,毋过亦毋不及,才能具备美德。然而把握处事的分寸不是一夕之功,因为人们很难以事实上的中间来作为自身行为标准 [35 ]。因此,无论把握中庸的何种内涵,个体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真正领悟中庸的深刻内涵。

四、践行道德:复归生活的德育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民众道德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的能力。思想道德建设的落脚点是使民众自觉践行道德,这与《菜根谭》的观点不谋而合。从《菜根谭》看,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应把握两点:第一,道德建设应从至善、至诚、至廉、至律、和气、谨慎、敛藏、方圆等八个为人处世的核心素质入手,将生活实践作为民众德育的主要载体,使德育内容更贴近百姓生活。第二,道德建设应突出实践的重要地位,以提高民众道德实践能力为道德建设的出发点,以提升道德的自觉性为道德建设的落脚点,并在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强调“实践”与“内省”相结合的双向育德模式。因此,在实施中小学德育的过程中,不应将学生局限于德育课堂,只关心德育分数 [1 ],更应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育德。首先要根据个体心理发展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践履道德,从点滴小事培养道德习惯,将德性变为第二天性 [1 ]。其次要重视生活榜样的力量,为学生提供践行道德的现实模范,以激发其道德模仿行为的产生 [36 ]。最后要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对道德行为进行思考,领悟行为背后真正的内在价值。

现阶段我国在建构生活德育理念、生活德育课标和开展生活德育研究的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存在一种“重洋轻中”的倾向,对胡塞尔、卢梭、裴斯泰洛齐和杜威等人的生活德育思想甚至古希腊的生活德育思想都有详细梳理、诠释和借鉴,却偏偏不太看重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里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德育思想。党的十八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菜根谭》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德育思想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为现代德育工作提供了方向。因此,在过于关注国外道德教育理论的今天,多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探索德育改革新方向不无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美德在践履”的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2(1):25-29.

[2]李 铮.论《菜根谭》中有关伦理、道德的思想[J].心理科学进展,1994(1):10-14.

[3]杜 云.《菜根谭》道德生活化研究[J].商业文化月刊,2010(11):345-346.

[4]何丽俊.由赏析《菜根谭》所引发的德育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9):150-151.

[5]谭永清.《菜根谭》的人生智慧:走近淳朴德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8):13-15.

[6]唐 月.浅析《菜根谭》及其德育思想形成的渊源[J].传承,2013(8):140-141.

[7]姬晨霞.浅析《菜根谭》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J].法制博览,2016(20):316-317.

[8]鲁 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11):41-42.

[9]杨伯峻.论语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1,64.

[10]杨伯峻.孟子译注(典藏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6:437.

[11]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80-754.

[12]邵龙宝.儒家“为人处世”之道正负社会功用辨析[J].道德与文明,2009(3):71-75.

[13]洪应明.菜根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25, 32,4,14,74,57,42,121,45,28,14,140,132,101,80,34,

133,84,4,45,90,104,13,35,101,5,7,40,83,80,41,113,169,11,8,8,63,8,63,63,197,169,101,54,73,61.

[14]黄雨田,汪凤炎.《周易》论君子的人格素养及其形成途径[J].心理学探新,2013(2):99-104.

[15]郭 莹.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分析[J].江汉论坛,1996(8):16-21.

[16]赵志毅,张鹏程.追求“善的生存”——德育本质再探[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2-117.

[17]廖婉苏.以德育人,重在诚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01-103.

[18]范高社.中国传统儒家孝廉思想的内涵及现代意蕴[J].兰州学刊,2014(8):79-83.

[19]田旭明.中国传统廉德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价值效应及路径探索[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6-30.

[20]李大健.人性化的他律 觉悟性的自律——完善高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2009(1):219-225.

[21]汪凤炎,郑 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5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79,139,139,43.

[22]刘 畅.传统处世哲学中的自我实现与创新的意义——以《菜根谭》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9-75.

[23]蒋国保.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韶关学院学报,2006(2):51-54.

[24]吴宁宁.儒家“慎独”思想的现代反思[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15.

[25]刘 向,向宗鲁.说苑校证:卷十敬慎[M].北京:中华书局,1987:240.

[26]李隆汉.说方道圆话处世[J].公关世界,1998(7):19.

[27]魏婧洁.生活德育的理论研究及运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1.

[28]鲁 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63-63.

[29]刘道岭.儒家道德哲学对德育回归生活的实践意义[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27-30.

[30]鲁 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3-7.

[31]汪凤炎.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35,123,360,358,91,400.

[32]汪凤炎.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4,124,127,77,73.

[33]王夫之.船山全書(第二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8:299.

[34]娄立志.试论儒文化的开放性——兼论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12-15.

[35]田文军.道德的中庸与伦理的中庸[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99-605.

[36]余太盛.至善信念的确立与德性生活的实践目标[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1):24-31.

生活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如今的生活像是穿上了一件鲜艳的衣裳,变得愈加绚烂多姿,那是因为科技悄然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点滴当中,如影随形。

其实,科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越来越完善,虽然它不能回到过去,却能塑造一个崭新的未来,就像知识改变我们一样!

过去,每过天气酷热的时候,即使家境富有的人也只能浸在凉水里散热,或是手不停地揺着蒲扇,嘴里不时地喊着“热死我了,热死我了。”现在就算炎热的酷暑,我们只要打开风扇或空调,人就感到非常清凉舒服;过去人们做饭.炒菜都是烧柴火,烟雾缭天,而现在厨房里既卫生又舒服;过去人们劳动之余,人们无所去,而现在有的人打开电视观看电视节目,消磨消磨时间。有的人去卡拉OK去K歌,放松放松自己,要么去叫上几个好友在家时品品茶,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过去,人们想去哪里,都得靠自己两条腿走着去。而现在,不管什么时候出门,不是骑摩托车,就是自己开着私家车飞奔在公路上,真是无所不能。

生活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设计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是文化的一部分,自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既与艺术、科技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广义上理解设计,其最基本的意义是计划,即为实现具体的目标而建立的方案;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它包含社会、科学和经济等多重意义的构成形式,体现了从构思、行为到实现其价值的创造性过程。艺术设计,之所以有“艺术”二字,也就是她是具有一定艺术成分和艺术意义的设计,具备一定的审意义。与以往作为造物艺术的设计又称作“实用艺术”,表明它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具有艺术性取向。实用艺术是与纯艺术相对而言,纯艺术可以抛却功利,直追情感和精神,而作为实用艺术的设计却似乎只能兼顾艺术,但它们的外显方式有时却惊人的相像,设计在某些情况下也能表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随着设计本身的发展,一些设计领域如观赏类工艺制品,逐渐从“实用”中分离出来,具有了更强的形式感和美学意味,从而使其具备了纯艺术特征;另有更多的设计领域在设计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艺术化。设计溯源,从文化的初始,制造就伴随着对美的追求,从本性使然到理性求索,设计行为始终在现实和理想间寻求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艺术源于实用,实用又趋向艺术,满足现实,人们完善造物,追求理想,人们迈向艺术,这就是设计发展的路径和总的方向,可以说设计和艺术密不可分,设计艺术是艺术的一种特殊呈现方式。

科学和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不分离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科学家,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但他们同时又是科学家、发明家、建筑大师。达芬奇早在四五百年前就设计了最早的飞行器。1986年5月,斯图加特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展览展出了他过去设计的许多机械模型,至今仍然被设计师视为典范。他们是艺术大师,但他们懂得科学,也是科学大师,之所以能发明创造出那么经典的作品,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是艺术与科学的综合体。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设计学科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现代设计及其教育的产生和演进,始终没有离开与科技和艺术之间进行的抉择和判断,从某种角度理解,现代科技的进步直接促进了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横跨文理两科,涉及科技、人文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与艺术、与科技的关系都非常紧密,其学科特质显示其有着相对特殊的思维、行为模式,以及相应社会价值判定系统。

艺术设计总是受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影响。科学技术影响和作用着艺术设计的具体实现形式。第一种销售量超过百万件的产品是托内特设计的托内特椅子。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当时著名的小酒店椅子,就是由于当时托内特工厂发明弯木鱼与塑木新工艺而引起的直接后果。科技作为设计人员实现其设计思维和理念的必经途径,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种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法促使了技术对艺术设计创造起到直接影响,如各种优质钢材和轻金属的应用被应用于设计中,产生了德国设计大师密斯.范德罗设计的钢管座椅,那样轻巧、现代的外观造型,让消费者充分体会着技术科学生活带来的愉悦感。

当今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共荣,科技的进步使世界不再孤立,是人们不在封锁。整个世界已经是一个大家庭了。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是经济是网络是交通,归根到底是科技。今天看到这样的一句话“网络在不断的拉近人们直间的距离,而设计却使劲的拉开人们之间的距离”。仔细回味着句话,可以悟出很多设计和科技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科技的目的是什么,科技的成果又会带给人们什么。设计又是什么,设计又是为了什么。创意为民设计为公. 没错,设计就是在创新在不断的追求艺术与实用的结合。不断的求同求异,最宗旨的目的也是使生活更美好,科学与设计是统一的。

生活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我校于5月9日在学生中积极开展“低碳让生活更美好”手抄报活动。由于每个班级精心策划,认真书写,评比中发现一份份手抄报主题鲜明,书写工整,构图精美,设计精妙,内容丰富,看来令人赏心悦目,读来更让人受益匪浅,充分展示了我们学生热爱环境,响应环保号召,崇尚低碳生活的健康人格。

崇礼乡方堂小学贾朝辉

2014/5/10

生活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关于科技与生活的演讲稿一】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科技让人类文明之花倾情绽放》。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人类得益于科技,科技得益于创新,创新是科技的灵魂。从基因工程“让人活到一千岁”的梦想,到纳米技术“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诺言;从人工智能“送你一只可爱机器狗”的温馨,到转基因技术“让老鼠长出人耳朵”的奇观。新科技令人感到日新月异、欣喜若狂。不仅如此,科普知识也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爱因斯坦、霍金、比尔盖茨是我们心目中的明星,计算机科学、现代物理和化学动态更是无时不牵动着我们。科技,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创新,一种文明。我相信,有春风拂过的地方一定会留下盎然生机,因为春风的柔情里满含着活力;我相信,有科技走过的地方一定会撒下文明的种子,因为科技的刚毅里跳跃着无限希冀。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技无不在。远古时代的野蛮人,开始用火做饭、取暖、照明;一千八百年前的蔡伦纸,出现在市井和宫廷;史蒂芬荪造出第一台机车;爱迪生发明第一盏电灯;潜水艇第一次潜入海底;火箭第一次冲入太空……这每一次的发明创新,无不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给世界深深的震撼!这就是科学技术的魅力!从大处讲,人类社会今天的高科技--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迅速快捷的信息通讯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都是科技的结晶。从小处讲,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都是科技的恩惠。科技已融入生活,丰富着生活。红绿灯的发明是一种交通的文明,这不单单带给人方便,更是一种安全,让人们不再畏惧那车水马龙,形形色色的家用电器已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更是让我们足不出户便能通晓天下事……我们的生活已步入品质与效率的时代。同学们,科技并不遥远。知道吗?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者是一位工人,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是一位花匠,升降篮球架的发明者是一位小学生……普通人也同样会拥有非凡的创造。科学研究还表明,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智力因素,而85%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行动起来吧,唤醒我们头脑中沉睡着的创造大师,用细心耐心和恒心拨开科技的神秘面纱,你会惊喜的发现,成功并不遥远,科技就在你身边!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同学们,让我们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用科技的神奇与伟大创造人类美好而精致的生活。让中国科技之星辉映五千年光辉文化,让华夏文明之火闪耀于世界民族之林。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关于科技与生活的演讲稿二】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谈到科技,人们首先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原子弹等这些似乎离我们遥不可及的事物上,她往往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实际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不只为尖端技术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技与生活是早已是密不可分的,科技无处不在。暑假里,我随团参加了小记者北京采风夏令营活动。在远离父母的几天里,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向家长通报活动情况。入住到北京的酒店,由于人地两生,又不能随便活动,找公用电话便成了极为困难的事情,临行之前准备的ic电话卡也经常失去用武之地。这时就会特别地羡慕那些有手机的“团友”,也更深切地感受到手机带给人们的方便。在中国科技馆里,我们看到了在电视和老电影中才能看到的老式的手摇电话,也了解到更久以前,在没有电话的年代,人们用原始的方式联系是多么地不便。每当看到电影中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接头送情报、战斗中失去联络信号等镜头,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当时如果有了手机,不就避免这些无谓的牺牲了吗?每每这时,我就会更强烈地意识到科学的力量,科学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几年前,人们还把手机称呼为“大哥大”,传呼机称呼为“bb机”,能够使它、拥有它,是件多么值得令人炫耀的事情,似乎这就是金钱和地位的象征,是“大款”和“时髦”的代名词。而在今天,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话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从公司白领,到普通菜农,甚至是废品收购员,对它的依赖都是与日俱增。它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沟通的重要手段。大家有目共睹,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从单一的通话工具,到彩屏,视频移动电话,它使人们生活的色彩变得五彩斑斓。看到这些,你就不能不为科技的发展之快而扼腕感叹。作为一名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时,应该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从小要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学好科技知识,创造新生活。我们在坐的每位同学,大概都有共同的梦想,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多出科研成果,为祖国建设,为人 【关于科技与生活的演讲稿一】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科技让人类文明之花倾情绽放》。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人类得益于科技,科技得益于创新,创新是科技的灵魂。从基因工程“让人活到一千岁”的梦想,到纳米技术“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诺言;从人工智能“送你一只可爱机器狗”的温馨,到转基因技术“让老鼠长出人耳朵”的奇观。新科技令人感到日新月异、欣喜若狂。不仅如此,科普知识也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爱因斯坦、霍金、比尔盖茨是我们心目中的明星,计算机科学、现代物理和化学动态更是无时不牵动着我们。科技,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创新,一种文明。我相信,有春风拂过的地方一定会留下盎然生机,因为春风的柔情里满含着活力;我相信,有科技走过的地方一定会撒下文明的种子,因为科技的刚毅里跳跃着无限希冀。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技无不在。远古时代的野蛮人,开始用火做饭、取暖、照明;一千八百年前的蔡伦纸,出现在市井和宫廷;史蒂芬荪造出第一台机车;爱迪生发明第一盏电灯;潜水艇第一次潜入海底;火箭第一次冲入太空……这每一次的发明创新,无不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给世界深深的震撼!这就是科学技术的魅力!从大处讲,人类社会今天的高科技--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迅速快捷的信息通讯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都是科技的结晶。从小处讲,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都是科技的恩惠。科技已融入生活,丰富着生活。红绿灯的发明是一种交通的文明,这不单单带给人方便,更是一种安全,让人们不再畏惧那车水马龙,形形色色的家用电器已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更是让我们足不出户便能通晓天下事……我们的生活已步入品质与效率的时代。同学们,科技并不遥远。知道吗?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者是一位工人,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是一位花匠,升降篮球架的发明者是一位小学生……普通人也同样会拥有非凡的创造。科学研究还表明,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智力因素,而85%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行动起来吧,唤醒我们头脑中沉睡着的创造大师,用细心耐心和恒心拨开科技的神秘面纱,你会惊喜的发现,成功并不遥远,科技就在你身边!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同学们,让我们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用科技的神奇与伟大创造人类美好而精致的生活。让中国科技之星辉映五千年光辉文化,让华夏文明之火闪耀于世界民族之林。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关于科技与生活的演讲稿二】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谈到科技,人们首先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原子弹等这些似乎离我们遥不可及的事物上,她往往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实际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不只为尖端技术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技与生活是早已是密不可分的,科技无处不在。暑假里,我随团参加了小记者北京采风夏令营活动。在远离父母的几天里,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向家长通报活动情况。入住到北京的酒店,由于人地两生,又不能随便活动,找公用电话便成了极为困难的事情,临行之前准备的ic电话卡也经常失去用武之地。这时就会特别地羡慕那些有手机的“团友”,也更深切地感受到手机带给人们的方便。在中国科技馆里,我们看到了在电视和老电影中才能看到的老式的手摇电话,也了解到更久以前,在没有电话的年代,人们用原始的方式联系是多么地不便。每当看到电影中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接头送情报、战斗中失去联络信号等镜头,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当时如果有了手机,不就避免这些无谓的牺牲了吗?每每这时,我就会更强烈地意识到科学的力量,科学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几年前,人们还把手机称呼为“大哥大”,传呼机称呼为“bb机”,能够使它、拥有它,是件多么值得令人炫耀的事情,似乎这就是金钱和地位的象征,是“大款”和“时髦”的代名词。而在今天,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话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从公司白领,到普通菜农,甚至是废品收购员,对它的依赖都是与日俱增。它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沟通的重要手段。大家有目共睹,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从单一的通话工具,到彩屏,视频移动电话,它使人们生活的色彩变得五彩斑斓。看到这些,你就不能不为科技的发展之快而扼腕感叹。作为一名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时,应该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从小要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学好科技知识,创造新生活。我们在坐的每位同学,大概都有共同的梦想,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多出科研成果,为祖国建设,为人

类文明作贡献。这是远大目标。实际上,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还不仅仅是为了当科学家,也是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新生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学好各门文化课,多阅读一些科普书籍,积极参与各种科技活动。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无论是美国的挑战者号爆炸,还是全球计算机病毒的升级,从来都不能阻止人类的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渴求知识的人。如今,让我们也用它来勉励自己,做一个热爱科学的新一代,为我们祖国的明天,谱写出更加辉煌的诗篇! 谢谢大家。

上一篇:科技生活论文下一篇:国内科技论文